第二講+中國古代的國家治理 高三統(tǒng)編版歷史二輪總復習(廣西專版)_第1頁
第二講+中國古代的國家治理 高三統(tǒng)編版歷史二輪總復習(廣西專版)_第2頁
第二講+中國古代的國家治理 高三統(tǒng)編版歷史二輪總復習(廣西專版)_第3頁
第二講+中國古代的國家治理 高三統(tǒng)編版歷史二輪總復習(廣西專版)_第4頁
第二講+中國古代的國家治理 高三統(tǒng)編版歷史二輪總復習(廣西專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板塊中國古代史第二講中國古代的國家治理歷史內容索引基礎知識?自主梳理要點突破?對點演練拓展知識+題型突破——研大題[網絡構建知識串聯]基礎知識?自主梳理一、中國古代的鄉(xiāng)村教化、基層治理與社會救濟1.中國古代的鄉(xiāng)村教化(1)魏晉隋唐:魏晉以來,政府推廣重視家訓的經驗,強化基層教化。(2)宋朝以后:儒學士人投身基層教化,以鄉(xiāng)約教化鄉(xiāng)里。(3)明清:鄉(xiāng)約內容逐漸由中央頒布,并具有約束力,與法律逐漸合流。

2.中國古代的基層治理

3.中國古代的社會救濟(1)主體:中國古代社會救濟的主體是掌握大量資源的政府,民間組織處于輔助地位。(2)內容①政府:政府救濟的重點是救災,核心在于保證糧食供應。②社會:社會力量的救濟活動側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賑濟。宋朝以后,宗族內部的救助活動逐漸興起。明清時期,慈善組織開始興起。

二、中國古代的戶籍、賦役制度

三、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邊疆治理1.秦漢:秦漢是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時期,中央政府加強了對嶺南地區(qū)和西北地區(qū)的管轄。漢朝設大鴻臚管理民族事務,在邊疆推行屯戍政策。2.隋唐(1)隋唐是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fā)展時期,民族政策相對開明,唐太宗被西北邊疆各族稱為“天可汗”,邊疆各族加強了與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2)唐朝的都督府都督、羈縻州刺史都由各民族首領擔任,由大都護府直接管轄,上統(tǒng)于中央政府。

3.宋朝:先后與契丹族建立的遼、黨項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長期并立,但是,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從沒有中斷過。4.元明清(1)元朝結束了多個政權并存的局面,完成了全國的統(tǒng)一。(2)明清時期,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fā)展。清朝版圖在前代王朝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開拓和鞏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密切。

四、中國古代的變法和改革

要點突破?對點演練要點一中國古代的基層治理與社會救濟1.中國古代基層治理的三大基本途徑

2.中國古代社會救濟的三大渠道

[對點訓練]題組一

經典對練——拿高分1.(2023·全國乙卷,27)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鄰里之間必須互相知曉丁數、職業(yè),即“某民丁幾,受農業(yè)者幾,受士業(yè)者幾,受工業(yè)者幾,受商業(yè)者幾”。這一措施意在(

)A.強調農商皆本B.加強對民間的控制C.禁止人口流動D.促進經濟均衡發(fā)展答案B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明初朱元璋為了穩(wěn)定社會秩序,鞏固其統(tǒng)治,實行“知丁法”,要求百姓鄰里之間必須互相知曉丁數、職業(yè),便于互相監(jiān)督,以加強對民間的控制,故B項正確;該措施沒有強調農商皆本,故A項錯誤;禁止人口流動的說法太絕對,且統(tǒng)治階級主要是通過戶籍管理防止人口流動,故C項錯誤;該措施是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經濟目的,故D項錯誤。2.(2022·北京卷,3)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積極修建亭臺館榭以供民眾游玩,甚至將其作為一項重要政務。歐陽修《豐樂亭記》載:“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狈吨傺驮诿麆佟皣雷恿赆炁_”邊修建先賢祠堂以“詠其風”,認為這樣“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證了北宋(

)A.注重推行社會教化B.放松了對經濟的控制C.鼓勵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D.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答案A

解析

根據題干材料“夫宣上恩德”“有大功于名教”,可知北宋中期地方官員修建亭臺館榭以供民眾游玩,但實質目的是通過這些公共建筑來推行社會教化,故選A項;題干材料未涉及經濟控制,排除B項;題干材料中的舉措與文學創(chuàng)作無關,排除C項;通過修建亭臺館榭無法看出崇文抑武的方針,排除D項。

3.(2021·廣東卷,5)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員袖大衣長,“去地一寸”,體現斯文之氣,且其服飾顏色和制式內含“比德于玉”“規(guī)言矩行”等意。這反映了當時(

)A.儒家思想規(guī)范社會生活B.科舉制度限制社會流動C.社會等級結構日益固化D.市民文化突破禮制限定答案

A解析

根據題干材料“體現斯文之氣,且其服飾顏色和制式內含‘比德于玉’‘規(guī)言矩行’等意”,可知明朝生員的服飾體現了儒家思想的影響,這說明儒家思想規(guī)范社會生活,故選A項;科舉制的實行有利于推進社會流動,排除B項;服飾的差別不能說明社會等級結構日益固化,排除C項;生員的服飾體現了儒家思想的影響,與市民文化無關,而且也不能說明市民文化突破了禮制的限定,排除D項。4.(2020·天津卷,3)有學者認為,在中國古代社會,官府對縣以下的鄉(xiāng)村管轄,基本限于征徭課稅和維護治安,對鄉(xiāng)村的其他事務并不過多干涉,鄉(xiāng)村基本實行自治,這種自治社會也是一種自律社會??梢宰鳛檫@一觀點依據的是(

)A.國家政權的長期穩(wěn)定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認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備D.鄉(xiāng)村社會脫離政府的管控答案

B解析

中國古代宗族是基本的社會單元,宗族以鄉(xiāng)約家規(guī)規(guī)范成員的行為,這些鄉(xiāng)約家規(guī)體現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起到了促進文化認同形成的作用,故B項正確。國家政權長期穩(wěn)定、法律制度的健全都屬于國家治理的層面,與鄉(xiāng)村“自律”無關,故A、C兩項錯誤。D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特別提示宋朝以后,很多儒學士人投身基層教化,對推廣普及儒家文化起了重要作用。題組二

易錯防范——不失分?易錯點1

清初重視學校教化的主要目的是增強政治認同5.(2023·湖南永州二模)據統(tǒng)計,自順治九年(1652年)至康熙十三年(1674年)的22年間,廣西境內共恢復府、州、縣各級官學51所,其中府學10所,縣學41所,基本覆蓋了清廷實際控制下的廣西全境。上述舉措的主要意圖是(

)A.穩(wěn)定傳統(tǒng)宗藩體系B.興辦學校以傳播程朱理學C.推動全國統(tǒng)一進程D.重構教化以增強政治認同答案D

解析

根據題干材料,可知清政府重視基層社會的教育。清朝統(tǒng)治者認識到儒家禮教對于維持統(tǒng)治的重要性,對于政治教化活動給予極大的關心和重視,可見其主要意圖是重構社會教化,強化政治認同,故選D項;題干材料所述舉措的主要意圖并非是穩(wěn)定傳統(tǒng)宗藩體系,且地方基層教育與宗藩體系無關,排除A項;題干材料所述舉措的主要意圖是增加政治認同,維護政治穩(wěn)定,并非傳播程朱理學,排除B項;當時,清朝已經完成全國的統(tǒng)一,排除C項。易錯點撥

錯失主旨:不清楚清朝作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權,在王朝建立初期特別注重民眾對其政權的政治認同,順治至康熙年間在廣西境內恢復各級官學就是體現這一時代要求的舉措。反而誤認為興辦學校就是傳播主流思想——程朱理學,結果錯選B項。?易錯點2

以工代賑是宋朝完善賑災的重大舉措6.(2023·山東濟南一模)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河陽地區(qū)受災,朝廷開常平倉、省倉進行賑濟,但因賑濟錢糧不足,“詔賜常平谷萬石,興修水利以賑濟饑民”。這(

)A.完善了救災的賑濟舉措B.減輕了民眾的差役負擔C.開創(chuàng)了防災的制度體系D.化解了尖銳的階級矛盾答案A

解析

根據題干材料“詔賜常平谷萬石,興修水利以賑濟饑民”,可知通過給災民提供興修水利的工作機會,達到賑災的目的,這種做法完善了救災的賑濟舉措,故選A項;民眾要服役,修水利,并不能減輕差役負擔,排除B項;題干材料不能證明防災制度體系是這一時期開創(chuàng)的,排除C項;當時,階級矛盾并沒有因此而化解,排除D項。

易錯點撥

概念不清:不清楚中國古代官倉開倉放糧屬于短期性的社會賑災措施,而以興修水利為代表的以工代賑則是長期性的社會賑災措施。兩者相輔相成,使中國古代的賑濟措施走向完善,反而誤將“賑災”等同于“防災”,結果錯選C項。要點二中國古代的戶籍、賦役制度1.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四大特點

2.中國古代賦稅制度演變的五大趨勢(1)征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逐步向以土地財產為主轉變(以兩稅法為標志),直至取消人頭稅(以“攤丁入畝”為標志),反映了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松弛。(2)農民由必須服徭役逐漸發(fā)展為納絹代役(以“庸”為標志)。(3)賦稅由以實物為主到以貨幣為主轉變(以“一條鞭法”為標志),反映了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發(fā)展。(4)征稅時間由不定時逐漸發(fā)展為基本定時(以兩稅法為標志)。(5)稅種由繁雜多項逐漸演變?yōu)楹喕瘑我?以“一條鞭法”為標志)。明趨勢上述演變體現了中國古代經濟發(fā)展變化的主要趨勢。這種演變說明,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與進步,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銀兩收稅則是封建社會后期商品經濟活躍的反映。[對點訓練]題組一

經典對練——拿高分1.〔2023·湖北卷,4(改編)〕宋代依據有無田產,將全國戶口分為主戶和客戶。下表是北宋寶元元年(1038年)和元豐元年(1078年)三路主戶、客戶的統(tǒng)計數據,表中客戶比率變化反映(

)年份荊湖南路

荊湖北路

江南東路主戶客戶客戶比率主戶客戶客戶比率主戶客戶客戶比率寶元元年4564313546260.4373505932387090.4059022611714990.160元豐元年4756773955370.4542800003775330.5749262252010860.178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B.地域經濟差別擴大C.商品經濟發(fā)展加快D.貧富差距逐漸縮小答案A

解析

從材料信息看,三路客戶比率都呈上升趨勢,客戶是指沒有土地的佃戶,客戶比例的上升表明失去土地的農民數量增多,反映了土地兼并程度的加深,故選A項。材料反映的是客戶比率的變化,不能體現地域經濟的差異,排除B項;客戶比率的增加,不能反映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排除C項;客戶比率的增加,反映了貧富差距的擴大,排除D項。2.〔2022·天津卷,2(改編)〕漢武帝時期,“以均輸調鹽鐵助賦”,國家財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對匈奴用兵,還前后巡游二十余次,僅一次巡游“所過賞賜,用帛百余萬匹,錢金以巨萬計”。這一時期國家財政沒有得到根本好轉,主要是由于(

)A.朝廷過度干預經濟B.國家經濟資源枯竭C.鹽鐵官營不合時宜D.只重開源未能節(jié)流答案D

解析

根據題干材料,可知雖然漢武帝通過均輸平準、鹽鐵官營等措施增加了財政收入,但這一時期由于漢武帝常年對匈奴用兵和多次巡游,國家財政沒有得到根本好轉,這說明漢武帝注重了開源,但并沒有重視節(jié)流,故選D項;當時,國家財政沒有根本好轉的原因是不重視節(jié)流,而不是朝廷過度干預經濟和經濟資源枯竭,排除A、B兩項;C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3.(2023·浙江1月等級考試,4)延載元年(694年)八月敕:“諸戶口計年將入丁、老、疾應免課役及給侍者,皆縣親貌形狀,以為定簿。一定以后,不得更貌。疑有奸欺者,聽隨事貌定,以付手實?!边@種戶籍管理辦法是(

)A.黃籍登記

B.白籍土斷

C.貌閱之法

D.諸色戶計答案C

解析

根據題干材料“延載元年(694年)”“諸戶口計年將入丁、老、疾應免課役及給侍者,皆縣親貌形狀,以為定簿”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實行貌閱之法,將人口體貌與戶籍登記相比較,重新核定戶籍,故選C項。題組二

易錯防范——不失分?易錯點1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統(tǒng)治者注重戶籍管理4.(2023·吉林部分學校12月聯考)據下表可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

)材料出處“四境之內,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商君書》“常以秋歲末之時,閱其民,案家人比地,定什伍口數,別男女大小”《管子·度地》魏國專門制定了“奔命律”,懲處逃亡的人《睡虎地秦墓竹簡·為吏之道》“料民者,將本地戶口,按籍查閱,觀其人數之多少,車馬粟芻之饒乏,好做準備,征調出征”《東周列國志》A.爭霸戰(zhàn)爭尤為激烈B.諸侯國大肆爭奪人口C.賦稅制度比較嚴苛D.統(tǒng)治者注重戶籍管理答案D

解析

《商君書》中記載應該普查國內人口,無論男女皆登記在冊,新出生的人口就注冊上,死亡的人就注銷?!豆茏印ざ鹊亍分杏涊d應該在每年秋末的時候進行人口和田畝數量核查,確定鄉(xiāng)村人口數量?!端⒌厍啬怪窈啞槔糁馈分杏涊d魏國專門制定律法,用來懲罰流亡逃竄的人。《東周列國志》中記載,在出征調兵之前,需要進行人口普查,查清楚人口數量、車馬數量和糧食數量,為調兵打仗做好準備。以上幾則材料都涉及普查人口、戶籍管理等制度,這說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統(tǒng)治者注重戶籍管理,以確保田稅和人頭稅的收入,故選D項;題干材料未涉及“爭霸戰(zhàn)爭”,排除A項;根據題干材料無法判斷諸侯國是否在大肆爭奪人口,排除B項;根據題干材料,無法判斷春秋戰(zhàn)國時期賦稅制度是否比較嚴苛,排除C項。易錯點撥

錯失主旨:不清楚題干表格中材料的主旨是統(tǒng)治者注重戶籍管理,反而誤認為主旨是春秋戰(zhàn)國是諸侯爭霸日益激烈的時期,結果錯選A項。?易錯點2

明清賦役制度變化的本質特征5.(2023·重慶云陽月考)有學者指出,我們如果在基本古籍庫搜索明朝的文獻,會發(fā)現很多“納糧當差”的字眼,意指編戶對國家承擔差役的責任。但是,這個概念在清朝的文獻里面卻消失了。在清朝財政賦稅體制下,編戶對國家承擔的財政責任叫“完納錢糧”。這一轉變反映出(

)A.國家財政體制完成轉型B.人身依附關系有所松弛C.清朝商品經濟空前繁榮D.國家財政收入日趨緊張答案B

解析

從“納糧當差”到“完納錢糧”,可知清朝已不再將“當差”作為編戶的財政責任,表明國家對編戶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故選B項。題干材料沒有反映A、C、D三項,均排除。易錯點撥

偷換概念:不清楚國家財政體制包括收支兩個方面,誤將題干中的稅收政策等同于財政體制,結果錯選A項。要點三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邊疆治理1.中國古代民族交融的六大途徑

2.中國古代中央政權處理民族關系的主要方式和特點

[對點訓練]題組一

經典對練——拿高分1.(2023·浙江1月等級考試,3)漢武帝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聯系。之后,諸多朝代在這一區(qū)域設置機構或派駐官員,加強管轄。圖中①②③處填寫正確的是(

)A.①護烏桓校尉

②單于都護府

③伊犁將軍B.①安西都護府

②北庭都元帥府

③伊犁將軍C.①護烏桓校尉

②北庭都元帥府

③西寧辦事大臣D.①安西都護府

②單于都護府

③西寧辦事大臣答案B

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設立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元朝設北庭都元帥府,清朝設伊犁將軍,故選B項。2.(2022·遼寧卷,2)《史記》《漢書》《后漢書》等文獻中常見有“四海之內”“六合同風”“九州共貫”“方內安寧”“日月所照”等類似表述。這反映了漢朝(

)A.邊疆治理趨于完善B.地方行政制度的發(fā)展C.“大一統(tǒng)”的政治理念D.“華夷之辨”的思想意識答案C

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史記》《漢書》《后漢書》等歷史文獻中經常出現“六合同風”“九州共貫”等歌頌國家統(tǒng)一的表述,反映了漢朝重視“大一統(tǒng)”的政治理念,故選C項。題干材料沒有反映A、B、D三項,均排除。題組二

易錯防范——不失分?易錯點

兩漢時期在西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管理措施的作用3.(2023·廣東茂名一模)兩漢時期,在西南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區(qū)設置邊郡。在邊郡轄區(qū),既設置太守、邊郡都尉等流官,又設置侯王、將相等土官;邊郡太守繳納境內的田賦和口賦等賦稅,可減可免;同時要求蠻夷君長解納土貢,形成了邊郡“以其故俗治,無賦稅”的局面。這些措施(

)A.推動了土司制度的確立B.加強了漢王朝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C.確保了民族關系的穩(wěn)定D.有利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發(fā)展答案D

解析

根據題干材料,可知兩漢時期,政府在西南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區(qū)設置邊郡,在邊郡轄區(qū)既設置中央直接控制的流官,又設置侯王、將相,經濟上也實行兩套制度,這有利于政府加強對邊疆的管轄,鞏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故選D項;土司制度形成于元朝,排除A項;“地方”范圍擴大了,題干材料側重于西南邊疆地區(qū),排除B項;兩漢時期漢朝與匈奴等少數民族間的戰(zhàn)爭頻繁,C項不符合史實,排除。易錯點撥

一是以偏概全:誤將題干材料中的西南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區(qū)等同于“地方”;二是錯失主旨:誤將題干材料中兩漢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qū)的靈活管理措施等同于加強控制的措施,結果錯選B項。要點四中國古代的變法和改革1.分析改革成敗的五大角度(1)看改革是否適應當時歷史發(fā)展的潮流,一般而言,順應歷史發(fā)展潮流的改革成功的概率較高。(2)看當時力量對比。要從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兩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從內外兩方面,政治、經濟、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3)看改革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改革措施必須切合實際,這樣才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

(4)看改革者是否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改革者的素質往往對改革產生重大的影響。(5)看內外環(huán)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開展。有利的內外環(huán)境促使改革走向成功。2.中國古代改革的四大類型

探規(guī)律王朝初期的改革一般阻力較小,成功概率較高;王朝中后期的改革一般阻力較大,失敗概率較高。[對點訓練]題組一

經典對練——拿高分1.(2023·浙江1月等級考試,5)明萬歷九年(1581年),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實行賦役合并、一概折銀,這是中國賦役制度上的重大變革。下列選項中,對張居正推廣一條鞭法前所處的經濟狀況,表述正確的是(

)A.白銀已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B.通過清丈全國土地,土地兼并現象已經得到根本遏制C.美洲等地白銀的大量流入,解決了明朝府庫空虛問題D.商品經濟已超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占據優(yōu)勢地位答案A

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581年,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時,當時白銀已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故選A項;清丈全國土地并不能從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現象,排除B項;白銀的大量流入并未解決當時因逃稅、走私等引發(fā)的府庫空虛問題,排除C項;明朝商品經濟并未超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當時占據優(yōu)勢地位的依然是自然經濟,排除D項。2.(2020·山東卷,4)王安石在變法中“募饑民修水利”,以“賑救食力之農”“興陂塘溝港之廢”。與“煮粥賑災”“開倉放糧”等賑災方式相比,王安石此舉力圖(

)A.盡量減輕政府的救災負擔B.穩(wěn)定災區(qū)的社會秩序C.從長遠上解決災民生計問題D.建立政府抗災救荒體系答案

C解析

“募饑民”之下,饑民有一定的報酬,既能直接解決饑民的生計問題,又能“興陂塘溝港之廢”,減少自然災害,從長遠上解決災民的生計問題,C項正確?!澳拣嚸瘛痹黾恿苏呢斦С?A項錯誤。題干材料中的兩種賑災方式,都有利于穩(wěn)定災區(qū)的社會秩序,穩(wěn)定社會秩序并非王安石此舉的獨特作用,B項錯誤。題干材料沒有反映D項,排除。3.北魏孝文帝在遷都洛陽后“定族姓”,確認漢人士族的法律地位,規(guī)定鮮卑中的穆、陸、賀等八姓同于漢族中的崔、盧、李、鄭四姓,只任清職,其余按照三世官爵列入不同的門第等級。其“定族姓”的做法(

)A.加劇了統(tǒng)治階級的內部矛盾B.標志著鮮卑政權封建化的完成C.進一步推動了鮮卑族的封建化D.消除了鮮卑貴族與漢族的矛盾答案

C解析

孝文帝遷都洛陽時,面對的是黃河流域民族交融的局面,因此他“定族姓”,采用漢姓,有利于緩和民族矛盾,也進一步推動了鮮卑族的封建化。故選C項。素養(yǎng)提升

題組二

易錯防范——不失分?易錯點1

商鞅變法重刑法、輕道德4.司馬遷在《史記·商君列傳》中指出,商鞅相秦“殘傷民以駿刑”,違背了“得人者興”“恃德者昌”等治國要領;蘇軾《商君功罪》記載:“其民見刑而不見德,知利而不知義?!眱扇硕颊J為商鞅變法(

)A.遭到了普遍反對B.忽視了道德教化C.最終必然會失敗D.嚴刑峻法導致社會混亂答案B

解析

題干材料中兩人都認為商鞅變法強調刑法,忽視了道德教化,故選B項;題干材料沒有反映商鞅變法遭到普遍反對,排除A項;C項與史實不符,排除;題干材料強調的是商鞅變法忽視德治,排除D項。易錯點撥

商鞅變法以法家思想為指導,而后世史學家多秉承儒家思想,更加重視道德教化,這是后世史學家多否定商鞅變法的原因所在。?易錯點2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政策的作用5.(2023·廣東陽江四校期中)北魏太和九年(485年)頒布的《地令》共15條。其中第3條后款有各戶原有桑田“不在還受之限”,第6條“諸桑田皆為世業(yè),身終不還,恒從見口?!叩觅u其盈,不足者得買所不足”。這一規(guī)定(

)A.反映出國家治理方式存在反復性B.有利于緩解當時的社會矛盾C.說明自耕農經濟出現消退的現象D.表明土地國有制已被廢棄答案B

解析

根據題干材料“諸桑田皆為世業(yè),身終不還,恒從見口。……盈者得賣其盈,不足者得買所不足”,可知北魏政府通過頒布相應的土地政策,既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又使統(tǒng)治階級利益得到保障,進而有利于緩解社會矛盾,故選B項;“反復性”表述錯誤,題干材料突出的是土地政策的進一步完善,排除A項;題干材料中的政策可以一定程度上促進自耕農經濟的發(fā)展,排除C項;北魏政府推行的均田制,雖然允許部分土地可以私有,但主體部分仍然是土地國有,排除D項。易錯點撥

主次不分:不清楚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推行的均田制規(guī)定,授田的農民死后糧田須歸還國家,但桑田和麻田無須歸還;而且糧田數量遠多于桑田和麻田的數量。反而僅從題干材料中的“諸桑田皆為世業(yè),身終不還”的規(guī)定得出土地國有制被廢棄的片面性結論,結果錯選D項。拓展知識+題型突破——研大題[熱點鏈接]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的關鍵抉擇,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fā)展中國,才能發(fā)展社會主義。中國古代,改革變法也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動力之一,重大改革貫穿整個中國古代史,給當今的改革開放提供了豐富的經驗教訓,值得借鑒。[考向研判]改革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之一,作為長效熱點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點,注意從以下角度認識中國古代史上的改革:(1)改革的時代性:部編教材選取的改革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時代要求,很多高考試題將改革所處的時代背景與改革內容聯系起來,要求考生認識兩者的聯系。(2)改革的艱巨性:任何改革都是社會利益的再分配,必然會遭到既得利益者的反對,分析改革的“阻力”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內容。(3)改革影響的深遠性:無論改革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都對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影響”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內容。[典型例題](2021·遼寧沈陽二模)《宋史》載有某位官員對王安石變法的看法,“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則修之,非大壞則不更造也”。這表明此官員(

)A.支持變法,主張新制“非大壞則不更造”說明該官員反對制定新的制度(×)B.否定任何形式的改革“敝則修之”說明該官員并不反對小幅度的改革(×)C.主張變法應循序漸進該官員贊同“修之”,但是,反對“更造”,實際主張變法應循序漸進(√)D.主張變法應選擇時機題干材料主要涉及改革的幅度,沒有涉及“時機”的問題(×)[針對訓練]1.(2021·天津聯考)北魏孝文帝下詔說:“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為此,他決定(

)A.將無主的荒地分給農民B.采取重文輕武政策C.大量引進南方優(yōu)秀人才D.南下并定都洛陽答案

D解析

題干材料闡述了定都平城的不合理之處,采取的措施就是遷都洛陽,故D項正確。2.(2021·山東聊城二模)李析哲在《張居正變法思想探析》中指出,“人亡政息”是對張居正變法的最好描述。張居正去世后,變法措施(除“一條鞭法”外)被逐條廢除,甚至張居正本人也遭到了政治上的清算。一切都似乎蓄謀已久。上至皇帝,下至百官,無一不對張居正表現出巨大的仇恨。這說明(

)A.張居正改革不得民心B.張居正改革觸犯了官紳利益C.張居正改革沒有成效D.張居正改革激化了社會矛盾答案

B解析

張居正改革整肅吏治、清丈土地,觸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B項正確。但是,張居正改革一定程度上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