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地理與社會_第1頁
徽州地理與社會_第2頁
徽州地理與社會_第3頁
徽州地理與社會_第4頁
徽州地理與社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徽州的地理環(huán)境徽州,這片古老神秘的熱土,古稱新都、新安,北宋徽宗時改為徽州?;罩菰略O黟(yi)縣、歙縣、休寧、祁門、婺源、績溪六縣。位于安徽省南部,地處皖、浙、贛三省的交界處。古徽州所轄區(qū)域處于中國原始江南古陸地帶的皖南丘陵山地,處在黃山南麓、天目山以北,境內名山列峙,秀水穿流,由于大致位在地球北緯30度周圍,氣候溫潤,野生動植物資源相當豐富,獨特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使其成為我國江南史前文明發(fā)祥地之一。從自然地理和歷史文化區(qū)域分布狀況看,古徽州主要因有漳水、率水、橫江、漸江、豐樂河、揚之水、富資水、練江、新安江整個水系下匯富春江錢塘江入東海,又有婺江、閶江水系西注鄱陽湖入長江,故此屬于“吳頭楚尾”的“吳楚分源”之地,亦即江南吳越文化區(qū)域和楚文化區(qū)域的結合部。除此以外,還有梅溪、麻川河、徽溪、乳溪、楊溪、繡水等北向流經青弋江等水系而注入長江。崇山峻嶺的徽州,其高山海拔64%平均為1332米,另34%的高山海拔達1131米。境內腹部地帶丘陵廣連、河谷縱橫,山環(huán)水繞之間,谷地及盆地被穿割圍合,從而整合成若干片自然群落,并因此構成各縣的境域。許承堯所著《歙事閑譚》引《越黃門郡志略》說:“徽之為郡,在山嶺川谷崎嶇之中,東有大鄣山之固,西有浙嶺之塞,南有江灘之險,北有黃山之厄。即山為城,因溪為隍。百城襟帶,三面距江。地勢斗絕,山川雄深。自睦至歙,皆鳥道縈紆(yū)。……水之東入浙江者,三百六十灘,水之西入鄱陽者,亦三百六十灘?!浳J灾?,路向亂山攸行?!源耸毓?,孰能逾之?!庇捎谧匀黄琳舷鄬﹂]塞,陸路交通不甚便利,古代主要官道有自歙(徽城鎮(zhèn))—績溪箬嶺—寧國—黃池鎮(zhèn)—和州—開封以及自歙(徽城鎮(zhèn))—績溪箬嶺—經太平縣—池州大通鎮(zhèn)—無為軍廬江縣—廬州—壽州—開封與江淮和中原相通。至于水路則主要有東線橫江自漁亭—萬安—屯溪沿新安江,率水自上溪口—龍灣—屯溪沿新安江,以及自歙縣西門—漁梁沿練江—新安江—嚴州(即今浙江省建德縣)—浙江即富春江和錢塘江—杭州,該航線可行二百石舟船,西線有自祁門縣沿閶江—江西省浮梁縣—景德鎮(zhèn)以及自婺源縣沿婺水—鄱陽湖而入長江。這樣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對徽州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

許承堯(1874年—1946年)曾單名芚,字際唐、芚公,號疑庵、婆娑翰林,室名眠琴別圃、晉魏隋唐四十卷寫經樓等,安徽歙縣人。方志學家、詩人、書法家、文物鑒賞家。二十一歲中光緒甲午科舉人,光緒三十年(1904)中進士,入翰林。辛亥革命后,應皖督柏文蔚聘,任全省鐵路督辦等職,后隨甘肅督軍張廣建入隴,任甘肅省府秘書長、甘涼道尹、蘭州道尹、省政務廳長等職。1924年辭官回京,同年由京返歙,從此絕跡仕途,在家鄉(xiāng)以著述終老,著有《歙縣志》、《歙故》等。詩作集粹【文殊院】雄風破空來,驅云蹋天走。驚濤悸心目,奔石落肩肘。群峰易其次,倏忽分見否。見如舟出峽,一閃復無有。掉頭偶不虞,云氣咽滿口。老松與風戰(zhàn),如人竟張手。百撐不一折,頗恃鱗甲厚。山靈顧憐之,鏖斗不使久,吾徒飯未畢,旭日已窺牖。文明的源頭提起徽州,人們都會說——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然而,其文明的源頭究竟有多遠?自古以來,卻一直存有懸疑。從徽州最早的地方志——南宋的《新安志》開始,古代志書對徽州秦代以前歷史的記載基本上只有一句話:“揚州之南境,春秋時屬吳,吳亡屬越,越滅屬楚?!本褪钦f在傳說中的大禹治水后劃全國為九州時,這里屬于揚州的南部。春秋時屬于吳國的領地。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吳國滅亡后屬越國。周顯王十四年(公元前355年)楚滅越,又歸屬楚國。其實這些都只是地域版圖上的歸屬。對于秦漢時期的記載,也是寥寥幾筆,語焉不詳。以至于著名徽州學研究者葉顯恩先生發(fā)出了這樣地感嘆——徽州“漢代以前的歷史幾乎完全埋沒在黑暗之中”!20世紀50年代末,這神秘的黑暗,終于敞開了一線亮光。1959年的3月,屯溪西郊奕棋村附近修建民航機場時,發(fā)現(xiàn)了兩座古墓,考古工作者隨即進行清理發(fā)掘。經過調查鉆探,發(fā)現(xiàn)這里原來是一處土墩墓群。土墩墓屬于西周至春秋時期江南地區(qū)的特殊葬俗,特點是一墩一墓、平地起墳、封而不夯,其營造方法與中原地區(qū)同期墓葬完全不同。1965、1972和1975年又先后發(fā)掘了六座墓葬,出土的文物極其豐富,有青銅器、陶器、原始瓷器、玉石件和漆器殘件等。尤其是107件青銅器,有成組的食器、酒器、水器、樂器、武器和跪坐人像等,工藝精湛,紋飾多樣,在學術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其中有些是完全新穎的器物,如五柱器、單柱器等,用途不明,在中原和其他地區(qū)從未發(fā)現(xiàn)過,屬于這里獨有的器件。經文物考古工作者研究,這些墓葬的時代是西周至戰(zhàn)國時期。根據(jù)墓葬形式和出土器物分析,應屬于古越族。說明在約3000多年前,這一帶的古越文明已相當發(fā)達。那么,這種古文明究竟是本地原有的,還是外來的呢?有一個“人”為我們作出了解答。1974年的冬天,考古學家們在新安江下游建德的一個山洞里找到了一顆牙齒化石。經鑒定,這是一個30歲左右男性的牙齒化石,屬于舊石器時代中期的智人類型,距今大約有5萬年左右,這是華東地區(qū)首次發(fā)現(xiàn)古人類化石,被中國科學院正式命名為“建德人”。也有學者將這種生活在新安江流域的原始人類稱之為“新安人”。這一考古發(fā)現(xiàn)表明,新安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是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而由建德溯流而上,新安江上游直至源頭,也都發(fā)現(xiàn)有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的遺址,證明這顆古人類牙齒化石并非孤證。原屬于古歙縣的淳安一帶曾出土大量石器、陶器等新石器時代文物。1984年9月,在歙縣縣城北郊的新州,發(fā)現(xiàn)了從新石器時代直到唐宋時期的遺址。除了出土大量新石器時代的遺物外,還發(fā)現(xiàn)有商、周時期的印紋硬陶片以及戰(zhàn)國、秦、漢時期的原始瓷、筒瓦等等,應該是延續(xù)了數(shù)千年的村落遺址。1988年,先后在歙縣富堨鎮(zhèn)馮塘村和徽州區(qū)巖寺鎮(zhèn)的桐子山發(fā)現(xiàn)了舊石器和新石器遺址。而祁門縣鳧峰的新石器遺址,則是新安江源頭地帶已經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人類生活遺址。2002年8月,鳧峰鄉(xiāng)土坑村村民在村邊田地里發(fā)現(xiàn)一處古代遺址,經安徽省有關專家鑒定及現(xiàn)場查勘認定為新石器時期遺址,至今已有5千多年的歷史。遺址座落在秀麗的率水河邊,靠山臨水,既便于飲水、耕作、養(yǎng)殖,也便于上山避災。研究表明,生活在這里的先民已經脫離了原始人群的流浪生活,走向定居,并且創(chuàng)造了相當進步的生活、生產用具,從事狩獵、捕撈和采集等活動。值得注意的是,新安江的源頭,正是古代文獻對徽州地域最早的記載——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的《山海經》記述的“三天子鄣”又叫“三天子都”的所在地。

剛剛說的是沿新安江溯流而上。順流而下——2004年的夏天,在下游的桐廬縣又有一個考古重大發(fā)現(xiàn),出土了8片古人類智人的頭蓋骨化石,這些化石的年代大概距今1萬到2萬年,屬于舊石器晚期或者更早。這次桐廬古人類化石的出土,填補了東南地區(qū)人類歷史從5萬年前的建德人到8000年前的河姆渡人之間的歷史空白。由此可知,從大概距今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開始,新安江流域就一直是人類的居住地。而根據(jù)諸多遺址遺存的印紋硬陶和原始瓷等分析,這里生活的、叫“建德人”或者“新安人”的早期人類,是東南原始民族——越族的祖先。正是“建德人”的一支,沿新安江而下,走出大山,走向桐廬(古人類化石距今1萬-2萬年),走向蕭山跨湖橋(古人類生活遺址距今7000-8000年),走向河姆渡(古人類生活遺址距今5000-7000年),走向良渚(古人類生活遺址距今4000-5000年),走向大海之濱,直至創(chuàng)造了中華民族的海洋文明。而留居新安江流域山區(qū)的先民們,則成為這里的土著居民,同屬于古越族。也就是說,包括古徽州地域在內的這一帶,既是人類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也是中國海洋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最早的建置前面說了,徽州地域先秦時期一直屬于古越族土著的勢力范圍,那么,徽州屬“揚州之南境,春秋時屬吳,吳亡屬越,越滅屬楚”的說法其實只是地域版圖上的歸屬,并非實質性的管轄。對這里設立行政區(qū)劃實行管轄,始于秦代。《新安志》記載:“秦并天下,置黟、歙二縣,屬鄣郡?!摈稹㈧ǘh的建立,是徽州地域最早的行政區(qū)劃設置。但是這里只記載了朝代,沒記具體時間。因此,后來的不少文獻就把這個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時間記為公元前221年,也就是秦始皇二十六年。這種記述是不準確的。因為學術界比較一致的看法是,秦始皇二十六年統(tǒng)一全國、分天下為三十六個郡,其中并沒有鄣郡,也無黟、歙二縣的記載。從地域上看,徽州這一帶,當時應該是屬于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滅楚,平定江南,設置了會稽郡,郡治所在地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市),會稽郡的轄地為原來吳國和越國的屬地,包括今天的江蘇南部、安徽南部和浙江北部地區(qū)。而鄣郡的設置,應當是秦朝后期從會稽郡分設出來的。究竟是何時分設的呢?我們從被尊為中國地方志的鼻祖,也是國內現(xiàn)存最古的地方志——《越絕書》中找到了線索?!对浇^書》至遲成書于東漢,主要記載從春秋末年到戰(zhàn)國初期吳越爭霸的歷史事實,上溯夏禹,下迄兩漢,旁及諸侯列國,對這一歷史時期吳越地區(qū)的政治、經濟、軍事、天文、地理、歷法、語言等等都有所記述?!对浇^書》第八卷記載了秦王嬴政改號秦始皇帝后,于三十七年作的最后一次“東游”的過程。這一年,也就是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游到會稽郡,農歷正月時抵達原來越國的國都大越。到了那里,他為了防止越國人反抗復國,就下令把原來越國的國民分散遷走,設置一些新縣,并且把“大越”這個地名也改為“山陰”。這次東巡返回時,秦始皇就駕崩了。而《越絕書》第二卷里的也記了這事,都列舉了一些縣名。前后對照,多數(shù)縣名是重復的,只是有一個“伊攻”縣,一直沒人考出來究竟是哪里。有一個問題恐怕知道的人不多,這里需要特別指出,這就是黟縣在宋代以前的文獻記載中,多為“黝縣”,就是“黑”字旁一個幼小的“幼”字。在《越絕書》第二卷里,秦始皇遷大越民設立的縣中記的便是黝縣,與歙縣并列在一起。

經過分析,我認為,這個“伊攻”縣,很可能就是黟縣的古名黝縣。我們知道,越文化與中原文化有很大的差異。作為當時古越族的聚居地,古越語在今天的徽州方言中還有許多遺存。如《越絕書》記載越語說船叫“須慮”。而今天的休寧話“船”的發(fā)音是“xuan”,音非常接近。古代文獻對非中原地區(qū)的地名記載往往是記音。這里的“伊攻”顯然就是古越語,快讀為“黟”,緩讀即為“黝”。今黟縣方言讀“黟”為“ye”,音在“黟”、“黝”之間。所以這個地名既可以記作“黟”,也可記作“黝”。后人在注《漢書·地理志》時就說“黝縣”也寫作“黟縣”。同樣,我認為歙縣縣名也應該是取之于古越語發(fā)音。所謂歙縣的“歙者翕也,謂山水翕聚也”,就是山水聚合的說法,還有黟縣因為縣南有墨嶺出墨石,又過去曾經向朝廷進貢過柿心木(一種黑芯的木頭)所以得名黑多的黟縣,都是后人的望文生義。既然如此,根據(jù)《越絕書》的記載,徽州最早的行政建制——“黝(黟)”縣和“歙”縣,準確地說是建置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的正月,至今已有2222年的歷史。而鄣郡很可能就是同時設立的。之所以在官方文獻中沒有記載,或許與秦始皇劃設了鄣郡及其屬縣后就去世了有關。當時的黝、歙二縣轄地很廣。黝縣地包括今天的黟縣、祁門、石臺和黃山區(qū)的一部分。歙縣地包括今天的歙縣、休寧、屯溪區(qū)、徽州區(qū)、績溪、黃山區(qū)的一部分、浙江的淳安及江西婺源的一部分。秦始皇去世之后,短短三年時間,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就滅亡了。隨之而起的是漢王朝。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分封藩王,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黝、歙二縣屬楚國。后相繼屬荊國、吳國、江都國。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改鄣郡為丹陽郡,黝、歙二縣隸屬丹陽郡,郡治在宛陵(今安安徽宣城),并在歙縣設丹陽郡都尉治,管理軍事。漢成帝鴻嘉二年(公元前19年)立中山憲王弟劉云客為廣德王,改黝縣為廣德王國,廣德王城在今黟縣城東2.5公里的古城村。歙縣屬丹陽郡。第二年劉云客去世,無子,廢廣德王國,復設黝縣。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再設廣德王國,立廣川惠王的曾孫劉倫為廣德王,后傳其子劉赤。王莽篡權,建立新朝,于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貶劉赤為公。第二年廢國,并改黝縣縣名為愬虜(意思是恐懼的俘虜或奴仆,蔑稱),屬丹陽郡。東漢光武帝時期才恢復黝縣名。山越與新都東漢后期,天下又開始動蕩,各種勢力紛紛抬頭。當年被秦始皇遷居各地的越國遺民的后裔和原來的越人土著,以及一些避入山林的漢人,“依山阻險,不納王租”,被稱為“山越”,勢力日益強大。在公元169年,也就是漢靈帝建寧二年,丹陽郡發(fā)生了“山越”圍攻丹陽太守的事件,《資治通鑒》對這個事件作了記載,這是“山越”在史籍上的首次亮相,此后,各種文獻關于“山越”的記述頻頻出現(xiàn)。到了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鼎立。黝、歙二縣隸屬于丹陽郡,屬于東吳的領地。當時,袁術、曹操都曾想利用“山越”作為內應襲擊孫吳,“山越”已經成為孫吳政權的心腹之患。為此,孫吳政權終于下決心,必須鏟除這個心腹之患,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征剿“山越”行動。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吳主孫權派遣威武中郎將賀齊征服黝、歙縣二縣的山越部族。“山越”是有組織有領導的,他們的首領叫做“宗帥”,一般以“萬戶”為單位。當時金奇萬戶屯于距歙縣北面二十里的飛布山,毛甘萬戸屯于歙縣東南的烏聊山,陳仆、祖山等二萬戶屯于黟縣的林歷山?!度龂尽侵尽穼@次討伐作了較詳細的記載。在孫吳軍隊的強大攻勢下,當時歙縣東面四個鄉(xiāng)的“山越”首先投降了。于是賀齊奏請孫權分歙縣東鄉(xiāng)地建置了始新縣,分南鄉(xiāng)地置了新定縣。

在黟縣林歷山,賀齊卻遇到了頑強的抵抗。林歷山在黟縣西南一百五十里處。山的四面都是懸崖絕壁,高數(shù)十丈,山路危狹,僅容一人,武器都無法施展。陳仆、祖山等據(jù)守山上,臨高下石,賀齊的軍隊無法進攻。僵持了一段時間,軍心開始有些渙散。賀齊不免也有些心焦。但是面對那樣的地形,只能智取,不可強攻。于是,賀齊借著夜色親自出馬勘察地形,經過一番謀劃后,他秘密挑選一些身輕矯健的勇士,選擇山越人不備的隱密地段,攜帶鐵戈,在峭壁巖石上嵌入鐵戈形成梯子,趁夜攀登上山,然后再用布帶把山下百余名精銳士兵拉上山去,隱蔽在各處。到了約定的時辰,突然發(fā)起偷襲,并四面同時擂起戰(zhàn)鼓吹響號角?!吧皆健比送蝗宦勔娖渎?,以為孫吳軍隊已經占據(jù)山頭,驚慌失措,紛紛放棄扼守的山道,逃歸大營。賀齊率軍隨即登上山頂向山越營寨猛攻,終于殲滅了盤踞林歷山中的陳仆、祖山部眾。這一戰(zhàn),山越人被斬首7000級,賀齊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聞此戰(zhàn)況,歙縣的金奇、毛甘率部屬投降,黝、歙二縣“山越”得以平定。林歷山之戰(zhàn),賀齊出奇制勝,成為中國古代戰(zhàn)史中出色的山地攻堅戰(zhàn)戰(zhàn)例之一,為后世用兵提供了借鑒。黝、歙二縣“山越”既平,孫權解了心腹之患,于是又分歙縣西鄉(xiāng)地置犁陽縣(后改為黎陽,在今屯溪一帶)和休陽縣(今休寧東),加黟、歙和原來所建的始新、新定共六個縣,建新都郡,任命賀齊為新都郡太守。新都郡郡治設在始新(故城在今浙江淳安縣西),隸屬于揚州。這是徽州地域州郡一級行政設置的開始,從此這里成為相對獨立的行政區(qū)域。新安:商與文的初興公元280年,西晉太康元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吳國,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改新都郡為新安郡,徽州地域進入新安時代。這就是徽州古稱新安的來源。改郡名為新安,一說因為黝縣境內有新安山(在今祁門縣),一說取其安定之意。公元316年,西晉滅亡。第二年,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稱帝,為晉元帝。因為偏安于江南,所以被稱為東晉。東晉時期,史書上與新安有關的一則記載引起了史學家的注意?!稌x書》和《世說新語》等書記載,晉元帝的第四個兒子司馬晞,開始被封為武陵王,后來官至太宰(相當于宰相),據(jù)說他無學術但有武干,被一直想篡奪皇位的權臣桓(huán)溫所忌憚。于是在太元六年(公元381年),桓溫誣陷司馬晞要謀反而將他貶為庶人(平民)?;笢乇緛硎且实蹥⒌羲抉R晞的,但繼位不久的簡文帝是司馬晞的弟弟,沒有同意,而是把他一家人貶到了新安郡。書上說,這個司馬晞在還沒被廢黜前的四、五年里,有個怪癖:“喜為挽歌”——喜歡聽凄凄慘慘的送葬的歌,還自己搖著大鈴唱,讓左右的人齊聲和。又在宴會上叫歌妓們“作新安人歌舞離別之辭,其聲甚悲”。幾年后他果然被流放到了新安,并最終死在了新安。書上說司馬晞不學無術,但顯然他并不缺乏政治頭腦。雖貴為武陵王、官居“太宰”,是輔佐皇帝的重臣,但他卻很清楚自己的處境,實權掌握在桓溫手中,自己的生死榮辱也都在桓溫的手里。他對自己的命運應該早有預感,所以才那么悲傷,自己先唱起了“挽歌”,聽起了“新安人歌舞離別之辭”。很顯然,司馬晞的悲并非出于兒女情長,而是家國離恨的悲。那么,這里的“新安人歌舞離別之辭”又帶給了我們什么信息呢?我想,至少有兩點:其一,說明當時的新安人能歌善舞已經名聲在外;第二,當時新安人的歌舞多以“離別”為題材,充滿著悲愁。有不少學者據(jù)此認為,在東晉時期,新安一帶的經商活動已經興起,“新安人歌舞離別之辭”,演繹的正是因離鄉(xiāng)背井外出經商而帶來的“重利輕別離”的悲傷和愁怨?;仡櫥罩萑丝谶w徙的歷史,中原士族向徽州地域的人口遷徙有三次高潮,其中兩晉即為第一次高潮(另兩次為唐末到宋代)。移居這里的人多因逃避戰(zhàn)亂而來。而這里的山區(qū)人多地少,光靠農業(yè)生產無法維持生存,這就催生了被后世稱作“新安商人”或“徽州商人”的商業(yè)活動。因此,一些徽學研究者把徽商的興起定為晉代。東晉以后,為南北朝對峙時代。新安郡歸屬于南朝,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

桓(huán)溫(312年-373年),字元子,一作符子,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縣龍亢鎮(zhèn))人,東晉杰出軍事家、權臣,譙國桓氏代表人物?;笢厥菚x明帝的駙馬,因領兵滅亡成漢而聲名大盛,又曾三次領導北伐,掌握朝政并曾操縱廢立,更有意奪取帝位,但終因第三次北伐失敗而令聲望受損,受制于朝中王謝勢力而未能如愿。死前欲得九錫亦因謝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時也未能實現(xiàn)?;笢刂u號宣武。其子桓玄建立桓楚后,追尊為“楚宣武皇帝”。個人作品

《檄胡文》

《上疏陳便宜七事》《上疏廢殷浩》《請還都洛陽疏》《上疏自陳》武勁之風前面說了,新安時期,文風初興——只能說是“初興”。南宋《新安志》記唐代之前的風俗說:“其人自昔特多以材力保捍鄉(xiāng)土為稱。”意思是那時的新安人多因為用武力保障鄉(xiāng)土而聞名于世。清代歙縣的《澄陽散志》說的更具體:“武勁之風,盛于梁、陳、隋間,如程忠壯、汪越國,皆以捍衛(wèi)鄉(xiāng)里顯?!边@反映了當時新安社會的主體:仍然是尚武之風盛行,人多英勇善戰(zhàn),不畏強敵,勇敢地捍衛(wèi)家鄉(xiāng)。這里說的“程忠壯”是指忠壯公程靈洗。程靈洗(514-568年),海寧(今休寧)篁墩人(當時篁墩屬休寧,隋朝才劃屬歙縣),少年時即勇猛有力,可以日行二百里,善長騎射,武藝高強,相傳曾獨自斬殺篁墩湖里的“蛟”。當時海寧、歙、鄱陽、宣城等地有很多盜賊,百姓深受其害。程靈洗向來以勇猛著稱于當?shù)?,地方官就派他招募勇士,緝捕強盜,保護鄉(xiāng)里。梁朝末年,北齊降將侯景發(fā)動了一場影響很大的叛亂,史稱“侯景之亂”。程靈洗聚兵守衛(wèi)黟、歙二縣。新安郡治(在始新縣,今淳安縣)被侯景占領以后,太守蕭隱也來投奔他。程靈洗奉太守為盟主,舉起旗幟抗拒侯景進攻,屢建奇功,兵威大振。蕭隱上表奏請梁元帝,讓程靈洗都督新安郡軍事,后授予譙州刺史等職。后來收復了新安郡,并進軍建德、揚州和建康(今南京)等地。進入陳朝后,他任蘭陵太守,又以戰(zhàn)功被拜為都督、云麾將軍、郢(yǐng)州刺史,封重安縣公,后又授安西將軍。公元568年,陳光大二年四月,程靈洗在郢州(今湖北武昌)任上逝世,享年55歲。詔贈鎮(zhèn)西將軍,謚為“忠壯公”。后歸葬篁墩。他治軍嚴明,與士卒同甘苦,得到擁戴。戰(zhàn)時善戰(zhàn),平日則喜歡耕植勞作,干起農活連老農都不如他。程靈洗有22個兒子,93個孫子,程后來成為徽州的大姓。程靈洗去世13年后,隋朝建立,重新統(tǒng)一中國。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新安郡為歙州,只轄三個縣:海寧、黝和歙縣。開皇十八年又改海寧為休寧縣。當時歙州州治在休寧縣萬歲山(又名萬壽山,今休寧縣萬安古城巖)。隋煬帝大業(yè)三年(公元607年),又改歙州為新安郡。

隋朝是一個短命的朝代,轉眼間又天下大亂,眼看著戰(zhàn)亂又將蹂躪新安。這時,又一個英雄人物登場了——他,就是被后人譽為“新安之神”、“汪王大帝”的汪華。汪華(586-648年)原名汪世華,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而改為汪華。歙縣登源里(今屬績溪縣瀛州鄉(xiāng))人。父母早逝,寄居歙縣鄭村舅父家。十幾歲時拜師習武,武藝超群,以勇敢俠義聞名鄉(xiāng)里。隋煬帝大業(yè)元年(公元605年),十九歲的汪華受刺史招募,率領郡兵平定山寇有功,成為郡兵頭領。當時群雄割據(jù),大業(yè)十二年(公元616年)新安刺史想投靠盤踞山東、江淮一帶的杜伏威,又怕汪華阻撓,便派汪華到歙縣北邊的箬嶺開辟道路,限時完工,想借機除掉汪華。沒想到汪華很快就完工了。刺史不但不嘉獎,還對他橫加指責,要奪其兵權。汪華大怒,領兵沖進刺史府討說法。刺史嚇壞了,溜之大吉。眾人便推舉汪華為刺史,以保一方平安。很快,汪華帶領軍隊先后攻占宣城、余杭、遂安、東陽、鄱陽郡,擁兵十萬,號稱“吳王”,王城就設在休寧萬壽山,這就是“古城巖”名稱的來歷(山上原來有“汪王故宮”)。第二年遷到歙縣烏聊山。當時國家動蕩,民不聊生。而汪華所轄東南六郡,政清人和,百姓安居樂業(yè),十年不見兵戈,一派平和景象。唐朝建立后,汪華審時度勢,于公元622年,即唐高祖武德四年九月奏表歸附唐朝。高祖李淵下詔嘉獎其識時務、順應統(tǒng)一潮流和保護地方之功,改新安郡為歙州、宣城郡為宣州、余杭郡為杭州、遂安郡為睦州、東陽郡為婺州、鄱陽郡為饒州,授予汪華歙州刺史之職,并總管六州軍事,封上柱國、越國公。唐太宗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汪華奉詔入京,授左衛(wèi)白渠府統(tǒng)軍事,參掌禁兵。后改忠武將軍等職。太宗李世民征討遼東,留京任九宮留守。李世民回朝后,稱贊其忠心勤懇。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三月三日,汪華病逝于長安,唐太宗賜予金銀綢緞,委派左右丞相、吏部尚書等文武大臣代為祭奠,謚號“忠烈王”。三年后遵其遺囑歸葬歙縣云嵐山。徽州百姓感念其安土保民之功,建祠紀念。六州各地紛紛建立汪王(公)廟,尊其為越國公汪王神,世世代代祭祀,民間至今還流行著許多紀念汪華的民俗活動。汪華有九個兒子,后裔繁衍分布很廣,徽州自古有“十姓九汪”的說法,更有“天下汪,出新安”之說。程靈洗、汪華對鄉(xiāng)土的捍衛(wèi),使新安一帶社會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為唐代開始的文化逐步興盛奠定了基礎。一府(州)六縣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汪華歸附唐朝,復改新安郡為歙州,州治歙縣。并在歙縣設歙州總管府,越國公汪華為總管府使,總管歙、宣、杭、睦、婺、饒六州軍事。但沒過多久,就改任杜伏威的部將王雄誕為總管府使,總管歙、睦、衢三州。武德七年改總管府為都督府。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撤銷都督府,歙州屬于江南道,后來相繼屬于江南東道采訪使、浙江西道節(jié)度使、宣歙饒觀察使、宣歙池觀察使等。這些都是唐王朝逐步削弱地方勢力,加強中央集權統(tǒng)治的行政手段。盡管如此,唐代的東南一帶并不安寧。這個時期歙州內部行政區(qū)劃幾次調整,都與起義與鎮(zhèn)壓起義有關。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十月,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女子陳碩真率眾起義,自封為“文佳皇帝”(后人稱她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歙縣人蔣寶舉兵響應。起義堅持了一個多月就被鎮(zhèn)壓下去了。于是,第二年分歙縣地設置了一個縣叫北野縣。距陳碩真起義八十多年后,在休寧縣又發(fā)生了一件事。宋代的《祥符經》有記載。說是開元年間,有一個道士來到歙州,想找一處理想的居住地。他到了黃山,說:“確而寒?!薄獔怨痰呛洹5搅遂h的飛布山,說:“高而無輔。”——高但是沒有輔佐。在休寧縣南九十里有一座山,方圓十五里,形如雞籠,就叫雞籠山。道士到了這座山看了之后,說:“是宜為葬地,高可至王侯,不然者當至妖異?!币馑际沁@里適合做墓地,葬得好的話其后人可以出王侯,假如葬得不準則會出妖異之人。當時有個休寧人洪真跟隨這個道士學道。聽了這話,開始還半信半疑。有一次老道士大白天睡覺,洪真悄悄地在室外張望,看見師父居然看起來像條龍,知道不是一般人,便找個理由離開了師父。等道士走后,洪真便把自己父親的遺骨遷葬到這座山上。洪真的家鄉(xiāng)是休寧縣西南邊的回玉鄉(xiāng),離府縣都很遠。他本來就會些道家方術,“頗能以小術動人”——很會用一些法術來獲得人們的信任甚至崇拜。于是,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洪真在回玉鄉(xiāng)一帶聚眾起義。事情被州府發(fā)覺,發(fā)兵鎮(zhèn)壓,捕殺了數(shù)十人。但是,三年過去了,被官府稱為“妖賊”的洪真卻一直不知所蹤。為了防止這一帶再生事端,于是在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正月初八,劃休寧縣回玉鄉(xiāng)與樂平縣懷金鄉(xiāng)設置一個縣來管束此地。當時的縣城在今清華鎮(zhèn),三面環(huán)繞著婺水,而且地近婺水之源,所以取名婺源縣。其后,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歙州為新安郡,轄歙、休寧、黝、北野、婺源5縣。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改歙州。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又有歙州人方清率饑民起義。起義軍迅速發(fā)展到數(shù)萬人。次年,與江西義軍陳莊部聯(lián)合,屯兵石埭(今石臺縣),連克縣邑城鎮(zhèn)。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方清義軍攻克歙州,殺歙州刺使。并分黝(黟)縣南部赤山鎮(zhèn)和饒州浮梁縣的一部分設置了一個閶門縣。代宗大歷元年(公元766年),方清起義被鎮(zhèn)壓,分歙縣、休寧縣地置歸德縣。同時利用方清設置的閶門縣城設縣,但不愿意使用方清的舊縣名,就以縣城東北一里的祁山,改名為祁門縣。第二年,又劃歙縣的華陽鎮(zhèn)設縣,因縣北有兩條河,一條叫乳溪,一條叫徽溪,之間相隔一里,平行流淌,離而復合,猶如麻繩揉搓,古義搓繩為績,所以取名為績溪縣。大歷五年,也就是公元770年,撤銷北野縣和歸德縣,屬地分別劃歸歙縣、休寧,歙州轄歙、休寧、黝、績溪、婺源、祁門六個縣,從此形成“一府(州)六縣”的格局。從唐大歷五年(公元770年)到清宣統(tǒng)三年(公元1911年),這種“一府(州)六縣”的格局基本沒有改變,一直延續(xù)了1141年,這在中國的行政區(qū)劃中是很少有的!文佳皇帝

陳碩真(620—653年),睦州雉山梓桐源田莊里(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梓桐鎮(zhèn))人,早年喪夫,有些書上又寫作陳碩貞,唐代浙東農民起義軍女首領。永徽四年(653),浙江一帶農民不堪官吏貪求及豪強逼掠,陳碩貞與妹夫章叔胤在睦州清溪縣的覆船山六甲嶺山組織農民起義,自稱文佳皇帝,以叔胤為仆射。隨即遣叔胤率眾趁夜襲占桐廬(今浙江桐廬西),自引兵2000攻克睦州、於潛(今臨安西),攻歙州(今安徽歙縣)不克;其將童文寶領兵4000攻婺州(今浙江金華),為官軍所阻。時唐廷命揚州刺史房仁裕發(fā)兵南攻,婺州刺史崔義玄等率兵北進,義軍在下淮戍(今桐廬東北)與崔義玄部遭遇,大潰,被殺數(shù)千人,退至睦州境,又有萬人相繼投降官軍。十一月,房、崔兩部會合,義軍終因寡不敵眾而敗,陳碩真等被俘殺。文房四寶東晉和南朝時期,新安地區(qū)豐富的資源已經被開發(fā),好多特殊的手工業(yè)也都出現(xiàn)了。到了唐代,對后世文化事業(yè)有極大影響的四種文房用具——紙、墨、筆、硯,成為歙州著名的特產。經過五代的吳、吳越、南唐,進入宋代后,形成“新安四寶”之說,后世的“文房四寶”一詞即源自于此。首先說紙:古代徽州造紙業(yè)非常發(fā)達?!缎掳仓尽氛f:“歙縣、績溪界中,有地名龍須者,紙出其間,故世號龍須紙。”歙縣、績溪之間龍須山所產的麥光、白滑、冰翼、凝光等紙,唐時就成為貢品。南唐李煜(李后主)好翰墨,酷愛這種紙,將其視為珍寶,特取這些紙藏在他的“澄心堂”里,號為“澄心堂紙”,并設置專門機構監(jiān)制這種佳紙,以供宮中長期使用。澄心堂紙質量極高,體現(xiàn)了徽州造紙業(yè)的高超工藝,代表了徽紙的最高水平,后世屢屢承襲其名而仿制,因此“澄心堂”也就成為歷史上徽紙的代名詞。而明嘉靖《徽州府志》記載,宋代休寧水南及虞芮、和睦、良鄉(xiāng)一帶還出產“進札”、“殿札”、“玉版”、“觀音”、“京簾”、“堂札”等名號的優(yōu)質紙。說明徽紙業(yè)在唐、宋時期非常繁榮。唐、宋、元、明各朝,徽州均需向朝廷納貢紙張?;占埐坏艿交蕦m和士大夫階層的親睞,而且行銷全國各地,深受市場歡迎。再說墨:墨更是徽州有名的特產?;漳紕?chuàng)于唐末。當時易水(今河北易州)制墨世家之后奚超,因避戰(zhàn)亂攜全家南逃至歙州,見這里松林茂密、溪水清澈,便定居下來,重操制墨舊業(yè)。南唐時后主李煜得到奚氏墨,視為珍寶。便令奚超的兒子奚廷珪為“墨務官”,并賜國姓李作為獎賞,奚氏一家從此改為李姓。歙州李墨于是名揚天下,世有“黃金易得,李墨難獲”之譽,全國制墨中心也由北方南移到歙州。

然后說筆:唐、宋時期徽州制筆業(yè)也非常發(fā)達,據(jù)宋代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山谷筆說》等書記載,當時徽州的制筆名家有呂道人、呂大淵、張遇等人。黃庭堅曾評價張遇的筆比宮廷制筆名家諸葛元的筆還要好,可見當時徽筆質量之高、影響之大。另外,汪伯彥也以制筆知名。最后說硯:名聞天下的歙硯也始于唐代。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歙州婺源縣有個姓葉的獵人,追趕野獸到了一個叫“長城里”的山中,發(fā)現(xiàn)一堆石頭疊在一起,瑩潔可愛,便帶回了家,粗粗地刻成硯,居然溫潤超過端硯。后來他的孫輩把石頭獻給縣令,縣令非常喜歡,找了名匠雕琢成硯,從此歙硯名聞天下。由此可知,歙硯硯石的發(fā)現(xiàn)已有1200多年歷史。“長城里”應該就在婺源縣的龍尾山,是歙硯硯石的主要產地。為什么產在婺源的硯石被稱作“歙硯”?因為婺源屬于歙州,“歙硯”是“歙州硯”的簡稱。南唐時期,歙硯大受寵遇,中主李璟喜歡翰墨,很珍愛歙石,專門在歙州設置“歙硯務”,選硯工高手李少微為硯務官,并令其招徒傳藝。后主李煜更是對歙硯極為推崇,把歙硯與澄心堂紙、李廷珪墨譽為“天下冠”。宋代以后,歙硯獲得更大發(fā)展,硯石開采規(guī)模擴大,歙硯精品不斷涌現(xiàn),名色之多、質地之細、雕鏤之精,一時為諸硯之冠?!拔姆克膶殹本返某霈F(xiàn),代表了徽州社會經濟、文化的興起?;罩葜盎铡北彼文┠?,朝廷橫征暴斂,賦役繁重,“人不堪命,遂皆去而為盜”。于是,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十月初九,祖籍歙州的方臘在睦州青溪縣萬年鄉(xiāng)幫源峒(今浙江淳安縣西北,一說起義地點是在歙縣七賢村)發(fā)動起義。起義迅速向周邊地區(qū)蔓延。到第二年的正月,方臘起義軍先后攻下了六州五十二個縣,包括今浙江省全境和安徽、江蘇南部、江西東北部的廣大地區(qū)。起義在東南地區(qū)驟然興起,切斷了宋王朝的經濟命脈,他們急忙一面撤銷蘇、杭造作局和停運花石綱,企圖松懈義軍的斗志,一面派童貫等率領十五萬大軍,南下鎮(zhèn)壓起義。由于力量懸殊,義軍雖英勇作戰(zhàn),仍不敵于宋軍。宣和三年四月二十四日,宋軍發(fā)動總攻。退守幫源峒的義軍腹背受敵,奮起抵抗,七萬多人壯烈犧牲。方臘及其妻邵氏、子方亳、丞相方肥等三十多人被俘,被押往汴京。八月二十四日,方臘等英勇就義。方臘起義被鎮(zhèn)壓后,宣和三年的五月十一日(公元1121年5月28日),朝廷下詔書改歙州為徽州。關于“徽州”名稱的由來,傳統(tǒng)的說法有三種。一說因績溪有徽嶺、徽溪、大徽村而得名;一說取“徽”字美好的意思;更有一說甚至認為是宋徽宗用自己的號來命名。這后一種說法,顯然是缺乏基本歷史常識,“徽宗”是皇帝死后才獲得的謚號,怎么可能在他生前用來命名州名呢。對于第一種說法,有學者認為,以區(qū)區(qū)一村一嶺之名加之于一州,似乎有所牽強。我們知道,府縣名稱的由來往往有著濃厚的政治色彩,如“歸德”、“廣德”、“開化”、“懷化”、“太平”等等,此時改名“徽州”顯然有其政治目的。查《說文解字》,“徽”屬“系”部,“一曰三糾繩也。三糾,謂三合而糾之也”,又說“三股曰徽,兩股曰纆”。又查《康熙字典》,徽屬“雙人”部,“徽,大索也”。《辭?!芬矊ⅰ盎铡睔w屬“雙人”部,在釋義第二大項內有“繩索、束、綁”的解釋。并且例舉了一個詞“徽纆”,出于《后漢書·西羌傳論》:“女婦則徽纆而為虜?!睉?zhàn)爭中把男人殺掉,對婦女就捆綁起來作為俘虜。在這里“徽”會是美好的意思嗎?可以推想,北宋王朝在好不容易鎮(zhèn)壓下去方臘起義后,絕對不會用個美好的字詞來贊美這方土地,而是心懷余悸,所以要用粗大的繩索來嚴加“捆綁”。同樣,方臘的舉義地“睦州”被改為“嚴州”,具有更直接的寓意。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位下詔書改歙州為“徽”州的皇帝,死后卻因為自己當過金人的俘虜,而獲得了同一個字的謚號“徽宗”——被作為俘虜“捆綁”過的皇帝。所以說,不是宋徽宗用自己的謚號來給徽州命名,恰恰是他用來對付徽州的“徽”字這條大繩索反過來套在了自己的頭上。從此,直到清宣統(tǒng)三年(公元1911年)的790年間,作為州府名,徽州這一名稱基本沒有變更。建國后的地區(qū)名依然沿用。當然,“捆綁”只是當時統(tǒng)治者更名“徽州”的一廂情愿。僅僅六年之后,宋欽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五月,高宗趙構在南京即位,改元建炎,開始了歷史上的南宋時期。宋王室南遷,直至定都錢塘江下游的臨安(今杭州)。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南移,給地處錢塘江源頭的徽州人創(chuàng)造了絕好的機遇。堅韌不拔,忍辱負重,善于開拓進取,后來被稱作“徽駱駝”的徽州人,把握住了這個機會,順天時、占地利、盡人和,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活的諸多領域大顯身手,開創(chuàng)了徽州新時代,賦予了明清之后“徽州”二字新的真正美好的涵義。

方臘(?-公元1121年)又名方十三,宋代睦州青溪縣萬年鄉(xiāng)(今淳安)堨村人,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領袖。方臘利用明教(又稱摩尼教)組織群眾,于公元1120年(徽宗宣和二年)秋舉行起義,聚眾百萬,攻占六州五十二縣,方臘自稱“圣公”,年號“永樂”,設置官吏將帥,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宋徽宗派童貫統(tǒng)西北精兵十余萬南下鎮(zhèn)壓起義。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四月,起義軍最后一個據(jù)點青溪梓桐洞被宋軍攻破,方臘父子等52名首領被俘。公元1121年8月,方臘被朝廷處死,起義失敗。藝術形象小說《水滸傳》里虛構了宋江奉詔征討方臘的故事,描述與史書記載有所不同。小說《水滸傳》中是這樣描述的:“卻說這江南方臘造反已久,積漸而成,不想弄到許大事業(yè)。此人原是歙州山中樵夫,因去溪邊凈手,水中照見自己頭戴天平冠,身穿袞龍袍,以此向人說自家有天子福分。因朱勔在吳中征花石綱,百姓大怨,人人思亂方臘乘機造反,就清溪縣內幫源泉洞中,起造寶殿、內苑、宮闕、睦州、歙州亦各有行宮,仍設文武職臺省院官僚內相外將,一應大臣。睦州即今時建德,宋改為嚴州,歙州即今時婺源,宋改為徽州。這方臘直從這里占到潤州,今鎮(zhèn)江是也。共該八州五十二縣。方臘自為國王,獨霸一方,非同小可?!睔v史上的宋江和方臘沒有交過手。元之逆勢而起公元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徽州入元,屬江淮行省。第二年升徽州為徽州路。至元二十一年屬江浙等處行中書省。至元二十四年改屬江浙行省江東建康道。元貞元年(1295年)升婺源縣為州,徽州路領婺源州和歙、休寧、黟、績溪、祁門5縣。元朝統(tǒng)治者的民族壓迫是極其嚴厲的。他們把各族人民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蒙古人,最為高貴;第二類是色目人,是依靠的對象;第三類是漢人(包括北方的漢人、契丹人、女真人、高麗人等),是利用的對象;第四類是南人(南方的漢人和其他少數(shù)民族),最為低賤,這是因為南宋政權在被征服時作了最強烈、最持久的反抗。元王朝對包括徽州一帶的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qū)駐有重兵實行軍事統(tǒng)治。又設“里甲”之制,編20戶為一甲,以蒙古人為甲主,監(jiān)視南方人。在這種高壓政治和軍事的統(tǒng)治之下,徽州人進行了不斷的反抗。至元十三年元兵剛入徽州,便發(fā)生了“李世達之亂”,后又有程楚翁起兵,均遭受失敗。針對這種反抗,駐扎徽州的元萬戶(軍事將領)下令要在歙縣、休寧等縣大開殺戒。危急關頭,歙縣人丘龍友等人不顧個人安危到軍營去勸阻,說起兵的并非老百姓,不應該濫殺無辜,要顯示仁德。萬戶被說服了,就讓丘龍友擔任徽州知州,其它各縣也都起用本地人擔任知縣。但徽州人的反抗并沒停止。至元十九年徽州和太平、宣州等地群起反抗,多次擊敗元軍;至元二十三年績溪、歙縣饑民暴動;至元二十七年績溪汪十千起義,趕跑了縣官;至元年間還有績溪縣修仁鄉(xiāng)后岸村(今上莊鄉(xiāng))柯大統(tǒng)聚眾起義,聲勢浩大,一舉攻占績溪、旌德兩座縣城。后來柯大統(tǒng)領兵與元徽州路總管大戰(zhàn)于績溪縣嶺北,兵敗遁走,不知所終。與此同時,一些崇尚氣節(jié)的徽州南宋遺民,寧可老死山林,也不與元朝統(tǒng)治者合作。他們隱居深山,閉門讀書,著書立說,培養(yǎng)人材,使徽州教育在元代反而進入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涌現(xiàn)出一批教育家,設立了許多教育機構。除州、縣官學外,還以鄉(xiāng)里每50戶為一社,每社設社學一所。民間的書院和私學也很興盛,元代徽州書院就新建了22座。以致于當時有“十戶之村,不廢誦讀”的說法——即使是只有十戶人家的小村莊,也可以聽到朗朗的讀書聲。特別要指出的,雖然程朱理學的體系在南宋就已經形成,但真正在全國形成影響并樹立權威地位,是在元代。為了網羅治理國家所需要的人才,元仁宗皇慶二年(公元1313年)九月開始啟動科舉選拔人才,把朱子學說奉為正統(tǒng)作為科舉選拔人才的考試內容。徽州作為朱子的祖籍地,人們對朱子學說有著極大的認同?;罩萦纱讼破鹆搜芯砍讨炖韺W的新高潮。在徽州,甚至出現(xiàn)了“凡六經傳注,非經朱子論定者,父兄不以為教,子弟不以為學也”的局面?;罩輰嶋H被元代統(tǒng)治只有81年,但在這段時間里徽州人才輩出。他們多從事學術研究活動,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并且對元末明初的政權變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三月,朱元璋部攻克徽州。七月,改徽州路為興安府。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吳元年),復改興安府為徽州府,屬江浙行省,至正二十六年(吳三年)徽州府直屬中書省。在這期間,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十二月,朱元璋親臨徽州,他慕名微服私訪隱居歙縣石門的學者朱升,朱升向他提出九字三策:“高筑墻、廣蓄糧、緩稱王”,文字簡練而內涵豐富。朱元璋大喜,將朱升請到身邊,幫助運籌帷幄。朱升所獻定國三策,不但對明王朝的建立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0世紀70年代,毛澤東主席根據(jù)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將朱升的九字策化用為“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對當時我國的政治大局同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向朱元璋建言獻策的徽州人還有歙縣人唐仲實等,歙縣槐塘村中至今矗立著記錄朱元璋與唐仲實對話的“龍興獨對”牌坊。朱元璋以兩淮子弟為基礎的軍事力量取天下,以徽州士人為理論基礎的策略指導定天下,在軍事與政治兩方面都比其他割據(jù)的群雄高出一籌,終于統(tǒng)一了全國,建立了大明王朝。明之興盛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曾經是朱元璋重要根據(jù)地的徽州府直隸中書省。洪武二年,降婺源州為縣,徽州府仍轄六縣。洪武八年徽州府直隸六部。明成祖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改隸南京,不久改稱南直隸。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之后,對于曾經幫助他成就大業(yè)的“龍興之地”給予了一些優(yōu)待,如洪武三年免徽州府田租,洪武九年免徽州府租賦等,使徽州的農業(yè)經濟生產得到恢復和發(fā)展。但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兩分道路和莊園”的徽州真正發(fā)展起來的還是工商業(yè)。手工業(yè)方面,明代是徽墨業(yè)的第二個鼎盛時期。制墨技藝不斷提高,產量激增,名工與名品層出不窮,形成了歙縣墨派和休寧墨派兩大徽墨流派。歙縣墨派總的特點是:制墨雋雅大方,煙細膠輕,堅如石、黑如漆、紋如犀,且香氣襲人,裝匣極為講究。休寧墨派的特點是:華麗精致,金章玉質,且多飾以金銀彩色,式樣繁多,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工藝美術價值。萬歷年間還刻有《方氏墨譜》、《程氏墨苑》、《方瑞生墨海》和《潘氏墨譜》“四大墨譜”。明代徽州漆器制作尤其有特色。吳氏漆器,用絹作胎,鹿角灰磨成。螺甸漆用金銀粒夾雜蚌殼片制成花紋,前所未有。紡織業(yè),明成祖曾在歙縣設織染局,生產布匹綢緞。明末有些富商還自備原料和工具,交給農家,付給工資,收取制成品,形成原始狀態(tài)的手工工場,出現(xiàn)了最早的資本主義工業(yè)的萌芽。

入明以后,徽州商人的活動愈來愈活躍。永樂時(公元1403-1424年),徽商程實,以木頭換糧食,運到蘇州銷售。與程實同時的程志發(fā)則專造牌筏,獲得厚利。歙縣人王道茂見松江盛產棉布,便前往松江從事棉布經營。到了明代中葉,公元1488年前后,徽州商業(yè)活動由零散的徽州籍商人,發(fā)展成為被稱為“徽商”的徽州商幫?;丈痰男纬捎羞@么幾個特征:徽州人經商風氣開始形成,人們摒棄了以經商為恥的傳統(tǒng)觀念,紛紛走出家鄉(xiāng),到外地經商,活躍于各地市場?;罩萑私Y伙經營的現(xiàn)象已經非常普遍,大家以宗族鄉(xiāng)里關系為紐帶,結成規(guī)模龐大的群體。其中資本雄厚的商人首領對眾商予以財力上的支持,并在業(yè)務上加以指導。遇到需要大數(shù)量資金的商業(yè)項目,也能夠協(xié)同經營,利潤共享。“徽商”、“徽賈”作為一種特定概念的名詞,被當時的人們廣泛應用。由于徽商有其共同利害,共同特征,他們又往往結伙經商,共同行動,所以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已把徽商視為一個群體。作為徽商骨干力量的徽州鹽商已在兩淮鹽業(yè)中取得優(yōu)勢地位。明中葉開始,徽商進入鼎盛時期。

徽商的興盛為徽州地域文化的發(fā)展繁榮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徽州人在經濟、社會、教育、學術、文學、藝術、工藝、建筑、醫(yī)學等方面的貢獻,日益令世人矚目,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有這樣一件事,很能說明當時徽州的景況。萬歷年間,著名文學家王世貞來游黃山,他是當時文壇的魁首,于是跟隨他一道來的江浙名流多達百余人,這些人大都各自擅長一門技藝,而且都是當時的頂尖高手,準備到歙縣好好炫耀一下。汪道昆聽說他們來了,便以黃山主人自居,租了幾處著名的園林,把客人分別安排在園中,每一位客人必有一兩位主人陪伴。這些主人全是歙縣人,不需要到外面去請。而且是對等接待,以書家對書家,以畫家對畫家,以棋手對棋手等等沒有一個不對應的。把酒對飲,唱和詩詞,如黃河之水,滔滔不絕。比試各自的技藝,客人往往還輸給主人。王世貞大加贊賞而去。以小小歙縣一縣之文士對壘當時中國文化最興盛之處的頂尖才子,明代徽州之盛況,由此可窺一斑!清之起伏清世祖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月,清兵進軍徽州。休寧縣金聲、歙縣江天一等起兵抵抗于績溪縣叢山關。九月,金聲等兵敗被俘,后在南京被殺害?;罩莞肭?,隸屬江南省。順治十八年屬江南左布政使。明清更替之時,徽州未慘遭到屠戮,靠的是清軍總兵張?zhí)斓摰墓?。張?zhí)斓撛鵀槭房煞ǖ牟繉?,又曾隸屬于兵部尚書歙縣人方一藻。他率軍入徽時,扎營城外,嚴戒軍士入城。正逢雨季,徽州父老請他移駐城內,張?zhí)斓摽质勘}擾,堅持不聽,甘愿與軍士同暴露于風雨之下。所以徽州人很感激他,事跡上報清廷,得到嘉獎。到了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七月,康熙帝批準建立安徽省,省名即取“安慶”、“徽州”兩府首字,徽州府改屬安徽省,后省下設道,徽州府先后屬徽寧道、徽寧池太道。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撤道,隸屬安徽布政使。

清代徽州的經濟文化,經歷了盛極而衰的起伏?;丈虖拿鞔腥~至清乾隆末年的300余年是發(fā)展的黃金時代,無論營業(yè)人數(shù)、活動范圍、經營行業(yè)、商業(yè)資本,都居全國各商人集團的首位。當時,經商成了徽州人的“第一等生業(yè)”,徽州俗話“前世不休,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人到十三四歲,就要外出當學徒學做生意。這時徽商的活動范圍遍及城鄉(xiāng),東抵淮海,西達滇、黔、關、隴,北至幽燕、遼東,南到閩、粵,尤其在長江流域,有“無徽不成鎮(zhèn)”之諺?;丈痰淖阚E還遠至日本、泰國、東南亞各國以及葡萄牙。經營行業(yè)以利潤高的鹽:典、茶、木為最多,次則糧食、棉布、絲綢,其他則無業(yè)不營。商業(yè)資本已達到驚人的程度,萬歷《歙縣志》稱,歙縣以經營鹽業(yè)起家的巨富,“初則黃氏,后則汪氏、吳氏而起,皆由數(shù)十萬以汰百萬者”。清代兩淮鹽業(yè)八總商,僅歙縣商人就占了一半。更有一位商人,竟與皇帝交上朋友,他就是歙縣大鹽商江春。江春是歙縣江村人。家世代業(yè)鹽,寓居揚州,為清乾隆時期兩淮八大總商之首。他熟悉鹽法,精通商務運籌,練達多能。在擔任兩淮總商的50年中,兩淮鹽業(yè)達到鼎盛,深得乾隆皇帝的器重。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均由江春承辦一切供應,籌劃張羅接待。乾隆曾兩次親臨江春別墅康山草堂,賞賜金玉古玩,題寫“怡性堂”匾額。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江春等鹽商獻銀100萬兩,慶賀乾隆登基五十年大典。江春受邀赴千叟會,與皇帝共同赴宴,受賜杖。時人都說江春“以布衣上交天子”。后由布政使等銜升至一品,賞戴孔雀翎。但是徽商由鹽業(yè)起家,是在封建政權的庇護下得到發(fā)展的。到了清道光時期,課稅、捐輸日益加重,徽州鹽商的處境越來越困難。鹽商巨子江春到了晚年,已不得不靠皇幣以資營運。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原來由徽商控制的官商一體的包銷制改變?;丈踢m應不了再度開放自由競爭的局面,開始衰落。繼而典當業(yè)也因外國洋行的進入而中落。茶商、木商則由于鴉片戰(zhàn)爭和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商路阻斷,虧耗巨大,也開始走下坡路。但部分徽州商人在外來資本和官僚資本這兩股勢力夾擊下,頑強抗爭。如“紅頂商人”胡雪巖、“地皮大王”程霖生曾一度輝煌,但這畢竟只是徽商衰運中的微光,徽州商幫在經濟領域的影響力越來越小,最終衰敗已成必然。

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徽州府屬徽寧池太廣道及皖南鎮(zhèn)。因清軍與太平軍在這一帶爭戰(zhàn)激烈,徽州府由浙江巡撫兼轄。咸豐十年六月十一日,清欽差大臣、兩江總督曾國藩率軍從宿松進駐祁門縣。次年三月初二,曾國藩率軍進攻歙縣太平軍,大??;四月初二,移駐東流縣。太平天國與清軍在徽州進行了十年拉鋸戰(zhàn),使得人口銳減,村落遭受毀滅性的破壞,當?shù)亟洕艿街貏?chuàng)。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徽州府復歸安徽省管轄。宣統(tǒng)三年(公元1911年),武昌起義后,徽州知府許月涵、歙縣知縣宋燦棄官逃跑?;諏俑骺h相繼光復,進入民國時期。江春江春(1720年—1789年)字穎長,號鶴亭,又號廣達(行鹽的旗號為“廣達”),安徽省古徽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