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東莞市2023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廣東省東莞市2023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廣東省東莞市2023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廣東省東莞市2023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廣東省東莞市2023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廣東省東莞市2023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一、選擇題:滿分48分。本大題共16小題,每題3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將正確答案的代碼填涂入答題卡內。1.有學者說,這號稱十萬片的卜辭,我們現在能見能用的不到五分之一,那批甲骨文能代表的殷商文化也不過百分之一。用這百分之一的材料,卻希望能寫出百分之一百的殷商文化史,那豈不是做夢?該學者()A.認為不能寫出殷商文化史 B.懷疑殷商文化研究價值C.主張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 D.支持對甲骨文的繼續(xù)研究【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該學者認為我們可用的甲骨文不足以反映整個殷商文化,因此該學者主張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C項正確;學者認為不能寫成百分之一百的殷商文化史,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殷商文化的研究價值,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學者對繼續(xù)研究甲骨文的態(tài)度,排除D項。故選C項。2.在秦律中,不僅私有土地受到法律保護,而且一切動產及不動產的所有權,如牛羊、甲盾、錢財以至系羊的繩子,也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對侵犯所有權的行為都有具體的處理辦法。這反映了秦律()A.注重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 B.具有輕罪重刑的特點C.有效保護了農民個人權利 D.受儒家思想影響較小【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在秦律中,不僅私有土地受到法律保護”“一切動產及不動產的所有權……對侵犯所有權的行為都有具體的處理辦法”可知,秦律保護個人財產所有權。結合所學可知,秦朝封建社會中,地主階級是統(tǒng)治階級,因此秦律是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輕罪重罰”,排除B項;“有效”說法錯誤,材料未涉及對農民權益的有效保護,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排除D項。故選A項。3.兩漢時期,在戶籍管理上,戶內有男性成員的情況下,女性也可以成為戶主;尊長與卑幼同時存在的情況下,尊長或卑幼均可能成為戶主。三國時期出現了新的趨向,若戶內有成年男性,則女性和未成年男子已不能成為戶主。據此可知三國時期()A.國家治理效能顯著提高 B.戶籍制度日趨完備C.儒學逐漸滲入基層管理 D.女性社會地位低下【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兩漢時期到三國時期,女性和未成年男子已不能成為戶主,戶主是戶內的成年男性。結合所學可知,漢朝儒學成為主流思想,到三國時期倫理綱常逐漸地滲入到基層戶籍管理中,C項正確;三國時期成年男性成為戶主,不能說明國家治理能力的提高,排除A項;三國時期戶籍管理制度處于發(fā)展中,排除B項;女性地位低只反映材料的部分內容,排除D項。故選C項。4.1127年金軍攻破東京,上至徽、欽二宗,下至黎民百姓,敢于以死相爭的著實不多。而1279年南宋與蒙元在崖山決戰(zhàn),宋敗亡,大臣陸秀夫背八歲少帝蹈海而死,皇族八百余人、忠臣義士及十萬軍民亦投海殉國。對此現象理解合理的是()A.商品經濟發(fā)展沖擊尊卑觀念 B.皇權專制束縛民眾思想C.“四等人制”激化社會矛盾 D.南宋道學思想影響深遠【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面對與蒙元的對抗,南宋君臣和軍民出現大量不愿投降以身殉國的事例。結合所學可知,程朱理學在南宋末年成為主流思想,理學強調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存天理滅人欲”,材料的現象受到了理學即道學的深遠影響,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尊卑觀念,排除A項;皇權專制是強調君主專制,而材料反映是漢族與少數民族政權對抗,排除B項;元朝實行“四等人制”的民族政策,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5.下表《明史地理志》所載明代部分省區(qū)人口地理分布的變化情況表(部分)——摘編自葛劍雄《中國人口發(fā)展史》對表中數據解讀合理的是()A.南方經濟衰退明顯 B.地方管理存在缺陷C.南方人口大量外遷 D.北方仍是經濟重心【答案】B【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明代北直隸地區(qū)人口增加顯著,山東人口也有所增長,但是福建和廣東地區(qū)人口數量下降,這說明不同地區(qū)的地方管理存在差異,以至于出現人口遷移的現象,B項正確;明朝時南方是經濟重心,并未衰退,排除A項;福建和廣東人口減少不能說明南方人口大量外遷,以偏概全,排除C項;明朝時經濟重心已然在南方,排除D項。故選B項。6.甲午戰(zhàn)前朝鮮向清政府借款的簡要情況表(部分)——摘編自屈廣燕《甲午前清政府對朝鮮貸款問題淺析》據表可知,朝鮮向清政府借款()A.瓦解了傳統(tǒng)的宗藩體系 B.有利于朝鮮近代化進程C.增進了兩國之間的友誼 D.表明洋務運動成效顯著【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甲午戰(zhàn)前朝鮮向清政府借款,使用借款來興建海關和碼頭、架設電報線。這些有利于朝鮮的近代化進程,B項正確;清政府甲午戰(zhàn)敗后,傳統(tǒng)宗藩體系瓦解,排除A項;材料不能說明兩國友誼的加強,排除C項;材料借款處有招商局、電報局,但不能說明洋務運動成效顯著,排除D項。故選B選。7.民國初年,蒙古各部分裂活動此起彼伏。面對此危局,孫中山多次宣講和傳播“五族共和”的主張;北洋政府也先后頒布《關于滿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條件》《勸諭蒙藏令》等法令,承認蒙古王公原有的自治權。這些做法()A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B.消除了我國北部邊疆危機C.從根本上阻止了蒙古的分裂活動 D.確立起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面對蒙古各部分裂活動,孫中山和北洋政府都試圖阻止蒙古各部的分裂活動,從而維護各民族團結、國家統(tǒng)一。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觀念,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北部邊疆危機的消除,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蒙古分裂活動被根本上阻止,排除C項;新中國成立后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確立。排除D項。故選A項。8.在中國近代史上,某所學校開設的課程有:“1.三民主義;2.國民黨史;3.國民黨宣言及決議案;4.帝國主義與中國;……15.農民運動理論及策略;16.中國農民運動及其趨勢;……27.革命歌;……29.軍事訓練(教授操練)?!痹搶W校()A.設立于敵后抗日根據地 B.創(chuàng)辦于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C.推動了中國共產黨誕生 D.為中國革命培養(yǎng)了農運人才【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學校開設三民主義、帝國主義、農民運動理論、中國農民運動等課程。結合所學可知,國共第一次合作期間,國民大革命目標是反帝反封建軍閥。配合軍事斗爭,中共在農村發(fā)動農民運動。因此材料中該學校為中國革命培養(yǎng)了農運人才。D項正確;材料是國民大革命時期,排除A項;材料該學校創(chuàng)辦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排除B項;中國共產黨誕生早于國民第一次合作,排除C項。故選D項。9.1937年以前,以紹興酒為代表的黃酒在酒類消費中占有明顯優(yōu)勢,其銷售遍及江浙及上海、北平等大都市。1937年以后,四川、貴州等地的白酒異軍突起,至1944年四川白酒產量比1938年增長63.39%,貴州茅臺酒的產銷量亦不斷擴大并形成獨立品牌。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民眾消費習慣的改變 B.社會動蕩影響民眾消費C.提倡國貨運動的推動 D.關稅自主利于酒類流通【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937年前,浙江紹興黃酒在大都市銷售優(yōu)勢突出,而在1937年以后,四川、貴州等地的白酒異軍突起。結合所學可知,1937年以后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江浙地區(qū)等地相繼淪陷,國民政府遷都重慶,成為抗戰(zhàn)的大后方,推動了當地酒業(yè)的銷售和民眾的消費。因此材料的變化主要原因是社會動蕩影響了民眾消費。B項正確;民眾消費習慣的變化是材料反映的次要原因,排除A項;提倡國貨運動主要發(fā)生在中華民國建立初期,排除C項;關稅自主屬于對外貿易方面,材料是未涉及,排除D項。故選B項。10.土特產是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解放以前,我國各種土特產曾長期滯銷,在廣西,農民把桂皮當柴燒,在河南,石綿被棄如砂礫。為擴大土特產購銷,1950-1951年,各級政府積極組織土特產交流會、展覽會,發(fā)動私商及群眾參與土特產運銷。這一做法()A.推動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B.旨在建立計劃經濟體制C.扭轉了國民經濟比例失調 D.有助于工農業(yè)生產恢復【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950-1951年,各級人民政府積極組織土特產交流會、展覽會,幫助農民銷售產品。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期處于建國初,各地要恢復國民經濟,材料反映了人民政府積極推動工農業(yè)生產的恢復。D項正確;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是改革開放時期,排除A項;1953年開始的三大改造的目的是建立計劃經濟體制,排除B項;C項是1960年中央提出“八字方針”,開始扭轉國民經濟比例的失調。排除C項。故選D項。11.公元前三千紀末期,伴隨著烏爾第三王朝的建立,蘇美爾人興建了為因公出行人員旅途中提供食宿補給的場所即驛站。驛站內有明確的分工以及完善的運營流程,大部分的驛站旁常年停靠著騾子以及車輛,以應對一些快速旅行及重要官員出行的需要。驛站的建立()A.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擴大了蘇美爾人統(tǒng)治范圍C.加強了君主專制統(tǒng)治 D.促進了西亞商品經濟發(fā)展【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蘇美爾人興建驛站并制定了管理規(guī)則,服務于政府人員使用。結合所學可知,驛站是古代政府傳遞信息的重要方式,因此設立驛站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A項正確;驛站不能擴大統(tǒng)治范圍,排除B項;驛站的建立與君權的加強無關,排除C項;驛站是政府傳遞信息,與商品經濟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12.有學者指出,當歐洲面對瘟疫肆虐時,由中世紀全盛期開始宗教熱發(fā)展到更加劇烈的程度……以鞭笞贖罪的宗教運動就此興起。同時也有一些人面對突如其來的殘酷現實,對宗教信仰產生懷疑,并開始無休止地沉湎于放縱的生活……甚至有些人發(fā)展為對社會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對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這一觀點認為瘟疫有利于()A.人文主義興起 B.社會結構轉型 C.自治城市發(fā)展 D.工業(yè)革命擴展【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后期,瘟疫肆虐使人們開始質疑宗教權威,縱情享受,反思社會現實,深入思考人生,反映出瘟疫有利于人文主義的興起,A項正確;社會結構轉型與思考人生、放縱生活等不符,排除B項;材料并未體現瘟疫與城市自治的關系,排除C項;18世紀中期才開始的工業(yè)革命,與中世紀后期爆發(fā)的瘟疫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13.19世紀中葉,非洲成為殖民爭奪的熱點區(qū)域。1869年,由埃及、法國、英國共同投資興建的蘇伊士運河正式通航,1875年埃及喪失了運河的股份,1882年英國完全控制了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股權的變動()A.標志著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B.摧毀了非洲各國的民族經濟C.反映了工業(yè)時代生產組織變化 D.象征著非洲本土水權的旁落【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9世紀后半葉,英國最終控制了埃及的蘇伊士運河,象征著非洲本土水權旁落,D項正確;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非拉的大多數地區(qū)淪為依附于歐美國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排除A項;“摧毀了”說法絕對,排除B項;股權的變動不屬于生產組織的變化,排除C項。故選D項。14.在中世紀的法國,鄉(xiāng)村共同體作為一個自治性質的單位,以習慣法為基礎,在得到領主同意后,通過村民會議自主管理公共事務。17世紀開始,領主及其代表出席或主持村民會議的權利被進一步限制,村民會議逐漸為王室監(jiān)察官所掌控。據此可知,17世紀的法國()A.已經形成完備的成文法體系 B.鄉(xiāng)村共同體喪失了自治權C.民族國家形成影響社會管理 D.基層治理的水平不斷提高【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7世紀開始,法國王室監(jiān)察官逐漸控制了村民會議的自治管理權力。結合所學可知,17世紀法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王權的擴張,促進了民族國家的形成,中央加強對地方的管理,因此17世紀法國民族國家的形成影響了社會管理,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法國成文法體系,排除A項;“喪失了”說法絕對,排除B項;材料反映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與基層治理水平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15.1958年,法國駐阿爾及利亞殖民將領公開叛亂,進而引發(fā)法國政局動蕩。面對這一局面,美國最初采取了冷眼旁觀的政策。但隨著法國政局的進一步惡化,美國逐漸轉向支持法國組建新政權,幫助法國渡過了危機。美國此舉意在()A.推進馬歇爾計劃的實施 B.維護法國社會秩序C.支持非洲民族獨立運動 D.穩(wěn)定資本主義陣營【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隨著法國政局的惡化,美國幫助法國渡過危機。結合所學可知,1958年是冷戰(zhàn)時期,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對峙,法國是資本主義陣營,因此美國此舉意圖在于穩(wěn)定資本主義陣營。D項正確;馬歇爾計劃是1947年實行的,排除A項;美國維護法國秩序的根本目的是穩(wěn)定資本主義陣營,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美國支持非洲獨立運動,排除C項。故選D項。16.下圖是蘇聯(lián)畫家1952年創(chuàng)作漫畫《片面的經濟》。圖中人物肚子上寫有“資本主義經濟”,較粗的一條腿上寫有“軍事工業(yè)”,附錄的文字有“在今年,資本主義經濟軍事化特別加強的第三年”。對該漫畫解讀合理的是()A.是蘇聯(lián)知識界的自我反省 B.抨擊了冷戰(zhàn)下世界秩序的失衡C.批評了美國軍事工業(yè)過重 D.客觀反映了歐洲經濟比例失調【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二戰(zhàn)后蘇聯(lián)批判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比例失調,軍事工業(yè)生產過重,C項正確;材料反映蘇聯(lián)漫畫家的評價,不能代表蘇聯(lián)知識界,排除A項;材料反映蘇聯(lián)批評資本主義國家,與世界秩序無關,排除B項;“客觀”說法錯誤,50年代歐洲經濟恢復發(fā)展,沒有出現經濟比例失調,排除D項。故選C項正確。二、非選擇題:滿分52分,本大題共4小題,其中17題14分,18題14分,19題12分,20題12分。請把答案寫在答題卡上。17.為了探究新航路開辟后高產農作物在中國的傳播,某同學收集了如下四則材料。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萬歷)閩書》記載:麥,有大麥,有小麥,有蕎麥(稈紅花白,實三棱而黑,秋花冬實),有纊麥(類麥而殼稍異,福州日米麥,泉州日蔚麥,興化日積麥,福寧州日玉麥,惟擴為古名)?!脏崅サ取队衩自谒拇ǖ膫鞑ゼ皩λ拇嬍澄幕挠绊憽凡牧隙魅f歷四年(1576)《云南通志》載:在姚安府、蒙化府、永昌府、鶴慶府、北勝州.、順寧府條下均有“玉麥”的記載?!詣⒊ǖ取队赏舛鴥龋夯亟衩追N植問題的再探討》材料三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平涼府志》載:“番麥,一名西天麥,苗葉如蜀襪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實?!薄詣⒊ǖ取队赏舛鴥龋夯亟衩追N植問題的再探討》材料四一自珠崖到海濱,蔓山遍野總相因。托根得地能蕃衍,結實隨時任屈伸。甘比水芝堪佐酒,功逾山藥可療貧。南邦處處傳佳種,荒歉常供世上人?!宄S名香《詠金薯》(備注:材料中的玉麥、番麥學者大都認為是玉米的代稱,金薯是指紅薯;萬歷,1573-1620在.位;平涼位于今天甘肅省平涼市。)(1)根據上述材料,推測玉米傳入中國的可能性路徑。(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玉米、番薯等高產農作物傳入中國的影響。(3)除上述材料外,研究明清高產農作物的傳播還可以補充哪些類型的史料,請至少列出兩種。【答案】(1)路徑:根據材料一有關福建種植玉米的記載,可推測玉米從東南沿海傳入中國。根據材料二有關云南種植玉米的集中,可推測玉米從西南陸路傳入中國。根據材料三有關云南種植玉米的集中,可推測玉米從西北陸路傳入中國。(2)影響:提高了糧食產量,緩解糧食危機;為人口增長提供糧食保障;推動了對山區(qū)的開發(fā),有利于耕地面積擴大;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有利于康乾盛世的出現。(3)國家正史記;小說戲劇等文藝作品;《農政全書》等明清時期的科技著作;外國的官方文書:外國人的見聞錄游記;日記等?!窘馕觥俊拘?詳解】據材料一“《(萬歷)閩書》記載”可知根據材料一有關福建種植玉米的記載,可推測玉米從東南沿海傳入中國;據材料二“明萬歷四年(1576)《云南通志》載:在姚安府、蒙化府、永昌府、鶴慶府、北勝州、順寧府條下均有‘玉麥’的記載”可知根據材料二有關云南種植玉米的集中,可推測玉米從西南陸路傳入中國;據材料“《平涼府志》載:‘番麥,一名西天麥,苗葉如蜀襪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實’”根據材料三有關云南種植玉米的集中,可推測玉米從西北陸路傳入中國?!拘?詳解】據材料四“南邦處處傳佳種,荒歉常供世上人”可知提高了糧食產量,緩解糧食危機與為人口增長提供糧食保障;據材料四“一自珠崖到海濱,蔓山遍野總相因。托根得地能蕃衍,結實隨時任屈伸”可知推動了對山區(qū)的開發(fā),有利于耕地面積擴大;結合所學玉米傳入中國的史實可知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有利于康乾盛世的出現?!拘?詳解】可以從正史、專業(yè)著作、文學作品、日記等角度進行分析,國家正史記;小說戲劇等文藝作品;《農政全書》等明清時期的科技著作;外國的官方文書:外國人的見聞錄游記;日記等。18.觀天是人類文明的一大標志。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隨著生產的發(fā)展,人們在天文觀測的過程中,注意到季節(jié)的規(guī)律性變化。古巴比倫人將一年劃分為12個月,共360天,確定了冬至、夏至、春分及秋分。古埃及人把一年分為泛濫季、播種季和收獲季,共12個月,每月30天。為了使太陽運行和尼羅河泛濫吻合,他們在第12月月末加上5天。在古印度,一年曾被劃分成雨季、冬季、夏季,共12個月。中國商代的歷法已經有平閏年之分,平年12個月,閏年13個月。古希臘人對古埃及的歷法進行修正,在每4年后加上一天,從而產生了儒略歷。——摘編自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歷史上人們一直在不斷地探索天氣變化的過程并嘗試預測天氣。上古時期,人們用占卜預測氣象,殷商時期的甲骨卜辭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天氣預報”。后來在生產生活的實踐中,人們反復總結形成了具有一定可信度的氣象常識,如“清明斷雪,谷雨斷霜”“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等諺語。1856年,法國政府建立起氣象觀測網,并將觀測資料集中起來進行分析,繪制天氣圖,率先開始了天氣預報業(yè)務。1950年代末,隨著衛(wèi)星遙感技術的應用,天氣預報的準確率顯著提升。1973年,在英國成立了由30余個國家支持的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它以.提供10天準確的全球中期天氣預報和6個月的季節(jié)預報而聞名世界?!幾韵暮樾恰堵勌鞖忸A報》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古代天文觀測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概括人類氣象預測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敬鸢浮浚?)特點:特點:繼承性、相似性、多樣性、地域性、經驗性、實用性等。(任答2點即可。)(2)變化:從占卜到經驗總結到理性分析;從一國到國際合作;從手段單一到多樣。(任答2點即可)

原因:生產生活的需要;政府的推動;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全球化及國際合作的推動。(在答3點即可)

【解析】【小問1詳解】據材料一“古希臘人對古埃及的歷法進行修正,在每4年后加上一天,從而產生了儒略歷”可知繼承性與經驗性;據材料一“古巴比倫人將一年劃分為12個月,共360天,確定了冬至、夏至、春分及秋分。古埃及人把一年分為泛濫季、播種季和收獲季,共12個月,每月30天”可知相似性與多樣性;據材料一“為了使太陽運行和尼羅河泛濫吻合,他們在第12月月末加上5天”可知地域性與實用性?!拘?詳解】第一小問變化,據材料二“上古時期,人們用占卜預測氣象”“后來在生產生活的實踐中,人們反復總結形成了具有一定可信度的氣象?!薄半S著衛(wèi)星遙感技術的應用,天氣預報的準確率顯著提升”可知從占卜到經驗總結到理性分析;據材料二“在英國成立了由30余個國家支持的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可知從一國到國際合作;據材料二“1856年,法國政府建立起氣象觀測網,并將觀測資料集中起來進行分析,繪制天氣圖,率先開始了天氣預報業(yè)務”“1950年代末,隨著衛(wèi)星遙感技術的應用”可知從手段單一到多樣。第二小問原因,據材料二“后來在生產生活的實踐中,人們反復總結形成了具有一定可信度的氣象常識”可知生產生活的需要;據材料二“法國政府建立起氣象觀測網”可知政府的推動;據材料“隨著衛(wèi)星遙感技術的應用”可知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據材料二“在英國成立了由30余個國家支持的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可知全球化及國際合作的推動。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現代化是人類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產物,現代化道路具有相似性,更具有多樣性。如圖所示。——摘自馮仕政《中國道路與社會治理現代化》閱讀材料,提取一個觀點,并結合相關知識予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成文。)【答案】觀點:中國現代化道路受西方影響并豐富了世界現代化模式。

論證: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經過文藝復興、資產階級革命、兩次工業(yè)革命,從思想解放到政治變遷進而推進到經濟工業(yè)化,由輕工業(yè)到重工業(yè),以市場為導向,走上現代化道路開創(chuàng)了西方式現代化道路。

中國近代以來,受西方工業(yè)文明的影響,經歷了洋務運動經濟變革,辛亥革命政治演變,新文化運動思想解放,推動中國走上現代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采用計劃經濟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推進中國現代化進程;改革開放以來,融匯市場和計劃兩者的優(yōu)勢,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速中國現代化進程。

綜上,中國從模仿學習到開創(chuàng)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創(chuàng)造了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豐富了世界現代化模式。

【解析】首先,提取一個觀點,如中國現代化道路受西方影響并豐富了世界現代化模式。然后進行論證,可以從中西方近代化模式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西方走的是先思想解放然后政治變革,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