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總結大全_第1頁
地理總結大全_第2頁
地理總結大全_第3頁
地理總結大全_第4頁
地理總結大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前能觀測到的宇宙部分一一總星系

2.天體系統(tǒng)層次:總星系一銀河系(河外星系)一太陽系(其他恒

星系)一地月系

3.距離地球最近的恒星一一太陽;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一一月

球。

4.太陽的外部結構:(由里向外)光球、色球、日冕

5.太陽活動:黑子(光球);耀斑、日珥(色球);太陽風(日冕)

6.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和耀斑。活動周期:11年

7.太陽活動的影響:干擾無線電、磁暴、極光

8.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太陽(質量大)

9.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類地行星);木星、土星(大

行星)、天王星、海王星(遠日行星)

10.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日地距離適中;地球大小質量適中。

11.朔望月周期:新月(初一、大潮,日食)一上弦月(初七、八,

小潮)一滿月(十五、十六,大潮,月食)一下弦月(二十二、二十

三,小潮)一新月。一朔望月29.53日

12.地球自轉方向和周期自西向東,23小時56分4秒。

13.地球自轉角速度除極點外,15°/小時每差1°時間相差4

分鐘;地球自轉線速度除極點外,自赤道向南北兩極遞減。

14.地球物體水平運動偏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無地轉

偏向力。

15.地球公轉周期365日5時48分46秒。

16.地球自轉平面一一赤道平面;地球公轉平面一一黃道平面。

17.黃赤交角目前23°26',與回歸線緯度相同。地軸與赤道

夾角90。,地軸與黃道的夾角為66°34與極圈的緯度相同。

18.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guī)律: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轉

過程中,形成了太陽直射點在緯度上的周年變化,并使地球各地的正

午太陽高度也作相應的變化。太陽直射處:正午太陽高度為90度。

所以:*.北半球春分日(3.21)或秋分日(9.23):太陽直射

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南北降低。*.北半球夏至日(6.22):

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自北回歸線向南北降低。*.北半

球冬至日(12.22):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自南回歸線

向南北降低。正午太陽高度角自太陽直射處緯度向南北兩側遞減。

19.北回歸線以北的緯度帶:一年正午太陽高度在6.22達到最大,

12.22達到最?。荒匣貧w線以南的緯度帶:一年正午太陽高度在

12.22達到最大,6.22達到最小。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緯度帶:

一年之中的正午太陽高度可達到兩次最大值(90°),回歸線上只

有1次直射,回歸線外無直射。

20.晝夜長短變化規(guī)律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赤道全年晝夜平分,

3.21日及9.23日全球晝夜平分。北半球春分日-秋分日:太陽

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晝長夜短,緯度愈高,晝愈長夜愈短,北極圈內

有極晝現(xiàn)象。南半球各緯線圈晝短夜長,緯度愈高,晝愈短夜愈長,

南極圈內有極夜現(xiàn)象。其中,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

北極圈及其以北(極晝),南半球反之。北半球秋分日-春分日:反

之。其中,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及其以北(極

夜);南半球反之。

21.五帶的劃分:回歸線之間為熱帶;回歸線到極圈為南、北溫帶;

極圈以內是南、北寒帶。

22.地球的六大圈層: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地殼、地幔、地核。

23.上地幔上部有軟流層,可能是地球內部巖漿活動與地震的主要發(fā)

源地。

24.巖石圈=地殼+上地幔軟流層以上部分。

25.巖漿巖:侵入巖一(花崗巖):晶粒較粗;噴出巖一(玄武

巖):晶粒小,多氣孔

26.沉積巖:層理構造,并有動植物化石,主要有:礫巖、砂

巖、頁巖、石灰?guī)r。

27.變質巖:片理構造,主要有大理巖、石英巖、片巖、板巖、

片麻巖。

28.地震的分類:一按成因主要分構造地震與火山地震兩種。二

按震源深度可分淺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三按震級可分

為微震和破壞性地震。

29.地震時先是上下顛簸,然后是左右搖晃,因為地震時先的縱波

到達震中,然后是橫波傳來。

30.震級和烈度的關系:震級越大、烈度也越大,一次地震只有一

個震級,震中處烈度最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

31.世界主要地震帶是環(huán)太平洋構造帶和地中海一喜馬拉雅構

造帶,環(huán)太平洋帶大約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淺源地震、幾乎全

部的中源和深源地震,我國正位于世界兩大地震帶的交接處,是一個

多地震的國家。

32.海底擴張學說認為海嶺(大洋中脊)是大洋地殼的誕生處。海溝

是大洋地殼的消亡處。

33.全球巖石圈共分六大板塊,即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

塊(南北美洲)、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和

澳大利亞)、南極洲板塊。

34.地震震級相差一級,能量相差30多倍,兩級相差900多倍

35.能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的是一一臭氧。

36.能吸收并放射長波輻射的是一一水汽與二氧化碳,對地面有一

定的保溫作用。

37.大氣的垂直分層:自下而上依次再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

層、熱層和散逸層五層。

38.對流層主要特征有:水汽、塵埃雜質含量多;氣溫隨高度增加

而遞減,平均每上升100米,氣溫降低0.6℃o大氣對流運動

顯著;天氣和氣候變化最為顯著。

39.平流層主要特征:氣溫隨高度增高而上升;大氣以水平運動

為主;有臭氧層,是最佳航空層。

40.中間層:幾乎沒有臭氧,氣溫又隨高度增加而遞減。熱層:

即電離層,能反射無線電波,對電訊通訊工程建設有重大意義。

41.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一一太陽輻射

42.風--水平氣壓差異,從高氣壓區(qū)吹向低氣壓區(qū)。

43.盛行東北風的風帶一一東北信風帶和北半球的極地東風帶;盛

行東南風的風帶一一東南信風帶和南半球的極地東風帶。

44.赤道低氣壓帶一一多雨地帶;極地高氣壓帶一一少雨地

帶;副熱帶高氣壓帶一一大陸西岸和大陸內部,氣候暖熱干旱,

為少雨地帶;大陸東岸因受夏季風、熱帶風暴、臺風等影響,降

水比較豐富。副極地低氣壓帶一一多雨地帶。

45.地球上的氣壓帶和風帶的位置,隨太陽直射點季節(jié)變化的南北移

動而移動。1月南移,7月北移

46.季風成因分析:?海陸熱力差異(亞洲東部季風)?氣壓帶

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南亞和我國西南)受季風影響,一年有干濕,

雨熱同期,易冬旱夏澇

47.冬夏間亞洲和北太平洋地區(qū)氣壓分布:冬季:亞洲大陸一一亞

洲高壓(蒙古高壓);北太平洋一一阿留申低壓夏季:亞洲大陸一一

亞洲低壓(印度低壓);北太平洋一一夏威夷高壓

48.東亞季風一一夏季東南風;冬季偏北風。南亞季風一一夏季

西南風;冬季東北風。

49.高氣壓一一反氣旋一一下沉氣流一一北順南逆一一干晴天氣(伏

旱:副高、寒潮:蒙古高壓)

50.低氣壓一一氣旋一一上升氣流一一北逆南順一一陰雨天氣(臺

風)

51.梅雨一一準靜止鋒6、7月

52.水圈的主體一一海洋水;淡水的主體一一冰川(南極洲)

53.水循環(huán)的動力一一太陽輻射

54.水循環(huán)的類型:海陸間循環(huán)、海上內循環(huán)、陸上內循環(huán)。最重

要的水循環(huán)一一海陸間循環(huán)(大循環(huán))。

55.人類可以影響的水循環(huán)的環(huán)節(jié)一一局部地區(qū)的地表徑流施加

一定的影響,如:改變局部地區(qū)的水的時間分布一一修建水庫;

改變局部地區(qū)的水的空間分布,跨流域調水-一南水北調、引灤入

津、引黃濟青等;引水灌溉。

56.洋流的分類:*按水溫劃分:暖流:水溫高,一般為低緯度

流向高緯度。寒流:水溫低,一般為高緯度流向低緯度。*按成

因分:風海流、密度流(直布羅陀海峽)、補償流(秘魯寒流)。

57.洋流分布的規(guī)律:在熱帶和副熱帶海區(qū)(除北印度洋外),以副

熱帶海區(qū)為中心的大洋環(huán)流,北順南逆。大洋環(huán)流東部(大陸西

岸)為寒流,西部(大陸東岸)為暖流。

58.洋流對氣候的影響:暖流一一增溫增濕;寒流一一降溫減濕。

59.四大漁場分布:三個在暖寒流交匯處;秘魯漁場一一秘魯附近

海區(qū)的涌升流

60.河水的來源稱為河水補給。

61.雨水是世界上大多數(shù)河流最重要的河水補給,雨水補給與降

水量季節(jié)變化一致。

62.我國東北山區(qū)的河流就有春汛,以降水補給為主,積雪融水

為輔。積雪融水補給徑流量季節(jié)變化與氣溫的季節(jié)變化基本一致。

63.冰川融水補給的河流,徑流量季節(jié)變化與氣溫的季節(jié)變化基本一

致。

64.氣候資源的種類:光照、熱量、水分、風能

65.光照資源取決于太陽輻射總量的多少;日照時間的長短。

66.熱量資源的衡量標準:氣溫、積溫、無霜期。熱量是決定農作

物分布和復種指數(shù)的重要因素。

67.狹義的水資源一一河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69.衡量水資源的數(shù)量指標一一多年平均徑流總量;徑流量=降水

量一蒸發(fā)量

70.水資源的特點:不可替代性、可再生性、利與害的兩重性

71.我國水資源數(shù)量特點一一總量不少,人均不多;空間分布特點

——南多北少,東多西少。時間分配特點一一夏秋多,冬春少,

年際變化大。

72.世界水資源缺乏的自然原因一一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氣候反

常。人為原因一一用水量的劇增;水質污染。

73.調節(jié)水資源時間上的不均衡一一建立蓄水工程;調節(jié)地區(qū)間水

資源的不平衡一一修建跨流域的引水工程

74.上海水資源總量充沛,但水體污染嚴重,屬于水質型缺水城市;

保護水資源,防止水污染;科學用水,節(jié)約用水。

75.我國土地資源特點:絕對數(shù)量大,人均數(shù)量少。地區(qū)分布很不

平衡。

76.森林資源的環(huán)保作用: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保護農

田。調節(jié)氣候,凈化大氣。美化環(huán)境(城市廣種大樹的原因),容

納動物。

77.能源資源按能否可再生分:又可分為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

源。

78.石油和天然氣的消費量已占世界能源總消費的70%

79.西氣東輸工程是將新疆塔里木和長慶氣田的天然氣通過管道

輸往上海的輸氣工程。

80.產業(yè)部門的分類:第一產業(yè)一一農業(yè);第二產業(yè)一一工業(yè)和

建筑業(yè);第三產業(yè)。產業(yè)部門結構即三大產業(yè)的比重。

81.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yè)

82.農業(yè)生產的特點:①季節(jié)性和周期性(不誤農時、因時制宜);

②地域性(因地制宜)

83.光熱條件影響農作物的復種指數(shù)

84.墾殖指數(shù)與地形相關,墾殖指數(shù)高一一地形平坦;墾殖指數(shù)低一

一地形崎嶇。

85.城市近郊多肉、禽、蛋等副食品基地一一經濟地理位置

86.農業(yè)主要的兩大部門一一種植業(yè)和畜牧業(yè)。

87.畜牧業(yè)產值居首位的國家一一美國;人均牛羊頭數(shù)最多的國家一

-新西蘭

88.世界農業(yè)生產地域類型:水田農業(yè)、傳統(tǒng)旱作農業(yè)、粗放畜牧

業(yè)、地中海型農業(yè)、發(fā)達的商品化農牧業(yè)、熱帶種植園農業(yè)

89.水田農業(yè)和傳統(tǒng)旱作農業(yè)我國界線一一秦嶺-淮河;粗放畜牧

業(yè)一一年降水量少于250nmi地區(qū),我國四大牧區(qū);熱帶種植園農業(yè)

——我國海南、廣東雷州半島、云南南部

90.商品化程度很高,基本上分布在發(fā)展中國家的農業(yè)生產地域類型

——熱帶種植園農業(yè)

91.為國際市場提供糧食的農業(yè)生產地域類型一一發(fā)達的商品化農

牧業(yè)

92.水田農業(yè)一一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區(qū)一一東

亞、南亞、東南亞----雨熱同期。

93.國民經濟的主導部門一一工業(yè)。工業(yè)區(qū)位條件:能源和礦產資源;

環(huán)境條件;交通運輸;市場;勞動力;科學技術;集聚;土地價格。

94.接近原料產地一一甘蔗、甜菜制糖,水產品和水果等食品罐頭。

95.接近能源供應地一一煉鋁

96.接近消費市場一一棉紗織布、石油加工等工業(yè);瓶裝飲料等食

品工業(yè)、家具制造、印刷工業(yè)

97.有大氣污染的工廠(如化工廠、鋼鐵廠、火電廠)一一應布局在

盛行風(主導風)的下風向;季風盛行地區(qū),應布局在與季風風向

垂直的郊外

98有水污染的工廠(如化肥廠、造紙廠、化工廠、印染廠)一一應

布局在河流下游

99.需潔凈水源的工廠(如自來水廠等)一一應布局在河流上游

100.裝配廠(如電視機裝配廠)一一應布局在勞動力充足的地方

101.鋼鐵工業(yè)布局有“煤鐵復合體型”和“臨海型”

102.“煤鐵復合體型”一一接近原料地和燃料地一一美國的五大湖

沿岸、德國的魯爾區(qū)、烏克蘭的克里沃伊羅格一頓巴斯,我國的鞍山

一本溪。

103.“臨海型”是遠離原料、燃料地而接近消費市場,如上海寶山,

日本的太平洋沿岸

104.工業(yè)區(qū)按形成條件劃分①采礦型一一魯爾,加利福尼亞,遼中

南;②加工型一一日本京濱,滬寧杭;③混合型一一京津唐

105.工業(yè)地域體系和類型最大單位一一工業(yè)地帶

106.世界最大最發(fā)達的工業(yè)地帶一一北美工業(yè)地帶

107.工業(yè)化最早、經濟第二位的工業(yè)地帶一一西歐工業(yè)地帶

108.資源型的重工業(yè)地帶一一東歐工業(yè)地帶

109.對外依賴率最高的加工貿易型的臨海工業(yè)地帶一一日本太平

洋沿岸工業(yè)地帶

110:商業(yè)區(qū)位條件:交通、人口、集聚、地價。

111:產業(yè)結構升級和優(yōu)化。

112.影響人口增長的因素一一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

自然增長率=出生率一死亡率

113.發(fā)達國家的人口問題一一人口的嚴重老齡化、人口增長極其緩

慢,甚至持續(xù)衰減。老齡化問題還帶來勞力不足、青壯年負擔過重

以及贍養(yǎng)眾多孤寡病殘老人等一系列社會問題。114.發(fā)達國家的人

口措施:鼓勵生育、接納外來移民

115.老齡化:65歲以上的人口比重7%為老齡化,10%為嚴重

老齡化

116.老年人口的比重最高的國家——瑞典;老年人口的比重最低的

國家---孟加拉國

117.發(fā)展中國家的人口問題: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長快、人口年

齡構成中少年兒童比重大。

118.發(fā)展中國家的人口措施:實行或贊同計劃生育的政策,以期

降低過高的人口出生率。119.我國的人口問題和人口政策人口問

題:*人口基數(shù)大,增長快。*人口年齡構成輕。*人口的經

濟結構長期沒有改善。*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低。*人口過多和增

長過快,加重了對資源和環(huán)境的壓力。人口政策:堅決貫徹計劃生

育的基本國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yōu)生,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努

力提高人口質量,逐步改善人口結構,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環(huán)境、

資源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120.人口遷移主要形式:勞務遷移;難民遷移;智力遷移。

121.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標一一人口密度(人/千米)。影響人口

容量的因素:自然資源與環(huán)境;科學技術水平;地區(qū)開放程度;人

均消費水平。

122.四大人口稠密區(qū):亞洲東部;南亞、歐洲60°N以南、北

美洲東部

123.人口密度最大的人口稠密區(qū)一一南亞

124.人口稀疏區(qū):①寒帶(西伯利亞)②熱帶雨林(亞馬孫、剛果)

③沙漠(撒哈拉、塔克拉瑪干)和干旱草原④高原(青藏高原)、高

125.中國人口地理的重要分界線一一黑河-騰沖線

126:城市基本特征:人口和經濟活動高度集中;產業(yè)活動以第二、

第三產業(yè)為主;教育、科技、文化事業(yè)發(fā)達。

127.城市分類:按城市規(guī)模:各國的標準不同我國的標準一非農業(yè)

人口100萬以上的為特大型城市;50^100萬的為大城市;20~50

萬的為中等城市;20萬以下為小城市

128:城市規(guī)模:世界城市(紐約、東京、倫敦)、區(qū)域性中心城市(香

港)、全國性中心城市(北京、上海)、跨省區(qū)的區(qū)域中心城市(武漢、

重慶、天津、沈陽、大連)、省會城市和省區(qū)主要城市、省內區(qū)域中

心城市、縣級中心城市、縣以下中心鎮(zhèn)。

129.城市職能:我國的標準一綜合性和專業(yè)性。①綜合性:全國或

一定區(qū)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如各特大型城市和主要的大城市。

②專業(yè)性:工礦城市、農林城市、交通樞紐、旅游城市、文化名城、

政治職能為主的城市。

130.城市內部的職能分區(qū)一一商業(yè)區(qū)、工業(yè)區(qū)、居住區(qū)

131.城市化:是指鄉(xiāng)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大批鄉(xiāng)村地區(qū)轉變?yōu)槌?/p>

市地區(qū)的過程。

132.城市化的重要標志——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o

133.城市化的本質一一居民由從事第一產業(yè)轉為第二產業(yè)和第三

產業(yè)并向城市集中,是整個社會生活發(fā)生根本變革的過程。

134.城市化中的問題一一環(huán)境問題、交通問題、居住問題、社會問

題。

135.郊區(qū)化:是中心城區(qū)人口向城市郊區(qū)遷移的過程。

136.逆城市化:十大城市人口向周邊中小城市或鄉(xiāng)村地區(qū)遷移的

過程。

137:影響文化因素:環(huán)境因素;社會因素;人口、民族遷移因素;

文化自身因素;時間因素。

138:世界文化圈:西歐文化圈;東歐文化圈;東亞文化圈;南亞文

化圈;東南亞文化圈;伊斯蘭文化圈;非洲文化圈;拉丁美洲文化圈;

太平洋文化圈。

139:中國地域文化:東北黑土文化;華北平原文化;黃土高原文化;

內蒙古草原文化;新疆荒漠一綠洲文化;青藏高原文化;四川盆地文

化;云貴高原文化;江南水鄉(xiāng)文化;華南媽祖文化。

140:海派文化。

141.RS——遙感;GPS——全球定位系統(tǒng)(至少3顆衛(wèi)星定位);

GIS——地理信息系統(tǒng)

縱向

1.京滬線

跨越省市區(qū):京-津-冀-魯蘇-皖-滬

經過的城市:北京、天津-德州-濟南-徐州-蚌埠-南京-鎮(zhèn)江-常

州-無錫-上海

經過的地形區(qū):華北平原-江淮平原-長江三角洲

重要意義:溝通了華北與華東,是東部沿海的交通大動脈

2.京九線

跨越省市區(qū):京-津-冀-魯-豫-皖-鄂―贛-粵-港

經過的城市:北京-霸州-衡水-商丘-潢川-麻城-九江-南昌-贛州

-龍川-深圳-九龍

經過的地形區(qū):華北平原-江淮平原-鄱陽湖平原-江南丘陵-珠江

三角洲

重要意義:緩解京廣線、京湖滬線的運輸壓力,加速老區(qū)脫貧致

辭富,維護港澳的穩(wěn)定繁榮

3.京廣線

跨越省市區(qū):京-冀-豫-鄂-湘-粵

經過的城市:北京-石家莊-邯鄲-新鄉(xiāng)-鄭州-武漢-長沙-株洲,卜

衡陽-韶關-廣州

經過的地形區(qū):華北平原-洞庭湖平原-江南丘陵-南嶺-珠江三角

重要意義:溝通了華北、華中與華南,我國鐵路網(wǎng)的中軸,運量

最大的南北大動脈

4.焦柳線

跨越省市區(qū):豫-鄂-湘-桂

經過的城市:焦作-洛陽-襄樊-枝城-懷化-柳州

經過的地形區(qū):豫西山地-江漢平原-湘西山地-兩廣丘陵

重要意義:改善鐵路布局,提高晉煤南運能力,分流京廣線運量

5.寶成-成昆線

跨越省市區(qū):陜-甘-川-滇

經過的城市:寶雞-成都-攀枝花-昆明

經過的地形區(qū):秦巴山地-成都平原-云貴高原

重要意義:促進西南地區(qū)經濟建設,加強民族團結

6.京哈線

跨越省市區(qū):京津冀遼吉黑

經過的城市:北京天津秦皇島沈陽長春哈爾濱

經過的地形區(qū):華北平原東北平原

重要意義:京哈線與華北、東北數(shù)十條鐵路干、支線聯(lián)系成網(wǎng),

一方面將東北的鋼鐵、木材、機械設備等產品源源不斷地運往關

內,一方面又將支援東北地區(qū)的關內農產品和東北緊缺物資運往

關外。形成全國旅客列車最多、貨運密度最大的鐵路。

橫向

1.京包-包蘭線

跨越省市區(qū):京-冀-晉-內蒙古-寧-甘

經過的城市:北京-大同-集寧-呼和浩特-包頭-銀川-中衛(wèi)-蘭州

經過的地形區(qū):冀北山地-內蒙古自高原-河套平原-寧夏平原

重要意義:促進華北與西北聯(lián)系,分擔隴海線運量,建設民族地

區(qū),鞏固邊防

2.隴海-蘭新線

跨越省市區(qū):蘇-皖-豫-陜-甘-新

經過的城市:連云港-徐州-商丘-開封-鄭州-洛陽-西安-寶雞-

蘭州-烏魯木齊-阿拉山口

經過的地形區(qū):黃淮平原-黃土高原-河西走廊-吐魯番盆地-準喝

爾盆地

重要意義:溝通東部和西北,促進西北發(fā)展,鞏固邊防,橫向聯(lián)

合貫亞歐為主的第二條大陸梅,加速沿線工業(yè)的發(fā)展。

3.滬杭-浙贛-湘黔-貴昆線

跨越省市區(qū):滬-浙-贛-湘-黔-滇

經過的城市:上海-杭州-鷹潭-萍鄉(xiāng)-貴陽-六盤水-昆明

經過的地形區(qū):長江三角洲卜江南丘陵-云貴高原

重要意義:橫貫江南的東西干線,加強華東、中南、西南的聯(lián)系,

與長江航線相輔相成

4.青藏線

跨越省市區(qū):青藏

經過的城市:西寧格爾木拉薩

經過的地形區(qū):青藏高原

重要意義:青藏公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鐵路之一帶動青藏地區(qū)

經濟發(fā)展有利于民族團結

高中地理會考總復習資料(全)來源:董冠方的日志

高中地理會考總復習資料

第一單元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太陽地軸

中心

方向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

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恒星日(23時56分4秒)

角速平均1°/日近日點(1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時15。(兩

度遠日點(7月初)快極除外)

線速平均30千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

度米/小時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fā)生偏

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四: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于俯視圖,判斷依據(jù)為:從地球北極

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

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jié)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晨昏圈過極點(或與

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

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xiàn)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

北緯23°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xiàn)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

點為南緯23°26,

(3)確定地方時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

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

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jù)每隔

15°,時間相差1小時,每1°相差4分鐘,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

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jù)東加西減的原則,計

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

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

數(shù)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區(qū)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

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

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jù)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

日前后,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

日前后,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jù)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系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范圍內算出該地所

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

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

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七:區(qū)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度相差4分鐘來算.

第三步:然后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

的時間大于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

24小時,日期減去1天.

第二單元大氣

-: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1)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氮一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一

生物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二氧化碳一光合作用的基本原

料、臭氧一吸收太陽紫外線”地球生命的保護傘”)、水汽和固體

雜質(成云致雨的必要條件)

2):大氣的垂直分層(課本29頁圖2.1)

高度溫度大氣運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高層大2000-3000千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

氣米

平流層50-55千米隨高度的平流運臭氧吸收紫外線升溫;有利

增加而上動于高空飛行

對流層低緯:17-18隨高度增對流運天氣現(xiàn)象復雜多變,與人類

千米,中緯:加而遞減動關系最密切

10-12千米,

高緯:8-9千

二:大氣熱力作用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2)對地面的保溫效應

①大氣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截留熱量而增溫,由于大氣對于太

陽短波輻射的吸收能力比較差,但是對于地面長波輻射吸收作用

強,所以地面輻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氣吸收

②大氣逆輻射是大氣輻射的一種,方向朝向地面,對地面熱量進

行補償,起保溫作用

二:大氣的熱力狀況

大氣的熱力作用

1)熱力環(huán)流:由于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huán)流,是大氣運

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從圖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壓線向低壓方向(向下)彎曲,高空

等壓線向高壓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氣的水平運動一一風

影響因素:等壓線越密集的地方,則風力越大(圖2.10,2.11,

2.12)

三:全球性的大氣環(huán)流

1)三圈環(huán)流(課本37頁圖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

點的南北移動而南北移動,對于北半球來說,夏季向北移,位置偏

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圖2.15)

(3)季風環(huán)流(圖2.18)

地區(qū)東亞南亞,東南亞

氣候溫帶季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

類型風氣候

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

帶和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

風向冬西北風(亞洲大陸)東北風(亞洲大陸)

夏東南風(太平洋)西南風(印度洋)

四: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

1)鋒面系統(tǒng)一冷鋒和暖鋒(圖2.19,2.20)

冷鋒暖鋒

概念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暖氣團主動向冷

移動氣團移動

天氣過境前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晴單一氣團控制,

特征朗低溫晴朗

過境時陰天、雨雪、刮風、降連續(xù)性降水

過境后氣壓升高,氣溫下降,氣溫上升,氣壓

天氣晴朗下降,天氣轉好

降水的分布降水一般出現(xiàn)在鋒后降水一般出現(xiàn)在

鋒前

大氣舉例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

大風,寒潮,沙塵暴

2)低壓、高壓系統(tǒng)一氣旋和反氣旋(以北半球為例,圖2.21)

氣旋反氣旋

氣壓低氣壓(中心低,四周高氣壓(中心高,四周低)

高)

水平運動四周向中心輻合(北逆中心向四周輻散(北順南逆)

南順)

垂直運動上升下沉

天氣多陰雨天氣多晴朗、干燥天氣

舉例臺風長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氣爽”

天氣

五;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1)氣候的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地面狀況、大氣環(huán)流、人類活

動)

①不同氣候類型的氣溫特點

?氣溫的分布,一般是低緯溫度高,高緯溫度低;山上的氣溫比

山下低;暖流經過地區(qū)的氣溫比寒流經過地區(qū)高

?同一緯度地帶內,由于下墊面不同,不同地點的氣溫狀況不同,

其中影響比較的大是海洋和陸地

?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比較(北半球)

氣候類型氣溫日較差氣溫年較差最高氣溫月最低氣溫月

大陸性大大7月1月

海洋性小小8月2月

②不同氣候類型的降水狀況

?赤道地區(qū)氣流以輻合上升為主,全年雨量充沛

?南北回歸線至南北緯30°之間,在副熱帶高壓和信風帶控制下,

常年干旱

?大陸的西岸有兩種情況,以亞歐為例,地中海地區(qū)(亞熱帶),

夏季處于副熱帶高壓中心的邊緣,氣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

于副熱帶高壓向南移,此地受西風帶的控制,多氣旋活動,濕潤

多雨。歐洲地區(qū)(溫帶),終年盛行西風,各月降水量較多,而

且比較均勻

?大陸的東岸,以亞歐大陸為例,處于季風環(huán)流的控制下,冬季

受來自大陸的冷干氣流的影響,降水不多,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

濕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

?大陸的內部,以亞歐大陸為例,終年受大陸氣團的控制,降水

比較少

?兩極地區(qū)以輻合下沉氣流為主,全年降水少

2)氣候的類型(課本47頁的圖2.26)

3)主要10種氣候類型的判斷(課本48頁圖2.27)

步驟依據(jù)因素變化結論

判斷南最高(或6.7.8三個月氣溫最高北半球

北半球最低)氣12.1.2三個月氣溫最高南半球

溫月份

判斷所最冷月最冷月均溫>15C熱帶氣候

屬溫度均溫最冷月氣溫在0C?15℃亞熱帶氣候或者溫帶

帶海洋性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15℃?0C溫帶氣候

最熱月寒帶氣候

年雨型熱帶熱帶雨林氣

候>2000mm

溫帶溫帶海洋性氣候

700?1000mm

夏雨型熱帶熱帶草原氣候(750?

降水量

確定具1000mm)

的年內

體的氣熱帶季風氣候

分配情

候類型(1500?2000mm)

亞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溫帶大陸型氣候

冬雨型亞熱帶地中海氣候

少雨型熱帶熱帶沙漠氣候

寒帶極地氣候

六;大氣環(huán)境保護

(1)全球變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氣溫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燒礦物燃料,②毀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沒陸地

②改變各地降水狀況和干濕狀況,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

的變化

保護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強國際合作

(2)臭氧層的破壞與保護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類使用制冷設備排放的氟氯

危害:①危害人體健康,②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農林牧漁業(yè)造成破壞

保護措施:減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燃等消耗臭氧物質的排放,加強

國際合作

(3)酸雨

概念:人們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稱為酸雨

成因:燃燒礦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

筑和文物古跡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減少人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

化合物的排放,我國已經采取了發(fā)展?jié)崈裘杭夹g、清潔燃燒技術

等措施來控制酸雨

三單元陸地和海洋

一:地殼物質的組成與循環(huán)

(1)組成巖石的礦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鋁、鐵

礦物:主要的造巖礦物有石英、云母、長石方、解石積聚巖

漿巖(花崗巖,玄武巖)

巖石沉積巖:具有層理結構,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guī)r,頁

巖,砂巖,礫巖)

變質巖:大理巖,板巖

(2)地殼物質的循環(huán)

從巖漿到形成各種巖石,又到新的巖漿的產生,這一過程就是地

殼物質循環(huán)

二: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tài)

1)地質作用:按能量來源不同,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內力作用:地震、火山爆發(fā)、地殼運動、變質作用

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殼運動的基本形式及其對地貌的影響

地殼運動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兩者的關系

水平運動形成褶皺山系,如裂谷和海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

洋,東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動為輔

形成

垂直運動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陸變

3)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論點

(1)全球巖石圈共分為六大板塊(課本63頁圖3.11)

(2)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比較穩(wěn)定,板塊交界地

帶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等

(3)板塊張裂地帶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

在板塊相撞擠壓地帶,常形成山脈,當大洋與大陸板塊相撞時,

形成海溝、島弧、海岸山脈,當大陸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巨大

的褶皺山脈

4)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1)地質構造的概念:由于地殼運動引起地殼變形變位

(2)常見的地質構造及構造地貌

褶巖層形未侵蝕的侵蝕后的地表形態(tài)與人類生產關系

皺態(tài)地表形態(tài)

背一般是成為山嶺不少背斜頂部受張力,儲油構造

斜巖層向常被侵蝕成谷地

上拱起

向一般是成為谷地不少向斜受擠壓不易儲存地下水

斜巖層向被侵蝕成為山嶺

下彎曲

斷沿斷裂東非大裂谷、華山北坡大斷崖;工程建設遇斷層加固

層面兩側上升巖塊:華山、廬山、泰山,或避開

巖塊錯下降巖塊: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位鄱陽湖。

5)外力作用與地貌

侵蝕搬運堆積

流水沖刷地表,如黃土高搬運侵蝕后的產流沙堆積形成山前沖

作用原千溝萬壑的地貌,物,如流沙流速降積扇,河流中下游沖積

流水使谷地加深加低,泥沙逐漸沉積平原、河口三角洲

風力風蝕溝谷、風蝕洼地形成戈壁、荒漠風沙堆積形成沙丘、沙

作用壟、沙漠邊緣黃土堆

積,如黃土高原

三;海水的溫度和鹽度

(1)海水的溫度?海水溫度分布規(guī)律

水平同一海區(qū)夏季水溫高,冬季水溫低

方向不同緯度海區(qū)緯度較低處水溫較高,緯度較高處水溫較低

緯度相當海區(qū)暖流經過的海區(qū)水溫較高,寒流經過海區(qū)水溫

較低

垂直分布水溫由表面向深層遞減,在1000米以下垂直溫差較小

(3)海水的鹽度

①概念:單位質量海水中所含鹽類物質的質量。世界大洋平均鹽

度為3.5%

②分布規(guī)律:從兩個副熱帶海區(qū)分別向兩側的低緯和高緯海區(qū)遞

減。紅海最高(4.1%),波羅的海最低(不超過1%)

③影響因素

影響因素影響

降水量與蒸發(fā)降水量>蒸發(fā)量,鹽度較低;降水量〈蒸發(fā)量,鹽度較

量高

入海徑流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區(qū),鹽度偏低

同緯度海區(qū),寒流經過的海區(qū),鹽度偏低,暖流經過

洋流

的海區(qū),鹽度偏高

四;海水的運動

(1)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波浪(風浪、海嘯);潮汐;洋流

(2)洋流的形成與分布(圖3.31,3.32)

五:陸地水和水循環(huán)

(1)陸地水體類型:目前人類大量利用的淡水資源(河流水,

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體,分布于兩極與高山地區(qū),直接利

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體,但主要為深層地下水,開發(fā)難度

較大;動態(tài)水是人們開發(fā)利用的重點,其中以河流水最為重要。

(2)陸地水的相互關系

水源補給類型補給時間補給特點我國分布地區(qū)

雨水夏秋季節(jié)水量變化大東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主要在夏季補給有時間性,水量穩(wěn)定西北地區(qū)

湖泊水全年有調節(jié)性,水量穩(wěn)定東部

地下水全年水量穩(wěn)定,與河流有互補關系普遍

(3)水循環(huán)

能量來源:太陽能和重力能

類型:海陸間大循環(huán)(蒸發(fā)(包括植物的蒸騰),水汽輸送,下

滲,地表和地下徑流四個環(huán)節(jié),(圖3.37),陸地循環(huán),海洋循環(huán)

六:生物

(1)生物的分布和環(huán)境

(2)對環(huán)境的指示作用:駱駝刺表示干旱的沙漠地區(qū),蓮表示

水濕環(huán)境,矮牽牛能夠指示大氣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環(huán)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陽能轉換成生物能,無機物轉換成有機物),②

生物循環(huán)促使化學元素的遷移,聯(lián)系有機界和無機界,③改變原

始大氣的成分,④改變水的化學成分,⑤參與沉積巖的形成,加

速巖石的風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綠色植物的環(huán)境效益(吸煙

除塵,過濾空氣,減輕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環(huán)境)

七: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

的疏松表層

(2)土壤的本質屬性: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

(3)土壤的組成:礦物質(土壤中礦物養(yǎng)分的來源),有機質(其

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水分和空氣(彼

此消長,影響熱量)

(4)土壤的形成

形成過程:巖石風化過程低等植物著生過程高等植物著

生過程土壤

生物對母質的改造作用:有機質的積累過程和養(yǎng)分元素的富集過

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過程起著主導作用

八;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1)整體性(圖3.53):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

整體,例如我國西北內陸地區(qū)由于距海遠,海洋暖濕氣流難以到

達,形成了干旱的大陸性氣候,由于氣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

表水少,多為內流河,由于氣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風化作

用強,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氣候變化會導致植被稀少;整體

性還表現(xiàn)在某一個要素發(fā)生變化會導致整個環(huán)境狀態(tài)的改變,例

如,氣候變暖,導致兩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終會淹沒城

市河低地

(2)地域差異

分異規(guī)律形成基影響因分布規(guī)律主要分布地區(qū)

礎素

從赤道向熱量太陽輻沿緯線延伸,經低緯度地區(qū)和北半球的

兩極射度更替高緯度地區(qū)

從沿海向水分海陸分沿經度延伸,緯中緯度地區(qū)

內陸布線更替

山地的垂熱量,水海拔高從山麓到山頂有海拔較高的山地

直分異分度規(guī)律的變化

第四單元自然資源和自然環(huán)境

氣候資源的特點

(1)特點:普遍存在性,數(shù)值特征,變率大

(2)開發(fā)利用

二;海洋資源

(1)海洋漁業(yè)的形成和分布:

(2)海洋油氣生產過程:資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測)、油氣開

采(海上鉆井平臺)、油氣運輸(管道運輸,船舶運輸)

(3)海洋空間的利用(圖4.9)

(4)海洋運輸和港口建設:港口作用:海洋運輸船舶停泊、中

轉、裝卸貨物得場所。

腹地:為港口提供服務的區(qū)域

(5)海洋環(huán)境的主要問題

三:陸地資源

(1)陸地資源的類型和特點:類型:(表4.4)

特點:有限性;利用潛力的無限性;分布規(guī)律性;整體性。

(2)陸地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陸地資源是人類進行生產活

動的對象;陸地自然資源是人類生產活動得以進行和發(fā)展的動力

四:氣象災害

(1)臺風

形成:臺風是形成于熱帶或副熱帶海區(qū),強烈發(fā)展的熱帶氣旋

主要災害:強風,特大暴雨,風暴潮

主要影響地區(qū):亞洲東部,亞洲南部,北美洲東海岸,其中西北

太平洋是全球臺風發(fā)生次數(shù)最多,強度最大的海區(qū)

發(fā)生季節(jié):夏秋季節(jié)

監(jiān)測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氣象衛(wèi)星監(jiān)測,到近海后,還可以用雷

達監(jiān)測

(2)暴雨洪澇

形成條件:源源不斷的水汽供應;強烈的上升運動;形成降水的

天氣系統(tǒng)持續(xù)時間長

主要影響地區(qū):亞洲最多

防御措施:利用氣象衛(wèi)星,提高暴雨預報的準確率;工程措施(修

筑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修建分洪區(qū))和非工程措施防御

(洪泛區(qū)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預報警報系統(tǒng),擬定居民的應急

撤離計劃,實施防洪保險)

(3)干旱

(4)寒潮

原因:由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圍得劇烈降溫,并伴隨有

大風,雨雪,凍害等現(xiàn)象,寒潮是我國冬半年主要的氣象災害,

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對農作物危害最大。

五:地質災害

(1)地震

分布: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一喜馬拉雅山地震帶

能量大?。河谜鸺壉硎荆鸺壝吭黾右患?,能量約增加30倍,3

級以下為微震,5級以上為破壞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級,烈度。

(2)火山噴發(fā)

火山構造:火山錐,火山口,火山通道

類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質災害得關聯(lián)性

①地質災害在成因上得關聯(lián)性:一個地域內得地質災害可能有若

干種,他們在成因上關聯(lián)的,例如,我國的川、滇、黔接壤地帶,

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為主的災害

②由一種原發(fā)性的主災誘發(fā)其他災害,例如地震可能誘發(fā)火災、

海嘯、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類活動及其對自然環(huán)境施加的影響可能誘發(fā)地質災害,例

如,人為的破壞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為大規(guī)模的工程活

動,造成滑坡等災害。

(4)防御措施:加強地質災害的科學研究,加強地質災害的管

理,實施一些防御措施,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

的環(huán)保意識和減災意識。

第五單元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huán)境

1:農業(yè)

①農業(yè)生產的特點:地域性、季節(jié)性和周期性。

②農業(yè)的投入:自然條件:光照、熱量、水分、土壤

社會經濟條件:勞動力;生產資料、科技

③農業(yè)的分類:按生產對象分類:種植業(yè)和畜牧業(yè)

按投入的多少分類:粗放農業(yè)和密集農業(yè)

按產品的用途分類:自給農業(yè)和商品農業(yè)

④農業(yè)區(qū)位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場、交通、政策

⑤農業(yè)發(fā)展與區(qū)位的關系:

區(qū)位因

農業(yè)發(fā)展

熱量、光照、降水對農業(yè)區(qū)位的影響極大。光熱條件與農

氣候

作物的分布、復種制度和產量關系最為密切。

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區(qū),灌溉水源是決定性因

水源

素。

不同的地形區(qū)(坡度、高度),適宜發(fā)展不同類型的農業(yè)。

地形平原地區(qū)地勢平坦,土層深厚,適宜發(fā)展耕作業(yè),山地適

宜發(fā)展畜牧業(yè)和種植業(yè)

不同的土壤種類,適宜生長不同的作物。如東南丘陵地區(qū)

土壤

分布廣泛酸性土壤,適合種植茶樹

市場需

市場的需求量最終決定了農業(yè)生產的類型和規(guī)模

交通運主要影響商品農業(yè)的區(qū)位,園藝、乳畜業(yè)等要求有方便快

輸捷的交通運輸條件

國家政世界各國的農業(yè)都受到國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預手段的影

策響。如我國20世紀80年代建立的商品糧基地

科學技是影響農業(yè)區(qū)位的重要因素,但它是通過影響其它因素而

術影響農業(yè)區(qū)位。

工業(yè)、城

在城市郊區(qū)及工礦區(qū)周圍,往往形成以生產蔬菜、肉、乳、

市的發(fā)

禽、蛋為重點的農業(yè)生產基地。

⑥社會經濟因素發(fā)展變化對農業(yè)區(qū)位的影響

社會經濟變化對農業(yè)區(qū)位的影響

因素

市場區(qū)位新興工礦區(qū)的出現(xiàn),城市的發(fā)展,城區(qū)和工礦區(qū)周圍將重

點生產蔬菜、肉、蛋、奶等,并發(fā)展園藝業(yè)

市場需求供不應求時,刺激生產,供過于求時,壓縮生產,如我國

量90年代初蘋果種植

交通條件交通條件的改善和農產品保鮮、冷藏技術的發(fā)展,使市場

和保鮮、對農業(yè)區(qū)位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例如美國東南部地

冷藏技術區(qū)利用光照優(yōu)勢發(fā)展蔬菜、花卉,供應東北地區(qū),我國北

方冬季從南方的廣東、四川等省大量調運蔬菜;使農業(yè)區(qū)

域專業(yè)化生產成為可能,例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

法國等成為世界主要商品糧食生產基地,荷蘭、丹麥、新

西蘭等為世界主要的乳畜產品供應國,拉丁美洲、非洲以

及東南亞和南亞成為世界熱帶經濟作物的生產基地

⑦主要農業(yè)地域類型的特點:

農業(yè)地分布地區(qū)其他概況典型案例

域類型

水稻種集中分布區(qū)位條件:小農經營;單位面積

植業(yè)在東亞、東①高溫多雨的氣候產量高,但商品率低;

南亞和南②平坦的地形機械化水平低;水利

亞的季風③勞動力豐富工程量大;科技水平

區(qū),以及東④有悠久的歷史,稻米是傳低。

南亞的熱統(tǒng)的食糧

帶雨林區(qū)

大牧場美國、澳大美國、阿根廷以牧牛為主,采取的措施(以阿根

放牧業(yè)利亞、新西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以廷為例):培育良種

蘭、阿根牧羊為主。牛,加強牛群病害的

廷、南非等潘帕斯草原區(qū)位條件:①優(yōu)研究;改善交通運輸

地,良天然草場;地廣人稀,土條件;開辟水源;種

地租金低;③海港近植飼料。

商品谷美國、加拿基本特征:美國中部平原的商品

物農業(yè)大、澳大利生產規(guī)模大、機械化程度高農業(yè)的區(qū)位優(yōu)勢:優(yōu)

亞、阿根是商品谷物農業(yè)的基本特越的自然條件,便利

廷、俄羅征。的交通運輸,地廣人

斯、烏克蘭作物:小麥、玉米稀,

等地高度發(fā)達的工業(yè)

混合農歐洲,北主要是飼養(yǎng)牲畜和谷物生墨累一達令盆地的優(yōu)

業(yè)美,南非,產的混合農業(yè)點:農場成為一個良

澳大利亞,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農民

新西蘭等可有效地利用時間安

地排農業(yè)活動;農業(yè)生

產具有很大的靈活性

和對市場的適應性

2、工業(yè)

特點:地域上的靈活性,季節(jié)上的連續(xù)性

投入要素:自然條件(土地、水源、能源、原料等)和社會經濟

條件(勞動力、資金、設備、技術等)

產出要素:工業(yè)產品和工業(yè)“三廢”

工業(yè)的發(fā)展:工業(yè)的分布就世界而言主要集中在歐洲I、北美、日

本等少數(shù)國家,就國家而言主要集中分布在少數(shù)地區(qū)和少數(shù)城市

由于工業(yè)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使原料和勞動力對工業(yè)投入發(fā)生了

變化,工業(yè)所采用的原料種類越來越多,范圍越來越廣,而且對

原料的利用率及加工深度不斷提高,所以對原料的投入減少,對

勞動力的知識、技術的投入逐步加大,如50年代擴建的鞍鋼和現(xiàn)

在的寶鋼等企業(yè)

生產方式:由大批量、標準化到中小批量定制式

①按照工業(yè)的投入要素分類

工業(yè)類型舉例分布地區(qū)

資源密集型采掘工業(yè),制糖受自然資源分布的制約

工業(yè)工業(yè)

勞動密集型紡織工業(yè),服裝分布在勞動力豐富的地區(qū)

工業(yè)工業(yè)

資金密集型鋼鐵工業(yè),化學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對原料的依賴

工業(yè)工業(yè)性仍然比較大

技術密集型電子工業(yè),航天分布在科學技術和高等教育發(fā)達的地

工業(yè)工業(yè),核工業(yè),區(qū)

激光工業(yè)

②工業(yè)區(qū)位因素:原料、動力(燃料)、勞動力、市場、交通運

輸、土地、水源、政府。

③工業(yè)發(fā)展與區(qū)位的關系:

工業(yè)部門類屬

區(qū)位選擇的基本原則代表部門

名稱

運輸原料成本較高(原料到產

原料指向型工甜菜,甘蔗制糖等水

品重量大大減輕)原料不便于

業(yè)果,水產品加工

長距離運輸(易變質等)

運輸原料成本較高(重量、體積

市場指向型工減少不多或有增加)產品不便家具、印刷、啤酒部分

業(yè)于長距離運輸(易變質、破碎食品

等)

動力指向型工消耗大量電能的工業(yè)煉鋁廠、冶金及化工等

業(yè)重工業(yè)

廉價勞力指向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應接近具普通服裝,電子裝配、

型有大量廉價勞力的地區(qū)包帶、制鞋等

技術指向型工技術要求高,應接近高等教育集成電路,衛(wèi)星,飛機、

業(yè)和科技發(fā)達地區(qū)精密儀表等

④不同類型工業(yè)區(qū)的特點:

著名工業(yè)

發(fā)展條件發(fā)展特點

區(qū)

衰落的原因:生產結構單一,由于

德國魯爾

豐富的煤炭、離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鋼鐵

區(qū)

傳統(tǒng)鐵礦區(qū)近、充沛過剩、新技術革命的沖擊。綜合整

(英國中

工業(yè)的水源、便捷的治:①發(fā)展新興工業(yè)和第三產業(yè);

部工業(yè)區(qū)、

區(qū)水陸交通、廣闊②調整工業(yè)布局、拓展交通;③完

美國東北

的市場善交通網(wǎng)、發(fā)展科技;④繁榮經濟;

部工業(yè)區(qū))

⑤消除污染,美化環(huán)境

大批廉價勞力、

發(fā)達的銀行信以中小企業(yè)為主;輕工業(yè)為主;生

意大利新

新興貸體系、經濟高產過程分散;資本集中程度低;大

興工業(yè)區(qū)

工業(yè)度開放、政府的多分散在小城鎮(zhèn)或農村

區(qū)大力支持

美國“硅地理位置優(yōu)越,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長速度快、產

谷”環(huán)境優(yōu)美;氣候品更新?lián)Q代周期短;研究開發(fā)費用

(高技術工宜人;有高等院比例高;產品面向世界市場

業(yè))校;便捷的交

通;軍事訂貨。

⑤歷史上三次技術革命對工業(yè)的影響

歷次技術年代主要標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