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之文言文對比閱讀(全國通用)專題1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解析版)_第1頁
中考語文之文言文對比閱讀(全國通用)專題1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解析版)_第2頁
中考語文之文言文對比閱讀(全國通用)專題1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解析版)_第3頁
中考語文之文言文對比閱讀(全國通用)專題1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解析版)_第4頁
中考語文之文言文對比閱讀(全國通用)專題1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資料整理【淘寶店鋪:向陽百分百】資料整理【淘寶店鋪:向陽百分百】專題1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23·黑龍江齊齊哈爾·統(tǒng)考三模)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炯住刻鞎r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節(jié)選自《孟子·公孫丑下》)【乙】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則安鄉(xiāng)重家,安鄉(xiāng)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民貧則危鄉(xiāng)輕家,危鄉(xiāng)輕家則凌②上犯禁③,凌上犯禁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節(jié)選自《管子》)【注釋】①奚:疑問代詞,相當(dāng)于“何”。②凌:侵犯,這里是“違抗”的意思。③犯禁:觸犯禁令。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1)委而去之

(2)親戚畔之(3)奚以知其然也

(4)故治國常富2.翻譯下面的句子。(1)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3.請用“/”標(biāo)出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標(biāo)注一處)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4.甲乙兩文都論述了___________(用乙文中四字短語概括),都強(qiáng)調(diào)人的重要性。但兩文論述的角度有不同,甲文強(qiáng)調(diào)要___________(原文中兩字概括)乙文強(qiáng)調(diào)要_________(原文中兩字概括)5.甲文說的“得道者多助”和乙文說的“凡治國之道”,這兩個“道”意思一樣嗎?請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說說你的理解?!敬鸢浮?.(1)委,放棄。(2)畔,通“叛”,背叛。(3)然:這樣。(4)故,所以。2.(1)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2)因此,善于主持(或治理)國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來。3.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4.治國之道得道或“人和”富民5.不一樣?!炯住课闹械摹暗馈敝附y(tǒng)治者施行的“仁政”(取得戰(zhàn)爭勝利),【乙】文中的“道”指統(tǒng)治者治理天下的方法、途徑。【解析】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理解。作答本題,重點在于文言實詞的積累,同時也可以借助整個句子的意思來判斷。(1)句意:守城者棄城而逃走。委:放棄。(2)句意:兄弟骨肉都會背叛他。畔:同“叛”,背叛。(3)句意:怎么知道是這樣的呢。然:這樣。(4)句意:所以治理得好的國家長久富裕。故:所以,因此。2.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翻譯時要做到“信、達(dá)、雅”,注意重點字詞。重點字詞有:(1)固,鞏固;以,憑、靠;威,威懾。(2)是以,因此;必,一定;富民,使人民富裕。3.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根據(jù)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層次,然后斷句,反復(fù)誦讀加以驗證。本句句意: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貧窮就難以治理?!懊窀粍t易治也”與“民貧則難治也”是兩個獨立完整的主謂句子,且“也”作為句末語氣詞,故斷句為: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4.本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與提取。解答此題,可根據(jù)對語段內(nèi)容的感知與理解,通過對句意的疏通來概括作答。根據(jù)甲文語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乙文語句“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大凡治國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芍?,兩段選文都論述了治國之道,都強(qiáng)調(diào)以民為本,但甲文是從“得道或施仁政”的角度,乙文是從富民的角度來論述的。5.本題考查對文章重要詞語理解的能力。解答此題的關(guān)鍵是在通曉全文大意的基礎(chǔ)上,來理解兩個“道”的含義。兩篇文章中的“道”是不一樣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思是: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芍孜乃f的“道”,指的是統(tǒng)治者施行的“仁政”:“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意思是:因此,善于主持國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來,然后再加以治理??芍椅乃f的“道”,指的是統(tǒng)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徑。【參考譯文】(甲)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條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tuán)結(jié)。三里的內(nèi)城,七里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條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城墻不是不高,護(hù)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不是不精良,糧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棄城而逃走,這是因為作戰(zhàn)有利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團(tuán)結(jié)。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靠武器裝備的強(qiáng)大。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xì)w順?biāo){借天下人都?xì)w順?biāo)臈l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戰(zhàn),作戰(zhàn)就一定勝利。(乙)大凡治國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貧窮就難以治理。憑什么知道是這樣的呢?人民富裕就安于鄉(xiāng)居而愛惜家園,安鄉(xiāng)愛家就尊敬皇上而畏懼刑罰,尊敬皇上、畏懼刑罰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貧窮就不安于鄉(xiāng)居而輕視家園,不安于鄉(xiāng)居而輕家就敢于對抗皇上違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難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國家長久富裕,亂國必然是窮的。因此,善于主持國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來,然后再加以治理。(2023·安徽淮南·統(tǒng)考三模)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炯住抗试唬河蛎癫灰苑饨?,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節(jié)選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孟子曰:“桀、紂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②之聚之,所惡勿施,爾③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④也?!保ü?jié)選自《孟子·離婁上》)【注釋】①桀、紂:指夏桀、商紂,古代的暴君。②與:為、替。③爾:而已,罷了。④壙(kuàng):曠野,原野。6.解釋下列加點的詞。(1)固國不以山溪之險:(2)親戚畔之:(3)所惡勿施:(4)獸之走壙:7.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2)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8.【甲】文說的“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繪,這個句子是:“_________?!?.【甲】文說“得道者多助”,【乙】文說“得天下有道”,這兩個“道”的意思一樣嗎?請說說你的理解?!敬鸢浮?.(1)憑借,依靠。(2)同“叛”,背叛。(3)厭惡。(4)跑。7.(1)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能勝利。(2)夏桀、商紂失去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的支持)。8.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9.不一樣?!炯住课恼f的“道”,指的是統(tǒng)治者施行仁政;【乙】文說的“道”,指的是統(tǒng)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徑。【解析】6.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1)句意: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以:憑借,依靠。(2)句意:連內(nèi)外親屬也會背叛他。畔:同“叛”,背叛。(3)句意:所厭惡的東西不要強(qiáng)加給他們。惡:厭惡。(4)句意:野獸跑向原野一樣。走:跑。7.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重點詞有:(1)故:所以;君子:指能行仁政的君主;(2)之: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失:失去;民:人民、百姓。8.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岸嘀?,天下順之”意思是: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biāo)??!蔼q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是對其形象的比喻,其意思是:就像水流向低處、野獸跑向原野一樣。將人民歸順仁德的君主的情形比作水往低處流,野獸奔向田野那樣自然,體現(xiàn)了君主擁有仁德對國家穩(wěn)定、發(fā)展的重要性。9.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明確觀點:不一樣。甲文中談到“道”的語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其意思是: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道”指的是統(tǒng)治者施行仁政;乙文中談到“道”的語句,“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有道”,這里的“道”指的是有方法,是得到天下、民心的方法途徑?!緟⒖甲g文】【乙】孟子說:“夏桀、商紂失去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失去了人民(的支持),(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有方法:得到了人民(的支持),這就得到了天下。得到人民(的支持)有方法:得到了民心,這就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得到民心有方法:(人民)想要的東西替他們聚集起來,所厭惡的東西不要強(qiáng)加給他們,如此而已。人民歸順仁德的君主,就像水流向低處、野獸跑向原野一樣?!保?023·山東臨沂·統(tǒng)考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炯住刻鞎r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zhàn)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①。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②,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成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保ü?jié)選自《史記·高祖本紀(jì)》)【注】①子房:即張良,表字子房。②饋餉:糧餉。10.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1)多助之至

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陛下慢而侮人

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絕糧道

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選出下列加點虛詞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A.寡助之至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B.委而去之

項羽仁而愛人C.決勝于千里之外

多會于此。D.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不足為外人道也。12.請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兩處)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1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1)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2)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14.仔細(xì)閱讀【甲】【乙】兩文段內(nèi)容,分析劉邦戰(zhàn)勝項羽原因是什么?劉邦得天下和項羽失天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甲文中的原句回答)【答案】10.極點傲慢斷11.C12.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13.(1)憑著天下人都?xì)w順的條件,去攻打那連內(nèi)外親屬都背叛的寡助之君。(2)這三個人都是杰出人才,我能夠任用他們,這是我能夠取得天下的原因。14.同部屬分享利益,心胸寬廣善于用人之長。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解析】10.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的理解。①句意: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至:極點。②句意:陛下傲慢而且喜好侮辱別人。慢:傲慢。③句意:保證運糧道路不被阻斷。絕:斷。11.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理解。A.之:動詞,到達(dá)/結(jié)構(gòu)助詞,的;B.而:連詞,表順承/連詞,表并列;C.于:介詞,在/介詞,在;D.為:介詞,被/介詞,向,對;故選C。12.本題考查文言句子斷句。“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的意思是:然而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占領(lǐng)土地。其中“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中的“然”是句首連詞,應(yīng)斷開,“陛下”是主語,應(yīng)斷開,“攻城掠地”是謂語。故斷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13.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1)句中重點詞:以:用;畔:同“叛”,背叛。(2)句中重點詞:此:這;皆:都;所以:……的原因。14.本題考查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根據(jù)【乙】文“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zhàn)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其意思是但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奪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給人們,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項羽卻妒賢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懷疑人家,打了勝仗不給人家授功,奪得了土地不給人家好處,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可知,劉邦“與天下同利”,能與部下分享既得利益。而項羽卻妒賢嫉能,不與部下分享利益。根據(jù)“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其意思是這三個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卻能夠使用他們,這就是我能夠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項羽雖然有一位范增卻不信用,這就是他被我擒獲的原因)”可知,劉邦能重用人才,而且手下人才眾多。而項羽只有一個范增一個人才,卻不能重用。以上兩點是劉邦和項羽不同的地方,影響了他們的成敗,故劉邦戰(zhàn)勝項羽的原因:能同部屬分享利益和任用賢能之人。根據(jù)【甲】文“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意思是適宜作戰(zhàn)的時令、氣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團(tuán)結(jié))”可知,劉邦能夠戰(zhàn)勝項羽,正是因為劉邦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任用人才,施行仁政,使得軍隊上下齊心,無堅不摧,這正是“得道者多助”的最好詮釋;而項羽則剛愎自用,狂妄自大,最終落得眾叛親離,四面楚歌的局面,也就是“失道者寡助”。所以劉邦得天下和項羽失天下的根本原因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緟⒖甲g文】【乙】高祖說:“列侯和各位將領(lǐng),你們不能瞞我,都要說真心話。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為什么呢?項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說:“陛下傲慢而且喜好侮辱別人,項羽仁厚而且愛護(hù)別人。但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奪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給人們,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項羽卻妒賢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懷疑人家,打了勝仗不給人家授功,奪得了土地不給人家好處,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备咦嬲f:“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張子房;治理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餉,保證運糧道路不被阻斷,我比不上蕭何;統(tǒng)率百萬大軍,戰(zhàn)則必勝,攻則必取,我比不上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卻能夠使用他們,這就是我能夠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項羽雖然有一位范增卻不信用,這就是他被我擒獲的原因。”(2023·青海西寧·統(tǒng)考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炯住刻鞎r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選自《<孟子>三章》)【乙】孟子曰:“桀、紂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②: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③,所惡勿施爾也④。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⑤也?!保ㄟx自《孟子·論得天下》)【注釋】①桀、紂:夏桀、商紂,古代的暴君。②道:方法。③所欲與之聚之:人民想要的,為他們聚集起來。與(yǔ),為、替。④爾也:而已。⑤壙(kuànɡ):原野。15.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1)委而去之

委:(2)親戚畔之

畔:1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桀、紂之失天下也B.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不義而富且貴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皆以美于徐公D.故君子有不戰(zhàn)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17.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8.請從句式運用的角度,分析【甲】文畫線句子的論述效果。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19.【甲】文說的“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的情形,在【乙】文中形象地描繪為“______”?!敬鸢浮?5.(1)放棄

(2)同“叛”,背叛16.D17.能實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18.連用了四個并列排比句,每句又用雙重否定的句式,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極力鋪陳,氣勢非凡,使論述更加有力。(意對即可)19.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窘馕觥?5.本題考查重點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詞語解釋時要注意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字等現(xiàn)象。(1)句意:放棄城池而逃走。委:放棄。(2)句意:內(nèi)外親屬都會背叛他。畔:同“叛”,背叛。16.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A.結(jié)構(gòu)助詞,的/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B.連詞,表轉(zhuǎn)折/連詞,表修飾;C.介詞,憑借/介詞,以為;D.都是連詞,“所以”的意思;故選D。17.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譯。翻譯文言語句要抓住句子中的關(guān)鍵詞匯,做到譯句文從字順,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規(guī)范。注意重點詞的解釋:得道,指能夠施行治國的正道,即行仁政;失道,指不施行治國的正道,即不施行仁政;寡,少。18.本題考查句子表達(dá)效果的分析。“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四個雙重否定句構(gòu)成排比,氣勢磅礴,增強(qiáng)語勢。極言防御一方“地利”方面的優(yōu)越條件。然后陡然一轉(zhuǎn),說出失敗的結(jié)局,對照鮮明,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結(jié)論具有極大的說服力。19.本題考查文章內(nèi)容理解。【甲】文說的“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意思是: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biāo)_@情形如同【乙】文中的“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老百姓歸向仁政,就如同水流向下游、獸奔向曠野一樣)”描繪的一樣?!緟⒖甲g文】【乙】孟子說:“桀和紂喪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老百姓;失去了老百姓,是由于失去了民心。獲得天下有方法:得到了老百姓,就得到天下了。獲得老百姓有方法:贏得了民心,就得到老百姓了。贏得民心也有方法:他們所希望的,就為他們聚積起來,他們所厭惡的,不要強(qiáng)加在他們頭上,如此罷了。老百姓歸向仁政,就如同水流向下游、獸奔向曠野一樣。(2023·廣東清遠(yuǎn)·統(tǒng)考一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炯住刻鞎r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選自《〈孟子〉兩章》)20.解釋文中加點的字。(1)兵革非不堅利也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親戚畔之21.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1)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2)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疽摇孔迂晢栒?。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立”。(選自《論語》)22.解釋文中加點的字。(1)足兵

(2)民信之矣23.請用“/”給劃線的句子斷句(斷三處)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24.你認(rèn)為【甲】【乙】兩文重點強(qiáng)調(diào)的內(nèi)容有什么關(guān)系?【答案】20.①兵器

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對)

③同“叛”,背叛21.①所以君子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能勝利。②支持幫助他的人多的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xì)w順?biāo)?2.①軍備(軍隊)

②信任,信用23.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24.【甲】文重點強(qiáng)調(diào)的“人和”(“得道”)與【乙】文重點強(qiáng)調(diào)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關(guān)性?!懊裥拧保ā叭⌒庞诿瘛保┦恰叭撕汀保ā暗玫馈保┑闹匾獥l件(或“內(nèi)容”)之一?!窘馕觥?0.本題考查重點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詞語解釋時要注意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字等現(xiàn)象。(1)句意: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兵:兵器。(2)句意: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域:疆界。(3)句意:內(nèi)外親屬都會背叛他。畔:同“叛”,背叛。21.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譯。翻譯文言語句要抓住句子中的關(guān)鍵詞匯,做到譯句文從字順,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規(guī)范。注意重點詞的解釋:(1)故,所以;勝,勝利。(2)至,極點;順,歸順。22.本題考查重點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詞語解釋時要注意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字等現(xiàn)象。(1)句意:軍備充足。兵:武器,指軍備。(2)句意:民眾信任朝廷。信:信任。23.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斷句時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據(jù)句意、語法分析判斷句子的停頓。本句的意思是:糧食充足,軍備充足,民眾信任朝廷。這句話是孔子針對治理國家的提出的辦法。“足食”與“足兵”“民信之”三句是并列關(guān)系,意思完整獨立,是孔子給出的三個治理國家的辦法,故此斷開?!耙印笔蔷淠┱Z氣詞,不需斷開??蓳?jù)此斷句為:足食/足兵/民信之矣。24.本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甲】文中心論點即“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強(qiáng)調(diào)“人和”。接著以設(shè)置占天時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為例,比較“地利”重于“天時”,以擁有良好的地理條件而終不能守為例,比較“人和”重于“地利”。然后,作者用“故曰”二字,用三個形式相同的否定句說明“域民”“固國”“威天下”不能僅靠“天時”與“地利”的條件,從反面進(jìn)一步強(qiáng)調(diào)了“人和”的重要性。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作結(jié),將“人和”的重要意義論說得十分透徹,深化了文章的中心?!疽摇课目鬃踊卮鹱迂曈嘘P(guān)治理國家的辦法的問題“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即使糧食充足,使軍備充足,民眾信任朝廷。在迫不得已去掉兩項后,剩下“信”,進(jìn)而闡明自身的觀點“民無信不立”,要取信于民,強(qiáng)調(diào)百姓的信任對治理國家的重要性。“人和”指人心歸一,上下團(tuán)結(jié)?!叭⌒庞诿瘛敝钢鲝堉孛褚猓〉冒傩盏男湃?,這樣才能實現(xiàn)人心歸一,上下團(tuán)結(jié)。因此,“取信于民”是“人和”的重要條件之一?!緟⒖甲g文】【乙】子貢問怎樣治理政事??鬃诱f:“糧食充足,軍備充足,民眾信任朝廷?!弊迂曊f:“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些,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弊迂曊f:“如果迫不得已,要在剩下的兩項中去掉一項,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都是要死的,如果沒有民眾的信任,那么國家就站立不住了?!保?023·廣東揭陽·統(tǒng)考一模)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題?!炯住刻鞎r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25.解釋下列加點詞語。(1)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2)委而去之()

(3)固國不以山溪之險()26.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疽摇可希h文帝)下詔,賜民十一年租稅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稅。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無所增益。嘗欲作露臺,召匠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產(chǎn)也。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臺為①!”慎夫人②衣不曳地帷帳無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其后七十年間,國家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③廩庾④盡滿,而府庫余財。(選自《漢書·食貨志上》,有刪改)【注釋】①何以臺為:還要露臺干什么呢?、谏鞣蛉耍簼h文帝的寵妃,在宮中與皇后平起平坐。③都鄙:京城和邊邑,借指全國。④廩庾:糧倉。27.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1)直百金()

(2)國家亡事()28.請用“/”給選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帳無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29.本文漢文帝采取了什么方法治國?成效如何?這體現(xiàn)了孟子所提倡的什么主張?請簡要概括?!敬鸢浮?5.圍放棄鞏固26.憑著天下人都?xì)w順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背叛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能勝利。27.價值同“無”,沒有28.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帳無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29.做法:漢文帝減輕百姓賦稅,節(jié)省宮廷開支。效果:天下太平,人民生活富足,國庫充盈。體現(xiàn)主張:施行仁政?!窘馕觥?5.本題考查文言實詞。(1)句意: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環(huán):圍;(2)句意: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委:放棄;(3)句意:鞏固國防不能憑借險要的山河。固:鞏固。26.本題考查文言翻譯。答題時先要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譯,再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的習(xí)慣進(jìn)行調(diào)整,做到文從字順。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重點詞有:以:憑借;順:歸順;畔:通“叛”,背叛;勝:勝利。27.本題考查文言實詞。(1)句意:造價要白銀百兩。直:同“值”,價值;(2)句意:國家沒有大事發(fā)生。亡:同“無”,沒有。28.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斷句時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據(jù)句意、語法分析判斷句子的停頓。本句的意思是:慎夫人衣服不拖地,蚊帳沒有刺繡,用來表示儉樸,為天下人的表率……這句話是對慎夫人厲行節(jié)約的介紹?!吧鞣蛉艘虏灰返亍迸c“帷帳無文繡”是對慎夫人做法的描述,故此斷開?!耙允径貥恪焙汀盀樘煜孪取眲t說明這樣做的目的,故此斷開。可據(jù)此斷句為: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帳無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29.本題考查古文閱讀的比較分析。從【乙】文“上(漢文帝)下詔賜民十二租稅之半。明,遂除民田之租稅。即位二十三,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無所增益”等句子可見,漢文帝治國的方法是減輕百姓賦稅,節(jié)省宮廷開支。據(jù)【乙】文“國家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余財”可知,其效果是:天下太平,人民生活富足,國庫充盈。這種做法其實就是【甲】文所說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也就是主張施行仁政。【參考譯文】【乙】漢文帝下詔賞賜百姓十二年租稅的一半。第二年,免除百姓農(nóng)田的租稅。在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防御沒有任何增加。曾經(jīng)想造一座露臺,召集工匠計算,造價要白銀百兩。漢文帝說:“白銀百兩,相當(dāng)于十戶一般人家的家產(chǎn)了。我繼承了先帝的宮室,常常擔(dān)心使他蒙羞,我還要露臺做什么呢?”慎夫人衣服不拖地,蚊帳沒有刺繡,用來表示儉樸,為天下人的表率……前后七十年,國家沒有大事發(fā)生,除非遇到水災(zāi)旱災(zāi),老百姓自給自足,全國糧倉都是滿的,府庫里面都是多余的錢財。(2023·廣東深圳·校聯(lián)考一模)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炯住刻鞎r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文侯以吳起善用兵廉平盡能得士心乃以為西河守,以拒秦、韓。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jì),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jīng)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蔽浜钤唬骸吧啤!保ü?jié)選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30.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B.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在德不在險C.若君不修德/若為傭耕,何富貴也D.顧而謂吳起曰/元方入門不顧31.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A.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儒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稱為亞圣。B.《孟子》文章以雄辯著稱,大量使用排比句,氣勢非凡。甲文體現(xiàn)了這一點。C.從乙文可以看出,名將吳起是一個文韜武略兼?zhèn)涞娜宋?。D.乙文畫線部分的正確斷句是:文侯以吳起善/用兵廉平/盡能得士心/乃以為西河守。32.請將下列句子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1)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2)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33.甲乙兩文有異曲同工之妙。乙文相當(dāng)于論證了甲文的哪一觀點?請寫出具體語句(限一小句),并結(jié)合乙文的內(nèi)容和思路進(jìn)行分析。【答案】30.D31.D32.(1)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能勝利。(2)險固的山河(是多么)壯美啊,這是魏國的瑰寶!33.乙文相當(dāng)于論證了甲文“地利不如人和”這一觀點。乙文首先通過吳起提出“在德不在險”的論點,這里的“德(仁德)”和“險(險要的地勢)”分別相當(dāng)于甲文的“人和”與“地利”,“在德不在險”就是“地利不如人和”。然后舉出歷史上的三個反面事例(三苗氏、夏桀、殷紂)對魏武侯進(jìn)行勸諫,強(qiáng)調(diào)統(tǒng)治者如果不培育仁德,實行仁政,后果很嚴(yán)重。最后重申論點,并發(fā)出警告。甲乙兩文的觀點實質(zhì)上是一致的?!窘馕觥?0.本題考查一詞多義。注意根據(jù)語境確定詞義。A.池,護(hù)城河/池塘;B.險,險要/山河的險要;C.若,如果/你;D.顧,都是指回頭看;故選D。31.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nèi)容。D.劃線句句意為:魏文候因為吳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潔不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將士的信任,就任命他擔(dān)任西河地區(qū)的長官。故根據(jù)句意即可斷為:文侯以吳起善用兵/廉平/盡能得士心/乃以為西河守;所以,表述有誤;故選D。32.本題考查翻譯句子。翻譯的要求是做到“信、達(dá)、雅”,翻譯的方法是“增、刪、調(diào)、換、補(bǔ)、移”,我們在翻譯句子的時候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1)重點詞:故,所以;君子,能行仁政的君主;必,一定。(2)重點詞:美,壯美;哉乎,語氣詞,“啊”;固,險固;寶,瑰寶。33.本題考查論點和論證思路。論點:甲文:根據(jù)“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知,作者認(rèn)為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tuán)結(jié)。乙文:根據(jù)吳起對魏武侯講的“在德不在險”可以看出,吳起指出“在德不在險”的治國思想。吳起認(rèn)為,政權(quán)穩(wěn)固在于給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勢的險要;這里的“德(仁德)”和“險(險要的地勢)”分別相當(dāng)于甲文的“人和”與“地利”;由此可知,乙文印證了甲文“地利不如人和”這一觀點;論證思路:根據(jù)“在德不在險”可知,吳起提出論點,即政權(quán)穩(wěn)固在于給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勢的險要;根據(jù)“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jì),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jīng)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可知,吳起通過列舉三苗氏部落不修好仁德禮義,被大禹所滅;夏桀治理國政不仁,成湯起兵將他放諑;殷紂王修政不仁,被周武王殺死這三個反面事例論證這種思想;根據(jù)“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可知,吳起強(qiáng)調(diào)統(tǒng)治者如果不培育仁德,實行仁政,后果很嚴(yán)重。這是在重申論點,并發(fā)出警告?!緟⒖甲g文】【乙】魏文候因為吳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潔不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將士的信任,就任命他擔(dān)任西河地區(qū)的長官,來抗拒秦國和韓國。魏文侯死后,吳起侍奉他的兒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黃河順流而下,船到半途,回過頭來對吳起說:“山川是如此的險要,壯美喲,這是魏國的瑰寶?。 眳瞧鸹卮鹫f:“殷紂的領(lǐng)土,左邊有孟門山,右邊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邊,黃河流經(jīng)它的南面,因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殺了。由此看來,政權(quán)穩(wěn)固在于給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勢的險要。如果您不修德行,這小舟中的人都會是敵國的人?!蔽浜罨卮鹫f:“講得好?!保?022秋·遼寧沈陽·八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選文,完成下面小題。【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疽摇砍叩?,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猶方百里起,是以難也。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苯駮r則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過千里者也,而齊有其地矣;雞鳴狗吠相聞,而達(dá)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時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時者也。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郵而傳命?!碑?dāng)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節(jié)選自《孟子·公孫丑上》)34.下面句子中加點詞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民之悅之

何陋之有《陋室銘》B.莫之能御也

雖乘奔御風(fēng)《三峽》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魚》D.地未有過千里者也

人恒過,然后能改《生于憂患死于安樂》35.請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1)然而文王猶方百里起,是以難也。(2)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36.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雞鳴狗吠相聞而達(dá)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37.請依據(jù)選文,回答問題?!炯住俊疽摇績晌亩颊撌隽酥螄溃炯住课闹攸c強(qiáng)調(diào)了①是克敵制勝的必要條件,同時【乙】文中的②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這一必要條件;【甲】文孟子得出③的結(jié)論;【乙】文中孟子的④觀點也印證了【甲】文的結(jié)論。(用原文的詞語或短語回答)【答案】34.C35.(1)在那種情況下,文王還能從方圓百里的小地方興起,所以是非常困難的。(2)所以事情只要做到古人的一半,效果/功效/功勞必定是古人的一倍,這只有現(xiàn)在這個時候才能辦到。36.雞鳴狗吠相聞/而達(dá)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37.①人和

②民之悅之

③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者多助

④行仁政【解析】34.考查一詞多義及用法的理解辨析。A.之:代詞,指這件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不譯;B.御:動詞,抵御,阻擋/動詞,駕著,駕駛;C.以:均為介詞,憑借;D.過:動詞,超過/動詞,犯錯誤;故選C。35.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注意重點詞語的含義及句式理解,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nèi)容進(jìn)行適當(dāng)?shù)恼{(diào)整,達(dá)到詞達(dá)意順即可。(1)句重點詞語:然而,在那種情況下;猶,還能;起,興起;是以,所以是;難,困難。(2)句重點詞語:故,所以;事半古之人,事情只要做到古人的一半;功,效果、功效;惟,只有。為然,才能夠辦到。36.考查劃分文言句子朗讀節(jié)奏的能力。解答時,應(yīng)了解文言的句讀知識,學(xué)會有感情的朗讀文言文,培養(yǎng)語感并能根據(jù)句子中詞語的意思含義來劃分句子節(jié)奏。一般來說,主謂之間應(yīng)該有停頓,領(lǐng)起全句的語氣詞后應(yīng)該有停頓,幾個連動的成分之間也應(yīng)該有停頓。本句句意為:雞鳴狗叫的聲音處處都聽得見,一直到四方邊境,這說明齊國人口眾多。“雞鳴狗吠相聞”是說雞鳴狗叫的聲音處處都聽得見,“而達(dá)乎四境”說明聲音范圍之廣,中間應(yīng)斷開;“而齊有其民矣”是說這證明了齊國人口眾多,“而”后應(yīng)斷開;故劃分為:雞鳴狗吠相聞/而達(dá)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37.考查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概括。第一空,結(jié)合甲文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可知,重點強(qiáng)調(diào)了“人和”是克敵制勝的必要條件;第二空,乙文中“當(dāng)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意思是這個時候,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大國施行仁政,老百姓的高興,就像被吊著的人得到解救一樣。據(jù)此可提取“民之悅之”作答;第三空,甲文從決定戰(zhàn)爭勝負(fù)的因素這一角度出發(fā),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zhàn)爭勝利的決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第四空,乙文中“當(dāng)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意思是這個時候,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大國施行仁政,老百姓的高興,就像被吊著的人得到解救一樣。所以,做古人一半的事,就可以成就古人雙倍的功績。只有這個時候才做得到吧。據(jù)此可提取“行仁政”作答?!緟⒖甲g文】乙當(dāng)時沒有一尺土地不屬于紂王所有,沒有一個百姓不屬于紂王統(tǒng)治,在那種情況下,文王還只能從方圓百里的小地方興起,所以是非常困難的。齊國人有句話說:“雖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勢;雖然有鋤頭,不如等農(nóng)時?!爆F(xiàn)在的時勢就很利于用王道統(tǒng)一天下:夏、商、周三代興盛的時候,土地沒有超過千里的朝代,而現(xiàn)在的齊國卻超過了;雞鳴狗叫的聲音處處都聽得見,一直到四方邊境,這說明齊國人口眾多。國土不需要新開辟,老百姓不需要新團(tuán)聚,如果施行仁政來統(tǒng)一天下,沒有誰能夠阻擋。何況,統(tǒng)一天下的賢君沒有出現(xiàn),從來沒有隔過這么久的;老百姓受暴政的壓榨,從來沒有這么厲害過的。饑餓的人不擇食物,口渴的人不擇飲料。孔子說:“道德的流行,比驛站傳遞政令還要迅速。”這個時候,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大國施行仁政,老百姓的高興,就像被吊著的人得到解救一樣。所以,做古人一半的事,就可以成就古人雙倍的功績。只有這個時候才做得到吧。(2022秋·河北滄州·八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題。[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乙]子奇治阿子奇年十六,齊君使治阿①,既而②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饼R君曰:“何以知之?”曰:“共載③皆白首④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決之⑤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鑄庫兵以作耕器,出倉廩⑥以濟(jì)貧困,阿縣大治。魏聞童子治邑,庫無兵,倉無粟,乃起兵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戰(zhàn),遂敗魏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阿:地名,即今山東阿縣。②既而:后來,不久。③共載:同車。載,坐車。④白首:老年人。⑤決之:決斷政事。⑥倉廩:儲藏谷米的倉庫。38.下列句子中,加著重號詞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寡助之至

天子先驅(qū)至(《周亞夫軍細(xì)柳》)B.故君子有不戰(zhàn)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C.追者反

始一反焉(《愚公移山》)D.何以知之

何夜無月(《記承天寺夜游》)39.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標(biāo)兩處)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決之必能治阿矣!40.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2)庫無兵,倉無粟。41.請從乙文中找出形象印證甲文中“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這一道理的句子。42.從乙文看,“阿縣大治”是因為子奇采取了哪些有力的措施?用自己的話回答。【答案】38.B39.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決之/必能治阿矣!40.(1)棄城而逃,這是因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2)兵庫里沒有武器,糧倉里沒有積糧。(意思對即可)41.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戰(zhàn),遂敗魏師。42.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將兵庫里的兵器鑄造成農(nóng)具給百姓使用;關(guān)心人民,打開糧倉救濟(jì)貧困的人,得到了百姓的擁護(hù)。(意思對即可)【解析】38.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極點/到達(dá);B.所以/所以;C.同“返”,返回/同“返”,往返;D.為什么、怎么/哪個;故選B。39.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根據(jù)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結(jié)合語法,然后斷句。句意:憑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輕人來作最終決定,一定能治理好阿縣啊!故斷為: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決之/必能治阿矣!40.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重點詞有:(1)委:放棄;去:離開;不如:比不上;(2)庫:兵庫里;兵:武器;倉:糧倉里;粟:指積糧(存糧)。41.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熬佑胁粦?zhàn),戰(zhàn)必勝矣”意思是: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能勝利。印證了“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戰(zhàn),遂敗魏師”其意思是:阿縣的人父親帶兒子,哥哥帶弟弟,以自己家的兵器戰(zhàn)斗,于是打敗了魏國軍隊。雖然阿縣兵庫里沒有武器,糧倉里沒有積糧,但是子奇所施行的政策能夠讓百姓生活好起來,做到了“人和”,所以百姓合力打敗了魏國的軍隊。42.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根據(jù)“鑄庫兵以作耕器”可知,子奇將兵庫里的兵器鑄造成農(nóng)具給百姓使用,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根據(jù)“出倉廩以濟(jì)貧困”可知,子奇關(guān)心人民,打開糧倉救濟(jì)貧困的人,得到了百姓的擁護(hù)?!緟⒖甲g文】【乙】子奇十六歲的時候,齊國的國君派(他)去治理阿縣。不久,齊王反悔了,派人追趕。追趕的人回來說:“子奇一定能夠治理好阿縣的。”齊王問:“你怎么知道的呢?”回答說:“同車的人都是老人,憑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輕人來作最終決定,一定能治理好阿縣??!”子奇到了阿縣,把兵庫里的兵器鍛造成為耕田的農(nóng)具,打開糧倉來救濟(jì)貧窮的人民,阿縣治理得井井有條。魏國的人聽說小孩子治理阿縣,兵庫里沒有武器,糧倉里沒有積糧,于是就起兵攻打(齊國)阿縣。阿縣的人父親帶兒子,哥哥帶弟弟,以自己家的兵器戰(zhàn)斗,于是打敗了魏國軍隊。(2022秋·河北承德·八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疽摇咳撕氵^,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颈俊稌发僭唬骸皾M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②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③盛也,舉④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⑤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節(jié)選自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注】①《書》:指《尚書》。②逸豫:安逸舒適。③其:指后唐莊宗李存勖。李存勖滅梁以后,驕傲自滿,寵信樂工、宦官。④舉:全、所有。⑤伶人:宮廷里供統(tǒng)治者娛樂表演的人物。4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1)親戚畔之

畔:____________

(2)發(fā)于聲

發(fā):____________(3)及其衰也

及:____________

(4)數(shù)十伶人困之

之:____________44.請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2)舉天下豪杰,莫能與之爭。45.【丙】文中的后唐莊宗李存勖“身死國滅”,探究其根源,如果用【甲】文中的詞語回答就是“___________”,用【乙】文中的句子回答就是“___________”46.【甲】【乙】【丙】中有不少歷代傳誦的名言警句,請從中選擇一句作為你的座右銘,并說出理由?!敬鸢浮?3.同“叛”,背叛。顯露、流露。等到代詞,他或代李存勖44.(1)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能勝利。(2)全天下的英雄豪杰沒有人能和他相爭。45.失道死于安樂46.不設(shè)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窘馕觥?3.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理解。(1)句意為:兄弟骨肉都會背叛他。畔:同“叛”,背叛;(2)句意為:流露在言談中。發(fā):顯露、流露;(3)句意為:到他衰敗時。及:等到;(4)句意為:數(shù)十個樂官就把他困住。之:代詞,他或代李存勖。44.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重點詞有:(1)故:所以。(2)舉:全、所有。莫:沒有人,沒有誰。45.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概括。根據(jù)【甲】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可知,李存勖“身死國滅”是因為沒有行仁政,故原因是:失道;根據(jù)【乙】文“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可知,李存勖“身死國滅”是因為耽于享樂,故原因是:死于安樂。46.本題考查主觀表達(dá),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一:我選擇【甲】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為我的座右銘。它意為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這一主張強(qiáng)調(diào)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因此我們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考慮“人和”的因素,順應(yīng)民心。因為“人和”可以幫助我們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幫助,幫助和支持越多,力量越大,勝算也就越大。示例二:我選擇【乙】文中的“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這句話作為座右銘。因為這句話告訴我們要有憂患意識,要居安思危,只有這樣,個人才能成長,國家才能長盛不衰?!緟⒖甲g文】【丙】《尚書》上說:“自滿會招來損害,謙虛能得到益處。”憂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當(dāng)他興盛時,普天下的豪杰,沒有誰能和他相爭;到他衰敗時,數(shù)十個樂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國滅,被天下人恥笑。(2022秋·河南周口·八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完成下面小題?!炯住刻鞎r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成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選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齊王使①使者問趙威后。書未發(fā),威后問使者曰:“歲②亦無恙邪?民亦無恙邪?王亦無恙邪?”使者不說③,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后尊貴者乎?”威后曰:“不然,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齊策》)【注釋】①使:派。②歲:一年的收成,年景。③說:同“悅”。47.下列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池非不深也

池:護(hù)城河 B.兵革非不堅利也

兵:兵器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地域 D.委而去之

委:放棄48.把【甲】文中劃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9.【甲】文開篇用兩個“不如”強(qiáng)調(diào)了“①_____”是戰(zhàn)爭中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然后借討論戰(zhàn)爭論述推行②____________的重要性。50.根據(jù)選文【甲】和【乙】的內(nèi)容,用自己的話填空。選文【甲】和【乙】文都闡釋了①__________的治國理想,但語言風(fēng)格不同?!炯住课拇罅渴褂芒赺________與③________句式,氣勢非凡;【乙】文則大量運用④______句式,語氣強(qiáng)硬,不容置辯?!敬鸢浮?7.C48.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nèi)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biāo)?9.人和仁政50.以民為本排比對偶問(答“反問”亦可)【解析】47.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理解。C.句意:使百姓定居下來,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域:管轄、限制;故選C。48.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翻譯。注意:寡:少;之至:到達(dá)極點;畔:通“叛”,背叛;順:歸順,服從。49.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概括。結(jié)合【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知,開篇兩個“不如”強(qiáng)調(diào)了“人和”是戰(zhàn)爭中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結(jié)合“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內(nèi)容可知,作者借討論戰(zhàn)爭論述推行仁政的重要性??蓳?jù)此作答。50.本題考查比較閱讀。文言文要點的提取和寫法的把握。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兩文,掃清文字障礙,疏通文意,讀懂內(nèi)容,這是歸納概括的前提和基礎(chǔ)。在準(zhǔn)確理解詞意、句意、段意的基礎(chǔ)上,梳理各句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依據(jù)題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根據(jù)【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和【乙】“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等內(nèi)容可知,兩文闡釋的治國理想可概括為“以民為本”?!疤鞎r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為對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為排比?!皻q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豈先賤而后尊貴者乎?”“不然,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都運用問句??蓳?jù)此作答?!緟⒖甲g文】【乙】齊襄王派遣使者問候趙威后,還沒有打開書信,趙威后問使者:“今年收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