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高三下學期開學語文摸底考(新高考七省原卷專用)02_第1頁
2023-2024學年高三下學期開學語文摸底考(新高考七省原卷專用)02_第2頁
2023-2024學年高三下學期開學語文摸底考(新高考七省原卷專用)02_第3頁
2023-2024學年高三下學期開學語文摸底考(新高考七省原卷專用)02_第4頁
2023-2024學年高三下學期開學語文摸底考(新高考七省原卷專用)0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2024學年高三下學期開學摸底考(新高考七省專用)02語文(考試時間:150分鐘試卷滿分:15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自己的準考證號、姓名、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用2B鉛筆在“考場號”和“座位號”欄相應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場號和座位號。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條形碼粘貼處”。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qū)域內(nèi)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4.考試結(jié)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題。材料一:天文學并不是新開拓的科學,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人類的遠古時期,我們從現(xiàn)代天文學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發(fā)現(xiàn)它的痕跡。也許在文字產(chǎn)生以前,人們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長和動物的行蹤來判斷季節(jié),這種物候授時是早期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所必需的,甚至到20世紀50年代,中國一些少數(shù)民族還通行這種習俗。物候雖然與太陽運動有關(guān),但由于氣候變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錯位幾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時比起后來的觀象授時就要粗糙多了?!渡袝虻洹分性@樣記載觀象授時,上古的人們以日出正東和初昏時鳥星位于南方子午線標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時虛星位于南方子午線標志仲秋,等等。當人們對天文規(guī)律有了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歸年長度以后,就能夠預先推斷季節(jié)和節(jié)氣,古代歷法便應運而生了。據(jù)史料記載,夏商時期肯定已有歷法,只是因為文字記載含意不明,其內(nèi)容還處于研究之中。春秋戰(zhàn)國時期,流行過黃帝、顓頊、夏、殷、周、魯?shù)攘N歷法。它們的回歸年長度都是365.25日,但歷元不同,歲首有異。西漢至五代是古代天文學的發(fā)展、完善時期,出現(xiàn)了許多新的觀測手段和計算方法。十六國時期的姜岌以月食位置來準確推算太陽的位置,隋朝劉焯用“等間距二次差內(nèi)插法”來處理日、月運動的不均勻性。唐代僧一行的《大衍歷》,顯示中國古代歷法已完全成熟,它記載在《新唐書·歷志》中,按內(nèi)容分為七篇,其結(jié)構(gòu)為后世歷法所效仿。西漢天文學家落下閎以后,渾儀的功能隨著環(huán)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風時,已能用一架渾儀同時測出天體的赤道坐標、黃道坐標和白道坐標。除了不斷提高天體測量精度外,天文官員們還特別留心記錄奇異天象的發(fā)生,其實,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為關(guān)心的內(nèi)容。所謂“天垂象,見吉兇”,古代天文官員們把天象看成是上天給出的瑞象和兇象,并加以趨避。宋代和元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頒行的歷法最多,達25部,其中郭守敬等人編制的授時歷最為優(yōu)秀,連續(xù)使用了360多年,達到中國歷法的巔峰;觀測數(shù)據(jù)最精,許多歷法的回歸年長度和朔望月值已與現(xiàn)代理論值相差無幾,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大型儀器最多,其中蘇頌領導制造的水運儀象臺集觀測、演示、報時于一體,是當時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天文儀器;恒星觀測最勤,其中從公元1010年到公元1106年,就先后組織了五次大型的恒星位置測量,平均不到20年一次。進入明代和清代后,中國天文學開始停滯不前。這里有政治、經(jīng)濟等社會原因,也有天文學本身的原因。從天文學本身來看,首先,當時中國的天文儀器只能滿足肉眼測量的極限,除非加上凹凸鏡片,否則精度不會提高,而采用凹凸鏡片的望遠鏡技術(shù)是在歐洲誕生的。其次,中國古代擅長代數(shù)計算,在解決天體位置與推算值彌合問題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從幾何結(jié)構(gòu)進行理論探討,與此相反,古希臘天文學則側(cè)重幾何學。對中國明清時代的天文學進行反思是痛苦的,但有助于我們今天天文學的發(fā)展。(摘編自陳久金楊怡《中國古代的天文與歷法》)材料二:歷法源于天文,古代天文與歷法是一回事。夏、商、周三代處于觀象授時時期,直到戰(zhàn)國初公元前427年發(fā)明《殷歷》“甲寅元”(四分歷),中國才進入歷法時代。觀察太陽的運行規(guī)律,古人形成了“日”與“年”的時間概念。太陽東升西落,一個白天一個夜晚合為一日。中國古代最主要的紀日方法是干支紀日法,即運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組合成六十甲子循環(huán)紀日。據(jù)可靠資料,公元前720年,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日至今近三千年,干支紀日從未間斷過,成為世界上迄今所知最長的紀日文字記載。古人立竿測影,將日影最長的一天定為冬至日,這一天夜晚最長;將日影最短的一天定為夏至日,這一天白晝最長。每年春夏秋冬循環(huán)一次。《尚書·堯典》載“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表明夏商時期古人已確定回歸年長度為366日,即從冬至到下一個冬至的時間(稱為一“歲”)。至遲到春秋時期,后人更加精確測定回歸年長度為365又1/4日。歷史上采用過的紀年方法有王位紀年法、歲星紀年法、年號紀年法、干支紀年法等。自漢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到1911年,年號紀年法與干支紀年法一直并用,如1898年戊戌(干支紀年)變法中的“戊戌”就是指光緒二十四年。月相的變化使先民掌握了時間長度“月”。古人觀測出月相從滿月(望)到下一個滿月平均需要29.53日。12個月約為354日,與回歸年365又1/4日相差大約11日。每三年累計相差33日以上,超過一個月。古人為調(diào)配月與回歸年的長度,采用了“置閏”的方法,保證月份與季節(jié)的相應。春秋時期,天文學家已經(jīng)掌握了十九年七閏的規(guī)律。調(diào)配年、月、日的關(guān)系,是中國古代歷法的主要任務,也是歷史上頻繁改歷的原因。古人通過“觀象授時”,至戰(zhàn)國時已形成完整的二十四節(jié)氣。這是一套農(nóng)事歷,用以指導農(nóng)耕生產(chǎn),每一節(jié)氣均與二十八宿、北斗的運行、土圭測影長度、各地物候相關(guān)聯(lián)。(摘編自張聞玉馬明芳《中國古天文歷法學》)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天文學不是一門新的科學,它在人類的遠古時期就已經(jīng)形成了,我們很容易從現(xiàn)代天文學的基本概念中發(fā)現(xiàn)它的痕跡。B.從西漢到唐代,中國古代天文學逐漸走向成熟,天文官員們除了留心記錄奇異天象外,還不斷提高天體測量的精度,后者是帝王更為關(guān)心的內(nèi)容。C.宋元時期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頒行的歷法最多,觀測數(shù)據(jù)最精,大型儀器最多,恒星觀測最勤,且有些成就處于當時世界領先地位。D.干支紀日法是指運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組合成六十甲子進行循環(huán)紀日的一種紀日法。它是中國古代最主要的紀日方法,同時也是世界上迄今所知出現(xiàn)時間最早的紀日法。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流行過黃帝、顓頊、夏、殷、周、魯?shù)攘N歷法,它們的回歸年長度相同,但是不同歷法的歷元和歲首仍有不同。B.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產(chǎn)生時間早于歷法。天文學可以追溯到人類遠古時期,而歷法源于天文,直到《殷歷》“甲寅元”的發(fā)明,中國才進入了歷法時代。C.中國天文學在明清時期停滯不前的原因是復雜的,其中采用凹凸鏡片的望遠鏡技術(shù)產(chǎn)生于歐洲是中國天文學停滯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D.戊戌變法發(fā)生于光緒二十四年,不同在于前者屬于干支紀年,后者屬于年號紀年。這說明在1898年還存在著年號紀年和干支紀年兼用的現(xiàn)象。3.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不屬于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研究范疇的一項是(3分)A.記錄星象預測吉兇 B.觀察天文預測節(jié)氣C.測量天體坐標位置 D.研究天體內(nèi)部規(guī)律4.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簡要概括“觀象授時”的含義和意義。(4分)5.請簡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脈絡。(6分)(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甲)我不能研究這個山村的歷史,也不愿用想象來裝飾它。它像是一個民族在這世界里消亡了,隨著它一起消亡的是它所孕育的傳說和故事。我們沒有辦法去追尋它們,只有在草木之間感到一些它們的余韻。最可愛的是那條小溪的水源,從我們對面山的山腳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晝夜地在那兒流,幾棵樹環(huán)繞著它形成一個陰涼的所在。我們感謝它,若是沒有它,我們就不能在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會曾經(jīng)在這里滋長。這清冽的泉水,養(yǎng)育我們,同時也養(yǎng)育過往日那村里的人們。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過一棵樹上的果實,共同飲過一條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擔受過一個地方的風雨,不管是時間或空間把他們隔離得有多么遠,彼此都會感到幾分親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聲息相通的地方。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詩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其次就是鼠麴草。這種在歐洲非登上阿爾卑斯山的高處不容易采得到的名貴的小草,在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卻一年兩季地長遍了山坡。我愛它那從葉子演變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謙虛地摻雜在亂草的中間。但是在這謙虛里沒有卑躬,只有純潔,沒有矜持,只有堅強。有誰要認識這小草的意義嗎?我愿意指給他看:在夕陽里一座山丘的頂上,坐著一個村女,她聚精會神地在那里縫什么,一任她的羊在遠遠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樹,她從不抬起頭來張望一下,陪伴著她的是一叢一叢的鼠麴從雜草中露出頭來。這時我正從城里來,我看見這幅圖像,覺得我隨身帶來的紛擾都變成深秋的黃葉,自然而然地凋落了。這使我知道,一個小生命是怎樣鄙棄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擔當著一個大宇宙。那消逝了的村莊必定也曾經(jīng)像是這個少女,抱著自己的樸質(zhì),春秋佳日,被這些白色的小草圍繞著,在山腰里一言不語地負擔著一切。后來一個橫來的運命使它驟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跡。雨季是山上最熱鬧的時代,天天早晨我們都醒在一片山歌里。那是些從五六里外趁早上山來采菌子的人。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陽出來一蒸發(fā),草間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紅如腦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還有一種豬色的,放在水里立即變成靛藍的顏色。我們望著對面的山上,人人踏著潮濕,在草叢里,樹根處,低頭尋找新鮮的菌子。這是一種熱鬧,人們在其中并不忘卻自己,各人盯著各人目前的世界。這景象,在七十年前也不會兩樣。這些彩菌,不知點綴過多少民族的童話,它們一定也滋養(yǎng)過那山村里的人們的身體和兒童的幻想吧?!瓋扇陙恚@一切,給我的生命許多滋養(yǎng)。但我相信它們也曾以同樣的坦白和恩惠對待那消逝了的村莊。這些風物,好像至今還在述說它的運命。在風雨如晦的時刻,我踏著那村里的人們也踏過的土地,覺得彼此相隔雖然將及一世紀,但在生命的深處,卻和他們有著意味不盡的關(guān)聯(lián)。(節(jié)選自馮至《一個消逝了的山村》)乙我沒想這樣早地回到黃沙梁。應該再晚一些,再晚一些。我來老沙灣只是為了離它稍近一些沒能隱約聽見它的一點聲音,聞到它的一絲氣息。我給自己留下這個村莊,今生今世,我都不會輕易地走進它,打擾它。我曾在一個秋天的傍晚,站在黃沙梁東邊的荒野上,讓吹過它的秋風一遍遍吹刮我的身體。我本來可以繞過河灣走進村子,卻沒這樣做。我在荒野上找我熟悉的一棵老榆樹。連根都沒有了。根挖走后留下的樹坑也讓風刮平了。我只好站在它站立過的那地方,像一截枯木一樣,迎風張望著那個已經(jīng)光禿禿的村子。我太熟悉這里的風了。多少年前它這樣吹來時,我還是個孩子。多少年后我依舊像一個孩子,懷著初次的,莫名的驚奇、惆悵和歡喜,任由它一遍遍地吹拂。它吹那些禿墻一樣吹我長大硬朗的身體。刮亂草垛一樣刮我的頭發(fā)。抖動樹葉般抖我渾身的衣服。我感到它要穿透我了。我敞開心,松開每一節(jié)骨縫,讓穿過村莊的一場風,同樣呼嘯著穿過我。還有一次,我?guī)缀踝叩竭@個村莊跟前了。我搭乘認識不久的一個朋友的汽車,到沙梁下的下閘板口村隨他看親戚。我沒告訴這個朋友我是黃沙梁人。故鄉(xiāng)是一個人的羞澀處,也是一個人最大的隱秘。我把故鄉(xiāng)隱藏在身后,單槍匹馬去闖蕩生活。我是在黃沙梁長大的樹木,不管我的杈伸到哪里,枝條蔓過籬笆和墻,在別處開了花結(jié)了果,我的根還在黃沙梁。汽車在不停的顛簸中駛過冒著熱氣的早春田野,到達下閘板口村已是半下午。這是離黃沙梁最近的一個村子,相距三四里路。我擔心這個村里的人會認出我。那時我?guī)缀跆焯齑┻^這個村子到十里外的上閘板口村上學,村里的狗都認下我們,不攔路追咬了。我沒跟那個朋友進他老舅家。我在馬路上下了車。已經(jīng)沒人認得我。我從村中間穿過時,碰上好幾個熟人,他們看一眼我,仍低頭走路或干活。竄出一條白狗,險些咬住我的腿。我一蹲身,它后退了幾步。再撲咬時被一個老人叫住。我認識這個老人。我那時經(jīng)常從他家門口過。老人家沒有理我的問候。他望了一眼我,低頭摸著白狗的脖子。我又問了黃沙梁的一些事情,他都不知道。那個村子經(jīng)常沒人。他說,尤其農(nóng)忙時一連幾個月聽不到一點人聲。地讓他們越種越遠。村子附近的地全撂荒了。我走出村子,站在村后的沙梁上,久久久久地看著近在眼底的黃沙梁村。正是黃昏,到收工回家的時候了,煙塵稀淡地散在村莊上空。人說話的聲音、狗叫聲、開門的聲音、鐵锨鋤頭碰擊的聲……上去遠遠的,像遠在多少年前。我莫名地流著淚。什么時候,這個村莊的喧鬧中,能再加進我的一兩句聲音,加在那聲牛哞的后面,那個敲門聲前面,或者那個母親叫喚孩子的聲音中……我突然那么渴望聽見自己的聲音,哪怕極微小的一聲。我知道它早已經(jīng)不在那里。(節(jié)選自劉亮程《留下這個村莊》,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甲文作者眼中的“山村”的“余韻”附著了濃濃的主觀意識,是歷史的遺跡、現(xiàn)實的草木與作者對自然和生命的深刻領悟共同構(gòu)筑的一個理想之境。B.甲文作者認為自然的偉大和美存在于平凡的山水之中,自然與人的生命并不相融。文中的意象“小溪”“鼠麴草”“彩菌”等都很平凡,都是獨屬于自然的。C.乙文中,當“我”站在黃沙梁附近,吹著來自荒原的風時,對鄉(xiāng)村的熟悉感一下子就涌上心頭,那里珍藏著我的童年記憶,但令人失意的是件我成長的鄉(xiāng)村變得荒涼而陌生。D.乙文作者雖然走出鄉(xiāng)村,進入城市打拼,但故鄉(xiāng)依舊是“我”的“根”,是精神家園,不能輕易向人祖露,因此作者說“故鄉(xiāng)是一個人的羞濕處,也是一個人最大的隱秘”。7.下列對文本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3分)A.兩篇選文都運用擬人的手法,甲文賦予“清泉”“鼠麴草”“彩菌”人的情態(tài)和情感;乙文把“村莊”“荒原的風”“村里的狗”當作人來寫。B.甲文運用象征手法,其中“溪水”象征生命的源起和紐帶,它滋養(yǎng)生命,并使不同的生命個體建立起聯(lián)系;“鼠麴草”象征平凡的普通生命,傳達個體的渺小和卑微。C.乙文開頭“我沒想這樣早地回到黃沙梁。應該再晚一些,再晚一些”采用反復的手法,為下文張本,寫出作者不想回到故鄉(xiāng),害怕回鄉(xiāng)后看到物是人非而深深陷入虛無的心情。D.兩篇選文都采用片段連綴的方式,甲文由三幅畫面結(jié)構(gòu)而成,乙文回憶了兩次靠近故鄉(xiāng)的經(jīng)歷,兩文都融敘事、抒情、描寫、議論于一體,表達作者獨有的感悟。8.“一個消逝了的山村”“留下這個村莊”,一“逝”一“留”,“村”都是關(guān)鍵詞,請結(jié)合文本分析兩篇選文中“村莊”的不同意蘊。(4分)9.兩篇選文都用了虛實結(jié)合的手法,請結(jié)合文本分析,并指出其異曲同工之妙。(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題。貞觀六年,文武官請封禪,上曰:“卿輩皆以封禪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乂安,家給人足,雖不封禪,庸何傷乎!且事天掃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巔,然后可以展其誠敬乎!”群臣請之不已,上欲從之,魏征獨以為不可。上曰:“公不欲朕封禪,以社稷未安邪?”曰:“安矣?!薄八囊奈捶??”曰:“服矣?!薄叭粍t何為不可封禪?”對曰:“陛下雖有此數(shù)者,然今戶口未復,倉廩尚虛,且遠夷君長,皆當扈從,此乃引戎狄入內(nèi)且示以虛弱也。況賞貴不貲,未厭遠人之望;給復連年,不償百姓之勞。崇虛名而受實害,陛下將焉用之!”會河南、北數(shù)州大水,事遂寢。十二月,癸丑,帝與侍臣論安危之本。中書令溫彥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貞觀初,則善矣?!钡墼唬骸半薇葋淼∮跒檎??”魏征曰:“貞觀之初陛下志在節(jié)儉求諫不倦比來營繕微多諫者頗有忤旨此其所以異耳”帝拊掌大笑曰:“誠有是事?!毙廖?,帝親錄系囚,見應死者,閔之,縱使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縱遣,使至期來詣京師。貞觀七年,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是歲,公卿以下復請封禪者前后相屬,上諭以“舊有氣疾,恐登高增劇,公等勿復言”。貞觀十四年,陳倉折沖都尉魯寧坐事系獄,自恃高班,謾罵陳倉尉劉仁軌,仁軌杖殺之。上怒,命追至長安面詰之。仁軌曰:“魯寧對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實忿而殺之?!闭髟唬骸氨菹轮逅酝龊酰堪傩諒姸旯倮?,如魯寧之比是也?!鄙蠍偅受墳闄店栘?。上將幸同州校獵,仁軌上言:“今秋大稔,民收獲者才一二,使之供承獵事,治道葺橋,動費一二萬功,實妨農(nóng)事。愿少停鑾輿旬日,俟其畢務,則公私俱濟?!鄙腺n璽書嘉納之,尋遷新安令。(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唐紀》)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貞觀之初/陛下志在節(jié)儉求諫/不倦/比來營繕微多/諫者頗有忤旨/此其所以異耳B.貞觀之初/陛下志在節(jié)儉/求諫不倦/比來營繕微/多諫者/頗有忤旨/此其所以異耳C.貞觀之初/陛下志在節(jié)儉/求諫不倦/比來營繕微多/諫者頗有忤旨/此其所以異耳D.貞觀之初/陛下志在節(jié)儉求諫/不倦/比來營繕微/多諫者/頗有忤旨/此其所以異耳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兩者是農(nóng)業(yè)社會最重要的根基,后借指國家。B.未厭遠人之望的“厭”即“滿足”,與《六國論》“秦之無厭”的“厭”相同。C.癸丑,癸為天干,丑為地支,古人常用天干地支按順序搭配組合來紀年、月、日。D.京師,在古代有首都、朝廷、天子的軍隊等意思,在本文中具體指唐朝都城長安。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唐太宗認為只要天下安定,百姓生活富足,帝王心中懷有對天地的誠心敬意,沒有必要一定要去泰山封禪。B.魏征認為,不計其數(shù)的賞賜未免讓遠人產(chǎn)生厭倦心理,連續(xù)多年地免除賦稅也不能補償百姓的辛勞付出。C.唐太宗曾親自審查監(jiān)獄中的囚犯,憐憫應處死刑的犯人,放他們回家,但規(guī)定需按照約定期限回來就刑。D.劉仁軌因魯寧當著百姓謾罵侮辱自己,氣憤之下把魯寧殺死。唐太宗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氣,想懲治劉仁軌。1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每小題4分)(1)若天下乂安,家給人足,雖不封禪,庸何傷乎!(2)愿少停鑾輿旬日,俟其畢務,則公私俱濟。14.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寫到“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結(jié)合文本概括唐太宗的哪些做法體現(xiàn)了這一點。(3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小題。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李白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首聯(lián)寫李白和杜甫依依不舍,分別前兩人一起盡情游覽了魯郡一帶的亭臺樓閣等名勝古跡。B.頷聯(lián)“何時”表明李白不忍離別,而“重”又表明李白希望離別后能盡快重逢的迫切心情。C.頸聯(lián)以動寫靜,展現(xiàn)了一幅空曠、蕭條的秋色山水圖,以抒寫哀傷、失落的離別之情。D.尾聯(lián)以“飛蓬”喻指李白和杜甫,想象離別后各自飄零遠逝的境況,更寫出此時兩人難舍難分。16.詩中是如何借“酒”抒情的?請結(jié)合內(nèi)容簡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將進酒》中運用夸張手法寫青春易逝,人生易老的句子是:“,。”(2)有人說《無衣》這首詩的語言有強烈的動作性,主要表現(xiàn)在“,,”三句上,這使人想象到戰(zhàn)士在磨刀擦槍,舞戈揮戟的熱烈場面。(3)《春江花月夜》中寫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進入了一個純凈的世界,這就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遐思冥想:“??”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斑馬與老虎的斑紋相近——逃亡者與捕獵者的謀劃①,不知道誰抄襲著誰。這種現(xiàn)象在昆蟲世界里更為普遍。昆蟲身懷②的擬態(tài)本領,把生存環(huán)境以極其精湛的寫實筆法復述出來,偽裝枯葉、竹節(jié)或花朵,甚至偽造上面的破損和蟲斑。擬態(tài)的核心詞匯是使自己“消失”。逃亡者希望借此避開天敵的視線,捕食者希望接近時不引起獵物的注意以提高命中率。兩者之間有時也相互模仿,比如無毒昆蟲③地模仿起有毒昆蟲的黃黑斑紋,這是自然界中最危險的警戒符號——(

)。有限的謀略被雙方分享,但輸?shù)谋厝皇翘幼叩囊环?。獵手對獵物足夠了解,后者卻從來沒有充分的估計,這種規(guī)律也和善惡較量相仿。我們?nèi)菀缀雎?,善惡之間也在秘密地接壤,而且離這條交集地帶最遠的善將最早被消滅。也許,統(tǒng)治善惡兩界的,是同一個王。因為弱者需要格外的保護,所以只要這個王是公正的,他就已經(jīng)偏袒了強悍的一方。18.請在文中橫線處請在文中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