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2024屆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分類訓練:諸子散文類(解析)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子墨子言曰:“昔者三代圣王禹、湯、文、武方為政乎天下之時,曰:必務舉孝子而勸之事親,尊賢良之人而教之為善。是故出政施教賞善罰暴且以為若此則天下之亂也將屬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將屬可得而定也若以為不然昔桀之所亂湯治之紂之所亂武王治之。當此之時,世不渝而民不易,上變政而民改俗。昔三代暴王桀、紂、幽、厲,貴為天子,富有天下,于此乎,不而矯其耳目之欲,而從其心意之辟,外之驅(qū)騁田獵畢弋,內(nèi)湛于酒樂,而不顧其國家百姓之政,繁為無用,暴逆百姓,遂失其宗廟。其言不曰:‘吾罷不肖,吾聽治不強?!卦唬骸崦虒⑹е?。’雖昔也三代罷不肖之民,亦猶此也。不能善事親戚君長,甚惡恭儉而好簡易,貪飲食而惰從事,衣食之財不足,是以身有陷乎饑寒凍餒之憂。其言不曰:‘吾罷不肖,吾從事不強’,又曰:‘吾命固將窮’。”
是故子墨子曰:“今也王公大人之所以蚤朝晏退,聽獄治政,終朝均分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為強必治,不強必亂,強必寧,不強必危。故不敢怠倦。……王公大人怠乎聽獄治政,卿大夫怠乎治官府,則我以為天下必亂矣。農(nóng)夫怠乎耕稼樹藝,婦人怠乎紡績織纴,則我以為天下衣食之財將必不足矣。若以為政乎天下,上以事天鬼,天鬼不使;下以持養(yǎng)百姓,百姓不利,必離散不可得用也。是以入守則不固,出誅則不勝。故雖昔者三代暴王桀、紂、幽、厲之所以共抎其國家,傾覆其社稷者,此也?!笔枪首幽友栽唬骸敖裉煜轮烤樱袑崒⒂笈d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當若有命者之言,不可不強非也。曰:命者,暴王所作,窮人所術,非仁者之言也。今之為仁義者,將不可不察而強非者,此也?!?/p>
(節(jié)選自《墨子·非命下》,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是故出政/施教賞善罰暴/且以為若此/則天下之亂/也將屬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將屬可得而定也/若以為不然/昔桀之所亂/湯治之/紂之所亂/武王治之
B.是故出政施教/賞善罰暴/且以為若此/則天下之亂也/將屬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將屬可得而定也/若以為不然/昔桀之所亂/湯治之/紂之所亂/武王治之
C.是故出政施教/賞善罰暴/且以為若此/則天下之亂也/將屬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將屬可得而定也/若以為不然/昔桀之所亂/湯治之/紂之所亂/武王治之
D.是故出政施教/賞善罰暴且以為/若此/則天下之亂也將屬/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將屬可得而定也/若以為不然/昔桀之所亂/湯治之/紂之所亂/武王治之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幽厲,在這里指周幽王與周厲王,而“幽”“厲”是后人為兩個國君所設立的廟號。
B.宗廟,古時人們?yōu)橥鲮`建造的寄居所。宗廟制度規(guī)定,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
C.卿大夫,西周、春秋時國王及諸侯所分封的臣屬;規(guī)定其要服從君命,輔助國君進行統(tǒng)治。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總稱。土神和谷神是以農(nóng)為本的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選拔孝子、尊重賢良、教人向善基本上是三代圣王在剛主持天下政事時的通用主張。
B.商湯治理夏桀的亂世現(xiàn)象,周武王治理商紂王的混亂局面,他們用自己的努力改變了風俗。
C.墨子的“非命”觀是對那些自身不改變、不努力的統(tǒng)治者和百姓拿“命運”來說事的批判。
D.墨子認為,從前三代暴君導致國家滅亡、社稷傾覆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能虛心采納諫議。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今也王公大人之所以蚤朝晏退,聽獄治政,終朝均分而不敢怠倦者,何也?
(2)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實將欲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當若有命者之言,不可不強非也。
5.墨子的“非命”觀給了你哪些為人為政的啟示?請簡要概括三點。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將為胠篋、探囊、發(fā)匱之盜而為守備,則必攝緘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謂知也。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唯恐緘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則鄉(xiāng)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故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圣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齊國鄰邑相望,雞狗之音相聞,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闔四竟之內(nèi),所以立宗廟、社稷,治邑、屋、州、閭、鄉(xiāng)、曲者,曷嘗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殺齊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邪?并與其圣知之法而盜之。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而身處堯舜之安,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專有齊國。則是不乃竊齊國,并與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盜賊之身乎?夫谷虛而川竭丘夷而淵實圣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圣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圣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跖也。為之斗斛以量之,則并與斗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并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璽而信之,則并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并與仁義而竊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圣知邪?故逐于大盜、揭諸侯、竊仁義并斗斛、權衡、符璽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盜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過也。故曰: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絕圣棄知,大盜乃止;擿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斗折衡,而民不爭;殫殘?zhí)煜轮シ?,而民始可與論議。擢亂六律,鑠絕竽瑟,塞師曠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聰矣;滅文章,散五采,膠離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毀絕鉤繩而棄規(guī)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節(jié)選自《莊子·胠篋》)
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夫谷虛而川竭丘夷/而淵實/圣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圣人不死大盜/不止/
B.夫谷虛而川竭/丘夷而淵實/圣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圣人不死/大盜不止/
C.夫谷虛而川竭丘夷/而淵實/圣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圣人不死/大盜不止/
D.夫谷虛而川竭/丘夷而淵實/圣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圣人不死大盜/不止/
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常祭社稷、后來用“社稷”代表國家。
B.斗斛,斗與斛是古時候的兩種量器,初以十斗為一斛,斗斛也有少量、微薄的意思。
C.六律,古時音律,共有十二律,其中奇數(shù)稱六律,偶數(shù)稱六呂,合稱為“律呂”。
D.楊、墨,指楊朱與墨翟,二者的學說不同,墨翟主張“為我”,楊朱主張“兼愛”。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莊子認為世上所謂的聰明人,努力積聚財富并做好防盜的準備,實質(zhì)上并不是聰明的做法。
B.田成子盜取齊國和齊國的法規(guī)、制度,但因為他將齊國治理得很好,其他國家不敢討伐他。
C.莊子認為竊取國家的人成了諸侯,諸侯之門存有仁義,所以說大盜竊取國家時也盜走了仁義。
D.大巧若拙,莊子主張絕圣棄智而守拙,這樣才能防止盜賊,盡毀圣法,百姓才能談論是非曲直。
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然則鄉(xiāng)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
(2)故曰: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0.莊子認為怎么樣才能天下太平?你有什么看法?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為宮室時,就陵阜而居,穴而處,下潤濕傷民,故圣王作為宮室。為宮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潤濕,邊足以圉風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宮墻之高足以別男女之禮。謹此則止,凡費財勞力,不加利者,不為也。役,修其城郭,則民勞而不傷;以其常正,收其租稅,則民費而不病。是故圣王作為宮室,便于生,不以為觀樂也;作為衣服帶履,便于身,不以為辟怪也。故節(jié)于身,誨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財用可得而足。
當今之主,其為宮室則與此異矣。必厚作斂于百姓,暴奪民衣食之財以為宮室臺榭曲直之望、青黃刻鏤之飾。為宮室若此,故左右皆法象之。是以其財不足以待兇饑,振孤寡,故國貧而民難治也。君實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也,當為宮室不可不節(jié)。
古之圣人誨男耕稼樹藝,以為民食。其為食也,足以增氣充虛,強體適腹而已矣。故其用財節(jié),其自養(yǎng)儉,民富國治。
今則不然,厚作斂于百姓,以為美食芻豢、蒸炙魚鱉,大國累百器,小國累十器,前方丈,目不能遍視,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人君為飲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貴者奢侈孤寡者凍餒雖欲無亂不可得也君實欲天下治而惡其亂當為食飲不可不節(jié)。
古之民未知為舟車時,重任不移,遠道不至,故圣王作為舟車,全固輕利,可以任重致遠,其為用財少,而為利多,是以民樂而利之。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勞而上足用,故民歸之。
當今之主,其為舟車與此異矣。全固輕利皆已具,必厚作斂于百姓,以飾舟車,飾車以文采,飾舟以刻鏤。女子廢其紡織而修文采,故民寒,男子離其耕稼而修刻鏤,故民饑。人君為舟車若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其民饑寒并至,故為奸邪。奸邪多則刑罰深,刑罰深則國亂。君實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為舟車不可不節(jié)。
(節(jié)選自《墨子·辭過》,有刪改)
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人君為飲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貴者奢侈/孤寡者凍餒/雖欲無亂/不可得也/君實欲天下治/而惡其亂/當為食飲不可不節(jié)
B.人君為飲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貴者奢侈/孤寡者凍餒/雖欲無亂/不可得也/君實欲天下治而惡其亂/當為食飲不可不節(jié)
C.人君為/飲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貴者奢侈/孤寡者凍餒雖欲無亂/不可得也/君實欲天下治而惡其亂/當為食飲不可不節(jié)
D.人君為飲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貴者奢侈/孤寡者凍餒/雖欲無亂不可得也/君實欲天下治而惡其亂/當為食飲不可不節(jié)
12.下列對文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子墨子:《墨子》一書里的“子墨子”就是墨子?!赌印芬粫悄拥牡茏铀?,故在“墨子”前加上“子”?!白印奔礊椤熬拮印保翌I袖。
B.陵阜:有“山丘”和“墳墓”的意思,文章中指“山丘”。
C.臺榭:中國古代將地面上的夯土高墩稱為臺,臺上的木構房屋稱為榭,兩者合稱為臺榭。春秋至漢代的六七百年間,臺榭是宮室、宗廟中常用的一種建筑形式。
D.“飾車以文采”與“女子廢其紡織而修文采”中的“文采”含義不同。
13.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代圣王建造宮室時,只求方便于生活,而不是為了美觀和享樂。
B.當今之主講究宮室曲折多姿和裝飾華美,左右的人也都紛紛效法。
C.當今之主以為芻豢、蒸炙魚鱉才是真正的美食,實際上吃不到。
D.墨子反對當今之主追求舟車的華美艷麗,提倡儉樸節(jié)用的風尚。
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作為衣服帶履,便于身,不以為辟怪也。
(2)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勞而上足用。
15.概括本文的主旨。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①必以自惡也。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故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雖欲無進,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亂而惡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賢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獸而又惡人之賊己也。諂諛者親,諫諍者疏,修正為笑,至忠為賊,雖欲無滅亡,得乎哉?
以善先人者謂之教,以善和人者謂之順;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是謂是、非謂非曰直。趣舍無定謂之無常,保利棄義謂之至賊。
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內(nèi)省而外物輕矣。傳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贝酥^矣。身勞而心安,為之;利少而義多,為之。故良農(nóng)不為水旱不耕,良賈不為折閱②不市,士君子不為貧窮怠乎道。
夫驥一日而千里駑馬十駕則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鱉千里累土而不輟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縣也豈若跛鱉之與六驥足哉然而跛鱉致之,六驥不致,是無他故焉,或為之,或不為爾!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其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遠矣。
(節(jié)選自《荀子·修身》)
文本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節(jié)選自《禮記·大學之道》)
[注]①菑然:災害在身的樣子?!扒彙蓖盀摹?。②折(zhé)閱:低價銷售,虧損。
1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夫驥一日而千里/駑馬十駕/則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鱉千里/累土而不輟/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縣也/豈若跛鱉之與六驥/足哉/
B.夫驥一日而千里/駑馬十駕/則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鱉千里/累土而不輟/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縣也/豈若跛鱉之與六驥/足哉/
C.夫驥一日而千里/駑馬十駕/則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鱉千里/累土而不輟/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縣也/豈若跛鱉之與六驥足哉/
D.夫驥一日而千里/駑馬十駕/則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鱉千里/累土而不輟/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縣也/豈若跛鱉之與六驥足哉/
1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肖,字面意是不像,常用來表述子不如父,引申為不賢、不才。有時用于表自謙。
B.傳,解釋或闡述經(jīng)義的文字;有時指書傳,文字記載,不特指某書,文中即此意。
C.荀子,名況,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時代百家爭鳴的集大成者,主張性惡論。
D.《禮記》,儒家經(jīng)典之一,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
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荀子對“見善”與“見不善”所持的態(tài)度,與《論語》中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所表述的道理是一致的。
B.一個人喜歡善的事物,從不厭煩,既能接受別人的勸諫,又能以正確的態(tài)度去勸誡他人,這樣的人一定會一天天取得進步。
C.品德修養(yǎng)高的人不會太在意富貴,不會被外物主宰自己的心靈,而一般人就不同,他們可能受到名利等外物的役使。
D.《禮記》闡述治國、齊家、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之間的關系時,用了頂真的手法,語言回環(huán)往復,富有音樂美。
1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趣舍無定謂之無常,保利棄義謂之至賊。
(2)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20.兩則材料都講了修身的意義,其側(cè)重點有何不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第六十四章》
(二)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蓖踉唬骸昂我岳釃看蠓蛟唬骸我岳峒??’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恥之,愿比①死者一酒之,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②。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③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yǎng)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跽埼鹨?!”
(節(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三)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懷,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教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節(jié)選自《禮記·大學》)
①比:替。②耨(nòu):鋤草。③梃:棍棒。
21.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①其脆易泮泮:同“判”,分離②不貴難得之貨貴:珍貴
③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賊:傷害④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辟:偏向
⑤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內(nèi):通“納”,交納⑥如惡惡臭惡:厭惡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⑥D(zhuǎn).④⑤⑥
2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以盛水漿
B.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越有難,吳王使之將
C.此謂誠于中,形于外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D.食而不知其味人而不仁,如禮何
2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B.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C.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D.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2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老子》又名《南華經(jīng)》,書中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權術上講究物極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雙修。
B.萬乘:兵車萬輛,表示軍事力量強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車萬乘,諸侯出兵車千乘,后世以“萬乘”稱天子。
C.仁義:是儒家的重要倫理范疇,本意為仁愛與正義。備受孟子推崇,與“禮、智、信”合稱為“五常”。
D.《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舊說為曾子所作,是中國古代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后與《論語》《中庸》《孟子》合為“四書”,為科舉測試的重要內(nèi)容。
2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老子》告誡人們做事要善始善終,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必須具有堅強的毅力,從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業(yè)。
B.孟子批評那些不實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評了梁惠王“東敗于齊”“西喪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C.孟子面對梁惠王利國的急切心態(tài),先表明自己施行仁義的觀點,然后運用比喻論證來闡明施行仁義的意義,最后指出施行仁義的具體措施。
D.文本(三)中的“誠意”,即人們在修養(yǎng)自身的過程中能夠做到誠實、不自欺;“誠于中,形于外”就是告訴人們做人做事要“表里如一”。
26.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2)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27.在文本(二)中,梁惠王想洗雪恥辱,向孟子詢問對策。孟子給出的建議是什么?請簡要說明。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文段一: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曰:“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p>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p>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呛萎愑诖倘硕鴼⒅弧俏乙?,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節(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刪改)
文段二:
太史公曰: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曰:嗟乎,利誠亂之始也!夫子罕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異哉!
孟軻,鄒人也。受業(yè)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zhàn)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節(jié)選自《史記·盂子荀卿列傳》,有刪改)
28.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
2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河內(nèi)兇”與“兇年不免于死亡”(《齊桓晉文之事》)中的“兇”意思相同。
B.“鄰國之民不加少”與“加之以師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的“加”意思不同。
C.“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與“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庖丁解牛》)中的“發(fā)”意思相同。
D.“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與“燭之武退秦師”中的“退”意思不同。
30.下列對文本有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的主張不符合所到之國的需要,是因為各國正致力于合縱連橫,以攻伐為賢能,而他卻稱述唐堯、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
B.梁惠王面對盡心于國而“民不加多”的現(xiàn)實,內(nèi)心很茫然,迫切想知道原因,這是他信服孟子的主張而實施仁政的心理基礎。
C.從選文看,孟子的仁政學說,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兩部分組成的,孟子更強調(diào)后者,因為這樣,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
D.太史公認同“一味根據(jù)自己的利益行事,會招致多方面的怨恨”的觀點,并認為天子和庶人好利的弊病有所不同。
3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2)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p>
曰:“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qū)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chǎn),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節(jié)選自《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材料二:
季氏①將伐顓臾②。冉有、季路③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p>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④以為東蒙主⑤,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⑥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p>
孔子曰:“求!周任⑦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6怀?,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①畛鲇阼?,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⑧。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面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史,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p>
(節(jié)選自《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①季氏,季康子,名肥,春秋魯國大夫,把持朝政。②顓臾(zhuānyú),小國,是魯國的屬國。③冉有和季路當時都是季康子的家臣。④先王,指周之先王。⑤東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東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東蒙陰南。⑥夫子,這里指季康子。春秋時,對長者,老師以及貴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稱為夫子。⑦周任,上古時期的史官。⑧費,古讀bì,季氏的私邑,即今山東費縣。
32.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B.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C.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D.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3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庠,古代的地方學校,屬私立啟蒙學校。序,是古代官辦學校。庠序泛指學校。
B.孝悌,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善事父母為“孝”,敬愛兄長為“悌”。
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社稷”后來指代國家。
D.蕭墻,指古代宮室用以區(qū)隔內(nèi)外的當門小墻?!笆拤χ畠?nèi)”即家里,比喻內(nèi)部。
34.下列對兩則短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是一篇對話記錄節(jié)選,主要是孟子向齊宣王闡述施行王道的具體措施。
B.孟子認為,先要讓百姓有恒產(chǎn)來飽身養(yǎng)家,然后再對他們施以禮義道德的教育。
C.材料二節(jié)選的是孔子與弟子的一番對話,反映了孔子治國以禮、為政以德的主張。
D.兩則選文在說理方面義正詞嚴,破立結合。立論堅實可靠,駁斥也有理有據(jù)。
3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36.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對子路和冉有態(tài)度溫和。但在《季氏將伐顓臾》中,孔子對他們語氣卻很嚴厲。這是為什么?
閱讀下面文言材料,完成各題
材料一: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泵献訉υ唬骸皻⑷艘酝εc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薄耙匀信c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薄扳矣蟹嗜猓瑤蟹蜀R,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恥之,愿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yǎng)其父母,父母凍俄,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p>
材料二: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肽芤恢??’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肽芘c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37.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B.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C.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D.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3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始作俑者,開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壞事的人,后泛指惡劣風氣的創(chuàng)始者。
B.寡人,即寡德之人,兩千多年來,一直是古代帝王對自己的謙稱。
C.地方,古代地理觀念,謂地呈方形,這里是古今異義詞,意思是土地方圓。
D.孝悌,孝,指還報父母的愛;弟,指敬愛兄長。孔子認為孝悌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
39.下列對這兩篇文章的分析與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兩篇文章均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說理形象生動,說服力強,充分體現(xiàn)了孟子的論辯藝術和語言特色。
B.兩篇文章均以談話為主,表現(xiàn)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仁政愛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擁護;人民歸順,就能天下無敵。
C.孟子與梁惠王的對話,首先批評了梁惠王只圖自己享樂,不管人民死活,不為戰(zhàn)死者報仇雪恨,然后講到行仁政能使國富民強、天下無敵。
D.從材料二可以看出,孟子一開始對梁襄王的印象并不好,說他沒有國君的樣子,但孟子仍耐著性子向他講仁政愛民的思想。
40.請將以下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2)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文段一
曰:“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qū)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chǎn),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p>
(節(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上》)
文段二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痹唬骸巴跞缰耍瑒t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①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p>
(節(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上》)
解釋:數(shù)罟,讀cùgǔ,細密的魚網(wǎng)。
4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句子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B.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C.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D.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4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妻子,指“妻子和孩子”,意同“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的“妻子”。
B.庠序,指古代朝廷所辦的最高學府,后也泛稱學校或教育事業(yè)。
C.寡人,意為寡德之人,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君主常以此作謙稱。
D.河,專指黃河,而今意則較寬泛,與“江”一樣,屬詞義擴大。
43.下列對兩則文段有關內(nèi)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段一正面論述了孟子“保民而王”主張的具體內(nèi)容,認為只有擁有了穩(wěn)定的產(chǎn)業(yè),才能講禮習義。
B.文段一中孟子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意義,認為興辦學校是王道的重要條件,今“科教興國”理念與之相通。
C.文段二中孟子認為順應天時方能發(fā)展生產(chǎn),并意識到發(fā)展不能竭澤而漁,正確處理短期和長遠的關系。
D.兩段材料都論述了實現(xiàn)王道的策略,整體看來,文段一中的觀點與文段二中的觀點沒有什么不同。
44.把文中畫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
(2)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
45.結合兩段材料,談談孟子思想在推動社會發(fā)展方面給你的啟示。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鄰,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孝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p>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p>
4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庖丁釋刀對曰釋:擦拭
B.臣之所好者道也道:天道,指自然規(guī)律
C.批大郤,導大窾導:順著
D.彼節(jié)者有間間:間隙
4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吾見其難為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B.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C.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吾嘗終日而思矣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使工以藥淬之
48.下列句子與“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A.何厭之有B.蚓無爪牙之利C.大王來操何D.青取之于藍
49.下列對文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此句是庖丁用自己的技法高超來反襯“良庖”“族庖”的技法拙劣。
B.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
對上文做了總結,揭示了十九年屠牛數(shù)千而刀刃鋒利如初的根本原因。
C.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
活畫出庖丁的神情、舉止?!扳鹑粸榻洹保@示出他的高度警惕;“視為止”,目不斜視,視線固定;“行為遲”,行動遲緩,足見其細心謹慎。
D.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這幾句寫庖丁解牛成功之后怡然自得、心滿意足的神態(tài)、動作。所謂“四顧”指庖丁解牛成功后四處觀望。寥寥數(shù)語,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態(tài)躍然紙上。
50.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1)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
(2)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參考解析:
1.B2.A3.D4.(1)現(xiàn)在的王公大人之所以要早上上朝,晚上退朝,聽理訟獄治理政事,整日分配職事而不敢倦怠,是為什么呢?
(2)當今天下的士人君子,內(nèi)心確實希望為天下謀利,為天下除害,面對“有命”論者的話,不可不努力批駁它。5.①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切不可怨天尤人。②業(yè)精于勤而荒于嬉,勤于治學,勤于為國為民。③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公布政令實施教化,獎賞善行懲罰兇暴。如果按圣王說的去做,則天下的動亂將可以得到治理,社稷的危險將可得到平定。如果認為不是這樣,古時桀時的混亂,湯治理了;紂時的混亂,武王治理了。
“出政施教”和“賞善罰暴”句子結構一致,都是由動賓結構的詞語構成的并列結構,所以“教”“暴”后分別斷開,排除AD;
“天下之亂”和“社稷之危”是對舉性結構,“將屬可得而治也”“將屬可得而定也”是這兩種情況的結果,所以斷法應該一致,且“也”一般不出現(xiàn)在句子的開頭,而是在句子中間或結尾,排除C。
故選B。
2.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A.“后人為兩個國君所設立的廟號”錯誤,“幽”與“厲”是后人為這兩個國君所設的謚號。
故選A。
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D.“從前三代暴君導致國家滅亡、社稷傾覆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能虛心采納諫議”錯誤。整篇文章都在批判那些自身不努力而非要以“命”為借口來為自己的失敗狡辯的人,與“諫議”無關。
故選D。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蚤”,早上;“晏”,晚上;“聽獄”,聽理訟獄;“終朝均分”,整日分配職事;“何”,為什么。
(2)“中”,內(nèi)心;“實”,確實;“欲”,希望;“當”,面對;“強非”,努力批駁。
5.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本文探討的核心問題就是人要掌握自己的命運,不要為狹隘的“命運”觀所麻痹,要靠自己的努力來掌握自己的命運以及國家的命運等。題目探討的是“為人為政”所獲得的啟發(fā),這一問題可結合墨子的舉例論證與對比論證中的素材來解答,同時要注意借助歷史規(guī)范當下的做法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
由原文“不能善事親戚君長,甚惡恭儉而好簡易,貪飲食而惰從事,衣食之財不足,是以身有陷乎饑寒凍餒之憂。其言不曰‘吾罷不肖,吾從事不強’,又曰‘吾命固將窮’”可知,不能好好地對待親人君長,很嫌惡恭敬儉樸而喜好簡慢粗陋,貪于飲食而懶于勞作,衣食財物不足,所以自身有饑寒凍餒的憂患。他們不說“我疲弱無能,不能努力地勞作”,也說“我命里本來就窮”。由此可知,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切不可怨天尤人。
由原文“王公大人怠乎聽獄治政,卿大夫怠乎治官府,則我以為天下必亂矣。農(nóng)夫怠乎耕稼樹藝,婦人怠乎紡績織纴,則我以為天下衣食之財將必不足矣。若以為政乎天下,上以事天鬼,天鬼不使;下以持養(yǎng)百姓,百姓不利,必離散不可得用也。是以入守則不固,出誅則不勝”可知,王公大人懶于斷獄治國,卿大夫懶于治理官府,則我認為天下一定會混亂,農(nóng)夫懶于耕田、種植,婦人懶于紡紗、織布,則我認為天下衣食之財一定會不足。如果以此來治理天下,向上以此來侍奉天帝、鬼神,天帝、鬼神必不依從;對下以此來養(yǎng)育百姓,百姓沒有得到利益,必定要離開不能被使用。這樣于內(nèi)守國則不牢固,出去殺敵則不會勝利。由此可知,業(yè)精于勤而荒于嬉,勤于治學,勤于為國為民。
由原文“故雖昔者三代暴王桀紂幽厲之所以共抎其國家,傾覆其社稷者,此也”可知,所以從前三代暴君桀、紂、幽、厲之所以國家滅亡、社稷傾覆,原因就在這里啊。由此可知,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參考譯文:
墨子說:“從前三代的圣王禹、湯、文、武,剛主持天下政事時,說:務必舉拔孝子以鼓勵人們侍奉父母,尊重賢良的人而教導人們做善事。所以公布政令實施教化,獎賞善行懲罰兇暴。且認為如果按圣王說的去做,則天下的動亂將可以得到治理,社稷的危險將可得到平定。如果認為不是這樣,古時桀時的混亂,湯治理了;紂時的混亂,武王治理了。那個時候,這個世道沒有改變,人民也沒有改變,君王改變了政務,人民就改變了風俗。從前三代暴君桀、紂、幽、厲,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在那時不能矯正他們耳目的欲望,而放縱他們內(nèi)心的邪僻。在外驅(qū)馬打獵射鳥,在內(nèi)耽于酒和音樂,而不顧念他的國家百姓的政事,過多地做無用的事,殘暴地對待百姓,于是失去了國家。他們不說:‘我疲弱無能,我治政不強?!欢ㄕf:‘我命里本來就要失國?!词故侨鷷r疲弱無能的百姓,也是這樣。不能好好地對待親人君長,很嫌惡恭敬儉樸而喜好簡慢粗陋,貪于飲食而懶于勞作,衣食財物不足,所以自身有饑寒凍餒的憂患。他們不說‘我疲弱無能,不能努力地勞作’,也說‘我命里本來就窮’?!?/p>
所以墨子說:“現(xiàn)在的王公大人之所以要早上上朝,晚上退朝,聽理訟獄治理政事,整日分配職事而不敢倦怠,是為什么呢?答道:他認為努力必能治理,不努力就有混亂;努力必能安寧,不努力就有危險。所以不敢懈怠?!豕笕藨杏跀嗒z治國,卿大夫懶于治理官府,則我認為天下一定會混亂,農(nóng)夫懶于耕田、種植,婦人懶于紡紗、織布,則我認為天下衣食之財一定會不足。如果以此來治理天下,向上以此來侍奉天帝、鬼神,天帝、鬼神必不依從;對下以此來養(yǎng)育百姓,百姓沒有得到利益,必定要離開不能被使用。這樣于內(nèi)守國則不牢固,出去殺敵則不會勝利。所以從前三代暴君桀、紂、幽、厲之所以國家滅亡、社稷傾覆,原因就在這里啊?!彼阅诱f:“當今天下的士人君子,內(nèi)心確實希望為天下謀利,為天下除害,面對‘有命’論者的話,不可不努力批駁它。說道:‘有命’之說,是暴君捏造出來的,是窮人傳播出來的,不是仁者的話。今天行仁義之道的人,將不可不仔細辨別而努力反對它,就是這個道理啊?!?/p>
6.B7.D8.B9.(1)既然是這樣,那么先前所謂的聰明人,不正是替大盜積聚的人嗎?
(2)因此說:就像魚兒不能離開水一樣,權勢禁令、仁義圣智這些治理國家的法則,不能輕易顯露給別人(以免被人利用)。10.莊子認為只有絕圣棄智,天下才能太平。這種說法過于消極。(言之有理即可)
6.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山谷虛空了,則河流就會干涸,因為河流之水都來自山谷;山丘夷平,深潭就顯得格外充實。圣人死了,那么大盜也就不會再興起,天下就太平而沒有變故了。圣人不死,大盜也就不會中止。
“夫”是句首發(fā)語詞,“谷虛而川竭”與“丘夷而淵實”是兩個相同的句子結構,故“竭”后斷開,排除AC;
“大盜不起”是主謂結構,“天下”是下句主語,“天下”前斷開,排除CD;
“大盜不止”是主謂結構,之間不能斷開,排除AD。
故選B。
7.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D.“墨翟主張‘為我’,楊朱主張‘兼愛’”錯,楊朱主張“為我”,墨翟主張“兼愛”。
故選D。
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B.“但因為他將齊國治理得很好”錯,于文無據(jù)。根據(jù)原文“然而田成子一旦殺齊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邪?并與其圣知之法而盜之。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而身處堯舜之安,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專有齊國”可知,田成子只是連同那里各種圣明的法規(guī)與制度也一塊兒劫奪去了。所以田成子雖然有盜賊的名聲,卻仍處于堯舜那樣安穩(wěn)的地位,小的國家不敢非議他,大的國家不敢討伐他,獨占齊國。關于是否治理得當,文章并未論述。
故選B。
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然則”,既然這樣,那么;“鄉(xiāng)”通“向”,先前;“知”通“智”;“積”,積聚;“所謂……者”,所謂……的人;
(2)“脫”,離開;“示”,顯露、給……看;“利器”,這里指權勢禁令、仁義圣智這些治理國家的法則。
10.本題考查學生評價思想觀點的能力。
由“故絕圣棄知,大盜乃止;擿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斗折衡,而民不爭;殫殘?zhí)煜轮シǎ袷伎膳c論議”可知,莊子認為只有絕圣棄智,天下才能太平。
看法:本篇深刻揭露了仁義的虛偽和社會的黑暗,但看不到社會的出路,于是提出“絕圣棄知”的主張,要摒棄社會文明與進步,倒退到人類的原始狀態(tài)。這是莊子社會觀和政治觀的消極面。
參考譯文:
為了對付撬箱子、掏口袋、開柜子的小偷而做防范準備,必定要纏上繩子、加固插門和鎖鑰,這就是所謂的聰明人??墒且坏┐髲姳I來了,就背著柜子、扛著箱子、挑著口袋快步跑了,唯恐繩結、插門與鎖鑰不夠牢固。既然是這樣,那么先前所謂的聰明人,不正是替大盜積聚的人嗎?所以我曾試圖討論這種情況,世俗所謂的聰明人,有不替大盜積聚財物的嗎?所謂的圣人,有不替大盜守衛(wèi)財物的嗎?怎么知道是這樣的呢?當年的齊國,鄰近的村邑遙遙相望,雞狗之聲相互聽聞,漁網(wǎng)所能撒布的水面,犁鋤所能耕作的土地,方圓兩千多里。整個國境之內(nèi),所有用來設立宗廟、社稷的地方,大大小小的地方行政區(qū)域,何嘗不是在效法古代圣人的做法!然而田成子有一天殺了齊國的國君,竊據(jù)了整個齊國。他所盜竊奪取的難道僅僅只是一個齊國嗎?連同那里各種圣明的法規(guī)與制度也一塊兒劫奪去了。所以田成子雖然有盜賊的名聲,卻仍處于堯舜那樣安穩(wěn)的地位,小的國家不敢非議他,大的國家不敢討伐他,獨占齊國。那么,這不就是盜竊了齊國并連同那里圣明的法規(guī)和制度,從而用來守衛(wèi)他盜賊之身嗎?山谷虛空了,則河流就會干涸(因為河流之水都來自山谷);山丘夷平,深潭就顯得格外充實。圣人死了,那么大盜也就不會再興起,天下就太平而沒有變故了。圣人不死,大盜也就不會中止。雖然整個社會都重用圣人治理天下,實際上這也是讓盜跖獲得很大的好處。給天下人制定斗、斛來計量物品的多少,那么就連同斗、斛一道盜竊走了;給天下人制定秤錘、秤桿來計量物品的輕重,那么就連同秤錘、秤桿一道盜竊走了;給天下人制定符、璽來取信于人,那么就連同符、璽一道盜竊走了;給天下人制定仁義來規(guī)范人們的道德和行為,那么就連同仁義一道盜竊走了。怎么知道是這樣的呢?那些偷竊腰帶環(huán)鉤之類小東西的人會受到刑戮和殺害,而竊奪了整個國家的人卻成為諸侯,諸侯之門方才存在仁義,這不就是盜竊了仁義和圣智嗎?所以,那些追隨大盜,高居諸侯之位,竊奪了仁義以及斗斛、秤具、符璽之利的人,即使有高車冠冕的賞賜也不可能勸勉,即使有行刑殺戮的威嚴也不可能禁止。這些大大有利于盜跖而不能使他們禁止的情況,都是圣人的過錯。因此說:就像魚兒不能離開水一樣,權勢禁令、仁義圣智這些治理國家的法則,不能輕易顯露給別人(以免被人利用)。那些所謂的圣人,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是不可以用來明示天下的。所以,斷絕圣人摒棄智慧,大盜就能中止;棄擲玉器毀壞珠寶,小的盜賊就會消失;焚燒符節(jié)摔毀璽印,百姓就會樸實渾厚;打破斗斛折斷秤桿,百姓就會沒有爭斗。盡毀天下的圣人之法,百姓方才可以談論是非和曲直。攪亂六律,毀折各種樂器,并且堵住師曠的耳朵,天下人方能保全他們原本的聽覺;消除文飾,離散五彩,粘住離朱的眼睛,天下人方能保全他們原本的視覺;毀壞鉤繩和墨線,拋棄圓規(guī)和角尺,弄斷工侄的手指,天下人方能保有他們原本的智巧。因此說:“最大的智巧就好像是笨拙一樣?!毕鞒鴧ⅰ⑹肤~的忠孝,鉗住楊朱、墨翟善辯的嘴巴,摒棄仁義,天下人的德行方才能混同而齊一。
11.B12.D13.C14.(1)制作衣服、帶子、鞋子,是為了便于身體(穿著),并非要做出奇裝異服來顯示怪異的。
(2)法令無需催逼就能施行,民眾不必勞苦而君主財用充足。15.本篇主要通過宮室、衣服、飲食、舟車等的古今對照,批判當時統(tǒng)治者的奢侈生活。
1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君主這樣講究飲食,左右人臣都效仿他,因而富貴的人家(更加)奢侈,孤苦貧弱的人家就受凍挨餓,即使想讓國家不亂,也是不可能的。人君如果想天下安定而不亂,對于飲食的費用,不可以不節(jié)省。
“故”為因果連詞,一般用于句首,引出結果,“故”前斷開,排除A;
“飲食”是“為”的賓語,二者不能斷開,排除C;
“左右”與“象之”是主謂句,中間不能斷開,排除D。
故選B。
12.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理解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能力。
D.“‘文采’含義不同”錯,兩個“文采”的含義相同,都指“艷麗而錯雜的色彩”。句意:用五彩刺繡飾車子/女子放棄紡織衣物為舟車描繪艷麗而錯雜的色彩。
故選D。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C.“當今之主……實際上吃不到”錯,由原文“厚作斂于百姓,以為美食芻豢、蒸炙魚鱉”可知,“當今之主”不惜橫征暴斂,就是為了享用美食“芻豢、蒸炙魚鱉”。
故選C。
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作為”,制作;“履”,鞋子;“以為”,把……作為。
(2)“急”,形容詞作動詞,催逼;“不勞”,不必勞苦;“足用”,財用充足。
15.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由原文“古之民未知為宮室時……為宮室之法……謹此則止,凡費財勞力,不加利者,不為也……是故圣王作為宮室,便于生,不以為觀樂也;作為衣服帶履,便于身,不以為辟怪也。故節(jié)于身,誨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財用可得而足”與“當今之主,其為宮室則與此異矣。必厚作斂于百姓,暴奪民衣食之財以為宮室臺榭曲直之望、青黃刻鏤之飾……君實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也,當為宮室不可不節(jié)”;“古之圣人誨男耕稼樹藝,以為民食……故其用財節(jié),其自養(yǎng)儉,民富國治”與“今則不然,厚作斂于百姓……君實欲天下治而惡其亂,當為食飲不可不節(jié)”;“古之民未知為舟車時,重任不移,遠道不至……故民歸之”與“當今之主,其為舟車與此異矣……君實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為舟車不可不節(jié)”可知,本篇主要通過宮室、衣服、飲食、舟車等的古今對照,批判當時統(tǒng)治者的奢侈生活。
參考譯文:
墨子說:上古的人不知道修造宮室之時,靠近山丘、住在洞穴里,地下潮濕,傷害人民,所以圣王開始營造宮室。營造宮室的法則是:地基的高度足以避濕潤,四邊足以御風寒,上面可以抵擋雪霜雨露,屋內(nèi)墻的高度可以使男女之間按禮有所分隔。(宮室的原則)只此而已,凡是勞民傷財,實際上無多大益處的事情,(圣王是)不會做的。(如此)服勞役,修整城池,民眾雖有勞作,但不受傷害;照常規(guī)去征收租稅,民眾雖然有所耗費,但不會困苦。所以圣王制造宮室時,只求方便于生活,而不是為了美觀和享樂;制作衣服、帶子、鞋子,是為了便于身體(穿著),并非要做出奇裝異服來顯示怪異的。因此,(圣王)自身節(jié)儉,教導百姓,天下的民眾就得以治理,財用就可以充足了。
當今的人主,制造宮室就與這不同了。一定要向百姓征收重稅,強奪百姓的衣食財用(去制造宮室)。講究亭臺樓閣曲折多姿的壯觀景象、彩色雕刻的裝飾。像這樣的宮室的建造,左右的人也都效法,所以國家財用不足以應付兇年饑饉,救濟孤寡,所以國家窮困,民眾也難以治理。君主如果真希望天下安定,不希望天下混亂,那么建造宮室時,就不可以不節(jié)儉。
上古的圣人教男人們耕稼種植,給民眾生產(chǎn)食物。(他們)制作食品,足夠用來增加熱量補充消耗,增強體質(zhì)滿足口腹罷了。所以他們用財時節(jié)省,自奉少,于是民眾殷富,國家也治理好了。
現(xiàn)在的情況不一樣了,強征暴斂民眾財產(chǎn),以享受牛羊豬肉之美味,蒸烤魚鱉以為佳肴。大國之君堆擺了上百樣的菜,小國諸侯擺設了十多樣菜,(美味食品)擺出來有一丈見方,眼睛不能全看得到,手中(的筷子)不能全夾得到,嘴不能全嘗得到。君主這樣講究飲食,左右人臣都效仿他,因而富貴的人家(更加)奢侈,孤苦貧弱的人家就受凍挨餓,即使想讓國家不亂,也是不可能的。人君如果想天下安定而不亂,對于飲食的費用,不可以不節(jié)省。
遠古的民眾,不知道造車船的時候,重的物件不能搬動,遠處不能到達,所以圣王制作車船,完備、堅固、輕巧、便利,可以運載重物到達遠方,這樣做花錢少而得到的好處多,因而百姓喜歡利用它。法令無需催逼就能施行,民眾不必勞苦而君主財用充足,所以民心自然歸附于這樣的君王。
現(xiàn)在的人君制造車船跟原先不同了。車船已經(jīng)夠堅固輕便了,還要向百姓橫征暴斂,用五彩刺繡飾車子,用花紋雕刻飾船只。女子放棄紡織衣物為舟車描繪艷麗而錯雜的色彩,因而民眾(沒有衣服穿而)受凍,男子離開他們耕種的田地去給車船雕刻裝飾,因而民眾就(缺糧)挨餓。人君這樣講究車船的裝飾,左右人臣也都仿效他,所以國內(nèi)民眾饑寒交迫,不得不去做作奸犯科的事。犯罪的事多了,刑罰就嚴峻,刑罰嚴峻了,國家就混亂。人君如果真的想天下安定而不亂,對于制造車船,不可以不力求節(jié)儉。
16.C17.D18.B19.(1)取舍沒有標準叫做反復無常,為了保住利益而舍棄道義叫做大賊。
(2)要使意念真誠,就要先獲得知識(把自己對事物的認識推到極致)。獲得知識(把自己對事物的認識推到極致)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20.材料一側(cè)重點是人自身的成長,修身能夠取得進步,能夠不為外物所役。
材料二側(cè)重點是有助于治家治國,修身是治家治國的前提。
16.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那駿馬一天能跑千里,劣馬跑上十天也就到達了。所以半步半步地走下去而不停止,瘸腿的烏龜也能走一千里;不停地堆積泥土,高大的山丘也能堆成。人與人之間才性的懸殊,哪里像瘸腿的烏龜和六匹駿馬相比差距那么大呢?
“故”,意思是“因此”“所以”,放于句首,其前斷開,排除AD;
“才性”是一個并列詞語,共同作“相縣”的主語,不能斷開,且“足”是“若”的賓語,“跛鱉之與六驥”是“足”的修飾語,中間不可斷開,排除B。
故選C。
17.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D.“《禮記》……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錯誤,應該是成書于漢代。
故選D。
1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B.“從不厭煩”錯誤,原文的“不厭”意為不滿足;“既能接受別人的勸諫”錯誤,原文的“能誡”意為能引以為戒。選項曲解文意。
故選B。
1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趣”同“取”,取用;“謂”,叫;“至賊”,大賊。
(2)“誠”,使真誠;“意”,意念,想法;“致”,求得;“格物”,窮究事物的道理。
20.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
由材料一“見善……以自存……見不善……以自省……”可知,“自存”是指使自己也有這種好的品德,“自省”是指反省自我,這是說修身對于自身成長的價值,再結合“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內(nèi)省而外物輕矣”“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可知,修養(yǎng)自我可以讓自己有所進步,不會為外物所役使。
由材料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可知,材料二主要是談修身對于治家治國的價值,要想把國家治理好,需要先把家治理好,而要想把家治理好需要先修養(yǎng)自己的身心,所以修身是治家治國的前提。
參考譯文:
文本一:
見到好的行為,一定要學習使自己也有這種好的品德;見到不好的行為,心懷憂懼,一定要拿它來反省自我。好的品行存在于自己身上,堅定不移地來珍愛自己;不良品行存在于自己身上,就像災害在身一樣,一定要痛恨自己。所以,批評我而又批評得恰當?shù)娜?,就是我的老師;肯定我而又肯定得恰當?shù)娜?,就是我的朋友;奉承我的人,是陷害我的賊人。所以君子尊敬老師,親近朋友,因而非常憎惡賊人。喜好善的行為而不滿足,受到勸諫而能引以為戒,即使想不進步,可能嗎?小人與此相反,制造禍亂卻討厭別人非議自己,特別沒有賢能卻想讓人家認為自己賢能;內(nèi)心像虎狼,行為像禽獸,卻又討厭別人說自己壞話。諂媚奉承自己的人就親近,規(guī)勸自己的人就疏遠,把糾正自己的錯誤看作是譏笑,把極端忠誠的行為看作是傷害,這種人即使想不滅亡,可能嗎?
用善來引導別人叫做教,用善來附和別人叫做順;用不善引導別人叫做諂,用不善附和別人叫做諛。把對的當作對的,把錯的看作錯的,這就叫做智;把錯的認作對的,把對的認作錯的,這就叫做愚。對的就說它對,錯了就說它錯,這就叫做直。取舍沒有標準叫做反復無常,為了保住利益而舍棄道義叫做大賊。
意志修養(yǎng)好了就會蔑視富貴,以道義為重就會輕視王公,注重內(nèi)在修養(yǎng)就會看輕外物。古書上說:“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役使?!闭f的就是這個意思。身體勞累而內(nèi)心安定,就去做;利益少而道義多,就去做。所以好的農(nóng)夫不會因為旱澇而不耕種,好的商人不會因為虧損而不做買賣,士人與君子不會因為貧窮而怠慢道義。
那駿馬一天能跑千里,劣馬跑上十天也就到達了。所以半步半步地走下去而不停止,瘸腿的烏龜也能走一千里;不停地堆積泥土,高大的山丘也能堆成。人與人之間才性的懸殊,哪里像瘸腿的烏龜和六匹駿馬相比差距那么大呢?然而,瘸腿的烏龜能到達,六匹駿馬卻到不了,這沒有其他的原因,只是一個去做,一個不去做罷了。道路雖近,不走就到不了;事情雖小,不做就做不成。那些總是有很多空閑時間的人,他超出常人不會很遠。
文本二: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就要先修養(yǎng)自身的品德。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內(nèi)心。要端正自己的內(nèi)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誠。要使意念真誠,就要先獲得知識(把自己對事物的認識推到極致)。獲得知識(把自己對事物的認識推到極致)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對外物之理認識充分,對外物之理認識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誠,意念真誠而后才能使內(nèi)心端正,內(nèi)心端正而后才能修養(yǎng)品德,修養(yǎng)品德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21.B22.C23.D24.A25.B26.(1)世人行事,往往是幾近成功的時候又失敗了。到最后一刻還像剛開始時一樣謹慎,就不會有失敗的事了。
(2)所以喜愛一個人但又認識到他的缺點、不喜歡(厭惡)一個人但又認識到他優(yōu)點的人,天下很少見。27.①孟子建議梁惠王對百姓施行仁政。
②在物質(zhì)生產(chǎn)方面,省刑罰、薄賦稅、深耕易耨;
③在教育方面,要修養(yǎng)孝悌忠信的品德。
2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錯誤解釋有:
②貴:動詞,看重?!安毁F難得之貨”,句意:不看重難得的財物。
⑤內(nèi):通“納”,結交。“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句意:這不是因為要想去和這孩子的父母結交關系。
⑥前一個“惡”為動詞“厭惡”,后一個“惡”為形容詞“不好的”?!叭鐞簮撼簟保湟猓汉孟駞拹撼魵狻?。
排除②⑤⑥。
故選B。
2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不同。
“以”,連詞,表目的,來。句意:來輔助萬物按其本然的方式發(fā)展,而不敢強為。
“以”,介詞,用。句意:用大葫蘆去盛水漿。
B.不同。
“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句意:別人看你,就像能看見你的心肺肝臟一樣清楚。
“之”,代詞,他。句意:越國發(fā)難,吳王派他統(tǒng)率部隊。
C.相同。兩個“于”均解釋作介詞,在。前句句意:這就叫做內(nèi)心的真實,一定會表現(xiàn)到外表上來。
后句句意: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fā)生以前就處理妥當,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chǎn)生以前就早做準備。
D.不同。
“而”,連詞,表轉(zhuǎn)折,卻。句意:(雖然)吃東西,卻一點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而”,連詞,表假設,如果。句意:做人如果沒有仁德,怎么對待禮儀制度呢?
故選C。
23.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曾子說:“十只眼睛看著,十只手指著,這難道不令人畏懼嗎?”財富可以裝飾房屋,品德卻可以修養(yǎng)身心,使心胸寬廣而身體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十目所視”和“十手所指”句式結構相同,都是主謂式,所以兩個句子中間斷開,單獨成句,排除AB;
“富潤屋”和“德潤身”句式結構相同,且主謂賓結構完整,故可單獨成句;“心廣體胖”是并列式結構,中間不能斷開,排除C。
故選D。
24.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A.“《老子》又名《南華經(jīng)》”錯誤,《莊子》又稱《南華經(jīng)》,《老子》又稱《道德經(jīng)》。
故選A。
2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言文內(nèi)容的能力。
B.“直接地批評了梁惠王”錯誤,結合原文“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跽埼鹨伞狈治觯献游粗苯拥嘏u,而是從施行仁政就會讓百姓主動歸順,不必引起戰(zhàn)爭的角度來委婉告知。
故選B。
2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從事”,行事;“幾成”,幾近成功;“慎”,謹慎;“敗事”,失敗的事。
(2)“好”,喜好,喜愛;前一個“惡”,缺點;“美”,優(yōu)點;“鮮”,少。
2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信息、歸納要點的能力。
由“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可知:政策生產(chǎn)方面應該少用刑罰,減輕賦稅,(提倡)深耕細作、勤除雜草;
由“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yǎng)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可知:在教育方面,要修養(yǎng)孝悌忠信的品德。
參考譯文:
(一)
局面安定時容易保持和維護,事變沒有出現(xiàn)跡象時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消解,事物細微時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fā)生以前就處理妥當,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chǎn)生以前就早做準備。合抱的大樹,生長于細小的萌芽;極高的高臺,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有所作為的將會招致失敗,有所執(zhí)著的將會遭受損害。因此圣人無所作為所以也不會招致失??;無所執(zhí)著所以也不遭受損害。世人行事,往往是幾近成功的時候又失敗了。到最后一刻還像剛開始時一樣謹慎,就不會有失敗的事了。所以圣人,以沒有欲望作為自己的欲望,不看重難得的財物,以“不教”的方式來教,(通過)恢復、彌補眾人的過錯(來讓人們知道如何正確行事),來輔助萬物按其本然的方式發(fā)展而不敢強為。
——《第六十四章》
(二)
孟子拜見梁惠王,惠王說:“老先生,您不遠千里而來,將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國家嗎?”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為什么定要說到利呢?只要有仁義就可以了。大王說:‘怎樣有利于我的國家?’大夫說:‘怎樣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說:‘怎樣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那國家就危險了。在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殺掉國君的,必定是國內(nèi)擁有千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殺掉國君的,必定是國內(nèi)擁有百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里擁有千輛兵車,在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里擁有百輛兵車,不算是不多了。如果以道義為后卻以利益為先,那他們不爭奪是不會滿足的。沒有講求仁的仁卻遺棄自己父母的;沒有講求義的人卻輕慢自己君王的。大王只要講仁義就可以了,何必談利呢?”
梁惠王說:“晉國,以前天下沒有哪個國家比它更強大的了,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等到傳到我手中,東邊被齊國打敗,我的長子也犧牲在這里;西邊又割給秦國七百里地;南邊又被楚國欺侮。對此我深感恥辱,想要為死難者盡洗此恨,要怎么辦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百里見方的小國也能夠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對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罰,減輕賦稅,(提倡)深耕細作、勤除雜草。讓年輕人在耕種之余學習孝親、敬兄、忠誠、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長,(這樣,)可以讓他們拿起木棍打贏盔甲堅硬、刀槍銳利的秦楚兩國的軍隊了。他們(秦、楚)常年奪占百姓的農(nóng)時,使百姓不能耕作來奉養(yǎng)父母,父母受凍挨餓,兄弟妻兒各自逃散。他們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討伐他們,誰能跟大王對抗呢?所以說:‘有仁德的人天下無敵?!埓笸醪灰獞岩?!”
(節(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三)
使意念真誠的意思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要像厭惡腐臭的氣味一樣,要像喜愛美麗的女人一樣,一切都發(fā)自內(nèi)心。所以君子在獨處時一定要慎重。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做壞事,沒有什么做不出來的,一見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閃閃,掩蓋自己所做的壞事,而夸耀自己好的一面。(殊不知)別人看你,就像能看見你的心肺肝臟一樣清楚,掩蓋有什么用呢?這就叫做內(nèi)心的真實,一定會表現(xiàn)到外表上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曾子說:“十只眼睛看著,十只手指著,這難道不令人畏懼嗎?”財富可以裝飾房屋,品德卻可以修養(yǎng)身心,使心胸寬廣而身體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之所以說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為心有憤怒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恐懼就不能夠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憂慮就不能夠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樣,雖然在看卻像沒有看見一樣,雖然在聽卻像沒有聽見一樣,雖然在吃東西卻一點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說,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必須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之所以說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養(yǎng)自身,是因為人們對于自己親愛的人會有偏愛,對于自己厭惡的人會有偏恨,對于自己敬畏的人會有偏向,對于自己同情的人會有偏心,對于自己輕視的人會有偏見。所以喜愛一個人但又認識到他的缺點、不喜歡一個人但又認識到他優(yōu)點的人,天下很少見。所以有諺語說:“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壞,人都不滿足自己莊稼的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養(yǎng)殖場租賃合同含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鏈金融服務協(xié)議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金融科技擔保合同解除與普惠金融服務合作協(xié)議3篇
- 二零二五年度VV公司租賃WW公司培訓室合同3篇
- 2025年度特色蔬菜大棚出售及技術服務合同模板
- 二零二五年度國際品牌授權與市場推廣合同3篇
- 2025年度能源企業(yè)高管節(jié)能減排聘用合同3篇
- 2025年度智能公廁設備供應與安裝服務承包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公租房租賃合同(含租賃期限及續(xù)約規(guī)定)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企業(yè)代為辦理員工社保繳費及退休金領取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產(chǎn)業(yè)園區(qū)委托經(jīng)營管理與設施租賃合同3篇
- 浙江省紹興市諸暨市2023-2024學年數(shù)學三上期末達標檢測試題含答案
- 腳手架質(zhì)量驗收標準
- 小學思政課《愛國主義教育》
- 中藥材的性狀及真?zhèn)舞b別培訓-課件
- 泵站項目劃分
- 綠化養(yǎng)護工作檢查及整改記錄表
- 新能源發(fā)電技術學習通課后章節(jié)答案期末考試題庫2023年
- GB/T 42752-2023區(qū)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技術參考架構
- Module 9 (教案)外研版(一起)英語四年級上冊
- 初中物理-初三物理模擬試卷講評課教學課件設計
- DG-TJ 08-2367-2021 既有建筑外立面整治設計標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