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遼茶栽培技術規(guī)程_第1頁
姑遼茶栽培技術規(guī)程_第2頁
姑遼茶栽培技術規(guī)程_第3頁
姑遼茶栽培技術規(guī)程_第4頁
姑遼茶栽培技術規(guī)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姑遼茶栽培技術規(guī)程本文件確立了地理標志產(chǎn)品姑遼茶栽培的程序,規(guī)定了茶園建設、茶樹種植、茶園管理、茶葉采摘、病蟲害防治的技術要求。本文件適用于地理標志農(nóng)產(chǎn)品姑遼茶的栽培。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guī)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5084農(nóng)田灌溉水質標準GB/T8321(所有部分)農(nóng)藥合理使用準則NY/T496肥料合理使用準則通則NY/T2019茶樹短穗扦插技術規(guī)程NY/T5010無公害農(nóng)產(chǎn)品種植業(yè)產(chǎn)地環(huán)境條件NY/T5018茶葉生產(chǎn)技術規(guī)程DB45/T1627地理標志產(chǎn)品姑遼茶3術語和定義DB45/T1627界定的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4茶園建設4.1產(chǎn)地環(huán)境4.1.1茶區(qū)內土壤宜為紅壤、質地粘壤土、土質疏松、肥沃,pH值4~6,土層厚度≥40cm,排灌條件良好。4.1.2其他產(chǎn)地環(huán)境條件應符合NY/T5010的規(guī)定。4.2園地規(guī)劃應符合NT∕T5018的規(guī)定。4.3開墾4.3.1茶園開墾應注意水土保持,根據(jù)不同坡度和地形,選擇適宜的時期、方法和施工技術。4.3.2坡度15°以下的緩坡地等高開墾;坡度在15°以上的建筑內傾等高梯級園地。4.3.3平地或15°以下坡地種植前一個月開墾深度為40cm~50cm、寬度為50cm~60cm的種植溝。5茶樹種植5.1品種選擇細萼茶(CamelliaparvisepalaChang)。5.2育苗按NY/T2019的規(guī)定執(zhí)行。5.3種植時間211月至次年2月。5.4種植密度4000株/667m2~5000株/667m2。5.5種植模式單行單株或雙行雙株種植。5.6種植方法5.6.1平地茶園直線種植,坡地茶園橫坡等高種植;采用單行單株或雙行雙株方法種植,行距150cm~180cm、列距40cm、叢距33cm,每叢2株大小一致的茶苗。5.6.2種植前施足底肥,每667m2施餅肥或茶葉專用有機肥400kg~500kg,底肥深度在30cm~40cm。5.6.3茶苗要即起即栽,盡量縮短茶苗存放時間,減少茶苗體內水分損失。5.6.4種植前茶苗根系沾拌有生根粉的黃泥漿,填土壓緊,根莖處與土表距離3cm~5cm,根系離底肥10cm以上。澆足定根水,再覆一層松土,種植后茶苗應有防曬措施。6茶園管理6.1土壤管理6.1.1采用無污染的地布或稻草、雜草、修剪枝葉及作物秸稈等進行覆蓋。6.1.2土壤相對含水量低于70%時,茶園宜節(jié)水灌溉。灌溉用水水質應符合GB5084的規(guī)定。6.2施肥管理6.2.1施肥原則實施茶園測土平衡施肥,基肥和追肥配合施用。施肥以有機肥料為主,少施或不施化學肥料,應符合NY/T496的規(guī)定。6.2.2施肥方式應符合NT∕T5018的規(guī)定。6.3茶樹修剪6.3.1幼齡茶樹修剪6.3.1.1種植后在離地面15cm~20cm高度進行定型修剪,夏季及秋季在原剪口高度上提高10cm~15cm剪去枝梢。6.3.1.2養(yǎng)蓬采用以采代剪方法,第二年新稍成熟前達到15cm~20cm長度時采去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待秋梢成熟時進行第二輪修剪,在原來的剪口上提高15cm~20cm。6.3.1.3第三年修剪按成齡茶園進行輕修剪。6.3.2成齡茶園修剪6.3.2.1修剪時間采用夏季修剪與冬季修剪相結合的方法,夏季修剪在春茶結束時進行,時間為5月上旬至下旬。冬季修剪在秋茶結束時進行,時間為11月上旬至12月上旬。6.3.2.2修剪方法6.3.2.2.1夏季修剪茶蓬高度保持在70cm~80cm;冬季修剪應保留當年新稍5cm~10cm。6.3.2.2.2采用重修剪、臺刈改造的低產(chǎn)衰老茶園應在春茶結束后進行,時間為5月中、下旬,覆蓋度較大的茶園,每年進行茶樹邊緣修剪,相鄰茶行樹冠邊緣保持25cm~30cm的間距。6.3.3冬季管理36.3.3.1管理時間6.3.3.2管理方法6.3.3.2.1清除茶園內及四周雜草。6.3.3.2.2剪去樹冠表層5cm~10cm枝葉及樹冠基部周圍的蔭枝。6.3.3.2.3秋茶結束后進行深耕施基肥,將茶行間進行深翻20cm,并在樹冠垂直下方開溝寬20cm、深20cm,每667m2施餅肥或茶葉專用有機肥200kg~300kg,或經(jīng)過充分腐熟的符合質量安全的畜禽糞肥500kg/667m2~800kg/667m2。6.3.3.2.4用石硫合劑500g/667m2~750g/667m2稀釋100~200倍噴施進行封園。7茶葉采摘7.1采摘時間2月~11月。7.2采摘要求7.2.1根據(jù)茶樹生長特征和各級茶對加工原料的要求,采留結合,量質兼顧和因園制宜的原則,適時采摘。7.2.2手工采茶應提手采,保持芽葉完整、新鮮、勻凈,不夾鱗片、魚葉、茶果和老枝葉,不宜捋采和抓采。7.2.3采用清潔、通風性良好的竹編、網(wǎng)眼茶籃或簍筐裝鮮葉。采下的茶葉應及時運抵茶廠。8病蟲害防治8.1防治原則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方針,從茶園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出發(fā),綜合運用各種防治措施,將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許的經(jīng)濟閾值以下,將農(nóng)藥殘留降低到規(guī)定標準的范圍。8.2農(nóng)業(yè)防治8.2.1分批多次及時采摘,主采單芽或一芽一葉初展原料,及時摘凈嫩葉,抑制病蟲害發(fā)生。8.2.2秋季結合施基肥,進行茶園深耕。8.2.3采用機械或人工方法防除雜草。8.2.4將茶園根區(qū)附近的落葉清理至行間深埋。8.3物理防治8.3.1采用人工捕殺,減輕茶毛蟲、茶蠶、蓑蛾類、卷葉蛾類、茶麗紋象甲等害蟲的危害。8.3.2利用害蟲的趨性,進行燈光誘殺、色板誘殺。8.4生物防治8.4.1保護和利用茶園中的草蛉、瓢蟲和寄生蜂等天敵昆蟲,以及蜘蛛和鳥類等有益生物,減少人為因素對天敵的傷害。8.4.2宜使用微生物農(nóng)藥和礦物源農(nóng)藥。主要病蟲害及防治方法參見表A.1。8.5化學防治主要病蟲害及防治方法見表A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