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語文必修4第四單元11廉頗藺相如列傳司馬遷同步測試卷_第1頁
人教語文必修4第四單元11廉頗藺相如列傳司馬遷同步測試卷_第2頁
人教語文必修4第四單元11廉頗藺相如列傳司馬遷同步測試卷_第3頁
人教語文必修4第四單元11廉頗藺相如列傳司馬遷同步測試卷_第4頁
人教語文必修4第四單元11廉頗藺相如列傳司馬遷同步測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人教語文必修4第四單元11廉頗藺相如列傳司馬遷同步測試卷登錄在線組卷平臺助您教考全無憂

人教版語文必修4第四單元11廉頗藺相如列傳司馬遷同步測驗卷

一、單項選擇題

1.下列詞語中劃線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繆賢(mào)燕王(yàn)砧板(zhǎn)傲倨(jù)

B.睥睨(nì)弄臣(lòng)齋戒(zhāi)佯狂(yáng)

C.湯鑊(huò)澠池(miǎn)盆缶(fǒu)怒叱(chì)

D.披靡(mǐ)避匿(nì)鄙賤(bēi)刎頸(wěn)

C

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習慣性誤讀字字音

題干要求選出“下列詞語中加線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這是考查漢字的讀音,考生應根據字形和字義辨析正誤。

A項,“燕王”的“燕”應讀yān,“燕國”是周朝國名,戰(zhàn)國七雄之一,在今河北北部、遼寧西部一帶。為秦所滅。指河北北部。

B項,“弄臣”的“弄”應讀nòng,指帝王狎昵的臣子?!芭弊xlòng的時候,是方言中的巷子。

D項,“鄙賤”的“鄙”應讀bǐ,卑賤,指卑微下賤的人?!芭摇钡摹懊摇睉xmǐ,草木倒伏,喻軍隊潰敗,泛指退卻后退,喻事物衰落,猶風靡謂風吹到的地方,草木隨之倒伏。“靡”讀mí的時候,指浪費。

故解析為:C

本題考查正確識記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讀音。注意“多音讀次音,形聲莫套讀,方言要”的原則。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秦王齋五日后,乃設九賓禮于廷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

B.且秦強而趙弱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

C.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不如因而厚遇之

D.以勇氣聞于諸侯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

D

理解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這類題目解答時一般要把虛詞放回到原文中,結合上下文來判斷,常用文言虛詞的辨析方法有:詞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溫故求新法、語境判定法、語法切入法、標志識別法等,一般采用排除法或者直選法。本題要求選出“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

A項,“乃”,第一個是副詞,就;第二個是副詞,才。

B項,“而”,第一個是連詞,表示并列,第二個是連詞,表示轉折。

C項,“因”,第一個是介詞,通過;第二個是副詞,趁機,由此。

D項,兩個“以”為介詞,憑借。

故解析為:D

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文言虛詞類型的題目,在解答應根據上下文的語境、語法結構、對應位置、特殊標志、語氣表述等來理解判斷。

3.下列對句式類型的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③何以知燕王

④而君幸于趙王

⑤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

⑥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⑦會于西河外澠池

⑧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A.①⑤⑧/②④/③/⑥⑦B.①⑤/②③/④⑥/⑦⑧

C.①/②④⑤⑥/③⑧/⑦D.①⑤/②④⑥/③/⑦/⑧

D

文言句式

題干要求選出“對下列句式類型,分類正確的一項”,這是考查文言特殊句式的辨析。首先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種類,以及每種句式的特點,然后根據選項做出判斷。①⑤都是判斷句,“廉頗者,趙之良將也”中“……者,……也”表判斷,“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中“……,……也”表判斷。②④⑥都是被動句,“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中“見”表被動,“而君幸于趙王”中“于”表被動,“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中“見……于”表被動。③“君何以知燕王”是倒裝句中的介詞賓語前置,應為“以何”;⑦“會于西河外澠池”是狀語后置句,“于”是標志,應為“于西河外澠池會”;⑧“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是倒裝句中的定語后置句,應為“求可使報秦之人”。

故解析為:D

本題考查學生把握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首先要回顧文言特殊句式的種類以及每種句式的特點,然后結合這些特點分析文言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以及省略句,倒裝句包括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

4.下列各項中,詞類活用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②乃使其從者衣褐

③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舍

④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⑤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

⑥趙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⑦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

⑧畢禮而歸之

A.①②④/⑤⑦/⑥⑧/③B.①⑧/②③⑦/④/⑤⑥

C.①④/②⑥⑦/③/⑤⑧D.①⑧/②⑥⑦/③⑤/④

B

詞類活用

題干要求選出“下列各項中,詞類活用分類正確的一項”,這是考查文言實詞中的詞類活用現象。考生應先明確詞語本身的詞性,然后根據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詞語的詞性辨析活用類型。①⑧都是使動用法,“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中的“負”應為“使……承擔”,“畢禮而歸之”中的“歸”應為“使……回去”。②③⑦都是名詞做動詞,“乃使其從者衣褐”中“衣”應為“穿”,“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舍”中第一個“舍”應為“安置”,“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中“前”應為“上前”。④“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堅明”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意為“堅定明確地遵守”;“約束”是動詞活用為名詞,意為“同盟,信約”。⑤⑥都是名詞做狀語,“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中“間”應為“從小路”“抄小路”,“趙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中“西”應為“向西”,故選B項。

故解析為:B

本題考查的是文言實詞的詞類活用現象。解答此類題目時,首先要辨別詞語的詞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詞語的詞性,最后辨別該位置需要一個什么詞性的詞語,由此確定其活用類型。

5.下列各句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組是()

①相如奉璧西入秦②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③拜送書于庭④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

⑤召有司案圖⑥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⑦乃使其從者衣褐⑧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⑨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⑩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

A.①②③⑤⑦⑧B.②③④⑦⑨⑩

C.①②③⑤⑥⑧D.④⑤⑥⑦⑧⑨

C

通假字

題干要求選出“下列各句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組”,這是考查文言實詞中的通假現象。①“相如奉璧西入秦”中“奉”同“捧”,雙手捧著。②“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中“不”同“否”。③“拜送書于庭”中“庭”同“廷”,朝堂。⑤“召有司案圖”中“案”同“按”,查明。⑥“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中“繆”同“穆”。⑧“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中“孰”同“熟”,仔細。④⑨⑩中沒有通假字。

故解析為:C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解答時,通假字,泛指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種種原因,書寫者沒有使用本字,而臨時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來替代。

6.下列句子中加橫線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以勇氣聞于諸侯愿以十五城請易璧

B.乃設九賓禮于廷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C.不如因而厚遇之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D.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

D

理解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D項,為:介詞,替,給。

A項,以:介詞,憑借/介詞,用。

B項,乃:副詞,于是,就/副詞,才。

C項,因:副詞,由此,趁此/介詞,經由,通過。

故解析為:D

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文言虛詞類型的題目,在解答應根據上下文的語境、語法結構、對應位置、特殊標志、語氣表述等來理解判斷。

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橫線詞的活用類型相同的一項是()

A.奉璧西入秦秦御史前書曰

B.且庸人尚羞之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歸璧于趙怒發(fā)上沖冠

D.左右欲刃相如舍相如廣成傳

D

詞類活用

A項,名詞用作狀語/名詞用作動詞;

B項,意動用法/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C項,動詞的使動用法/名詞用作狀語;

D項,名詞用作動詞/名詞用作動詞。

故解析為:D

本題考查的是文言實詞的詞類活用現象。解答此類題目時,首先要辨別詞語的詞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詞語的詞性,最后辨別該位置需要一個什么詞性的詞語,由此確定其活用類型。

8.下列對課文中相關古代文化知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召有司案圖”中的“有司”是官吏的通稱。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所以稱官吏為“有司”。

B.“九賓”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禮節(jié),指由儐者九人依次傳呼接引賓客上殿。

C.我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四種: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年號紀年法、干支紀年法、年號干支兼用法。文中“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采用的是年號紀年法。

D.“齋戒”是古代的一種禮儀,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禮等嚴肅莊重的場合前沐浴更衣、潔身清心,以示虔誠。

C

文化常識

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文化常識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歷法、樂律、地理、官職、科舉、姓名、宗法等。這類試題一般不考過于冷僻的內容,涉及的大多是科舉、姓名、禮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解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結合語境的含義作答。本題要求選出“下列對課文中相關古代文化知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C項,題中“趙惠文王十六年”采用的是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

故解析為:C

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文化知識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文化常識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歷法、樂律、地理、官職、科舉、姓名、宗法等。這類試題一般不考過于冷僻的內容,涉及的大多是科舉、姓名、禮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

9.下列句子中劃線詞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②舍相如廣成傳③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④左右欲刃相如⑤相如廷叱之⑥秦王恐其破璧⑦庸人尚羞之⑧寧許以負秦曲

A.①⑤/②④/③/⑥⑧/⑦B.①②④/⑤/③⑦/⑥⑧

C.①②④⑤/③⑥⑦/⑧D.①⑤/②④/③⑥/⑦⑧

A

詞類活用

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活用,題干要求選出“句子中加點詞的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①⑤名詞作狀語,②④名詞作動詞,③形容詞作動詞,⑥⑧是使動用法,⑦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故解析為:A

本題考查的是文言實詞的詞類活用現象。解答此類題目時,首先要辨別詞語的詞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詞語的詞性,最后辨別該位置需要一個什么詞性的詞語,由此確定其活用類型。

二、文言文閱讀

10.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人也。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穢。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蕃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蕃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初仕郡,孝廉,除郎中。后遭母憂,棄官行喪。太尉李固表薦,征拜議郎,再遷為樂安太守??と酥墉G,高潔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為置一榻,去則縣之。大將軍梁冀威震天下,時遣書詣蕃,有所請托,不得通,使者詐求謁,蕃怒,笞殺之,坐左轉修武令。拜尚書。時,零陵、桂陽山賊為害,公卿議遣討之,又詔下州郡,一切皆得舉孝廉、茂才。蕃上疏曰:“昔高祖創(chuàng)業(yè),撫養(yǎng)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為害,豈非所在貪虐,使其然乎宜嚴救三府①,隱核牧守令長,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舉奏,更選清賢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愛惠者,可不勞王師,而群賊弭息矣?!币源蒜枳笥?,故出為豫章太守。后遷大鴻臚。會白馬令李云抗疏諫,桓帝怒,當伏重誅,上書救云,坐免歸田里。永康元年,帝崩。竇太后臨朝,時新遭大喪,國嗣未立,諸尚書畏懼權官,托病不朝。蕃以書責之曰:“古人立節(jié),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諸君奈何委茶蓼②之苦,息偃在床于義不足,焉得仁乎!”諸尚書惶怖,皆起視事靈帝即位,竇太后復優(yōu)詔蕃,封蕃高陽鄉(xiāng)侯,食邑三百戶。帝乳母趙嬈,旦夕在太后側,中常侍曹節(jié)、王甫等與共交構,諂事太后。太后信之數出詔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誅中官會竇武亦有謀蕃因與竇武謀之。用理泄,曹節(jié)等矯詔誅武等。蕃時年七十余,聞難作,將官屬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門。王甫時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節(jié)選自《后漢書·陳蕃傳》

:①三府:漢制,三公皆可開府,因稱三公為“三府”。②茶蓼:泛指田野沼澤間的雜草

(1)下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太后信之/數出詔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誅中官/會竇武亦有/謀蕃/因與竇武謀之

B.太后信之/數出詔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誅中官/會竇武亦有/謀蕃/因與竇武謀之

C.太后信之/數出詔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誅中官/會竇武亦有謀/蕃因與竇武謀之

D.太后信之/數出詔/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誅中官/會竇武亦有謀/蕃因與竇武謀之

(2)下列對文中劃線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舉孝廉”古代選拔官員的方式,屬自上而下選拔官吏的制度。

B.“出”,被調出京城任官職,實為貶官;陳蕃因提建議被貶為豫章太守

C.“視事”舊時指官吏到職辦公。陳蕃勸說托病不上朝的大臣要盡職盡責。

D.陳蕃對周只稱字不稱名,是表示對他的尊敬,故“字而不名”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陳蕃自有名節(jié)能招徠賢士??と酥墁幉唤邮鼙究で昂筇氐恼忻愞軌蛘袕疲且驗殛愞救俗允敲?jié)之士。

B.陳蕃識見卓異頗有方略。他認為地方官吏貪贓枉法、虐待百姓是導致山賊危害一方的重要原因;應該選賢任能,更換地方官吏。

C.陳蕃盡孝盡忠反而受到殺害。他因母親去逝,寧愿棄官守喪;雖然多次免官,但他仍然上疏,最后竇太后還是下令捕殺他。

D.陳蕃少有大志,為人稱贊。十五歲時閑處一室而庭院蕪穢,他以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回答父親好友之問,被認為有澄清天下的志氣,受到贊嘆。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使者詐求謁,蕃怒,笞殺之,坐左轉修武令。

②致令赤子為害,豈非所在貪虐,使其然乎

(1)C

(2)A

(3)C

(4)①于是送信的人說假話請求見陳蕃,陳蕃發(fā)怒,把送信的人鞭打至死,獲罪降為修武令。

②導致兒子們?yōu)楹Φ脑颍y道不是當地官吏貪污暴虐逼迫他們像這樣造反的嗎

文言語段綜合訓練;文學常識;翻譯;斷句;概括分析

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通讀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為名詞常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注意主語常省略。其次找動詞,動詞通常作謂語。借助句子成分,關鍵是抓住動詞,以動詞為中心,找前后結構關系,確定主干,從而斷開句子。此外,文言虛詞和特殊句式對文言文句讀有很大的輔助作用。斷句題還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斷開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題。

(1)比如本題,劃線句的大意是,太后信任他們,多次下詔令,給他們封爵授官。陳蕃常恨這幫人,決心消滅宦官。恰逢竇武也有謀劃,陳蕃于是與竇武商量。根據主語的變化,確定前半部主語是“太后”,后半部主語是“陳蕃”;再抓動詞,以動詞為中心,尋找前后結構關系。分析可知,“數出詔命”“有所封拜”都是太后發(fā)出的兩個不同動作,中間應斷開,排除B、D;“志誅中官”“因與竇武謀之”是陳蕃發(fā)出的兩個不同動作,“蕃”應該斷在后句,排除A。故選C。

(2)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平常的學習中,考生在平時學習中應多多識記積累相關的知識,應有意識的進行分類識記,比如科考類、官職升遷貶謫類、官職名稱類等等。本題中,A項,“屬自上而下選拔官吏的制度”錯誤,“舉孝廉”是自下而上選拔官吏的制度。故選A。

(3)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類題時,閱讀一定要細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較,依據文意,力求明辨各選項表述的正誤。特別要注意其中的細微末節(jié)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內容上的歸納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無中生有,片面遺漏,強拉硬連,任意拔高,等等。本題中,C項,“最后竇太后還是下令捕殺他”錯誤。根據原文“曹節(jié)等矯詔誅武等。蕃時年七十余,聞難作,將官屬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門。王甫時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大意是,曹節(jié)等人偽造太后的命令殺了竇武等人。陳蕃當時七十多歲,聽說變亂發(fā)生,率領屬官和學生八十余人,一起拔刀沖進承明門。王甫當時從宮里出來,于是命令逮捕陳蕃,當日殺害了他??梢?,不是竇太后下令捕殺他,是為奸臣所害。故選C。

(4)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能力。此類題目在翻譯時首先要找出關鍵字或句式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除一些帶有比喻性的詞語然后再整體翻譯,并按現代漢語的規(guī)范,達到詞達句順。文言文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虛詞,把握語境推斷。關鍵詞有:①詐,說假話;笞,鞭打;坐,獲罪。②豈,難道;非所在然,這樣。

故解析為:⑴C;⑵A;⑶C

⑷①于是送信的人說假話請求見陳蕃,陳蕃發(fā)怒,把送信的人鞭打至死,獲罪降為修武令。

②導致兒子們?yōu)楹Φ脑颍y道不是當地官吏貪污暴虐逼迫他們像這樣造反的嗎

⑴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此類試題解答時,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職名、文言虛詞、句子結構以及語段中動詞的賓語或補語等斷句。

⑵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文化知識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文化常識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歷法、樂律、地理、官職、科舉、姓名、宗法等。這類試題一般不考過于冷僻的內容,涉及的大多是科舉、姓名、禮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

⑶本題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抓住題干,讀全讀準。對題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準確地把握題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

⑷本題主要考查文言語句翻譯。此類試題解答時,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

三、情景默寫

11.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

(2)廉頗聞之,肉袒負荊,。

(3)卒相與歡,。

(4)范仲淹《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他忠貞愛國的體現,《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吾所以為此者,”也體現出藺相如的這一情感。

(5)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以廉頗自比,來表示自己不服老,還希望能為國效力的句子是“:,”。

(1)徒慕君之高義也

(2)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3)為刎頸之交

(4)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名句;名篇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文的背誦、理解、默寫能力??疾榉种苯有阅瑢懞屠斫庑阅瑢憙煞N類型。解答此類題,要求學生平時既要注意記憶、積累,同時在此基礎上加以理解、應用和賞析。答題時看清題目要求,本題屬于理解性默寫,比較簡單。寫錯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題默寫時需注意以下字詞書寫:慕、藺、刎、頸、廉。

故解析為:⑴徒慕君之高義也

⑵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⑶為刎頸之交

⑷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⑸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本題主要考查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寫分為兩大類,一是給出語境的理解性默寫,二是給出上句寫下句的直接默寫。此類試題解答時,默寫要注意字形,而字形與字義分不開,學生應借助字義來識記字形,注意重點字的寫法。

在線組卷平臺(zujuan.)自動生成1/1登錄在線組卷平臺助您教考全無憂

人教版語文必修4第四單元11廉頗藺相如列傳司馬遷同步測驗卷

一、單項選擇題

1.下列詞語中劃線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繆賢(mào)燕王(yàn)砧板(zhǎn)傲倨(jù)

B.睥睨(nì)弄臣(lòng)齋戒(zhāi)佯狂(yáng)

C.湯鑊(huò)澠池(miǎn)盆缶(fǒu)怒叱(chì)

D.披靡(mǐ)避匿(nì)鄙賤(bēi)刎頸(wěn)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秦王齋五日后,乃設九賓禮于廷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

B.且秦強而趙弱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

C.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不如因而厚遇之

D.以勇氣聞于諸侯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

3.下列對句式類型的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③何以知燕王

④而君幸于趙王

⑤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

⑥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⑦會于西河外澠池

⑧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A.①⑤⑧/②④/③/⑥⑦B.①⑤/②③/④⑥/⑦⑧

C.①/②④⑤⑥/③⑧/⑦D.①⑤/②④⑥/③/⑦/⑧

4.下列各項中,詞類活用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②乃使其從者衣褐

③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舍

④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⑤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

⑥趙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⑦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

⑧畢禮而歸之

A.①②④/⑤⑦/⑥⑧/③B.①⑧/②③⑦/④/⑤⑥

C.①④/②⑥⑦/③/⑤⑧D.①⑧/②⑥⑦/③⑤/④

5.下列各句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組是()

①相如奉璧西入秦②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③拜送書于庭④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

⑤召有司案圖⑥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⑦乃使其從者衣褐⑧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⑨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⑩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

A.①②③⑤⑦⑧B.②③④⑦⑨⑩

C.①②③⑤⑥⑧D.④⑤⑥⑦⑧⑨

6.下列句子中加橫線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以勇氣聞于諸侯愿以十五城請易璧

B.乃設九賓禮于廷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C.不如因而厚遇之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D.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

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橫線詞的活用類型相同的一項是()

A.奉璧西入秦秦御史前書曰

B.且庸人尚羞之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歸璧于趙怒發(fā)上沖冠

D.左右欲刃相如舍相如廣成傳

8.下列對課文中相關古代文化知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召有司案圖”中的“有司”是官吏的通稱。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所以稱官吏為“有司”。

B.“九賓”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禮節(jié),指由儐者九人依次傳呼接引賓客上殿。

C.我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四種: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年號紀年法、干支紀年法、年號干支兼用法。文中“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采用的是年號紀年法。

D.“齋戒”是古代的一種禮儀,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禮等嚴肅莊重的場合前沐浴更衣、潔身清心,以示虔誠。

9.下列句子中劃線詞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②舍相如廣成傳③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④左右欲刃相如⑤相如廷叱之⑥秦王恐其破璧⑦庸人尚羞之⑧寧許以負秦曲

A.①⑤/②④/③/⑥⑧/⑦B.①②④/⑤/③⑦/⑥⑧

C.①②④⑤/③⑥⑦/⑧D.①⑤/②④/③⑥/⑦⑧

二、文言文閱讀

10.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人也。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穢。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蕃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蕃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初仕郡,孝廉,除郎中。后遭母憂,棄官行喪。太尉李固表薦,征拜議郎,再遷為樂安太守??と酥墉G,高潔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為置一榻,去則縣之。大將軍梁冀威震天下,時遣書詣蕃,有所請托,不得通,使者詐求謁,蕃怒,笞殺之,坐左轉修武令。拜尚書。時,零陵、桂陽山賊為害,公卿議遣討之,又詔下州郡,一切皆得舉孝廉、茂才。蕃上疏曰:“昔高祖創(chuàng)業(yè),撫養(yǎng)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為害,豈非所在貪虐,使其然乎宜嚴救三府①,隱核牧守令長,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舉奏,更選清賢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愛惠者,可不勞王師,而群賊弭息矣?!币源蒜枳笥?,故出為豫章太守。后遷大鴻臚。會白馬令李云抗疏諫,桓帝怒,當伏重誅,上書救云,坐免歸田里。永康元年,帝崩。竇太后臨朝,時新遭大喪,國嗣未立,諸尚書畏懼權官,托病不朝。蕃以書責之曰:“古人立節(jié),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諸君奈何委茶蓼②之苦,息偃在床于義不足,焉得仁乎!”諸尚書惶怖,皆起視事靈帝即位,竇太后復優(yōu)詔蕃,封蕃高陽鄉(xiāng)侯,食邑三百戶。帝乳母趙嬈,旦夕在太后側,中常侍曹節(jié)、王甫等與共交構,諂事太后。太后信之數出詔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誅中官會竇武亦有謀蕃因與竇武謀之。用理泄,曹節(jié)等矯詔誅武等。蕃時年七十余,聞難作,將官屬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門。王甫時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節(jié)選自《后漢書·陳蕃傳》

:①三府:漢制,三公皆可開府,因稱三公為“三府”。②茶蓼:泛指田野沼澤間的雜草

(1)下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太后信之/數出詔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誅中官/會竇武亦有/謀蕃/因與竇武謀之

B.太后信之/數出詔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誅中官/會竇武亦有/謀蕃/因與竇武謀之

C.太后信之/數出詔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誅中官/會竇武亦有謀/蕃因與竇武謀之

D.太后信之/數出詔/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誅中官/會竇武亦有謀/蕃因與竇武謀之

(2)下列對文中劃線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舉孝廉”古代選拔官員的方式,屬自上而下選拔官吏的制度。

B.“出”,被調出京城任官職,實為貶官;陳蕃因提建議被貶為豫章太守

C.“視事”舊時指官吏到職辦公。陳蕃勸說托病不上朝的大臣要盡職盡責。

D.陳蕃對周只稱字不稱名,是表示對他的尊敬,故“字而不名”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陳蕃自有名節(jié)能招徠賢士??と酥墁幉唤邮鼙究で昂筇氐恼忻?,而陳蕃能夠招徠,正是因為陳蕃本人自是名節(jié)之士。

B.陳蕃識見卓異頗有方略。他認為地方官吏貪贓枉法、虐待百姓是導致山賊危害一方的重要原因;應該選賢任能,更換地方官吏。

C.陳蕃盡孝盡忠反而受到殺害。他因母親去逝,寧愿棄官守喪;雖然多次免官,但他仍然上疏,最后竇太后還是下令捕殺他。

D.陳蕃少有大志,為人稱贊。十五歲時閑處一室而庭院蕪穢,他以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回答父親好友之問,被認為有澄清天下的志氣,受到贊嘆。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使者詐求謁,蕃怒,笞殺之,坐左轉修武令。

②致令赤子為害,豈非所在貪虐,使其然乎

三、情景默寫

11.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

(2)廉頗聞之,肉袒負荊,。

(3)卒相與歡,。

(4)范仲淹《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他忠貞愛國的體現,《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吾所以為此者,”也體現出藺相如的這一情感。

(5)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以廉頗自比,來表示自己不服老,還希望能為國效力的句子是“:,”。

解析解答部分

1.C

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習慣性誤讀字字音

題干要求選出“下列詞語中加線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這是考查漢字的讀音,考生應根據字形和字義辨析正誤。

A項,“燕王”的“燕”應讀yān,“燕國”是周朝國名,戰(zhàn)國七雄之一,在今河北北部、遼寧西部一帶。為秦所滅。指河北北部。

B項,“弄臣”的“弄”應讀nòng,指帝王狎昵的臣子?!芭弊xlòng的時候,是方言中的巷子。

D項,“鄙賤”的“鄙”應讀bǐ,卑賤,指卑微下賤的人?!芭摇钡摹懊摇睉xmǐ,草木倒伏,喻軍隊潰敗,泛指退卻后退,喻事物衰落,猶風靡謂風吹到的地方,草木隨之倒伏?!懊摇弊xmí的時候,指浪費。

故解析為:C

本題考查正確識記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讀音。注意“多音讀次音,形聲莫套讀,方言要”的原則。

2.D

理解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這類題目解答時一般要把虛詞放回到原文中,結合上下文來判斷,常用文言虛詞的辨析方法有:詞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溫故求新法、語境判定法、語法切入法、標志識別法等,一般采用排除法或者直選法。本題要求選出“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

A項,“乃”,第一個是副詞,就;第二個是副詞,才。

B項,“而”,第一個是連詞,表示并列,第二個是連詞,表示轉折。

C項,“因”,第一個是介詞,通過;第二個是副詞,趁機,由此。

D項,兩個“以”為介詞,憑借。

故解析為:D

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文言虛詞類型的題目,在解答應根據上下文的語境、語法結構、對應位置、特殊標志、語氣表述等來理解判斷。

3.D

文言句式

題干要求選出“對下列句式類型,分類正確的一項”,這是考查文言特殊句式的辨析。首先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種類,以及每種句式的特點,然后根據選項做出判斷。①⑤都是判斷句,“廉頗者,趙之良將也”中“……者,……也”表判斷,“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中“……,……也”表判斷。②④⑥都是被動句,“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中“見”表被動,“而君幸于趙王”中“于”表被動,“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中“見……于”表被動。③“君何以知燕王”是倒裝句中的介詞賓語前置,應為“以何”;⑦“會于西河外澠池”是狀語后置句,“于”是標志,應為“于西河外澠池會”;⑧“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是倒裝句中的定語后置句,應為“求可使報秦之人”。

故解析為:D

本題考查學生把握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首先要回顧文言特殊句式的種類以及每種句式的特點,然后結合這些特點分析文言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以及省略句,倒裝句包括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

4.B

詞類活用

題干要求選出“下列各項中,詞類活用分類正確的一項”,這是考查文言實詞中的詞類活用現象。考生應先明確詞語本身的詞性,然后根據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詞語的詞性辨析活用類型。①⑧都是使動用法,“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中的“負”應為“使……承擔”,“畢禮而歸之”中的“歸”應為“使……回去”。②③⑦都是名詞做動詞,“乃使其從者衣褐”中“衣”應為“穿”,“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舍”中第一個“舍”應為“安置”,“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中“前”應為“上前”。④“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堅明”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意為“堅定明確地遵守”;“約束”是動詞活用為名詞,意為“同盟,信約”。⑤⑥都是名詞做狀語,“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中“間”應為“從小路”“抄小路”,“趙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中“西”應為“向西”,故選B項。

故解析為:B

本題考查的是文言實詞的詞類活用現象。解答此類題目時,首先要辨別詞語的詞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詞語的詞性,最后辨別該位置需要一個什么詞性的詞語,由此確定其活用類型。

5.C

通假字

題干要求選出“下列各句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組”,這是考查文言實詞中的通假現象。①“相如奉璧西入秦”中“奉”同“捧”,雙手捧著。②“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中“不”同“否”。③“拜送書于庭”中“庭”同“廷”,朝堂。⑤“召有司案圖”中“案”同“按”,查明。⑥“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中“繆”同“穆”。⑧“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中“孰”同“熟”,仔細。④⑨⑩中沒有通假字。

故解析為:C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解答時,通假字,泛指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種種原因,書寫者沒有使用本字,而臨時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來替代。

6.D

理解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D項,為:介詞,替,給。

A項,以:介詞,憑借/介詞,用。

B項,乃:副詞,于是,就/副詞,才。

C項,因:副詞,由此,趁此/介詞,經由,通過。

故解析為:D

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文言虛詞類型的題目,在解答應根據上下文的語境、語法結構、對應位置、特殊標志、語氣表述等來理解判斷。

7.D

詞類活用

A項,名詞用作狀語/名詞用作動詞;

B項,意動用法/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C項,動詞的使動用法/名詞用作狀語;

D項,名詞用作動詞/名詞用作動詞。

故解析為:D

本題考查的是文言實詞的詞類活用現象。解答此類題目時,首先要辨別詞語的詞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詞語的詞性,最后辨別該位置需要一個什么詞性的詞語,由此確定其活用類型。

8.C

文化常識

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文化常識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歷法、樂律、地理、官職、科舉、姓名、宗法等。這類試題一般不考過于冷僻的內容,涉及的大多是科舉、姓名、禮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解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結合語境的含義作答。本題要求選出“下列對課文中相關古代文化知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C項,題中“趙惠文王十六年”采用的是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

故解析為:C

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文化知識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文化常識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歷法、樂律、地理、官職、科舉、姓名、宗法等。這類試題一般不考過于冷僻的內容,涉及的大多是科舉、姓名、禮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

9.A

詞類活用

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活用,題干要求選出“句子中加點詞的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①⑤名詞作狀語,②④名詞作動詞,③形容詞作動詞,⑥⑧是使動用法,⑦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故解析為:A

本題考查的是文言實詞的詞類活用現象。解答此類題目時,首先要辨別詞語的詞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詞語的詞性,最后辨別該位置需要一個什么詞性的詞語,由此確定其活用類型。

10.(1)C

(2)A

(3)C

(4)①于是送信的人說假話請求見陳蕃,陳蕃發(fā)怒,把送信的人鞭打至死,獲罪降為修武令。

②導致兒子們?yōu)楹Φ脑?,難道不是當地官吏貪污暴虐逼迫他們像這樣造反的嗎

文言語段綜合訓練;文學常識;翻譯;斷句;概括分析

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通讀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為名詞常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注意主語常省略。其次找動詞,動詞通常作謂語。借助句子成分,關鍵是抓住動詞,以動詞為中心,找前后結構關系,確定主干,從而斷開句子。此外,文言虛詞和特殊句式對文言文句讀有很大的輔助作用。斷句題還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斷開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題。

(1)比如本題,劃線句的大意是,太后信任他們,多次下詔令,給他們封爵授官。陳蕃常恨這幫人,決心消滅宦官。恰逢竇武也有謀劃,陳蕃于是與竇武商量。根據主語的變化,確定前半部主語是“太后”,后半部主語是“陳蕃”;再抓動詞,以動詞為中心,尋找前后結構關系。分析可知,“數出詔命”“有所封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