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山東省部分地區(qū)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初語文檢測試卷匯編:非文學類文本閱讀(解析)非文學類文本閱讀
山東省濰坊市濰坊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開學考語文試題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1920年1月,化裝成商人的陳獨秀從北京前往上海,他的行李中有一本英文版的《共產黨宣言》,他打算尋找一個合適人選將其翻譯成中文。陳獨秀的密友有一本日文版《共產黨宣言》,也正找人翻譯,就讓當時《民國日報》的主筆邵力子推薦人選,邵力子脫口而出:“能擔任此任者,非陳望道莫屬!”
陳望道是何許人也?1891年,陳望道出生于浙江義烏一個農民家庭,由于父親受到維新思想的影響,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陳望道兄弟都接受了良好的學校教育。陳望道先后就讀于義烏繡湖書院、金華中學、浙江之江大學,后到日本留學。
陳望道留學日本期間,正值社會主義思潮在日本興起,他閱讀了幸德秋水的《社會主義神髓》、河上肇的《貧乏物語》等宣傳社會主義的讀物,對馬克思主義有了較多的了解。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后,陳望道回到祖國,并接受著名教育家經亨頤的邀請,前往浙江第一師范學校擔任國文教員。在新文化運動的洗禮下,陳望道等人在浙江一師進行新思潮宣傳,給整個浙江帶來極大沖擊。反動當局責令一師對陳望道革職查辦,這受到全校師生的堅決反對。反動當局隨即出動警察包圍學校,從而釀成著名的浙江“一師學潮”。這一學潮得到全國的聲援,最終迫使反動當局收回成命。
“一師學潮”讓陳望道認識到,倡導改良是無濟于事的,必須對舊制度進行根本的改革。因此,當他接到邀請翻譯《共產黨宣言》時,就毫不猶豫接受了。
1920年早春,陳望道帶著兩個版本的《共產黨宣言》回到浙江義烏分水塘老宅,開始了翻譯工作。老宅已經年久失修,再加上浙江早春天氣寒冷,條件十分艱苦。陳望道不以為意,專心投入到翻譯工作中,一日三餐也都是老母親幫著打理并送到房間來。看著兒子因連續(xù)工作而身體消瘦,陳母包了些粽子,讓他蘸紅糖吃以補身體。陳母在屋外問紅糖甜不甜時,陳望道連連回答“夠甜了,夠甜了”。等陳母進來收拾碗筷時,發(fā)現兒子滿嘴墨汁。原來,陳望道全神貫注工作,竟然蘸了墨汁吃粽子,還感覺不到異味,實在是太過投入了。
1920年4月底,陳望道完成了《共產黨宣言》的中文翻譯工作,于5月中旬趕往上海交稿。經過陳獨秀、李漢俊校閱,8月中旬,中譯本《共產黨宣言》1000冊公開出版,被迅速搶購一空。到1926年,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已印行17版。魯迅當時評價說:“把這本書譯出來,對中國做了一件好事?!?/p>
(摘編自曾慶江《陳望道:千秋巨筆,首譯“宣言”》)
材料二:
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時在語言上表現出明顯的白話文傾向,這與他的政治和文化主張有著密切關系。20世紀一二十年代,新文化運動風起云涌,而1920年前后又恰是白話文運動如火如荼的時候,曾在新文化運動陣地《新青年》任編輯的陳望道是這場運動的堅定支持者、踐行者和捍衛(wèi)者,所以他的《共產黨宣言》譯本白話文風格是意料之中的。與文言相比,陳譯本句子變長,四字格變少,“之乎者也”的文言功能詞幾乎絕跡。譯文還大量使用文白過渡時期特有的助詞“底”,且呈現出“底”“的”混用的現象,譬如“各國底語言”“社會底歷史”“用自己黨底宣言發(fā)表自己的意見”等。另外,譯文偏向口語化,譬如“草了下列的宣言”“他的特色就是把階級對抗弄簡單了”。對于修辭學家陳望道而言,這未免不是一種用所謂“引車賣漿者言”的大眾語來創(chuàng)立新的書面語風格的努力。在當時的中國,許多西洋詞語都是直接采用日語譯名,陳望道雖然以日譯本為主要底本,但他在術語上并非全數照搬日譯本現有的譯法,而是根據當時中國的社會現實,有選擇性地修改。譬如日譯本中的“紳士”和“紳士閥”,陳望道譯作“有產者”“有產階級”;日譯本的“平民”,陳譯本中作“無產者”。而在修辭方面,與日譯本相比,陳譯本在用詞上更注重韻律節(jié)奏以及語言的生動性和表現力,如“革命要素”變換為“革命種子”,“農業(yè)的革命”變成了“土地革命”,兩種階級對立狀態(tài)的“相敵視”轉換為“對壘”,將資產階級的發(fā)展從“沒落”變換為“傾覆”。簡言之,中譯本在措辭上更為激烈,有著明顯的“尖銳化”傾向,這可以理解為陳望道基于自己的信仰,為強調《共產黨宣言》的立場、提高革命號召力、鼓動人們的斗志而來取的一種翻譯策略。
(摘編自林風、馮傾城《陳望道與首譯本》)
材料三:
從文本研究方面看,中國人對《共產黨宣言》的解讀主要有三種模式,即翻譯性解讀、解釋性解讀和考據性解讀。所謂翻譯性解讀,是指為了更好地翻譯《共產黨宣言》文本所進行的各種理解,如對人名、地名、術語的理解。其中,包括對已有中文術語的選擇運用和新術語的創(chuàng)造。我國學者的翻譯性解讀從翻譯《共產黨宣言》片段文字時就開始了。由于《共產黨宣言》原文是德文,對不懂德文的人來說,要理解它的思想,首先就有一個翻譯的問題。恩格斯說過,翻譯馬克思的著作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是真正老老實實的科學工作”。中國人要準確翻譯《共產黨宣言》,就更加困難,要做好這件事情,不僅要懂得外文,還需要了解當時歐洲的社會歷史、思想文化背景以及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活經歷和語言風格等。早期對《共產黨宣言》的翻譯性解讀有一個明顯特點,就是譯詞的隨機性。如對馬克思、恩格斯中文名字的翻譯就有十多種。1899年在上?!度f國公報》發(fā)表的《大同學》一文中,他們的名字被譯為“馬克思”“恩格思”;后來又有人譯作“馬克司”“嫣及爾”等;直到1938年,成仿吾、徐冰譯的《共產黨宣言》才把他們的名字譯為“馬克思”“恩格斯”,此后固定下來。又如“資產階級”一詞,1899年譯為“糾股辦事之人”;1920年陳望道譯為“有產階級”;到1938年成仿吾、徐冰譯本才確定為“資產階級”,并沿用至今。
(摘編自楊金海《在我國的文本解讀史及啟示》)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陳望道接受翻譯《共產黨宣言》邀請的重要原因是其思想認識發(fā)生了轉變。
B.陳望道采用白話文翻譯《共產黨宣言》是其順應時代發(fā)展選用的翻譯策略。
C.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是以日譯本為主要底本同時參照英譯本完成。
D.陳望道首次將《共產黨宣言》的全文翻譯為中文的行為不屬于翻譯性解讀。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材料一以陳望道日本留學的經歷,說明他具有翻譯《共產黨宣言》的思想基礎。
B.材料一用陳望道蘸著墨水吃粽子的故事來表現人物精神,文章選材具有典型性。
C.材料二的主旨是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時在語言的選用上具有白話文傾向。
D.材料三中對《共產黨宣言》翻譯難度的說明也可佐證陳望道翻譯此書時的艱辛。
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的發(fā)行具有社會基礎,順應當時社會需求。
B.翻譯《共產黨宣言》,譯者要忠于原著,不能自創(chuàng)新術語,以防違背原著精神。
C.閱讀《共產黨宣言》在我國文本解讀史,有助于馬克思主義傳播史的研究。
D.隨著時代發(fā)展,翻譯《共產黨宣言》用詞隨機性越來越小,科學性越來越強。
4.材料二與材料三中兩處畫橫線句子都提及陳望道對“有產階級”一詞的翻譯,請分別分析其在材料中的作用。(4分)
5.假如你是《共產黨宣言》陳列館的解說員,如何向參觀者介紹館藏的中文首譯本《共產黨宣言》?請根據材料相關內容,列出解說詞的提綱。(6分)
山東省日照市天立教育集團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入學聯(lián)測語文試題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數字技術可以使歷史文化遺產以全新的方式永久保存,有利于傳承民族文化記憶。作為新時代文化建設重大基礎性工程,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已被納入國家“十四五”規(guī)劃,中國化遺產標本庫、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庫、中華文化素材庫等正在建設中。在這些文化數據庫中,關于文化遺產將按照一定標準結構化存儲于服務器中,實現專業(yè)資源分類和系統(tǒng)資源整合,并可以通過有線電視網絡實現與千家萬戶的連接。屆時,無論是單純地學習了解傳統(tǒng)文化,還是發(fā)文創(chuàng)產品,抑或是進行學術研究,都可以通過終端方便地從上述文化數據庫中查閱提取素材。
在對文化遺產元素的應用上,數字虛擬仿真等技術能夠推動文化產業(yè)突破各種介質、載體及時空界限,實現文化創(chuàng)意跨載體呈現、跨時空交互,從而為文化產業(yè)創(chuàng)造出新業(yè)態(tài)和新場景,同時也會拓展傳統(tǒng)文化傳播的邊界和想象力。
目前,已有不少機構借助5G、ARVR、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出了大量數字文化精品。比如,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用激光與數字光影機械裝置,為觀眾呈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jié)氣”,讓中國文化的內核得到完美表述。河南衛(wèi)視的《唐宮夜宴》《端午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系列節(jié)目,以“5G+AR”技術將虛擬場景和現實舞臺結合,將傳統(tǒng)文化與前沿科技創(chuàng)新交融,讓舞蹈國寶夢幻聯(lián)動,提升了傳統(tǒng)文化的穿透力。還有一些機構利用數字技術推出實景游戲體驗、博物館場景角色扮演等項目,給人們帶來別樣的文化體驗。
數字技術的加速應用和迭代,深刻地影響著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現代表述方式的創(chuàng)新以及優(yōu)質文化產品的供給力度,成為激發(fā)文化建設活力的關鍵所在。隨著整個國家消費升級步伐的加快,人們不再執(zhí)著于單純的物質消費,而更加看重文化消費和精神體驗,更在乎文化消費品是否具有超出想象的創(chuàng)意性和直抵人心的感染力。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能夠為消費注入美學創(chuàng)意、設計創(chuàng)新,助力消費需求從“物質型”向“精神型”轉變,而數字技術作為催化劑,能夠將文化元素以多元方式導入消費領域,滿足人們新的消費偏好、新的消費場景要求,進一步提升消費品質。
需要注意的是,數字技術對文化遺產的影響并不完全是正面的、積極的。例如,在大眾流行文化的快速迭代中,數字經濟的“快”與傳統(tǒng)文化的“慢”之間形成較大反差,不是所有文化遺產都能幸運地搭上數字技術快車,那些登不上數字技術快車的文化遺產可能會面臨更加嚴峻的生存危機。另外,在科技與文化的融合中,文化始終是內核和靈魂,而數字技術只是工具和載體。可是,不少所謂的文化科技產品,雖然外表絢麗,也運用了不少新技術,但沒有多少文化內容。文化遺產成為其引流和營銷的噱頭。
(摘編自黃雋《數字技術為文化遺產帶來了什么》)
材料二:
追根溯源,數字技術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利用技術創(chuàng)新使得古籍的整理出版工作速度大大加快。古聯(lián)公司集合古籍愛好者建設運營古籍整理平臺,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fā)出古籍文字識別、自動標點、繁簡轉換等技術,不僅能夠減輕古籍整理者字字校對的負擔,更能將古籍文獻的文本內容和圖像迅速轉換為數字數據,通過新媒體隨時隨地為讀者提供簡體古籍文獻,大大縮短了古籍“重獲斷生”的整理時間。同時,利用數字技術能節(jié)約讀者閱讀繁體古籍文字的時間,拉近古籍與讀者的距離。
更進一步而言,數字技術更新了古籍文獻的呈現形式。現今,古籍文本的實物展示和整理出版日趨活躍,短視頻解讀古籍日益火熱,古籍數字化教材編寫逐步開展。古籍愛好者利用數字技術將古籍轉化為數字數據,通過短視頻、朗讀、音樂、書法等多種吸引讀者興趣的形式動態(tài)呈現,如此一來,讀者可以通過多種形式靈活了解古籍的深厚思想內容,推動優(yōu)秀的典籍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古籍“活”起來不能止步于此,如何更好利用數字技術讓古籍“活”起來傳下去呢?正如古聯(lián)公司未來所要努力的,在現有古籍數字化的基礎上,應當加強多民族古籍文獻的數據庫建設,更應當開展跨學科人才培養(yǎng)和古籍數字化教材編寫等工作,建設起集古籍人才培養(yǎng)、資源整理出版、數字化創(chuàng)新于一體的平臺,真正做到數字技術“籍合”優(yōu)秀典籍;此外,還可以將古籍的圖文信息通過數字技術制作成文創(chuàng)產品,通過多種樣式提供消費者使用。
(摘編自王超《巧用數字技術,讓古籍“活”起來傳下去》)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我國對文化遺產數字化十分重視,將其大數據體系建設納入國家“十四五”規(guī)劃,建立種文化數據庫。
B.數字虛擬仿真等技術可推動文化產業(yè)突破各種介質、載體和時空界限,為文化產業(yè)創(chuàng)造出新業(yè)態(tài)和新場景。
C.數字技術的加速應用和迭代對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現代表述方式的創(chuàng)新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影響著整個國家消費升級的步伐。
D.人工智能對古籍文字識別、自動標點、繁簡轉換等提供了支持,使得人們整理古籍文獻的速度大大加快。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材料一第三段運用例證法論證了數字技術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所產生的效果。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談到了“數字技術與文化遺產的關系”,但二者的側重點并不相同。
C.材料一指出了數字技術對文化遺產影響的正反兩面性,使論證更理性,有思辨色彩。
D.古聯(lián)公司在多民族古籍文獻數據庫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做到了數字技術“籍合”優(yōu)秀典籍。
3.下列選項中,最適合作為論據支撐“利用數字技術讓古籍‘活’起來傳下去”觀點的一項是()(3分)
A.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副館長陳紅彥建議,將古籍保護設立為一級學科有效整合現階段相關學科資源。
B.南京圖書館通過復刻古籍袁枚的《隨園食單》并拍成小視頻,讓古籍在網絡上火了一把。
C.退休后的古籍修復師李英沒有去賞花踏青,而是在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繼續(xù)文獻修復工作。
D.祁縣圖書館從《昌黎先生集考異》一書中精選出十八枚印章作為棋子復活古代類游戲《十八子圍老虎》。
4.為什么說“數字技術對文化遺產的影響并不完全是正面的、積極的”?請簡要說明。(4分)
5.某地有一批古籍需要進行數字化保護,請根據以上材料提兩點建議。(4分)
山東省濰坊七中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開學考語文試卷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我國傳統(tǒng)的媒體媒介方式大多為報紙、電視、書刊等等,隨著經濟能力的提升,人們的日常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逐漸受到電子科技的影響,開始使用互聯(lián)網、計算機、手機等進行信息的融合。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在當代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應該協(xié)力合作,通過雙方的優(yōu)勢互補,來提升整體的適用能力。當前,我國存在的各類媒介自身的發(fā)展邊緣已經相繼模糊,這也足以證明當前媒介的融合發(fā)展巧妙地提升了整體運營合作的水平,其“整體劃一”的合作理念能夠更加有效地推動信息的傳播工作。各類新型技術要學習傳統(tǒng)媒體的語言魅力和發(fā)展優(yōu)勢,傳統(tǒng)媒體也應該打開思路完成自身發(fā)展的相應改革,只有兩者協(xié)調合作才是當前社會應用的新型目標,才能從根本上推動我國媒體綜合運營的發(fā)展。
(摘編自郭磊《淺析新媒體語境下的媒介融合》)
材料二:
人類文化和媒介素養(yǎng)發(fā)展過程
歷史階段傳播環(huán)境新技能社會文化結果
古代口頭傳播、肢體語言傳播、手寫文字傳播口頭表述技能、肢體語言的掌握、識文斷字知識系統(tǒng)的建立和保護、哲學和科學的起源
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印刷技術發(fā)明、報業(yè)出現文字素養(yǎng)、報刊素養(yǎng)語言學的起源與發(fā)展
第二次工業(yè)革命電子媒介出現影視素養(yǎng)、廣播素養(yǎng)媒介社會的形成、消費文化的流行
信息社會數字媒介、互聯(lián)網數字素養(yǎng)、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媒介素養(yǎng)全球信息化、知識爆炸、知識社會
(摘編自張開《媒介素養(yǎng)理論框架下的受眾研究新論》)
材料三:
在“互聯(lián)網+”的時代背景下,以媒介為載體的信息交互網絡正聯(lián)結起越來越多的社會關系。閱讀文本的生產、傳播方式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從平面紙質閱讀到手機閱讀、社交閱讀等網絡閱讀,閱讀媒介多樣化趨勢不可阻擋,這一發(fā)展趨勢給傳統(tǒng)的以紙質文本為中心的閱讀教學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為更好地應對這一機遇與挑戰(zhàn),《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加入學習任務群,使之正式成為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
“媒介”一般指傳播介質,如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絡等,既包括靜態(tài)的紙質文本、圖片,也包括動態(tài)的聲音、動畫、視頻等電子文本。由于文本內容呈現形式的多樣性,“閱讀”的內涵不再局限于對書面文字的識記、理解、鑒賞、評價,而是進一步拓展到對圖片、表格、聲音、視頻等多元信息的獲取、處理和應用。與傳統(tǒng)的紙質閱讀相比,跨媒介閱讀具有參與度高、自主性強、多樣、快捷、便利等特點,人人都可以成為生活事件的發(fā)現者、記錄者、寫、傳播者和接受者?!翱缑浇殚喿x與交流”的“跨”既強調“跨越”,更注重“整合”,不同的媒介形式特點各異,求同存異,將之有機整合并應用到語文課堂上來,可以豐富語文學習內容,加強語文學習與時代、與生活的聯(lián)系。
“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應圍繞言語活動開展。閱讀以不同媒介為載體的信息,首先應基于語言的建構與運用,引導學生理解多種媒介運用對語言的影響,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作為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手段,而非目的?!翱缑浇殚喿x與交流”活動應整合豐富的語料,鍛煉學生在多樣的信息來源中去偽存真、辨識媒體立場的能力,在言語實踐中形成價值判斷和文化心理。從本質上看,“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實際上是要求學生具備信息時代的“媒介素養(yǎng)”,但這里所說的“媒介素養(yǎng)”不是新聞傳播學范疇的,而是語文學科范疇的“媒介素養(yǎng)”,其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引導學生反思并適應媒介技術對母語習得的影響,在不斷接觸、分析、判斷、評價的過程中實現媒介素養(yǎng)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融合。
“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聚焦時代發(fā)展的前沿,彰顯語文學科的自我成長,意義重大,但在當下的教育情境中“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活動的開展,仍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特別是如何抵御多元媒體對教學的干擾問題。新媒介的引入可以增加信息容量,提高信息傳播速度,拓寬學生的閱讀與交流空間,但集文字、音頻、圖片、動畫、視頻等于一體的超文本,也容易使學生注意力分散,游離于閱讀內容之外。如果一味追求媒介的豐富,追求聲、光、電的交響,而忽略了閱讀的主體內容,則得不償失。
“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在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目前雖然還面臨很多挑戰(zhàn),但只要廣大師生能積極面對時代發(fā)展給語文的“教”與“學”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努力拓寬跨媒介視野,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教”與“學”的實踐,就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摘編自任明滿、鄭國名、王彤彥《“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內涵、實施策略與挑戰(zhàn)》)
材料四:
跨媒介閱讀背后實質是思維的表述,一個成功的、良性的跨媒介閱讀活動,植根于一種思維模式的構建??缑浇殚喿x不能僅僅是一種表面上的形態(tài)改變。要想讀懂思維之美,首先要讀懂不同媒介語言之間是如何轉化的。在跨媒介閱讀中,比較容易形成的形態(tài)是文學閱讀與影視閱讀相結合,因為很多影視作品是由文學作品改編而成的,這種天然的“血緣”關系,使得影視閱讀成為跨媒介閱讀的首選。然而,“跨”之后如何成功地閱讀才是關鍵,要知道,語文課中基于影視作品的跨媒介閱讀和一些地區(qū)開展的影視教育活動是截然不同的。
思維之美的另一種體現是要注重閱讀元素的分拆和關聯(lián),形成圖譜化的個人閱讀知識體系。跨媒介里面有很多元素,戲劇有戲劇表現語言,繪畫有繪畫表現元素,數字藝術更是元素眾多,這恰恰是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注意的。這種分拆和關聯(lián)背后,實際上是分類思想,先分類再建立關聯(lián),然后重新將關聯(lián)以后的知識結構化,形成一種思想,讓閱讀成為一個體系??缑浇殚喿x不止于閱讀瀏覽不同媒介信息,更要聚合思維和思想,形成新的跨媒介閱讀知識圖譜。
(摘編自吳鐘銘《跨媒介閱讀改變了什么》)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傳統(tǒng)媒體媒介主要是報紙、電視、書刊等,而新媒體媒介則包括互聯(lián)網、計算機、手機等,新媒介方式的產生與時代發(fā)展息息相關。
B.在媒介融合時代,各類媒介自身發(fā)展邊緣的模糊證明了整體運營合作水平的提升,還從根本上推動我國媒體綜合運營的發(fā)展。
C.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各有優(yōu)勢,在當代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只有雙方優(yōu)勢互補,協(xié)力合作,才能從根本上提升我國媒體整體運營能力。
D.媒介素養(yǎng)是人類傳播發(fā)展進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因文字的發(fā)明傳播而起,又因電子媒介和數字媒介的出現而得到延伸和拓展。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數字媒介、互聯(lián)網構成了信息社會的傳播環(huán)境,促進了媒介社會的形成,同時對應具備的與之相匹配的媒介素養(yǎng)也提出了新要求。
B.新媒介的引入對教學造成了許多干擾,容易使學生注意力分散,游離于閱讀內容之外,忽略了閱讀的主體內容,得不償失。
C.“跨媒介閱讀與交流”能夠正式成為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是在“互聯(lián)網+”的時代背景下實現的。
D.跨媒介閱讀背后實質是思維的表述,因此在跨媒介閱讀中,讀懂不同媒介語言間的轉化過程,就能讀懂思維之美。
3.下列做法中,不屬于“跨媒介學習”的一項是()(3分)
A.圖書館引進“VR誦經典”軟件,讀者戴上VR眼鏡在虛擬場景中進行古詩詞的數字閱讀互動。
B.教師讓學生看電視劇《紅樓夢》中《寶玉挨打》片段,再按事件發(fā)展順序寫劇本大綱。
C.在教授《祝?!窌r,教師用多媒體展示木刻畫作《祥林嫂》,讓學生用語言描寫祥林嫂。
D.在學習《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后,學生分組討論后給屠呦呦寫一段頒獎辭。
4.材料三從哪幾方面展開論述?論述順序可否調換?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4分)
5.在“互聯(lián)網+”的時代背景下,進行“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學習,應該注意哪些問題?請結合材料提出你的建議。(6分)
山東省菏澤市東明一中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開學測試語文試題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南宋是北宋的直接延續(xù)嗎
虞云國
①史學大師陳寅恪曾說過這樣一段話:“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后漸衰微,終必復振?!币话阒v到宋史,講到宋代文化,這段話是必引不可的。正因為他說“造極于趙宋之世”,所以我們對整個宋代都有一種相當的好感。
②首先是制度文化。鑒于五代的動亂,武將經常叛亂推翻政權,所以宋太祖設立的權力制度,從中央到地方,把兵權、政權、財權這重要的三權都加以必要的分割,不讓權力集中在某一個官員或某一個部門,宋朝因此建立起一個比較穩(wěn)固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帝國。其次是精神文化。宋代形成了影響中國古代后期的理學,這是儒學發(fā)展的新階段。宋代在宋詞、書畫、科技等方面,不僅達到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文化高峰,有的方面還走在世界的前列。至于物質文化,看看《清明上河圖》就知道當時社會是多么繁榮。
③但是,陳寅恪又說“后漸衰微”,這“衰微”開始在什么時候我認為,兩宋近320年的歷史,是復雜多變的。從北宋過渡到南宋的這段時期,正是宋代歷史上最波瀾壯闊又波譎云詭的一段歲月。
④從皇統(tǒng)角度來看,南宋毫無疑問是北宋的直接延續(xù)。因為宋高宗是宋徽宗的第九個兒子,是被俘到北方的宋欽宗的兄弟,在血脈皇統(tǒng)上,是真正的一姓王朝。從政府制度和祖宗家法來看,南宋對北宋似乎也沒有全面的顛覆性的變革。也就是說,南宋還是承襲了北宋的君主官僚政體,以及重要的制度文化,比如崇文輕武、科舉制度等。從這些角度來看,當然可以說“南宋是北宋的延續(xù)”。
⑤但是,它是一種“直接延續(xù)”嗎是一種簡單的延續(xù)嗎顯然又不是。
⑥第一,南宋的生存空間要遠比北宋逼仄得多。從疆域圖可以看出,南宋王朝基本上以現在的淮河和秦嶺作為南北分界線。而北宋的北方疆域達到了現在的北京以南。
⑦第二,南宋的內政和外交形勢空前嚴峻。北宋時期,宋朝政府與契丹族建立的遼朝相對峙。雖然前期戰(zhàn)爭不斷,但是從1004年開始,雙方進入了長期的和平階段,達100多年之久。而金朝和南宋對峙以后,一方面金軍戰(zhàn)斗力超過契丹軍隊,另一方面,由于地緣空間發(fā)生改變,金軍隨時可以渡淮河南下。南宋政權不但在立國初期處于存亡繼絕的生死關頭,而且,在其后存在的100多年間,金朝始終像一把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在這種情況下,南宋在政治體制、統(tǒng)治策略以及官僚機器的運作上,都勢必做出應激性的調整,否則難以對付內外交困的局面。于是,南宋在內政和外交方面都有重大的變化。
⑧第三,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宗逆轉了原先良性運作的政治體制。眾所周知,在君主官僚政體下,“君主是決定一切的”,君主的所作所為可以直接影響歷史走向和政治生態(tài)。宋高宗這個皇帝,從岳飛事件中可以看到他的政治手腕。他尤其在乎君權對軍權的全面掌控。
⑨在北宋全盛期,中樞權力機構是相對制衡的,也就是說,對當時的君主官僚政體來講,這是一種較為理想的運作狀態(tài)。在這種運作程序下,皇帝不能夠獨立地、專權地決定朝政大事。幾乎所有的朝政大事,皇帝先表述一個意向,然后交給起草政令的機構去起草。起草完以后,要通過當時的監(jiān)督機構,包括御史臺和諫院在內的監(jiān)察系統(tǒng),對這些政令進行審查,是不是合理、是不是正確,然后再正式發(fā)布,交由以宰相為首的行政部門去執(zhí)行。這樣一來,各種權力是互相制衡的,防止了中央權力可能出現的失誤。但是南渡初年,整個高宗小朝廷一直處于不斷逃亡中,如果還要依照北宋那種體制,肯定無法應付當時千變萬化的戰(zhàn)爭局面。而宋高宗其人又精于玩弄權術,喜歡大權獨攬,這就導致原來中樞權力相對制衡的良性政體逐漸走向了專制。
⑩紹興八年,宋高宗起用秦檜作為唯一的宰相。宋朝一般任命左右兩個宰相,但他卻特許秦檜獨相。目的是什么就是讓秦檜單獨去處理與金朝議和的事情,而不受到掣肘。結果,紹興十二年初,他與秦檜制造了岳飛父子謀反冤案,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岳飛父子,并同全朝簽訂了屈辱的紹興和議。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士大夫官僚仍然力主收復北方,反對議和的聲音始終非常強烈。宋高宗和秦檜就采取高壓政策,羅織了一系列“文字獄”,對那些持不同政見的官僚士大夫打擊鎮(zhèn)壓,罷官的罷官,貶黜的貶黜,流放的流放,有的官員甚至就死在流放地。
所以,宋高宗時代與“造極于趙宋之世”的北宋最好的時代,應該區(qū)分開來。如果要穿越到宋朝去的話,應該穿越到宋仁宗、范仲淹與包拯的時代,而絕不是宋高宗與秦檜的時代。
(選自《讀好書》,有修改)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宋代的制度文化特征之一是從中央到地方的兵權、政權、財權制度三項權力分割。
B.血緣關系居于皇統(tǒng)的重要地位,從血緣關系來說,南宋北宋是一姓王朝。
C.為了存亡繼絕,南宋政權被迫作出了一系列的制度調整,以應對內外交困的局面。
D.中樞權力相對制衡能防止中央權力失誤,宋高宗出于個人原因破壞了這種制衡。
2.下列對材料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陳寅恪的“華夏民族文化造極于趙宋之世”的論斷,讓我們對整個宋代都有一種相當的好感。
B.儒學至宋發(fā)展到一個新階段,所以宋代在宋詞、書畫、科技等方面的發(fā)展達到高峰。
C.陳寅恪認為中華文化“造極于趙宋之世”,本文認為其觀點失之籠統(tǒng),做了補正。
D.宋高宗和秦檜采取高壓政策,制造文字獄,是為打擊持不同政見的士大夫官僚集團。
3.下列選項均為南宋詩句,不能表明南宋士大夫力主收復北方、反對議和的一項是()(3分)
A.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辛棄疾)
B.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兩宮何處,塞垣祗隔長江,唾壺空擊悲歌缺。(張元干)
C.萬里腥膻如許,千古英靈安在,磅礴幾時通胡運何須問,赫日自當中!(陳亮)
D.編蓬為戶鄰虎穴,敢于虎口寄浮生。干戈時有人相食,吏猛于虎角而翼。(馮時行)
4.請簡要分析材料的主要論證思路。(4分)
5.宋高宗時代區(qū)別于北宋最好的時代,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請結合材料第⑨
段和第⑩段,簡要概括。(4分)
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一中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開學檢測語文試題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紅樓夢》全書,共有詩詞歌賦180余首,屬于曹雪芹創(chuàng)作的有140余首(《紅樓夢》前80回)。這些詩詞決非可有可無,而是作品重要的組成部分。換言之,如果從《紅樓夢》中抽掉這些詩歌詞賦,作品還能產生如此強烈的藝術效果嗎?回答自然是否定的。
文備眾體,引詩詞歌賦等各種藝術形式入小說,是中國古典小說形式上的一大特點。從唐傳奇開始,經宋元話本,明清的長篇、短篇小說,最后到晚清的才子佳人小說等等,可以說這種形式一直在沿用。但這種形式與作品的主題、情節(jié)、人物等有什么必然的聯(lián)系?在作品中起多大作用?實在讓人不敢恭維。唐傳奇中的《游仙窟》,人物對話全是詩句,失去了生活的真實性。《長恨歌傳》把白居易的《長恨歌》全詩抄錄,又有什么必要呢?至于宋元話本、明清小說中的文前詩、文后詩、有詩為證、有詩嘆曰之類,很多是可有可無的贅筆。
而曹雪芹的《紅樓夢》就不同了。他一方面吸收了這些藝術形式,另一方面又對它們進行了改造、豐富和發(fā)展,使之能夠為作品的內容、情節(jié)和人物服務,為總體的藝術構思服務。
第五回“賈寶玉夢游太虛境”,是《紅樓夢》中出現詩詞最多的一回,這些詩詞絕對不是什么“贅賦閑文”?!都t樓夢》前五回是整個故事的開端,尤其在前四回中,通過“接外孫賈母惜孤女”和“葫蘆僧判斷葫蘆案”,將林黛玉和薛寶釵兩位女主人公一前一后送入賈府。伴隨著黛玉、寶釵的登場,寶玉、鳳姐、賈母等重要人物也一一亮相。那么十二釵中還有其他人物怎么辦?是否也需要像釵黛那樣逐一介紹呢?如果這樣,那才真正成了贅筆閑文,使人讀來毫無情趣。所以,當介紹了寶黛釵等人后,就在第五回通過寶玉夢境,利用詩詞歌賦的形式,對十二釵及其他重要人物進行了一一介紹,而且草蛇灰線、若隱若顯,讓人產生一種玩味無窮的藝術感受??梢?,這些詩詞歌賦,不僅是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體現了獨特的藝術構想。
第二十二回中編了許多燈謎詩。如果把這些詩謎僅僅當作一種猜謎游戲看待,豈不辜負了的一番苦心?元春的“一聲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謎底:爆竹),黛玉的“焦首朝朝還暮暮,煎心日日復年年”(謎底:更香)等,清晰地表明了這些燈謎暗含的豐富寓意,它們與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命運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
由此可見,詩詞在全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抽掉《紅樓夢》的詩詞,那么作品的藝術價值將受到極大的限制。包括像林黛玉這樣的人物,去掉她的詩詞,她給讀者的印象也僅僅就是一個愛哭鼻子的嬌小姐而已,這絕不是完整意義上的林黛玉。
(摘編自劉保忠《論詩詞在中的作用》)
材料二:
《紅樓夢》中的詩詞所表現出的中華文化內涵是博大精深的。從縱向的時間維度來說,它吸納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思想精華;從橫向的文學空間維度來說,它借鑒了古典詩詞曲賦的表現技巧,具有廣博的文化張力。
漢樂府民歌中通過人物的語言和行動表現人物性格的手法,在《紅樓夢》詩詞中運用得也相當精彩。薛寶釵、林黛玉、賈寶玉等同詠白海棠詩,卻可以從中看出不同的性格:從薛詩中著出了封建淑女端莊的姿態(tài);從林詩中看出了黛玉出淤泥而不染的純潔品格;從寶玉詩中看出了他喜花憐女、不與臭男人為伍的情懷。
魏晉南北朝的文化的味,在《紅樓夢》詩詞中亦可體現。如詩詞的詞藻華麗,講究對偶,聲的和諧等。謝靈運以肆意游邀、寄情山水聞名后世,《紅樓夢》詩詞以吟花弄月、陶醉于大觀園令世人贊嘆不已。
《紅樓夢》詩詞富有唐詩宋詞的文化底蘊,如意境的雋永,詩味的綿長,詞采的華麗,詩句的精煉等。李商隱詩的“紅樓隔雨相望冷”,李清照詞的“凄凄慘慘戚戚”,在《紅樓夢》詩詞中都能找到文化的對應點。單就林黛玉的詩而言,就有王維詩的自然、李白詩的飄逸和杜甫詩的沉郁。
元代文學藝術的文化精華,《紅樓夢》詩詞也進行了恰切的借鑒吸納。如《西廂記》中的曲詞《正宮·端正好》與林黛玉的《唐多令·柳絮》,在情調、用詞、風格上都有異曲同工之妙;元雜劇中通過言行塑造典型人物的文化底蘊,在《紅樓夢》詩詞中亦有表現。元散曲在表現手法上的自由灑脫,風格上或樸白或典雅的品味,意境上的別有洞天,在《紅樓夢》詩詞中都可以找到神似之處。
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其唱詞和創(chuàng)作方法對《紅樓夢》詩詞影響很大。林黛玉聽了《牡丹亭》的唱詞后,心下思量:“原來戲上也有好文章,可惜看戲人只知看戲,未必能領略這其中的趣味。”林黛玉所說的“趣味”是什么呢?我想就是中國優(yōu)秀文化中歌詠自然、追求美好、表現內心情感的意趣和味道。從《紅樓夢》詩詞中,我們可以看出它與中國歷史詩詞戲曲有著不可分割的文化淵源。
《紅樓夢》詩詞從清初詩文中,亦吸收了些許精華。顧炎武詩的憂國情懷,王士禎詩的流連風景、詠懷古跡,在《紅樓夢》的詠物詩和懷古詩中可以找到蹤影。
《紅樓夢》詩詞通過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吸納創(chuàng)新,增加了自身的文化厚度和審羨蘊涵,展現了更為宏闊的文化視野,對當今詩詞創(chuàng)作和未來詩歌發(fā)展有一定的啟迪借鑒作用。
(摘編自姜志軍《論詩詞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吸納》)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紅樓夢》強烈藝術效果的產生離不開作品中數量眾多的詩詞歌賦,它們是整部作品重要的組成部分。
B.曹雪芹設計寶玉夢游太虛幻境的情節(jié),并通過詞曲形式對十二釵等重要人物進行介紹,藝術構思獨特。
C.詩詞對《紅樓夢》人物刻畫有很大作用,它可以體現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運,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
D.引“紅樓隔雨相望冷”“凄凄慘慘戚戚”等詩詞入文,使得《紅樓夢》詩詞富有唐詩宋詞的文化底蘊。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引詩詞歌賦進入小說的這種創(chuàng)作形式,從唐傳奇開始一真在沿用,但都為贅筆。
B.把《紅樓夢》的燈謎詩當普通謎語看,就發(fā)現不了它與情節(jié)、人物的密切關系。
C.漢樂府民歌以肖行表現人物性格的手法。在《紅樓夢》詩詞中運用得更加精彩。
D.曹雪芹通過寫黛玉聽唱詞后的思量,表述了對《牡丹亭》整部作品的高度肯定。
3.下列選項中,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3分)
A.清代學者王希廉在《紅樓夢總評》中說,一部書中,翰墨則詩詞歌賦,對聯(lián)扁額、酒令燈謎……無不精善。
B.當代學者李劼評價《紅樓夢》中的詩詞:“在文化氣脈上直承《山海經》的渾沌蒼茫,在章法上具有《易經》的無窮變幻?!?/p>
C.文學家魯迅先生說:“自有《紅樓夢》出來以后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p>
D.當代紅學家蔡義江認為,《紅樓夢》兼收了“眾體”之所長,有擬初唐之格的,有仿中晚唐之體的……五花八門,豐富多彩。
4.材料一主要運用了兩種論證手法,請簡要分析。(4分)
5.在閱讀《紅樓夢》時,應如何對待其中詩詞?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6分)
非文學類文本閱讀
山東省濰坊市濰坊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開學考語文試題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1920年1月,化裝成商人的陳獨秀從北京前往上海,他的行李中有一本英文版的《共產黨宣言》,他打算尋找一個合適人選將其翻譯成中文。陳獨秀的密友有一本日文版《共產黨宣言》,也正找人翻譯,就讓當時《民國日報》的主筆邵力子推薦人選,邵力子脫口而出:“能擔任此任者,非陳望道莫屬!”
陳望道是何許人也?1891年,陳望道出生于浙江義烏一個農民家庭,由于父親受到維新思想的影響,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陳望道兄弟都接受了良好的學校教育。陳望道先后就讀于義烏繡湖書院、金華中學、浙江之江大學,后到日本留學。
陳望道留學日本期間,正值社會主義思潮在日本興起,他閱讀了幸德秋水的《社會主義神髓》、河上肇的《貧乏物語》等宣傳社會主義的讀物,對馬克思主義有了較多的了解。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后,陳望道回到祖國,并接受著名教育家經亨頤的邀請,前往浙江第一師范學校擔任國文教員。在新文化運動的洗禮下,陳望道等人在浙江一師進行新思潮宣傳,給整個浙江帶來極大沖擊。反動當局責令一師對陳望道革職查辦,這受到全校師生的堅決反對。反動當局隨即出動警察包圍學校,從而釀成著名的浙江“一師學潮”。這一學潮得到全國的聲援,最終迫使反動當局收回成命。
“一師學潮”讓陳望道認識到,倡導改良是無濟于事的,必須對舊制度進行根本的改革。因此,當他接到邀請翻譯《共產黨宣言》時,就毫不猶豫接受了。
1920年早春,陳望道帶著兩個版本的《共產黨宣言》回到浙江義烏分水塘老宅,開始了翻譯工作。老宅已經年久失修,再加上浙江早春天氣寒冷,條件十分艱苦。陳望道不以為意,專心投入到翻譯工作中,一日三餐也都是老母親幫著打理并送到房間來。看著兒子因連續(xù)工作而身體消瘦,陳母包了些粽子,讓他蘸紅糖吃以補身體。陳母在屋外問紅糖甜不甜時,陳望道連連回答“夠甜了,夠甜了”。等陳母進來收拾碗筷時,發(fā)現兒子滿嘴墨汁。原來,陳望道全神貫注工作,竟然蘸了墨汁吃粽子,還感覺不到異味,實在是太過投入了。
1920年4月底,陳望道完成了《共產黨宣言》的中文翻譯工作,于5月中旬趕往上海交稿。經過陳獨秀、李漢俊校閱,8月中旬,中譯本《共產黨宣言》1000冊公開出版,被迅速搶購一空。到1926年,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已印行17版。魯迅當時評價說:“把這本書譯出來,對中國做了一件好事。”
(摘編自曾慶江《陳望道:千秋巨筆,首譯“宣言”》)
材料二:
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時在語言上表現出明顯的白話文傾向,這與他的政治和文化主張有著密切關系。20世紀一二十年代,新文化運動風起云涌,而1920年前后又恰是白話文運動如火如荼的時候,曾在新文化運動陣地《新青年》任編輯的陳望道是這場運動的堅定支持者、踐行者和捍衛(wèi)者,所以他的《共產黨宣言》譯本白話文風格是意料之中的。與文言相比,陳譯本句子變長,四字格變少,“之乎者也”的文言功能詞幾乎絕跡。譯文還大量使用文白過渡時期特有的助詞“底”,且呈現出“底”“的”混用的現象,譬如“各國底語言”“社會底歷史”“用自己黨底宣言發(fā)表自己的意見”等。另外,譯文偏向口語化,譬如“草了下列的宣言”“他的特色就是把階級對抗弄簡單了”。對于修辭學家陳望道而言,這未免不是一種用所謂“引車賣漿者言”的大眾語來創(chuàng)立新的書面語風格的努力。在當時的中國,許多西洋詞語都是直接采用日語譯名,陳望道雖然以日譯本為主要底本,但他在術語上并非全數照搬日譯本現有的譯法,而是根據當時中國的社會現實,有選擇性地修改。譬如日譯本中的“紳士”和“紳士閥”,陳望道譯作“有產者”“有產階級”;日譯本的“平民”,陳譯本中作“無產者”。而在修辭方面,與日譯本相比,陳譯本在用詞上更注重韻律節(jié)奏以及語言的生動性和表現力,如“革命要素”變換為“革命種子”,“農業(yè)的革命”變成了“土地革命”,兩種階級對立狀態(tài)的“相敵視”轉換為“對壘”,將資產階級的發(fā)展從“沒落”變換為“傾覆”。簡言之,中譯本在措辭上更為激烈,有著明顯的“尖銳化”傾向,這可以理解為陳望道基于自己的信仰,為強調《共產黨宣言》的立場、提高革命號召力、鼓動人們的斗志而來取的一種翻譯策略。
(摘編自林風、馮傾城《陳望道與首譯本》)
材料三:
從文本研究方面看,中國人對《共產黨宣言》的解讀主要有三種模式,即翻譯性解讀、解釋性解讀和考據性解讀。所謂翻譯性解讀,是指為了更好地翻譯《共產黨宣言》文本所進行的各種理解,如對人名、地名、術語的理解。其中,包括對已有中文術語的選擇運用和新術語的創(chuàng)造。我國學者的翻譯性解讀從翻譯《共產黨宣言》片段文字時就開始了。由于《共產黨宣言》原文是德文,對不懂德文的人來說,要理解它的思想,首先就有一個翻譯的問題。恩格斯說過,翻譯馬克思的著作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是真正老老實實的科學工作”。中國人要準確翻譯《共產黨宣言》,就更加困難,要做好這件事情,不僅要懂得外文,還需要了解當時歐洲的社會歷史、思想文化背景以及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活經歷和語言風格等。早期對《共產黨宣言》的翻譯性解讀有一個明顯特點,就是譯詞的隨機性。如對馬克思、恩格斯中文名字的翻譯就有十多種。1899年在上?!度f國公報》發(fā)表的《大同學》一文中,他們的名字被譯為“馬克思”“恩格思”;后來又有人譯作“馬克司”“嫣及爾”等;直到1938年,成仿吾、徐冰譯的《共產黨宣言》才把他們的名字譯為“馬克思”“恩格斯”,此后固定下來。又如“資產階級”一詞,1899年譯為“糾股辦事之人”;1920年陳望道譯為“有產階級”;到1938年成仿吾、徐冰譯本才確定為“資產階級”,并沿用至今。
(摘編自楊金?!对谖覈奈谋窘庾x史及啟示》)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陳望道接受翻譯《共產黨宣言》邀請的重要原因是其思想認識發(fā)生了轉變。
B.陳望道采用白話文翻譯《共產黨宣言》是其順應時代發(fā)展選用的翻譯策略。
C.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是以日譯本為主要底本同時參照英譯本完成。
D.陳望道首次將《共產黨宣言》的全文翻譯為中文的行為不屬于翻譯性解讀。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材料一以陳望道日本留學的經歷,說明他具有翻譯《共產黨宣言》的思想基礎。
B.材料一用陳望道蘸著墨水吃粽子的故事來表現人物精神,文章選材具有典型性。
C.材料二的主旨是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時在語言的選用上具有白話文傾向。
D.材料三中對《共產黨宣言》翻譯難度的說明也可佐證陳望道翻譯此書時的艱辛。
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的發(fā)行具有社會基礎,順應當時社會需求。
B.翻譯《共產黨宣言》,譯者要忠于原著,不能自創(chuàng)新術語,以防違背原著精神。
C.閱讀《共產黨宣言》在我國文本解讀史,有助于馬克思主義傳播史的研究。
D.隨著時代發(fā)展,翻譯《共產黨宣言》用詞隨機性越來越小,科學性越來越強。
4.材料二與材料三中兩處畫橫線句子都提及陳望道對“有產階級”一詞的翻譯,請分別分析其在材料中的作用。(4分)
5.假如你是《共產黨宣言》陳列館的解說員,如何向參觀者介紹館藏的中文首譯本《共產黨宣言》?請根據材料相關內容,列出解說詞的提綱。(6分)
1.D
D.“不屬于翻譯性解讀”錯,從材料二“陳望道雖然以日譯本為主要底本,但他在術語上并非全數照搬日譯本現有的譯法,而是根據當時中國的社會現實,有選擇性地修改”,因此可知,陳望道的翻譯屬于翻譯性解讀。故選D。
2.C
C.“材料二的主旨是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時在語言的選用上具有白話文傾向”錯誤,材料二的主旨實際上是: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時在語言上表現出明顯的白話文傾向,這與他的政治和文化主張有著密切關系。故選C。
3.B
B.“不能自創(chuàng)新術語”錯誤,原文有“包括對已有中文術語的選擇運用和新術語的創(chuàng)造”,這說明可以自創(chuàng)新術語。故選B。
4.材料二:說明陳望道基于自己的信仰在中譯本措辭上有“尖銳化”傾向。
材料三:說明早期對《共產黨宣言》的翻譯性解讀存在譯詞的隨機性特點。
材料二中有“在當時的中國,許多西洋詞語都是直接采用日語譯名,陳望道雖然以日譯本為主要底本,但他在術語上并非全數照搬日譯本現有的譯法,而是根據當時中國的社會現實,有選擇性地修改?!喲灾?,中譯本在措辭上更為激烈,有著明顯的‘尖銳化’傾向”。在這段文字中,觀點就是“根據當時中國的社會現實,有選擇性地修改”,由此可知,材料二劃線句中的作用就是為了證明“中譯本在措辭上更為激烈,有著明顯的‘尖銳化’傾向”這一觀點。
材料三中有“早期對《共產黨宣言》的翻譯性解讀有一個明顯特點,就是譯詞的隨機性。如對馬克思、恩格斯中文名字的翻譯就有十多種?!秩纭Y產階級’一詞,1899年譯為‘糾股辦事之人’;1920年陳望道譯為‘有產階級’;到1938年成仿吾、徐冰譯本才確定為‘資產階級’,并沿用至今”,由此可以看出,第一句話是觀點,后面是舉例證明觀點的,因此材料三劃線句中的作用就是為了證明“早期對《共產黨宣言》的翻譯性解讀有一個明顯特點,就是譯詞的隨機性”。
5.①陳望道的生平思想;
②翻譯《共產黨宣言》的時代背景;
③陳望道翻譯過程中的典型故事;
④譯文語言風格特點;
⑤首次出版發(fā)行的時間;⑥出版后的影響。
本題需要對館藏的中文首譯本《共產黨宣言》進行介紹,列出解說詞的提綱。解答本題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翻譯者是誰,簡要介紹陳望道生平思想等。材料一第二段有:“陳望道是何許人也?1891年,陳望道出生于浙江義烏一個農民家庭,由于父親受到維新思想的影響,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陳望道兄弟都接受了良好的學校教育。陳望道先后就讀于義烏繡湖書院、金華中學、浙江之江大學,后到日本留學。”
二是在什么背景情況下接受邀請,也就是他翻譯《共產黨宣言》的時代背景。材料一第四段有:“一師學潮”讓陳望道認識到,倡導改良是無濟于事的,必須對舊制度進行根本的改革。因此,當他接到邀請翻譯《共產黨宣言》時,就毫不猶豫接受了。”
三是陳望道在翻譯《共產黨宣言》時的故事。他不把條件苦放在心上,并且全身心投入到翻譯工作當中,母親給他包了粽子,他竟然蘸了墨汁吃粽子,還感覺不到異味,由此可知他是多么投入得投入到工作當中。
四是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時在語言上表現出的傾向等。材料二有:“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時在語言上表現出明顯的白話文傾向,這與他的政治和文化主張有著密切關系”;“譯文偏向口語”“中譯本在措辭上更為激烈,有著明顯的‘尖銳化’傾向”。
五是首次發(fā)行的時間及當時公開發(fā)行的情況。材料一最后一段:“1920年4月底,陳望道完成了《共產黨宣言》的中文翻譯工作,于5月中旬趕往上海交稿。經過陳獨秀、李漢俊校閱,8月中旬,中譯本《共產黨宣言》1000冊公開出版,被迅速搶購一空。到1926年,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已印行17版。魯迅當時評價說:‘把這本書譯出來,對中國做了一件好事?!?/p>
把以上相關的要點分條列出來即可。
山東省日照市天立教育集團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入學聯(lián)測語文試題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數字技術可以使歷史文化遺產以全新的方式永久保存,有利于傳承民族文化記憶。作為新時代文化建設重大基礎性工程,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已被納入國家“十四五”規(guī)劃,中國化遺產標本庫、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庫、中華文化素材庫等正在建設中。在這些文化數據庫中,關于文化遺產將按照一定標準結構化存儲于服務器中,實現專業(yè)資源分類和系統(tǒng)資源整合,并可以通過有線電視網絡實現與千家萬戶的連接。屆時,無論是單純地學習了解傳統(tǒng)文化,還是發(fā)文創(chuàng)產品,抑或是進行學術研究,都可以通過終端方便地從上述文化數據庫中查閱提取素材。
在對文化遺產元素的應用上,數字虛擬仿真等技術能夠推動文化產業(yè)突破各種介質、載體及時空界限,實現文化創(chuàng)意跨載體呈現、跨時空交互,從而為文化產業(yè)創(chuàng)造出新業(yè)態(tài)和新場景,同時也會拓展傳統(tǒng)文化傳播的邊界和想象力。
目前,已有不少機構借助5G、ARVR、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出了大量數字文化精品。比如,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用激光與數字光影機械裝置,為觀眾呈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jié)氣”,讓中國文化的內核得到完美表述。河南衛(wèi)視的《唐宮夜宴》《端午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系列節(jié)目,以“5G+AR”技術將虛擬場景和現實舞臺結合,將傳統(tǒng)文化與前沿科技創(chuàng)新交融,讓舞蹈國寶夢幻聯(lián)動,提升了傳統(tǒng)文化的穿透力。還有一些機構利用數字技術推出實景游戲體驗、博物館場景角色扮演等項目,給人們帶來別樣的文化體驗。
數字技術的加速應用和迭代,深刻地影響著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現代表述方式的創(chuàng)新以及優(yōu)質文化產品的供給力度,成為激發(fā)文化建設活力的關鍵所在。隨著整個國家消費升級步伐的加快,人們不再執(zhí)著于單純的物質消費,而更加看重文化消費和精神體驗,更在乎文化消費品是否具有超出想象的創(chuàng)意性和直抵人心的感染力。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能夠為消費注入美學創(chuàng)意、設計創(chuàng)新,助力消費需求從“物質型”向“精神型”轉變,而數字技術作為催化劑,能夠將文化元素以多元方式導入消費領域,滿足人們新的消費偏好、新的消費場景要求,進一步提升消費品質。
需要注意的是,數字技術對文化遺產的影響并不完全是正面的、積極的。例如,在大眾流行文化的快速迭代中,數字經濟的“快”與傳統(tǒng)文化的“慢”之間形成較大反差,不是所有文化遺產都能幸運地搭上數字技術快車,那些登不上數字技術快車的文化遺產可能會面臨更加嚴峻的生存危機。另外,在科技與文化的融合中,文化始終是內核和靈魂,而數字技術只是工具和載體。可是,不少所謂的文化科技產品,雖然外表絢麗,也運用了不少新技術,但沒有多少文化內容。文化遺產成為其引流和營銷的噱頭。
(摘編自黃雋《數字技術為文化遺產帶來了什么》)
材料二:
追根溯源,數字技術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利用技術創(chuàng)新使得古籍的整理出版工作速度大大加快。古聯(lián)公司集合古籍愛好者建設運營古籍整理平臺,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fā)出古籍文字識別、自動標點、繁簡轉換等技術,不僅能夠減輕古籍整理者字字校對的負擔,更能將古籍文獻的文本內容和圖像迅速轉換為數字數據,通過新媒體隨時隨地為讀者提供簡體古籍文獻,大大縮短了古籍“重獲斷生”的整理時間。同時,利用數字技術能節(jié)約讀者閱讀繁體古籍文字的時間,拉近古籍與讀者的距離。
更進一步而言,數字技術更新了古籍文獻的呈現形式?,F今,古籍文本的實物展示和整理出版日趨活躍,短視頻解讀古籍日益火熱,古籍數字化教材編寫逐步開展。古籍愛好者利用數字技術將古籍轉化為數字數據,通過短視頻、朗讀、音樂、書法等多種吸引讀者興趣的形式動態(tài)呈現,如此一來,讀者可以通過多種形式靈活了解古籍的深厚思想內容,推動優(yōu)秀的典籍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古籍“活”起來不能止步于此,如何更好利用數字技術讓古籍“活”起來傳下去呢?正如古聯(lián)公司未來所要努力的,在現有古籍數字化的基礎上,應當加強多民族古籍文獻的數據庫建設,更應當開展跨學科人才培養(yǎng)和古籍數字化教材編寫等工作,建設起集古籍人才培養(yǎng)、資源整理出版、數字化創(chuàng)新于一體的平臺,真正做到數字技術“籍合”優(yōu)秀典籍;此外,還可以將古籍的圖文信息通過數字技術制作成文創(chuàng)產品,通過多種樣式提供消費者使用。
(摘編自王超《巧用數字技術,讓古籍“活”起來傳下去》)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我國對文化遺產數字化十分重視,將其大數據體系建設納入國家“十四五”規(guī)劃,建立種文化數據庫。
B.數字虛擬仿真等技術可推動文化產業(yè)突破各種介質、載體和時空界限,為文化產業(yè)創(chuàng)造出新業(yè)態(tài)和新場景。
C.數字技術的加速應用和迭代對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現代表述方式的創(chuàng)新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影響著整個國家消費升級的步伐。
D.人工智能對古籍文字識別、自動標點、繁簡轉換等提供了支持,使得人們整理古籍文獻的速度大大加快。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材料一第三段運用例證法論證了數字技術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所產生的效果。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談到了“數字技術與文化遺產的關系”,但二者的側重點并不相同。
C.材料一指出了數字技術對文化遺產影響的正反兩面性,使論證更理性,有思辨色彩。
D.古聯(lián)公司在多民族古籍文獻數據庫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做到了數字技術“籍合”優(yōu)秀典籍。
3.下列選項中,最適合作為論據支撐“利用數字技術讓古籍‘活’起來傳下去”觀點的一項是()(3分)
A.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副館長陳紅彥建議,將古籍保護設立為一級學科有效整合現階段相關學科資源。
B.南京圖書館通過復刻古籍袁枚的《隨園食單》并拍成小視頻,讓古籍在網絡上火了一把。
C.退休后的古籍修復師李英沒有去賞花踏青,而是在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繼續(xù)文獻修復工作。
D.祁縣圖書館從《昌黎先生集考異》一書中精選出十八枚印章作為棋子復活古代類游戲《十八子圍老虎》。
4.為什么說“數字技術對文化遺產的影響并不完全是正面的、積極的”?請簡要說明。(4分)
5.某地有一批古籍需要進行數字化保護,請根據以上材料提兩點建議。(4分)
1.C2.D3.B4.①那些沒有搭上數字技術快車道的文化遺產面臨著消亡的風險。②一些不注重文化內核的數字技術會讓文化遺產處境更加尷尬。5.示例:①建設運營古籍整理平臺,利用數字技術對古籍進行整理,形成簡體古籍文獻,讓讀者的檢索更為簡便。②利用數字技術更新古籍文獻的呈現形式,通過短視頻、朗讀、音樂、書法等多種形式吸引讀者興趣。③打造集古籍人才培養(yǎng)、資源整理出版、數字化創(chuàng)新于一體的平臺,真正做到數字技術“籍合”優(yōu)秀典籍。
1.本題考查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
C.“數字技術的加速應用和迭代對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現代表述方式的創(chuàng)新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分析錯誤,根據材料一“深刻地影響著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現代表述方式的創(chuàng)新以及優(yōu)質文化產品的供給力度”可知只是“深刻影響”而不是“具有決定性作用”,“影響著整個國家消費升級的步伐”錯,由“數字技術作為催化劑”的信息可知,這種說法錯誤。
故選C。
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論證方法的能力。
D.“古聯(lián)公司在多民族古籍文獻數據庫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錯誤。根據材料二文中“正如古聯(lián)公司未來所要努力的。在現有古籍數字化的基礎上,應當加強多民族古籍文獻的數據庫建設……建設起集古籍人才培養(yǎng)、資源整理出版、數字化創(chuàng)新干一體的平臺”的信息可知,對多民族古籍文獻數據庫建設和其人才培養(yǎng)工作是古聯(lián)公司未來的努力方向。
故選D。
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論證方法的能力。
A.未涉及數字技術利用;
C.只是古籍修復;
D.未涉及數字技術利用。
故選B。
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歸納文章內容的能力。
①“在大眾流行文化的快速迭代中,數字經濟的“快”與傳統(tǒng)文化的“慢”之間形成較大反差,不是所有文化遺產都能幸運地搭上數字技術快車,那些登不上數字技術快車的文化遺產可能會面臨更加嚴峻的生存危機”,那些沒有搭上數字技術快車道的文化遺產面臨著消亡的風險。
②“在科技與文化的融合中,文化始終是內核和靈魂,而數字技術只是工具和載體??墒?,不少所謂的文化科技產品,雖然外表絢麗,也運用了不少新技術,但沒有多少文化內容。文化遺產成為其引流和營銷的噱頭”,一些不注重文化內核的數字技術會讓文化遺產處境更加尷尬。
5.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文章內容探究問題的能力。
①建設運營古籍整理平臺“古聯(lián)公司集合古籍愛好者建設運營古籍整理平臺,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fā)出古籍文字識別、自動標點、繁簡轉換等技術,不僅能夠減輕古籍整理者字字校對的負擔,更能將古籍文獻的文本內容和圖像迅速轉換為數字數據,通過新媒體隨時隨地為讀者提供簡體古籍文獻,大大縮短了古籍“重獲斷生”的整理時間。同時,利用數字技術能節(jié)約讀者閱讀繁體古籍文字的時間,拉近古籍與讀者的距離”,利用數字技術對古籍進行整理,形成簡體古籍文獻,讓讀者的檢索更為簡便。
②“古籍愛好者利用數字技術將古籍轉化為數字數據,通過短視頻、朗讀、音樂、書法等多種吸引讀者興趣的形式動態(tài)呈現”利用數字技術更新古籍文獻的呈現形式,通過短視頻、朗讀、音樂、書法等多種形式吸引讀者興趣。
③“在現有古籍數字化的基礎上,應當加強多民族古籍文獻的數據庫建設,更應當開展跨學科人才培養(yǎng)和古籍數字化教材編寫等工作,建設起集古籍人才培養(yǎng)、資源整理出版、數字化創(chuàng)新于一體的平臺,真正做到數字技術“籍合”優(yōu)秀典籍”,打造集古籍人才培養(yǎng)、資源整理出版、數字化創(chuàng)新于一體的平臺,真正做到數字技術“籍合”優(yōu)秀典籍。
山東省濰坊七中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開學考語文試卷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我國傳統(tǒng)的媒體媒介方式大多為報紙、電視、書刊等等,隨著經濟能力的提升,人們的日常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逐漸受到電子科技的影響,開始使用互聯(lián)網、計算機、手機等進行信息的融合。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在當代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應該協(xié)力合作,通過雙方的優(yōu)勢互補,來提升整體的適用能力。當前,我國存在的各類媒介自身的發(fā)展邊緣已經相繼模糊,這也足以證明當前媒介的融合發(fā)展巧妙地提升了整體運營合作的水平,其“整體劃一”的合作理念能夠更加有效地推動信息的傳播工作。各類新型技術要學習傳統(tǒng)媒體的語言魅力和發(fā)展優(yōu)勢,傳統(tǒng)媒體也應該打開思路完成自身發(fā)展的相應改革,只有兩者協(xié)調合作才是當前社會應用的新型目標,才能從根本上推動我國媒體綜合運營的發(fā)展。
(摘編自郭磊《淺析新媒體語境下的媒介融合》)
材料二:
人類文化和媒介素養(yǎng)發(fā)展過程
歷史階段傳播環(huán)境新技能社會文化結果
古代口頭傳播、肢體語言傳播、手寫文字傳播口頭表述技能、肢體語言的掌握、識文斷字知識系統(tǒng)的建立和保護、哲學和科學的起源
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印刷技術發(fā)明、報業(yè)出現文字素養(yǎng)、報刊素養(yǎng)語言學的起源與發(fā)展
第二次工業(yè)革命電子媒介出現影視素養(yǎng)、廣播素養(yǎng)媒介社會的形成、消費文化的流行
信息社會數字媒介、互聯(lián)網數字素養(yǎng)、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媒介素養(yǎng)全球信息化、知識爆炸、知識社會
(摘編自張開《媒介素養(yǎng)理論框架下的受眾研究新論》)
材料三:
在“互聯(lián)網+”的時代背景下,以媒介為載體的信息交互網絡正聯(lián)結起越來越多的社會關系。閱讀文本的生產、傳播方式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從平面紙質閱讀到手機閱讀、社交閱讀等網絡閱讀,閱讀媒介多樣化趨勢不可阻擋,這一發(fā)展趨勢給傳統(tǒng)的以紙質文本為中心的閱讀教學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為更好地應對這一機遇與挑戰(zhàn),《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加入學習任務群,使之正式成為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
“媒介”一般指傳播介質,如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絡等,既包括靜態(tài)的紙質文本、圖片,也包括動態(tài)的聲音、動畫、視頻等電子文本。由于文本內容呈現形式的多樣性,“閱讀”的內涵不再局限于對書面文字的識記、理解、鑒賞、評價,而是進一步拓展到對圖片、表格、聲音、視頻等多元信息的獲取、處理和應用。與傳統(tǒng)的紙質閱讀相比,跨媒介閱讀具有參與度高、自主性強、多樣、快捷、便利等特點,人人都可以成為生活事件的發(fā)現者、記錄者、寫、傳播者和接受者?!翱缑浇殚喿x與交流”的“跨”既強調“跨越”,更注重“整合”,不同的媒介形式特點各異,求同存異,將之有機整合并應用到語文課堂上來,可以豐富語文學習內容,加強語文學習與時代、與生活的聯(lián)系。
“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應圍繞言語活動開展。閱讀以不同媒介為載體的信息,首先應基于語言的建構與運用,引導學生理解多種媒介運用對語言的影響,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作為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手段,而非目的?!翱缑浇殚喿x與交流”活動應整合豐富的語料,鍛煉學生在多樣的信息來源中去偽存真、辨識媒體立場的能力,在言語實踐中形成價值判斷和文化心理。從本質上看,“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實際上是要求學生具備信息時代的“媒介素養(yǎng)”,但這里所說的“媒介素養(yǎng)”不是新聞傳播學范疇的,而是語文學科范疇的“媒介素養(yǎng)”,其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引導學生反思并適應媒介技術對母語習得的影響,在不斷接觸、分析、判斷、評價的過程中實現媒介素養(yǎng)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融合。
“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聚焦時代發(fā)展的前沿,彰顯語文學科的自我成長,意義重大,但在當下的教育情境中“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活動的開展,仍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特別是如何抵御多元媒體對教學的干擾問題。新媒介的引入可以增加信息容量,提高信息傳播速度,拓寬學生的閱讀與交流空間,但集文字、音頻、圖片、動畫、視頻等于一體的超文本,也容易使學生注意力分散,游離于閱讀內容之外。如果一味追求媒介的豐富,追求聲、光、電的交響,而忽略了閱讀的主體內容,則得不償失。
“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在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目前雖然還面臨很多挑戰(zhàn),但只要廣大師生能積極面對時代發(fā)展給語文的“教”與“學”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努力拓寬跨媒介視野,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教”與“學”的實踐,就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摘編自任明滿、鄭國名、王彤彥《“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內涵、實施策略與挑戰(zhàn)》)
材料四:
跨媒介閱讀背后實質是思維的表述,一個成功的、良性的跨媒介閱讀活動,植根于一種思維模式的構建??缑浇殚喿x不能僅僅是一種表面上的形態(tài)改變。要想讀懂思維之美,首先要讀懂不同媒介語言之間是如何轉化的。在跨媒介閱讀中,比較容易形成的形態(tài)是文學閱讀與影視閱讀相結合,因為很多影視作品是由文學作品改編而成的,這種天然的“血緣”關系,使得影視閱讀成為跨媒介閱讀的首選。然而,“跨”之后如何成功地閱讀才是關鍵,要知道,語文課中基于影視作品的跨媒介閱讀和一些地區(qū)開展的影視教育活動是截然不同的。
思維之美的另一種體現是要注重閱讀元素的分拆和關聯(lián),形成圖譜化的個人閱讀知識體系??缑浇槔锩嬗泻芏嘣?,戲劇有戲劇表現語言,繪畫有繪畫表現元素,數字藝術更是元素眾多,這恰恰是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注意的。這種分拆和關聯(lián)背后,實際上是分類思想,先分類再建立關聯(lián),然后重新將關聯(lián)以后的知識結構化,形成一種思想,讓閱讀成為一個體系??缑浇殚喿x不止于閱讀瀏覽不同媒介信息,更要聚合思維和思想,形成新的跨媒介閱讀知識圖譜。
(摘編自吳鐘銘《跨媒介閱讀改變了什么》)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傳統(tǒng)媒體媒介主要是報紙、電視、書刊等,而新媒體媒介則包括互聯(lián)網、計算機、手機等,新媒介方式的產生與時代發(fā)展息息相關。
B.在媒介融合時代,各類媒介自身發(fā)展邊緣的模糊證明了整體運營合作水平的提升,還從根本上推動我國媒體綜合運營的發(fā)展。
C.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各有優(yōu)勢,在當代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只有雙方優(yōu)勢互補,協(xié)力合作,才能從根本上提升我國媒體整體運營能力。
D.媒介素養(yǎng)是人類傳播發(fā)展進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因文字的發(fā)明傳播而起,又因電子媒介和數字媒介的出現而得到延伸和拓展。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數字媒介、互聯(lián)網構成了信息社會的傳播環(huán)境,促進了媒介社會的形成,同時對應具備的與之相匹配的媒介素養(yǎng)也提出了新要求。
B.新媒介的引入對教學造成了許多干擾,容易使學生注意力分散,游離于閱讀內容之外,忽略了閱讀的主體內容,得不償失。
C.“跨媒介閱讀與交流”能夠正式成為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是在“互聯(lián)網+”的時代背景下實現的。
D.跨媒介閱讀背后實質是思維的表述,因此在跨媒介閱讀中,讀懂不同媒介語言間的轉化過程,就能讀懂思維之美。
3.下列做法中,不屬于“跨媒介學習”的一項是()(3分)
A.圖書館引進“VR誦經典”軟件,讀者戴上VR眼鏡在虛擬場景中進行古詩詞的數字閱讀互動。
B.教師讓學生看電視劇《紅樓夢》中《寶玉挨打》片段,再按事件發(fā)展順序寫劇本大綱。
C.在教授《祝福》時,教師用多媒體展示木刻畫作《祥林嫂》,讓學生用語言描寫祥林嫂。
D.在學習《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后,學生分組討論后給屠呦呦寫一段頒獎辭。
4.材料三從哪幾方面展開論述?論述順序可否調換?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4分)
5.在“互聯(lián)網+”的時代背景下,進行“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學習,應該注意哪些問題?請結合材料提出你的建議。(6分)
1..B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還從根本上推動我國媒體綜合運營的發(fā)展”錯誤。材料一說“各類新型技術要學習傳統(tǒng)媒體的語言魅力和發(fā)展優(yōu)勢,傳統(tǒng)媒體也應該打開思路完成自身發(fā)展的相應改革,只有兩者協(xié)調合作才是當前社會應用的新型目標,才能從根本上推動我國媒體綜合運營的發(fā)展”,選項條件不完整,混淆了或然與必然。故選B。
2.C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A.“數字媒介、互聯(lián)網構成了信息社會的傳播環(huán)境,促進了媒介社會的形成”錯誤。見材料二圖表,“媒介社會的形成”是“第二次工業(yè)革命”“電子媒介出現”的社會文化結果,而由“數字媒介、互聯(lián)網”構成的“信息社會”,其社會文化結果是“全球信息化、知識爆炸、知識社會”。
B.“新媒介的引入對教學造成了許多干擾……忽略了閱讀的主體內容,得不償失”錯誤。材料三,多元媒介對教學確實會造成許多干擾,但“新媒介的引入可以增加信息容量,提高信息傳播速度,拓寬學生的閱讀與交流空間”的意義也不可忽略,只有“一味追求媒介的豐富,追求聲、光、電的交響”,才會造成“忽略了閱讀的主體內容,則得不償失”的后果。
D.“讀懂不同媒介語言間的轉化過程,就能讀懂思維之美”說法絕對,材料四原文“要想讀懂思維之美,首先要讀懂不同媒介語言之間是如何轉化的”,“讀懂不同媒介語言之間是如何轉化的”只是條件之一。故選C。
3.D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
D.知識性讀物《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與“頒獎辭”同屬于文字媒介,不屬于跨媒介學習。故選D。
4.
①第一段提出中心論點——跨媒介閱讀的趨勢不可阻擋,“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已經成為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之一;第二、三、四段分別闡釋論述“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內涵、實施策略和面臨挑戰(zhàn),第五段展望“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對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意義。
②論述順序不可調換。各段落按照總分、事理邏輯順序展開論述。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三論述結構思路:
第一段“從平面紙質閱讀到手機閱讀、社交閱讀等網絡閱讀,閱讀媒介多樣化趨勢不可阻擋”“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加入學習任務群,使之正式成為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提出中心論點——跨媒介閱讀的趨勢不可阻擋,“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已經成為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之一。
第二段“‘媒介’一般指……”“‘閱讀’的內涵……”闡釋論述“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內涵;第三段“‘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應圍繞言語活動開展”“首先應基于語言的建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債權轉讓與融資合同
- 2025年度商鋪轉讓三方合同附帶品牌授權與培訓支持
- 2025年度石料場生產承包環(huán)境保護與修復責任合同
- 2025年度教育培訓機構兼職正式聘用教學合同
- 2025年度購房合同解除補償協(xié)議范文
- 2025年度農村出租房租賃與農村養(yǎng)老服務業(yè)合作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股權代持協(xié)議書:文化娛樂股權代持與IP開發(fā)合作合同
- 2025年旅游行業(yè)現狀分析:國內旅游人次預計達到63億
- 2024-2025學年北京市二中高三上學期期中調研生物試卷
- 2025年吉林省吉林市單招職業(yè)適應性測試題庫匯編
- 2024年青島港灣職業(yè)技術學院高職單招數學歷年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信息技術(拓展模塊)》高職全套教學課件
- 環(huán)保行業(yè)環(huán)保管理制度環(huán)保責任落實制度
- 2025年山東菏投建設集團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市政質量員繼續(xù)教育考試題庫集(含答案)
- 售后工程師述職報告
- 《公司法完整版》課件2024
- 2024年下半年信息系統(tǒng)項目管理師真題及答案
- ??低曤娏π袠I(yè)系統(tǒng)解決方案
- 2024-2030年中國街舞培訓行業(yè)發(fā)展趨勢及競爭格局分析報告
- 期末練習卷(模擬試題)-2024-2025學年 一年級上冊數學人教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