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老子四章》教案、導學案_第1頁
《5.1 老子四章》教案、導學案_第2頁
《5.1 老子四章》教案、導學案_第3頁
《5.1 老子四章》教案、導學案_第4頁
《5.1 老子四章》教案、導學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5.1<老子>四章》教案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掌握重點字詞解釋,準確翻譯文言文。2.通過課文學習,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學觀。3.體會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啟示意義??!局攸c難點】重點:分析、理解老子的人生智慧及現(xiàn)實意義?難點:感知、體悟《老子》思想學說【教學過程】一、學習導入我們探求字的本源,在金文中,“道德”兩字是這樣寫的(板書)?“道”指那種很遠之處可以看清楚人的面目的寬廣大路;“德”表示目不斜視,雙腳不偏離道路,直達目標。后期在下面加個心字,表示不但如此做,還要如此想。兩個字都與“眼睛”“行走”有關??梢哉f,《道德經》是一部告訴我們如何看世界、指導我們如何在世間行走的文化經典。今天這節(jié)課,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聆聽老子《道德經》的教誨。二、學習任務分析(一)知識要點1.老子簡介: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創(chuàng)始人。一說即老聃,相傳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人??鬃釉蛩麊柖Y,后退隱,著《老子》。春秋時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道教奉為教主或教祖?!独献游魃?序說第一》:“以為圣人生有老容,故號為老子”。幾年前的《紐約時報》把老子列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曾擔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圖書典籍,學問淵博,見周王室衰微,棄官西去,至函谷關遇見關令尹喜。尹喜請求他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終成了隱士,“莫知所終”。2.《道德經》簡介,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并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引自書下注釋及教參)3.老子哲學的核心思想簡介是“道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說,宇宙是一個自然產生、自然演變的過程,天地萬物是依照自然規(guī)律發(fā)展變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的思想:思想的核心是“道”?!暗馈笔亲匀灰?guī)律,自然法則,天地萬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運行規(guī)律。所以道又可稱為“天地之始”“萬物之母”“眾妙之門”“萬物之宗”?!独献印氛摗暗馈?,突出的是“自然”,即把“自然”看成是萬事萬物的最高法則。老子哲學的精髓是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相反相成的?!坝袩o相生,難易相成,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后相隨”。對于個人如何立身處世,老子強調的是“謙虛、“不爭”、“柔弱”、“知足”等。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張“無為”,“無為”的意思是不妄為,讓萬事萬物都順著自然之性萌生、發(fā)展。采取“無為而治”的辦法,讓人們去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從而達到“相安無事”的自然狀態(tài)。承擔的單元任務老子開創(chuàng)了道家學派,通過學習《老子》四章內容,了解老子辯證觀點,了解老子對人修身養(yǎng)性方面的啟迪,對后面欣賞自讀課文《莊子》的選段有所幫助。三、學習活動(一)誦讀文本,疏通大意1.教師誦讀,請同學們跟讀并標注生字讀音(第十一章)誦讀文本,疏通文字。教師誦讀,請同學們跟讀并標注生字讀音[原文]三十輻①共一轂②,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③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第十一章)2.請同學們結合注解試著翻譯本章,參考以下內容來校對自己的翻譯字詞注釋①輻-車輪鏈接軸心輪圈的木條。②轂-車輪的中心部位,周圍與輻條的一端相接,中間的圓孔用來插車軸。③埏埴-和泥。3.參考以下內容來校對自己的翻譯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譯文]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二)探究文本內容1.思考:這章里老子用舉例比喻的方法,得出什么結論?以此告訴我們什么生活哲理呢?學生感悟:可能在告訴我們,不要忽視任何東西。不要看不起任何,也許有些缺陷更是美的,比如維納斯雕塑。要會合理的轉換,文中說的陶瓷的例子,就是中間看似沒有用的,空的地方恰是能裝東西,有用的地方。學生感悟:這章里老子舉例說到,車子沒有中空的地方,可以把軸放進去,就無法行駛;器皿如果中間空虛的地方,可以容量,就無法盛物;室屋如果沒有四壁中間空的地方,就無法住人。不要忽略那些無用的,也許無用的就能轉換有用的。學生感悟:我就聯(lián)想起自己,頭腦比較空,就要通過學習,用知識來把空的大腦填充起來,才能成為有用的人。水滿則溢,有時要給自己的大腦留出些空隙,才能更有思考的空間。明確:老子在本章舉了三個例子來說明“有”和“無”的作用,得出“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钡慕Y論。車的作用在于運貨載人,器皿的作用在于盛物,室的作用在于居住。這主要是談“無”的功用。這里的“無”,指的是“空間上的無”。本則中的“無”和“有”,都是器物的組成部分。老子用車輛、器皿、房屋作喻,巧妙地說明了有和無的關系。有了這個“有”,才有中空部分,而恰恰是這中空部分,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通常,人們重“有”勝于重“無”。老子此處一反通常狀況,大談“無”,這是老子思想的獨特處之一。空間上“無”的功用,在書畫藝術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也最易覺察。可以參考宗白華《中國藝術中的虛與實》。思考:通過這三個比喻,我們了解到老子是用什么哲學觀點看世界的呢?明確:我們了解到老子是用什么樣的眼光看世界?(辯證)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遵循這樣的規(guī)律(道):事物本身的內部不是單一的、靜止的,而是相對復雜和變化的。相互對立的事物會互相轉化,就有如這章節(jié)里,看似無用的也許會轉換為有用有利的因素。老子在兩千多前,就用辯證而客觀的看清了這個世界,這樣的卓絕的早慧不得不讓我們嘆服。我們可以用這樣的辯證觀點去看待我們生活中的任何事情。(三)誦讀(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三章)文本,疏通文字1.教師誦讀,請同學們跟讀并標注生字讀音[原文]企①者不立,跨②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第二十四章)[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①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第三十三章)2.這兩章字面上相對比較好理解,同學們可以結合字詞書下注釋,試著翻譯下這兩章內容,參考以下譯文來校對下自己的翻譯(第二十四章)注釋①、企:踮起腳而行。②、跨:躍、越過,闊步而行。③、贅行:多余的形體,因飽食而使身上長出多余的肉。(第三十三章)注釋強行:勤勉而行。(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譯文]踮起腳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邁起大步想要前進得快,反而不能遠行。自我顯露的不能顯明;自以為是的反而得不到顯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勛。從道的角度看,以上這些急躁炫耀的行為,只能說是剩飯贅瘤。因為它們是令人厭惡的東西,所以有道的人決不這樣做。(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譯文]能了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聰明。能戰(zhàn)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堅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離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不衰,身雖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長壽。(四)思考賞析:1.思考:這三章里哪幾章說的是個人修養(yǎng)方面呢?明確:二十四章,三十三章。2.思考:同學們對這兩章里,哪一句話對你有所啟發(fā),或感觸最深呢,請談談自己的感悟。學生感悟:例一:我對這句有所感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绷私鈩e人和了解自己都是很難的,甚至有時自己有自知更難。例二:我也是對這句有所感悟,生活中有時候對自己做不到很好的認知,有時會夸大自己,有時會自己看低自己,了解自己所長所短是很難的。例三:我的感悟是“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边@句。生活中做事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要自大,自我夸耀。例四:我也對這句有所感悟,我的感悟是做事不僅要仰望星空,更要腳踏實地。給我啟發(fā)是做人要低調,做事要踏實。教師小結:通過教學中和學生們的發(fā)言,發(fā)現(xiàn)同學們集中對老子的“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边@幾句話有自己的感悟。我們重點來賞析下這幾句。(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3.思考:在本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什么樣的動作是“企者不立”呢?學生:踮起腳來站立,也許是個矮子,為了與人比高,才這樣做,或者,偶然遠望,才那么踮起腳跟來。教師:這樣的站姿到底是站不久的。這便是“企者不立”的道理。4.思考:什么叫“跨者不行”呢?學生:“跨者不行”是說跨開大步在走路,只能暫時偶然的動作,卻不能永久如此。教師:如果你要故意跨大自己的步伐去行遠路,那是自取顛沛之道,大步走,跨大步是走不遠的。5.思考:比喻句后,我們看,老子直接提出,認為哪幾種后果都是不好的呢?不足取的呢?學生:“自見”、“自我”、“自矜”。6.思考:結合“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來看“自見”、“自我”、“自矜”,會帶來什么不好的后果呢?學生:老子用“企者”“跨者”比喻,說“自見”、“自我”、“自矜”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會帶來不自知,不長久的后果。學生:會帶來輕浮、急躁的后果。學生:會帶來自我夸耀,自我炫耀,自我認知不足的后果。教師小結:由“企者不立”講起,再提出反證,作為正面的告誡?!捌笳摺?,就是好高,“跨者”,就是騖遠。從兩個行動的現(xiàn)象來說明有些人的好高騖遠。如果把最淺近的、基礎的都沒有做好,偏要向高遠的方面去求,不是自找苦吃,就是甘愿自毀?!白砸姟?、“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短暫而不能持久。也在啟發(fā),生活中我們急躁冒進,自我炫耀,反而達不到自己的目的。7.思考:“自見”、“自是”、“自伐”、“自矜”,是人類的通病,一般人的心理,大多具有這些根本病態(tài)。那么,一個人怎樣做,才能避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心病呢?學生感悟:做人不可過于虛榮、張揚和妄自尊大。學生感悟:時刻學習別人長處,人避免產生自高自大和自我炫耀的心理。學生感悟:“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就是要人們謙虛謹慎,不驕不躁。教師小結:生活中,沒人喜歡一個成天炫耀自己優(yōu)點的人在身旁,甚至很多時候過于炫耀還會招來禍患,如老子前面所說的“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白允钦卟徽谩?,即自以為是的人得不到認可?!稌飞险f“滿招損,謙得益”,《詩》說“謙謙君子,卑以自牧”,《論語》中說孔子“溫良恭儉讓”,都是要求人們要懂得謙讓之道。因而,老子最后說出,“其在道也,曰余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薄白砸姟薄ⅰ白允恰?、“自伐”、“自矜”這些德行就像余食贅肉一樣,讓本來有功、有能的美好的一面變得丑惡,所以說普通大眾都應厭惡它們,更何況那些修道之人呢。有道之人,含蓄,謙遜,內斂,蘊藉,不張揚。這是一種境界。老子借此矯正世俗中自以為是、夸夸其談的浮躁心態(tài)。所以,老子在這里再三說明,一定要能反省,知道自加改正才好。但從道理法則上講,這些心理的行為,卻是“余食贅行”。假使你這個人已經很高明,高明就高明又何必一定要別人加說一句你太高明。你是不是高明,別人慢慢自會看清楚的。老子前后所說的知四不——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只限于個人自我的修養(yǎng),也是個人甚至古代帝王最基本的修養(yǎng)。內容參照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南懷瑾《老子他說》這些事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并不容易。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多反思,自己是否保持著一顆謙虛謹慎的心,是否曾在哪些地方驕傲白滿了,每日多加省悟,才能保持不敗不廢。(五)思考探究:教師:如果說在修身為人方面能帶給我們更多啟示的,《知人者智》一章則更為集中。[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第三十三章)1.概括一下,這個章節(jié)談的是什么方面呢?學生總結:這一章主要談的是修身養(yǎng)性和自我發(fā)展的問題。教師:本章講個人修養(yǎng)與自我設計的問題,本章與二十四章的寫法比較類似,側重于探討人生哲理。老子在本章,又與前面二十四章不同,全部用的正面直言的文字中國有一句話,叫“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話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白灾呙鳌?,就是說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對待自己,這才是最聰明的,最難能可貴的。2.思考:怎樣做才能了解自己呢?學生:了解自己是困難的,結合剛剛我們欣賞的“二十四章”,先要做到不自夸,不炫耀,才能有自知之明。學生:做到“知人”、“勝人”很難,要做到“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說的就是得了解自己的缺點,然后去戰(zhàn)勝自己的缺點,這樣就是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人。教師感悟有的同學讀出文本的這點非常難得,明朝哲學家王陽明曾說:“去山中之賊易,去心中之賊難?!边@一章中的“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可以作為這種觀點的佐證。3.思考: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這4句,老子所謂“富,有志,久,壽”指什么呢?明確:“富”,富有,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富足;物質上欲求不高,也能相對富足,所謂“知足者常樂”是也。明確:“強行者有志”,大約是說,志向只止于思想意識,不是有志;志向,只有付諸實施,才是有志。精神上的富足,自我勉勵前行,一個人倘若能省視自己、堅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就能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滿飽的精神風貌。也就達到了老子說的“富,有志,久,壽”。反饋與評價1.下列詞語中,畫線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自是者不彰彰:表揚B.自矝者不長矝:夸耀C.故有道者不處處:為,做D.企者不立企:踮起腳2.欣賞了《老子》這幾章內容,我們反省一下,人們常會有哪些心病或缺點呢?參考答案:“自見”、“自是”、“自伐”、“自矜”。不注意細微之處,不能堅持,放松松懈,盲目自大,不注意積累。不順自然,急功近利,強求不可能得到的結果。五、課堂總結從以上幾章里,能感受到老子一部分的思想學說。比如(第十一章)老子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有無、美丑、善惡、難易、長短都是相互依存的,如《老子》第一章就說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比魏问挛锒际悄阒杏形?,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二十四章)(三十三章)我們能感受到老子在修身養(yǎng)性方面的觀點,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兜赖陆洝分畜w現(xiàn)老子這些學說觀點的語句還有很多,如我們并不陌生的“道可道,非常道”,“天長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等等。請同學們結合課本中這幾個章節(jié),結合我們對老子思想學說的了解,來欣賞《老子》中其他的文章,看看我們從中得到哪些生活啟發(fā)和人生智慧。六、課后作業(yè)通過欣賞《老子》這三章內容,感知到了老子的道德修養(yǎng)和人生智慧。結合我們生活的閱歷,來試著對你感興趣的語句來批注你的生活感悟。(備用)擴展延伸第九章[原文]持而盈之①,不如其已②;揣而銳之③,不可長保④。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⑤。功成身退⑥,天之道也⑦。[注釋]①持而盈之:持,手執(zhí)、手棒。此句意為持執(zhí)盈滿,自滿自驕。②不如其已:已,止。不如適可而止。③揣而銳之:把鐵器磨得又尖又利。揣,捶擊的意思。④長保:不能長久保存。⑤咎:過失、災禍。⑥功成身退:功成名就之后,不再身居其位,而應適時退下。"身退"并不是退隱山林,而是不居功貪位。⑦天之道:指自然規(guī)律。[譯文]執(zhí)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的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道理。[延伸閱讀1]王弼《道德經注》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持謂不失德也。既不失其德,又盈之,勢必傾危。故不如其已者,謂乃更不如無德無功者也。揣而銳之,不可長保。既揣末令尖,又銳之令利,勢必摧衄,故不可長保也。金玉滿堂,莫之能守;不若其已。當貴而驕,自遺其咎。不可長保也。功遂身退,天之道。四時更運,功成則移。第二課時【教學目標】1.掌握重點字詞解釋,準確翻譯文言文。2.通過課文學習,了解老子“無為”思想含義。3.體會老子人生智慧及現(xiàn)實意義??!局攸c難點】重點:分析、理解老子的人生智慧及現(xiàn)實意義?難點:感知、體悟《老子》“無為”思想學說【教學過程】一、學習導入先秦諸子散文深刻影響了我國三千年的歷史,奠定了炎黃子孫基本思維方式乃至情感方式。其中,《老子》更具它獨特的智慧,魯迅先生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今天讓我們繼續(xù)品讀堪稱陪伴我們一生的經典著作《老子》四章中(第六十四章)。通過上一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對老子的思想有所初步了解,我們能感受到老子在修身養(yǎng)性方面的觀點。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來感知老子“無為”的思想學說。學習活動(一)1.請同學們先來跟著我誦讀本章并標注生字讀音第六十四章[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①,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②;九層之臺,起于累土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④。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⑤。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⑥,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⑦。2.請同學們結合注釋注意重點語句的翻譯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譯文]事情安然未生變的時候容易持守,問題沒有顯露跡象的時候容易解決,事物脆弱時容易分離;事物細微時容易散失。②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譯文]要在事情還沒有發(fā)生的時候就做,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處理妥當。③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譯文]動手去做就會壞事,有所把持就會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為,因此不會敗事,不執(zhí)意把持,因此不會喪失。④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譯文]一般人做事情,常在快要成功時失敗,謹慎面對事情的終結,一如開始時那樣,就不會失敗。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惜難得的貨品,學習常人所不學習的,補救眾人所犯的過錯,以輔助萬物的自然變化而不加以干預。(二)探究文本內容1.疏通文意后,同學們看這個章節(jié)可以分成哪兩個段落?第一個段落是舉例段“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钡诙€段落是從“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到最后,是得出了某個觀點,總結段落。2.我們先來看上段,請同學們試著,把上段分成三個層次,并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下每層含義?①第一個層次為“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是說我們要注意事物的萌芽狀態(tài),防患于未然,未雨綢繆。②第二個層次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指高遠的目標完成于點滴積累。③第三個層次為“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贝蟾耪f前兩點沒做到的話,事情容易失敗。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里這樣評價本章:上段,全文意義完整而連貫。其大意為:注視禍患的根源。在禍亂發(fā)生之前,先作預防;凡事從小成大,由近至遠;基層工作,十分重要。遠大的事情,必須有毅力和耐心一點一滴去完成;心意稍有松懶,常會功虧一簣。3.那么在第二個層次中,用了什么修辭方法,來說明什么道理?在本章的第二個層次中,老子運用三個排比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來說明事情從微小,積累發(fā)展的道理。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動”。這就是說,事物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所謂“物壯則老,“兵強則滅”。同時,事物的發(fā)展、事物向反面的轉化,并不是一下子實現(xiàn)的,需要經歷一個數(shù)量上不斷積累的過程。4.同樣說積累的道理,與高一學習過的荀子《勸學篇》中所寫的哪幾句話有些相似?我們一起來誦讀下《勸學》這個片段,請同學們思考兩個思想家在這里的相似之處。《勸學》選段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我們可以看出兩位思想家的兩篇文章相同之處。荀子的“積土成山”、“積水成淵”、“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與老子這個章節(jié)里所說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都指出事情由小發(fā)展到大需要一點點的積累。5.荀子,老子同樣比喻舉例說了積累的重要性,然而,后面隨之而來得出的結論卻不同。我們來勾畫一下兩篇文章接下來的結論,分別是什么?荀子的結論是后文的“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人要像蚯蚓那樣“用心一也”,雖然“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也要“上食埃土,下飲黃泉”,老子舉例后得出結論“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避髯拥贸鲎鍪乱獙R贿M取的結論。老子則主張“無為”、“無執(zhí)”。教師小結:《勸學》里荀子重點談的是學習的方法,學習的意義的觀點?!兜赖陆洝防献右罁?jù)他對人生的體驗和對萬物的洞察,舉例來說人們做事情要從很微細的地方開始積累,告訴人們做事做人的智慧。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儒家,道家思想的不同6.下段,老子指出“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闭f出了生活中許多人總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了。從文中找找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么?有的同學指出不注意積累,不能持之以恒是失敗的原因,從文中“九層之臺,起于累土”這幾句看出。有的同學指出不注意細微之處是失敗的原因,從“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看出。有的同學指出不能謹慎,堅持到最后是失敗的原因,從“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笨闯???梢哉f“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言“善始善終,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所謂“行百里者半九十”。這幾句里,老子明確指出了會有哪些因素,使人們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的原因。從此我們也看到了老子的人生智慧。(三)拓展探究“無為”思想1.請同學們跟著老師來誦讀《第六十三章》第六十三章[原文]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2.結合參考答案來校對自己的翻譯句子[譯文]以無為的態(tài)度去有所作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處理事物,以恬淡無味當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處理問題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實現(xiàn)遠大要從細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難事,一定從簡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從微細的部分開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終不貪圖大貢獻,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輕易發(fā)出諾言的,必定很少能夠兌現(xiàn)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勢必遭受很多困難。因此,有道的圣人總是看重困難,所以就終于沒有困難了。3思考:請同學們,結合兩章內容,闡述一下兩章相同之處或者老子“無為”含義。學生回答:《六十三章》首句,“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崩献泳徒忉屃死献訉o為的含義。無為就是無為當作為,把無事當作事,把無味當作味。學生回答:《六十三章》“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焙汀读恼隆贰昂媳е?,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些相似?!读隆肥钦f人們處理艱難的事情,須先從細易處著手。面臨著細易的事情,卻不可輕心?!读恼隆氛f事情要從微小積累的道理。學生回答:《六十三章》說“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闭f有“道”的圣人始終不貪圖大貢獻,所以才能做成大事?!读恼隆氛f“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币虼耸ト藷o所作為所以也不會招致失敗,無所執(zhí)著所以也不遭受損害。7.思考:老子最后提出了“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圣人的做法。前面我們在分析老子在談到積累后得出的結論是“無為”、“無執(zhí)”。再看原文,我們來探究下,老子這里的“無為”思想指什么呢?有的同學指出:《六十三章》首句,“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老子就解釋了老子對無為的含義。無為就是無為當作為,把無事當作事,把無味當作味。有的同學生進行了比較閱讀,指出:《六十三章》“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焙汀读恼隆贰昂媳е荆诤聊痪艑又_,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些相似?!读隆肥钦f人們處理艱難的事情,須先從細易處著手。面臨著細易的事情,卻不可輕心?!读恼隆氛f事情要從微小積累的道理。都說明老子的無為思想指的是謹慎做事。有的同學回答:《六十三章》說“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說有“道”的圣人始終不貪圖大貢獻,所以才能做成大事?!读恼隆氛f“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币虼耸ト藷o所作為所以也不會招致失敗,無所執(zhí)著所以也不遭受損害。有的同學結合文中“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敝赋鰺o為是不執(zhí)意把持,不執(zhí)意做某些事情,而不是不去做事。有的同學結合文中“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指出以輔助萬物的自然變化而不加以干預就是圣人,因而無為是順應自然萬物去做事。有的同學結合兩篇文章說到老子的“無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是告訴人們要圣人一樣,順應事物規(guī)律,并要注意在事情最后關頭要像一開始的時候那樣謹慎從事?!读恼隆窂膬热萆现v與前一章《六十三章》相接續(xù),仍然是談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辯證法。兩章聯(lián)系起來讀,我們能看出老子的“無為”實際上是讓人們依照自然規(guī)律辦事。任何事物的出現(xiàn),總有自身生成、變化和發(fā)展的過程,人們應該了解這個過程,對于在這個過程中事物有可能發(fā)生禍患的環(huán)節(jié)給予特別注意,稍有松懈,常會造成前功盡棄、功虧一簣的結局?!读隆烽_頭指出“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的道理?!皥D難于其易”,提醒人們處理艱難的事情,須先從細易處著手。面臨著細易的事情,卻不可輕心?!半y之”,這是一種慎重的態(tài)度,縝密的思考、細心而為之,一旦條件成熟,水到渠成,事情也就做成了?!读恼隆酚谩昂媳е荆诤聊?;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比喻排比句,說明“合抱之木”、“九層之臺”、“千里之行”的遠大事情,都是從“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為開端的,形象地證明了大的東西無不從細小的東西發(fā)展而來的,老子進一步闡述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同時也告誡我們,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必須具有堅強的毅力,耐心地一點一滴,從小事做起積累去完成,才可能順理成章的成就大事業(yè)。教師小結《六十四章》從內容上講與前一章《六十三章》相接續(xù),仍然是談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辯證法。與上一章聯(lián)系起來讀,也可以說又返回到“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的道理?!皥D難于其易”,提醒人們處理艱難的事情,須先從細易處著手。面臨著細易的事情,卻不可輕心。“難之”,這是一種慎重的態(tài)度,縝密的思考、細心而為之,一旦條件成熟,水到渠成,事情也就做成了。都說到了圣人都是遵循萬物的自然本性的。兩個章節(jié)都指出了無為的思想含義就是順應自然去做事,圣人都是遵循萬物的自然本性的。教師小結《老子》一書可以說是從各個方面提醒人們重視“無”的地位和作用。不僅讓人們去認識“無”,而且指導人們用“無”的原則來感悟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如指導人們在社會生活認識無的功用的--第一課時欣賞的《老子》(第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把無的原則運用到政治生活中的篇章更多了,如《老子》(二章)“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如《老子》(十章)“愛民治國,能無為乎?!比纭独献印罚ㄈ哒拢暗莱o為?!比纭独献印罚ㄋ氖苏拢叭√煜鲁R詿o事”四、反饋與評價1.下列詞語中,畫線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其脆易泮泮:分離B.其微易散散:走失C.生于毫末毫末:比喻細微的事物D.未兆易謀謀:解決2.從“是以圣人無為,故無??;無執(zhí),故無失?!边@個章節(jié),我們再次了解到了老子的思想學說“無為”的含義。老子的無為指什么呢?參考答案:無為不是什么也不做,是主張以無為而有所作為的,也就是順應自然的規(guī)律去“為”,不要破壞規(guī)律,特意為之。五、課堂總結這節(jié)課通過欣賞《道德經》這兩個章節(jié),我們了解了老子的“無為”的含義,老子的“無為”并不是講人們無所作為,是讓人們依照自然規(guī)律辦事。同時也希望同學們,在生活中借鑒圣人的智慧,做任何事情注意從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難的過程,循序漸進地去積累,從客觀實際情況出發(fā),以高尚的思想和踏實行為去解決生活中的瑣事。讓老子的思想和智慧對我們的人生有所啟迪和幫助。六、課后作業(yè)請同學們摘抄《老子》四章中,自己有所感悟的句子,并談談感悟和收獲?!?.1<老子>四章》導學案【課前預習】一、讀準字音轂(gǔ) 埏埴(shānzhí) 戶牖(yǒu)跨者(kuà) 自矜(jīn) 贅行(zhuì)二、辨識通假1.曰余食贅行(行,同“形”)2.其脆易泮(“泮”,同“判”,分離)3.起于累土(“累”,同“蔂”,土筐)三、一詞多義1.之eq\b\lc\{(\a\vs4\al\co1(有車之用(結構助詞,的),物或惡之(代詞,它們),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2.惡eq\b\lc\{(\a\vs4\al\co1(物或惡之(動詞,厭惡),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諫太宗十思疏》)(形容詞,,罪惡,邪惡)))3.強eq\b\lc\{(\a\vs4\al\co1(自勝者強(形容詞,剛強),強行者有志(形容詞,勤勉),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形容詞,強健)))四、詞類活用1.死而不亡者壽(名詞用作形容詞,長壽)2.慎終如始(形容詞用作動詞,謹慎地對待)五、古今異義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古義:指不能走遠。今義:不可以。2.強行者有志古義:勤勉而行。今義:用強制的方式進行。3.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古義:做事。今義:投身到事業(yè)中去。六、文言句式1.自矜者不長。(被動句)譯文: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賓語前置句)譯文:了解別人的人聰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3.為之于未有。(狀語后置句)譯文:要在還沒有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解決問題。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狀語后置句)譯文:張開兩臂才能抱得過來的大樹,是從極細小的萌芽生長起來的。七、文白對譯eq\f(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三十根輻條聚集到車轂上,只有車轂中間是空的)eq\f(有車之用。,(就是說只有有了它中間空的地方),才成就了車子的作用。)eq\f(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和陶土來做陶器,只有器皿中間是空的,才具備器皿的作用。)eq\f(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開鑿門窗來建造房屋,只有門窗四壁中間是空的,才具備房屋)eq\f(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的作用。因此有車子、器皿、房屋等是一種便利,但恰恰是“無”)eq\f(為用。,使它們發(fā)揮了作用。)eq\b\lc\[(\a\vs4\al\co1(轂(gǔ):車輪的中心部位,周圍與輻條,的一端相接,中間的圓孔用來插車軸。))當:有、只有。無:指中空之處。埏埴(shānzhí):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戶牖(yǒu):門窗。利:便利。eq\b\lc\\rc\](\a\vs4\al\co1(以為:以之為,,省略句。))(第十一章)eq\f(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踮著腳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遠,(就好像))eq\f(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偏執(zhí)己見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顯,)eq\f(自伐者無功,,自我炫耀功勞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或不被認為有功),)eq\f(自矜者不長。,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自見”“自是”“自伐”)eq\f(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自矜”等行為)用道的觀點來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體上)eq\f(行,物或惡之,故,的贅瘤,有的畜生都厭惡這些東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eq\f(有道者不處。,“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eq\b\lc\[(\a\vs4\al\co1(企:踮起腳后跟。,不行:不能走遠。))eq\b\lc\[\rc\](\a\vs4\al\co1(是:認為正確。伐:自我夸耀。矜:自以,為賢能。長(zhǎng):指得到敬重。))(第二十四章)eq\f(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別人的人聰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即了解自己)eq\f(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更重要)。戰(zhàn)勝別人的人有勁兒,戰(zhàn)勝自己的人剛強(即戰(zhàn))eq\f(知足者富。強行者,勝自己更重要)。知道滿足的人就是富人。強勁奮進的人)eq\f(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有意志。不喪失立身之地的人能夠長久,死而不朽的人就)eq\f(亡者壽。,是長壽。)eq\b\lc\[\rc\](\a\vs4\al\co1(知:了解,理解。智:聰明、智慧。明:英,明,明智,高明。強行:強勁奮進。))(第三十三章)eq\f(其安易持,其未兆,事物安穩(wěn)的時候容易持守,問題還沒有顯露跡象的)eq\f(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時候容易解決,事物脆弱的時候容易分離,事物細小的時候)eq\f(易散。為之于未有,,容易散失。要在還沒有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解決問題,)eq\f(治之于未亂。合,要在還沒有陷入混亂的時候治理混亂。張開兩臂)eq\f(抱之木,生于,才能抱得過來的大樹,是從極細小的萌芽生長)eq\f(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起來的;很高很高的臺子,是從一筐土開始建起來的;)eq\f(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很遙遠的行程,是從腳下那一小步走出來的。有所)eq\f(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作為的將會招致失敗,有所執(zhí)著的將會遭受損害。因此)eq\f(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圣人無所作為,所以也不會招致失?。粺o所執(zhí)著,所以也不遭受損害。)eq\f(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人們做事,常常是在將要成功的時候讓它失敗了。如果在)eq\f(終如始,則無敗事。,將要完成的時候像開始的時候一樣謹慎,就不會敗壞事情了。)eq\f(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因此,圣人以不欲為欲,不看重難得的財貨,以不學為學,)eq\f(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補救眾人所犯的過錯。以輔成萬物的自然生滅,)eq\f(而不敢為。,而不敢擅自去改變它們。)eq\b\lc\[(\a\vs4\al\co1(泮:通“判”,分離。持:持守。,謀:圖謀。累土:一筐土。累,))eq\b\lc\\rc\](\a\vs4\al\co1(通“蔂(léi)”,盛土的工具。從事:做事。,慎:謹慎。是以:因此。復:補救。))(第六十四章)【學習探究】一、認識作者“中國哲學之父”——老子老子(生卒年不詳),中國古代思想家。一般認為他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省鹿邑東)人,有人又稱他老聃。相傳他生活在春秋時期,曾任周王朝藏室之史(管理圖書的官,當時的圖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檔案),后退隱蒙山著書立說,游歷江南塞北,又西出陜關,不知所終。老子跟孔子同時,相傳孔子還曾向他請教過“禮”。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始祖,他的學說后被莊周發(fā)展。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的思想對中國哲學發(fā)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出版發(fā)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春秋戰(zhàn)國是一個戰(zhàn)亂頻繁的時代,各諸侯國為了稱霸,經常爆發(fā)不義戰(zhàn)爭,搶奪土地和人民,而老子為周王朝藏書室的官吏,掌管史冊典籍。作為一個史官,他從歷史中看出了興亡更替的規(guī)律,昔日的霸主最終或是眾叛親離,或是趨于衰亡。所以他不認為爭強好勝是可以達到長久之道的,他更贊成人們采取一種清靜無為的態(tài)度。二、文學常識閃爍辯證光芒的哲理經典——《老子》1.《老子》的主要內容(1)老子遺留下來的著作,僅有《老子五千文》,即《老子》,也叫《道德經》,是老子用韻文寫成的一部哲理經典。它是道家的主要經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學思想的直接材料。原書分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下篇為《德經》,合稱《道德經》?!兜澜洝分饕獮橛钪嬲摵捅倔w論,《德經》主要為人生論和政治論。(2)《老子》提出了道、自然、無為等著名的哲學概念,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道”,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在政治思想上,主張“無為”,宣揚自然無為的天道觀,認為只有無為才能無不為,反映了當時統(tǒng)治者的無力,企圖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的現(xiàn)實。2.《老子》的影響(1)《老子》開創(chuàng)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道家學派成為與儒家學派并列的思想流派,“儒道互補”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兩大支柱之一。(2)近代以來,《老子》也受到了西方思想家的重視,成為世界哲學寶典之一。當今世界,更是掀起“老子熱”“大道熱”以應對21世紀的新挑戰(zhàn)。19世紀德國哲學家稱贊《老子》“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整體感知】《老子》一書中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對立面,失去其中的一方,另一方也就隨之失去。說明了相互對立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