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高考歷史二輪總復習學案第5講晚清時期近代中國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_第1頁
2021新高考歷史二輪總復習學案第5講晚清時期近代中國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_第2頁
2021新高考歷史二輪總復習學案第5講晚清時期近代中國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_第3頁
2021新高考歷史二輪總復習學案第5講晚清時期近代中國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_第4頁
2021新高考歷史二輪總復習學案第5講晚清時期近代中國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板塊中國近現代史第5講晚清時期——近代中國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時空縱覽階段特征時空坐標階段特征?1840—1912年,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個時期也是中國社會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時期,主要處于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兩次鴉片戰(zhàn)爭;太平天國運動;中外“和好”;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建立;邊疆危機甲午中日戰(zhàn)爭;戊戌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清政府淪為列強侵華工具;“預備立憲”;辛亥革命政治列強發(fā)動一系列侵華戰(zhàn)爭,中國主權遭到破壞,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地主階級、農民階級、資產階級)先后發(fā)起了一系列斗爭,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清朝統治結束五口通商;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洋務運動開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中國進一步卷入世界市場清政府經濟政策調整;民族工業(yè)初步發(fā)展;資本輸出成為列強經濟侵略主要方式;清末新政經濟自然經濟逐漸解體,洋務企業(yè)和民族工業(yè)產生,近代化起步向西方學習新思潮萌發(fā);《資政新篇》;“中體西用”;早期維新思想康梁維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傳播思想文化向西方學習逐漸成為主流思想?!爸畜w西用”、資產階級維新思想、三民主義先后登場,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西方生活方式開始傳入,出現“中西合璧、中西結合”現象社會生活巨變,服飾、禮儀、交通、通信、大眾傳媒發(fā)生變化社會生活西方的生活方式傳入中國,中國的物質生活和禮儀風俗受到沖擊,向近代社會邁進必備知識精要排查階段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鴉片戰(zhàn)爭至甲午中日戰(zhàn)爭前(1840—1894年)(1)列強的侵略——兩次鴉片戰(zhàn)爭①鴉片戰(zhàn)爭(1840—1842年):英國以禁煙運動為借口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根本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清政府戰(zhàn)敗,簽訂《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②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1856—1860年):英法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而聯合發(fā)動,清政府戰(zhàn)敗,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2)中國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國運動①背景:鴉片戰(zhàn)爭后,封建壓迫和西方侵略激化矛盾。②過程:爆發(fā)——金田起義;高潮——定都天京,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北伐、西征;轉折——天京變亂;防御——陳玉成、李秀成指揮軍事,頒布洪仁玕的《資政新篇》;失敗——天京陷落(3)革命綱領①《天朝田畝制度》:主張廢除封建土地制度,反映了廣大農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強化自然經濟的主張,和世界工業(yè)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馳。②《資政新篇》:是中國最早的資本主義改革方案,但沒有反映農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國缺乏發(fā)展資本主義的土壤,沒有真正實行(1)自然經濟逐步瓦解:鴉片戰(zhàn)爭后,傳統的家庭手工業(yè)破產,中國農產品日趨商品化,中國被強行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成為列強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2)洋務運動興起:19世紀60—90年代,洋務派以“自強”“求富”為目標,掀起了洋務運動,創(chuàng)辦近代軍事工業(yè)、民用工業(yè),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宣告了洋務運動以失敗告終(3)民族資本主義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業(yè)和洋務企業(yè)的刺激下,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企業(yè)產生,順應了工業(yè)文明的潮流和趨勢(1)“新思想”萌發(fā):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編撰的《海國圖志》,闡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2)“中體西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以曾國藩、李鴻章為代表,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思想,掀起了洋務運動(3)早期維新思想:以王韜、鄭觀應為代表,主張發(fā)展民族工商業(yè),與外國進行商戰(zhàn),興辦學校,實行君主立憲制度(1)物質生活的變化:鴉片戰(zhàn)爭后,西裝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長袍馬褂與西裝并行不悖(2)交通與通訊的進步①1872年,輪船招商局成立,推動了中國水上交通業(yè)的近代化進程。②1881年,中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通車。③1877年,福建巡撫在臺灣架設中國第一條有線電報線(3)近代報刊的出現:1872年創(chuàng)刊的《申報》是近代中國出版時間最長、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報紙續(xù)表階段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至辛亥革命(1894—1912年)(1)沉重的民族危機①甲午中日戰(zhàn)爭(1894—1895年):清政府戰(zhàn)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強趁機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面臨空前的生存危機。②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1900—1901年):清政府戰(zhàn)敗,被迫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2)中國人民的抗爭①戊戌變法:1895年的公車上書,使維新思潮發(fā)展為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1898年百日維新是戊戌變法運動的高潮,變法詔令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戊戌政變后,改革措施除京師大學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廢止。②義和團運動:農民的反帝愛國運動,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美夢,但也存在著盲目排外的局限性。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和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頒布了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性文獻——《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fā)展(1)背景: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列強資本輸出進一步瓦解了中國的自然經濟;清政府為擴大稅源,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民族資產階級掀起“實業(yè)救國”的熱潮;中國人民掀起收回利權的斗爭等(2)影響: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1)維新變法思想: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救亡圖存成為時代最強音,資產階級維新派登上政治舞臺,大力宣傳維新變法思想,主張君主立憲制,掀起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2)民主共和思想:孫中山提出民主共和思想,主張推翻清朝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1)物質生活的變化①維新變法期間:維新派主張“斷發(fā)易服”“廢止纏足”,并改革傳統的婚姻制度。②“斷發(fā)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2)交通事業(yè)的進步辛亥革命前夕,中國已建成多條鐵路,奠定了中國近代鐵路網的基本格局(3)通信工具的變遷清朝晚期電報、開始出現(4)大眾傳媒的發(fā)展①報刊業(yè)的發(fā)展:維新派、革命派都把報刊作為宣傳自己主張的工具,中國報刊業(yè)呈現出繁榮景象。②1905年,中國人自己攝制的電影《定軍山》首映成功,中國電影事業(yè)開始起步【新教材新視野】1.開眼看世界的徐繼畬福建布政使徐繼畬是又一位開眼看世界的人。他在福建處理對外交涉事務,留心搜集外國事物和西人著述,撰成《瀛寰志略》一書?!跺局韭浴废到y介紹了當時世界上近8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地理位置、歷史變遷、經濟文化、風土人情,內容豐富,敘述完備,尤重對歐美各國的考察和介紹,是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2.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太平天國運動雖然失敗,但它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引起政治和權力結構的變化。隨著湘淮系官僚集團的崛起,中央權力下移,對此后歷史的發(fā)展產生重大影響。3.宗藩關系由于經濟文化發(fā)展程度的差異,明清時期中國與周邊一些國家間形成一種稱為宗藩關系的國家關系體系。一些周邊國家向明清朝廷“納貢稱臣”,接受明清皇帝的冊封,使用明清皇帝的年號。宗主國不干涉藩屬國內政。這種關系不是通過武力形成的。朝鮮、琉球、越南、緬甸等國都與中國形成了這樣的關系。從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起,這種宗藩關系逐漸解體。4.戊戌維新運動的作用和失敗原因戊戌維新運動對于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新思想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舊式官僚體制。由于守舊勢力仍很強大,而維新派缺乏可靠的社會基礎,沒有嚴密的組織,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實權的皇帝身上,導致這場運動未能實現預期的目標,以失敗告終。關鍵能力題點突破命題點一近代前期中國的陣痛與轉型連線高考1.(2019全國Ⅱ卷,28)1898年,一份英文報紙報道:光緒皇帝已經遇害,“太后現在正維持著光緒名義上統治的滑稽劇,一到適當的時候,便公開宣布他的死訊”。這則報道可以用來說明當時()A.君主立憲受到社會的廣泛支持B.清政府加強排外活動力度C.列強尋找干涉中國內政的借口D.部分西方人贊同變法活動2.(2018全國Ⅱ卷,28)19世紀70年代,針對日本阻止琉球國向中國進貢,有地方督撫在上奏中強調:琉球向來是中國的藩屬,日本“不應阻貢”;中國使臣應邀請西方各國駐日公使,“按照萬國公法與評直曲”。這說明當時()A.日本借助西方列強侵害中國權益B.傳統朝貢體系已經解體C.地方督撫干預朝廷外交事務決策D.近代外交觀念影響中國3.(2018全國Ⅰ卷,28)甲午戰(zhàn)爭時期,日本制定輿論宣傳策略,把中國和日本分別“包裝”成野蠻與文明的代表,并運用公關手段讓許多歐美輿論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體甚至宣稱,清政府戰(zhàn)敗“將意味著數百萬人從愚蒙、專制和獨裁中得到解放”。對此,清政府卻無所作為。這反映了()A.歐美輿論宣傳左右了戰(zhàn)爭進程B.日本力圖變更中國的君主政體C.清朝政府昏庸不諳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體鼓動中國的民主革命素養(yǎng)感悟深化認知一、19世紀中期以后中國千年未有之變局1.變局之因外敵入侵。2.具體表現(1)政治上社會性質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內政局滿洲貴族勢力削弱,以曾國藩、李鴻章等為代表的漢族地方官僚地主勢力增強斗爭性質反封建反侵略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社會階層買辦作為一個新興的社會階層興起(2)經濟上:列強憑借不平等條約攫取的經濟特權加緊侵略,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中國逐漸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西方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夾縫中艱難誕生。(3)對外關系上:閉關鎖國政策破產;轉向被迫開放;“理藩”外交被沖擊,朝貢貿易體制被打破。(4)思想上:傳統的“夷夏”觀念開始轉變,“天朝上國”的思想受到沖擊;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萌發(fā)。二、從“朝貢體系”到“不平等條約體系”的轉變1.“朝貢體系”:立足點是“華夷觀”,體現了古代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定位。在該體系下,“朝貢—冊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實質上是宗主認同外交,形成了萬邦來朝八方來儀的盛世景象。在“朝貢體系”影響下,東亞地區(qū)逐漸形成一個以漢字、儒家和佛教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2.“不平等條約體系”:即在中國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所確立的西方列強在華特權制度的總稱。其依據是1842年《南京條約》以來的所有不平等條約。這個“不平等條約體系”的本質特征是西方列強通過戰(zhàn)爭手段迫使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在中國享有各種特權,使中國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三、戊戌變法——近代中國國家觀開始形成在戊戌變法期間,清政府先后頒布了一系列發(fā)展資本主義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措施,奠定了中國近代國家的雛形。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要求全面向西方學習,發(fā)展資本主義以挽救民族危亡,它是以先進的生產方式代替舊的封建生產方式,代表了當時的世界潮流和中國近代社會的發(fā)展方向,戊戌變法是從制度上來挽救民族危亡,是完全進步的。其次,戊戌變法時期,促使中國愛國主義的主導力量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戊戌變法過程中,近代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已經登上了政治舞臺,對當時中國社會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戊戌變法后歷次重大愛國主義運動中,先進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都成為運動的主導力量,走在時代的最前列,如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近代先進知識分子成為革命的主導力量,從根本上決定了近代愛國主義運動的性質和發(fā)展前途。戊戌變法時期,愛國主義內容和性質開始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封建專制統治,發(fā)展資本主義,挽救民族危亡成為近代愛國主義的主旋律,這奠定了近代愛國主義的基本內容,使近代愛國主義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和水平。教育救國、工商立國、實業(yè)救國等思想及其相關的近代人才觀的提出,標志著新的資產階級近代國家觀開始形成。素養(yǎng)演練1.史料實證——近代中國外交理念的漸進(2020山西運城期末)1870年日本派員來華議約,李鴻章致函總理衙門:“彼因泰西各國業(yè)與中國立約通商,該國亦已與泰西各國立約通商,援例而來,似系情理所有之事。該國向非中土屬國,不奉正朔,本與朝鮮、琉球、越南臣服者不同?!边@表明李鴻章()A.重視與日本進行通商B.受到近代外交的影響C.主張獨立自主的外交D.固守傳統的夷夏觀念2.歷史解釋——不平等條約對中國之危害(2020山東青島二模)馬克思指出:“僅就以上的條約(《天津條約》)內容而言,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似乎并未謀得外交上的特權,不過是迫使清廷放下了天朝大國的架子,承認了列強與清國的平等地位而已。其實大謬不然?!痹谶@里,馬克思意在強調《天津條約》()A.確立了列強與中國的國家平等地位B.適應了列強大規(guī)模商品輸出的需求C.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D.實質上是損害中國利益的不平等條約3.家國情懷——近代中國國家觀念之塑造(2020河北石家莊質檢)1900年,梁啟超指出:“夫國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權,有服從,人人皆主權者,人人皆服從者。夫如是,斯謂之完全成立之國。”其主張()A.體現了中國傳統的民本學說B.延續(xù)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天下觀”C.突破了“朕即國家”的傳統觀念D.與顧炎武的“國家觀”基本一致命題點二晚清經濟結構的變動和近代化趨勢連線高考1.(2020全國Ⅲ卷,28)面對外商輪船航運勢力進一步擴展,李鴻章認為:“各口岸輪船生意已被洋商占盡,華商領官船另樹一幟,洋人勢必挾重資以侵奪”,因此“須華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棧,自籌保險”。這表明()A.商戰(zhàn)成為對外交往中心B.清政府鼓勵民間投資設廠C.求富以自強方針的改變 D.洋務派準備創(chuàng)辦民用企業(yè)知識拓展輪船招商局是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第一個官督商辦性質的民用企業(yè),在其創(chuàng)辦與運營過程中,直隸總督李鴻章不但有積極倡導、給予資金支持、奏請經營特權、在外交方面予以保護等維持之功,而且對其經營模式影響至大。盡管1880年以后,李鴻章多次強調需加強對輪船招商局的監(jiān)管與控制,清政府對該局的盤剝與壓抑也很嚴重,但總體說來,李鴻章在輪船招商局的創(chuàng)辦及其經營模式的確立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功大于過。2.(2020全國Ⅱ卷,28)1894—1914年,外國在華企業(yè)投資總額有所增加,各行業(yè)所占比例如圖所示。外國在華企業(yè)投資總額中各行業(yè)所占比例據圖可知,當時()A.運輸業(yè)成為列強擴大權益的重要途徑B.中國的對外貿易已由逆差轉向了順差C.國際資本壟斷日益趨于和緩D.民族企業(yè)的市場競爭力提高3.(2019全國Ⅲ卷,28)19世紀六七十年代,外國人將自己的名字租借給中國人經辦新式企業(yè)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較為盛行。這一做法()A.導致民間設廠高潮局面的出現B.有利于中國新的社會階層發(fā)展C.加劇了外國資本對中國的輸入D.扭轉了中國對外貿易入超局面素養(yǎng)感悟4.(2019全國Ⅰ卷,28)川沙縣部分名人簡歷表黃彬國學生,干練有才,上海招商局創(chuàng)辦時,章程皆其手訂。朱純祖監(jiān)生,幼時孤苦伶仃,學習米業(yè),中年創(chuàng)設朱麗記花米行。續(xù)表姚光第南邑生員,感于地方貧瘠日甚,就其家設機器軋棉廠。上表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毗鄰上海的川沙縣部分名人的簡歷,說明當時國內()A.科舉取士轉向選拔實務人才B.傳統社會結構受到沖擊C.儒家的義利觀念被拋棄D.新式工業(yè)在經濟中居于主導素養(yǎng)感悟深化認知一、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經濟的五大變化生產模式的變化鴉片戰(zhàn)爭后,自然經濟開始解體,耕織的分離引發(fā)了中國經濟的深層次變化,商品經濟迅速發(fā)展經濟結構的變化中國是傳統的農業(yè)大國,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工業(yè)化的進程,農業(yè)的比重有所下降,工業(yè)的比重日漸上升生產力的質變機器生產出現并擴展,洋務企業(yè)、民族資本企業(yè)先后誕生,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使用機器生產,大大提高了中國近代的生產力水平國內外市場形成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被迫打開了國門,中國被迫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國內的關卡逐漸減少,這些雖然有利于西方列強的掠奪,但也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經濟政策的變化重農抑商政策開始瓦解,清政府對商業(yè)的政策經歷了從抑制到放寬限制再到鼓勵的演變二、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社會發(fā)展的影響1.對中國近代工業(yè)發(fā)展的影響洋務運動開始后,洋務派從西方引進先進技術和機器,創(chuàng)辦了近代的軍事工業(yè)和民用工業(yè),實現了中國從手工業(yè)制造轉入機器生產。洋務派高舉“中體西用”的旗幟,創(chuàng)辦軍事工業(yè)和民用工業(yè),力圖“借法自強”,這是現代民族主義在這一歷史階段的表現形式。在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企業(yè)中,雇傭勞動者不斷增加,現代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開始在企業(yè)中緩慢成長。2.對中國近代教育發(fā)展的影響洋務運動的不斷發(fā)展打開了中國近代教育全方位改革運動的窗口,他們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改變傳統教育方式,采取新的教學形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師資方面也有西化的表現。這些變化有力地沖擊了傳統教育模式,成為中國教育近代化的嶄新一頁。3.對中國近代思想觀念發(fā)展的影響洋務運動推動了中國近代思想啟蒙以及中國思想的早期現代化,有力地沖擊了中國幾千年來以經學為主體的傳統封建觀念,從而實現了中國由封閉觀念開始向開放觀念的轉變。首先,中國傳統的“天朝上國”“夷夏之辨”等思想觀念在洋務運動的開展中發(fā)生了變化。其次,洋務運動還促使人們改變了傳統的封建主義義利觀。最后,洋務運動促使人們原有的君民政治觀念也發(fā)生了改變,有利于近代資本主義的民主政治觀念在中國的傳播和實踐。素養(yǎng)演練1.時空觀念——夾縫中成長的民族工業(yè)(2020山東濟南三模)下圖是近代開埠通商后中國國內市場規(guī)模變化情況折線圖。據此可以推知()A.近代小農經濟逐漸喪失主導地位B.中國在世界貿易中處于出超地位C.國內市場規(guī)模變化主要取決于外國進口產品D.民族工業(yè)發(fā)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強經濟侵略2.歷史解釋——啟動近代化的洋務運動(2020河南安陽第一次調研)有學者認為,洋務運動大體完成了“最初啟動”中國現代化的使命,盡管這一使命是在不知不覺之中,甚至是以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方式完成的。這一觀點主要是基于洋務派()A.創(chuàng)辦最早近代軍事工業(yè)B.選派留學生出國深造C.籌建起中國的近代海防D.推動了資本主義發(fā)展3.家國情懷——自強求富之路的不斷探索(2020四川德陽三模)19世紀80年代,江南士紳積極參與洋務。李金鏞將湖北煤鐵總局由官辦改民辦的嘗試失敗,而經元善、謝家福在上海主持的官督商辦企業(yè)機器織布局和電報局則取得成功。這反映出()A.地方勢力主導著近代化進程B.“實業(yè)救國”思潮影響擴大C.國人積極探索國家富強之路D.“中體西用”思想得以運用命題點三傳承創(chuàng)新中的近代思想潮流連線高考1.(2020山東卷,6)1873年,華蘅芳等人翻譯的《地學淺釋》把英國學者賴爾的地質學理論介紹到中國。賴爾認為,地質的進化過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災變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形成的。這一理論在當時受到中國進步思想家的歡迎,是因為它()A.對自然演進規(guī)律進行了科學闡釋B.傳播了西方先進科學知識C.與中國社會變革產生了共鳴D.動搖了恪守祖訓的陳舊觀念核心價值華蘅芳對大量西方科技資料的翻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近代中國對科技的重新認識,讓長期處于封閉狀態(tài)的中國社會有機會深入接觸西學,其作用與影響已經遠遠超乎了華蘅芳當年開展翻譯工作的本意。華蘅芳以極大的愛國熱忱和科學熱情,從翻譯做起,不僅自己充分掌握了所需科技知識,還通過譯介、傳播,培養(yǎng)了大量近代科技人才,在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方面可謂功不可沒。2.(2020天津卷,4)1910—1911年間,當鼠疫波及華北之時,頗有影響的《大公報》刊載了天津官醫(yī)院的來稿,詳細介紹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癥狀以及預防鼠疫的方法;還開設專欄介紹防疫知識。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報刊宣傳()A.加速了清朝防疫體系的建立B.開啟了對疫情的專業(yè)研究C.推動了公共衛(wèi)生意識的增強D.控制了疫情的暴發(fā)和擴散3.(2020全國Ⅰ卷,28)1876年,英國傳教士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格致匯編》設有“互相問答”欄目,其中大多問題是從讀者的興趣、關注點出發(fā)的。各類問題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表《格致匯編》“互相問答”欄目各類問題所占比例應用科學、各種技術自然常識基礎科學奇異和其他問題42.5%22.8%17.5%17.2%據此可知,當時()A.中體西用思想的傳播受到了抑制B.中外交匯促進維新思想深入發(fā)展C.西學傳播適應了興辦實業(yè)的需求D.崇尚科學成為了社會的主流思潮4.(2018全國Ⅲ卷,28)英國科學家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及其他》認為不能將自然的進化論與人類社會的倫理學混為一談。但嚴復將該書翻譯成《天演論》時,“煞費苦心”地將二者聯系起來,提出自然界進化規(guī)律同樣適用于人類社會。嚴復意在()A.糾正生物進化論的錯誤B.為反清革命提供理論依據C.傳播“中體西用”思想D.促進國人救亡意識的覺醒素養(yǎng)感悟深化認知一、“師夷長技”思想、“中體西用”思想與早期維新思想的異同1.相同點都是在列強侵略的背景下產生的;都主張向西方學習;主要目的都有抵抗外國侵略的一面;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思想近代化。2.不同點“師夷長技”思想其思想來源于鴉片戰(zhàn)爭當中的抵抗派,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他們的目的很鮮明,即抵抗外來侵略,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中體西用”思想其思想提出者是洋務派,以奕、曾國藩、李鴻章等為代表,主張通過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維護舊的綱常禮教,口號是“自強”“求富”,根本目的是維護清朝的統治,鎮(zhèn)壓人民的反抗斗爭,當然也有抵御外侮的意圖早期維新思想其成員大部分來源于洋務派。洋務運動后期,弊端日漸暴露,出現了早期維新思想,其一方面繼承了洋務派“師夷長技”和“中體西用”的思想;另一方面超越了“中體西用”,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以此強大中國,但早期維新思想沒有形成體系,也沒有付諸實踐二、對“西學東漸”的全面認識1.概述:“西學東漸”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兩個時期之中,西方的學術思想的傳入。2.表現第一次高潮明萬歷年間,耶穌會傳教士傳入大量科學技術。當時中國皇帝及一些士大夫接受了科學技術知識,但在思想上基本沒有受到影響第二次高潮19世紀中葉前后,受到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刺激,洋務運動的興起,促使西方的科學技術再一次傳入中國。洋務派以“中體西用”的態(tài)度只關注西方先進武器及器械技術等,而未學習制度及思想續(xù)表第三次高潮19世紀70年代以后,洋務運動的局限性逐漸暴露,許多有識之士開始更積極全面地向西方學習,出現了馮桂芬、王韜、鄭觀應、康有為、梁啟超等一批思想家。他們向西方學習大量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政治上也要求變革3.特點:以來華西人、出洋華人、書籍以及新式教育等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為重要窗口;西方的人文科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等大量傳入中國,對中國各領域都產生了重大影響。4.影響:在“中體西用”思想的指導下,中國近代化開始起步。前期以學習“器物”層面為主,在洋務運動后期,出現了倡導政治制度變革的早期維新思想及康梁維新思想,中國近代化出現了由“器物”層面向“制度”層面過渡的跡象。素養(yǎng)演練1.史料實證——“開眼看世界”的先行者(2020山東德州期末)魏源認為美國的選舉制度“議事聽訟,選官舉賢,皆自下始。眾可可之,眾否否之,眾好好之,眾惡惡之。三占從二,舍獨徇同,即在下預議之人,亦先由公舉,可不謂周乎?!边@表明魏源()A.對于世界大勢了然于胸B.對近代西方民主有所認識C.要求學習西方民主政治D.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2.歷史解釋——“何以糾結,何以沉重”(2020山東濰坊一模)劉錫鴻認為:中國空虛不在無船無炮,而在無人無財,此皆政教之過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紛紛講求,致群鶩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飭紀綱。郭嵩燾認為:西洋立國以政教為本,日本仿行西法……月異而歲不同,(中國)考求洋人末務而忘其本,自以為安。兩人均認為()A.政體亟須調整B.西方技藝為末C.綱常政教為本 D.不能僅學技術3.唯物史觀——“西學東漸”下的文化互動(2020江西贛州適應性考試)清朝末年,一些知識分子提倡漢字改革,提倡拼音文字,力主改變傳統的從上到下、從右到左的“豎行”書寫方式,改用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橫行”書寫方式。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辛亥革命的推動 B.書寫材料的革新C.“西學東漸”的影響 D.新文化運動的開展情境體驗思維升華真題感悟(2020山東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等級考試一模)道光元年(1821年)十一月,兩廣總督阮元就美國商船水手傷斃民婦案向道光帝上折奏報。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阮元奏審辦傷斃民婦之夷船水手折……今咪唎口堅國夷人咈囒哂吐嗲喇哪啡口了因民婦郭梁氏買果爭鬧,用瓦壇擲傷落水身死,已據供認明確,照例擬絞,情罪相符……于本年十月初三日將該兇夷咈囒哂吐嗲喇哪啡口了照例絞決,以彰國憲,并夷人買取食物向系官給買辦,今民婦郭梁氏私將蕉、橙賣給夷人,殊屬不合,業(yè)已被傷身死,應毋庸議。……臣復諭飭洋商(注:行商)伍敦元等傳諭該大班,當知天朝法度尊嚴,該夷人既赴內地貿易,自應安靜守法,該大班及船主等務須時時戒飭船內水艄人等,毋許滋事逞兇,設已釀成事端,該大班即應查明肇釁生事之人,立時指名交出,聽候地方官查審究辦,切勿袒庇諉延自取重咎,以仰副天朝恩溥懷柔之至意。——摘自《清代檔案史料選編》(四)(1)此案辦理反映了當時清政府對外交往的哪些特點?(6分)(2)此類案件若發(fā)生在19世紀50年代,處理結果會有何不同?說明理由。(4分)思維流程第一步解前讀——明確答題方向第二步解中找——獲取解讀信息設問學科素養(yǎng)顯性信息隱性信息第(1)問特點史料實證“當知天朝法度尊嚴”“以仰副天朝恩溥懷柔之至意”有天朝上國心態(tài)“夷人既赴內地貿易,自應安靜守法”“該大班即應查明肇釁生事之人,立時指名交出,聽候地方官查審究辦,切勿袒庇諉延自取重咎”遵循清朝律例(司法自主)歷史解釋道光元年(1821年)嚴格限制對外交往(嚴格限制對外貿易)續(xù)表設問學科素養(yǎng)顯性信息隱性信息第(2)問處理結果的不同歷史解釋19世紀50年代涉案外國人會由本國領事處理,清政府無權干涉理由鴉片戰(zhàn)爭后列強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攫取了“領事裁判權”第三步解后答——邏輯規(guī)范作答(1)有天朝上國心態(tài);嚴格限制對外交往(嚴格限制對外貿易);遵循清朝律例(司法自主)。(2)不同:涉案外國人會由本國領事處理,清政府無權干涉。理由:鴉片戰(zhàn)爭后,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攫取了“領事裁判權”。情境剖析本題以兩廣總督阮元就美國商船水手傷斃民婦案向道光帝上折奏報為命題情境,體現不同時期清政府對外交往的不同特點,體現了史料實證、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學科素養(yǎng)的考查,對于領事裁判權這一必備知識需有全面理解。1840年中英鴉片戰(zhàn)爭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史歷程,以此為起點,外國列強不斷破壞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閉關鎖國的晚清政府也一步一步被迫對外開放。領事裁判權制度作為列強殖民清政府的工具,在中國大地上開始出現并被不斷鞏固擴大,隨之而來的是清政府司法主權的逐步破壞。領事裁判權作為一項正式制度是在晚清由雙邊條約確定的,自鴉片戰(zhàn)爭以后,先后有大大小小二十幾個國家通過與中國簽訂將近四十幾個雙邊條約取得和擴大了在華領事裁判權,列強在華的司法特權也從最開始的領事裁判到觀審直至最后租界設立。研究清末的領事裁判權制度,既能夠對晚清涉外案件的審理及晚清歷史有進一步的認識,也能夠揭示晚清司法改革與領事裁判權之間的深刻關系,還能夠對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供重要的歷史借鑒。第二板塊中國近現代史第5講晚清時期——近代中國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關鍵能力·題點突破命題點一連線高考1.D解析本題考查戊戌變法。題干材料來源于1898年的一份英文報紙的報道,其報道的內容并不符合事實,但可以反映出報道者的一種主觀態(tài)度,即把慈禧太后看作是改革的破壞者,這實際上是一種同情、贊同改革的心態(tài),故D項正確;A項不符合史實,故可排除;題干材料只是主觀報道了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的關系,并不涉及清政府對外國人的態(tài)度,故B項錯誤;題干材料是西方媒體的報道,不能反映西方國家政府的信息,故C項錯誤。2.D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近代中國的外交變化。材料反映了日本阻止琉球向中國進貢,并沒有反映日本借助西方列強侵害中國權益,故A項錯誤;從題干來看,琉球等地依然向中國進貢,這表明傳統的朝貢體系并沒有解體,故B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地方督撫維護琉球向中國進貢的傳統朝貢體系,并沒有干預朝廷的外交事務,故C項錯誤;從材料來看,地方督撫提出要邀請西方各國駐日公使來評說日本行為的曲直,這表明當時的中國外交受到了西方近代外交觀念的影響,故D項正確。3.C解析本題考查中國近代外交。材料對比了甲午戰(zhàn)爭時期中國和日本的輿論宣傳,在日本刻意“包裝”,誤導歐美輿論的情況下,清政府卻無所作為,這說明清朝政府沒有充分發(fā)揮外交的功能,故C項正確;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進程取決于戰(zhàn)爭雙方,歐美輿論無法左右,故A項錯誤;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日本利用輿論進行包裝是為了掩蓋其侵華罪行,不是為了變更中國的君主政體,故B項錯誤;材料主旨之一是強調西方媒體認可日本的宣傳,支持日本侵華,并非鼓動中國進行民主革命,故D項錯誤。素養(yǎng)演練1.B解析材料“該國亦已與泰西各國立約通商,援例而來,似系情理所有之事”中的“例”即國際慣例,可見李鴻章對當時國際慣例的尊重,具有近代思想,故選B項;“援例而來,似系情理所有之事”即承認交往的合法性,但沒有體現貿易的必要性,排除A項;材料并未體現李鴻章主張獨立自主的外交,排除C項;“該國亦已與泰西各國立約通商,援例而來”說明此次交往的根據是當時的國際慣例,不屬于傳統的夷夏觀念,排除D項。2.D解析依據材料中“大謬不然”等信息可知,馬克思認為《天津條約》并非只是列強要求獲得平等地位,也并非沒有謀得外交特權,其實質是損害中國利益的不平等條約,故選D項;A項不符合材料中“大謬不然”的表述,排除;B項是損害中國利益的具體體現,表述不全,排除;《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C項錯誤。3.C解析從材料中的“人人皆主權者,人人皆服從者”可知,梁啟超認為國家是全民的國家,不是皇帝一人的國家,突破了“朕即國家”的傳統觀念,故選C項。材料反映的是近代政治觀念,與傳統民本思想不符,排除A項;B項材料沒有反映,排除;在顧炎武“亡國”與“亡天下”的區(qū)分中,“國”是封建朝廷,與梁啟超的觀點不一樣,排除D項。命題點二連線高考1.D解析本題考查晚清時期的洋務運動。面對洋商控制中國各口岸輪船生意的現象,李鴻章主張“華商領官船另樹一幟”,同時為防止洋人“挾重資以侵奪”,李鴻章主張必須“自建行棧,自籌保險”,即中國必須創(chuàng)辦自己的輪船公司,這體現了洋務派準備創(chuàng)辦民用企業(yè)的意圖,故D項正確;“商戰(zhàn)”的思想是早期維新派提出的,故A項錯誤;李鴻章的個人主張不能說明“清政府鼓勵民間投資設廠”,故B項錯誤;題干材料是李鴻章“求富”思想的體現,故C項錯誤。2.A解析本題考查列強對近代中國的經濟侵略。1894—1914年外國在華企業(yè)在運輸業(yè)的投資額增多,說明運輸業(yè)成為列強擴大權益的重要途徑,故A項正確;材料中1894—1914年外國在華企業(yè)在貿易業(yè)投資減少,不能說明我國的對外貿易由逆差轉向了順差,故B項錯誤;根據圖表可以看出,1914年外國在華企業(yè)在金融業(yè)的投資明顯低于1894年,說明國際資本對中國的投資減少,但不能說明國際資本在世界其他地區(qū)的發(fā)展情況,故C項錯誤;題干材料反映的是外國在華企業(yè)投資狀況,與民族企業(yè)無關,且題干材料體現不出民族企業(yè)的市場競爭力提高,故D項錯誤。3.B解析本題考查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并受到封建主義的壓迫,而外國人依仗不平等條約卻可以享受特權,因此導致上述現象的出現。外國人將自己的名字租借給中國人經辦新式企業(yè)。這些中國人發(fā)展成為民族資產階級,是當時新的社會階層,故B項正確;當時清政府限制民間設廠,故A項錯誤;外國資本對華輸出主要表現在外國人在中國開設工廠、開采礦山等方面,而本題題干中實際辦廠者是中國人,故C項錯誤;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力量弱小,不足以扭轉中國對外貿易入超局面,故D項錯誤。4.B解析本題考查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題干表格中黃彬的身份是為近代民用工業(yè)制定章程的國學生,朱純祖以監(jiān)生身份創(chuàng)設了朱麗記花米行,姚光第以生員身份創(chuàng)設了機器軋棉廠,國學生、監(jiān)生、生員均是舊式教育體制下的稱呼,這說明三人所受均為舊式儒家教育,但三人成年后卻投身于近代商業(yè)活動,這說明傳統的重農抑商觀念受到沖擊,進一步說明士農工商的社會結構發(fā)生了變化,故B項正確。題干材料未涉及科舉考試及選拔人才標準的變化,故A項錯誤;題干材料未涉及對儒家的重義輕利等觀念的看法,故C項錯誤;新式工業(yè)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近代中國經濟中并未占據主導地位,故D項錯誤。素養(yǎng)演練1.D解析據圖可知,19世紀中后期中國國內市場不斷擴大,本國產品逐漸增加,反映了民族工業(yè)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強經濟侵略,故選D項;材料信息未體現近代小農經濟,排除A項;材料是近代開埠通商后中國國內市場規(guī)模變化情況折線圖,沒有體現中國在世界貿易中處于出超地位,排除B項;材料反映國內市場規(guī)模變化原因在于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排除C項。2.D解析根據材料“完成了‘最初啟動’中國現代化的使命”可知,洋務運動盡管存在局限性,但客觀上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故選D項;材料主旨是洋務運動的意義,軍工企業(yè)的創(chuàng)辦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選派留學生客觀上推動了近代教育的發(fā)展,B項與材料無關,排除;海軍的籌辦推動了中國軍事的近代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