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北京市豐臺區(qū)2024屆高三一模語文試題一、本大題共5小題,共18分。閱讀下面材料,完成1-5題。材料一在所有病原體中,病毒是人類的大敵之一。當兇悍的病毒侵入人體時,人體并非束手無策,而是啟動免疫系統(tǒng)進行頑強的抵抗。然而,當首次面對陌生而強大的病毒時,免疫系統(tǒng)有時也會感到無力。若再次遭遇同樣的病毒,免疫系統(tǒng)便能憑借記憶,迅速組織防御,使人體恢復健康。因此,為了輔助人體免疫系統(tǒng)抵御病毒入侵,科學家們研發(fā)出了疫苗。這些疫苗,包括死病毒、半死不活的病毒、病毒蛋白質外殼等物質,注射入人體后,讓人體誤認為是真實的病毒入侵,從而激發(fā)免疫反應,產生抗體。這樣,當真正的病毒來襲時,抗體就能迅速發(fā)揮作用,減輕人體感染的癥狀。盡管早在18世紀末人類就開始使用疫苗,但科學家們并未停止探索新的疫苗制造方式。傳統(tǒng)的疫苗制造方式是先培養(yǎng)病毒,然后進行滅活、減毒或破碎處理,疫苗生產需要大規(guī)模細胞培養(yǎng)。這一資源密集型過程限制了快速生產疫苗以應對疫情暴發(fā)和大流行的可能性。因此,研究人員長期以來一直試圖開發(fā)獨立于細胞培養(yǎng)的疫苗技術,但這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20世紀80年代,人們引入了一種無需細胞培養(yǎng)就能產生mRNA的有效方法,稱為體外轉錄。mRNA(messengerRNA,又譯“信使RNA”)負責指導細胞內蛋白質的合成,在將DNA信息傳遞給蛋白質過程中發(fā)揮著中介作用,它的任務是將DNA的遺傳信息傳遞到細胞的蛋白質合成機器中。沒有mRNA,遺傳編碼就無法運作,蛋白質便無法合成,人體機能將無法維持。體外轉錄出現(xiàn)后,將mRNA技術用于疫苗和治療的想法也開始興起,但體外轉錄的mRNA不穩(wěn)定,需要開發(fā)復雜的載體脂質系統(tǒng)來封裝。此外,體外轉錄的mRNA會引起炎癥反應。2023年10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頒發(fā)給了匈牙利科學家卡塔林·卡里科和美國科學家德魯·韋斯曼,這兩位獲獎者關于核苷堿基修飾方面的發(fā)現(xiàn),使開發(fā)針對新冠病毒感染的有效mRNA疫苗成為可能。mRNA疫苗的制造,無需培養(yǎng)病毒,只需先制造出含有病毒遺傳信息的mRNA,然后將這些mRNA注射到人體內。它們利用人體細胞中的物質合成病毒蛋白質,從而激發(fā)人體的免疫反應,產生抗體。他們的突破性發(fā)現(xiàn),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對mRNA如何與免疫系統(tǒng)相互作用的理解,為新冠疫苗的開發(fā)貢獻了“加速度”。(取材于張佳欣等的文章)材料二1997年,卡塔林·卡里科和德魯·韋斯曼開始重點研究不同RNA類型如何與免疫系統(tǒng)相互作用。他們在合作中發(fā)現(xiàn),mRNA攜帶的遺傳信息不僅有四種堿基,還包括多種多樣的化學修飾。哺乳動物細胞RNA中的天然堿基經常被化學修飾,而科學家在實驗中制造的體外轉錄的mRNA則不然。實驗室制造的mRNA與動物體內的mRNA在堿基結構上存在微小差異,這些差異可能是免疫系統(tǒng)對外來
mRNA產生強烈排斥的原因。經過無數(shù)次的嘗試,卡里科和韋斯曼發(fā)現(xiàn),用化學修飾的方法調整mRNA的構造,可以降低免疫系統(tǒng)的排斥反應。具體而言,他們利用一些酶的作用,改變了mRNA堿基上的一些化學基團,讓它更接近動物體內的mRNA。實驗結果表明,這些經過堿基修飾的mRNA進入動物體內后,免疫系統(tǒng)將其視為“自己人”,炎癥反應大大減弱,幾乎消除。他們在2008年和2010年的進一步研究結果表明,與未修飾的mRNA相比,堿基修飾產生的mRNA的傳遞顯著增加了蛋白質產量。這種影響是由于一種調節(jié)蛋白質生產的酶的活性降低所致。堿基修飾既減少了炎癥反應,又增加了蛋白質的產量,這些重要發(fā)現(xiàn)消除了mRNA臨床應用道路的關鍵障礙。mRNA疫苗包含一種遺傳指令,當體外人工合成的mRNA被注射入體內時,它“命令”細胞產生大量病毒蛋白,免疫系統(tǒng)將它們識別為外來物質,會發(fā)起攻擊并學會如何對抗這些病毒,因此能夠對于未來的感染提前建立防御機制。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稱,該技術背后的重要理念是,只要科學家知道正確的基因指令,就可以快速開發(fā)出針對幾乎任何病毒的疫苗。由于mRNA疫苗的生產不涉及活細胞,是化學反應,所以很容易擴大量產。mRNA疫苗技術在抗擊新冠疫情中得以成功應用,同時也激發(fā)了更多研究者的興趣。正如加拿大生物學家皮耶特·庫里斯所言:“如果我們可以利用mRNA生產出任何想要的蛋白質,就將意味著它具有廣闊且充滿誘惑力的應用前景。”mRNA疫苗開發(fā)的速度以及靈活性都令人印象深刻,為該技術應用于其他傳染病疫苗的開發(fā)鋪平了道路。此外,該技術還可用于治療癌癥、過敏,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細菌性疾病和蟲媒疾病。未來,mRNA疫苗在癌癥治療方面潛力巨大。癌癥疫苗可以讓人類的免疫系統(tǒng)精準區(qū)分腫瘤細胞和正常細胞,并清除腫瘤細胞。這種區(qū)分需要標記,而這種標記通常是腫瘤細胞中出現(xiàn)的突變蛋白??茖W家希望利用mRNA疫苗讓人類自動產生腫瘤細胞中出現(xiàn)的突變蛋白,從而激發(fā)免疫系統(tǒng)產生針對某種類型癌細胞的抗體,如果人體出現(xiàn)這類癌細胞,那么免疫系統(tǒng)能夠及時出手,將尚未大面積擴散的癌細胞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目前,已經有一些針對癌癥的mRNA疫苗正在進行臨床試驗。(取材于楊先碧等的文章)1.根據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確的一項是(3分)A.在所有病原體中,對人類生命健康威脅最大的是病毒。B.直至18世紀末,科學家們才開始探索疫苗的制造方式。C.體外轉錄的mRNA無需細胞培養(yǎng),但也存在明顯不足。D.mRNA可幫助DNA傳遞信息,加速細胞內蛋白質合成。2.根據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堿基修飾的mRNA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體的免疫反應。B.mRNA技術路線用于研發(fā)疫苗,可以明顯縮短研發(fā)周期。C.mRNA技術用于疫苗開發(fā)靈活性較好,還可用于治療多種疾病。D.mRNA疫苗可以使人體細胞中自動產生突變蛋白,消滅癌細胞。3.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疫苗能夠激發(fā)人體的免疫反應,從而產生抗體,以抵御病毒的感染。B.兩位諾獎得主的發(fā)現(xiàn),從根本上改變了mRNA與免疫系統(tǒng)的相互作用。C.堿基修飾是減少mRNA炎癥反應的關鍵,還可以顯著增加蛋白質產量。D.科學家掌握正確的基因指令,是成功開發(fā)針對多種病毒的疫苗的前提。4.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傳統(tǒng)疫苗需大規(guī)模細胞培養(yǎng),在規(guī)模性、時效性方面存在局限。B.在發(fā)現(xiàn)堿基修飾前,mRNA技術難以用于大批量生產有效疫苗。C.因人體內堿基結構有差異,免疫系統(tǒng)會對外來mRNA產生排斥。D.mRNA疫苗的出現(xiàn),未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癌癥的治愈率。5.諾貝爾獎委員會官網報道稱,2023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通過他們對mRNA堿基修飾重要性的基礎性發(fā)現(xiàn),為人類的健康作出了關鍵貢獻。請結合以上兩則材料簡要概括這些“關鍵貢獻”。(6分)二、本大題共6小題,共28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題。務本①人君之大患也,莫大于詳于小事而略于大道,察于近物而暗于遠數(shù),故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亂也,未有如此而不亡也。②夫詳于小事而察于近物者,謂耳聽乎絲竹歌謠之和,目視乎雕琢采色之章,口給乎辯慧切對之辭,心通乎短言小說【1】之文,手習乎射御書數(shù)之巧,體騖乎俯仰折旋之容。凡此數(shù)者,觀之足以盡人之心,學之足以動人之志,且先王之末數(shù)也,非有小才小智,則亦不能為也。是故能為之者,莫不自悅乎其事,而無取于人,以人皆不能故也。③夫居南面之尊,秉生殺之權者,其勢固足以勝人也,而加以勝人之能,懷是己之心,誰敢犯之者乎?以匹夫行之,猶莫之敢規(guī)也,而況人君哉?故罪惡若山,而己不見也;謗聲若雷,而己不聞也,豈不甚矣乎?、芊蛐∈抡呶陡剩蟮勒叽嫉?,近物者易驗,而遠數(shù)者難效,非大明君子,則不能兼通者也,故皆惑于所甘,而不能至乎所淡,眩乎所易,而不能及于所難。是以治君世寡,而亂君世多也。故人君之所務者,其在大道、遠數(shù)乎?大道、遠數(shù)者,為仁足以覆幬【2】群生,惠足以撫養(yǎng)百姓,智足以統(tǒng)理萬物,權足以變應無端,義足以阜生財用,威足以禁遏奸非,武足以平定禍亂;詳于聽受,而審于官人;達于興廢之原,通于安危之分。如此,則君道畢矣。⑤夫人君非無治為也,失所先后故也。道有本末,事有輕重,圣人之異乎人者無他焉,蓋如此而已矣。魯昭公儀之習以亟,其朝晉也,禮無違者,然而不恤國政。政在大夫,賢不能用,公室四分,不圖其終,卒有出奔之禍。故《春秋外傳》曰:“國君者,服寵【3】以為美,安民以為樂,聽德以為聰,致遠以為明。”何技藝之尚哉?⑥今使人君聰如師曠,射如夷羿,走追駟馬,力折門鍵,可謂善于有司之職矣,何益于治乎?必以廢仁義、妨道德,何則?小器弗能兼容。治亂既不系于此,而中才之人所好也。昔潞豐舒、晉智伯瑤之亡,皆怙其三才、恃其五賢而以不仁之故也。故人君多技藝、好小智、而不通于大道者,適足以距諫者之說,而鉗忠直之口也,只足以追亡國之跡,而背安家之軌也。不其然耶?(取材于徐幹《中論》)注釋:【1】短言小說:瑣屑而偏頗的言論?!?】覆幬:施加恩惠?!?】服寵:重用賢人。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察于近物而暗于遠數(shù)
暗:不明B.懷是己之心
是:認為對C.是以治君世寡
治:治理D.皆怙其三才
怙:依仗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A.手習乎射御書數(shù)之巧
圣人之異乎人者無他焉B.則亦不能為也
必以廢仁義、妨道德,何則C.故皆惑于所甘
失所先后故也D.不圖其終
不其然耶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莫不自悅乎其事無不對所做之事而沾沾自喜B.權足以變應無端權變足夠用來應付無窮變化C.可謂善于有司之職矣可以說勝任專職官吏的工作了D.而背安家之軌也背負著使百姓安居的責任9.根據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詳知事物本末輕重,把握做事先后次序,對普通人也有意義。B.舉魯昭公出奔之例,是為說明君主執(zhí)禮對于治國并無實際作用。C.作者認為,利民任賢,使國家長治久安,是君主的治國之道。D.作者認為,一般的君主執(zhí)著于小技藝,舍本逐末,有害于治國。10.按要求作答。(6分)(1)本文題目“務本”中的“本”指的是什么?(2分)(2)一般的君主為什么難以做到“務本”?請結合第②-④段概括。(4分)11.閱讀下面四則材料,按要求回答問題。(共10分)①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保ā墩撜Z·泰伯》)②憲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保ā墩撜Z·憲問》)③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保ā墩撜Z·憲問》)④孔子卒,原憲遂亡在草澤中。子貢相衛(wèi),而結駟連騎,排藜藿,入窮閻,過謝【1】原憲。憲攝【2】敝衣冠見子貢。子貢恥之,曰:“夫子豈病乎?”原憲曰:“吾聞之,無財者謂之貧,學道而不能行者謂之病【3】。若憲,貧也,非病也?!弊迂晳M,不懌而去,終身恥其言之過也。(《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注釋:【1】過謝:探望?!?】攝:整理?!?】病:困窘。(1)請解釋下面加點詞的意思。(2分)①危邦不入
②危言危行(2)上述①-③則材料中,孔子認為在“邦無道”時應該怎樣做,請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3分)(3)你對材料④中原憲“甘貧”的做法是否認同,請結合上述幾則材料或《論語》相關內容簡要回答。(5分)三、本大題共4小題,共20分。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12-14題。(共12分)湘月
姜夔【1】五湖舊約,問經年底事,長負清景?暝入西山,漸喚我、一葉夷猶【2】乘興。倦網都收,歸禽時度,月上汀洲冷。中流容與【3】,畫橈不點清鏡。誰解喚起湘靈,煙鬟霧鬢,理哀弦鴻陣。玉麈談玄,嘆坐客、多少風流名勝【4】。暗柳蕭蕭,飛星冉冉,夜久知秋信。鱸魚應好,舊家樂事誰省。注釋:【1】姜夔:南宋詞人。終生布衣,以清客身份轉徙于權貴之門。宋孝宗淳熙十三年七月十六日,受邀與其他文人同游湘江。自度“湘月”詞牌,寫成此詞?!?】夷猶:從容不迫?!?】容與:悠閑自得?!?】名勝:名士。12.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上闋以問句開頭,“長負清景”說明舊約未赴,可見此次出游的難能可貴。B.“暝入”三句,寫夕陽西下,暮色蒼茫,詞人和同游者一起乘興泛舟湘江。C.“倦網都收”句的“網”同陶淵明“誤落塵網中”的“網”,指塵世羅網。D.下闋描繪彈琴、闊論的聚會場景以及夜色中的岸柳飛星,富有詩情畫意。13.姜夔詞善于借用典故來抒情達意。下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五湖”三句,借范蠡功成身退泛舟五湖的典故,表明詞人的建功立業(yè)之志。B.“湘靈”三句,借湘水女神鼓瑟的典故,含蓄地表達了詞人一種淡淡的哀傷。C.“玉麈”三句,借東晉士大夫常執(zhí)玉麈談玄理的典故,寫同游者有名士風度。D.“鱸魚”兩句,借張翰因思鱸魚膾而棄官還鄉(xiāng)的典故,抒發(fā)詞人的思鄉(xiāng)之情。14.姜夔的詞具有“清空”特色。請從遣詞用句、意象選取、意境營造、表現(xiàn)手法、思想情懷這五個角度中任選兩個角度,說說本詞是如何體現(xiàn)這一特色的。(6分)15.在橫線處填寫作品原句。要求:書寫規(guī)范,字跡清晰。(共8分)(1)古典詩歌中有許多描寫戰(zhàn)士同仇敵愾或奮勇殺敵的句子,如《詩經·秦風·無衣》中的“王于興師,
,與子同仇”,高適《燕歌行》中的“相看白刃血紛紛,
”。
(2)古代儒家倡導以德治國,居高位者須德化天下,才可能長治久安。所以魏征巧用比喻警醒唐太宗:“源不深而望流之遠,
,
,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3)蘇軾實地考察石鐘山,探究石鐘山得名由來,因事說理,表達了“
,
,可乎”的思想,其質疑和求實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4)一位同學在海邊看日出。海天一線,忽然間天邊幻化出繽紛的色彩,美得無法描繪,這位同學情不自禁地吟誦起《登泰山記》中的句子:“
,
?!彼?、本大題共4小題,共18分。閱讀下面作品,完成16-19題。紙上的李白①很多年來,我都想寫李白,寫他唯一存世的書法真跡《上陽臺帖》。②對于李白,他的詩句越是真切,他的肉體就越是模糊。他的存在,表面具象,實際抽象。即使我站在他的腳印之上,對他,我仍然看不見,摸不著。③不錯,新、舊《唐書》,都有李白的傳記;南宋梁楷,畫過《李白行吟圖》。但與我一樣,寫書作畫的人都沒見過真正的李白。只有那幅字是例外。那幅紙本草書的書法作品《上陽臺帖》,上面的每一個字,都是李白寫上去的。透過筆勢的流轉、墨跡的濃淡,我們幾乎看得見他手腕的抖動,聽得見他呼吸的節(jié)奏。幸虧有這幅字,讓我們穿過那些燦爛的詩句,找到了作家本人。有了這張紙,我們不僅可以與他對視,甚至可以與他交談。一張紙,承擔起我們對于李白的所有向往,帶我們跨過時間的深淵,看見李白。④站在它面前的那一瞬間,我外表鎮(zhèn)定,內心狂舞,頃刻間與它墜入愛河。那字跡,一看就屬于大唐李白。它有法度,那法度是屬于大唐的,莊嚴、敦厚,飽滿、圓健。規(guī)矩中見活潑,收束中見遼闊。⑤這與北魏的鋪墊關系極大。在粗樸凝重的漢朝之后,之所以形成縟麗燦爛、開朗放達的大唐美學,正是因為它在長期的離亂中,融入了草原文明的活潑和力量。假若沒有北方草原文明的介入,大唐文明就不會迸射出如此亮麗的光焰,中華文明就不會完成如此重要的聚變,也不會按照后來的樣子發(fā)展,一點點地發(fā)酵出李白的《上陽臺帖》。眼前的字一點一畫都如行走在云煙之中,大有收天下于一紙的浩蕩情懷。書法作品作為心理節(jié)奏和性格的折射,其中的每一個墨點、每一根線條都自然地滲透著李白縱放自如、俊逸灑脫的性格。⑥或許因為大唐皇室本身就具有鮮卑血統(tǒng),唐朝沒有像秦漢那樣,用一條長城與北方游牧民族劃清界限,而是包容四海、共存共榮,所以,唐朝人的心理空間,一下子放開了,也淡定了,于是有了香濃美艷的簪花仕女,有了笑容慈悲的佛陀,有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樣超越時空、浩大寧靜的唐詩。⑦唐詩給我們帶來的最大震撼,就在于它面對宇宙時的這種時空超越感。這種感覺,在此前的藝術中也不是沒有出現(xiàn)過,比如曹操面對大海時的心理獨白,比如王羲之在蘭亭暢飲、融天地于一體的那份通透感,但在魏晉之際,他們只是個別的存在,不像大唐,潮流洶涌,一下子把一個朝代的詩人全部裹挾進去。魏晉固然出了很多英雄豪杰、很多名士怪才,但總的來講,他們的內心是幽咽曲折的,唯有唐朝,呈現(xiàn)出空前浩大的時代氣象,似乎每一個人,都有勇氣獨自面對無窮的時空。⑧有的時候,是人大于時代,魏晉就是這樣;到了大唐,人和時代,彼此成就。⑨由此我們便可以理解李白詩歌里的遼闊感。他會寫“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也會寫“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假如他是導演,很難有一個攝影師,能跟上他焦距的變化。那種滲透在視覺與知覺里的遼闊,我曾經從俄羅斯文學中——從托爾斯泰、屠格涅夫、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里領略過,但他們都扎堆于19
世紀,而至少在一千多年前,這種浩大的心理空間就在中國的文學中存在了。⑩李白與杜甫的不同也正源于這種遼闊感,杜甫寫風,是“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李白寫風,是“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是“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李白的仙氣常讓人覺得他不會因生活的猙獰而感到憂傷,其實李白并不是沒心沒肺,他的生命里也有困頓,那個繁花似錦的朝代背后的饑餓、憤怒、寒冷,在李白的詩里都找得到,比如《蜀道難》和《行路難》。只不過,他不會被這樣的傷感吞沒,他目光沉靜,面前道路遠長,像《上陽臺帖》里所寫,“山高水長,物象千萬”,一時一事,都困不住他。杜甫的思想只有一個層次,那就是憂國憂民,他是意志堅定的儒家信徒。李白的思想是混雜的,里面有儒家、道家、墨家、縱橫家等等,什么都有。儒與道,一現(xiàn)實一高遠,彼此映襯、補充,讓我們的文明生生不息,左右逢源。但儒道互補,出現(xiàn)在一個人身上,就不多見了,李白就是這樣的濃縮精品。?所以,當官場試圖封堵他的生存途徑,他一轉身,就進入了一個更大的空間。這個空間里有“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有“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如此明凈、高遠。他有家——詩、酒、馬背,就是他的家。他就像一個浪跡天涯的牧民,生命中摻雜著游牧民族歌舞的華麗、酣暢和任性,總有無數(shù)的意外,等待著與他相逢。李白精神世界里的紛雜,更接近唐朝的本質,許多元素、許多成色攪拌在一起,綻放成明媚而燦爛的唐三彩。?只有唐代,能成全這樣的李白。?寫《上陽臺帖》時,他剛剛鼻青臉腫地逃出長安,但《上陽臺帖》的文字里,卻不見一絲一毫的狼狽,仿佛一出長安,鏡頭就迅速拉開,空間形態(tài)迅猛變化,天高地廣,所有的痛苦和憂傷,都在炫目的陽光下,煙消云散。?因此,在歷史中的某一天,在白云繚繞的王屋山上,李白抖筆,寫下這樣的文字: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
太白?那份曠達,那份無憂,與后來的《早發(fā)白帝城》如出一轍。李白從人生的有限看到宇宙的無限,在油然而生的凄愴中,悲著悲著,李白就大笑起來、放縱起來。李白不是無知者無畏,他是知道了,所以不在乎。?李白的傳奇并未結束,他的尾聲比正文還長。一代代后人,都聲稱他們曾經與李白相遇,甚至包括蘇東坡。仿佛每個人都會在自己的路上遭遇李白。這是他們的“白日夢”,也是一種心理補償——沒有李白的時代,會是多么乏味。而李白也在這樣的穿越里得到了他一生渴望的放縱和自由。?“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李白的意思是說:“你們等著,我來了。”他會散開自己的長發(fā),放出一葉扁舟,無拘無束地,奔向物象千萬,山高水長。?深夜,那一卷《上陽臺帖》,正夾帶著所有往事風聲,在我面前徐徐展開。靜默中,我在等候寫下它的那個人。(取材于祝勇的同名散文)1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那法度是屬于大唐的
法度:格式準則B.把一個朝代的詩人全部裹挾進去
裹挾:因被迫卷入而順從C.讓我們的文明生生不息,左右逢源
左右逢源:圓融通達D.他剛剛鼻青臉腫地逃出長安
鼻青臉腫:遭受重大挫折17.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作者通過《上陽臺帖》看到了一個與《唐書》等記載截然不同的李白。B.“人大于時代”指魏晉某些藝術家浩大與通透的思想超越了當時的時代。C.文中李白與杜甫的對比是為了突顯出李白在思想精神方面的紛繁駁雜。D.第?段獨句成段,強調李白思想、詩、書等特質的形成深受時代影響。18.結尾處作者說“靜默中,我在等候寫下它的那個人”。請簡要分析這句話的作用。(6分)19.作者筆下的李白具有怎樣的形象特點,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6分)五、本大題共3小題,共66分。20.語言基礎運用(共6分)①世界上每個成熟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醫(yī)學。②中醫(yī)作為有著數(shù)千年悠久歷史的中國原創(chuàng)醫(yī)學,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認識生命、維護健康、防治疾病的經驗總結和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生活實踐基礎上,通過不斷總結與疾病斗爭的經驗發(fā)展起來的一門科學,其獨特的醫(yī)學理論、治療理念和技術體系,在世界醫(yī)學寶庫中具有重要地位。③同時,在傳承發(fā)展中,中醫(yī)藥已深深融入日常生活,人們衣食住行等方面很多日用而不知的觀念、常識均源自中醫(yī)藥。④可以說,中醫(yī)是一門貼近日常、高度生活化的科學,是最適合融入生活、也最能夠融入生活的醫(yī)學。⑤在一定意義上,中醫(yī)生活化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具體傳承和具身體驗。⑥融入生活,
,是中醫(yī)藥得以不斷傳承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原因。(1)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②句中的“原創(chuàng)”一詞不可以替換為“原始”。B.③句中兩處“中醫(yī)藥”可改為“中醫(yī)藥文化”。C.④句中畫線部分是以“中醫(yī)”為主語的單句。D.⑥句中畫線處可以填寫“融入尋常百姓家”。(2)根據第②句內容,給“中醫(yī)”下定義。50字以內。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3分)21.微寫作(10分)從下面三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不超過150字。不透露所在學校及個人信息。(1)學校計劃為高三學生舉行隆重的成人儀式,對于是穿著校服還是禮服,同學們意見不一。請說明你的觀點和理由。要求:言之有理,理由充分。(2)某中學新建了一個亭子。亭子旁邊是介紹優(yōu)秀畢業(yè)生的宣傳欄,亭子前面是我國著名科學家的雕像,亭子后面是圖書館。請你為亭子命名,并說明這樣命名的理由。要求:寫出亭名“”,不超過3個字;理由充分,條理清晰。(3)請以“好雨知時節(jié)”為題,寫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詩。要求:感情真摯,語言生動,有感染力。22.作文(50分)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將題目寫在答題卡上。不透露所在學校及個人信息。(1)近年來,有別于傳統(tǒng)社交模式的搭子社交,受到許多年輕人的追捧?!帮埓钭印薄敖∩泶钭印薄奥糜未钭印薄翱佳写钭印薄粋€人可以有多個搭子。搭子之間,或為臨時伙伴,亦可精準陪伴。請以“我看搭子社交”為題目,寫一篇議論文。要求:論點明確,論據充實,論證合理;語言流暢,書寫清晰。(2)請以“咱們高處見”作為文章首句,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寫一篇記敘文。要求:自擬題目;思想健康,內容充實、合理,有細節(jié)描寫;語言流暢,書寫清晰。北京市豐臺區(qū)2024屆高三一模語文試題一、本大題共5小題,共18分。閱讀下面材料,完成1-5題。材料一在所有病原體中,病毒是人類的大敵之一。當兇悍的病毒侵入人體時,人體并非束手無策,而是啟動免疫系統(tǒng)進行頑強的抵抗。然而,當首次面對陌生而強大的病毒時,免疫系統(tǒng)有時也會感到無力。若再次遭遇同樣的病毒,免疫系統(tǒng)便能憑借記憶,迅速組織防御,使人體恢復健康。因此,為了輔助人體免疫系統(tǒng)抵御病毒入侵,科學家們研發(fā)出了疫苗。這些疫苗,包括死病毒、半死不活的病毒、病毒蛋白質外殼等物質,注射入人體后,讓人體誤認為是真實的病毒入侵,從而激發(fā)免疫反應,產生抗體。這樣,當真正的病毒來襲時,抗體就能迅速發(fā)揮作用,減輕人體感染的癥狀。盡管早在18世紀末人類就開始使用疫苗,但科學家們并未停止探索新的疫苗制造方式。傳統(tǒng)的疫苗制造方式是先培養(yǎng)病毒,然后進行滅活、減毒或破碎處理,疫苗生產需要大規(guī)模細胞培養(yǎng)。這一資源密集型過程限制了快速生產疫苗以應對疫情暴發(fā)和大流行的可能性。因此,研究人員長期以來一直試圖開發(fā)獨立于細胞培養(yǎng)的疫苗技術,但這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20世紀80年代,人們引入了一種無需細胞培養(yǎng)就能產生mRNA的有效方法,稱為體外轉錄。mRNA(messengerRNA,又譯“信使RNA”)負責指導細胞內蛋白質的合成,在將DNA信息傳遞給蛋白質過程中發(fā)揮著中介作用,它的任務是將DNA的遺傳信息傳遞到細胞的蛋白質合成機器中。沒有mRNA,遺傳編碼就無法運作,蛋白質便無法合成,人體機能將無法維持。體外轉錄出現(xiàn)后,將mRNA技術用于疫苗和治療的想法也開始興起,但體外轉錄的mRNA不穩(wěn)定,需要開發(fā)復雜的載體脂質系統(tǒng)來封裝。此外,體外轉錄的mRNA會引起炎癥反應。2023年10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頒發(fā)給了匈牙利科學家卡塔林·卡里科和美國科學家德魯·韋斯曼,這兩位獲獎者關于核苷堿基修飾方面的發(fā)現(xiàn),使開發(fā)針對新冠病毒感染的有效mRNA疫苗成為可能。mRNA疫苗的制造,無需培養(yǎng)病毒,只需先制造出含有病毒遺傳信息的mRNA,然后將這些mRNA注射到人體內。它們利用人體細胞中的物質合成病毒蛋白質,從而激發(fā)人體的免疫反應,產生抗體。他們的突破性發(fā)現(xiàn),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對mRNA如何與免疫系統(tǒng)相互作用的理解,為新冠疫苗的開發(fā)貢獻了“加速度”。(取材于張佳欣等的文章)材料二1997年,卡塔林·卡里科和德魯·韋斯曼開始重點研究不同RNA類型如何與免疫系統(tǒng)相互作用。他們在合作中發(fā)現(xiàn),mRNA攜帶的遺傳信息不僅有四種堿基,還包括多種多樣的化學修飾。哺乳動物細胞RNA中的天然堿基經常被化學修飾,而科學家在實驗中制造的體外轉錄的mRNA則不然。實驗室制造的mRNA與動物體內的mRNA在堿基結構上存在微小差異,這些差異可能是免疫系統(tǒng)對外來
mRNA產生強烈排斥的原因。經過無數(shù)次的嘗試,卡里科和韋斯曼發(fā)現(xiàn),用化學修飾的方法調整mRNA的構造,可以降低免疫系統(tǒng)的排斥反應。具體而言,他們利用一些酶的作用,改變了mRNA堿基上的一些化學基團,讓它更接近動物體內的mRNA。實驗結果表明,這些經過堿基修飾的mRNA進入動物體內后,免疫系統(tǒng)將其視為“自己人”,炎癥反應大大減弱,幾乎消除。他們在2008年和2010年的進一步研究結果表明,與未修飾的mRNA相比,堿基修飾產生的mRNA的傳遞顯著增加了蛋白質產量。這種影響是由于一種調節(jié)蛋白質生產的酶的活性降低所致。堿基修飾既減少了炎癥反應,又增加了蛋白質的產量,這些重要發(fā)現(xiàn)消除了mRNA臨床應用道路的關鍵障礙。mRNA疫苗包含一種遺傳指令,當體外人工合成的mRNA被注射入體內時,它“命令”細胞產生大量病毒蛋白,免疫系統(tǒng)將它們識別為外來物質,會發(fā)起攻擊并學會如何對抗這些病毒,因此能夠對于未來的感染提前建立防御機制。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稱,該技術背后的重要理念是,只要科學家知道正確的基因指令,就可以快速開發(fā)出針對幾乎任何病毒的疫苗。由于mRNA疫苗的生產不涉及活細胞,是化學反應,所以很容易擴大量產。mRNA疫苗技術在抗擊新冠疫情中得以成功應用,同時也激發(fā)了更多研究者的興趣。正如加拿大生物學家皮耶特·庫里斯所言:“如果我們可以利用mRNA生產出任何想要的蛋白質,就將意味著它具有廣闊且充滿誘惑力的應用前景?!眒RNA疫苗開發(fā)的速度以及靈活性都令人印象深刻,為該技術應用于其他傳染病疫苗的開發(fā)鋪平了道路。此外,該技術還可用于治療癌癥、過敏,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細菌性疾病和蟲媒疾病。未來,mRNA疫苗在癌癥治療方面潛力巨大。癌癥疫苗可以讓人類的免疫系統(tǒng)精準區(qū)分腫瘤細胞和正常細胞,并清除腫瘤細胞。這種區(qū)分需要標記,而這種標記通常是腫瘤細胞中出現(xiàn)的突變蛋白??茖W家希望利用mRNA疫苗讓人類自動產生腫瘤細胞中出現(xiàn)的突變蛋白,從而激發(fā)免疫系統(tǒng)產生針對某種類型癌細胞的抗體,如果人體出現(xiàn)這類癌細胞,那么免疫系統(tǒng)能夠及時出手,將尚未大面積擴散的癌細胞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目前,已經有一些針對癌癥的mRNA疫苗正在進行臨床試驗。(取材于楊先碧等的文章)1.根據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確的一項是(3分)A.在所有病原體中,對人類生命健康威脅最大的是病毒。B.直至18世紀末,科學家們才開始探索疫苗的制造方式。C.體外轉錄的mRNA無需細胞培養(yǎng),但也存在明顯不足。D.mRNA可幫助DNA傳遞信息,加速細胞內蛋白質合成。2.根據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堿基修飾的mRNA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體的免疫反應。B.mRNA技術路線用于研發(fā)疫苗,可以明顯縮短研發(fā)周期。C.mRNA技術用于疫苗開發(fā)靈活性較好,還可用于治療多種疾病。D.mRNA疫苗可以使人體細胞中自動產生突變蛋白,消滅癌細胞。3.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疫苗能夠激發(fā)人體的免疫反應,從而產生抗體,以抵御病毒的感染。B.兩位諾獎得主的發(fā)現(xiàn),從根本上改變了mRNA與免疫系統(tǒng)的相互作用。C.堿基修飾是減少mRNA炎癥反應的關鍵,還可以顯著增加蛋白質產量。D.科學家掌握正確的基因指令,是成功開發(fā)針對多種病毒的疫苗的前提。4.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傳統(tǒng)疫苗需大規(guī)模細胞培養(yǎng),在規(guī)模性、時效性方面存在局限。B.在發(fā)現(xiàn)堿基修飾前,mRNA技術難以用于大批量生產有效疫苗。C.因人體內堿基結構有差異,免疫系統(tǒng)會對外來mRNA產生排斥。D.mRNA疫苗的出現(xiàn),未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癌癥的治愈率。5.諾貝爾獎委員會官網報道稱,2023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通過他們對mRNA堿基修飾重要性的基礎性發(fā)現(xiàn),為人類的健康作出了關鍵貢獻。請結合以上兩則材料簡要概括這些“關鍵貢獻”。(6分)【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一相關表述的辨析能力。答題時要整體把握材料內容,結合相關語境分析各個選項表述的正誤,作出正確的選擇。
(2)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二相關理解的辨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材料,仔細比對各個選項的說法,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3)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一和材料二相關理解的辨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材料,仔細比對各個選項的說法,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一和材料二理解與推斷的辨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題干涉及的內容,再判斷選擇。
(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對內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時,要審準題意,鎖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區(qū)間篩選關鍵詞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條歸納作答?!窘獯稹浚?)A.“對人類生命健康威脅最大的是病毒”錯。原文說“在所有病原體中,病毒是人類的大敵之一”。
B.“直至18世紀末,科學家們才開始探索疫苗的制造方式”錯。原文說“盡管早在18世紀末人類就開始使用疫苗,但科學家們并未停止探索新的疫苗制造方式”。
C.正確。
D.“mRNA可幫助DNA傳遞信息,加速細胞內蛋白質合成”夸大范圍。原文說“mRNA(messenger?RNA,又譯“信使RNA”)負責指導細胞內蛋白質的合成,在將DNA信息傳遞給蛋白質過程中發(fā)揮著中介作用,它的任務是將DNA的遺傳信息傳遞到細胞的蛋白質合成機器中”。
故選C。
(2)D.“消滅癌細胞”錯。原文說“目前,已經有一些針對癌癥的mRNA疫苗正在進行臨床試驗”。
故選D。
(3)B.“從根本上改變了mRNA與免疫系統(tǒng)的相互作用”錯。原文說“他們的突破性發(fā)現(xiàn),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對mRNA如何與免疫系統(tǒng)相互作用的理解”。
故選B。
(4)C.“因人體內堿基結構有差異,免疫系統(tǒng)會對外來mRNA產生排斥”錯。原文說“實驗室制造的mRNA與動物體內的mRNA在堿基結構上存在微小差異,這些差異可能是免疫系統(tǒng)對外來
mRNA產生強烈排斥的原因”。
故選C。
(5)由“mRNA疫苗技術在抗擊新冠疫情中得以成功應用,同時也激發(fā)了更多研究者的興趣”可知,為新冠疫苗的開發(fā)貢獻了“加速度”,并在抗擊新冠疫情中得以成功應用。
由“如果我們可以利用mRNA生產出任何想要的蛋白質,就將意味著它具有廣闊且充滿誘惑力的應用前景”可知,消除了mRNA臨床應用的關鍵障礙,促進其臨床應用。
由“mRNA疫苗開發(fā)的速度以及靈活性都令人印象深刻,為該技術應用于其他傳染病疫苗的開發(fā)鋪平了道路”可知,快速應對其他傳染病,可快速制備針對幾乎任何病毒的疫苗,并擴大量產。
由“此外,該技術還可用于治療癌癥、過敏,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細菌性疾病和蟲媒疾病”可知,助力多種疾病的防治,在癌癥、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種疾病的治療方面潛力巨大。
答案:
(1)C
(2)D
(3)B
(4)C
(5)①為新冠疫苗的開發(fā)貢獻了“加速度”,并在抗擊新冠疫情中得以成功應用。
②消除了mRNA臨床應用的關鍵障礙,促進其臨床應用。
③快速應對其他傳染病,可快速制備針對幾乎任何病毒的疫苗,并擴大量產。
④助力多種疾病的防治,在癌癥、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種疾病的治療方面潛力巨大?!军c評】整合文本重要信息
l.審準題意,鎖定有效信息材料。
2.在信息區(qū)間篩選關鍵詞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條歸納作答。
3.歸納整合。
4.對于選擇題,要在文本中找到每個選項的出處,仔細比較選項和原文的差別,注意有無偷換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時態(tài)、答非所問、無中生有、強加因果等問題。二、本大題共6小題,共28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題。務本①人君之大患也,莫大于詳于小事而略于大道,察于近物而暗于遠數(shù),故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亂也,未有如此而不亡也。②夫詳于小事而察于近物者,謂耳聽乎絲竹歌謠之和,目視乎雕琢采色之章,口給乎辯慧切對之辭,心通乎短言小說【1】之文,手習乎射御書數(shù)之巧,體騖乎俯仰折旋之容。凡此數(shù)者,觀之足以盡人之心,學之足以動人之志,且先王之末數(shù)也,非有小才小智,則亦不能為也。是故能為之者,莫不自悅乎其事,而無取于人,以人皆不能故也。③夫居南面之尊,秉生殺之權者,其勢固足以勝人也,而加以勝人之能,懷是己之心,誰敢犯之者乎?以匹夫行之,猶莫之敢規(guī)也,而況人君哉?故罪惡若山,而己不見也;謗聲若雷,而己不聞也,豈不甚矣乎?、芊蛐∈抡呶陡?,而大道者醇淡,近物者易驗,而遠數(shù)者難效,非大明君子,則不能兼通者也,故皆惑于所甘,而不能至乎所淡,眩乎所易,而不能及于所難。是以治君世寡,而亂君世多也。故人君之所務者,其在大道、遠數(shù)乎?大道、遠數(shù)者,為仁足以覆幬【2】群生,惠足以撫養(yǎng)百姓,智足以統(tǒng)理萬物,權足以變應無端,義足以阜生財用,威足以禁遏奸非,武足以平定禍亂;詳于聽受,而審于官人;達于興廢之原,通于安危之分。如此,則君道畢矣。⑤夫人君非無治為也,失所先后故也。道有本末,事有輕重,圣人之異乎人者無他焉,蓋如此而已矣。魯昭公儀之習以亟,其朝晉也,禮無違者,然而不恤國政。政在大夫,賢不能用,公室四分,不圖其終,卒有出奔之禍。故《春秋外傳》曰:“國君者,服寵【3】以為美,安民以為樂,聽德以為聰,致遠以為明。”何技藝之尚哉?⑥今使人君聰如師曠,射如夷羿,走追駟馬,力折門鍵,可謂善于有司之職矣,何益于治乎?必以廢仁義、妨道德,何則?小器弗能兼容。治亂既不系于此,而中才之人所好也。昔潞豐舒、晉智伯瑤之亡,皆怙其三才、恃其五賢而以不仁之故也。故人君多技藝、好小智、而不通于大道者,適足以距諫者之說,而鉗忠直之口也,只足以追亡國之跡,而背安家之軌也。不其然耶?(取材于徐幹《中論》)注釋:【1】短言小說:瑣屑而偏頗的言論?!?】覆幬:施加恩惠?!?】服寵:重用賢人。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察于近物而暗于遠數(shù)
暗:不明B.懷是己之心
是:認為對C.是以治君世寡
治:治理D.皆怙其三才
怙:依仗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A.手習乎射御書數(shù)之巧
圣人之異乎人者無他焉B.則亦不能為也
必以廢仁義、妨道德,何則C.故皆惑于所甘
失所先后故也D.不圖其終
不其然耶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莫不自悅乎其事無不對所做之事而沾沾自喜B.權足以變應無端權變足夠用來應付無窮變化C.可謂善于有司之職矣可以說勝任專職官吏的工作了D.而背安家之軌也背負著使百姓安居的責任9.根據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詳知事物本末輕重,把握做事先后次序,對普通人也有意義。B.舉魯昭公出奔之例,是為說明君主執(zhí)禮對于治國并無實際作用。C.作者認為,利民任賢,使國家長治久安,是君主的治國之道。D.作者認為,一般的君主執(zhí)著于小技藝,舍本逐末,有害于治國。10.按要求作答。(6分)(1)本文題目“務本”中的“本”指的是什么?(2分)(2)一般的君主為什么難以做到“務本”?請結合第②-④段概括。(4分)【分析】(1)本題考查實詞意義的能力。解答此類題可用“代入法”,即將各選項意義代入原文,考察其與上下文語境是否相符。
(2)本題考查虛詞的意義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可用結構分析法,分析該虛詞在句中的結構作用,從而推測其意義。
(3)本題考查句子翻譯能力。翻譯句子要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字字落實,達到“信、達、雅”的標準。同時要注意實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的翻譯;還要注意一些虛詞,一些虛詞也有實在意義;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譯也要到位。
(4)本題考查考生對淺易文言文的理解和推斷的能力,注意將題干與原文進行對比。
(5)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時明確題目要求,篩選正確信息,用簡明的語言概括?!窘獯稹浚?)C.“治”在句中不是形容詞,而是一個名詞,太平盛世。句意:所以清明的君主歷代很少。故選:C。
(2).C所字結構;A介詞,于/介詞,與;B連詞,那么/助詞,無義;D代詞,代事/副詞,難道
故選:C。
(3)D.“背安家之軌也”的意思是“背離使百姓安居的道路”,而不是“背負著使百姓安居的責任”。
故選:D。
(4)B.“是為說明君主執(zhí)禮對于治國并無實際作用”說法有誤,作者用魯昭公的例子意在說明君主應該“務本”,不能“詳于小事而略于大道”。
故選:B。
(5)①根據文章第一段“莫大于詳于小事而略于大道,察于近物而暗于遠數(shù)”可知君主要堅持中正大道、考慮長遠,所以“務本”指中正大道、長遠之事。
②根據“觀之足以盡人之心,學之足以動人之志,且先王之末數(shù)也,非有小才小智,則亦不能為也。是故能為之者,莫不自悅乎其事,而無取于人,以人皆不能故也”可概括為多技藝、好小智,能夠展示一定的才華和智慧,滿足一般的君主的虛榮心,不追求“大道”。
根據“夫居南面之尊,秉生殺之權者,其勢固足以勝人也,而加以勝人之能,懷是己之心”可概括為君主地位尊崇、威勢強大,且自以為是,沒有人敢于勸諫。
根據“夫小事者味甘,而大道者醇淡,近物者易驗,而遠數(shù)者難效,非大明君子,則不能兼通者也,故皆惑于所甘,而不能至乎所淡,眩乎所易,而不能及于所難”可概括為出中正之道不如小技小事更易吸引人,長遠的謀略不如眼前之物更易立見成效,因此一般的君主易被小技小事迷惑,而不務本。
答案:
(1)C
(2)C
(4)B
(5)①中正大道、長遠之事
②多技藝、好小智,能夠展示一定的才華和智慧,滿足一般的君主的虛榮心;不追求“大道”。君主地位尊崇、威勢強大,且自以為是,沒有人敢于勸諫。中正之道不如小技小事更易吸引人,長遠的謀略不如眼前之物更易立見成效,因此一般的君主易被小技小事迷惑,而不務本。
參考譯文:
君主的大弊病,沒有比精詳于瑣細之事而忽略中正大道、洞察眼前的事物而不知考慮長遠更為嚴重的了。從古到今,沒有這樣為政而國家不混亂的,也沒有這樣為政而國家不滅亡的。
精詳于瑣細之事,洞察眼前之物,說的是耳朵能夠聽到音樂、歌謠的和諧動聽,眼睛能夠看到雕刻、顏色的絢麗成章、口里能夠說出機敏靈活、恰切應對的言辭、內心通曉于短言淺論、街談巷語的文章,雙手熟習于射箭、駕車、書寫、運算的工巧,身體熟練于俯首、抬頭、轉彎、回旋的儀容。上述這幾點,看上去足以滿足人們的心愿,學習它足以改變人們的志趣,況且,從前君王的非根本的教導,沒有一定的才華和智慧,那也不能做到。正因如此,那些能做到的人,沒有不以此沾沾自喜、不再去向別人學習的,自以為別人都不能做到這些。
那些處在君臨天下的尊位、手里掌握著生殺大權的人,他們的威勢本來就足以超過他人了,再加上超過他人的技能,抱著以己為是的心情,又有誰敢冒犯他呢?一個普通的人做到這樣,還沒有人敢勸諫他,更何況君主呢?所以,罪行惡德象山岳,而自己看不見;怨恨之聲如雷霆,而自己聽不見,豈不是太過分了嗎?
瑣細小事味道甘美,而中正之道純正淡泊;眼前之物容易驗證,而長遠的謀略難以立見成效,不是圣明君子,就不能夠兩者同時明徹。人們都為甘美的東西、易做的事情所迷惑,卻不愿去做淡泊、難成的長遠之事。所以清明的君主歷代很少,而昏亂的君主每代都多。因此,君主所必須致力的,恐怕應在中正之道、長遠謀略上吧!中正之道、長遠謀略,說的是仁德足夠用來覆蓋生民,慈惠足夠用來撫養(yǎng)百姓,智慧足夠用來管理萬物,機變足夠用來應付無窮變化、道義足夠用來豐富財物器用、威嚴足夠用來禁止奸惡不法、雄武足夠用來平定災禍混亂;能詳盡地聽取他人的意見,審慎地選取和任用人才;明達國家興廢的原因,熟知社會安危的區(qū)分。能做到這樣,那么為君之道也就齊備了。
那些君王在治國方面并非無所作為,(國亡身危的)緣故在于做事失去了先后順序。道有本有末,事有輕有重,圣人與普通人差異不在別的,就在于他們知道事情的本末輕重、先后次序,如此而已。魯昭公急于學習禮儀,他朝拜晉國的時候,不曾有過違背禮儀的事,但是不考慮國家的政事。政令出自大夫,賢明之士不被任用,國家政權一分為四,還不知道考慮后果,終于有棄國出奔的大禍。所以,《春秋外傳》說:“國君以使賢明的人受到寵愛為美,以平民百姓生活安寧為樂,以能聽取有德之言為耳聰,以能使遠方之人歸服為目明?!蹦睦镏皇菍妓嚨某缟心??
如今讓君主聽覺如師曠,射箭如夷羿,奔跑能夠趕上馬車,力量能夠摧折門鍵,可以說在這些方面能夠勝任專司一職官吏的職守了,但對于治理國家有什么益處呢?事實上,肯定會以此而廢棄仁義、妨害道德。為什么呢?小的器皿是不能兼收并蓄的。治理和混亂已經與此無關,而這正是中等才智的人所喜歡的。從前潞國豐舒和晉國智瑤的滅亡,都是他們仰仗多方面才能而不仁不義的緣故。所以君主多技能,喜好小才智,而不通明大道,他的技能、小才智正足以拒絕諫諍者的爭辨而鉗制忠直的言論,只能夠追隨亡國者的蹤跡而違背使百姓安定的(正確)道路。難道不是這樣嗎?【點評】掌握正確的文言文閱讀方法:
第一步,初讀文章,整體感知,把握大意。初步明確什么時間,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誰說了什么話,讀懂個大概即可。
第二部,細讀文章,認真研讀字、詞、句,在這一步讀中,要結合選項的內容一一落實,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詞、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運用所學知識,完成較為簡單的題目。
第三部,在讀文章,加深理解。這一步要解決較難的題目,加深對文意的理解,糾正前兩步中出現(xiàn)的偏差,是進一步深入和復核的過程。11.閱讀下面四則材料,按要求回答問題。(共10分)①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論語·泰伯》)②憲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論語·憲問》)③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保ā墩撜Z·憲問》)④孔子卒,原憲遂亡在草澤中。子貢相衛(wèi),而結駟連騎,排藜藿,入窮閻,過謝【1】原憲。憲攝【2】敝衣冠見子貢。子貢恥之,曰:“夫子豈病乎?”原憲曰:“吾聞之,無財者謂之貧,學道而不能行者謂之病【3】。若憲,貧也,非病也?!弊迂晳M,不懌而去,終身恥其言之過也。(《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注釋:【1】過謝:探望。【2】攝:整理。【3】病:困窘。(1)請解釋下面加點詞的意思。(2分)①危邦不入
②危言危行(2)上述①-③則材料中,孔子認為在“邦無道”時應該怎樣做,請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3分)(3)你對材料④中原憲“甘貧”的做法是否認同,請結合上述幾則材料或《論語》相關內容簡要回答。(5分)【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類題,學生可以借助語境推斷。可以借助語義分析等。
(2)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內容概括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類題,學生要理解文本的內容,在此基礎上概括要點。
(3)本題考查對內容的評價能力。解答時要理解文本內容,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窘獯稹浚?)危邦不入:危險的國家不進入。危,危險。
危言危行:說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危,正直。
(2)根據“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可知在“邦無道”時要歸隱。
根據“邦無道,谷,恥也”可知以做官領俸祿為恥。
根據“邦無道,危行言孫”可知行為正直,言語謙遜謹慎。
(3)認同。從材料①中可以看出,孔子認為一個人應當堅守信仰,努力學習,并且在不利的環(huán)境中也要保持節(jié)操。材料②和③中孔子解釋了在不同政治環(huán)境下如何保持“恥”的態(tài)度,即在國家政治清明時應當出仕為國家效力,而在政治黑暗時則應當隱居不仕,保持自己的清白。材料④中原憲雖然貧窮但并不以此為病,表明他堅守正道,即使生活困窘也不失為人的尊嚴。這些都說明原憲的做法是符合孔子“恥”的觀念的,他安貧樂道,不因貧窮而感到恥辱,反而保持了高尚的品德。
答案:
(1)①危險②正直
(2)①歸隱;
②以做官領俸祿為恥;③行為正直,言語謙遜謹慎。
(3)我認同原憲“甘貧”的做法。原憲秉持老師孔子的教導,堅持“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的處世原則,在當時禮崩樂壞、社會動蕩的時代,原憲因天下“無道”而隱,不做官領俸祿,雖“貧”但不違“仁道”,也不失志,“貧而無怨”,本質上還是在“學仁道而行”。
參考譯文:
①孔子說:“堅定信仰,勤奮學習,堅守正道直至死亡。不進入危險的國家,不居住在動亂的國家。國家政治清明就出來做官,政治黑暗就隱居不出。國家政治清明,卻貧窮且地位低下,這是可恥的;國家政治黑暗,卻富裕且地位高貴,這也是可恥的?!保ā墩撜Z?泰伯》)
②憲問什么是可恥的??鬃诱f:“國家政治清明,你就接受俸祿;國家政治黑暗,你還接受俸祿,這就是可恥的。”(《論語?憲問》)
③孔子說:“國家政治清明,就要說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國家政治黑暗,就要做正直的事,但說話要謙遜?!保ā墩撜Z?憲問》)
④孔子去世后,原憲于是隱居在草澤之中。子貢做了衛(wèi)國的丞相,乘坐著華麗的馬車,吃著精美的食物,穿過陋巷,去探望原憲。原憲整理了一下自己破舊的衣服和帽子,出來見子貢。子貢感到羞愧,說:“先生難道貧困到這個地步嗎?”原憲說:“我聽說,沒有錢財叫做貧困,學習了道理卻不能實踐叫做困窘。像我原憲這樣,是貧困,而不是困窘?!弊迂暩械綉M愧,不高興地離開了,終身為自己的話感到羞愧。(《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點評】掌握正確的文言文閱讀方法:
第一步,初讀文章,整體感知,把握大意。初步明確什么時間,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誰說了什么話,讀懂個大概即可。
第二部,細讀文章,認真研讀字、詞、句,在這一步讀中,要結合選項的內容一一落實,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詞、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運用所學知識,完成較為簡單的題目。
第三部,在讀文章,加深理解。這一步要解決較難的題目,加深對文意的理解,糾正前兩步中出現(xiàn)的偏差,是進一步深入和復核的過程。三、本大題共4小題,共20分。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12-14題。(共12分)湘月
姜夔【1】五湖舊約,問經年底事,長負清景?暝入西山,漸喚我、一葉夷猶【2】乘興。倦網都收,歸禽時度,月上汀洲冷。中流容與【3】,畫橈不點清鏡。誰解喚起湘靈,煙鬟霧鬢,理哀弦鴻陣。玉麈談玄,嘆坐客、多少風流名勝【4】。暗柳蕭蕭,飛星冉冉,夜久知秋信。鱸魚應好,舊家樂事誰省。注釋:【1】姜夔:南宋詞人。終生布衣,以清客身份轉徙于權貴之門。宋孝宗淳熙十三年七月十六日,受邀與其他文人同游湘江。自度“湘月”詞牌,寫成此詞?!?】夷猶:從容不迫。【3】容與:悠閑自得。【4】名勝:名士。12.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上闋以問句開頭,“長負清景”說明舊約未赴,可見此次出游的難能可貴。B.“暝入”三句,寫夕陽西下,暮色蒼茫,詞人和同游者一起乘興泛舟湘江。C.“倦網都收”句的“網”同陶淵明“誤落塵網中”的“網”,指塵世羅網。D.下闋描繪彈琴、闊論的聚會場景以及夜色中的岸柳飛星,富有詩情畫意。13.姜夔詞善于借用典故來抒情達意。下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五湖”三句,借范蠡功成身退泛舟五湖的典故,表明詞人的建功立業(yè)之志。B.“湘靈”三句,借湘水女神鼓瑟的典故,含蓄地表達了詞人一種淡淡的哀傷。C.“玉麈”三句,借東晉士大夫常執(zhí)玉麈談玄理的典故,寫同游者有名士風度。D.“鱸魚”兩句,借張翰因思鱸魚膾而棄官還鄉(xiāng)的典故,抒發(fā)詞人的思鄉(xiāng)之情。14.姜夔的詞具有“清空”特色。請從遣詞用句、意象選取、意境營造、表現(xiàn)手法、思想情懷這五個角度中任選兩個角度,說說本詞是如何體現(xiàn)這一特色的。(6分)【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及賞析能力。解答此類試題要注意認真理解詩歌內容,準確把握詩歌的內容和題干要求。
(2)本題考查了學生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的能力,解答時要結合詩歌內容,從詩句中找出關鍵性信息,把握作者的內心感受。
(3)本題考查賞析詩歌特色的能力。作答時,結合詞的內容,抓住關鍵詞語進行分析?!窘獯稹浚?)C.“指塵世羅網”說法錯誤?!熬刖W都收”,意指漁人收起網具,回家休息。結合注釋“南宋詞人。終生布衣,以清客身份轉徙于權貴之門”分析,此處更多的是指詞人自己,倦于塵世的虛與委蛇,而與漁人、鷗鳥共享寧靜之景。
故選:C。
(2)A.“表明詞人的建功立業(yè)之志”說法錯誤。“五湖舊約”,暗用范蠡助越王滅吳后,功成身退,與西施泛舟五湖的典故?!皢柦浤甑资拢L負清景”,詞人以范蠡自況,表達的是對不能實現(xiàn)隱居生活的無奈和感慨。
故選:A。
(3)從遣詞用句角度分析,注意題干中已經給出的分析角度“畫橈不點清鏡”,這是從動態(tài)的角度分析,可以圍繞“靜態(tài)”“動態(tài)”分析詞的語言特點。從意象選取角度分析,注意“清景”“暗柳蕭蕭”“飛星冉冉”等意象都是空靈清幽的。從意境營造角度分析,注意抓住“清鏡”“哀弦鴻陣”“清幽”“冷清”等分析意境特點。從思想情懷角度分析,注意詞人的“舊約”“暗柳蕭蕭”“秋信”“舊家樂事”等表達的是一種無法實現(xiàn)的淡然愁緒。
答案:
(1)C
(2)A
(3)①從遣詞用句看,如“一葉夷猶乘興”“暗柳蕭蕭”,詞中使用“一葉”“暗柳”等簡約的意象(靜景),以“夷猶”“乘興”“蕭蕭”等富有韻味的詞語(動態(tài)),共同營造了一種清幽空靈的意境。
②從意象選取看,如“清景”“歸禽”“汀洲冷”“清鏡”“哀弦鴻陣”,詞人選取了“清景”“歸禽”“冷月”“輕舟”“哀弦”等清幽的意象,使得全詞呈現(xiàn)出清空靈妙的特點。
③從意境營造看,如“暗柳蕭蕭,飛星冉冉,夜久知秋信”,詞人運用寓情于景的手法,用“暗柳”“飛星”“秋信”等意象,營撖出一種冷清孤寂的氛圍,體現(xiàn)了清空淡遠的特色。
④從思想情懷看,如“誰解喚起湘靈,煙鬟霧鬢,理哀弦鴻陣”,詞中用湘水女神的典故,以及“玉麈談玄”,寫同游者有名士風度,表現(xiàn)了詞人以風雅自許,又不免孤寂落寞的情懷,使得全詞呈現(xiàn)出清空雅淡之致。
⑤從表現(xiàn)手法看,如“倦網都收,歸禽時度,月上汀洲冷”,詞人運用以動襯靜的手法,以“倦網”“歸禽”的動,襯“月上”的靜,使得全詞意境空靈幽靜。
譯文:
曾在太湖相約,問這一年發(fā)生了何事?使我未能如愿,長久辜負了這清美的景色。太陽落入西山,漸漸聽見有人呼喚我,大家悠閑自在地坐在船上。勞累的漁民大都收網回家了,水鳥按時歸巢。月光下的沙洲一派幽靜。待船行至中流,更加從容舒緩,人們停止搖槳,水面澄清如鏡。
誰能喚起湘水女神,搖曳著如煙似霧的長發(fā),撥弄著琴弦,彈奏出幽怨的琴曲。同游坐客高談闊論,感嘆在座之人,都是風流雅士。風吹柳枝發(fā)出蕭蕭之聲,夜空中星星緩慢墜落,夜深才知道現(xiàn)已經是秋天了。想起家鄉(xiāng)的美味,往日的賞心樂事誰會去了解。
賞析:
詞的上片用一問句開頭。到太湖攬勝,早有所約,卻一直未能成行,詞人為自己長年奔波勞碌,無暇親近山川勝景而感到悔恨,反襯出這次出游的難能可貴,和作者對這次出游的重視,因而興致勃勃。接著觸景生情寫出游經過和江上風物。夕陽西下,暮色蒼茫,游伴們相互招呼著坐上一艘大船,乘興打槳,從容向江心駛去。“暝入”三句點明傍晚應邀乘舟出游,“一葉夷猶乘興”一句表現(xiàn)出自在悠閑、雅興盎然的風致。此時,勞碌了一天的漁民都收網回家歇息去了,只有歸鳥不時掠過水面。月輪漸漸升入長空,四周便萬籟俱寂了。岸邊的沙汀和江心的小洲在煙月輝映下靜靜地躺著,顯得格外幽冷。船到中流,但見四周水平如鏡,一片空明。詞人情不自禁地停止劃槳,讓船慢悠悠地隨水漂行,唯恐損壞這美的畫面和靜的氛圍?!爱嫎锊稽c清鏡”一句妙處在于以虛寫實,主要寫靜景,而靜中有動,景中有人,成功地勾畫出那種特有的優(yōu)美環(huán)境和恬適的心境。
下片轉而從想象入手。換頭三句呼應詞序中的“或彈琴”。從湘江上響起的琴音聯(lián)想到湘靈鼓瑟的古老傳說,于是思緒象脫韁的野馬一樣奔騰不息:是誰喚起那“煙鬟霧鬢”的湘靈,在這里理弦奏曲。琴、瑟、箏,同是弦樂器,湘靈亦出于想象,故不妨活用,令其彈箏。以下由幻境收回到實境,說座中游客都是當時的風流名士,也是大可令人贊嘆的賞心樂事,坐客們揮動著玉柄的麈尾拂塵高談闊論,“或彈琴,或浩歌,或自酌,或援筆搜句”,婉麗的女神與悠然的名士雅集,正可互相映襯。詞接下來由近而遠,把筆觸再伸向自然界。夜色漸濃,岸邊的柳樹叢被涼風吹得瑟瑟作響,遙掛在藍天上的星星曳著長長的尾巴向下墜落。這秋的信息容易引發(fā)人懷念故土的情思,結尾“鱸魚應好,舊家樂事誰省?!碧N含兩層意思,既是同行人游興勃勃,大有樂而忘歸之慨,故曰“誰省”。而反問語氣,又隱隱流露出自身懷思“舊家樂事”之心情?!军c評】理解詩歌的方法:
(一)關注標題,明確內容和情感
標題是解讀詩歌內容和形式的關鍵。因為詩歌的標題一般交代時間、地點、人物、情感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內容,可以讓人明了是哪一類詩歌,進而明了全詩的結構及表現(xiàn)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詩歌。
(二)關注作者,知人論世多關聯(lián)
讀詩講究“知人論世”,所以,一定要重視詩歌的作者。要盡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處的時代特點,及創(chuàng)作傾向、主要內容、作品風格特點等。
(三)關注注釋隱含意
高考所選詩歌大多附有注釋。注釋或解釋疑難詞語、地名,幫助考生讀懂詩句;或介紹寫作背景,暗示詩歌的思想主題;或介紹相關詩句,幫助考生理解詩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紹作者,暗示詩歌的思想情感或寫作風格。
(四)關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詩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寫詩喜歡用一些意象傳達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關注關鍵詞句情感意
關鍵詞主要是名詞、動詞、形容詞,它們通常體現(xiàn)詩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15.在橫線處填寫作品原句。要求:書寫規(guī)范,字跡清晰。(共8分)(1)古典詩歌中有許多描寫戰(zhàn)士同仇敵愾或奮勇殺敵的句子,如《詩經·秦風·無衣》中的“王于興師,
,與子同仇”,高適《燕歌行》中的“相看白刃血紛紛,
”。
(2)古代儒家倡導以德治國,居高位者須德化天下,才可能長治久安。所以魏征巧用比喻警醒唐太宗:“源不深而望流之遠,
,
,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3)蘇軾實地考察石鐘山,探究石鐘山得名由來,因事說理,表達了“
,
,可乎”的思想,其質疑和求實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4)一位同學在海邊看日出。海天一線,忽然間天邊幻化出繽紛的色彩,美得無法描繪,這位同學情不自禁地吟誦起《登泰山記》中的句子:“
,
?!薄痉治觥勘绢}考查學生對名句名篇的識記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為兩類:識記式默寫、情景式默寫(理解性默寫),其中識記式默寫考查字形默寫,情景式默寫(理解性默寫)主要考查在語境中的具體運用,具有一定難度,理解能力和記憶力都同時考查到了?!窘獯稹抗蚀鸢笧椋?/p>
(1)修我戈矛
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重點字:勛)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長
德不厚而思國之理(重點字:厚)
(3)事不目見耳聞
而臆斷其有無(重點字:臆)
(4)極天云一線異色
須臾成五采(重點字:臾)【點評】名篇名句的背誦和默寫,不應機械古板地死記硬背,要聯(lián)系上下文,在具體語境中分析品味和識記一些關鍵的詞語,從而使自己對名句既有感性的記憶,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如果不聯(lián)系“琵琶女本不愿為人彈奏,是千呼萬喚的情況下才出來”的具體語境,就會把“始”寫成“使”。四、本大題共4小題,共18分。閱讀下面作品,完成16-19題。紙上的李白①很多年來,我都想寫李白,寫他唯一存世的書法真跡《上陽臺帖》。②對于李白,他的詩句越是真切,他的肉體就越是模糊。他的存在,表面具象,實際抽象。即使我站在他的腳印之上,對他,我仍然看不見,摸不著。③不錯,新、舊《唐書》,都有李白的傳記;南宋梁楷,畫過《李白行吟圖》。但與我一樣,寫書作畫的人都沒見過真正的李白。只有那幅字是例外。那幅紙本草書的書法作品《上陽臺帖》,上面的每一個字,都是李白寫上去的。透過筆勢的流轉、墨跡的濃淡,我們幾乎看得見他手腕的抖動,聽得見他呼吸的節(jié)奏。幸虧有這幅字,讓我們穿過那些燦爛的詩句,找到了作家本人。有了這張紙,我們不僅可以與他對視,甚至可以與他交談。一張紙,承擔起我們對于李白的所有向往,帶我們跨過時間的深淵,看見李白。④站在它面前的那一瞬間,我外表鎮(zhèn)定,內心狂舞,頃刻間與它墜入愛河。那字跡,一看就屬于大唐李白。它有法度,那法度是屬于大唐的,莊嚴、敦厚,飽滿、圓健。規(guī)矩中見活潑,收束中見遼闊。⑤這與北魏的鋪墊關系極大。在粗樸凝重的漢朝之后,之所以形成縟麗燦爛、開朗放達的大唐美學,正是因為它在長期的離亂中,融入了草原文明的活潑和力量。假若沒有北方草原文明的介入,大唐文明就不會迸射出如此亮麗的光焰,中華文明就不會完成如此重要的聚變,也不會按照后來的樣子發(fā)展,一點點地發(fā)酵出李白的《上陽臺帖》。眼前的字一點一畫都如行走在云煙之中,大有收天下于一紙的浩蕩情懷。書法作品作為心理節(jié)奏和性格的折射,其中的每一個墨點、每一根線條都自然地滲透著李白縱放自如、俊逸灑脫的性格。⑥或許因為大唐皇室本身就具有鮮卑血統(tǒng),唐朝沒有像秦漢那樣,用一條長城與北方游牧民族劃清界限,而是包容四海、共存共榮,所以,唐朝人的心理空間,一下子放開了,也淡定了,于是有了香濃美艷的簪花仕女,有了笑容慈悲的佛陀,有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樣超越時空、浩大寧靜的唐詩。⑦唐詩給我們帶來的最大震撼,就在于它面對宇宙時的這種時空超越感。這種感覺,在此前的藝術中也不是沒有出現(xiàn)過,比如曹操面對大海時的心理獨白,比如王羲之在蘭亭暢飲、融天地于一體的那份通透感,但在魏晉之際,他們只是個別的存在,不像大唐,潮流洶涌,一下子把一個朝代的詩人全部裹挾進去。魏晉固然出了很多英雄豪杰、很多名士怪才,但總的來講,他們的內心是幽咽曲折的,唯有唐朝,呈現(xiàn)出空前浩大的時代氣象,似乎每一個人,都有勇氣獨自面對無窮的時空。⑧有的時候,是人大于時代,魏晉就是這樣;到了大唐,人和時代,彼此成就。⑨由此我們便可以理解李白詩歌里的遼闊感。他會寫“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也會寫“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假如他是導演,很難有一個攝影師,能跟上他焦距的變化。那種滲透在視覺與知覺里的遼闊,我曾經從俄羅斯文學中——從托爾斯泰、屠格涅夫、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里領略過,但他們都扎堆于19
世紀,而至少在一千多年前,這種浩大的心理空間就在中國的文學中存在了。⑩李白與杜甫的不同也正源于這種遼闊感,杜甫寫風,是“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李白寫風,是“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是“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李白的仙氣常讓人覺得他不會因生活的猙獰而感到憂傷,其實李白并不是沒心沒肺,他的生命里也有困頓,那個繁花似錦的朝代背后的饑餓、憤怒、寒冷,在李白的詩里都找得到,比如《蜀道難》和《行路難》。只不過,他不會被這樣的傷感吞沒,他目光沉靜,面前道路遠長,像《上陽臺帖》里所寫,“山高水長,物象千萬”,一時一事,都困不住他。杜甫的思想只有一個層次,那就是憂國憂民,他是意志堅定的儒家信徒。李白的思想是混雜的,里面有儒家、道家、墨家、縱橫家等等,什么都有。儒與道,一現(xiàn)實一高遠,彼此映襯、補充,讓我們的文明生生不息,左右逢源。但儒道互補,出現(xiàn)在一個人身上,就不多見了,李白就是這樣的濃縮精品。?所以,當官場試圖封堵他的生存途徑,他一轉身,就進入了一個更大的空間。這個空間里有“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有“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如此明凈、高遠。他有家——詩、酒、馬背,就是他的家。他就像一個浪跡天涯的牧民,生命中摻雜著游牧民族歌舞的華麗、酣暢和任性,總有無數(shù)的意外,等待著與他相逢。李白精神世界里的紛雜,更接近唐朝的本質,許多元素、許多成色攪拌在一起,綻放成明媚而燦爛的唐三彩。?只有唐代,能成全這樣的李白。?寫《上陽臺帖》時,他剛剛鼻青臉腫地逃出長安,但《上陽臺帖》的文字里,卻不見一絲一毫的狼狽,仿佛一出長安,鏡頭就迅速拉開,空間形態(tài)迅猛變化,天高地廣,所有的痛苦和憂傷,都在炫目的陽光下,煙消云散。?因此,在歷史中的某一天,在白云繚繞的王屋山上,李白抖筆,寫下這樣的文字: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
太白?那份曠達,那份無憂,與后來的《早發(fā)白帝城》如出一轍。李白從人生的有限看到宇宙的無限,在油然而生的凄愴中,悲著悲著,李白就大笑起來、放縱起來。李白不是無知者無畏,他是知道了,所以不在乎。?李白的傳奇并未結束,他的尾聲比正文還長。一代代后人,都聲稱他們曾經與李白相遇,甚至包括蘇東坡。仿佛每個人都會在自己的路上遭遇李白。這是他們的“白日夢”,也是一種心理補償——沒有李白的時代,會是多么乏味。而李白也在這樣的穿越里得到了他一生渴望的放縱和自由。?“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李白的意思是說:“你們等著,我來了?!彼麜㈤_自己的長發(fā),放出一葉扁舟,無拘無束地,奔向物象千萬,山高水長。?深夜,那一卷《上陽臺帖》,正夾帶著所有往事風聲,在我面前徐徐展開。靜默中,我在等候寫下它的那個人。(取材于祝勇的同名散文)1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那法度是屬于大唐的
法度:格式準則B.把一個朝代的詩人全部裹挾進去
裹挾:因被迫卷入而順從C.讓我們的文明生生不息,左右逢源
左右逢源:圓融通達D.他剛剛鼻青臉腫地逃出長安
鼻青臉腫:遭受重大挫折17.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作者通過《上陽臺帖》看到了一個與《唐書》等記載截然不同的李白。B.“人大于時代”指魏晉某些藝術家浩大與通透的思想超越了當時的時代。C.文中李白與杜甫的對比是為了突顯出李白在思想精神方面的紛繁駁雜。D.第?段獨句成段,強調李白思想、詩、書等特質的形成深受時代影響。18.結尾處作者說“靜默中,我在等候寫下它的那個人”。請簡要分析這句話的作用。(6分)19.作者筆下的李白具有怎樣的形象特點,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6分)【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加點詞語解說的辨析能力。解答時,要結合語境明確相關詞語的含義,再判斷選擇。
(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與賞析能力。解答時,要了解相關的文本內容,再判斷選擇。
(3)本題考查學生對結尾句子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時,要明確結尾句子的特點,再結合文本分析作答。
(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人物形象特點的能力。解答時,要篩選相關的信息,再結合文本內容分析作答?!窘獯稹浚?)B.由“這種感覺,在此前的藝術中也不是沒有出現(xiàn)過,比如曹操面對大海時的心理獨白,比如王羲之在蘭亭暢飲、融天地于一體的那份通透感,但在魏晉之際,他們只是個別的存在,不像大唐,潮流洶涌,一下子把一個朝代的詩人全部裹挾進去”可知,“裹挾”意思是把別的東西卷入,使隨著移動。
故選B。
(2)A.“截然不同”錯。由“眼前的字一點一畫都如行走在云煙之中,大有收天下于一紙的浩蕩情懷。書法作品作為心理節(jié)奏和性格的折射,其中的每一個墨點、每一根線條都自然地滲透著李白縱放自如、俊逸灑脫的性格”“那份曠達,那份無憂,與后來的《早發(fā)白帝城》如出一轍。李白從人生的有限看到宇宙的無限,在油然而生的凄愴中,悲著悲著,李白就大笑起來、放縱起來。李白不是無知者無畏,他是知道了,所以不在乎”可知,《上陽臺帖》《唐書》等記載的李白是相同的。
故選A。
(3)由“深夜,那一卷《上陽臺帖》,正夾帶著所有往事風聲,在我面前徐徐展開。靜默中,我在等候寫下它的那個人”可知,結尾這句話寫作者期待與寫下《上陽臺帖》的李白神會,與開篇其欲寫《上陽臺帖》,感受真實的李白前后照應,使文章結構完整,主題突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山東省職教高考《職測》核心考點必刷必練試題庫(含答案)
- 《鄉(xiāng)村振興促進法》參考試題庫80題(含答案)
- 《公務員法》考試題庫500題(含答案)
- 2025年江蘇農林職業(yè)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職業(yè)技能測試近5年常考版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預防與解決勞動糾紛
- 人工智能應用開發(fā)合同
- 幼兒園紙張活動策劃方案模板五篇
- 建筑施工合同管理培訓.x
- 租賃房屋租賃合同
- 企業(yè)業(yè)務咨詢服務簡單合同
- 2023年四川省公務員錄用考試《行測》真題卷及答案解析
- 機電一體化系統(tǒng)設計-第5章-特性分析
- 2025年高考物理復習壓軸題:電磁感應綜合問題(原卷版)
- 鑄鋁焊接工藝
- 《社區(qū)康復》課件-第六章 骨關節(jié)疾病、損傷患者的社區(qū)康復實踐
- 2024年湖南省公務員考試行政職業(yè)能力測驗真題
- 攀巖運動之繩結技巧課程
- 防打架毆斗安全教育課件
- 采購行業(yè)的swot分析
- 石家莊長安區(qū)幼兒園信息統(tǒng)計表
- 最終稿(教學評一致)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