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詞“是”研究綜述_第1頁
系詞“是”研究綜述_第2頁
系詞“是”研究綜述_第3頁
系詞“是”研究綜述_第4頁
系詞“是”研究綜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系詞“是”的研究綜述摘要:關于判斷詞(系詞)“是”的形成,語言學界已經討論多年了。這一討論雖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迄今沒得到一致的結論。討論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是判斷詞“是”是什么時候產生的;一是判斷詞“是”是怎樣產生和發(fā)展的。本文旨在歸納總結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另外表達自己一些淺顯的見解。關鍵詞:系詞是起源按照王力先生的解釋,系詞是在判斷句中把名詞性謂語聯系于主語的詞。一、產生時代1、西漢末或東漢初關于系詞“是”產生的時間,王力先生同意黎錦熙的觀點,認為上古漢語,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孟子·梁惠王下);“若棄德不讓,是棄先君之舉也”(左傳隱公三年),這一類“是”字都是指示代詞,而不是系詞。漢語真正系詞的產生,大約在公元第一世紀前后,即西漢末年或東漢初年。在王充《論衡》里已經有了不少“是”字是當系詞用的。例如:“海外西南有珠樹焉,察之是珠,然非魚中之珠也”(說日);“夜夢見老人曰:余是所嫁婦人之父也”(死偽);“如以鬼是死人,則其薄葬非也”(薄葬)。2、先秦另一種看法認為,“是”字在先秦已開始作為判斷詞了,趙立哲先生說;“秦漢已有了系詞‘是’”。史存直先生認為,到了春秋時代,判斷句就有了系詞,這時充當系詞的主要有“為”“是”兩個。毛玉玲認為“是”字用作判斷詞,在先秦已經萌芽,已出土的戰(zhàn)國時代的文獻資料可以證明,1973年底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一副帛書上有大量“是是”句的記載:是是帚彗,有內兵,年大孰(熟)。是是帚彗,人主有死者。是是蒿彗,軍起,兵幾(饑)。這種“是是”連用的表達方式在戰(zhàn)國后期的竹簡中也有例證。作者認為第一個“是”是近指代詞,第二個“是”應看作判斷詞。關于“是是”句中第二個“是”一直以來也存在爭論,因而學界對系詞“是”的起源亦是眾說紛紜。梁冬青先生認為第二個“是”字不是系詞,而是副詞。朱成先生在《出土文獻“是是”連用后一“是”字的訓釋問題》一文提出了不同看法:“是是”連用的后一“是”字可用作系詞,但不能一概而論。大致說來,當它用于判斷句中,應為系詞;當它用于敘述句中,則是副詞。系詞“是”的來源及演變過程1、由指示代詞發(fā)展而來王力先生認為系詞“是“是由復指前文的指示代詞演變而來的。在先秦時代,主語后面往往用代詞“是”復指,然后加上判斷語。如“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論語·里仁);“千里而見王,是予之所欲也”(孟子·公孫丑下)。主語可以是一個或幾個名詞,也可以是一個或幾個句子形式或謂語形式。無論是哪種情況,“是”字經常處在主語和謂語中間,這樣就逐漸產生出系詞的性質來?!坝?,而所嫁婦人之父也”(左傳宣公十五年);“余是所嫁婦人之父也”(論衡·死偽),從這兩個例子的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出,《左傳》不用“是”而《論衡》用“是”。這就更可以顯示出這種演變的過程來。洪誠先生同意系詞“是”是指示代詞演變而來的,不過他認為是由“復指帶肯定作用”的“系詞活用法”變成純粹系詞的,即“純粹系詞產生于語氣系詞”。馮勝利在《古漢語研究》2003年第1期刊登的《古漢語判斷句中的系詞》(汪維輝譯),一文中“進一步發(fā)展”王力先生的觀點,通過四個環(huán)節(jié)(必需→弱化→增強→變化)揭示指示代詞“是”發(fā)展為判斷動詞“是”的變化軌跡:首先,作為指示代詞“是”在判斷句中是必需的”;然后,“是”的復指功能越來越弱;接著,“是”的判斷功能越來越強;最后,“是”變化為判斷動詞。吳崢嶸在《系詞“是”的成因再探》中,支持系詞“是”是由指示代詞發(fā)展而來的觀點,但指示代詞“是”是怎樣發(fā)展為系詞的這個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需要進一步研究。作者認為,“是”處于主謂之間復指主語的時候,在語法和語義上都并非必不可少,它的使用價值體現在語用上。①“是”或“此”首先是作為指示代詞出現在句子的主謂之間來復指主語的,這在客觀上使得主語更加突出,因而它們起到了強調主語的作用,久而久之,人們從語感上已經不再去考慮它是一個指示代詞了,而把它們看作是強調主語的一個標志。②由于“是”或“此”在句中復指主語的時候它們的位置往往是與謂語緊緊地靠在一起的,在語流中“是”或“此”與謂語聯系得更緊,當人們需要強調謂語的時候,最簡便的方法就是將“是”或“此”拉到謂語這一方,使它成為強調謂語的標志。在這一過程中,只有“是”成功地成為了強調謂語的標志“,此”被淘汰出局,這大概是因為“是”另有一個意義為“正確”,可以做謂語,而“此”沒有這種用法。③在一個句子中,主語提出主體事物,謂語從某個角度述說主體事物,當“是”處于主謂之間強調謂語的時候,它往往就有了確認主謂之間這種述說內容成立的意味,尤其是當處于一定的語境之中,“是”后面的內容省略掉了的時候,它就很明顯地是表示確認了。但不能認為從這個時候起“是”就是一個完全的系詞了,“是”在句中表示強調、確認的用法出現得很早,在《論語》時代就有了用例,但它在很長時間內都主要是起強調突出作用,并非判斷句中必不可少的標記,因而還不能把它看成是完全的判斷詞。④原有的無系詞判斷句在表達上受到了限制,客觀上也需要有一個判斷標記,“是”的出現滿足了這一需要,它首先是在這樣一些如果缺少系詞表達上就受到限制的情況中成為必要的,再一步一步地擴大影響,最后才發(fā)展為漢語判斷句中不可缺少的系詞的。由形容詞發(fā)展而來洪成玉明確反對系詞“是”來源于指示代詞復指的說法,他認為系詞(判斷詞)“是”字是從形容詞發(fā)展來的,形容詞“是”的意義,是對事物表示肯定,相當于現代漢語的“正確”或“對”。毛玉玲在《判斷詞“是”和指示代詞“是”的再探討》一文中,認為從詞義的引申發(fā)展,可以肯定“是”字在先秦時期已有判斷詞的含義了。判斷詞“是”是怎樣演化而來的?她認為判斷詞“是”是形容詞“是”的引申發(fā)展?!墩f文》;“是,直也。從日正?!倍斡癫米ⅲ骸耙匀諡檎齽t曰是,從日正,會意。天下之物莫正于日也。”據《說文》及《段注》,“是”的本義是“直”、“正”,是個形容詞,然后引申為“正確”“對”“認為正確”“肯定”“贊成”等義。如:(1)偃之言是也《論語·陽貨》正確(2)國君之所是,必皆是之?!赌印ど型稀氛J為…正確的(3)是孔子之孝,將非墨子之戾也?!俄n非子·顯學》贊成。是字由表示肯定的用法,再進一步引申就有對人或是事物推斷、確認的意義,這就是判斷詞“是”的用法。例如:“鈞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何也”《孟子·告子上》;“韓是魏之縣也”《戰(zhàn)國策·魏策》。3、自然產生曹國安在《關于古漢語判斷動詞的來源》一文中,認為古漢語中的判斷詞不是從別的什么詞“發(fā)展而來的”,而是隨著人們語言表達的需要自然而然“產生’的。語言中有許多詞是自然而然產生的,并不需要從其他詞變化發(fā)展而來,雖然變化發(fā)展的現象也有。許多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代詞、副詞、助詞等隨著語言表達的需要而自然產生,如古漢語中的“人、走、好、一、吾、曾、也”等。詞是反映各類事物和現象、表達各種思想和情感的語言單位。當人們不得不用某一個詞來表達某種意義時,這個詞就會應運而生。也許,它可以由另一個意義相近的詞發(fā)展而來,但如果沒有另一個意義相近的詞呢?難道它就不產生了?判斷句中的判斷動詞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詞,它明確表示判斷句中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同一關系或一致關系(故又稱“系詞”),因此,語言表達呼喚這個詞的產生。現代英語、俄語、德語、日語中都有判斷動詞,就可以說明這一點。但是,由于這個詞的意義不太實在,因而上古前期的漢語運用者可能尚未意識到它的重要性。到了上古后期,人們覺得需要它了,于是它便應運而生。又由于古漢語中沒有一個與之意義相近的詞,因此,它只得自我產生。4、由副詞發(fā)展而來洪心衡的看法與洪誠近似,他認為系詞“是”是由表示“確認”意義的副詞“是”來的,但是他不同意這種副詞“是”與復指的“是”有關,也就是不同意系詞是來源于指示代詞的說法。陳雙新在《關于系詞“是”起源的再討論》中,認為系詞“是”表示與確認意義、在句中修飾名詞謂語的副詞“是”是一脈相承的。根據作者的考察,“是”在西周時已用為副詞和指示代詞,東周時這兩種用法都很常見,“是”字很早就出現的副詞用法直接導致系詞“是”的產生,而它的副詞用法本身又是受到更早期相同用法的其它詞的影響。在上古時期,人們的思維還不很發(fā)達,對此類的概念也不十分清晰,在表達思想時,常會借用一些原本有具體所指的詞去表達所要表達的意思。比如甲骨文中的“佳”,“癸亥卜,行貞;絲雨佳若?貞;絲雨不佳若?(《殷墟文字乙編);伊小臣佳輔,咸有九州,處瑀之都。(叔夷鐘)。這些例子中的佳都不能解作語氣詞,也不等同于后來的系詞,而是既表現出有肯定、強調意味的副詞性,又有聯系主語的系詞性。系詞”是“的產生正是先加入了它們的行列,在獲得某些類似系詞的特性后戰(zhàn)敗和它同類的其它詞而成為真正的系詞的。當“是”字的這種表確定語氣的副詞用法成熟時,它向系詞的轉化是極容易的事。作者認為表確認、強調意義的副詞“是”與系詞“是”不論在詞匯意義上,還是在語法功能方面才真正是十分接近的。它們都處于主語和謂語之間,前者表確認意義,加強語氣,可以修飾謂語成分,后者聯系主語和謂語,并表達主謂間肯定的關系,也有對事物表示確認意義的語法功能。因此,系詞“是”與表示確認意義、在句中修飾名詞謂語的副詞是一脈相承的。三、個人的一點看法綜觀前人的研究成果,大概有系詞“是”起源于指示代詞“是”、形容詞“是”、語氣詞“是”和副詞“是”等幾種觀點,而以第一種影響最大,王力先生最先提出“是”字是由指示代詞發(fā)展為系詞的,后來馬忠、周法高、潘允中、敖鏡浩、郭錫良等人均贊同此說。這種觀點實際上是在肯定先秦漢語中沒有系詞“是”的前提下推衍出的結論,徐德庵、洪成玉、洪心衡等人對此有多角度的辯駁,此不贅述。形容詞“是”來源說是洪成玉先生提出來的,董希謙亦持此論。洪先生說“形容詞是同判斷詞是不論在詞匯意義上,還是在語法功能方面,都十分接近。”前人對此沒有評述。但仔細考察發(fā)現他所說的“十分接近”是值得討論的。我們知道,形容詞“是”的詞匯意義是確認事物“正確”而與“錯誤”相對的一種認識,而判斷詞“是”是就兩種事物的關系的肯定,沒有很實在的意義;語法功能上二者也有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