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圖的判讀》教學設計_第1頁
《地形圖的判讀》教學設計_第2頁
《地形圖的判讀》教學設計_第3頁
《地形圖的判讀》教學設計_第4頁
《地形圖的判讀》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地形圖的判讀》教學設計(第1課時)【課標要求】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山峰、山脊、山谷,判讀坡的陡緩,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教學目標】1.閱讀圖文資料,理解海拔與相對高度的含義。.借助模型和視頻,說出等高線的特點,理解等高線地形圖的繪制。.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判讀坡的陡緩,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窘虒W重點】等高線形態(tài)與地勢高低、坡度陡緩的關系。【教學難點】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山體不同部位的等高線形態(tài)。【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師:同學們,假如說下周周末我們要去郊外的山地進行越野運動,事先需要設計行動方案,我們需要選擇哪種地圖呢?生:地形圖。師:地圖我們選對了,那么我們該如何判讀地形圖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地形圖的判讀——等高線地形圖。二、講授新課師:判讀地形圖,我們要先了解海拔和相對高度的概念。請同學們在課本P24頁找到海拔與相對高度的概念并畫下來。結合海拔與相對高度的概念及課本圖1.35,請同學說出甲乙兩地的海拔與相對高度。師:有人說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是8844.43米,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們說只不過有4500米,這是為什么呢?生:(舉手回答)8844.43米是珠峰的海拔,4500米是珠峰與青藏高原的相對高度。師:同學們,由此我們知道,地表各處的海拔和相對高度是不一樣的,所以地表就呈現(xiàn)出了高低不平的狀態(tài)。那么,我們如何把高低不平的地表繪制在平面的地圖上呢,這就需要我們用到等高線地形圖了。那什么是等高線呢,請同學們在課本P25頁找到答案。師:在動畫中展示等高線的繪制,讓學生觀察等高線的特點。生:同一條等高線上,各點的海拔相等;相鄰兩條等高線的差相同。師:通過動圖演示立體的等高線如何繪制到平面的地圖上,從而形成等高線地形圖。展示繪有等高線的山體模型和依據此模型繪制的等高線地形圖。生:在老師指引下,在山體模型中指認出山峰、山谷、山脊,說出各個山體部位的地表特點。觀察模型中山體部位的等高線,小組合作,繪制出各個山體部位的等高線,并總結對應山體部位等高線特點。小組代表把本組的山峰、山谷、山脊等高線圖繪制到黑板上,并說出等高線特點。在黑板上對應的等高線地形圖中指出來各個山體部位。師:展示山體模型,觀察陡崖處的等高線,引導學生描述陡崖的等高線特點。等高線重疊,常用鋸齒狀的符號表示。師:我們根據坡度的陡緩把山坡分為陡坡和緩坡,爬山的時候想要更省力的話,我們一般從哪個山坡爬(學生回答)。那么陡坡和緩坡的等高線有什么特點呢?展示陡坡和緩坡對應的等高線圖。生:歸納陡坡和緩坡的等高線特點,等高線密集處坡度陡,等高線稀疏處坡度緩。師:我們用下列圖表歸納不同山體部位等高線的特征山峰山谷山脊陡崖等高線閉合,數值從中間向四周逐漸降低等高線的彎曲部分向高處凸出等高線的彎曲部分向低處凸出等高線重疊三、課堂小結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呢?學生自由發(fā)言,老師做適當補充。四、板書地形圖的判讀山峰山谷山脊陡崖山峰山谷山脊陡崖五、課堂檢測1、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中等高距為 米。(2)圖中河流所在得位置是否正確?原因是什么?(3)若圖中有一瀑布,則瀑布應位于甲、乙、丙、丁四地中的地。圖例馬湖泊圖例馬湖泊河流皿陡崖比例尺1:250002、苗場滑雪場是日本的滑雪勝地,這里各纜車站點之間分布著難度不一的滑雪道。初學者應選擇坡度較緩、線路較短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