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傳染病學》課程教學大綱
一、課程基本情況
課程代碼650428開課單位第二臨床學院
中文名稱
傳染病學
課程名稱
英文名稱Infectiousdiseases
J口中文口中文+英文(英文授課>50%)
授課語言
口英文□其他外語
學時學分總學時36學分2
課程負責人蒲曉英
口人文素質與素質拓展課程群口學習能力與創(chuàng)新意識課程群
課程群
□基礎理論與基本技能課程群V口專業(yè)知識與專業(yè)能力課程群
□文化素質課口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
課程類型
□專業(yè)基礎課V口專業(yè)課□其它
教學策略與方J□講授為主口實驗/實踐為主口專題討論為主
法□案例教學為主口自學為主口其它
傳染病學(communicabledisease)是重要的臨床醫(yī)學專業(yè)課程之一。根
據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本大綱貫徹“三基(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
教學目標原則,通過教學使醫(yī)學專業(yè)五年制學生掌握防治傳染病的基礎理論知識,
培養(yǎng)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認識傳染病、防治傳染病,
加速控制、消滅某些傳染病打下基礎,為人類健康服務。
考核方式及成考試
績評定標準出勤/學習態(tài)度10%
實驗報告10%
見習報告10%
期末理論考試70%
先修課程要求、臨床醫(yī)學基礎理論與基本技能課程群的相關課程
適用學院、專業(yè)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及臨床醫(yī)學定向本科五年制、中醫(yī)學及針推專業(yè)
使用教材(名稱、作者、出版社、版次、出版時間)
《傳染病學》(第8版),李蘭娟、任虹主編,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年。
二、課程內容簡介
傳染病學(communicabledisease)是重要的臨床醫(yī)學專業(yè)課程之一。根據培養(yǎng)目標的要
求,本大綱貫徹“三基(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原則,通過教學使醫(yī)學專業(yè)五年
制學生掌握防治傳染病的基礎理論知識,培養(yǎng)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認
識傳染病、防治傳染病,加速控制、消滅某些傳染病打下基礎,為人類健康服務。
本大綱使用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的衛(wèi)生部“十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傳染病學》。所選編的
病種緊密結合我國傳染病流行現狀和發(fā)展趨勢。病種分類主要以病原體種類為依據。
本大綱安排的講授內容,要求“掌握”的要講深、講透;要求“熟悉”的要重點講解;要求“了
解”的只作概括性介紹。各章節(jié)內容以“深入講解”,或“全面講”,或“一般介紹”加以區(qū)別。必
需掌握和熟悉的內容,要求學生深刻理解、記憶,并能融會貫通,用橫線標示予以強調。必
須掌握和熟悉的內容是課程的基本內容,在每一章節(jié)的目的和要求中加以敘述。
三.課程講授內容匯總
講次章節(jié)及主要內容/實驗內容學時SB討論/見習學時
1周第一章總論4
2-5
第二章病毒感染性疾病14
周
第一節(jié)病毒性肝炎6
第八節(jié)腎綜合征出血熱2
第九節(jié)流行性乙型腦炎2
第十四節(jié)艾滋病4
5-6
第四章細菌感染性疾病4
周
第五節(jié)菌痢2
第十二節(jié)流行性腦脊髓膜炎2
6周第六章螺旋體感染2
第一節(jié)鉤端螺旋體病
7周第七章原蟲病第二節(jié)瘧疾4
8周穿脫隔離衣4
4
9周醫(yī)院見習
四、課堂教學要求及教學內容(可列多級標題)
第一章總論
學時:4學時
目的和要求:
1.掌握感染(傳染)的概念、感染性疾病基本特征和臨床特點、感染過程的表現、感染性疾
病診斷方法、處理原則、病原治療、對癥支持治療方法。傳染病防治法頒布及其意義。甲類、
乙類和丙類傳染病疫情報告制度。綜合預防措施的重要性。
2.熟悉感染性疾病的范圍、學習感染性疾病的目的、感染過程中生物病原體和機體免疫應
答的作用及感染過程的表現、感染性疾病的臨床類型。
3.了解感染性疾病的性質和危害、傳染病流行過程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和流行因素、傳染病的預
防措施。主動免疫、被動免疫,檢疫的概念、適應范圍。
教學內容:
感染病的性質及其危害性。傳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概念,以及相互關系。新發(fā)傳染病及其種
類。感染性疾病是有各種病原體侵入人體引起的疾病。其中容易傳播并在人群中引起流行的
感染病特稱傳染病。傳染病是感染病中特定的一類,在我國《傳染病防治法》對這些疾病進
行分類分級管理,稱為法定傳染病。傳染病學定義。學習傳染病學的目的。
第一節(jié)感染與免疫
一、感染的概念。構成感染三大要素。傳染與感染概念認識。感染病與傳染病的關系。
二、感染過程的表現形式:病原體被消滅或排出體外,病原體攜帶狀態(tài),隱性感染,潛伏性
感染,顯性感染。
三、感染過程中病原體的作用:侵襲力、毒力、數量、變異性、耐藥性及其發(fā)生機制。
四、感染過程中免疫應答作用:非特異性免疫、特異性免疫和變態(tài)反應。
第二節(jié)感染性疾病的發(fā)病機制
一、感染性疾病發(fā)生與發(fā)展:入侵門戶及原發(fā)感染灶、定位、排出途徑。
二、組織損傷的發(fā)生機制: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免疫機制。
三、重要的病理生理變化:發(fā)熱、各種代謝的改變和內分泌功能的改變。
第三節(jié)感染性疾病的流行過程及流行因素
一、流行過程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感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
二、影響流行過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會因素。
第四節(jié)感染性疾病的特征
一、基本特征:有病原體、有傳染性、有流行病學特征及感染后免疫。
二、臨床特點:
1.病程發(fā)展的階段性:潛伏期,前驅期,癥狀明顯期,恢復期。
2.常見癥狀與體征。
⑴.發(fā)熱:熱型(稽留熱、弛張熱、間歇熱、回歸熱等)、熱度。
⑵.發(fā)疹:分布,順序,形態(tài),發(fā)疹日期,皮疹,粘膜疹。
⑶.毒血癥狀:表現及特殊毒血癥(菌血癥、敗血癥、膿毒血癥、感染中毒性腦?。?/p>
(4).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反應。
⑸.多器官功能損害,感染性休克。
3.臨床類型,病情,病程。
第五節(jié)感染性疾病的診斷
一、臨床特點。
二、流行病學資料
三、實驗室檢查:常規(guī)檢查、生化檢查、影象學檢查。
四、病原學診斷:病原分離培養(yǎng)、免疫學檢查、分子生物學檢查、活體組織檢查、動物接種
等綜合分析的重要性。
第六節(jié)感染性疾病的治療
一、治療原則:早期治療。防治結合。
二、治療方法:
1.一般治療:隔離、護理、飲食等。
2.病原治療或特效治療:化學療法,抗感染療法(抗感染藥物合理應用的重要性,病原體
對抗感染藥物的耐藥性),免疫血清療法等。
3.對癥治療及支持療法:藥物治療,調整人體反應性的治療。
第七節(jié)感染性疾病的預防
傳染病防治法頒布和實施。法定傳染病分類及報告。疫情概念。綜合防治重要性。
一、管理傳染源:嚴格的報告制度,電話報告,填報疫情卡。病人接觸者與病原攜帶者處理。
治療在控制傳染病中的重要性。動物性傳染源的處理。
二、切斷傳播途徑:良好公共衛(wèi)生習慣、環(huán)境衛(wèi)生和個人衛(wèi)生。公共場所消毒與殺蟲。
三、保護易感人群:增強身體素質以提高非特異性免疫力;人工接種以提高特異性免疫力。
藥物預防。
第二章病毒性感染性疾病
第一節(jié)病毒性肝炎
學時:6學時
目的和要求:
1.掌握病毒性肝炎的定義、肝炎病毒的種類及特點、各型肝炎的傳播途徑及其意義、各型
病毒性肝炎的臨床表現及特點、肝功能檢查及血清學診斷在肝炎診斷中的意義、各型肝炎的
診斷依據、各型肝炎的治療原則。
2.熟悉肝炎的傳染源、病理生理改變特點及病理解剖特點,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的
血清學診斷方法的選擇及評價,抗病毒治療的適應證及藥物選擇,切斷傳播途徑在病毒性肝
炎預防中的重要性。
3.了解肝炎危害性、并發(fā)癥、后遺癥、鑒別診斷及預后。管理傳染源和保護易感人群。
教學內容
一、概述:定義。危害性。新發(fā)現的病毒性肝炎。
二、病原學: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的病原學特征。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抗體系統(tǒng)。
乙肝和丙肝病毒的變異性、HBsAg亞型及臨床意義。
三、流行病學:
㈠傳染源:主要是病人和病毒攜帶者。隱性感染和病原攜帶者在流行病學上的意義。
㈡?zhèn)鞑ネ緩剑焊餍透窝椎膫鞑ネ緩郊捌湟饬x。
㈢易感性:普遍易感。
㈣流行特征:季節(jié),人群分布等。
四、發(fā)病機制:免疫反應在乙型肝炎發(fā)病機理中的重要性。
五、病理改變:臨床各型主要病理變化。慢性輕、中、重度肝炎病理特點
六、病理生理:黃疸、肝性腦病、急性腎功不全、出血、腹水、繼發(fā)感染等。
七、臨床表現:潛伏期。急性、慢性、重型、淤膽型肝炎的主要表現特點。甲、乙兩型肝炎
的臨床特點。小兒、老人、孕婦肝炎的特點。
八、并發(fā)癥和后遺癥。
九、實驗室檢查:
㈠肝功能檢查:膽紅素、酶學、蛋白質功能測定。肝儲備功能試驗,凝血酶原時間和凝血酶
原活動度測定。
㈡病原體檢測:病毒感染標志物檢測的臨床意義,各種檢測方法的評價。分子生物學檢測
的意義。
㈢其它常規(guī)項目的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等。
十、診斷:
㈠診斷依據:臨床表現,流行病學資料?,肝功能檢查、病原學檢查和病理學檢查。
㈡診斷內容包括臨床診斷(各型肝炎的診斷依據)、病原學診斷(甲、乙、丙、丁、戍
型肝炎的病原學診斷方法)、病理學診斷。
㈢并發(fā)癥:肝硬化、肝性腦病、出血等。
十一、鑒別診斷:中毒性肝炎、藥物性肝炎、溶血性黃疸、肝外梗阻性黃疸、自身免疫性肝
炎。
十二、預后:各類型肝炎的預后。肝炎與肝硬化肝癌的關系。
十三、治療:病人的休息及飲食原則。肝炎治療藥物種類及評價??共《舅幬锏姆N類和特點.
抗病毒治療適應癥。免疫調節(jié)藥物的種類和應用。重型肝炎與合并癥后遺癥的治療。人工肝
支持系統(tǒng)的應用。
十四、預防:管理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尤其是獻血員的篩選和管理。保護易感人群,阻
斷母嬰傳播,甲肝疫苗、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應用,核酸疫苗。
第八節(jié)腎綜合征出血熱
學時:2學時
目的和要求
1.掌握流行特征、發(fā)病機制與病理改變、臨床表現、診斷要點與治療原則和具體方法。
2.熟悉病原學、實驗室檢查。
3.了解定義與概述、流行病學、鑒別診斷和預防措施。
教學內容:
一、定義與概述
二、病原學病原體概況,病毒形態(tài),基因組,血清學分型。
三、流行病學自然疫源性疾病。傳染源:主要為鼠類;傳播途徑:接觸傳播、蟲媒傳播(螭
類)、其它途徑(呼吸道、實驗室)。流行特征:地理分布、流行類型(農村型、城市型、
實驗室感染型)、發(fā)病年齡和職業(yè)。
四、發(fā)病機制度與病理改變全身小血管和毛細血管的中毒性損害:病毒直接損害血管壁,
免疫作用。休克、出血和腎功能不全的發(fā)生原因:中毒性、失血漿性、低血容量性休克,血
管壁脆性增加及血小板量和質的變化,播散性血管內凝血。腎臟、心臟、腦垂體及其他臟器
的特殊病變。
五、臨床表現潛伏期,病程中各期(發(fā)熱期、低血壓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復期)的癥
狀和體征,臨床類型及表現特點,并發(fā)癥。
六、實驗室檢查血象(異型淋巴細胞增加,血小板減少),尿變化。血生化檢查,免疫學
檢查,RT-PCR檢查及評價。
七、診斷與鑒別診斷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五期經過)及血清特異性抗原抗體測定。
分型及各型特點。應與急性發(fā)熱性疾病、出血性疾病及腎臟疾病等鑒別。
八、預后病死率高。常見的死亡原因。
九、治療強調早期發(fā)現、早期診斷、早期休息及就近治療的重要性。各期治療的基本原則
和方法。抗病毒治療。各種療法如體液療法、免疫調節(jié)劑及透析療法等的應用時機和評價。
十、預防滅鼠、防鼠、滅螭及個體防護,疫苗注射。
第九節(jié)流行性乙型腦炎
學時:2學時
目的和要求:
1.掌握乙腦發(fā)病機制、臨床表現、腦脊液特點、診斷要點及治療原則。
2.熟悉乙腦病毒的特性及其抵抗力、流行特征。血清學診斷方法。
3.了解乙腦的病理改變特點、鑒別診斷及預防措施。
教學內容:
一、概述:乙腦的定義。乙腦的發(fā)病情況及危害性。
二、病原學:乙腦病毒的特性及其抵抗力。
三、流行病學:傳染源為動物,尤其是豬。蚊為儲存宿主及傳播媒介。人為臨時儲存宿主。
易感性與免疫力。流行特征:流行地區(qū)、季節(jié)、年齡分布。
四、發(fā)病機制與病理改變:病毒侵入及散播途徑。中樞神經系統(tǒng)病變部位廣泛性,由大腦皮
層至脊髓,以中腦、基底核、腦干及小腦為多?;静∽?yōu)樯窠浖毎冃浴⒛[脹與壞死,形
成壞死灶。血管病變。血管周圍膠質細胞增生
五、臨床表現:潛伏期。病程各期(初期、極期、恢復期)的表現。臨床類型:輕型、普通
型、重型、極重型(暴發(fā)型)。
六、并發(fā)癥及后遺癥
七、實驗室檢查:血象。腦脊液。血清學檢查:補體結合試驗、血凝抑制試驗、中和試驗、
特異性IgM抗體檢查,其意義和應用。病毒分離。
八、診斷與鑒別診斷:流行病學資料的季節(jié)性、兒童多見。典型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
應與中毒性菌痢、結核性腦膜炎、化膿性腦膜炎(包括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及其他病毒性腦
膜炎等相鑒別。
九、預后:影響預后的因素。主要死亡原因。
十、治療:一般及對癥治療。高熱抽搐、呼吸衰竭、腦水腫的處理。恢復期癥狀及后遺癥的
處理。抗病毒治療的評價。
十一、預防:防蚊、滅蚊。隔離病人,動物傳染源的管理。預防接種。
第十四節(jié)艾滋病
學時:4學時
目的和要求
1.掌握病毒特征、發(fā)病機制與病理改變特點、臨床表現類型及特點、診斷要點與治療。
2.熟悉流行病學特點,實驗室檢查特點、并發(fā)癥及其診斷要點。
3.了解鑒別診斷、預后和預防措施。
教學內容:
一、概述
二、病原學HIV的特點、分型與抵抗力。
三、流行病學:傳染源主要為病人和病毒攜帶者。傳播途徑主要為性傳播、其次為注射、母
嬰傳播及其他途徑。人群普遍易感,高危人群種類。
四、發(fā)病機制與病理改變HIV直接和間接作用于CD4T淋巴細胞,細胞功能受損和大量破壞,
導致細胞免疫缺陷。同時其它免疫細胞不同程度受損,促使并發(fā)各種嚴重的機會性感染和腫
瘤發(fā)生。主要病理變化是淋巴結和胸腺等免疫器官的濾泡增殖性淋巴結腫,卡氏肉瘤和其他
淋巴瘤。
五、臨床表現潛伏期。急性感染、無癥狀感染、PGL、AIDS各病期及特點。HIV感染的ABC
分類。各系統(tǒng)的表現。并發(fā)癥。
六、實驗室檢查血象。免疫細胞檢查(T淋巴細胞亞群計數)。血清學檢查初篩試驗和確證
試驗。PCR檢查。
七、診斷和鑒別診斷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血清學檢查。需與其它原因所致的免疫功
能低下或缺陷鑒別。
八、預后病死率極高。
九、治療對癥治療??共《局委煟嚎笻IV藥物、HARRT、長療程可使HIV滴度降低到不能檢
測的程度??箼C會性感染的治療。
十、預防采取以切斷傳播途徑為主的綜合預防。當作甲類傳染病進行處理,嚴格隔離及疫
情報告制度。意外受染者的處理。
第五章細菌感染
第五節(jié)細菌性痢疾
學時:2學時
目的和要求:
1.掌握發(fā)病機制及病變特點、臨床表現、大便特點、診斷要點、治療原則和方法。
2.熟悉病原學特點、慢性菌痢的乙狀結腸鏡檢查的特點。
3.了解流行病學、鑒別診斷及預防方法。
教學內容:
一、概述
二、病原學志賀菌的性狀、抗原結構、抵抗力、毒素。
三、流行病學傳染源是病人和帶菌者。傳播途徑為食物、水、手、蒼蠅、螳螂等。普遍易
感,流行特征。
四、發(fā)病機制與病理改變病原體的毒素與侵襲力的作用。乙狀結腸和直腸病變特點。急性
期病變。慢性期病變。中毒性菌痢與慢性菌痢的發(fā)病機制。
五、臨床表現急性菌?。旱湫汀⒉坏湫?、中毒型的臨床表現。慢性菌?。哼w延型、急性發(fā)
作型、隱匿型的臨床表現。
六、實驗室檢查糞便:肉眼觀察、鏡檢、培養(yǎng)。慢性者乙狀結腸鏡檢查
七、并發(fā)癥與后遺癥
八、診斷與鑒別診斷臨床癥狀。大便性狀及顯微鏡檢查、細菌培養(yǎng)。各型與其他疾病鑒別。
九、預后影響預后的因素。
十、治療急性菌?。阂话阒委?。病原治療:抗菌藥物和耐藥菌株的情況。對癥治療。慢性
菌?。嚎咕幬飪确c保留灌腸聯合應用。中毒性菌?。嚎咕幬飸茫邿狍@厥、循環(huán)衰
竭、呼吸衰竭的搶救。
十一、預防發(fā)現與治療病人,切斷傳播途徑,衛(wèi)生宣傳。活菌苗評價。
第十二節(jié)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學時:2學時
目的和要求:
1.掌握發(fā)病機制和病理變化、臨床表現、腦脊液檢查特點、病原學檢查特點、診斷方法與
治療措施。
2.熟悉病原學特點、血象及預防方法。
3.了解流行病學、并發(fā)癥與后遺癥、預后。
教學內容:
一、概述
二、病原學細菌特性與分型,耐藥性問題。
三、流行病學傳染源:帶菌者為主。空氣飛沫傳播。易感人群。流行季節(jié)和因素。人群免
疫水平與周期性。流行菌群的變遷。
四、發(fā)病機制與病理改變鼻咽部感染、菌血癥、腦脊髓膜化膿性炎癥過程。暴發(fā)型發(fā)病機
制。播散性血管內凝血,腦水腫和腦疝。各型的病理改變。
五、臨床表現潛伏期。普通型各階段癥狀和體征,腦膜刺激征,出血點。暴發(fā)型各型表現。
嬰幼兒臨床特點。
六、并發(fā)癥與后遺癥硬膜外積液、腦積水、聾啞等少見。
七、實驗室檢查血象、腦脊髓液檢查、細菌學檢查、免疫學檢查。
八、診斷與鑒別診斷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腦脊髓液檢查、出血點涂片等進行診斷,
與其它化腦、結腦、乙腦、敗血癥、中毒型菌痢等鑒別。
九、預后病死率與及時治療、年齡、臨床類型、并發(fā)癥等關系。
十、治療-一般治療,密切觀察病情發(fā)發(fā)展。磺胺嚓噬、青霉素G、三代頭抱菌素(如頭抱睡
眄鈉和頭抱三嗪等)、氯霉素、氨羊青霉素等的應用。休克型與腦膜腦炎型的搶救措施。肝
素的應用指征。
十一、預防病人隔離及帶菌者處理。切斷傳播途徑?菌苗及藥物預防。
第六章螺旋體感染
第一節(jié)鉤端螺旋體病
學時:2學時
目的和要求:
1.掌握鉤端螺旋體病發(fā)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要點、治療原則和方法。
2.熟悉病原學、實驗室檢查特點。
3.了解定義、流行病學、危害性、預后和預防措施。
教學內容:
一、定義。自然疫源性疾病。
二、病原學鉤端螺旋體的特點。國內外常見類型及其致病力。
三、流行病學傳染源以鼠與豬為主。經皮膚感染。人群易感性。地區(qū)、季節(jié)、職業(yè)等流行
特點。
四、發(fā)病機制與病理改變病原經皮膚侵入,形成鉤端螺旋體血癥,廣泛微血管中毒損害。
出血為本病特點。變態(tài)反應在發(fā)病中的意義。肝、腎、肺、腦等的病變特征。眼、腦血管等
的后發(fā)病變。
五、臨床表現潛伏期。早期中毒癥候群,中期(器官損害期)。流感傷寒型、肺出血型、
黃疸出血型、腎功衰竭型與腦膜腦炎型等的臨床特點.后期(后發(fā)癥)的表現。
六、實驗室檢查血尿常規(guī)。血、尿、腦脊液培養(yǎng)。血清顯微凝集溶解試驗、EUSA、PCR檢
測及評價等。
七、診斷流行病學資料、早期和各型的特點。病原體分離、血清學檢查的診斷意義。各類
型的鑒別診斷。
八、預后肺彌漫出血型、重癥黃疸出血型的嚴重性。
九、治療強調“三早一就”原則。青霉素G、其它抗生素等早期應用的重要性。鎮(zhèn)靜劑、腎
上腺皮質激素及強心劑在肺彌漫出血型的應用。赫氏反應防治及其臨床意義。后發(fā)癥的治療。
十、預防滅鼠、圈豬、菌苗接種、化學預防。疫水管理、個人防護。
第七章原蟲病
第二節(jié)瘧疾
學時:4學時
目的和要求:
1.掌握瘧疾發(fā)病機制及與各期瘧原蟲的關系、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診斷要點、治療方
法及預防。
2.熟悉病原學、并發(fā)癥、對癥治療方法。
3.了解流行病學、鑒別診斷、預后和預防。
教學內容:
一、概述
二、病原學四種瘧原蟲。瘧原蟲生活史及其與瘧疾急性發(fā)作的發(fā)生原理、復發(fā)、傳播的關
系。
三、流行病學傳染源是病人與帶瘧原蟲者。傳播媒介是按蚊。人群普遍易感。流行特征:
地區(qū)分布、季節(jié)性。間日瘧的暴發(fā)流行。
四、發(fā)病原理與病理解剖瘧疾臨床發(fā)作的機制。貧血,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增生,肝、脾腫
大,腦型瘧疾的發(fā)病機制。免疫反應的作用。
五、臨床表現潛伏期。各型瘧疾典型發(fā)作過程,其他癥狀與體征。瘧疾的兇險發(fā)作:腦型、
過高熱型與胃腸型。復發(fā)。輸血瘧疾、嬰幼兒瘧疾。
六、并發(fā)癥黑尿熱、腎炎。
七、實驗室檢查血象。血片、骨髓片查瘧原蟲。瘧原蟲培養(yǎng)多用于研究及抗瘧藥的開發(fā)。
八、診斷流行病學資料,典型發(fā)作的表現,查瘧原蟲,診斷性治療。
九、鑒別診斷一般性瘧疾,腦型瘧疾及黑尿熱分別鑒別的疾病。
十、預后兇險發(fā)作與黑尿熱的嚴重性。
十一、治療抗瘧治療:常用抗瘧藥??刂瓢l(fā)作、預防復發(fā)與傳播、腦型瘧疾的藥物。耐藥
性瘧疾的治療。對癥支持治療。并發(fā)癥的治療。
十二、預防現癥病人與帶原蟲者的根治:滅蚊、防蚊、預防服藥。
穿脫隔離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手房買賣合同發(fā)布點贊莫驚慌
- 家政服務三方合同
- 營銷策劃 -盒你·更新美好 -企業(yè)定制禮盒項目創(chuàng)意簡報
- 汽水飲料售賣合同范本
- 腌制食品采購合同范本
- 街區(qū)爆破拆除合同范本
- 油漆承包協(xié)議合同范本
- 聯系人合同范本
- 擴建豬棚合同范本
- 外貿合同范本實例框架
- 談談微電影創(chuàng)作PPT課件.ppt
- 混凝土模板支撐工程專項施工方案(140頁)
- 空分裝置增壓機大修方案
- 2021年中國華電集團公司組織架構和部門職能
- 六層框架住宅畢業(yè)設計計算書2
- MATLAB_第6講_GUI界面設計
- 膽汁淤積和自身免疫性肝病診治專家共識參考教學提綱
- 高中英語北師大版(2019)必修第一冊 Unit3Lesson1SpringFestival
- 中小學教育懲戒規(guī)則(試行)全文解讀PPT課件模板
- 《公輸》(共44張PPT)
- 鴿巢原理例1、例2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