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論課件 上_第1頁
中國古代文論課件 上_第2頁
中國古代文論課件 上_第3頁
中國古代文論課件 上_第4頁
中國古代文論課件 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緒言學習古代文論的目的學習古代文論的方法古代文論的分期古代文論研究的歷史和現(xiàn)狀講授手段與方法授課方案與進度講授重點參考書目學習古代文論的目的

學習古代文論的方法1.注重研讀原著;2.注意古代文論名詞、概念、范疇的多義性和特殊性;3.注意點、線、面的結合。中國古代文論的分期

演進〔周秦至南北朝〕、復古〔隋唐至北宋〕、完成〔南宋金元至現(xiàn)代〕三個時期?!补B虞?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冊,商務印書館1934年出版〕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近代?!擦甏詠硇鲁霭娴奈膶W批評史,以歷史朝代為線索〕兩大階段:古代和近代。五個時期:先秦〔萌芽產(chǎn)生期〕;漢魏六朝〔開展成熟期〕;唐宋金元〔深入擴展期〕;明清〔繁榮鼎盛期〕;近代〔中西結合期〕?!矎埳倏?、劉三富?中國文學理論批評開展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古代文論研究的歷史和現(xiàn)狀“五四〞至建國以前;〔草創(chuàng)期〕新中國成立后至“文革〞前;〔開展期〕新時期?!卜睒s期〕繁榮期的表現(xiàn):1.文學理論批評史的研究、撰著;2.古代文論專家專著的研究;3.專題研究;4.特定文學體裁的文學理論研究;5.中國古代美學論著的撰寫;6.古代文學理論批評資料的搜集、整理、編纂。講授手段與方法

教師講授與學生自學相結合,適當?shù)卣埻瑢W們來講。授課方案與進度

共17周,每周2課時,共34課時。講授重點參考書目○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饛埳倏?、劉三富,?中國文學理論批評開展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鹄顗漾棥⒗畲呵嘀骶?,?中國古代文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一編先秦時期

周~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前1064~前221〕第一章先秦文學理論批評的萌芽

第一節(jié)?易經(jīng)?中所包含的文學觀念第二節(jié)?詩經(jīng)?中包含的文學觀念第三節(jié)?國語?、?左傳?中的文學觀念第四節(jié)“詩言志〞說的提出第一節(jié)?易經(jīng)?中所包含的文學觀念“言有物〞即是要求文學創(chuàng)作必須有充實的內(nèi)容?!把杂行颞暭词且笪膶W創(chuàng)作具備能正確表達內(nèi)容的精煉的語言形式。第二節(jié)?詩經(jīng)?中包含的文學觀念“吉甫作頌,其詩孔碩〔大也〕,其風肆好〔極好〕,以贈巷伯。〞〔?大雅·嵩高?〕“家父作誦〔作諷〕,以究王讻〔災禍〕,式訛〔化〕爾心,以畜〔安定〕萬邦。〞〔?小雅·節(jié)南山?〕“寺人孟子,作為此詩。凡百君子,敬〔通‘警’,警戒〕而聽之。〞〔?小雅·巷伯?〕“君子作歌,維以告哀。〞〔?小雅·四月?〕“心之憂矣,我歌且謠。〞〔?魏風·園有桃?〕從這些詩句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詩的目的一是為了挖苦,二是為了抒怨,三是頌贊贈答。第三節(jié)?國語?、?左傳?中的文學觀念

?國語·周語?中的獻詩諷諫說:“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guī),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觀詩知政〞的說法主要集中在?左傳?襄公十九年季札在魯國觀樂時所發(fā)表的評論。其中有以下一些說法:○在樂工演奏?周南?、?召南?時,季札說:“美哉!始基〔奠定了周代教化的根底〕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矣。〞○演奏?鄭風?時說:“美哉!其細〔政令苛細〕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演奏?小雅?時說:“美哉!思〔憂心〕而不貳〔背叛〕,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猶有先王之遺民焉。〞三方面的理論意義:1.證實了?詩經(jīng)?中的“詩〞與“樂〞是相互結合的;〔?墨子·公孟?:“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先孔時代,存在一種“樂與政通〞的觀念;〔?禮記·樂記?:“聲音之道與政通〞?!?.孔子之前,存在一種崇尚中和平正的審美意識。第四節(jié)“詩言志〞說的提出最早大約是?左傳?記載的襄公二十七年趙文子對叔向所說的“詩以言志〞。〔當時孔子6歲〕到了戰(zhàn)國時代,“詩言志〞的說法比較普遍了。?莊子·天下?:“詩以道志。〞?荀子·儒效?:“詩言是其志也。〞?荀子·樂論?:“君子以鐘鼓道志。〞總結:?尚書?堯典?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王室子孫〕,直而溫,寬而栗〔嚴肅〕,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詩、樂、舞三位一體〕“志〞的內(nèi)涵漢人趙岐釋“志〞為“心所念慮〞〔?孟子·公孫丑?注〕;鄭玄釋“志〞為“心意所趣向〞〔?禮記·學記?注〕孔穎達說:“在己為情,情動為志,情、志一也。〞〔?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正義?〕“詩言志〞是指詩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現(xiàn),是人的心靈世界的呈現(xiàn)。思考題:中國古代“詩言志〞說與西方“模仿說〞的比較。第二章孔子和儒家的文學觀第一節(jié)孔子的文學思想第二節(jié)孟子的文學批評第三節(jié)荀子對儒家文學思想的繼承與開展第一節(jié)孔子的文學思想一、孔子的生平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人,為中國古代的文化教育作出了重大奉獻。二、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以“仁〞為核心,在內(nèi)稱“仁〞,在外重視“禮〞。內(nèi)仁外禮,是孔子思想的全貌。三、孔子的詩論孔子是古代傳統(tǒng)詩論的奠基者,他把前此的一些詩論的萌芽系統(tǒng)化、理論化,根本完成了儒家詩論的構架,并以此對兩千年詩歌批評產(chǎn)生影響??鬃釉娬摪ㄒ韵聝?nèi)容:⒈功利主義的文學觀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為政?〕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曰: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季氏?〕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面正對著墻壁而站著〕也與?〔?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父母〕,遠之事君〔君上〕;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陽貨?〕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強嘴利舌〕之覆邦家者?!?陽貨?〕綜合而言,由以上孔子所言,其理論有以下幾個要點:a.文學有其存在的價值和高尚的地位。b.文學可以用于政治及外交事務。c.文學可以興、觀、群、怨。d.文學有善有惡。2.文質合一論子曰:辭達〔足以達意〕而已矣?!?衛(wèi)靈公?〕子曰:質〔樸實〕勝文〔文采〕那么野〔粗野〕,文勝質那么史〔虛浮〕,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孔子這種以內(nèi)容為主導,形式與內(nèi)容并重的思想,是對?周易?中的“言有物〞、“言有序〞思想的直接繼承與開展。3.重視中和的審美觀子曰:?關雎?樂而不淫〔放縱〕,哀而不傷〔痛苦〕?!?八佾?〕古人凡過分以至于到失當?shù)牡夭浇小耙暋:侮?論語集解?引孔安國云:“樂不至淫,哀不至傷,言其和也。〞朱熹?集注?云:“淫者,樂之過而失其正者也,傷者,哀之過而害于和者也。〞4.美與善的關系在美與善的關系上,孔子主張在善的根底上的美。子謂?韶?〔舜時的樂曲名〕:盡美〔指聲音〕矣,又盡善〔指內(nèi)容〕也。謂?武?〔周武王時樂曲名〕:盡美矣,未盡善也?!?八佾?〕5.文學的社會作用“興〞、“觀〞、“群〞、“怨〞四字見于?論語·陽貨?篇。先說興何晏?集解?引孔安國語“引譬連類〞;朱熹?集注?云:“感發(fā)志意〞?!芭d〞,實際上指的就是讀者在鑒賞過程中的興發(fā)作用。再說觀何晏?集解?引鄭玄注“觀風俗之盛衰。〞;朱注“考見得失〞。指的都是對社會風俗及政治運作得失的考察,這是對的。觀有時也指對一個人的道德品性的觀察。如:?易·系辭?下:“將叛者其辭慚〔內(nèi)愧〕,中心疑者其辭枝〔枝蔓〕,吉人其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游移不定〕,失其守〔操守〕者其辭屈〔屈服〕。〞三說群群乃交流思想,促進感情之謂。何晏?集解?引孔安國語“群居相切磋〞。朱熹?集注?謂“和而不流〞,相比較,何晏的說法更合理一些。四說怨何晏?集解?引孔安國語“怨刺上政〞;朱注“怨而不怒〞。以上兩種說法,孔說過窄,朱說偏了方向。小結孔子的文學批評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奉獻:⒈孔子的功利主義文學觀是前所未有的。⒉孔子在內(nèi)容與形式的關系上倡導文質合一,先質后文的思想也是后來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主流思想。⒊重視文學的中和之美也是中國傳統(tǒng)審美趣味之一。⒋興、觀、群、怨所論說的文學的功用比較全面。第二節(jié)孟子的文學批評一、孟子的生平與思想孟子〔公元前372—289年〕,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中期鄒〔今山東鄒縣〕人,曾受業(yè)于孔子孫子子思門人。“仁政〞思想?!病懊駷橘F,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故居二、孟子的文藝思想⒈知言養(yǎng)氣說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那么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沒有力量〕也。是集義所生者〔正義的經(jīng)常積累所產(chǎn)生的〕,非義襲〔偶然的正義行為〕而取之也。行有不慊〔快也〕于心,那么餒矣?!沃^知言?曰:诐〔不全面〕辭知其所蔽〔片面性〕,淫〔過分〕辭知其所陷〔失足〕,邪〔不合正道〕辭知其所離〔與正道分歧之所在〕,遁〔躲閃〕辭知其所窮〔理屈〕?!?公孫丑上?〕所謂“養(yǎng)氣〞,就是培植和歷練人的浩然正氣,是一種內(nèi)省的修養(yǎng)功夫?!爸渊暿侵改芊直嫖霓o的優(yōu)劣好壞。“知言〞又是建立在“養(yǎng)氣〞根底之上的。所以“知言〞與“養(yǎng)氣〞是相互聯(lián)系,互為依存的。⒉以意逆志說故說詩者,不以文〔個別文字〕害辭〔語句〕,不以辭害志〔原詩本意〕,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如以辭而已矣〔假設拘于詞句〕,?云漢?之詩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遺。〞信斯言也,是周無遺民也?!?萬章?上〕對“意〞有不同的理解:一種認為“意〞指讀詩人之意?!埠鬂h的趙歧、宋代的朱熹、朱自清、楊伯峻〕另一種認為“意〞是指客觀地存在于詩篇中之“意〞?!睬迦藚卿俊硰拿献拥乃枷塍w系及他說詩的狀況看,這個“意〞乃是指讀者之意。劉勰:“世遠莫見其面,覘文輒見其心〞。⒊知人論世說孟子謂萬章曰:一鄉(xiāng)之善士〔有德之士〕,斯友一鄉(xiāng)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同“上〞〕論古之人。頌〔同“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萬章?下〕章學誠:“是那么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論古人文辭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處,亦不可以遽論其文也。〞(?文史通義·文德?)章學誠提出“論古必恕〞,“能為古人設身而處地〞,其實是對孟子“知人論世〞說的開展。魯迅說:“不過我總以為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tài),這才較為確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說夢的。〞〔?且介亭雜文未編·題未定草?〕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是不可分割的一對范疇。兩相配合,才能防止主觀臆斷的弊端。第三節(jié)荀子對儒家文學思想的繼承與開展荀子〔前313?—前238?〕,名況,趙國人,戰(zhàn)國后期思想家、文學家。一、明道、征圣、宗經(jīng)的思想。如?儒效?篇:“圣人也者,道之管〔關鍵〕也。天下之道管是〔指總匯在圣王這里〕矣,百王之道一是〔指全部在圣王這里〕矣,故?詩?、?書?、?禮?、?樂?之歸是〔指歸攏在圣王這里〕矣。〞〔揚雄、劉勰〕二、荀子的?樂論?1.“樂者樂也〞說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那么必發(fā)于聲音,形于動靜??隙巳说谋灸苄枨蟮暮侠硇?。2.“以道制欲〞說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那么樂而不亂;以欲忘道,那么惑而不樂。故樂者,所以道樂也;金石絲竹,所以道德也。所謂“以道制欲〞,是指用一定的思想原那么控制個人欲望的膨脹。哲學上的適“度〞問題。3.“樂之中和〞說?勸學?:“樂之中和也。〞?儒效?:“樂言是其和也。〞從孔子、荀子提出中和之美以后,中和遂成為中國儒家傳統(tǒng)的審美理想。第一節(jié)老子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論第二節(jié)莊子的文藝觀第一節(jié)老子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論

一、老子的生平老子〔約公元前580—500年〕,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據(jù)多數(shù)學者研究,老子大約和孔子同時,年歲比孔子略大,故孔子曾向老子問“禮〞。二、老子的思想宇宙萬物的根源是“道〞,它看不見、聽不到、摸不清,老子認為“道〞始終處于運動變化之中,是永遠長存的,又有它自身開展變化的規(guī)律。人只能無條件地順從這種法自然規(guī)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大音希聲〞和“大象無形〞雖然說的是兩種現(xiàn)象,但道理卻是一個,這就是建立在他的無和有,虛和實的關系上的一套理論。老子說過:“三十輻共一轂〔車輪的中心部位,周圍與車輻的一端相接,中有圓孔,用以插軸〕,當其無,有車之用。埏(shán)埴〔和泥制作陶器〕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門窗〕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這就是無和有、虛和實之間的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而在老子看來,這種相反相成,是以無和虛的作用更大,所以在他的著述中特別強調無和虛。所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就是建立在這個思想根底上的兩對范疇。4.大音希聲“希〞是稀少的意思。老子認為最美的聲音就是沒有聲音,有聲是指具體的聲音,它只能是聲音之美的一局部,而不可能是全部,故非“大音〞。而“無聲〞可以使你想象全部最美的音樂,而不受具體“有聲〞之局限,故而是“大音〞。白居易?琵琶引?: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留神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舟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5.大象無形老子認為最美的形象就是沒有形象。其中“形〞是具體的事物形態(tài),“象〞是對具體事物的映象和象征,通俗地理解,可以說就是圖像,?易·系辭?說:“象也者,像也。〞其中包含著人的想象的成分。老子所說的象是指人的想象所生成的圖像,所謂“無形〞,是物形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地步。

第二節(jié)莊子的文藝觀

一、莊子的生平與思想莊子〔約前369—286年〕,名周,戰(zhàn)國中期宋國蒙人。比孟子稍晚一些。莊子不滿黑暗的現(xiàn)實,主張回到古樸的先民生活時代去。莊子對人為的一切均持否認態(tài)度,而對天然的事物,給予了最大的肯定與贊揚。在自然面前,莊子認為人只能消極地順應,完全無所作為。二、莊子的文藝觀1.崇尚自然,反對人力的文藝觀莊子所否認的是離開自然之道,人工痕跡濃厚的文藝,主張的是與道與自然合一的文藝,是具有天然趣味的文藝,是到達“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文藝。在?齊物論?中,莊子把音樂分為三類:一是人籟,二是地籟,三是天籟。人籟是借助于絲竹管弦等人工樂器演奏出的音樂,是最低層次;地籟須借助地竅,受風的吹動而發(fā)出音響,它雖然不屬人為的樂曲,但由于還要借助于風,所以也難到達最高境界;只有天籟,是自鳴的樂曲,所以才是最高層次的音樂?!疤斓赜写竺蓝谎?,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圣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莊子·知北游?“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莊子·秋水?“鳧脛雖短,續(xù)之那么憂。鶴脛雖長,斷之那么悲。〞——?莊子·駢拇?從音樂上的“天籟〞,繪畫上的“解衣般礴〔猶箕坐。坐時兩腿向前伸直(一說屈膝)岔開,形似簸箕。是對人表示輕慢的一種坐態(tài)〕〞,可以清楚地看到莊子所追求的是不要人力的符合自然的東西。這種追求自然天籟的審美理想,對后世的詩歌創(chuàng)作和詩歌理論很有影響,文學批評史上向來就有重視“自然〞的一派,象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蘇軾的?書黃子思集后?倡導的“如萬斛泉水,不擇地而出〞以及其他理論家所提倡的反對刻意,重視主觀興發(fā),一觸即悟的創(chuàng)作主張,都可以看出莊子思想的印記。所謂的“物化〞是指主體〔人〕與客體〔物〕合二為一。不知是莊周變蝴蝶,還是蝴蝶變莊周,更不知究竟是莊周還是蝴蝶。莊子的“虛靜〞正是為了到達“物化〞,而“物化〞之要害是使主體與客體完美地默契合一,不知是我還是物,亦不知是物還是我?!把圆槐M意〞、“得意忘言〞說的流行,形成了中國古代“意在言外〞的傳統(tǒng),并且為意境說的產(chǎn)生和開展奠定了理論根底。4.重神輕形“惡人〞哀駘它的故事:魯哀公問于仲尼曰:“衛(wèi)有惡人焉,曰哀駘它。丈夫與之處者,思而不能去也;婦人見之,請于父母曰:‘與為人妻,寧為夫子妾’者,十數(shù)而未止也〔反復請求而不罷休〕。〞孔子曰:“非愛其形也,愛使其形者〔精神〕也。〞

第四章先秦百家爭鳴中的其他重要文學思想流派

第一節(jié)墨家的功利主義文學觀第二節(jié)韓非的法家文學觀第三節(jié)?易傳?的文學觀第四節(jié)?楚辭?的“發(fā)憤抒情〞說第一節(jié)墨家的功利主義文學觀墨子簡介:墨子〔約公元前468—376〕,姓墨,名翟,魯國人,是戰(zhàn)國初年的一位著名思想家,主要代表了當時小生產(chǎn)者的利益。在春秋戰(zhàn)國之交,墨家與儒家并列而被稱為儒墨顯學。墨家的文藝觀:第一,文藝對社會政治只能起消極的破壞作用,把文藝的地位貶得很低?!?非樂?〕第二,主張“先質而后文〞。這種思想后來對韓非有較大的影響。第三,墨子的“三表法〞:何謂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于何用之?廢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謂言有三表也。(?非命?上篇)“本之者〞〔間接經(jīng)驗〕:言談文學要以古代圣王原那么為之本?!霸擗暋仓苯咏?jīng)驗〕:言談文學要符合現(xiàn)實百姓的實際情況,以此為原由?!坝弥擗暎菏菍⒀哉勎膶W放到實踐中去檢驗一下,看是否符合國家百姓人民之利益。第四,“辟也者,舉也〔他〕物而以明之也。〞辟,就是指譬喻,借用形象的事物來說明之,它和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比〞的方法是一致的〔后期墨家〕。漢代鄭眾說:“比者,比方于物。〞墨子第二節(jié)韓非的法家文學觀韓非〔約公元前280—233〕,戰(zhàn)國后期韓國人。韓非的文學觀:第一,明確提出“以功用為之的彀〔目標、標準〕〞?!矊嵱弥髁x功利主義的文學觀〕第二,重質輕文?!策@種觀點是片面的,缺乏辯證統(tǒng)一性,本質的美與形式的美到達高度統(tǒng)一,才是真正的美?!城夭夼⒊隋髦椋何羟夭奁渑跁x公子,令晉為之飾裝,從衣文之媵〔陪嫁的婢女〕七十人,至晉,晉人愛其妾而賤公女,此可謂善嫁妾而未可謂善嫁女也。楚人有賣其珠于鄭者,為木蘭之柜,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病耙晕暮τ猫暋车谌?,現(xiàn)實主義的文藝思想??陀袨辇R王畫者。齊王問曰:“畫孰最難?〞曰:“犬馬最難。〞“孰者最易?〞曰:“鬼魅最易。夫犬馬,人所知也,旦暮罄〔顯現(xiàn)〕于前,不可類之,故難。鬼魅,無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重視真實地再現(xiàn)現(xiàn)實,而不重在表現(xiàn)作家的主觀理想〕韓非子第三節(jié)?易傳?的文學觀

?易傳?包括十篇,又稱“十翼〞,都是解釋和闡述?易經(jīng)?的。多數(shù)大約產(chǎn)生于戰(zhàn)國中期以后。?易傳?的文學觀:第一,“觀物取象〞說?!肮耪甙鼱奘稀卜耸稀持跆煜乱玻瞿敲从^象于天,俯那么觀法于地〔地形〕,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近的取自身體〕,遠取諸物〔遠的取自各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系辭?〕第二,“陽剛陰柔〞說。?易傳?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陰陽兩極結合而成,陽剛陰柔。在卦象中,只有乾卦六爻為全剛,坤卦六爻為全柔,其余各卦均為“分陰分陽,選用柔剛〞而成,也就是說剛柔并用,剛柔相濟。這一說法后來被引入到文論中,以論述文學作品的風格及作家的個性。?文心雕龍·體性?篇有“幽默剛柔,寧或改其氣〞。嚴羽?滄浪詩話?將詩歌的根本美學風貌概括為兩種:一是“優(yōu)游不迫〞;一是“沉著痛快〞。清姚鼐將文章分為“得于陽與剛之美〞與“得于陰與柔之美者〞,都是在?易傳?的根底上開展起來的?!泊篌w上和西方美學史上的所講的壯美與優(yōu)美的區(qū)別是一致的〕第四節(jié)?楚辭?的“發(fā)憤抒情〞說屈原第二編漢魏六朝時期第五章兩漢經(jīng)學時代的文學理論批評第六章魏晉玄學與文學理論批評的新開展第七章劉勰與?文心雕龍?第八章鐘嶸與?詩品?第九章顏之推與北朝的文學理論批評第五章兩漢經(jīng)學時代的文學理論批評2.淮南王劉安對屈原及其?離騷?的評價:?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假設?離騷?者,可謂兼之矣!……其文約,?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賈誼劉安4.司馬遷的“發(fā)憤著書〞說:司馬遷〔約前145—約前90〕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病袄盍曛湪暋乘抉R遷“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戹〔受困〕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古代酷刑之一,削去膝蓋骨〕,?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氐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報任少卿書?〕“腸一日而九回,居那么忽忽假設有所亡;出那么不知所如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fā)背沾衣也。〞〔?史記·太史公自序?〕司馬遷的“發(fā)憤著書說〞是對孔子“詩可以怨〞的具體創(chuàng)造,說明歷史上有名的著述都是心有郁積,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成為傳世的佳作。這一思想對后世有深遠影響,比方說唐代韓愈的“不平那么鳴〞,宋代歐陽修的“詩窮而后工〞,像明代李贄的文學思想,乃至于清代曹雪芹寫作?紅樓夢?時候的指導思想,都深受司馬遷“發(fā)憤著書〞思想的影響??蓞㈤嗗X鐘書?詩可以怨?一文。第二節(jié)?禮記·樂記?認為音樂產(chǎn)生于人心感物,提出了物──心──聲──音──樂的發(fā)生模式。物感說的提出是一個進步,以前?荀子?的?樂論?還沒有涉及到這個問題,有了物感說,就使得研究的問題更深入了一層,使人們意識到音樂的產(chǎn)生與作曲家受外物的感動有關。第二,音樂的作用“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這里指出的是“聲──音──樂──心──物〔社會政治〕〞的音樂作用論。“樂也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心,其移風易俗易,故先王著其教也。〞〔音樂→人心→治道〕這是文學批評史上首次明確地將音樂與政治聯(lián)系在一起,認為音樂的風格與政治的治亂有直接的關系。其次,它還第一次提出了音樂可以移風易俗,具有教育功能。這也比先秦儒家只是把音樂當作一種培養(yǎng)人的素質的觀點更為世俗化。因此,先秦的儒家是以詩樂作為為社會效勞的工具,到漢代的儒家那么進一步從理論上論證了詩樂與政治的密切關系,使詩樂為政治和社會效勞的提法合理化、理論化,這是儒家實用主義詩論成熟的標志。第三節(jié)?毛詩大序??毛詩大序?成為兩千多年來封建正統(tǒng)的文藝綱領,影響極大。第一,“發(fā)乎情,止乎禮義〞〔“發(fā)乎情〞是正確的,“止乎禮義〞,我們要看到它的消極性〕第二,諷諫說“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充分肯定了文藝批評現(xiàn)實的意義和作用〕到了東漢鄭玄,將之開展成為“美刺說〞:“論功頌德,所以將順其美;刺過譏失,所以將匡救其惡。〞〔?詩譜序?〕鄭玄的美刺說,比諷諫說多了一個頌贊順美的內(nèi)容,這大概是因為到了東漢,漢王朝開始走下坡路,如果說在西漢統(tǒng)治者還允許甚至鼓勵挖苦的話,到東漢,由于國勢的脆弱,反到要求詩人“論功頌德〞了。第三,六義說把?周禮·春官·大師?中的“六詩〞說開展為“六義〞說,其云:“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鄭眾:“比者,比方于物〞;“興者,托事于物。〞鄭玄:“賦之言鋪,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比,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之。興,見今之美,嫌于媚諛,取善事以喻勸之。〞“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謂四始,詩之至也。〞風,從地域上講是屬于某一個諸侯國家的;而雅,那么是屬于整個周王朝的。風,在內(nèi)容上是以某個人的事來表現(xiàn)其所屬國家的風氣的;雅,那么是講整個周王朝王政廢興的,不過政有小大,故有小雅大雅之別。頌,是歌頌盛德而告之神明的。第四,情志統(tǒng)一說一方面,“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另一方面,強調詩歌是“吟詠情性〞的。

小結第四節(jié)揚雄、班固的文學理論批評

西漢末年的揚雄和東漢初年的班固是正統(tǒng)儒家的有代表性的重要思想家和文學家。一、揚雄的文學觀1.原道、征圣、宗經(jīng)的原那么?!策@種思想荀子已有所表達,揚雄將其系統(tǒng)化〕2.對屈原及其作品的評價?!病斑^以浮〞,屈原作品極其華美的文辭;“蹈云天〞,屈原作品中上天入地的夸張描寫〕3.對漢賦的評價?!盎騿枺何嶙由俣觅x?曰:然。童子雕蟲篆刻。俄而曰:壯夫不為也。〞楊雄認為辭賦片面追求形式上的靡麗,無視了儒家傳統(tǒng)以內(nèi)容為主導,形式為內(nèi)容效勞的原那么。4.文質相符。5.文是源于心的?!把?,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揚雄二、班固的文學觀1.對屈原及其作品作了異常劇烈的批評,說他不是“明智之器〞,露才揚己,缺乏明哲保身的態(tài)度?!惨灿性u價較高、肯定的方面〕2.對漢賦的評價?!病把彭炛畞啫?,“潤色鴻業(yè)〞,“賦者,古詩之流也。〞“不歌而誦為之賦,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3.對?詩經(jīng)?及漢代樂府詩的評論。〔強調了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原那么,“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4.文學創(chuàng)作應當“有補于世〞。第五節(jié)王充的文學觀第二,勸善懲惡,為補世用。?自紀?:“為世用者,百篇無害;不為世用,一章無補。〞這是對先秦儒家實用觀的極端開展,雖然這一提法有促進文學干預現(xiàn)實的作用,但又過于絕對。第三,文質統(tǒng)一,內(nèi)外相符。“實誠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內(nèi)表里,自相副稱,意奮而筆縱,故文見而實露也。〞第四,反對復古,提倡獨創(chuàng)。

小結

王充第六節(jié)王逸對?楚辭?的評論與東漢后期文學理論批評的開展

漢代文學觀念的變化,就是文學的獨立與自覺的逐漸形成:1.“文章〞觀念確實立。2.已有大量專門的文學理論批評的著作。3.各種不同的文體是在漢代逐漸形成的。第六章魏晉玄學與文學理論批評的新開展第一節(jié)玄學的興起與文學觀念的變遷第二節(jié)曹丕及其?典論·論文?第三節(jié)陸機和?文賦?第四節(jié)葛洪的文學觀第一節(jié)玄學的興起與文學觀念的變遷文學觀念的變遷:1.文學創(chuàng)作主題的變化。(表現(xiàn)社會政治主題到刻畫個人內(nèi)心世界〕2.文學思想上,從“言志〞到“緣情〞的變化。3.在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學理論批評中,特別重視表達作家的創(chuàng)作個性。4.重視文學創(chuàng)作本身的特點與規(guī)律之研究。玄學:在魏晉南北朝的三四百年間得到廣泛流行,其地位甚至超過了儒家。玄學以老莊的面貌出現(xiàn),但又不等于先秦老莊思想,是它的變種,是在不完全“背棄儒家封建倫理的根本觀念的條件下,吸收了漢以來名家、法家的學說,以老莊思想為標志的哲學思想〞。第二節(jié)曹丕及其?典論·論文?

?典論·論文?所涉及的理論問題:1.關于文學批評的態(tài)度和原那么。曹丕根據(jù)過去文學批評存在的兩種不良傾向,提出了“審己度人〞的批評標準.以往批評中存在的兩種不良傾向是:a.貴遠賤今,向聲背實。b.暗于自見〔自知〕,謂己為賢。他提出的主張是“審己度人〞。曹丕的“文氣〞說不同于孟子的“養(yǎng)氣說〞,因為孟子的養(yǎng)氣主要指的是道德內(nèi)容;也與劉勰的“養(yǎng)氣說〞有區(qū)別,?風骨?、?養(yǎng)氣?諸篇認為氣是后天形成的,是可以由養(yǎng)而致的,而曹丕的“文氣〞那么是先天的,“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其后論文氣較有名的有韓愈的“氣盛言宜〞說;有蘇轍“文者,氣之所形。〞〔?上樞密韓太尉書?〕是對韓愈說法的開展,認為文氣合一。4.文學價值論。蓋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假設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見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托奔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后。這是自春秋時代的“三不朽〞說的繼續(xù),是對揚雄以來所興起的個人著述風氣的發(fā)揚。小結曹丕的?典論·論文?是由經(jīng)學時代轉向玄學時代,在文藝思想開展和文學理論批評方面具有重大轉折意義的一篇綱領性文獻,它宣告了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經(jīng)學時代文學理論批評的暫時告終和以玄學思想為主導的新的文學理論批評時期的開始。至此,文學理論批評開始由側重研究文學的外部規(guī)律轉向側重研究文學的內(nèi)部規(guī)律。第三節(jié)陸機和?文賦?“意〞,是指構思過程中的意,不是指文章已經(jīng)表達出來的意?!拔铷暿侵溉说乃季S活動對象?!拔抹暿侵赣谜Z言文字寫成的文章?!耙獠环Q物〞指構思內(nèi)容不能正確反映思維活動對象,“文不逮意〞指文章不能充分表現(xiàn)思維過程中所構成的具體內(nèi)容。知:認識。能:實踐。c.構思中的靈感:陸機稱之為“應感之會〞:“假設夫應感之會,通塞之紀。來不可遏,去不可止。〞4.風格的多樣化及其形成原因a.文學作品描寫對象的“物〞本身是紛繁復雜的;b.和作家的個性、愛好有密切聯(lián)系;c.和文體的特點有關系。5.?文賦?對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具體表現(xiàn)技巧的分析:a.在結構與布局方面:“選義按部,考辭就班〞?!彩挂夂娃o能充分發(fā)揮其作用〕“理扶質以立干,文垂條而結繁〞?!惨詢?nèi)容為主干,以文辭為枝葉〕第四節(jié)葛洪的文學觀葛洪第七章劉勰及其不朽巨著?文心雕龍?第一節(jié)劉勰的生平思想與?文心雕龍?的寫作第二節(jié)?文心雕龍?的文學思想體系第三節(jié)?文心雕龍?在中國文學理論批評開展史上的地位與作用劉勰?文心雕龍?研究概況5.進入90年代之后,近10年以來,也就是這十幾年以來研究的熱潮有一點兒往下落。6.據(jù)統(tǒng)計,關于這部書的研究,到目前為止已經(jīng)寫出來專書的,已經(jīng)將近四百部。7.研究?文心雕龍?的文章,據(jù)統(tǒng)計,到目前為止,已經(jīng)超過了五千篇。為何研讀?文心雕龍??“大重之〞、“謂為深得文理〞、“常陳諸幾案〞?!昌R、梁文壇領袖沈約〕“權衡辭義,曲盡商榷,那么成格言,其惟劉氏之?文心?乎!后之品評,不復過此。〞〔北宋人孫光憲〕“揚榷古今,品藻得失,持獨斷以定群囂,證往哲以覺來彥,蓋作者之章程,藝林之準的也。〞〔明代著名學者張之象〕“籠罩群言〞、“體大而慮周〞。〔清代人章學誠〕“東那么有劉彥和之?文心?,西那么有亞里士多德之?詩學?。解析神質,苞舉洪纖,開源發(fā)流,為世楷式〞?!掺斞浮车谝还?jié)劉勰的生平思想與?文心雕龍?的寫作

劉勰〔公元469?─532?〕,字彥和,祖籍山東莒〔jǔ〕縣。西晉時其家遷至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生于宋明帝泰始初年。劉勰出身貧寒,祖父兩代不通顯,做小官,至勰因家貧未娶妻。勰發(fā)奮好學,經(jīng)、史、子、集均熟悉。20歲時到定林寺〔今紫金山〕依名僧僧祐,十年時間博通佛典,整理佛經(jīng)。30多歲時著?文心?,南齊末年。劉勰的思想以儒家為主而兼有佛、道思想。第二節(jié)?文心雕龍?的思想體系

一、?文心雕龍?的體系蓋?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師乎圣,體乎經(jīng),酌乎緯,變乎騷,文之樞紐,亦云極矣。假設乃論文敘筆,那么囿別區(qū)分,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tǒng),上篇以上,綱領明矣。至于剖情析采,籠圈條貫,摛神性,圖風勢,苞會通,閱聲字,崇替于?時序?,褒貶于?才略?,怊悵于?知音?,耿介于?程器?,長懷?序志?,以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顯矣。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之數(shù),其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序志?〕分為上下兩局部,五十篇,上篇包括五篇總論及二十篇文體論〔81種文體〕,下篇包括二十四篇創(chuàng)作論與批評論,還有?序志?篇是全書的總序。二、文源于道的觀點“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惟人參〔三〕之,性靈所鐘,是謂三才。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原道?〕天地、日月、山川之文→人文→萬物之文“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旁通而無涯,日用而不匱。〞〔?原道?〕“道〞的內(nèi)涵〔頗為復雜〕。用意何在?1.糾正當時創(chuàng)作上偏重形式的流弊;2.反對矯揉造作;3.建立理論依據(jù),主張創(chuàng)作出一種明道而富有文采的作品。三、征圣、宗經(jīng)的思想“征之周孔,那么文有師矣。〞“是以論文必征于圣,窺圣必宗于經(jīng)。〞“然那么圣文之雅麗,固銜華而佩實者也。〞〔?征圣?〕“經(jīng)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參物序,制人紀,洞性靈之奧區(qū),極文章之骨髓者也。〞〔?宗經(jīng)?〕“故論、說、辭、序,那么?易?統(tǒng)其首;詔、策、章、奏,那么?書?發(fā)其源;賦、頌、歌、贊,那么?詩?立其本;銘、誄、箴、祝,那么?禮?總其端;記、傳、盟、檄,那么?春秋?為根,并窮高以樹表,極遠以啟疆;所以百家騰躍,終入環(huán)內(nèi)者也。〞〔?宗經(jīng)?〕?征圣?是從圣人作品的總體特色和圣人關于立言的指導性意見立論;而?宗經(jīng)?是從“五經(jīng)〞各自特色和影響立論。征圣是以圣為法,宗經(jīng)那么是以經(jīng)〔五經(jīng)〕為一切文章之模式?!参褰?jīng)為群言之祖,一切文章以五經(jīng)為宗;宗經(jīng)另一義,是以經(jīng)為法式。〕宗經(jīng)的目的〔提倡文章的雅正〕:“六義〞說:“故文能宗經(jīng),那么體有六義∶一那么情深而不詭,二那么風清而不雜,三那么事信而不誕,四那么義貞而不回,五那么體約而不蕪,六那么文麗而不淫。〞〔?宗經(jīng)?〕體,體貌。義,宜,猶言恰當好處。情,情志。詭,詭異。風,風力,文章的感情力量。雜,不純。不雜,純粹,雅正。事,所寫的事實。誕,荒唐。義,義理。貞,正。體,指文章的體制結構?;?,邪曲。蕪,蕪雜。文,文辭。不淫,適中。四、正緯〔糾正緯書紕繆之意〕的觀點:“事豐奇?zhèn)ィo富膏腴,無益經(jīng)典而有助文章。是以后來辭人,采摭英華。〞緯書〔產(chǎn)生于西漢,盛行于漢魏六朝,隋代受到嚴禁〕為解經(jīng)之書。緯書之用事與辭采有可取之處。?正緯?的重要意義,在于對“事豐奇?zhèn)?,辭富膏腴〞的肯定上,這便在宗經(jīng)的主張里,開了一個不小的缺口,通向重視文學特征的廣闊天地。五、辨騷〔辨析楚辭與經(jīng)書的異同〕的觀點:“奇文郁〔繁盛〕起〞,“自鑄〔獨創(chuàng)〕偉辭〞?!皻廪]〔超過〕往古,辭來切今,驚采絕艷,難與并能矣。辨騷〔泛指屈、宋之作〕,就是辨騷之價值,騷之價值何在呢?就是情與奇。小結執(zhí)正馭奇?!病耙醒彭灐ⅠS楚篇〞〕以?詩經(jīng)?雅正文風為根本,酌取楚辭的奇辭異采,奇正結合,華實相扶。六、劉勰的文體觀“假設乃論文敘筆,那么囿別區(qū)分,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tǒng)。〞〔?序志?〕原始以表末:推究各種文體的起源,說明它的流變。釋名以章義:解釋各種文體名稱及其含義。選文以定篇:選出各種文體的代表作加以評定。敷理以舉統(tǒng):陳述各種文體的寫作之理來舉出它的根本體制和規(guī)格要求。位體:就是文章中的情理。觀位體,就是考察文章的情理構架是否明確圓通,是否雅正。觀置辭:就是考察作品的文辭運用〔劉勰是非常重視辭采的修飾與華美的〕。觀通變,就是考察作品何者師法古人何者為自己之創(chuàng)新。2.主張客觀的批評?!盁o私〔沒有私心〕于輕重〔評價的上下〕,不偏于憎愛,然后能平理〔公平地論文說理〕假設衡〔稱〕,照辭如鏡矣。〞〔?知音?〕劉勰認為造成不能客觀批評作品的原因有四個:貴古賤今;文人相輕;本不知文,而謬欲論文;批評者的氣質、學養(yǎng)。劉勰又提出補救的方法:“凡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故圓照〔全面觀察和認識〕之象〔方法〕,務先博觀〔廣泛閱讀〕。〞〔?知音?〕3.披文入情。夫綴文〔寫作〕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閱讀〕者披〔披閱〕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幽深〕必顯。世遠不見其面,覘〔窺視〕文輒見其心?!?知音?〕情動而辭發(fā)〔創(chuàng)作過程〕→披文以入情〔批評理路〕4.鑒賞過程的感情共鳴問題?!胺蛭ㄉ钭R鑒奧〔理解深入、鑒賞精微〕,必歡然內(nèi)懌〔喜悅〕,譬春臺之熙〔樂〕眾人,樂餌〔食物〕之止過客。〞〔?知音?〕歡然內(nèi)懌:美感愉悅。八、物色論:1.心物交融。〔有情之物〕“春秋〔四季〕代序、陰陽慘〔肅殺〕舒〔舒展〕,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是以獻歲〔新年〕發(fā)春,悅豫〔悅樂〕之情暢;滔滔孟夏,郁陶〔憂郁〕之心凝;天高氣清,陰沉之志遠;霰雪無垠,矜肅〔莊重嚴肅〕之慮〔思慮〕深。〞〔?物色?〕春生秋凋,是從萬物之生命聯(lián)系到人生?!皩憽裁鑼憽硽鈭D(刻畫)貌,既隨物以宛轉〔隨物變化〕;屬〔連綴〕采附〔附會〕聲,亦與心而徘徊〔反復思考〕。〞〔?物色?〕第一個階段:因物興感,物是主,心隨于物。第二個階段:萬物進入心中,心是主,物隨于心。2.如何表現(xiàn)物色?!肮首谱茽钐一ㄖr、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為出日之容,瀌瀌擬雨(yù)雪之狀,喈喈逐黃鳥之聲,喓喓學草蟲之韻。皎日嘒星,一言窮理;參差沃假設,兩字連形。并以少總〔概括〕多,情貌無遺矣。雖復思經(jīng)千載,將何易〔更換〕奪〔除去〕?〞〔?知音?〕“以少總多〞,而又“情貌無遺〞。以盡量少的語言去到達“情貌無遺〞的目的。

3.山水有助于文思?!凹僭O乃山林皋壤〔原野〕,實文思之奧府〔豐富寶庫〕;略語那么闕,詳說那么繁。然屈平之所以能洞監(jiān)〔深察〕?風?、?騷?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知音?〕劉勰看到了江山對于文思之助益。2.神思與才、學的關系?!叭酥拧卜A賦才情〕,遲速異分〔天分〕;文之制體〔體制〕,大小殊功。相如含筆而腐毫,揚雄輟翰而驚夢,桓譚疾感于苦思,王充氣竭于思慮,張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練?都?以一紀。雖有巨文,亦思之緩也?;茨铣绯x?騷?,枚皋應詔而成賦,子建援牘如口誦,仲宣舉筆似宿構,阮瑀據(jù)鞍而制書,禰衡當食而草奏。雖有短篇,亦思之速也。〞〔?神思?〕劉勰認為文思之遲速,與才之多少有關?!胺e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矎娬{學與識〕3.他把神思的構成,分為志氣→神→意→言?!吧窬有匾?,而志氣統(tǒng)其關鍵。〞志氣,就是志向情性,或情志?!耙馐谟谒绩暎把允谟谝猕?。意是立意。言表現(xiàn)意,意表達文思。十、風骨論〔?風骨?篇〕:風,屬于情,不是一般的感情泛指,而是指一種濃郁的充滿力量的感情。這種感情具有感染力、煽動力,而且具有教化的力量。骨那么是實的,指由結構嚴密的言辭表現(xiàn)的事義所具有的力量。十一、體論:1.?文心雕龍?中的“體〞,有兩種含義:一是指體裁;一是指文章體貌。論及體貌時,大致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某一歷史時期的文章的總體風貌特色;一是指體貌類型;一是指對于作家或作品的體貌的品評。2.劉勰對于“體〞的分類。“假設總〔總括〕其歸途,那么數(shù)窮〔盡〕八體〔風格〕∶一曰典雅,二曰遠奧,三曰精約,四曰顯附,五曰繁縟,六曰壯麗,七曰新奇,八曰輕靡。〞〔?體性?〕“八體〞是類型。4.論作者與作品之關系?!胺蚯閯佣孕?,理發(fā)而文見〔顯現(xiàn)〕,蓋沿隱以至顯,因內(nèi)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俊,氣有剛柔,學有淺深,習有雅鄭,并情性所鑠〔鑄造〕,陶染所凝〔形成〕,是以筆區(qū)〔文苑〕云譎〔變化〕,文苑波詭〔變化不測〕者矣。〞〔?體性?〕才、氣、學、習四個方面影響文章的體貌。才華、氣質、陶染?!坝^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并志深而筆長〔長于寫作〕,故梗概〔概括簡要〕而多氣〔氣盛〕也。〞〔?時序?〕〔建安文學〕劉勰還認為帝王的提倡與否,與文學開展關系甚大。劉勰還指出每一個時代文學的開展,都受前代文學遺產(chǎn)的影響。2.內(nèi)容與形式的關系。“夫鉛黛所以飾容,而盼〔美目〕倩〔動人的笑貌〕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飾言,而辯麗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經(jīng);辭者,理之緯。經(jīng)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此立文之根源也。〞〔?情采?〕內(nèi)容主導,形式為內(nèi)容效勞,但不能無視形式?!盀槲亩烨楱?、“為情而造文〞。3.善于剪裁?!病叭郎收f〞〕“凡思緒初發(fā),辭采苦雜,心非權衡〔稱〕,勢必輕重。是以草創(chuàng)鴻筆,先標三準〔準那么〕∶履端于始,那么設情以位體;舉正于中,那么酌事以取類;歸余于終,那么撮辭以舉要。〞〔?熔裁?〕使情、事、辭三者到達和諧統(tǒng)一。4.比喻、夸張?!氨蕊@而興隱〞,“夸而有節(jié),飾而不誣〞。5.聲律、對偶、用典。第三節(jié)?文心雕龍?在中國文學理論批評開展史上的地位與作用體大而思精:結構宏偉而細密,融匯而貫穿。探幽索隱,窮形盡狀:各種理論均能從源流、特性、品第、標準入手,條分縷析,師心獨見。超越一般文章學。第八章鍾嶸的詩論專著?詩品?第一節(jié)鍾嶸的生平思想?詩品?所論是狹義的純文學——詩歌,是后世詩話、詞話的開山鼻祖。鍾嶸〔468-518〕,字仲偉,穎川長社〔今河南長葛〕人,和劉勰是同時代人。他出身貧寒,受儒家影響較少,較多傾向于老莊玄學思想。一、詩歌的本質是表現(xiàn)人的性情?!皻狻补?jié)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歌舞〕。〞〔?詩品序?〕“至乎吟詠情性,亦何貴于用事?〞〔?詩品序?〕鐘嶸在有關詩歌的本質論方面,主張詩是吟詠情性的。這些看法,與?詩大序?等儒家經(jīng)典不同,不限于政教國運,所指更廣泛,一指四時變遷等自然因素;二指遭際變遷等社會因素。他在引用?論語·陽貨?一段話時,僅提“群〞和“怨〞,不提“事父〞,“事君〞,不講諷諫教化。鐘嶸是以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去對待詩中有無挖苦及社會政教內(nèi)容的,不去牽強地附會。此外,他的評價,凡涉獵政治的,也并不僅以其與政教有關就評價高,而是多從詩人的遭際,如失意、悲恨等方面去加以評述,說明鐘嶸更重視人性、人情,而不在乎作品中是否包含了以風其上的內(nèi)容。二、重怨情?!部鬃印抉R遷→鍾嶸〕這一點是上述詩乃吟詠情性的深化。鐘嶸不僅重性情,而且還特別重視怨情。

上述所列舉的種種感發(fā),除“嘉會寄詩以親〞及“女有揚娥入寵,再盼傾國〞外,其馀幾種都與怨有關。鐘嶸在詩評中強調怨思怨情,在理論上是進步的,也是符合文學史實際的。這種提法既與他所主張的吟詠情性相一致,又有反對當時詩壇所出現(xiàn)的堆砌典故的原因。它說明鐘嶸對詩的文學本質有清醒的認識,他認為詩應與那些“經(jīng)國文符〞和“撰德駁奏〞區(qū)別開來,詩是“吟詠情性〞的,所以就應該即景會心,直接描繪出激發(fā)起作者詩情的情景。直尋是為了追求自然之美,“自然英旨〞,這往往也是中國古代詩人反對用事用典,刻意強求作詩之弊的一個常用武器。唐代李白提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宋代蘇軾?答謝民師書?中提出的“大概如行云流水〞;原題司空圖?詩品?中的自然一品“俯拾即是,不取諸鄰。〞;明末王夫之提出的“即景會心〞的興發(fā);近代王國維論詞所說的“不隔〞的境界。都是追求直尋的自然英旨的審美觀。四、風力與丹采并重。“五言居文辭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會于流俗〔合于世俗的口味〕?!试娪腥x焉:一曰興,二曰比,三曰賦。文已盡而意有余,興也;因物喻志,比也;直書其事,寓言寫物,賦也。宏斯三義,酌而用之,干之以風力,潤之以丹采〔文采〕,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是詩之至也。〞〔?詩品序?〕這段話表達了鐘嶸的文質觀。在漢魏以來的作家中,鐘嶸篩選出三個代表,分別是建安之杰曹植、太康之英陸機、元嘉之雄謝靈運。在這三代主帥中,表達了鐘嶸對文質的最高要求。以曹植為例,評價最高,所謂“骨氣〔風骨〕奇高,詞采華茂〔艷麗而豐富〕,情兼雅〔正〕怨,體披文質。〞在建安文人中,劉楨以風力勝,王粲以辭采勝,未如曹植般到達風力與丹采兼勝。太康文人陸機也因為二者并勝,有大家風范而獲好評。文學史上常被人指責的對曹操、陶淵明的品第不公,就是源于鐘嶸的這一標準。曹操與陶淵明都是因為質勝于文而評價偏低。另外,鐘嶸的這一標誰有其時代審美風氣的背景。像陶淵明,在劉勰?文心?中甚至未被提及,在?文選?中陶詩也沒位置。另外對民歌不錄,也因其文辭鄙俚。在鐘嶸看來,要到達風力與丹采并重,采用比興之法是其根底。也就是說,在比興的根底上,才有可能進一步到達風力與丹采并重。五、滋味說。 鐘嶸是文學批評史上最早明確提出以“滋味〞論詩的詩論家。在?詩品序?中,“滋味〞或“味〞凡三見,一是“五言居文辭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二是“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三是批評玄言詩“理過其辭,淡乎寡味。〞小結?文心雕龍?和?詩品?作為南朝文學批評的雙子星座,一部是綜合性的理論巨著,一部是評詩的專著。一部是宏觀的,一部是微觀的。一部意在建造一座包含了此前各種文體在內(nèi)的文學理論大廈,一部那么是聚焦于五言詩這一單一的品種去進行精微的品析。它們都在各自確定的范圍內(nèi)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使后來者無法超越。第九章顏之推調合南北的文學思想顏之推的文學思想集中表達在他的?顏氏家訓·文章?篇中,主要有:一、文學作品應以“理致〞、“氣調〞為中心,辭采、用典為輔助?!拔恼庐斠岳碇隆菜枷肭楦小碁樾哪I,氣調〔氣韻風格〕為筋骨,事義〔用事〕為皮膚,華美為冠冕。〞二、文章源出五經(jīng)的思想。“夫文章者,原出?五經(jīng)?:詔、命、策、檄,生于?書?者也;序、述、論、議,生于?易?者也;歌、詠、賦、頌,生于?詩?者也;祭、祀、哀、誄,生于?禮?者也;書、奏、箴、銘,生于?春秋?者也。〞第三編隋唐五代時期第十章初盛唐的文學理論批評第十一章中唐詩歌理論的開展第十二章韓愈、柳宗元的文學思想第十三章司空圖與晚唐五代的文學理論批評第十章初盛唐的文學理論批評

第一節(jié)反對齊梁文風中的兩種不同傾向第二節(jié)劉知幾?史通?對文學理論批評開展的影響第三節(jié)陳子昂的興寄論與風骨論第四節(jié)李白崇尚自然清新的詩歌理論第五節(jié)殷璠的興象論與王昌齡的詩境論第六節(jié)杜甫的?戲為六絕句?第一節(jié)反對齊梁文風中的兩種不同傾向一種是對齊梁乃至整個六朝文學持根本否認的態(tài)度,以李諤、王通、王勃為代表;另一種是在批評齊梁文風過于追求形式華艷的同時,充分肯定其成就與積極影響,主張對齊梁文學采取具體分析的態(tài)度,以魏徵、令狐德棻為代表?!敖导昂蟠?,風教漸落。魏之三祖,更尚文詞,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蟲之小藝。下之從上,有同影響;競騁文華,遂成風俗。江左齊梁,其弊彌甚,貴賤賢愚,唯務吟詠。遂復遺理存異,尋虛逐微,競一韻之奇,爭一字之巧。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云之狀。〞〔李諤?上隋高祖革文華書?〕“子謂文士之行可見:謝靈運小人哉!其文傲,君子那么謹。沈休文小人哉!其文冶,君子那么典。鮑照、江淹,古之狷〔偏急〕者也,其文急以怨;吳筠、孔圭,古之狂者也,其文怪以怒;謝莊、王融,古之纖人〔氣質柔弱的人〕也,其文碎;徐陵、庾信,古之夸人也,其文誕?;騿栃⒕b兄弟。子曰:鄙人也,其文淫?;騿栂鏂|王〔蕭繹〕兄弟。子曰:貪人也,其文繁。謝朓,淺人也,其文捷。江總,詭人也,其文虛。皆古之不利人也。子謂:顏延之、王儉、任昉,有君子之心焉,其文約以那么。〞〔王通?中說·事君篇?〕王通從儒家的倫理道德標準和“溫柔敦厚〞的“詩教〞觀點出發(fā),對他們的人品和文品作了全面否認。“自微言既絕,斯文不振。屈宋導澆〔浮薄〕源于前,枚馬張淫風于后,談人主者以官室苑囿為雄,敘名流者以沉酗驕奢為達。故魏文用之而中國衰,宋武貴之而江東亂。雖沈謝爭騖,適先兆齊梁之危;徐庾并馳,不能免周陳之禍。〞〔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啟?〕

這一派在理論上的失誤:1.以“言志彰教〞反對“緣情體物〞;2.以“質木無文〞反對華美艷麗;3.違背了文學開展的根本領實。楚辭者,屈原之所作也。自周室衰亂,詩人寢息,諂佞之道興,挖苦之辭廢。楚有賢臣屈原,被讒放逐,乃著離騷八篇。言己離別愁思,申杼其心,自明無罪,因以諷諫,冀君覺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羅死焉。弟子宋玉,痛惜其師,傷而和之。其后,賈誼、東方朔、劉向、揚雄,嘉其文彩,擬之而作。蓋以原楚人也,謂之?楚辭?。然其氣質高麗,雅致清遠,后之文人,咸不能逮?!参横?隋書?經(jīng)籍志?〕為唐代文學的繁榮開展指明了方向與道路。第二節(jié)劉知幾?史通?對文學理論批評開展的影響

第一、文、史異同?!病拔闹c史,較然異轍〞,第一人〕第二、實錄精神?!惨浴皩嶄洦暰褚笪膶W創(chuàng)作,產(chǎn)生積極、消極兩方面〕〔白居易〕第三、對小說創(chuàng)作和小說理論的啟發(fā)?!踩绾斡涊d歷史事件、如何為人物立傳、語言表達,情節(jié)、人物、語言〕第三節(jié)陳子昂的興寄論與風骨論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征者。仆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嘆。思古人??皱藻祁j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前些日子〕于解三處見明公?詠孤桐篇?,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碴愖影?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興〔感興〕寄〔寄托〕:強調作品要有充實的社會內(nèi)容,同時,也是重視詩歌整體審美形象的表現(xiàn)。上段文字中,值得注意的有二點:一是提出了詩的“興寄〞,這與漢儒所說美刺比興的諷諫不同,而與后世的“寄托〞理論卻有共同點,是古代寄托理論的較早提倡者;二是以“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重塑建安風骨。與“建安風力〞〔鍾嶸,強調“怨憤〞〕、風骨〔劉勰,符合經(jīng)義〕的區(qū)別。

陳子昂的倡導對盛唐詩風有積極影響,后來的不少詩人都是以漢魏風骨相號召。像李白?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云?“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高適?宋中別周梁李三子?中也說:“周子負高價,梁生多逸詞。周旋梁宋間,感謝建安時。〞甚至于到了宋元明清幾代,漢魏風骨都是文人的理想。由?滄浪詩話?到明代復古運動的中堅,都高舉漢魏風骨的大旗,可見其影響之深遠。第四節(jié)李白崇尚自然清新的詩歌理論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自從建安來,綺麗缺乏珍?!膊⒉皇且裾J“綺麗〞〕〔李白?古風?之一〕第五節(jié)殷璠的興象論與王昌齡的詩境論殷璠的?河岳英靈集?〔蕭統(tǒng)?文選?〕“興象〞是殷璠首先提出的重要的文藝美學概念,它是指詩歌中完整的審美意象,不過,這種審美意象偏重于指主體比較隱蔽的客體形象,然而它又可以極大地感發(fā)人的性靈,產(chǎn)生濃厚的審美興趣,啟發(fā)人們豐富的想象。如何創(chuàng)造有言外之意的“興象〞呢?1.有風骨?!灿⑿酆肋~的壯志抱負和慷慨悲壯的氣魄情調;超然物外、避世隱居那種仙風道骨的飄逸之氣〕2.神來、氣來、情來之妙。〔“神來〞,“興象〞塑造以神似為主,到達形神兼重;“氣來〞,“興象〞具有生氣盎然的特點,表現(xiàn)描寫對象內(nèi)在的生命力,昂揚的精神狀態(tài);“情來〞,“興象〞中寄寓作者充分的、強烈的感情,能夠感染讀者?!?.興象的構思要新穎、奇特、巧妙,并且具有自然的聲律之美。王昌齡的詩境論:“夫作文章,但多立意。令左穿右穴,苦心竭智,必須忘身,不可拘束。思假設不來,即須放情卻寬之,令境生。然后以境照之,思那么便來,來即作文。如其境思不來,不可作也。〞〔首先要立意,但意必須與外境融為一體?!场胺蛑靡庾髟?,即須凝心,目擊其物,便以心擊之,深穿其境。如登高山絕頂,下臨萬象,如擊掌中。以此見象,心中了見,當此即用。〞〔意與境的融合,就是心與物的結合〕“自古文章,起于無作,興于自然,感謝而成,都無飾練,發(fā)言以當,應物便是。〞〔任其自然〕“三境〞說:詩有三境:一曰物境,欲為山水詩,那么張泉石云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于心,處身于境,視境于心,瑩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娛樂愁怨,皆張于意,而處于身,然后馳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張之于意,而思之于心,那么得其真矣?!叭瘿曊f:詩有三格:一曰生思,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二曰感思,尋味前言,吟諷古制,感而生思。三曰取思,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會于物,因心而得。第六節(jié)杜甫的?戲為六絕句?第一,他很重視提倡?詩經(jīng)?的傳統(tǒng),主張文學創(chuàng)作要描寫現(xiàn)實的社會內(nèi)容。第二,對前代文學遺產(chǎn)采取了正確的態(tài)度。“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后塵。〞〔齊梁文學〕“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后生。〞〔庾信〕“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初唐四杰〕“縱使盧王操翰墨,劣于漢魏近風騷。龍文虎脊皆君馭,歷塊過都見爾曹。〞〔初唐四杰〕“未及前賢更勿疑,遞相祖述復先誰?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對前代文學的態(tài)度〕“才力應難跨數(shù)公,凡今誰是出群雄?或看翡翠蘭苕上,未掣鯨魚碧海中。〞〔清麗自然、俊逸之美〕第十一章中唐詩歌理論的開展第一節(jié)皎然的?詩式?第二節(jié)白居易的詩歌理論第三節(jié)元稹的詩論與“元和體〞的文學思想第一節(jié)皎然的?詩式?1.“取境〞說?!苍姼枰饩车膭?chuàng)造,指詩禪合一的詩歌意境〕“夫詩人之銳思初發(fā),取境偏高,那么一首舉體偏高;取境偏逸,那么一首舉體偏逸。〞〔“高〞、“逸〞是皎然對詩境的一種要求,是詩境和禪境合一的審美理想在意境創(chuàng)造上的表達?!?.力求把人工修飾與天工自然融為一爐,很重視人工修飾在意境創(chuàng)造中的作用?!盎蛟疲涸姴患傩揎?,任其丑樸,但風韻正,天真全,即名上等。予曰:不然。無鹽闕容而有德,曷假設文王太似有容而有德乎?又云:不要苦思,苦思那么喪自然之質。此亦不然。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時,須至難至險,始見奇句;成篇之后,觀其氣貌,有似等閑,不思而得。此高手也。有時意靜神王,佳句縱橫,假設不可遏,宛假設神助。不然,蓋由先積精思,因神王而得乎?3.詩歌意境的美學特征:a.具有象外之象,言外之意。b.氣騰勢飛,具有動態(tài)之美。c.真率自然,天生化成,無人為造作痕跡。4.皎然論詩的風格?!彩艂€字〕高〔風韻朗暢曰高〕、逸〔體格閑放曰逸〕、貞〔放詞正直曰貞〕、忠〔臨危不變曰忠〕、節(jié)〔持節(jié)不改曰節(jié)〕、志〔立志不改曰志〕、氣〔風情耿介曰氣〕、情〔緣境不盡曰情〕、思〔氣多含蓄曰思〕、德〔詞溫而正曰德〕、誡〔檢束防閑曰誡〕、閑〔情性疏野曰閑〕、達〔心跡曠誕曰達〕、悲〔傷甚曰悲〕、怨〔詞調凄切曰怨〕、意〔立言盤泊曰意〕、力〔體裁勁健曰力〕、靜〔非如松風不動,林狖(yòu,猿)未鳴,乃謂意中之靜〕、遠〔非如淼淼望水,杳杳看山,乃謂意中之遠〕忠、節(jié)、志〔思想內(nèi)容、詩人品質〕/貞、德、怨〔文詞風格特色〕/閑、達、氣〔詩人個性風貌〕/靜、遠、逸〔意境特征〕5.對齊梁文學給予了肯定。夫五言之道,惟工惟精〔齊梁詩〕,論者雖欲降殺齊梁,未知其旨。假設據(jù)時代道喪幾之矣,詩人不用此論。何也?如謝吏部詩“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柳文暢詩“太液滄波起,長楊高樹秋。〞王元長詩“霜氣下孟津,秋風度函谷。〞亦何減于建安?假設建安不用事,齊梁用事,以定優(yōu)劣,亦請論之:如王筠詩:“王生臨廣陌,潘子赴黃河。〞庾肩吾詩:“秦皇觀大海,魏帝逐飄風。〞沈約詩:“高樓切思婦,西園游上才。〞格雖弱,氣猶正,遠比建安,可言體變,不可言道喪。6.通變觀。“作者須知復、變之道。反古曰復,不滯曰變。〞〔既有“復〞又有“變〞〕第二節(jié)白居易的詩歌理論

白居易〔772大歷7年─846會昌6年〕,他的生平可分為前、后兩期,前期有拯世濟民的遠大抱負,后期〔約在元和12年以后的30年,白時年45歲〕那么是獨善其身的階段。他的詩論主要集中在他生活的前期,這是白居易懷抱理想的時期。他的詩論大致包括以下幾個內(nèi)容:1.提倡詩歌的觀風俗和補時政的作用。?策林?第68之?議文章碑碣詞賦?:“且古之為文者,上以紐〔系束〕王教,系國風;下以存炯戒〔明顯的鑒戒或警戒〕,通諷諭。故懲勸善惡之柄,執(zhí)于文士褒貶之際焉;補察得失之端,操于詩人美刺之間焉。〞?策林?第69之?采詩以補察時政?:“大凡人之感于事,那么必動于情,然后興于嗟嘆,發(fā)于吟詠,而形于歌詩矣。故聞?蓼蕭?之詩,那么知澤及四海也;聞?華黍?之詩,那么知時和歲豐也;聞?北風?之詩,那么知威虐及人也;……故國風之盛衰,由斯而見也;王政之得失,由斯而聞也;人情之哀樂,由斯而知也。然后君臣親覽而斟酌焉,政之廢者修之,闕者補之;人之憂者樂之,勞者逸之。〞2.詩乃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新樂府序?:“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志,詩三百之義也。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戒也;其事核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于樂章歌曲也??偠灾?,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晉、宋已還,得者蓋寡。以康樂之奧博,多溺于山水。以淵明之高古,偏放于田園。江、鮑之流,又狹于此。如梁鴻?五噫?之例者,百無一二焉。于時六義浸微〔衰微〕矣。陵夷〔衰微〕至于梁、陳間,率不過嘲風雪,弄花草而已。噫!風雪花草之物,三百篇中豈舍之乎?顧所用何如耳。設如“北風其涼〞,假風以刺威虐也。“雨雪霏霏〞,因雪以愍征役也?!疤拈χA〞,感華以諷兄弟也?!安刹善]莒〞,美草以樂有子也。皆興發(fā)于此,而義歸于彼。反是者,可乎哉?然那么“余霞散成綺,澄江凈如練〞;“離花先委露,別葉乍辭風〞之什,麗那么麗矣,吾不知其所諷焉。故仆所謂嘲風雪、弄花草而已。于時六義盡去矣。唐興二百年,其間詩人不可勝數(shù)。所可舉者。陳子昂有?感遇詩?二十首,鮑防有?感興詩?十五首。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風雅比興,十無一焉。杜詩最多,可傳者千馀首,至于貫穿今古,覙縷〔婉曲〕格律,盡工盡善,又過于李。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塞蘆子?、?留花門?之章,“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句,亦不過十三四首。杜尚如此,況不逮杜者乎?a.對楚辭的評價;b.漢魏詩歌;c.六朝詩歌;d.唐代詩歌。白居易對以上詩歌的評價都十分片面。第三節(jié)元稹的詩論與“元和體〞的文學思想

1.元稹對秦漢至魏晉詩歌作了較多肯定?!笆紙蛩磿r,君臣以賡歌〔酬唱和詩〕相和。是后,詩人繼作,歷夏、殷、周千馀年,仲尼緝拾選練,取其干預教化之尤者三百篇,其馀無聞焉。騷人作而怨憤之態(tài)繁,然猶去風雅日近,尚相比較。素漢以還,采詩之官既廢,天下妖謠民謳、歌頌諷賦、曲度嬉戲之詞,亦隨時問作。逮至漢武賦?柏梁?而七言之體具,蘇子卿、李少卿之徒,尤工為五言。雖句讀文律各異,雅鄭之音亦雜,而詞意簡遠,指事言情,自非有為而為,那么文不妄作。建安之后,天下文士遭罹兵戰(zhàn),曹氏父于鞍馬間為文,往往橫槊賦詩,故其抑揚冤哀悲離之作,尤極于古。〞2.元稹對兩晉文學根本上還是肯定的?!皶x世風概稍存,宋、齊之間,教失更本,士以簡慢、歙習〔放縱〕、舒徐相尚,文章以風容、色澤、放曠、精清為高,蓋吟寫性靈、流連光景之文也。意氣格力,無取焉。陵遲〔衰頹〕至于梁、陳,淫艷、刻飾、佻巧、小碎之詞劇,又宋、齊之所不取也。〞3.元稹對沈、宋、杜甫評價很高?!疤婆d,官學大振,歷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練精切,穩(wěn)順聲勢,謂之為律詩。由是而后,文變之極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遺近,務華者去實;效齊、梁那么不逮於魏、晉,工樂府那么力屈于五言;律切那么骨格不存;閑暇那么纖秾莫備。至于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古傍蘇、李,氣奪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序?〕“元和體〞的文學思想:“稹自御史府謫官,于今十馀年矣,閑誕無事,遂專力于詩章。日益月滋,有詩向千馀首。其間感物寓意,可備矇瞽〔樂官〕之諷者有之,詞直氣粗,罪尤〔罪過〕是懼,固不敢陳露于人。唯杯酒光景間,屢為小碎篇章,以自吟暢。然以為律體卑下,格力不揚,茍無姿態(tài),那么陷流俗。常欲得思深語近,韻律調新,屬對無差,而風情宛然,而病未能也。江湖間多新進小生,不知天下文有宗主,妄相仿效,而又從而失之,遂至于支離褊淺〔淺薄〕之詞,皆目為元和詩體。稹與同門生白居易友善,居易雅能為詩,就中愛驅駕文字,窮極聲韻,或為千言,或為五百言律詩,以相投寄。小生自審不能以過之,往往戲排舊韻,別創(chuàng)新詞,名為次韻相酬,蓋欲以難相挑耳。江湖間為詩者,復相放效,力或缺乏,那么至于顛倒語言,重復首尾,韻同意等,不異前篇,亦自謂為元和詩體。〞〔元稹?上令狐相公詩啟?〕概括地說,“元和體〞是以近體寫風情,這對晚唐五代及以后的詩歌創(chuàng)作和詩歌理論影響是很大的。第十二章韓愈、柳宗元的文學思想第一節(jié)唐代古文理論的產(chǎn)生與開展第二節(jié)韓愈的文學思想第三節(jié)柳宗元的文學思想第一節(jié)唐代古文理論的產(chǎn)生與開展古文:后起,針對駢文而提出來的,先秦兩漢文章,單行散體。駢文:1.四六相對;2.對偶。陳子昂: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先導:蕭穎士、李華〔合稱蕭、李〕、獨孤及、梁肅、柳冕。李華的古文理論:“文章本乎作者,而哀樂系乎時。本乎作者,六經(jīng)之志也;系乎時者,樂文武而哀幽厲也。立身揚名,有國有家,化人成俗,安危存亡,于是乎觀之。宣于志者曰言,飾而成之曰文。有德之文信,無德之文詐。皋陶之歌,史克之頌,信也。子朝之告,宰嚭之詞,詐也,而士君子恥之。夫子之文章,偃、商〔孔子弟子言偃(字子游)和卜商(字子夏)的并稱〕傳焉。偃、商歿而孔伋、孟軻作,蓋六經(jīng)之遣也。屈平、宋玉,哀而傷,靡而不遠,六經(jīng)之道遁矣。〞〔?贈禮部尚書孝公崔沔集序?〕明道宗經(jīng),把道德修養(yǎng)放在第一位,重視文與行的統(tǒng)一。但不是單純的復古,而是要密切結合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治亂。獨孤及的古文理論:1.主張文章要“宏道〞立業(yè),有補于世的同時,也要求在形式上有相應的修飾,適當注意文詞的華美。2.主張文章應當宗經(jīng),以道德為根本,但不排斥形式華美,要求做到華實相符。梁肅的古文理論:1.唐代文章三變說?!碴愖影?、張說、蕭功曹〕2.把漢代文章分為王道、霸道兩類?!操Z誼、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3.論文重氣?!才c孟子、韓愈所論之氣不同〕柳冕的古文理論:1.以恢復儒道、扶樹政教為本。2.以經(jīng)為宗,排斥各家。3.在文學觀念上比較狹隘?!卜裾J屈、宋以來的文學〕第二節(jié)韓愈的文學思想一、提倡古文,主張文道合一。韓愈稱其寫文章是為了明道、傳道:“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辭。〞〔?答陳生書?〕“然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辭之好,好其道焉爾。〞〔?答李秀才書?〕“愈之為古文,豈獨取其句讀不類于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見,學古道而欲兼通其辭,通其辭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題哀辭后?〕“君子居其位,那么思死其官;未得位,那么思修其辭以明其道。〞〔?爭臣論?〕韓愈所說的道,是指由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以來世代相傳的儒家之道,而不是佛老之道,也不是其他諸子百家之道?!驳澜y(tǒng)〕韓愈提倡古道,不是簡單的復古,而是有非?,F(xiàn)實的社會政治目的的〔以儒家仁政為主,以除弊救時為宗旨〕。二、修辭立其誠〔人品與文品的一致〕?!肮胖⒀哉擗暎澳敲礋o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養(yǎng)其根而竢〔等待〕其實,加其膏〔燈油〕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長成〕,膏之沃者其光曄〔亮〕。仁義之人,其言藹如〔和藹〕也。〞〔?韓愈?答李翊書?〕這種以德行為本,以文章為末的思想是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韓愈既然強調明道,當然就要倡導傳統(tǒng)的儒家觀念。三、陳言之務去〔“師其意,不師其辭〞〕?!笆颊撸侨鷥蓾h之書不敢觀,非圣人之志不敢存。處假設忘,行假設遺〔丟〕,儼〔莊嚴〕乎其假設思,茫乎其假設迷,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陳言〔陳腐之言〕之務去,戛戛乎〔很吃力的樣子〕其難哉!其觀于人也,不知其非笑之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猶不改,然后識古書之正偽,與雖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黑白分矣。而務去之,乃徐有得也。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來矣。其觀于人也,笑之那么以為喜,譽之那么以為憂,以其猶有人之說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韓愈?答李翊書?〕在文學語言上有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四、氣盛而言宜?!皻猓?;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那么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低者皆宜。〞〔?韓愈?答李翊書?〕韓愈的“氣盛言宜〞,是孟子養(yǎng)氣說的繼續(xù)。這里的“氣〞指的是作家創(chuàng)作前的精神狀態(tài),但它不是純物質的東西,而是像孟子所說的“配義與道〞的“氣〞,即“不可以不養(yǎng)也,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書?之源〞的“氣〞。應該看到,韓愈的養(yǎng)氣是孟子的養(yǎng)氣說和曹丕的養(yǎng)氣說合二為一的東西。這樣,在接受曹丕以氣論文的同時,孟子養(yǎng)氣說的道德化內(nèi)容也順理成章地被韓愈引入到他的文氣說中來。五、不平那么鳴說“大凡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