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濱州沾化區(qū)六校聯(lián)考2024年中考化學模試卷含解析_第1頁
山東省濱州沾化區(qū)六校聯(lián)考2024年中考化學模試卷含解析_第2頁
山東省濱州沾化區(qū)六校聯(lián)考2024年中考化學模試卷含解析_第3頁
山東省濱州沾化區(qū)六校聯(lián)考2024年中考化學模試卷含解析_第4頁
山東省濱州沾化區(qū)六校聯(lián)考2024年中考化學模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東省濱州沾化區(qū)六校聯(lián)考2024年中考化學模試卷注意事項1.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2.答題前,請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簽字筆填寫在試卷及答題卡的規(guī)定位置.3.請認真核對監(jiān)考員在答題卡上所粘貼的條形碼上的姓名、準考證號與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選項的方框涂滿、涂黑;如需改動,請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選擇題,必須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簽字筆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無效.5.如需作圖,須用2B鉛筆繪、寫清楚,線條、符號等須加黑、加粗.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0小題,共20分)1.在催化劑、加熱的條件下,氨能和氧氣發(fā)生反應:,則X的化學式為()A.N2 B.NO C.NO2 D.N2O2.如圖所示實驗操作正確的是()A.滴加液體 B.聞氣體氣味 C.熄滅酒精燈 D.稀釋濃硫酸3.某小組探究氫氧化鈉和鹽酸反應過程中pH的變化規(guī)律,得到如下圖所示的曲線。則下列有關該實驗事實的觀點正確的是A.該實驗是將氫氧化鈉滴入到鹽酸中B.a(chǎn)點時的溶液不能使酚酞試液變色C.b點表示鹽酸和氫氧化鈉恰好反應D.c點時的溶液中的溶質只有氯化鈉4.下列敘述,相應的原理(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及基本反應類型都正確的是A.酒精在空氣中燃燒:化合反應B.實驗室制取氧氣:分解反應C.氧化汞分解:分解反應D.木炭在空氣中燃燒:氧化反應5.元素觀是化學的重要觀念之一。下列有關元素的說法中錯誤的是()A.元素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shù)的一類原子的總稱B.元素周期表,元素的原子序數(shù)與該元素原子核電荷數(shù)在數(shù)值上相同C.同種元素的原子核內(nèi)質子數(shù)與中子數(shù)一定相等D.在物質發(fā)生化學變化時,原子的種類不變,元素也不會改變6.下列實驗基本操作中,正確的是()A.移走蒸發(fā)皿 B.熄滅酒精燈C.加入大理石 D.溶解固體7.物質的用途既與化學性質有關又與物理性質有關的是A.金剛石:切割玻璃 B.二氧化碳:滅火C.活性炭:凈水劑 D.氦氣:多用途電光源8.下列事實的結論或解釋中,不正確的是()A.水受熱變成水蒸氣后體積變大——受熱后水分子之間的間隔變大B.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不同——它們的分子結構不同C.做完實驗后剩余的藥品應放回原試劑瓶中——為避免藥品浪費D.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學變化中原子不能再分9.二甲醚(化學式為CH3OCH3)被稱為“21世紀新型燃料”,能實現(xiàn)高效、清潔燃燒,下列關于二甲醚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屬于有機物B.C、H、O三種元素的質量比為12:3:8C.由9個原子構成D.充分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10.分類法是化學學習的重要方法,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生石灰、燒堿、濃硫酸都可用作干燥劑B.CH4、C2H5OH、CH3COOH都屬于有機物C.維生素主要是調節(jié)人體內(nèi)進行的各種化學反應,如維生素D有助于骨骼的生長發(fā)育D.KNO3、NH4H2PO4、CO(NH2)2都屬于復合肥二、填空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4分)11.用化學符號填空:空氣中含量較多的元素為___,老年人缺少了常量元素___易引發(fā)骨質疏松。三、計算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5分)12.60℃時將36g硝酸鉀溶于204g水中,該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為_____。將此溶液平均分成三等份:取第一份,將溫度升高到90℃,此時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為_____;取第二份,要使其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比原來增加一倍,需加入硝酸鉀固體_____g;取第三份,使其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變?yōu)樵瓉淼囊话?,需加水_____g。四、簡答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8分)13.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時,將甲、乙各分別放到盛有水的兩個燒杯中,充分溶解后,現(xiàn)象如圖一。甲和乙的溶解度曲線如圖二。請結合圖示回答下列問題:(1)固體甲對應的溶解度曲線是______(填“”或“”)。(2)向燒杯①的溶液中繼續(xù)加入甲物質,充分攪拌,發(fā)現(xiàn)固體先全部溶解,一段時間后又有部分固體甲析出。你認為“全部溶解”的原因是__________。(3)將曲線對應物質的飽和溶液變?yōu)闀r的飽和溶液,需蒸發(fā)掉水______(保留一位小數(shù))。(4)將等質量的甲、乙飽和溶液分別降溫到時,所得溶液的有關說法正確的是______(填字母)。a.甲溶液仍為飽和溶液b.兩溶液質量甲<乙c.兩溶液中溶劑質量甲=乙d.兩溶液溶質質量甲>乙14.某反應的表達式為:X(單質)+Y(化合物)→甲(單質)+乙(化合物),完成下列填空。該反應的基本反應類型是_____反應。若Y的溶液為藍色,甲為紅色固體單質,其反應的方程式可能為_____。若X、Y均為黑色固體,甲是年產(chǎn)量最高的金屬,則X的化學式為_____,該反應的方程式可以是_____。五、探究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13分)15.化學小組進行如圖所示實驗:將稀鹽酸、稀硫酸分別加入到裝有少量氧化銅粉末的試管甲、乙中,微熱,觀察到黑色固體完全溶解,試管甲中的溶液顯綠色,試管乙中的溶液顯藍色。激發(fā)了他們的興趣,進行如下探究活動。寫出氧化銅與稀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探究一:為什么CuCl2溶液顯綠色而CuSO4溶液顯藍色?氯化銅溶液與硝酸銀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uCl2+2AgNO3=2AgCl↓+Cu(NO3)2①硫酸銅溶液顯藍色與硫酸根離子有關;②氯化銅溶液顯綠色與氯離子有關。取少量氧化銅粉末于試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硝酸,加熱,觀察到黑色固體完全溶解,溶液顯______色,說明硫酸銅溶液顯藍色與硫酸根離子無關,與銅離子有關。小組的操作:取試管乙中的溶液滴加一定量的______,觀察到溶液由藍色變綠色,則猜想②成立。請你再設計一個實驗證明猜想②成立。實驗方案:取試管甲中的溶液,______(請簡述實驗操作與現(xiàn)象)。探究二:氯化銅溶液顯綠色是否與溶液的濃度有關。步驟Ⅰ.用托盤天平稱取無水氯化銅固體5.0g置于小燒杯中;步驟Ⅱ.往小燒杯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餾水,攪拌,觀察溶液的顏色并記錄。室溫下的實驗現(xiàn)象及數(shù)據(jù)記錄如下表:加入水的體積/mL5101520253035404550溶液顏色深綠墨綠墨綠藍綠綠色深藍藍色藍色淺藍淡藍(5)上述實驗可以得到的結論是______。僅從上述實驗數(shù)據(jù)判斷,為配制藍色的氯化銅溶液,其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shù)不超過______(數(shù)據(jù)精確到0.1%)。探究三:氯化銅溶液顯綠色是否與溶液的溫度有關?;瘜W小組同學利用數(shù)字化技術研究溫度對溶液顏色的影響。取50mL溶質質量分數(shù)為10%的氯化銅藍色溶液作為待測液,用色度計測定其透光率,繪出如圖(透光率越小,溶液顏色越深,透光率越大,溶液顏色越淺)。上述實驗結果表明:加熱過程中,氯化銅溶液的顏色______(填“變深”、“變淺”或“不變”)。16.實驗室有一小瓶實驗課后剩余的固體NaNO3,其中可能混有少量Na2CO3、MgSO4、NaOH、CuCl2中的一種或兩種雜質。為了不浪費藥品,實驗小組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了如下實驗。下圖為同學們可能進行過的一些操作取少量固體于試管中,依次進行以下實驗確定雜質的成分步驟上圖實驗編號實驗現(xiàn)象1_____得到無色澄清溶液2③、④開始有白色沉淀,后來不再產(chǎn)生白色沉淀3③和_________(略)實驗結論:NaNO3固體中只有NaOH和______兩種雜質。除去雜質,得到NaNO3溶液作為氮肥施用到校園的花園里。同學們經(jīng)過討論認為實驗過程中加入的稀硝酸必須足夠但不宜過多,為更好地控制稀硝酸的用量,應采用以下具體操作:把瓶內(nèi)固體全部倒入燒杯中,加足量水使固體全部溶解,進行上圖實驗④至______(填現(xiàn)象)。

參考答案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0小題,共20分)1、B【解析】

在催化劑、加熱的條件下,氨能和氧氣發(fā)生反應:,根據(jù)質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可知,原子的種類不變,原子的個數(shù)不變,則:反應前的原子為:氮原子4個、氫原子12個、氧原子10個,反應后的原子為:氫原子12個、氧原子6個,則4X中含有氮原子4個、氧原子4個,故X的化學式為NO。故選:B。【點睛】在催化劑、加熱的條件下,氨能和氧氣發(fā)生反應:,根據(jù)質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可知,則X的化學式可求出。2、C【解析】A、使用膠頭滴管滴加少量液體的操作,注意膠頭滴管不能伸入到試管內(nèi)或接觸試管內(nèi)壁,應垂直懸空在試管口上方滴加液體,防止污染膠頭滴管,圖中所示操作錯誤.B、聞氣體的氣味時,應用手在瓶口輕輕的扇動,使極少量的氣體飄進鼻子中,不能將鼻子湊到集氣瓶口去聞氣體的氣味,圖中所示操作錯誤.C、使用酒精燈時要注意“兩查、兩禁、一不可”,熄滅酒精燈時,不能用嘴吹滅酒精燈,應用燈帽蓋滅,圖中所示操作正確.D、稀釋濃硫酸時,要把濃硫酸緩緩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時用玻璃棒不斷攪拌,以使熱量及時地擴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濃硫酸中;圖中所示操作錯誤.故選C.3、C【解析】

A、由圖像可知,pH值是開始時大于7逐漸的減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顯堿性,然后不斷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減小,說明是把稀鹽酸滴加到氫氧化鈉溶液中,故A錯誤;B、a點時溶液的pH大于7,溶液顯堿性,能使酚酞試液變紅色,故B錯誤;C、b點時溶液的pH等于7,顯中性,表示鹽酸和氫氧化鈉恰好反應,故C正確;D、c點時溶液的pH小于7,溶液顯酸性,說明稀鹽酸過量,所得溶液中的溶質為HCl和NaCl,故D錯誤。故選C。【點睛】掌握溶液的酸堿性和溶液pH大小之間的關系、從數(shù)形結合的角度理解中和反應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4、B【解析】

基本反應類型包括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復分解反應?!驹斀狻緼、酒精在空氣中燃燒:該反應不屬于基本反應類型,不符合題意;B、實驗室制取氧氣:該反應是由一種物質生成另處兩種物質,屬于分解反應,符合題意;C、氧化汞分解:分解反應,該反應沒有配平,汞原子反應前后個數(shù)不相等,不符合題意;D、木炭在空氣中燃燒:該反應是由兩種物質生成另一種物質,屬于化合反應,氧化反應不是反應的基本類型,不符合題意。故選B。5、C【解析】A、元素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shù)的一類原子的總稱,故A正確;B、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原子序數(shù)與該元素原子核電荷數(shù)在數(shù)值上相同,故B正確;C、同種元素的原子核內(nèi)質子數(shù)與中子數(shù)不一定相等,故C錯誤;D、在物質發(fā)生化學變化時,原子的種類不變,元素的種類也不會改變,故D正確。點睛∶原子核內(nèi)質子數(shù)決定元素的種類,原子核內(nèi)質子數(shù)等于原子核外電子數(shù)等于原子序數(shù)。原子核內(nèi)質子數(shù)與中子數(shù)不一定相等。6、B【解析】

A、正在加熱的蒸發(fā)皿溫度較高,為防止燙傷手,不能用手直接拿熱的蒸發(fā)皿,應用坩堝鉗夾取,錯誤;B、使用酒精燈時要注意“兩查、兩禁、一不可”,熄滅酒精燈時,不能用嘴吹滅酒精燈,應用燈帽蓋滅,正確;C、向試管中裝大理石時,先將試管橫放,用鑷子把大理石放在試管口,再慢慢將試管豎立起來,錯誤;D、配制氯化鈉溶液時,溶解操作應在燒杯中進行,不能在量筒內(nèi)進行,錯誤。故選B?!军c睛】本題考查基本的實驗操作及其注意事項。7、B【解析】

物質的化學性質是指在化學變化中表現(xiàn)出來的性質,物質的物理性質是指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表現(xiàn)出來的性質?!驹斀狻緼、金剛石:切割玻璃,利用其硬度大,屬于物理性質,故A不正確;B、二氧化碳:滅火,利用的物理性質是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利用的化學性質是不燃燒、不支持燃燒,故B正確;C、活性炭:凈水劑,利用其吸附性,屬于物理性質,故C不正確;D、氦氣:多用途電光源,是其在光的照射下發(fā)出色光,屬于物理性質,故D不正確。故選B。8、C【解析】A、水受熱變成水蒸氣后體積變大,是因為水分子間的間隔變大,錯誤;B、不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不同。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學性質不同,是因為它們分子的構成不同,正確;C、對化學實驗中的剩余藥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可隨意丟棄,更不能帶出實驗室,應放入的指定的容器內(nèi),錯誤;D、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因為在化學變化中原子不能再分緣故,正確。故選C。點睛: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質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質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解答此類題的關鍵。9、C【解析】

A、二甲醚(化學式為CH3OCH3)中含有碳、氫元素屬于有機物;故選項正確,但不符合題意;B、C、H、O三種元素的質量比為=(12×2):(1×6):16=12:3:8;故選項正確,但不符合題意;C、一個二甲醚(化學式為CH3OCH3)分子由9個原子構成;故選項錯誤,但符合題意;D、二甲醚(化學式為CH3OCH3)中含有碳、氫、氧三種元素,根據(jù)質量守恒定律可知,燃燒后產(chǎn)生水和二氧化碳;故選項正確,但不符合題意;故選:C。10、D【解析】試題分析:復合肥料指含N、P、K三種元素的兩種或三種的肥料。CO(NH2)2中只含有N元素,屬于氮肥,D錯誤??键c:分類法。二、填空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4分)11、NCa【解析】

空氣中氮氣含量最高,所以含量較多的元素為氮元素,表示為:N;老年人缺少了常量元素鈣元素易引發(fā)骨質疏松,表示為:Ca。三、計算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5分)12、15%15%17.180【解析】

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1)取第一份,升溫,由于在升溫的過程中,溶質和溶劑的質量并沒有發(fā)生變化,因此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也不變,此時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為15%;(2)取第二份,要使其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比原來增加一倍,即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變成30%,設:需要加入的硝酸鉀的質量為x。則有:,x=17.1g。(3)取第三份,使其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變?yōu)樵瓉淼囊话耄慈芤褐腥苜|的質量分數(shù)變?yōu)?.5%,設:需加水的質量為y,則有:,y=80g?!军c睛】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只要找出相應的溶質的質量和溶液的質量即可。四、簡答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8分)13、甲物質溶于水放熱,溶液溫度升高,溶解度增大27.8ab【解析】

(1)時,將甲、乙各分別放在盛有水的兩個燒杯中,充分溶解后,甲物質全部溶解,乙物質有剩余,因為時,甲物質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質的溶解度,固體甲對應的溶解度曲線是;(2)固體甲溶于水放熱,溫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因此固體全部溶解,溫度恢復到原溫度后,溶解度減小,固體甲析出;(3)曲線為固體甲,時,的飽和溶液含有水,固體甲;時,甲的溶解度為,蒸發(fā)水的過程中溶質的質量不變,要想溶液仍為飽和,設蒸發(fā)水的質量為,則,解得;(4)a、將等質量的甲、乙飽和溶液分別降溫到時,甲物質會析出晶體,乙物質不會析出晶體。甲溶液仍為飽和溶液,故a正確;b、甲析出晶體,溶液質量變小,所以兩溶液質量甲<乙,故b正確;c、時,甲物質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質的溶解度,所以等質量的甲、乙飽和溶液中,甲的溶劑質量小于乙,所以降溫后,兩溶液中溶劑質量不相等,故c錯誤;d、時,甲物質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質的溶解度,當將等質量的甲、乙飽和溶液分別降溫到時,甲溶液中的溶質會析出一部分,則兩溶液溶質質量無法比較,故d錯誤。故選ab?!军c睛】在溶解度曲線圖上,點的縱坐標表示每100g溶劑中溶質的質量。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決定于溶質的多少。而點的高低代表溶質的多少。14、置換Fe+CuSO4=Cu+FeSO4C2C+Fe3O43Fe+2CO2↑【解析】

(1)該表達式:X(單質)+Y(化合物)→甲(單質)+乙(化合物)的特點符合置換反應的特點,所以是置換反應;(2)若Y的溶液為藍色,Y是硫酸銅,甲為紅色固體單質,甲是銅,根據(jù)反應特點可書寫化學方程式為:Fe+CuSO4=Cu+FeSO4;(3)X、Y分別是碳和四氧化三鐵,甲、乙分別是鐵和二氧化碳,化學方程式為:2C+Fe3O43Fe+2CO2↑。五、探究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13分)15、CuO+2HCl=CuCl2+H2O藍色NaCl(或其他合理答案)滴加過量硝酸銀溶液,觀察到的白色沉淀生成,綠色溶液變藍色。氯化銅溶液顯綠色與溶液的濃度有關14.3%變深【解析】

稀鹽酸和氧化銅反應生成氯化銅和水,稀硫酸和氧化銅反應生成硫酸銅和水。【詳解】(1)氧化銅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銅和水,化學方程式為。[實驗1](2)取少量氧化銅粉末于試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銅和水,加熱,觀察到黑色固體完全溶解,溶液顯藍色,說明硫酸銅溶液顯藍色與硫酸根離子無關,與銅離子有關。[實驗2](3)小組的操作:取試管乙中的溶液滴加一定量的NaCl,觀察到溶液由藍色變綠色,則猜想②成立。(4)驗證②氯化銅溶液顯綠色與氯離子有關,氯離子和銀離子生成氯化銀白色沉淀,故實驗方案是取試管甲中的溶液,滴加過量硝酸銀溶液,觀察到的白色沉淀生成,綠色溶液變藍色。[實驗3](5)由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隨著水的體積的增加,溶液的顏色變淡,故實驗可以得到的結論是氯化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