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基于社會心理學分析探討親密關系中的PUA現(xiàn)象_第1頁
(1.1)-1. 基于社會心理學分析探討親密關系中的PUA現(xiàn)象_第2頁
(1.1)-1. 基于社會心理學分析探討親密關系中的PUA現(xiàn)象_第3頁
(1.1)-1. 基于社會心理學分析探討親密關系中的PUA現(xiàn)象_第4頁
(1.1)-1. 基于社會心理學分析探討親密關系中的PUA現(xiàn)象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案例名稱:基于社會心理學分析探討親密關系中的PUA現(xiàn)象(教學案例)一、教學指導1教學目的與用途通過學習達到以下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zhì)目標。知識目標:了解PUA相關概念、產(chǎn)生背景、實施過程以及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掌握PUA行為的構成要素、內(nèi)在機制以及應對策略。能力目標:培養(yǎng)并提升識別PUA的意識和能力,掌握相關策略并具備舉一反三的能力,素質(zhì)目標:從個體、家庭、社區(qū)和國家等多維度助力個體幸福指數(shù)提升,營造一個安靜、祥和、美好的環(huán)境,提升全民安全感和幸福感。2啟發(fā)思考題2.1在PUA中的施虐者到底是何方神圣呢?2.2為什么受虐者難以離開?3分析思路從社會熱點事件著手,回顧國內(nèi)外相關研究,界定相關概念、尋找相關理論支撐,了解PUA現(xiàn)象產(chǎn)生原因并提出相關解決對策。4背景信息PUA一詞源自美國,全稱是“pick-upartist”,可譯為“搭訕藝術家”,也可譯為把妹達人,原指男性通過學習不斷提高情商。2008年左右被引入中國,和美國不同,中國的PUA從最初教男性如何接觸女性,到后來慢慢變質(zhì),從中性行為演變成負面行為甚至是精神虐待行為。這表明PUA一詞在中國情境中發(fā)生了延展。尤其是在2019年“北大女生包麗被男友PUA直至吞藥自殺”一案發(fā)生后,越來越多女性群體報告親密關系中存在PUA行為,故在中國情境中研究PUA相關議題非常重要。本文主要以北大包麗案著手,分析女性受害者遭受并忍受精神虐待的原因及相關應對策略。5關鍵要點本案例中關鍵知識點包括:煤氣燈操縱法:煤氣燈操縱是一種情感控制,操縱者試圖讓你相信你記錯、誤會或曲解了自己的行為和動機,從而在你的意識里播下懷疑的種子,讓你變得脆弱并且困惑。煤氣燈操縱的名字來源于美國的電影《煤氣燈下》。PUA中的五步陷阱法:好奇陷阱、誘導人探索陷阱、使人沉迷陷阱、自尊摧毀陷阱和情感虐待陷阱。家庭暴力受害者存在的“斯德哥爾摩癥候群”癥狀6相關附件案例PPT二、案例設計1內(nèi)容提要及關鍵詞1.1內(nèi)容提要PUA現(xiàn)象的普遍性和危害性足以引起重視,其背后扭曲的價值觀更是有違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且一定程度上已影響到社會文明和諧。本文通過分享“不寒而栗的愛情:北大自殺女生”的案例,利用相關社會心理學知識,包括PUA定義、本質(zhì)、“五步陷阱法”及斯德哥爾摩癥候群來分析PUA這一社會現(xiàn)象。嘗試闡述,PUA是什么,PUA中施虐者的行為特質(zhì),為何受虐者無法馬上離開?以及遭受親密關系暴力后,如何改變原有認知,獲取自救。1.2關鍵詞PUA,親密關系,煤氣燈操縱,PUA的“五步陷阱法”、斯德哥爾摩癥候群2引言“PUA”全稱是“pick-upartist”,可譯為“搭訕藝術家”,也可譯為把妹達人,原指男性通過學習不斷提高情商。國外典型的PUA行為往往發(fā)生在親密關系建立之前,其核心要旨是吸引和接近陌生女性。而在中國情境下,PUA行為則更多發(fā)生在親密關系建立之后即穩(wěn)定的親密關系中。如2017年“程序員蘇享茂自殺,其妻翟某被發(fā)現(xiàn)曾付費學習女性PUA課程”,2019年“北大女生包麗被男友PUA直至吞藥自殺”。自2019年底北大女生包麗案后,PUA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探討PUA事件中施暴者和受害者的心理以及受害者忍受精神虐待的原因非常具有現(xiàn)實意義。故本文主要以北大包麗案著手,分析女性受害者遭受并忍受精神虐待的原因及相關應對策略。3相關背景一、概念和發(fā)展過程“PUA”全稱是“pick-upartist”,可譯為“搭訕藝術家”,也可譯為把妹達人,原指男性通過學習不斷提高情商。該詞是舶來品,發(fā)源于上個世紀的美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性解放運動高漲,女權主義和搖滾音樂盛行。具有反叛精神的年輕人懷揣向往,離開熟悉的親朋好友,去往陌生的大城市追尋新生活。結識朋友的傳統(tǒng)手段因此失去作用,年輕人開始尋求更高效結交異性朋友的方法。在當時,認知行為療法之父艾利斯在著作《性誘惑的藝術》中提出“pick-up”這種異性交往方式,但它后來發(fā)生了質(zhì)變,開始朝負面方向發(fā)展,成為約炮工具;《把妹達人》出版后,PUA進入爆發(fā)期——該書的作者尼爾·斯特勞斯原本是《紐約時報》的一位專欄作者,為了向大眾揭示PUA文化,他潛入該群體內(nèi)部,從此踏上了PUA的道路。從一個沒談過戀愛的宅男,變成了閱女無數(shù)的型男。該書的出版在美國引起軒然大波。隨著它被翻譯成各種文字版本,PUA也順勢從美國傳到全世界,由此進入大眾化階段。在中國,從最初的BBS到長博客、輕博客再到微信公眾號,PUA隨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蔓延而來。和美國的情況類似,中國的PUA最早是教男性如何去接觸女性,但后面慢慢變質(zhì),從中性行為演變成一個負面行為甚至是精神虐待行為。二、PUA的實施步驟:以“五步陷阱法”為例五步陷阱流又稱“誘導自殺術”,參考了行為主義心理學,將pickup的過程細化為建立好奇陷阱、誘導人探索陷阱、使人沉迷陷阱、自尊摧毀陷阱和情感虐待陷阱。具體過程大致如下:第一步,借助圖文,PUA在社交平臺上把自己包裝成上流人士,那些接觸到這些信息并表現(xiàn)出興趣的人會成為他們的目標對象。第二步,PUA會想方設法與目標群體交流,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在聊天時會以提要求的形式,將交往的主導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在進行初步聯(lián)系后,PUA會根據(jù)對方的反應選擇扮演不同的角色,多以受過情傷的浪子、事業(yè)有成的帝王、浪漫的詩人等形象出現(xiàn)。借助這些虛擬身份,目標群體的好奇心被勾起,落入圈套內(nèi)。第三步,PUA會顛覆之前的形象,展現(xiàn)出脆弱的一面,借此獲得目標群體的同情心和保護欲。一旦目標群體展現(xiàn)出同情心,PUA會立刻誘導對方表白,建立情感契約。在這種契約的建構過程中,PUA不斷強調(diào)條件,如“你愛我,那你就必須對我坦誠,不可以騙我,要……不可以……你能做到嗎?”與此同時,他們還會不斷引導對方挖掘自己的魅力,放大目標群體的情感、強化其潛意識,使其認為自己深陷愛情不可自拔。第四步,當PUA發(fā)現(xiàn)對方已經(jīng)深愛上自己后,他們就開始摧毀受害者。具體做法不斷放大對方的小錯誤,讓對方有深深的負罪感;同時,PUA表現(xiàn)得十分難過,這樣受害者會因為自責而瘋狂證明自己,不愿意離開PUA。第五步,PUA會誘導對方為自己做出犧牲,比如偷拍床照、自殺鼓勵。目標達成后,PUA會當成一種成就到處炫耀。三、相關研究PUA自2008年左右被引入中國以來,其低齡化的特征一方面引發(fā)青年群體的盲目模仿,沖擊并荼毒已有的社會核心價值觀;另一方面也對缺乏甄別和自我保護能力的青年群體造成嚴重傷害。近年來,PUA現(xiàn)象受到多家媒體的關注,公安機關相繼展開行動并查處了部分PUA教學機構。2019年12月,在《南方周末》報道的一則PUA事件中,由于男青年牟某某多次在沖突中揚言自殺并辱罵其女友包麗,導致包麗吞藥自殺。該報道在網(wǎng)絡上迅速發(fā)酵,引發(fā)極大關注,PUA的熱詞搜索指數(shù)在各平臺均呈現(xiàn)井噴式增長。有研究認為PUA實質(zhì)上可以認為是一種情感操縱法,正如PaigeL.Sweet所研究的“煤氣燈”操縱法,正是一種親密關系中情感操縱的典型現(xiàn)象。不同于以往學者從冷暴力、負罪感、內(nèi)疚感等微觀角度來研究情感操控,PaigeL.Sweet選擇從較為宏觀的社會學角度來分析情感操縱。一方面,她認為“煤氣燈”操縱法是在不平等的親密關系中制造出“超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結果,而我們則需要去說明“超現(xiàn)實”是如何在充滿權力的親密關系中被創(chuàng)造和維持的。在研究中她通過說明“煤氣燈”操縱法是如何系統(tǒng)性地將受害者建構為“不可理喻的”和非理性的人,從而將“煤氣燈”操縱法和其他心理虐待形式區(qū)別開來。另一方面,她認為“煤氣燈”操縱法是施虐者運用以性別為基礎的刻板印象、交叉性不平等和受虐者所面臨的制度脆弱性的結果。因為“煤氣燈”操縱法的存在必須依賴于社會、政治和經(jīng)濟權力分配的不平等,這意味著社會不平等問題和文化刻板印象為精神操縱策略提供了基礎。簡而言之,“煤氣燈操縱法”是性別化的,因為它將“女性氣質(zhì)”和“非理性”聯(lián)系起來,從而讓女性在面對這種虐待時更為無力。另外,典型的PUA旨在尋找目標女性并試圖建立以獲取性熟悉為導向的親密關系,他們聲稱自己通過管理互動交談來實現(xiàn)目標。德內(nèi)斯(Denes,2011)在社區(qū)論壇進行取材,采用PUA行為中的“誘惑腳本”對社區(qū)中頗有知名度的“迷男方法”(Mystery,2007)進行案例分析,研究其如何借用生物學反應誘導女性發(fā)生性行為,以及在誘導過程中如何評估女性的同意。發(fā)現(xiàn)在整個PUA實施過程中,案例文本都展示出對女性的工具化和客觀化,即將女性視為可操控、可支配的“物”而非“人”,這種行為招致劉易斯(Lewis,2016)等女性主義學者的批判,也吸引了其他學者對PUA行為的反社會性進行反思。如布拉蒂奇(Bratich,2019)從新自由主義衰敗的角度,將PUA技術的學習受眾稱為變異的企業(yè)家,他們把以信任為基礎的社會關系重塑成性別對立的反社會關系,并通過“否定技術”,以削弱女性自尊心的方式來建立其自信;倘若構建親密關系失敗,必然產(chǎn)生憤怒,繼而導致更深程度的操縱甚至衍生出暴力行為。除將女性目標對象進行工具化處理外,學者還發(fā)現(xiàn),PUA的行動者同時也將自己工具化。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發(fā)源于國外的典型PUA行為往往發(fā)生在親密關系建立之前,其核心要旨是吸引和接近陌生女性,這顯然與《南方周末》報道的發(fā)生于情侶之間的事件不同。此外,“父母PUA式管教”“職場PUA”等話題在網(wǎng)絡上相繼出現(xiàn),也表明PUA一詞在中國使用時情境發(fā)生了延展。故在中國情境中研究PUA相關議題非常重要。故本文主要以北大包麗案著手,分析女性受害者遭受并忍受精神虐待的原因及相關應對策略。4主題內(nèi)容南方周末一篇《“不寒而栗”的愛情:北大自殺女生的聊天記錄》曾一度引爆朋友圈和微博,包麗是北大法學院2016級學生,牟某某是北大政府管理學院2015級學生,微信聊天記錄顯示,兩人談戀愛期間,牟某某多次對包麗施加語言暴力。2019年10日,包麗在微博上留下“我命由天不由己”的遺言后服藥自殺。在其自殺之前有過割腕行為。包麗本人已于2020年4月11日醫(yī)治無效死亡。此前腦死亡已6個多月。包麗事件曝光之后,法律界關于牟某某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發(fā)生爭議。最終牟某某因疑涉嫌“虐待罪”被抓,這或許能成為國內(nèi)PUA被定罪的首個案例。接下來,我們通過該案件中被披露的細節(jié),來詳細的闡述基于親密關系中的PUA現(xiàn)象及相關的社會心理學知識。什么是精神虐待在南方周末這篇報道中,還提供了包麗自殺前與男友牟某某最后的聊天記錄,其中包麗對牟某某說的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遇到了熠熠閃光的你而我卻是一塊垃圾?!痹诤糜蜒壑性緢詮姟酚^、自信的她,為什么在自殺前覺得自己是“垃圾”?多數(shù)人質(zhì)疑牟某某是在精神虐待包麗,那么什么有精神虐待呢?精神虐待(emotionalabuse)是虐待行為中的一種,指一個人或幾個人針對特定對象,通過看似無害的字眼、指涉、推論以及非語言的暗示,對受虐者的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威脅的行為。精神虐待中最常見的攻擊方式,就是打擊受虐者的自信和激起ta的罪惡感。在更多披露的聊天記錄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包麗總是用極其低自尊的話語來形容自己——“我是一個毫無價值的女孩”,即便是在最高學府學習的優(yōu)秀女孩在這段親密關系中竟說出如此自我貶損的話來,這就是精神虐待中施虐者對自信的打壓。在最初的階段,自戀型施虐者通常展現(xiàn)出自信、堅定的一面,顯得十分迷人。據(jù)報道稱,牟林翰剛結識包麗的時候,在學生會期間頻繁給包麗提出建議,用各種策略“指導”她的學生工作。在這個階段中,受虐者對施虐者產(chǎn)生極強的依賴感,施虐者擁有了更高的權利,繼續(xù)施展引誘,引導受虐者失去判斷力,陷入慌亂,并感到自己有嚴重的缺點,只能對施虐者的觀點表示贊成與認同。實際上,最開始包麗還擁有自己的判斷力,認為“我最美好的東西是我的將來”來反駁牟某某的“處女”觀念,但是關系的后期,包麗的自我價值感已經(jīng)完全消失。牟某某對包麗的聊天記錄中,不斷向她灌輸?shù)摹芭⒌牡谝淮问亲蠲篮玫摹庇^念——“你的那份清純和好奇,都已經(jīng)被別人占去了,我這里什么都不?!?、“我可不想當一個可憐鬼,一個接盤的人”...這種循序漸進的重復是一種心理操縱的手段,它一步步地耗竭著受虐者。最后受虐者會感到沮喪、氣餒、恐懼和深深的自我懷疑。質(zhì)疑自己的感受、自我認知,最終放棄抵抗。為了增加包麗的罪惡感,牟某某不惜使用說謊、夸張的手段,在包麗提出分手后,牟林翰曾以死威脅包麗回到自己身邊。他實時報告自己吃安眠藥的過程刺激包麗,但后來有網(wǎng)友發(fā)現(xiàn)洗胃診斷書疑似偽造。打擊自信以及激起他人的罪惡感是精神虐待中非常常見的手段,那么精神虐待其本質(zhì)及具體表現(xiàn)形式是什么呢?精神虐待的本質(zhì)及表現(xiàn)形式PUA是如今精神虐待更加流行的說法,PUA從字面理解,是搭訕藝術家,最開始是通過系統(tǒng)學習、實踐,誘使他人與之交往,再對他人誘騙洗腦,達到與之發(fā)生性關系的目的。慢慢的,PUA除了騙色以外,延伸出的目的越來越多,比如:詐騙犯罪、控制伴侶、騙婚、騙財、強奸、教唆自殺。五步陷阱法是對受害者傷害最大、影響最惡劣的一個PUA流派之一,其參考了行為主義心理學,分別是好奇陷阱、誘導人探索陷阱、使人沉迷陷阱、自尊摧毀陷阱和情感虐待陷阱。在包麗事件中,牟林翰提出建立的調(diào)教關系,讓包麗叫他“主人”、他稱呼包麗“小狗”就是屬于使人沉迷陷阱中建立契約這一步。自尊摧毀陷阱是在不平等的契約建立后,他相當于完全掌握了兩人之間的主導權。一旦他覺得女生有違反契約的時候,就撕毀契約,用貶低、辱罵、打擊等方式不斷否定女生,無限放大她的缺點,讓其產(chǎn)生極度自卑的心理和強烈的負罪感。直至完全摧毀女生的自尊,對他完全依附。國外廣為流傳的“煤氣燈操縱法”,旨在說明操縱者試圖讓你相信你記錯、誤會或曲解了自己的行為和動機,從而在你的意識里播下懷疑的種子,讓你變得脆弱并且困惑。最后就是情感虐待陷阱,任何不合理要求,她都可能會接受。在包麗事件中,牟某某就曾對包麗的裸照威脅、家暴以及墮胎、絕育等一系列的懲罰。更讓人恐怖的是,女生會隨著不斷升級的懲罰產(chǎn)生越來越強烈的懊悔和痛苦,甚至走上自殺的道路。包麗直到自殺的前一刻,還想著給牟林翰以死謝罪。那么在PUA中的施虐者到底是何方神圣呢?TA的行為和心理有哪些特質(zhì)呢?我們可以看到在PUA五步陷阱法中,一個虐待者從不講究“公平”。虐待者通過恐懼感、愧疚感、羞愧感以及恫嚇來消磨你,把你掌控在ta的手心里,這種控制是試圖對受虐者整個自我和人生的支配。那么施虐者的目的是什么呢?他們試圖利用對方想要被認可的心態(tài),通過打壓其價值來實現(xiàn)包括金錢和精神上的控制。以下是施虐者常見的行為模式。1.施虐者會選擇受害人通過各類PUA的案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是虐者不會侮辱、威脅、傷害他們生活中的每個讓他們不爽的人。通常,他們只虐待那些和他們親近的人,那些他們聲稱自己愛著的人。在老師和同學眼中,牟林翰表現(xiàn)得十分“優(yōu)秀”,一位老師評價他是一個“有目標、有熱情、有擔當?shù)膬?yōu)秀學生干部”。施虐者會謹慎地選擇何時、何地施虐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施虐者都不是真正失控的,當對他們自己有利的時候,施虐者有能力停止自己的虐待行為。我們也可以從事發(fā)后牟林翰的反應和態(tài)度中,看到他發(fā)表了諸多利己的言論。譬如:“男生或多或少都會在意是不是處女,我們很少就這個問題爭吵”、“就她不幸離開我也有錯,我沒有照顧好她(但是女方父母至今未收到道歉)”。為什么受虐者難以離開?了解了精神虐待的表現(xiàn)手段和施虐者的行為特質(zhì)后,我們似乎都感到疑惑的地方是,受虐者為何難以離開這段扭曲不已的關系?事實上,事情發(fā)酵之后仍然有大量的聲音在痛斥包麗,有的旁觀者感嘆包麗為什么不早點分手,甚至責備受虐者的言論??蓺埧岬默F(xiàn)實就是,大量的受害者會難以離開一段處在親密關系暴力中的關系。根據(jù)美國反家暴聯(lián)盟(NationalCoalitionAgainstDomesticViolence)的數(shù)據(jù)表明,無法徹底離開的受虐者比例高達85%。事實上,在親密關系中,施暴和受虐的過程比我們想象中的要錯綜復雜的多,人們無法輕易擺脫親密關系暴力存在這很多原因:1.沒有別的經(jīng)濟來源;2.擔心離開會遭到報復;3.扭曲的關系模式會被認為是“熟悉的”、“正常的”,ta們會無意識回到熟悉的關系模式中去,即便這是痛苦的;4.反復經(jīng)歷試圖離開的失敗之后,會導致受虐者產(chǎn)生“麻木感”。在一篇文獻中,也明確指出了這些在親密關系中遭受暴力的受虐者們存在“斯德哥爾摩癥候群”的癥狀,“斯德哥爾摩綜合癥”是一種生理學上的條件反射,也就是說,面對來自外界的強大壓力,尤其是生命安全受到威脅,所有生物都會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服從。因此我們真的無法去控訴受害者是有罪的,這樣做冷漠且無情。包麗未曾沒有嘗試過逃離,但一句“最后結果都是一樣的”,讓我們感到她深深的無力和絕望。怎樣擺脫精神虐待?了解到想要擺脫一段扭曲的親密關系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在戀愛中,人們本身就容易喪失理性,對于不合理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往往會讓人誤以為是愛自己的表現(xiàn)。所以保持理性尤為關鍵,包括不管在關系的哪一階段我們都需要堅守住自己的底線。假若當我們已經(jīng)進入一段關系中,應該如何展開自救呢?承認受到了虐待想要做出改變,第一步對關系中的精神虐待行為有所覺察。由于精神虐待的特殊性和隱蔽性,你可能有很長一段時間被蒙在鼓里。你需要警惕,自己是否開始習慣性的質(zhì)疑自己,否認自己,并且不再感受到快樂。找到社會支持系統(tǒng)嘗試斬斷一段關系以及走出精神虐待的過程是很艱難的,這個過程中就需要他人的陪伴與支持,良好的支持可以幫助我們在困難的過程中堅定信念、理清思路。好的支持者是指那些可以陪伴你、為你提供幫助、而且對事情不做評判的人。在溝通無效時,考慮離開這段關系的可能很多受虐者都會產(chǎn)生一種“如果我再努力一點,ta就會理解我并且愛我”的想法,然而精神施虐是施虐者手中的“游戲”,這種期待永遠都不會實現(xiàn)。假若在關系中一直產(chǎn)生一種習得性無助,那么離開這段關系或許才是走出精神虐待的唯一途徑。5結尾本文通過北大自殺女生事件試圖闡述精神虐待是什么、其本質(zhì)和表現(xiàn)形式、施虐者和受虐者在關系中的心理和行為特質(zhì)以及給出了一些擺脫精神虐待困境的策略。我們最終想要傳達的是,精神控制因其較家庭暴力而言具有極強的隱蔽性,所以會更難被人察覺,但是它對人造成的摧殘是不可小覷的。我們通過了解了精神虐待的大背景及相關機制之后,都應該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警惕。最后,我們也想告訴那些遭遇親密關系暴力的人們,成為受虐者并不是你的錯,以及你有權利離開這段充滿創(chuàng)傷的關系,也一定能夠找回自身本來具有的力量。我們都有可能成為受虐者,也可以成為支持者。6參考文獻參考文獻:[1]馬晨晨,朱妙杉.“不寒而栗”的愛情:北大自殺女生的聊天記錄[N].南方周末,2019-12-12(T04).[2]張家源.PUA犯罪亞文化探析[J].青少年學刊,2020(1).[3]馬詩清.網(wǎng)上發(fā)布非法PUA信息的法律規(guī)制[J].中國檢察官,2020(2).[4]楊皓.PUA:游戲愛情[J].檢察風云,2019(5).[5]安東尼·吉登斯.現(xiàn)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時代中的自我與社會[M].夏璐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132-13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