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濟堰改造及相關配套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閘址比選專題論證報告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03/06/wKhkGWZB7VyAQX9TAABh6XNZ-uY698.jpg)
![通濟堰改造及相關配套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閘址比選專題論證報告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03/06/wKhkGWZB7VyAQX9TAABh6XNZ-uY6982.jpg)
![通濟堰改造及相關配套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閘址比選專題論證報告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03/06/wKhkGWZB7VyAQX9TAABh6XNZ-uY6983.jpg)
![通濟堰改造及相關配套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閘址比選專題論證報告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03/06/wKhkGWZB7VyAQX9TAABh6XNZ-uY6984.jpg)
![通濟堰改造及相關配套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閘址比選專題論證報告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03/06/wKhkGWZB7VyAQX9TAABh6XNZ-uY698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 1 2 3 3 3 5 6 8 8 8 8 9 10 10 10 10 11 11 13 14 15 15 19 19 23 40 42 45 45 47 47 48 49 49 50 50 51 51 51 51 54 54 54 63 63 64 65 65 65 66 66 67 68 68 69 70 71 72 73 73 73 75 75 75 751防洪基礎設施薄弱,是近年成都地區(qū)南河流域洪水災害發(fā)生最頻繁地區(qū)。自2期口工業(yè)損失商業(yè)損失4河新津城區(qū)防洪標準有著直接作用,同時為上游防洪治理工程的實施提供基礎,通濟堰工程始建于西漢末年,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區(qū),位于岷江中游上控制集雨面積為3640km2,是南河流域最下游一座兼顧灌溉、工業(yè)供水及生態(tài)岷江為長江上游左岸一級支流,發(fā)源于四川省與甘肅省兩省交界的岷山南麓。上有東西二源,東源漳臘河發(fā)源于松潘縣弓杠嶺斗雞臺,西源潘州河發(fā)源于松潘縣郎架嶺,兩源在松潘縣元壩鄉(xiāng)川主寺匯合始稱岷江,流域面積3山東麓,于馬湖鄉(xiāng)齊口相匯后向東流,經邛崍市白鶴、臨邛、南河、寶林、鳳通濟堰樞紐工程位于成都市新津區(qū)南河與岷江交匯處,主要攔截南河水入泄洪閘、沖沙閘、右岸溢流壩等組成,壩軸線方向為南北向,與南河流向基本由于新津地處平原水網區(qū),加上五河匯聚,自古以來飽經洪患,歷史上曾1)對新津城區(qū)近期按20年一遇洪水標準完善防洪排澇體系,同步實施4“十四五”時期,是新津打造“成南新中心、創(chuàng)新公園城”的關鍵五年,加快建設現(xiàn)代基礎設施體系是基礎。因此,需不斷優(yōu)化市政基礎設施,持續(xù)提升防洪排澇能力。實施南河新津段防洪標準提升工程是《成都市新津區(qū)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到的重點工程,1)新津城區(qū)近期按20年一遇洪水標準完善防洪排澇體系,提高新津區(qū)城擬構建南河流域綜合防洪體系“上蓄、中滯、下排”的總體布局,為三江片江片區(qū)滯洪工程、壽安中心湖及生態(tài)濕地工程/長灘水庫擴容工程和新建三壩水年水利部以水規(guī)計〔2021﹞287號文批復了《規(guī)劃》。該規(guī)劃報告收集整理了5規(guī)劃對通濟堰灌區(qū)徐建配套與節(jié)水改造及改造渠首攔河壩樞紐。對岷江干河閘壩的基礎上,根據(jù)經濟社會發(fā)展和改善水環(huán)境需求,研究進一步增設攔河通濟堰工程位于岷江中游上段、支流南河下游河口處,是南河流域最下游一座兼顧灌溉、工業(yè)供水及生態(tài)用水的攔河閘壩工程。南河三江片區(qū)有蒲江河、?江河、斜江河等較大支流匯入南河,最后經南河通濟堰排入金馬河,由于這些支流上游均為山區(qū)性河流,且發(fā)源地均為暴雨區(qū),因此上游的洪水匯流較快,匯入南河后由于南河行洪河道的泄洪不暢產生的頂托影響使支流匯入口附近一定范圍內河道水位升高,從而造成三江片區(qū)經常發(fā)生洪澇災害。通濟堰改造工南河三江片區(qū)按照《成都市南河三江片區(qū)綜合防洪體系研究成果報告》中“上蓄、中防、下排”的思路構建防洪工程體系,通濟堰改建工程是南河下排通濟堰是一座近兩千年的古堰,在新津、彭山、眉州一帶仍發(fā)揮著主要的灌溉、工業(yè)供水和生態(tài)供水功能。歷經多年的工程運行,進水閘攔沙坎前淤積隨著新津縣撤縣劃區(qū),城區(qū)擴建,經濟又迎來一次騰飛,尤其是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經濟的迅速發(fā)展,社會財富日益增多,新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變化。人們生活質量提高,對自身生活、工作的環(huán)境要求越來越高,建設安全的水利工程,打造舒適的親水環(huán)境,是人們的迫切需求,也是新津城區(qū)水利現(xiàn)代化建設的主要內容,是實現(xiàn)人水和諧的真正體現(xiàn)。通過實施通濟堰攔河閘改造工程,6將極大提高新津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將迅速聚集生態(tài)型、高新能迅速接受中心城區(qū)的城市功能外溢,滿足城市建設的要求,提高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工程實施同時可改善區(qū)域水生態(tài)環(huán)境,補充完善城市功能和產業(yè)集聚,為區(qū)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提供有力的水利保障。因此實施通濟堰改造工程是必要關配套工程地質勘察報告》。根據(jù)《水閘與泵站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SL704-單位比例備注圖個/7單位比例備注/探/試/驗組/7//6//3/2/1/7///6組///組/2/28結合地質勘察成果,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先后組織技術人員對通濟堰《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區(qū)通濟堰改造及相關配套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正在編制步選定原閘址(南河河口)、下閘址(南河與金馬河匯口下游)河段范圍及閘(壩)型,并進行工程方案布置。從地形地質、防洪效益、灌溉與供水條件、本工程的任務是以防洪、灌溉為主,兼顧工業(yè)供水和生態(tài)用水,改善城區(qū)水生態(tài),并為上游防洪排澇創(chuàng)造條件。因此閘型比選和工程布置方案研究內容,著重從降低上游水位壅高、改善水流條件,方便運行管理,與周邊環(huán)境的協(xié)調、9調查工程所在地國民經濟現(xiàn)狀及發(fā)展規(guī)劃、水電供應條件、工程區(qū)土地利用現(xiàn)狀。根據(jù)初擬閘址河段范圍、閘(壩)型及工程布置方案,分項說明工程量。現(xiàn)狀通濟堰工程為岷江中游以灌溉為主兼顧工業(yè)生活供水、水產養(yǎng)殖等綜因此,根據(jù)《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及洪水標準》(SL252-2017)表3.0.1,通根據(jù)《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及洪水標準》(SL252-20筑物(擋水建筑物及消能防沖建筑物)級別為2級的攔河閘工程設計洪水標準低于堤防工程。根據(jù)有關規(guī)劃資料,本工程范圍內新津城區(qū)堤防工程遠期防洪根據(jù)《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及洪水標準》(SL252-20筑物(擋水建筑物及消能防沖建筑物)級別為3級的擋水閘工程設計洪水標準石頭河擋水閘洪水設計標準不應低于堤防工程。根據(jù)有關規(guī)劃資料,石頭石頭河擋水閘主要功能是阻擋南河洪水倒灌,故不宜選用過高的攔河閘校3.2.2地震基本烈度根據(jù)《中國地震動參數(shù)區(qū)劃圖》(GB18306-2015)測區(qū)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根據(jù)《水閘設計規(guī)范》(SL265-2012016)及《水工擋土墻設計規(guī)范》(SL379-2007攔河閘兩岸翼墻段擋比2比注:特殊組合Ⅰ適用于施工情況及校核洪水位情況,特殊組3幕宜伸入到相對隔水層2.0~3.0m;當閘基下相對隔水層埋藏較深或分布無規(guī)律(2)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編制《成都市南河三江片區(qū)綜合防洪體系研(3)成都市水利電力勘測設計院編制《南河新津段防洪研究報告》(2021(4)四川省通濟堰管理處《關于通濟堰改造建設有關事宜的復函4.1流域概況通濟堰工程始建于西漢末年,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區(qū),位于岷江中游上控制集雨面積為3640km2,是南河流域最下游一座兼顧防洪、灌溉、工業(yè)供水通濟堰工程所在的新津區(qū)位于長江水系的岷江流域,岷江干流穿越新津境內。境內諸河屬岷江水系,分岷江干流及其支流,支流有南河、西河、羊馬河、岷江為長江上游左岸一級支流,發(fā)源于四川省與甘肅省兩省交界的岷山南麓。上有東西二源,東源漳臘河發(fā)源于松潘縣弓杠嶺斗雞臺,西源潘州河發(fā)源于松潘縣郎架嶺,兩源在松潘縣元壩鄉(xiāng)川主寺匯合始稱岷江,流域面積岷江河源至都江堰魚咀分水堤為岷江上游,集雨面積23037km2,河段長岷江至都江堰魚咀分水堤后,被魚咀分為內、外二江。其中外江右側為沙黑河口,在漏灌堰處分為沙溝、黑石兩大輸水干渠。外江主流從都江堰魚咀至青城大橋段,長3.0km,現(xiàn)屬都江堰渠首工區(qū)。外江是岷江主要排洪河道。青城大橋以下流經都江堰、溫江、崇慶、雙流、新津等五縣、市境,至新津大橋稱金馬河,河段長70.594km,落差260m,平均坡降3.78河、南河匯合后,繼續(xù)向南流經彭山、眉山、青神、樂山、犍為等地后,在宜走馬、江安四大輸水干渠,各干渠按各自的灌溉、工業(yè)、生活用水量輸水。進入成都平原后,渠系縱橫,水網密布,成為成都平原水網區(qū),水系呈紡綞狀分布。內江渠系有部分水量進入青白江、毗河,兩河匯集湔江、石亭江、綿遠河,都江堰外江閘至新津區(qū)岷江大橋的河段,即都江堰魚嘴分水后的外江為金馬河。南河古稱赤水河,為岷江一級支流,河口位于岷江中游右岸,發(fā)源于邛崍市邛崍山脈,上游分兩支,北源為火井河,南源為夾關河,分別出于鎮(zhèn)西山和天臺山東麓,于馬湖鄉(xiāng)齊口相匯后向東流,經邛崍市白鶴、臨邛、南河、寶林、鳳凰、固驛、戰(zhàn)斗、牟禮、高梗、回龍、桂山、新津區(qū)(原新津縣)商、太平等鄉(xiāng)鎮(zhèn),于新津區(qū)武陽鎮(zhèn)南匯入岷江。南河右岸鄰山,左岸為沖積平原,干流在成都平原段水流平緩、河道彎曲、兩岸岸坡平緩,在新津境內河段順直,河槽呈窄深式,河床以砂礫石為主。南河主要支流有4條,分別為?江河、斜江河、臨溪河和蒲江河,干流河長135.2km,流域面積3640km2,平均比降7.34‰,其中平原段流域面積2490km2,河長69.9公里,平均比降1.06‰心山之東,海拔高程2750m,北過西河麻柳溝,左鄰岷江黑水河。經打索廠、天車坡、雙河?江、三壩電站、孔山碥,在向營村出山谷流入沖積平原,又經新場、飛機場、桑元鎮(zhèn),在邛崍市西門西橋下游石灰包處匯入南河。上游叫小2)斜江河:南河一級支流,兩河口以上叫三岔河,發(fā)源于大邑縣太平鄉(xiāng)金馬嶺鄉(xiāng)于縣西南之兩合水入縣境,東流經長灘水庫,自韓大橋右匯朝陽水庫之安鎮(zhèn)至五星高河場,左匯臨溪河。納臨溪河后,仍稱蒲江河,在壽安鎮(zhèn)五星劉碼頭出縣境,于邛崍市回龍鎮(zhèn)兩河口入南河。河道全長67.5km,流域面積837km2,河道平均比降2.37‰。夙山,東北流入紅光水庫區(qū),出庫過新店鄉(xiāng),折北偏西至三江寺,左納沙河子,又過敦厚鄉(xiāng),左分紙房堰,曲折東偏南流,右納張山溝,折東北于五星(五會寺)匯人蒲江。河道全長77km,流域面積370km2,河道平均比降3.71‰。5)鐵溪河:鐵溪河是新津區(qū)西面的一條小河,在崇州市境內隆興鎮(zhèn)上榿木河取水,流經崇州市境內千功一支渠、千功二支渠后進入大邑縣,在董場鎮(zhèn)流安西鎮(zhèn)匯入下榿木河。鐵溪河在新津區(qū)境內河長10.77km,鐵溪河河口控制的螃蟹壩一帶。數(shù)條灌、排兼用的輸水渠道相匯后,在太平場一帶形成石頭河干注入南河。石頭河全流域面積33km2,河流長度7.2km,河流的平均坡降6.5‰。西河是金馬河的一級支流,發(fā)源于崇州市西北山區(qū)火燒營東北麓,上源段稱紅水,在馬家坪右岸納入柏木溝后稱文井江,流經青峰嶺大橋后進入成都平原稱西河,最后于新津區(qū)百溪堰注入金馬河。西河河長109km,集雨面積1156.4km2。躍子巖以上為典型的山區(qū)性河流,坡陡流急,河道平均比降27‰。躍子巖以下為成都平原,其左、右兩岸都是由灌溉渠系形成的水網區(qū)。該河段呈平原游蕩性河流。部分河段河底很淺,自然堤岸低矮,通道狹窄,排洪不暢,汛期洪水對沿河城鎮(zhèn)、灌溉渠系、農田及公共設施造成嚴重威脅,枯期徑流又通道。每年春灌高峰期外江通過西河經白溪堰向通濟堰輸水以緩解通濟堰缺水矛盾。白溪堰位于西河河口,是一座有壩引水工程,建于清康、雍年間。白溪堰的功能為引西河水濟通濟堰灌區(qū)。白溪堰渠道橫跨西河、南河河口。汛期西楊柳河是岷江中游的分支河,原在溫江區(qū)玉石堤引金馬河水,1958年改在溫江區(qū)駱家灘引江安河水,1970年又改在溫江區(qū)青龍咀引江安河水。楊柳河在雙流桃莢渡下面(金家渡)入新津境,經花源、花橋、普興、金華四個鎮(zhèn),沿造的河流,為了改造楊柳河兩岸的下濕田,河槽下切較深,河流比降較緩約羊馬河為金馬河以西、黑石河以東地區(qū)排泄區(qū)間洪水主要河道。羊馬河經都江堰市徐渡、八角、順江至柳街流入崇州市市境,流經市境梓潼、廖家、崇平、羊馬、安阜、江源、聽江、三江八個鄉(xiāng)鎮(zhèn),在三江大橋與黑石河匯流出崇原閘址水源區(qū)主要為南河和西河,兩河的徑流特性基本可代表原閘址取水口以上徑流特點。南河、西河的徑流主要來源于降雨。據(jù)南河上游邛崍站資料統(tǒng)計,多年平均流量為30.5m3/s,折合年徑流量9.62億m3,年徑流深670mm。支流斜江大邑站多年平均流量為6.61m3/s,折合年徑流量2.08億m3,年徑流深760mm。?江新新場站多年平均流量為15.4m3/s,折合年徑流量4.85億m3,年4.66億m3,年徑流深1318mm。按各測站地理位置來看,徑流有從西北向東南、從上游向下游逐漸減小的特點。徑流在年內的變化與降雨在年內的變化基本相上述特性反映了南河上游徑流年內分配特點,由于處于人工渠系水網區(qū),原閘址攔河壩斷面以上的來水是原閘址目前可直接取用的水源。其水源由溪河所承擔的南河(西河)流域內邛崍、大邑、蒲江三縣部分灌面灌溉后的回由于原閘址所在的南河河口無國家水文測站,南河及西河上游雖有一定數(shù)量的水文測站和流量觀測資料,但由于南河上下游下墊面條件差異較大,上游影響較大,加上南河現(xiàn)有水文測站只控制了流域上游(干流邛崍站控制集雨面制斷面以上集雨面積為非閉合流域,其來水組成如前所述主要由三部份組成。除南河本流域天然來水部份外,其余二部份是無法用水文測站資料直接計算出。(;)徑流計算通過分析南河來水組成情況可知,通過水文測站計算其徑流量較為困難,原閘址閘前水位資料不僅反映了渠道閘門上游水位,同時也近似反映了南入金馬河,當水位高于大壩堰頂高程后,攔河壩開始溢流,上游來水經通濟堰根據(jù)攔河壩壩型,攔河壩過壩流量按寬頂堰流公式,對于寬頂堰行進流速(F)0.67(F)0.67水位(m)水位(m)由于原閘址攔河壩與南河河口段水流斜交,在計算過壩流量時對堰寬作了修正。將其按垂直于流向進行投影,以投影長度作為計算時用的堰寬。即度,α為其交角,根據(jù)通濟堰壩工程布置圖,壩軸線與河道橫斷的夾角約為日平均水位,通過率定的水位流量關系曲線換算為逐日渠道平均流量。由渠道3.53.02.52.00.50.001020304050流量(m3/s)南河河口斷面以上總流量包括進入通濟堰原閘址渠道流量和攔河壩溢流量。按計算的入渠流量加攔河壩同期溢流量求得南河攔河壩斷面以上總來水量,其閘址渠道水量為11.12億m3,經過南河口攔河壩進入金馬河的年水量為47.31億岷江干流徑流豐沛,但年內分配不均勻。徑流的年內分配狀況大體與降雨量的年內變化相應。根據(jù)暴雨洪水發(fā)生的規(guī)律和天氣變化的因素,汛期為5~10月,多發(fā)生在7月,一般歷時較長,汛期水位變幅較大,水位變幅約為6~至彭山站之間,雖有較大支流府河匯入,但府河洪水經成都平原水網區(qū)調蓄削峰后,其量較小,對彭山站洪水組成影響較小。彭山站歷年實測的洪水仍能反映本工程斷面岷江干流、支流西河、南河及區(qū)間流量的組成情況,且下閘址斷面積在±10%以下,可用水文模擬法推求洪水、徑流。下閘址徑流計算,以彭山*4.2-2)下閘址流域面積28200km2,彭山站控制流域面積30661km2,計算得到下閘岷江水系的暴雨以日降水量大于50mm為標準,其中,日降水量在出現(xiàn)暴雨的日數(shù)的多寡來反映一個地區(qū)暴雨的頻繁程度,以暴雨日數(shù)的月分配日的年際變化十分明顯,大多數(shù)年份無大暴雨出現(xiàn)。岷江水系暴雨區(qū)范圍廣,岷江的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其時空分布與暴雨是一致的。岷江上游洪水中,融雪徑流占的比重較大,基流較高。上游洪水主要來源于鹿頭山暴雨區(qū)。如果汶川以上與鹿頭山暴雨區(qū)同時發(fā)生較大降雨時,則易形成岷江上游的惡劣頭山暴雨區(qū)降特大暴雨,在紫坪鋪站出現(xiàn)有實測記錄以來的最大洪水,洪峰流量達5480m3/s。使岷江中游上段都江堰至新津90%以上的堤防工程靠金馬河左右岸的江安、楊柳、黑石、羊馬等干渠均受洪水襲擊,造成解放以都江堰以下岷江干流的洪水,除以上游洪水為基礎外,同時取決于區(qū)間暴雨的大小和區(qū)間支流的匯流狀況。如無區(qū)間暴雨或區(qū)間降雨很小,平原水網區(qū)將顯示較大的調蓄作用,有時會產生中游彭山站與上游紫坪鋪站洪峰流量相應但如果青衣江暴雨區(qū)內的南河、西河、青衣江以及大渡河干支流洪水與岷犍為、宜賓等地普降大暴雨,使南河、西河、青衣江、大渡河支流洪水與岷江干流洪水同時遭遇,形成彭山以下的特大洪水,這次洪水在彭山洪峰流量調查為15100m3/s,平羌峽為19600m3/s,而樂山五通橋、犍為、宜賓高場等洪峰流因太平洋暖濕氣流西進抬升形成的降雨和印度洋暖濕氣流北進阻塞形成的降雨,常在不同時期發(fā)生在岷江中下游不同的地區(qū)。所以岷江上、中、下游不此外,還有由短歷時、小范圍特大暴雨引起的突發(fā)性洪水,往往產生泥石鐵路、公路、通訊中斷,人員傷亡、房屋和農田毀壞等嚴重災害。但是,由于岷江金馬河~彭山的歷史洪水調查工作始于50年代。先后有成勘院、四川省水文總站及四川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等單位多次進行過洪水調查。四川省洪水分析辦公室(省洪辦)在匯集各家洪水調查成果的基礎上,著重對歷史洪水發(fā)生年代、洪峰水位、洪峰流量進行了分析,經多方比較論證,整編刊布了四川省水利水電勘探設計研究院對歷史洪水做了較全面的調查和復核,調查訪邛崍縣城關南街楊河口為中心進行調查,共訪問到四位老人。這些洪水年份老洪水,有如下記載:縣城墻內從未有洪水災害,臨大水時,東、北、西三門口子(約一尺二高)剩約不到一寸。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大水,淹至禪房后壁大面方上。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大水約矮于民國二十三年的水五寸。民什邡春、高赴興(城南街屈云村)二位老人在各自賬本中記載有丁巳年岸,在早上就淹到我的屋子,當時我在家,最高水約一小時,后來水就退下去,我們河壩里都被水淹了,水退后屋粉壁上有渾水淹的印子。城南街屈云村村民由于新津地處平原水網區(qū),南河進入平原段后河道比降平緩,多在1‰左右,加上五河匯聚,自古以來飽經洪患,同時也積累了防御洪澇災害的經驗。根據(jù)調查資料推算,在南河口河段,1917年洪水為首大洪水,重現(xiàn)期為南河流域面積3640km2,四川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于1967年5月在?江河于南河匯口下游設立了邛崍水文站,控制集水面積1435km2。斜江河是南河下為成都平原規(guī)劃專用站,控制集水面積264km文分析計算的設計依據(jù)站,兩站均為四川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的基本站點,其水文測驗均嚴格按水文測驗規(guī)范進行,成果由四川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整編。洪水選樣方法采用年最大值法。本次洪水頻率計算考慮了歷史大洪水,由于特大洪水與實測洪水之間存在空位,整個樣本的排序是不連續(xù)的,因此采用=,M=1,2,......a,m=1,2,......n(4.2-4)定線。經實測大水年資料驗證,擬定的邛崍站水位流量相關線與實測洪峰配合成不連續(xù)系列進行頻率分析,用P-Ⅲ型曲線經驗適線,用適線法確定的統(tǒng)計參P=1%P=2%P=5%3根據(jù)南河流域歷史文獻及斜江流域歷史洪水調查情況分析,大邑站歷史洪成不連續(xù)系列進行頻率分析,用P-Ⅲ型曲線經驗適線,用適線法確定的統(tǒng)計參數(shù)及各種頻率的設計洪水,大邑站設計洪P=1%P=2%P=5%3原閘址工程河段(南河河口段)及其附近溝渠縱橫,加上攔河壩抬高南河水位,使洪水計算十分困難。由于攔河壩壩前水位缺年最高水位觀測記錄,無法通過堰流公式計算攔河壩過壩最大流量。南河流域雖然有一些國家基本水文2005年,四川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進行通濟堰渠首取水改造工程實以下三種方法:根據(jù)南河調查洪峰流量進行頻率分析適線推求設計洪水;用邛本次南河河口(原閘址)洪水設計成果,以邛崍水文站及大邑水文站為設采用上游和周邊水文站(邛崍、大邑、新新場站)年最大流量頻率計算值采用邛崍站頻率流量加上邛崍站~南河口區(qū)間同頻率流量組成南河口設計流P=1%P=2%P=5%一1二P=1%P=2%P=5%1(F)0.67(F)0.672(F)0.67(F)0.673大邑邛4大邑邛50.67三123采用成果及其合理性分析。上述三種計算方法成果分析比較:方法一、三方法二以邛崍(大邑)水文站的洪峰模數(shù)替代南河全流域,使得計算的洪析,南河洪峰流量隨流域面積的增加遞增較小,這是因為邛崍(大邑)以上地形地貌、降雨強度與下游差別較大。南河過邛崍(大邑)后進入成都平原,分流、岔河很多,形成河網地區(qū),河網調蓄作用使上游洪峰受到了急劇削減。區(qū)方法三(區(qū)間洪峰模數(shù)法)采用區(qū)間洪峰模數(shù)加上邛崍(大邑)站同頻率流量真實地反映了這種客觀規(guī)律,因此南河口設計洪水,本階段推薦方法三的1987年以來,南河未發(fā)生較大洪水,原調查歷史洪水的順位未發(fā)生改變,積P=1%P=2%P=5%河口處)水水無根據(jù)岷江中游的洪水特點、基本資料情況及設計洪水實際需要,統(tǒng)計時段為洪峰流量。分析計算方法為水文比擬法,即依據(jù)彭山站水文基本資料、四川考慮彭山站與下閘址區(qū)間面積較小,使用水文比擬法(面積比法)縮放至本工(1)岷江新津-彭山段歷史洪水調查及重現(xiàn)期分析如洪水特性所知:“不同河段,洪水重現(xiàn)期有所不同”。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測設計院、四川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成都工學院及樂山地區(qū)水電局等單位,民國六年(1917)六月初一死的,初二扎靈堂,初三、四大雨,初四下午水漲在彭山河段,李洪順(指自己住宅前面)說:民國六年的洪水與1888年有杰階沿)說:民國六年六月初一漲水,淹齊曾有杰階沿上,剛齊坎足,當時我正在抬糖。李大娘(指李大娘家磨盤上)說:民國三十六(民國三十六年即彭山洪調經整編后1917年洪峰流量為15100m3/s;1947年洪峰流量為“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六月崇慶、邛崍大水。五月眉山大水”;“民國六年足規(guī)范要求前提下,與徑流分析系列相一致,本次彭山站設計洪水分析采用P=1%P=2%P=5%B、充分分析岷江水系歷史洪水情況,結合本地區(qū)實際及資料系列,頻率果比較,可知兩者相差不大,各頻率設計值在±2%以內。綜合分析,設計洪峰P=1%P=2%P=5%3通濟堰下閘址工程斷面洪水除岷江干流洪水和支流西河洪水外,還有區(qū)間暴雨形成的洪水和較大支流南河洪水。干支流洪水和區(qū)間洪水的組成情況極為復雜。在缺乏所需的實測資料情況下,很難進行干支流區(qū)間洪水的組合計算。在本工程斷面下游約31.8km有岷江干流控調蓄削峰后,其量較小,對彭山站洪水組成影響較小。彭山站歷年實測的洪水仍能反映本工程斷面岷江干流、支流西河、南河及區(qū)間洪水的組成情況,且下閘址斷面與彭山站間的控制面積僅相差9.1%左右。在缺乏資料的情況下,上下游區(qū)間面積在±10%以下,可用水文模擬法推求設計洪水,本次通濟堰下閘址洪水設計成果,以采用彭山水文站為設計依據(jù)站,年最大流量頻率計算值按面積修正移用,即洪峰用面積比的2/3次方計算,通濟堰下閘址設計洪水成果如表%P=1%P=2%P=5%無無下閘址設計洪水分析成果相差不大,各頻率設計值在±1%以內。綜合分析,設都江堰市紫坪鋪鎮(zhèn)。根據(jù)《四川省岷江干流新津河段7號攔河閘工程初步設計通濟堰原閘址上游來水由南河和由順江電站尾水渠引入的西河來水組成,兩處均無實測資料。但南河和西河來水均匯集于南河攔河壩上游。因此,利用通濟堰堰上實測水位采用堰流公式計算過壩流量能反映兩處的來水。本次根據(jù)通濟堰原閘址處各分期最高水位按堰流計算過壩最大流分期最大流量系列進行頻率計算,求得各分期設計流量,加上同期通濟堰渠道P=5%222222受外江閘下閘控制,攔河壩下游金馬河流量在非汛期只有外閘至南河口區(qū)間補給水,該區(qū)間又以西河來水為主,因此攔河壩下游各分期設計流量采用西河躍子巖站分期洪水成果按面積修正至河口后,加入南河過壩流量組成攔河壩據(jù)通濟堰下閘址工程河段洪水特性及施工設計要求,需分析分期為10~5分期施工洪水分析計算主要依據(jù)站仍采用距閘址較近的彭山站資料,同時考慮紫坪鋪水庫對施工期洪水的影響,對紫坪鋪站在紫坪鋪水庫建庫前的水文資料作還現(xiàn)分析,即:在相應枯水期分期內,對紫坪鋪洪水采用兩種方式還現(xiàn),其一當紫坪鋪站洪水大于水庫滿發(fā)流量時按水庫滿發(fā)流量下泄(本次分析水庫滿發(fā)下泄流量采用840m3/s);其二當紫坪鋪站洪水小于水庫滿發(fā)流量時按來水下泄。在相應分期內紫坪鋪站洪水削減值即為還現(xiàn)洪水差值。由彭山站分期系列減去紫坪鋪站相應系列還現(xiàn)洪水差值,即為紫坪鋪影響下現(xiàn)狀分期洪水系列。P=5%彭山站《7號站通濟堰下閘址工程斷面分期洪水洪峰流量,按面積修正移用彭山站分期洪水成果,即洪峰用面積比的2/3次方計算。下閘址分期設計成果見表4.2-13。大P=5%算水月《7號月析成果比較,可知兩者相差不大,各分期、各頻率設計值在±1%以內。綜合分2)懸移質實測資料不足時,可通過本站水沙關系,如年、月輸沙量關系,利用本站徑流資料來插補延長輸沙量系列;也可通過本站與上、水文手冊查輸沙量模數(shù)圖;調查設計流域或相似流域已建水庫的淤積沙量,據(jù)此估算設計站的多年平均年輸沙量;用經驗公式估算,這類公式大多以流域的地質、地貌、植被、氣候和治理程度等因素為定量指標,建立輸沙量和這些指本流域內無實測泥沙資料,挪用彭山水文站實測懸移質泥沙資料,近似推G=q5*F(4.2-5)原閘址流域面積3640km2,下閘址流域面積28200km2,挪用彭山站輸沙模數(shù)360kg/km2,計算得到原閘址懸移質輸沙量131.9萬噸,下閘址懸移質輸沙量數(shù)量上有一定的比例。利用這種比例關系,根據(jù)懸移質年輸沙量推求推移質年3)利用上、下游或相似流域已建水庫淤積資料,根據(jù)泥沙的顆粒級配,粗根據(jù)《四川省水文手冊》收集到的實測資料分析,在一般平原河道,推移上述懸移質、推移質輸沙量計算結果,未考慮水庫等水利工程對輸沙量的上控制流域面積22662km2,占岷江上游面積的98%;多年平均流量469m3/s,泥沙來量的98%,能有效的調節(jié)上游水量、控制洪水和泥沙,紫坪鋪水庫修建閘址各斷面河段無水文觀測資料,水位流量關系分析選用金馬河通濟堰閘面的水位流量關系曲線。依據(jù)現(xiàn)場查勘河床的組成,對比現(xiàn)狀河道主槽斷面形態(tài),參照成都市、新津區(qū)歷次規(guī)劃采用的糙率成果,糙率根據(jù)實測水邊線及調位流量關系示意圖見圖4.3-3,下閘址高程(m高程(m)水位(m)460456452448444440斷面斷面32斷面44斷面514584564544524504484464440150300450600750900起點距(m)年實測水量值位流量值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水位(水位(m)458456454452450448446444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流量(m3/s)0根據(jù)《中國地震動參數(shù)區(qū)劃圖》(GB18306-2015)可知,測區(qū)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0g,地震動加速度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45s,對應地震基本烈度值為Ⅶ度。工區(qū)內地質構造較簡單,無大的斷裂構造分布,主要受外圍強震及中強震的影響。經地震地質背景和地震危險性分析,工程場地未來面臨的地震危險性主要來自于龍門山斷裂帶潛在震源區(qū),其次為龍泉山斷裂帶上及蒲江-新津斷裂帶。工程區(qū)屬區(qū)域構造穩(wěn)定性好,適宜該本工程的建設。成都及其附近地區(qū)界系統(tǒng)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統(tǒng)灰白色砂質礫石層;砂質和殘坡積物,厚度灰白色,褐灰色砂質礫石層,黃褐色粘土質砂灰白,褐黃色含粘土砂質礫石層;灰褐色砂質粘土層,黑色腐殖質粘土層,含資陽人和動物化上更新統(tǒng)黃褐色含粘土質砂質礫石層;褐黃色含粉砂粘土黃,黃褐色含粘土質砂質礫石層,含礫砂質粘土層,頂部局部為含鈣質結核粉砂質粘土。厚度黃褐色砂質礫石層含粉砂粘土層,頂部局部含中更新系棕紅色含粘土質砂質礫石層,局部夾厚層砂質粘土,花崗巖礫石強烈風化,褐紅色網紋狀粉砂質粘土層,頂部局部為黃色鈣質結核粘土。厚度淺黃色砂質礫石層夾透鏡狀層;褐黃色含礫砂質粘土層。礫石成分復雜,花崗巖礫石強烈風化。橙黃色多高嶺石粘土,玫瑰色云母粘土,具水平中生界白堊紀上統(tǒng)紫紅色粘土巖夾鈣質粉砂巖。下部為含方解石晶下統(tǒng)紫紅色塊狀細粒巖屑長石砂巖、長石砂巖,偶夾巖、脈石英礫石為主的礫巖。礫石含量高達60%以上,礫徑一般2~5cm,滾圓度好。厚度144-251m。龍泉山及以西。下部為桃紅色塊狀細粒巖屑長石砂巖。偶夾粘土巖。上部為紫紅色巖屑長石砂巖。長石砂巖與粉砂巖、粘土巖互層。龍泉山以東為灰紫色塊狀細粒長石砂巖夾鈣質礫巖,厚度龍泉山及以西為紫紅色細粒巖屑砂巖、巖屑長石3米含石英礫石之礫巖。龍泉山以東為紫紅色塊侏羅紀上統(tǒng)蓬萊鎮(zhèn)組紫紅,磚紅色粘土巖,粉砂巖,與紫紅、灰白色厚層塊狀細粒長石砂巖、長石石英砂巖不等厚互層,中部夾一層灰白色薄層狀灰?guī)r,上部夾一層紫紅,鮮紅色粘土巖、砂質粘土巖,夾紫紅色薄層狀細粒長石砂巖、粉砂巖,中部夾一層紅綠色鮮紅色粘土巖,砂質粘土巖,夾淺紅色薄層狀粉砂巖及中層狀細粒長石砂巖,底部偶夾灰綠色薄層狀泥灰?guī)r。西部為砂質粘土巖夾少許瘴層狀粉砂淺紫紅,黃灰色厚層塊狀細粒長石砂巖,巖屑長石砂巖,與紫紅,灰紫色砂質粘土巖粉砂巖互層,頂部海漫等建議以經必要碾壓夯實等工程處理措施后的漂卵礫石夾砂層作為鋪蓋的在施工過程中,需采取必要的抽排水措施,建議河床中砂卵石臨時開挖邊坡(2)河床閘室段建議以漂卵礫石夾砂層(Q4al+pl)或下層弱風化粉砂質泥巖、泥質粉砂巖層為持力層,兩種建基方式作技術經濟比較后確定。選用不同的地層做持力層時應充分考慮壓縮及不均勻變形問題,采取相應的工程處理建議將防沖槽基礎嵌入基巖一定深度,以增強其抗沖安全性能。但基坑開挖后存在基坑涌水問題,需做好基坑排水,建議采取有效的抽、排水措施,同時對(6)由于工程區(qū)地下水位較高,基礎多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施工開挖就在河道中或緊鄰河邊,而含漂石砂卵石為中等~強透水層,施工中存在基坑涌水問題,應采取必要的降水、排水等工程處理措施。深基坑施工時應采取支撐等安全防范措施,基礎開挖可放階開挖,堆棄土應與基坑邊緣保持一定距離,以免(7)石頭河擋水閘建議以經必要碾壓夯實等工程處理措施后的漂卵礫石夾基坑涌水問題。在施工過程中,需采取必要的抽排水措施,建議河床中砂卵石o,河床平直開闊,河谷呈淺“U”型,谷底寬481~530m,河床底部高程閘址區(qū)均被第四系沖洪積層及人工堆積層覆蓋,沖洪積層主要巖性為砂壤土及砂卵礫石,人工堆積層主要物質為砂卵石,下伏基巖為白堊系上統(tǒng)灌口組,巖性以砂巖、泥質砂巖為主,局部夾砂質泥巖。工程區(qū)位于熊坡背斜東南翼,巖層走向340-0°,傾向70-90°,傾角2-4°。在通濟閘右岸老君山一帶見緩傾角砂巖陡崖,下閘址下游450m處的河心灘見砂巖出露,局部巖層產狀異常,推測為斷層影響,斷層性質不明。主要發(fā)育三組裂隙。閘址區(qū)河水對砼無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及鋼結構弱腐蝕。據(jù)現(xiàn)場調查,下閘址區(qū)未發(fā)現(xiàn)斷層、(1)庫區(qū)未見滑坡、泥石流及潛在不穩(wěn)定體等,工區(qū)內歷史坡等不良地質災害記載。本次地質勘探鉆孔中亦未發(fā)現(xiàn)對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左岸地質結構為砂卵石層,存在繞堤滲漏問題,需要采取必要的工程處理措施。(3)當通濟堰正常蓄水時,庫區(qū)兩岸局部低洼地帶存在一定內澇問題,為房屋有輕微的浸沒影響,應加強房屋的監(jiān)測工作。建議采用“前堵后排”的方排滲溝、減壓井,對后期規(guī)劃的建筑基礎作回填墊高處理。為保證水庫蓄水后(4)堤岸基本不存在淹沒問題,但涵管和涵洞均存在一定的淹沒問題,需庫區(qū)均被第四系沖洪積層及人工堆積層覆蓋,沖洪積層主要巖性為砂壤土工程區(qū)位于熊坡背斜東南翼,巖層走向30~60°,傾向120~150°,傾角金馬河(岷江)為工程區(qū)地表水最低排泄基準面。區(qū)內地下水按埋藏條件分為孔隙水與基巖裂隙水??紫端饕x存于第四系全新統(tǒng)砂卵礫石層中,與江水水力聯(lián)系好,水量豐富,受大氣降水和上游江水補給,向下游排泄??碧狡陂g帶中,水量不豐,主要通過第四系全新統(tǒng)孔隙潛水入滲補給。工程區(qū)地表水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與鋼結構具有弱腐蝕性,對砼無腐蝕性。據(jù)現(xiàn)地質測繪及鉆孔勘探可知,庫區(qū)域未發(fā)現(xiàn)斷層、泥石流、滑坡、危巖體、地面塌陷等不本工程所需天然建筑材料主要有:卵礫石回填料、砂礫料、漂卵石。卵礫石回填料用于通濟堰左右岸連接段、導流圍堰的填筑和堤防加固的回填,砂卵石、砂礫料用于海漫砌筑、堤防加固的格賓石籠、排水溝及墊層回填等項目,據(jù)調查,新津區(qū)各預拌砂漿和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均正對外銷售,為當?shù)厥姓?、工民建、公路、水利等建筑行業(yè)廣泛使用,其月生產混凝土大于3萬m3,年生產30萬m3以上,其質量儲量均能滿足設計需要。故本工程所需混凝土粗細骨料均可到該商品料場購買獲得,主要為碎石路面+混凝土路面,綜合運閘室結構一般根據(jù)泄流特點和運行要求可選用開敞式、胸墻式、涵洞式等是在抬高河道水位以利于灌區(qū)及工業(yè)生活用水,以及形成生態(tài)水環(huán)境。所形成的水域為河道槽蓄型水庫,基本無調節(jié)洪水能力,因此閘型選擇應盡可能采用有利于泄洪的方案,減少汛期對洪水的壅高,避免對防洪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新建通濟堰攔河閘選擇開敞式攔河閘。開敞式攔河閘可選擇的堰型較多,結合式低實用堰。寬頂堰閘室底板為平底,構造簡單;低實用堰構造復雜,施工不度出流,實用堰流和平底閘的泄流能力差別不大。因此泄水建筑物型式選用開中墩厚2.8m,底板頂面高程447.50m,檢修平臺閘門均采用露頂式平面滑動鋼閘門。工作閘門為平板閘門,單孔凈寬14m,布置在閘室中游,卷揚式啟閉機控制。工作門上游設平板檢修閘門,采用移動式高分子聚合材料滑塊。閘門采用雙吊點,動水啟閉,選用型號為QPQ-2×中墩厚2.8m,底板頂面高程447.50m,上游為弧形閘門,單孔凈寬14m,布置在閘室下游側,液壓式啟閉機控制。工作門水流方向長度37.5m。工作閘門采用露頂式弧形鋼閘門,工作閘門采用雙主橫支鉸采用球面自潤滑軸承,側止水采用L型止水,底止水采液壓設備間修建在閘室下游端閘墩頂上,墩頂高程464.00m。閘室上游側布置弧形閘門方案有閘頂建筑簡潔、不需設置門槽、過閘水流順暢、啟閉設備容量較小、正常運行較節(jié)能等優(yōu)點。弧形閘門所需閘墩尺寸較大、較高,閘室底板較長,鋼筋混凝土工程量較大;弧形閘門制造安裝的要求相對較高,后期平面閘門布置緊湊,制造、安裝較易,使用安全可靠,維修方便,與弧形閘門方案相比具有閘墩尺寸小、工程量小等優(yōu)點,且閘門及啟閉機操作與維護較為容易。但平面閘門需設置較高的啟閉機房,門槽水力學條件較差,在閘門液壓式啟閉機有布置緊湊,體積小,重量輕,承載能力大,傳功平穩(wěn)等優(yōu)點。但與卷揚式啟閉機相比,液壓啟閉機對工作環(huán)境要求較高,零部件比較精密,出現(xiàn)故障不容易排除,維修養(yǎng)護成本高于卷揚式啟閉機,對運行管理要求卷揚式啟閉機具有啟閉機結構簡單,操作方便,運行速度較快,性能可靠,維修方便,維護項目少等優(yōu)點。與液壓啟閉機相比,卷揚式啟閉機外形較大,平板閘門及弧形閘門結構布置形式均可行,下階段將進行進一步比選,本階段綜合考慮工程量、后期維護及運行管理等因素,選取平面工作閘門卷揚式(3)宜選擇在地質條件較好的地點,盡量避免在不良地基(5)水閘施工要考慮材料來源、對外交通、施工導流、場地布置、本次通濟堰改造工程僅對攔河閘進行改造,不涉及進水閘及灌溉渠道,現(xiàn)狀通濟堰灌區(qū)進水閘位于南河河口右岸,為滿足功能取水功能,攔河閘閘址需位于進水閘下游南河河口處或南河與金馬河匯口下游金馬河干流上。擬定原閘址方案位于南河河口處,下閘址方案位于南河與金馬河匯口下游金馬河干流上??h城2座,以改善岷江中游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沿岸河流生態(tài)景觀。綜合考慮新津縣城市規(guī)劃及城市發(fā)展對水景觀的要求,擬將下閘址與岷江流域綜合規(guī)劃中新津馬河洪水頂托影響。從減緩頂托影響角度出發(fā),使南河與金馬河匯口處洪水下泄通暢,攔河閘應盡可能位于南河入金馬河河口下游,受白鶴灘濕地公園的限制,攔河閘需位于濕地公園上游;另有鐵路橋位于匯口下游金馬河干流,根據(jù)《鐵路安全管理條例》第三十七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在鐵路橋梁跨越河閘應位于鐵路橋上游,同時考慮攔河閘消能防沖建筑物的布置,擬定通濟堰原閘址攔河閘建筑物從左至右依次為:左岸連接段、左側溢流壩段、泄洪絲籠防沖槽。溢流壩兩端為翼墻連接段,翼墻采用墻頂高程459.00m,墻底高程443.50m~450.00m,擋墻墻高9.0m~15.5m,墻后本方案建設內容包括兩大部分:通濟堰改造工程和相關配套工程。其中,堤防加固工程、南河新津城區(qū)段河道疏浚清挖工程、石頭河擋水閘工程及石頭1)通濟堰攔河閘拆除重建工程布置在南河河口。由24孔泄洪閘和兩側溢干流左岸從新建通濟堰至鐵溪河入口,河道樁號13+915~9+374,堤岸長度13+915~9+015,堤岸長度4637.7m,兩岸總長9302.3m。實際加固左岸長度4366.3m,右岸長度3331.6m,總長7697.9m。本工程堤防加固時按近期防洪標功能是阻擋南河洪水頂托倒灌。擋水閘為寬頂堰,堰頂高程均為451.80m,閘5)石頭河部分回水河段堤防加固工程布置在擋水閘至石頭河入口河段,河游向下游依次布置檢修閘門和工作閘門,工作閘門采用弧形閘門,檢修閘門采用平面閘門;左岸邊閘室邊墩內布置直徑1.3m的生態(tài)放水管,進口底高程下閘址方案建設內容包括兩大部分:通濟堰改造工程和相關配套工程。其中,通濟堰改造工程為攔河閘樞紐拆除重建工程;相關配套工程為南河新津城區(qū)段堤防加固工程、南河新津城區(qū)段河道疏浚清挖工程、石頭河擋水閘工程及南河新津城區(qū)段堤防加固工程、南河新津城區(qū)段河道疏浚清挖工程、石頭攔河閘建設包括:上游防沖結構、閘室、下游防沖結構、兩岸連接段、生閘室上游設20.0m長混凝土鋪蓋,鋪蓋頂高程446.0m,游依次布置檢修閘門和工作閘門,檢修閘門距閘墩上游面2.6m,距工作閘門攔河閘消能防沖設施包括消力池、海漫及防沖槽。采用底流式消能,閘室60cm,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海漫下游接7.0m長防沖槽,防沖槽頂面高程攔河閘左右岸采用混凝土擋墻和翼墻與原堤防銜接。兩岸連接段結構基本本次擬在閘址處修建一座交通橋,連接金馬河兩岸,滿足該河段左岸工業(yè)本工程為一級公路,橋面路幅寬度29.5m(2m人行道+2m非機動車道根據(jù)攔河閘工程的布置情況、過魚類別及上下游水頭差,魚道采用仿生態(tài)金馬河兩岸堤防加固主要包括:堤防結構加固和防滲加固。堤防加固防洪河左岸1181.7m、右岸984.0m。堤防結構加固和防滲加固主要措施包括:砼防考慮到通濟堰攔河閘閘址位于白鶴灘國家濕地公園保育區(qū)和恢復重建區(qū),攔河閘蓄水淹沒了部分原有的灘涂。本次通濟堰改造主要解決南河的洪水下泄號68+210~樁號70+082及堤防根據(jù)通濟堰改造及相關配套工程可行性研究項目地質勘查報告,從庫岸穩(wěn)定、庫區(qū)淤積、地形條件、覆蓋層深度等方面綜合比較分析上、下閘址工程地定68.4%,基本穩(wěn)定岸址積//件度址址址址水根據(jù)上述比較結果,下閘址在庫岸穩(wěn)定、河床覆蓋層厚度、基巖破碎帶分年岷江上游控制性水利工程紫坪鋪水庫大壩修建完成,紫坪鋪水庫可將壩址上游百年一遇洪水削減為十年一遇洪水。紫坪鋪水庫建成后,金馬河由于上游泥沙補給減少,河道下切嚴重,通濟堰攔河閘下游南河與金馬河匯口處河底高程用金馬河下切的有利影響,降低攔河閘閘底板高程可有效降低南河新津城區(qū)河經水利計算分析,原閘址重建攔河閘,對南河進行疏挖,可降低南河新津套實施金馬河河道疏挖整治,對穩(wěn)定南河、金馬河河勢、水流流態(tài),減弱金馬河下溉供水保證率也與現(xiàn)狀一致;下閘址方案攔河閘上游水源包括南河、金馬河和西河共同來水,水源增加,可有效提高灌溉與供水保證率,灌溉供水保證率可作為未來擴大通濟堰灌區(qū)面積和供水范圍提供水源保障。同時,南河來水水質為三類水,金馬河來水可達到二類水質,下閘址方案庫區(qū)水質更優(yōu),可提高通原閘址方案與現(xiàn)狀通濟堰攔河閘基本保持一致,不改變現(xiàn)有的通行條件和攔河閘布置在原閘址,正常蓄水位454.00m,閘址上游回水區(qū)與現(xiàn)狀通濟攔河閘布置在下閘址,正常蓄水位454.00m,抬高了金馬河枯水期河道水位,金馬河臨河已建堤防堤頂高程為457~465m,堤內均分布Ⅰ級階地,地形寬緩平坦,階面高程452~461m,階地上部砂壤土弱透水性,下部砂卵礫石中等~強透水性。庫區(qū)兩岸階面高程在設計正常擋水位附近,土體為相對透水的浸沒區(qū)鉆孔與抽樣調查結果為:浸沒區(qū)房屋建筑持力層絕大多數(shù)為砂卵礫下閘址庫首左岸浸沒影響區(qū)位于五津鎮(zhèn)黃桷社區(qū)胡壩子至民航飛行學院第影響嚴重區(qū)面積為0.038km2,影響輕微區(qū)面積為0.187km2。下閘址庫首右岸浸沒影響區(qū)位于鄧公場至通濟閘一帶,地面高程在454.0m~455.8m,浸沒影響區(qū)面積為0.101km2,其中影響嚴重區(qū)面積為0.016km2,影響輕微區(qū)面積為0.085km2。從庫區(qū)浸沒影響分析,原閘址不存在浸沒影響,下閘址存在一定的浸沒影響范圍,但下閘址浸沒影響可通過一定的工程措施予以減輕或消除。原閘址較在正常蓄水位454.0m情況下,統(tǒng)計上、下閘址方案00原閘址與下閘址位置較近,兩岸均有已建交通道路,因此兩閘址交通條件相近,材料運輸距離、施工強度相當。原閘址與下閘址樞紐建筑物組成基本相同,施工復雜程度無明顯差異。但原閘址位于城區(qū)范圍,兩岸分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點火線圈項目申請報告模范
- 2025年建筑行業(yè)策劃策略與綠色施工協(xié)議書
- 2025年子女監(jiān)護權策劃補充協(xié)議的法律效力分析
- 2025年醫(yī)療器械供應與醫(yī)療服務合作框架協(xié)議
- 2025年先進汽車修理設施租賃合同
- 2025年停車場地承包經營協(xié)議范本
- 2025年勞動者家庭醫(yī)療保健策劃與子女援助協(xié)議
- 2025年爭斗賠償和解協(xié)議格式
- 2025年合作導師協(xié)議范本
- 2025年農業(yè)發(fā)展公司技術咨詢服務合同范本
- 無菌技術操作-PPT課件
- 公司辦公室5S管理規(guī)定(實用含圖片)
- 人教版小學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教材解讀
- JTT888-2020公共汽車類型劃分及等級評定_(高清-最新)
- 某天然氣公司場站設備管理制度
- 臨時碼頭施工方案
- 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生產力布局和產業(yè)調整專項規(guī)劃
- 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與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優(yōu)秀課件
- 電力工程施工單位如何提升管理辦法
- 商場撤場申請書
- 《建筑固定消防設施》PPT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