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語文中國文化經(jīng)典研讀學案(21份)-人教課標版4_第1頁
2018版高中語文中國文化經(jīng)典研讀學案(21份)-人教課標版4_第2頁
2018版高中語文中國文化經(jīng)典研讀學案(21份)-人教課標版4_第3頁
2018版高中語文中國文化經(jīng)典研讀學案(21份)-人教課標版4_第4頁
2018版高中語文中國文化經(jīng)典研讀學案(21份)-人教課標版4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相關(guān)讀物直書史家直筆芻論(節(jié)選)王曉天直筆和曲筆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史學的一對孿生子,無直亦無曲,無曲亦無直。兩者均是中國古代史學的傳統(tǒng),卻是對立著的兩種傳統(tǒng)。直筆,作為治史的原則和方法,直接與曲筆相對立,直筆主張尊重客觀事實,“不虛美,不隱惡”,而曲筆卻從主觀需要出發(fā),“愛憎由己,高下在心?!睆牡赖掠^來看,直筆是史家的一種職業(yè)或?qū)W術(shù)道德?!暗抡吆危恐鴷咧男g(shù)也。”它體現(xiàn)了“數(shù)百年來人們就知道的,數(shù)千年來在一切處世格言上反復(fù)談到的、起碼的公共生活原則”之一——“直”和“直道”,盡管這“直”和“直道”仍然窒息在封建道德的外殼內(nèi),但它是具有積極意義的。而曲筆本來就是剝削階級劣根性、腐朽性的體現(xiàn),即或從封建道德的角度看也是要受譴責的,在史學方法論上也沒有任何價值,是一個純粹消極的東西。因此,直筆和曲筆是相對立的,是兩種對立著的史學傳統(tǒng),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直筆和曲筆又有著同一性,即都是適應(yīng)著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需要。這種同一性是由舊史學作為剝削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作為統(tǒng)治階級的工具,總是要為一定的階級服務(wù)這一根本屬性所規(guī)定的,它們是相互補充的兩個方面,舍此就不會有舊史學,就不會形成一個如此繁雜、根深葉茂的舊史學體系。知識卡片.作家作品劉知幾(—),字子玄,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唐代著名史學家。唐高宗永隆元年()舉進士,武則天長安二年()開始擔任史官,撰起居注,歷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書少監(jiān)、太子左庶子、左散騎常侍等職,兼修國史。景龍二年(),劉知幾因不滿于當時史官制度的混亂和監(jiān)修大臣對修史工作的橫加干涉,辭去史職,“退而私撰《史通》,以見其志”?!妒吠ā?,中國古代第一部系統(tǒng)的史學理論著作,卷,成書于中宗景龍四年()?!妒吠ā钒▋?nèi)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其中內(nèi)篇的《體統(tǒng)》《紕繆》《弛張》三篇在北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前已佚,全書今存四十九篇。內(nèi)篇為全書的主體,著重講史書的體裁體例、史料采集、表述要點和作史原則,而以評論史書體裁為主;外篇論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雜評史家得失。.背景資料《直書》,選自《史通》?!爸睍本褪遣浑[諱事實真相,不飾惡虛美,如實記載歷史事實。中國史學的兩個高峰都出現(xiàn)在唐以前。尤其是東漢至隋末,史學逐漸從經(jīng)學的附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問。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唐代史學家劉知幾總結(jié)前代史書,寫出了《史通》一書。在當時皇權(quán)專制“黑云壓城城欲摧”的形勢下,直書精神一直頑強地承擔著其應(yīng)有的歷史使命。傳統(tǒng)敘事史學因為直書精神的保持,而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為中國過去的文明留下了大量可靠的歷史見證,為世界各國尤其是亞洲諸國留下了無數(shù)珍貴的歷史記載。.相關(guān)知識我國的史官制度,傳說起于黃帝時期,這當然不可信。但有可靠的證據(jù)表明,至少在商代,我國已出現(xiàn)了史官與官方記事制度,甲骨文中便有“作冊”“史”和“尹”等史官名稱。至西周,史職日繁,不但天子有史官,一些諸侯國也先后設(shè)置了史官。其時史官的職掌范圍雖然很廣,包括天算歷法、祭祀、占卜、圖籍管理、宮廷文秘等,但據(jù)實直書史事無疑是其基本工作之一,《國語·楚語》即稱“有事不書,是史失其職守”。由于史官須具備廣博的天文、地理和人文知識才能充任,故在當時社會文化尚不發(fā)達的條件下,一般只能通過家族內(nèi)的父子傳授和世襲來繼續(xù)這一事業(yè),這就使史官在先秦國家的政府中形成了一個比較特殊而自成一格的職官系統(tǒng)。加之當時統(tǒng)治階級普遍養(yǎng)成了一種重視歷史借鑒的深沉意識,史官及其專業(yè)職能遂因之而受到朝廷和社會的相當尊重,處于非他人所能隨意罷斥或替代的地位。自主學習.易誤讀字違忤(ǔ)吁可畏乎(ū)瓦礫(ì)箕裘未隕(īǔ)王劭(à)棲毫(ī)斧鉞(è)糟粕(ò)抽戈犯蹕(ì)無所阿容(ē).通假字勵其匪躬之節(jié)(匪,通“非”,不)私存《嘿記》之文(嘿,通“默”).一詞多義道\\\{(\\\\(而小人之道也(準則),直如弦,死道邊(道路),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風尚),道芷陽間行(取道),何可勝道也哉(說,講)))曾\\\{(\\\\(曾無憚色(竟然),曾未足喻其高下也(也),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是高、曾時為一戶者(與自己隔兩代的親屬),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曾經(jīng))))朝\\\{(\\\\(則穢跡彰于一朝(朝代),一朝始雪(天、日),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上朝),坐北朝南(對,向),期年不聽朝(政事),江漢朝宗于海(歸)))被\\\{(\\\\(惡名被于千載(流傳),澤被后世(及,引申為覆蓋),被火之后,無處安身(遭受),文天祥被執(zhí)于五坡嶺(表被動),被發(fā)行吟澤畔(通“披”,披散),凝霜被野草(覆蓋)))若\\\{(\\\\(若邪曲者,人之所賤(像),曰:“不若與人?!保ū鹊蒙希?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同,相當),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如此,這樣),桑之未落,其葉沃若(用在形容詞或副詞后,表示事物的狀態(tài),相當于“……的樣子”))).古今異義()樹之風聲古義:好的風氣今義:刮風的聲音;傳播出來的消息()其敘述當時古義:當時歷史今義:過去某件事情發(fā)生的那個時候;當初()蓋烈士徇名古義:積極建立功業(yè)的人今義:為正義事業(yè)獻出生命的人()而責史臣不能申其強項之風古義:倔強、不肯低頭,比喻剛直不屈今義:實力強的項目.詞類活用人之所賤(形容詞作動詞,鄙視)人之所貴(形容詞作動詞,珍視)樹之風聲(名詞作動詞,樹立)況史之為務(wù)(名詞作動詞,寫史)或身膏斧鉞(名詞作動詞,赴死或受死)貫三光而洞九泉(名詞作動詞,埋葬)無聞后代(使動用法,使……聞).文言句式()判斷句正直者,人之所貴,而君子之德也()省略句或身膏(于)斧鉞,取笑(于)當時直如弦,死(于)道邊()被動句或身膏斧鉞,取笑當時;或書填坑窖,無聞后代或列營渭曲,見屈武侯.熟語集釋披沙揀金:分開沙子來挑選金子。比喻從大量蕪雜的事物中去粗取精。文本研讀人遵循五常(指仁、義、禮、智、信),士人有各種善行,有的邪,有的正,有的曲,有的直。那些邪的、曲的人,被人輕賤,因為那是小人的做法;那些正直的人,被人尊重,因為那是君子的品德。然而世人大多都傾向于邪曲而放棄正直,不踐行君子的做法,而遵行小人的行為,為什么呢?俗話說:“正直得像弓弦一樣,往往死在路邊;邪曲得像鐵鉤一樣,反而會加官晉爵。”所以人們寧可順從(權(quán)勢)來保持自身平安,也不違逆(權(quán)勢)而招致禍害。更何況史書的任務(wù),就是用來勸誡世人,樹立好的風氣。遇到賊臣逆子、淫亂的君主,如果直白地記下他們的事跡,不掩飾他們的過失,就會把他們的惡行彰顯出來,使他們的臭名流傳千年。這樣說來,豈不可怕!如果環(huán)境允許這么做就去做(直筆記史),如果環(huán)境不允許這么做卻做了就會兇險。比如董狐寫史不用隱筆,趙盾為了法度而蒙受屈辱。他們沒有什么沖突,各自按自己的原則做事沒有什么疑慮,這樣以后成就了他良直的名聲,名傳今古。至于像齊史記載崔杼弒君,司馬遷寫出漢武帝的過錯,韋昭在東吳秉直記事,崔浩寫史犯了魏國的忌諱,他們有的身遭刑戮,被當時人嘲笑;有的寫成的書被填埋,后人無法看到。世道就是這樣,卻要責怪史臣不能保持剛直不屈的性格、激勵自己舍己盡忠的節(jié)操、不折腰的氣節(jié),實在很難啊。因此張儼因憤激而決心努力,私下保存《嘿記》;孫盛心中不平,私下撰寫了《晉陽秋》寄到遼東以存其真。(他們)以此來避禍,幸好得以保全了自己。我們足以(借此)得知世道的艱辛,也了解了實錄的難能可貴。但是一一考察從前的史事,求證于直白的詞句,雖然古人的糟粕,真假相雜,而我們披沙揀金,有時就能收獲寶貝??疾煳鲿x統(tǒng)治期間,史官特別多。當晉宣帝、晉景帝開創(chuàng)晉朝基業(yè)之初,曹氏和司馬氏之間政權(quán)交替的時候,比如在渭曲列陣,被諸葛亮擊敗,又比如魏帝曹髦討伐司馬昭,反被成濟刺殺。陳壽、王隱,都閉口無言,陸機、虞預(yù)也停筆沒有敘述。到了習鑿齒(人名),才申明了死諸葛退走活仲達、成濟持刀犯駕的說法。歷朝歷代的誣造,從此才被澄清??疾炝曡忼X的記事,大概就是近代遺留下來的直錄精神吧?再有宋孝王的《風俗傳》王劭的《齊志》,他們敘述當時的事情,都致力于細究真實情況??季慨敃r北魏的王公,祖宗產(chǎn)業(yè)還沒有喪盡;北齊的將相,后代仍然還在。而這兩人直書他們的避諱,竟然沒有一點害怕。剛正不阿,大概就是這類人吧?剛烈之士重視名聲,壯士注重氣節(jié),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像南史、董狐仗義直書,不避諱權(quán)勢;韋昭、崔浩的奮筆直書,無所屈從于人。雖然在保全自己防備受害方面有所不足,但是他們的留芳余烈,人們到現(xiàn)在還稱道。和王沈?qū)憽段簳废啾?,后者借助邪曲的筆法獲取高官,再和董統(tǒng)寫《燕史》相比,后者通過取媚于權(quán)勢而獲取榮華,一邊是上貫三光,一邊是下埋九泉,即使這樣說也不足以說明他們的高低之別啊?!局髦細w納】本文以豐富的史實材料對中國史學中“直書”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作了深入論述。作者認為,敢于奮筆直書、彰善貶惡是史學家的最高境界,“直書”就是要善惡必書,不虛美,不隱惡;在具體敘述中,要避免個人好惡。他稱贊歷史上那些秉筆直書的史家,認為正是他們敢于彰善貶惡的精神,才體現(xiàn)了歷史的公正無私,而對那些“曲筆阿世”“諛言媚主”的人,作者則持批評態(tài)度。要點解析人稟五常,士兼百行“五常之道”實際上是“三綱”的具體化。董仲舒又認為,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關(guān)系的基本法則,治國者應(yīng)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在他看來,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個重要特點,在于人類具有與生俱來的五常之道。堅持五常之道,就能維持社會的穩(wěn)定和人際關(guān)系的和諧。百行,各種品行、德行?!杜f唐書·孝友傳·劉君良》:“士有百行,孝敬為先?!蓖醴蛑蹲x四書大全說·論語·陽貨篇四》:“五常百行,何一而不以恭、寬、信、敏、惠行之?五常百行,道也?!蔽谋咎骄浚疚牡闹行恼擖c是什么?作者為提出中心論點,采用了怎樣的引出方式?思路提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史之為務(wù),申以勸誡,樹之風聲”。文章為了引出中心論點,先從人的本性談起,認為世人為了生存,都選擇了明哲保身,“寧順從以保吉,不違忤以受害”。接著,筆鋒一轉(zhuǎn),提出作為史官,修史卻有自己的要求,要“申以勸誡,樹之風聲”。即史書以勸懲為目的,好事則褒之,壞事則貶之,以此來樹立好的風氣,懲惡揚善,使那些亂臣賊子不敢輕易做壞事。從而亮出了本篇的中心論點,并暗示了能秉筆直書的不易。.作者在提倡“直書”,贊美“信史”時,對“曲筆”有怎樣的看法?思路提示:作者提倡“直書”,對不懼權(quán)勢、不惜身家性命秉筆直書的史官給予了高度的贊美與歌頌。作者對某些因客觀環(huán)境的險惡或朝代的頻繁更迭不能“直書”的史家也給予了理解。在文中,作者舉六朝之時,曲筆或隱晦事實真相的例子比比皆是,說明史家有些也無所適從,還想在亂世中茍全性命。但是,作者在理解的前提下,更認為這些史家有責任以筆為槍,對那些昏君逆臣進行口誅筆伐,正視聽,討逆賊,起到“申以勸誡,樹之風聲”的作用。你所說的孤獨并不是孤獨賈平凹好多人在說自己孤獨,但說自己孤獨的人其實并不孤獨。孤獨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遺棄;而是無知己,不被理解。真正的孤獨者不言孤獨,偶爾做些長嘯,如我們看到的獸。弱者都是群居著,所以有蕓蕓眾生。弱者奮斗的目的是轉(zhuǎn)化為強者,像蛹向蛾的轉(zhuǎn)化。但一旦轉(zhuǎn)化成功了,就失去了原本滿足和享受欲望的要求。我見過相當多的郁郁寡歡者,也見過一些把皮膚和毛發(fā)弄得怪異的人,他們似乎要裝扮成孤獨的模樣。這不是孤獨,是孤僻。他們想成為六月的麥子,卻在僅長出一尺余高就出穗孕粒,結(jié)的只能是蠅頭般大的果實。每個行當里都有孤獨人,在文學界我遇到了一位。他的聲名流布全國,對他的誹謗也鋪天蓋地,他總是寵辱不驚,過著自己的日子,進行著自己的寫作,但我知道他是孤獨的?!跋壬?,”我有一天走近了他,對他說,“你想想,當一碗肉大家都用眼睛盯著并努力嘗試去吃到,你卻首先將肉端跑了,能避免不被群起而攻之嗎?”他聽了我的話,沒有說是或者不是,也沒有停下來握一下我的手,只是突然間,他淚流滿臉?!跋壬壬蔽覕f著他還要說。“我并不孤獨。”他說完,便匆匆地走掉了。我以為我要成為他的知己,但我失敗了,那他為什么要流淚呢?,“我并不孤獨”又是什么意思呢?一年后這位作家又出版了新作,在書中的某一頁上我讀到了“圣賢庸行,大人小心”八個字,我終于明白了,塵世并不會輕易讓一個人孤獨的。群居需要一種平衡,嫉妒而引發(fā)的誹謗,扼殺,羞辱,打擊和迫害,你若不再脫穎,你將平凡,你若繼續(xù)走,走,終于使眾生無法趕超了,眾生就會向你歡呼和崇拜,尊你為神圣。神圣是真正的孤獨。走向孤獨的人難以接受憐憫和同情。(時間:分鐘滿分:分)一、基礎(chǔ)訓練(分).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項是()(分).夫人稟五常,士兼百行.私存《嘿記》之文.況史之為務(wù),申以勸誡.假回邪以竊位解析項,“嘿”同“默”。答案.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分).不踐君子之跡踐:踐行。.披沙揀金披:分開。.馬遷之述漢非述:記載。.私存《嘿記》之文存:心里懷著。解析項,存:保存、收藏。答案.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全部相同的一組是()(分)\\\{(\\\\(小人之道也,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曾無憚色,江南好,風景舊曾諳))\\\{(\\\\(則穢跡彰于一朝,南朝四百八十寺))\\\{(\\\\(惡名被于千載,秦王復(fù)擊軻,被八創(chuàng)))解析項均為名詞,朝代。項,名詞,準則動詞,說;項,副詞,竟然副詞,曾經(jīng);項,動詞,流傳動詞,遭受。答案.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組是()(分)\\\{(\\\\(然世多趨邪而棄正,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而行由小人者,伏尸而哭))\\\{(\\\\(曲如鉤,反封侯,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蓋亦難矣,合蓋隆起))解析項,均為轉(zhuǎn)折連詞;項,連詞,表并列連詞,表修飾;項,動詞,像動詞,及;項,副詞,表推測名詞,蓋子。答案.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相同的一項是()(分).人之所貴.壯夫重氣.貫三光而洞九泉.人之所賤解析項,是名詞用作動詞,其他三項是形容詞用作動詞。答案.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古今意義不相同的一項是()(分).申以勸誡,樹之風聲.邪正有別,曲直不同.或書填坑窖,無聞后代.持諂媚以偷榮解析項,古義:風教,引申為好的風氣。今義:①刮風的聲音;②傳播出來的消息。答案.將下列各句補充完整。(分)()雖古人糟粕,真?zhèn)蜗鄟y,而,。(),不作瓦礫長存。(),;曲如鉤,反封侯。()若邪曲者,人之所賤,而小人之道也;,,。答案()披沙揀金有時獲寶()寧為蘭摧玉折()直如弦死道邊()正直者人之所貴而君子之德也二、閱讀理解(分)(一)課內(nèi)閱讀(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題。夫人稟五常,士兼百行,邪正有別,曲直不同。若邪曲者,人之所賤,而小人之道也;正直者,人之所貴,而君子之德也。然世多趨邪而棄正,不踐君子之跡,而行由小人者,何哉?語曰:“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惫蕦庬槒囊员<?,不違忤以受害也。況史之為務(wù),申以勸誡,樹之風聲。其有賊臣逆子,淫君亂主,茍直書其事,不掩其瑕,則穢跡彰于一朝,惡名被于千載。言之若是,吁可畏乎!夫為于可為之時則從,為于不可為之時則兇。如董狐之書法不隱,趙盾之為法受屈。彼我無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至若齊史之書崔弒,馬遷之述漢非,韋昭仗正于吳朝,崔浩犯諱于魏國,或身膏斧鉞,取笑當時;或書填坑窖,無聞后代。夫世事如此,而責史臣不能申其強項之風,勵其匪躬之節(jié),蓋亦難矣。是以張儼發(fā)憤,私存《嘿記》之文;孫盛不平,竊撰遼東之本。以茲避禍,幸獲兩全。足以驗世途之多隘,知實錄之難遇耳。.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分).茍直書其事,不掩其瑕瑕:缺點。.不違忤以受害也忤:順從.韋昭仗正于吳朝仗:依仗。.竊撰遼東之本竊:私下里。解析項,忤:違逆。答案.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分)\\\{(\\\\(然世多趨邪而棄正,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故寧順從以保吉,木欣欣以向榮))\\\{(\\\\(茍直書其事,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則穢跡彰于一朝,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解析項,均為代詞,他們的。項,連詞,表并列連詞,表假設(shè);項,連詞,表目的,用來連詞,表修飾;項,介詞,在介詞,表被動。答案.下列有關(guān)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分).作者認為史書以勸懲為目的,好事則褒之,壞事則貶之,以此來樹立好的風氣,懲惡揚善,使那些亂臣賊子不敢輕易做壞事。.作者引用了東漢末年流行于京都洛陽的童謠“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以此來說明行君子之德的不易。.作者認為董狐是幸運的。他因受到孔子的贊揚,趙盾雖然不同意他對自己弒君的記載,但也沒有刁難他;傷害他。.作者用張儼著《嘿記》,秘藏不宣;東晉孫盛寫了兩個不同版本的《晉陽秋》,以此來逃避災(zāi)禍,說明直書之難。解析項,理解分析錯誤。董狐是幸運的,但不是因為孔子的贊揚,趙盾才不刁難他、傷害他的。答案.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分)()正直者,人之所貴,而君子之德也。譯文:()夫為于可為之時則從,為于不可為之時則兇。譯文:()足以驗世途之多隘,知實錄之難遇耳。譯文:解析第()句是判斷句,注意翻譯出判斷語氣。第()句重點是虛詞的用法。第()句是一個長句,“足以”統(tǒng)轄到句末。答案()那些正直的人,是人們所尊重的,以為那是君子的做法。()如果環(huán)境允許這么做就去做(直筆記史),如果環(huán)境不允許這么做卻做了就會兇險。()(人們從中)足夠用來得知世道的艱辛,也了解了實錄的難能可貴。(二)課外閱讀(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題。劉子玄,名知幾,以玄宗諱嫌,故以字行。年十二,其父為授《古文尚書》,業(yè)不進,父怒,楚督之。及聞為諸兄講《春秋左氏》,冒往聽,退輒辨析所疑,嘆曰:“書如是,兒何怠!”父奇其意,許授《左氏》。逾年,遂通覽群史。以善文詞知名,擢進士第。武后證圣初,詔九品以上陳得失。子玄上書,言:“君不虛授,臣不虛受。妄受不為忠,妄施不為惠。今群臣無功,遭遇輒遷,至都下有‘車載斗量,杷椎碗脫’之諺?!庇种^:“刺史非三載以上不可徙,宜課功殿,明賞罰。”后嘉其直,不能用也。時吏橫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誅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無良而甘于禍,作《思慎賦》以刺時。累遷鳳閣舍人兼修國史中宗時擢太子率更令介直自守累歲不遷會天子西還子玄自乞留東都三年,或言子玄身史臣而私著述,驛召至京,領(lǐng)史事。遷秘書少監(jiān)。時宰相韋巨源、紀處訥、楊再思、宗楚客、蕭至忠皆領(lǐng)監(jiān)修,子玄病長官多,意尚不一,而蕭至忠數(shù)責論次①無功,又仕偃蹇②,乃奏記求罷去。因為蕭至忠上書,言著史之“五不可”,又言:“朝廷厚用其才而薄其禮。”蕭至忠得書,悵惜不許。楚客等惡其言詆切,謂諸史官曰:“是子作書,欲致吾何地?”始,子玄修《武后實錄》,有所改正,而武三思等不聽。自以為見用于時而志不遂,乃著《史通》,譏評今古。徐堅讀之,嘆曰:“為史氏者宜置此坐右也?!遍_元初,遷左散騎常侍。會其子為太樂令,抵罪,子玄請于執(zhí)政,玄宗怒,貶安州別駕。卒,年六十一。子玄善持論,辯據(jù)明銳,視諸儒皆出其下,朝有論著輒豫。歿后,帝讀《史通》,稱善。追贈工部尚書,謚曰文。(取材于《新唐書》)【注】①論次:編寫。②偃蹇:困頓艱難。.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分).累遷鳳閣舍人兼修國史中宗時擢太子率更令介直自守累歲不遷會天子西還子玄自乞留東都.累遷鳳閣舍人兼修國史中宗時擢太子率更令介直自守累歲不遷會天子西還子玄自乞留東都.累遷鳳閣舍人兼修國史中宗時擢太子率更令介直自守累歲不遷會天子西還子玄自乞留東都.累遷鳳閣舍人兼修國史中宗時擢太子率更令介直自守累歲不遷會天子西還子玄自乞留東都解析首先要從意思上去判斷,另外,要注意一些人名、官職名的提示作用。答案.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分).諱嫌,就是避諱,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是古代避諱的總原則。如東漢為避光武帝劉秀諱,改“秀才”為“茂才”。.擢進士第,又可稱為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jīng)考試合格后錄取成為進士。但是唐宋時的“進士”有別于明清時的“進士”。.禮部是古代官署“六部”(吏、戶、禮、兵、刑、工)之一,管理全國學校事務(wù)、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等事宜。.“謚”即謚號,是古代對君、侯、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在其死后追封的稱號,用以表彰其功績或品德,謚號只能由朝廷授予。解析項,“謚號”有褒揚性的美謚、憐惜性的平謚、貶義性的惡謚三種?!爸u號只能由朝廷授予”錯誤。一般文人學士或隱士的謚號,由其親友、門生或故吏所加,稱為私謚,與朝廷頒賜的不同。答案.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分).劉知幾少年時對《左傳》頗感興趣,聽講后還能辨析疑難。父親了解了他的想法之后就答應(yīng)教授他《左傳》。.劉知幾因為蕭至忠多次指責他編史無成效,加上仕途不順等原因曾自請離職,蕭至忠最終并未答應(yīng)劉知幾的請求。.劉知幾在編寫《武后實錄》時,因為意愿不能實現(xiàn),于是就寫了《史通》來譏評今古,引來徐堅等人的不滿。.劉知幾自視極高,在史學方面有很多獨到的見解,后因替犯罪的兒子求情而遭貶。去世后,皇帝還是肯定了他的史學貢獻。解析項,徐堅并沒有不滿,而是高度評價了《史通》的價值。答案.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分)()君不虛授,臣不虛受。妄受不為忠,妄施不為惠。譯文:()三年,或言子玄身史臣而私著述,驛召至京,領(lǐng)史事。譯文:答案()君主不應(yīng)輕易地授予官職,大臣不應(yīng)輕易地接受官職。(臣子)隨便地接受官職不是忠誠,(君王)任意地授予官職不是施恩。()三年,有人上書說劉子玄身為國家的史臣卻私自著述,朝廷派人從驛路征召他到京師,處理寫史的事務(wù)?!緟⒖甲g文】劉子玄,名知幾,因為避玄宗的名諱,所以就用他的字來代替。十二歲時,父親給他講授《古文尚書》,學業(yè)不見長進,父親惱怒,用小杖責打來督促他。后來聽說父親要給兄長們講授《春秋左氏傳》,劉子玄混在里面去聽,回來后就剖析疑難的問題,感嘆說:“《古文尚書》要是像這樣,我怎么會懈怠呢!”父親對他的想法感到很驚異,答應(yīng)給他講授《春秋左氏傳》。過了一年,劉子玄就通覽了各種史書。他以擅長文詞知名。后來考中進士。武后證圣初年,下詔令讓九品以上的官員陳述朝廷政事得失。劉子玄上書說:“君主不應(yīng)輕易地授予官職,大臣不應(yīng)輕易地接受官職。(臣子)隨便地接受官職不是忠誠,(君王)任意地授予官職不是施恩。如今群臣沒有功勞,碰到機遇就能升遷,以致京城中有‘車載斗量,杷椎碗脫’(形容數(shù)量多)的諺語?!庇终f:“刺史任職不是三年以上的不可以轉(zhuǎn)任,應(yīng)當考核政績的優(yōu)劣,明確獎懲?!蔽浜蠓Q贊他的直率,但沒有采納他的建議。當時,酷吏橫行,禍及善良的人,公卿被誅殺的接連不斷。劉子玄為士人沒有良知并甘心于這種禍亂之狀而感到哀傷,寫了《思慎賦》來諷議時事。幾度升遷做到了鳳閣舍人,兼修國史。中宗時,提拔為太子率更令,以耿介正直要求自己,多年沒有升遷。適逢天子西回長安,劉子玄自己請求留在東都。三年,有人上書說劉子玄身為國家的史臣卻私自著述,朝廷派人從驛路征召他到京師,擔任寫史的事務(wù)。遷任秘書少監(jiān)。當時宰相韋巨源、紀處訥、楊再思、宗楚客、蕭至忠都兼任監(jiān)修,劉子玄苦于長官太多,想法、觀點不統(tǒng)一,而蕭至忠又多次指責他編寫無成效,加之仕途不順利,于是奏記請求離職,并借機向蕭至忠上書,對他講了著史的“五不可”。又說:“朝廷雖重用史官的才能,卻沒有給予史官相應(yīng)優(yōu)厚的禮遇?!笔捴林铱催^之后,感嘆愛惜他的才華,沒有準許他離職。宗楚客等人憎惡劉子玄的批評直率嚴厲,對史官們說:“這個人作書,想把我們置于何地?”當初,劉子玄編修《武后實錄》,有所改正,而武三思等人不采納。劉子玄以為自己雖被朝廷任用,但自己的意愿卻不能實現(xiàn),于是著《史通》,來譏刺品評古今的史書。徐堅讀《史通》后,感嘆道:“寫史的人應(yīng)當把這本書作為自己的座右銘?!遍_元初年,劉子玄調(diào)任左散騎常侍。正趕上他的兒子任太樂令,犯事被治罪,劉子玄向宰相求情,玄宗發(fā)怒,把劉于玄貶到安州做別駕。在安州去世,享年六十一歲。劉子玄善于提出新的見解,論辯考據(jù)清晰敏銳,認為當時的那些文士們都不如自己,朝廷有所論著他總要參與修撰。在他去世后,玄宗閱讀《史通》,稱贊寫得好。追贈他為工部尚書,謚號為文。三、表達交流(分).《直書》一文中,劉知幾對“仗氣直書,不避強御”“肆情奮筆,無所阿容”的史家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