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建筑課件_第1頁
宗教建筑課件_第2頁
宗教建筑課件_第3頁
宗教建筑課件_第4頁
宗教建筑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宗教建筑

第一節(jié)佛教建筑

一、佛寺的格局

宋代以來,禪宗寺院興盛,盛行“伽藍七堂”制度,七堂為:三門、佛殿、法堂、方丈室、廚房、浴室、東司(廁所)。

自明代以來,中國佛教的“伽藍”制度已基本形成定式,佛寺格局也基本一致了。寺院的基本布局為:寺院的布局二、佛像藝術

(一)名稱1.佛佛為梵文“佛陀”的簡稱,意思是“覺者”。佛能達到“三覺”,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佛像

2.菩薩菩薩在佛教中的地位僅次于佛,能達到自覺、覺他,即既能自我解脫,又能下救眾生。印度佛教中的菩薩本為男子或中性形象,但傳入中國后逐漸演變,有的呈女子形象,如觀音菩薩。菩薩3.羅漢全稱為阿羅漢。修行果位在菩薩之后,只達到自覺,即自我解脫,不再受生死輪回之苦。

4.護法神佛教中有許多護法神,佛教傳入中國后,中國民間神話傳說中的人物逐漸融入這些護法神的形象。今天在寺廟中常見的護法神有力士、四大天王、韋馱等。

(二)特征1.佛佛所穿的衣服,大致是下穿裙衣掩蓋下半身。裙衣沒有帶襻,以帶束布而成褶。佛教的各派所宗的衣褶及布色略有不同。佛的頭頂上有肉髻,頭上生螺發(fā),眉間生白毫(是佛成道的象征)。

2.菩薩一般頭戴各式寶冠,身穿天衣(一種輕而柔軟的衣物,相傳為諸天所穿,故名),全身有纓絡、耳珰、頸飾、胸飾、臂釧、腕釧等各種珠寶佩帶裝飾。

3.羅漢一般是光頭、袈裟。

4.天王全身披華麗的鎧甲,手持各種法器,顯得英武、威猛。5.力士上身露出強健的肌肉,驃悍、強壯。(三)手印

欣賞佛教藝術,還必須知道佛的“手印”(佛像的手有各種不同的姿勢,佛教稱之為“印相”或“印契”,一般稱為“手印”),各種手印有其特定的含義,這是識別各種佛像的重要依據(jù)。最常見的“手印”有以下幾種:1.說法印以拇指與中指(或食指、無名指)相捻,其余各指自然舒展。這一手印象征佛說法之意,故稱說法印。

2.定印又稱禪定印。常見的是:雙腿結(jié)跏趺坐,左手橫置左足上。(右手或為說法印或為觸地印)另一種是:雙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于左手上,兩拇指指端相接。這一手印表示禪思,是內(nèi)心安定之意。4.與愿印一手自然下垂,掌心向外,表示能滿足眾生的愿望。此印相具有慈悲之意,所以往往與施無畏印配合。

3.施無畏印屈手上舉于胸前,手指自然舒展,手掌向外。這一手印表示佛為救濟眾生的大慈心愿。據(jù)說能給于眾生勇氣和力量,使之無所畏懼。5.觸地印手臂下垂,手指觸地,表示釋迦在成道以前的過去生中,為了眾生犧牲自己的一切,這一切唯有大地能夠證明,因為這些都是在大地上做的事。1.三門殿(四)寺院殿堂及佛像

2.天王殿天王殿格局彌勒

南方增長天王東方持國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韋馱1韋馱2

大雄寶殿是寺院的正殿,或稱“大殿”?!按笮邸笔轻屽饶材岬牡绿?,稱贊釋迦牟尼佛威德高上的意思。大雄寶殿內(nèi)供奉的主尊像是釋迦牟尼佛像。大殿內(nèi)供奉的佛像有一尊、三尊、五尊、七尊之分,以一尊或三尊較為常見。佛像兩側(cè)常有由弟子、菩薩等組成的左右協(xié)侍像。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3.大雄寶殿釋迦牟尼及二弟子(迦葉阿難)(1)一尊三身佛(2)三尊①三身佛

橫三世佛②三世佛

a.

橫三世佛

藥師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豎三世佛b.豎三世佛

(3)五尊

在有的寺院大殿里塑的是五尊佛像,叫“五方佛”。五方佛是東、西、南、北、中這五方佛的總稱。根據(jù)佛教密宗的說法,這五佛是由五種智慧所成,能綜合說明佛的意義。

華嚴寺大雄寶殿內(nèi)五佛十八羅漢(4)十八羅漢4.三圣殿

(1)東方三圣

東方凈琉璃世界,教主是藥師佛。全稱是“藥師琉璃光如來”,也稱“大醫(yī)王佛”。民間常把他當作消災祛病的“藥師”、“醫(yī)王”來供奉。他手下有左協(xié)侍日光遍照菩薩和右協(xié)侍月光遍照菩薩。

(2)西方三圣

因為凈土宗在中國廣泛流傳,擁有眾多信徒,所以中國寺院的三圣殿大多供奉的是西方三圣。“西方三圣”是指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左協(xié)侍觀音菩薩、右協(xié)侍大勢至菩薩的合稱。阿彌陀是梵文的音譯,意譯作“無量壽”,故“阿彌陀佛”也稱“無量壽佛”。因眾生死后會被阿彌陀佛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故阿彌陀佛又稱“接引佛”。4.觀音殿

觀世音是梵文的意譯,意思是能普遍“觀察”世界上的一切聲音。觀世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上首菩薩,表現(xiàn)一切佛的大悲心,所以是救世之最切者。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唐朝后簡稱觀音菩薩。傳入中國后,演化為象征慈母之愛、具有大慈大悲女性之美的神。因此,在民間極受愛戴和敬仰。今天寺院里所見到的觀音菩薩的形象和裝束,基本上是在唐代就定型的。佛經(jīng)里的觀音有種種化身,因此寺院里供奉的觀音像也各式各樣,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圣觀音(1)圣觀音

一首二臂,結(jié)跏趺坐,手中或持蓮花或結(jié)定印的尊嚴像,天冠中有阿彌陀佛像。

自在觀音(2)自在觀音

就是一足盤膝,一足下垂,很自在的形象。十一面觀音(3)十一面觀音

觀音具有十一個臉面。其形象,根據(jù)《觀音十一面經(jīng)》。另有其他各種面部排列,都是依據(jù)各種經(jīng)軌記載不同而有差別。

(4)千手千眼觀音

其形象是:除身上合掌的兩只手之外,再在身體的左右兩側(cè)各有二十只手,手中各有一眼,共四十只手四十只眼,各配上“二十五有”(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共有二十五種有情存在的環(huán)境),四十與二十五相乘,正好等于一千,而成“千手千眼”。此種觀音像最主要的特征是四十二臂,除胸前合什的兩手外,其余的四十只手各拿法器,一般是立像。普寧寺千手千眼觀音三、現(xiàn)存著名佛教圣地(一)佛教名山

四大佛教名山1.五臺山塔院寺白塔

五臺山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圣地,為佛教中文殊菩薩講經(jīng)說法的道場。

五臺山現(xiàn)存寺廟中以“五大禪處”——塔院寺、顯通寺、殊像寺、羅喉寺和菩薩頂以及南山寺、佛光寺等最為著名。

文殊菩薩2.普陀山

我國著名佛教圣地,并辟為觀音菩薩道場。全盛時全山寺庵達200余座,有僧尼數(shù)千?,F(xiàn)存古剎中以普濟、法雨、慧濟三大寺最為著名。普陀山不肯去觀音院觀音菩薩3.峨眉山

峨眉山導游圖

我國著名佛教圣地,為普賢菩薩道場。峨眉山萬年寺磚殿普賢菩薩4.九華山

唐開元年間,新羅國金喬覺來此辟地藏王菩薩道場,后經(jīng)宋、元、明、清日益興旺。鼎盛時寺廟達300多座,僧眾4000余人,享有“佛國仙城”之號。現(xiàn)山上仍存祗園寺、化成寺、月身寶殿、百歲宮等寺廟70余座。

九華山百歲宮地藏菩薩白馬寺(二)著名寺廟

是佛教傳入我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寺院。相傳蔡愔、秦景二人去西域求取佛經(jīng),在月氏遇來自天竺的攝摩騰和竺法蘭兩僧,四人同行,用白馬馱經(jīng)迎回洛陽。次年建寺,以白馬命名,故名白馬寺。

1.白馬寺佛光寺

佛光寺東大殿在構造做法、造型比例上,均集中反映了唐代木構建筑的特點,被稱為中國建筑的“瑰寶”。此外,佛光寺東大殿內(nèi)的唐塑、壁畫、墨跡也負盛名,與該建筑合稱“佛光寺四絕”。2.佛光寺佛光寺大殿內(nèi)部3.獨樂寺

位于天津薊縣城西門內(nèi),始建于唐代,主體建筑為遼統(tǒng)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是我國古代木結(jié)構建筑的代表作。

觀音閣上下兩層,中間設一暗層,通高23米,梁柱接隼部位因位置和功能不同,共用24種斗拱,以建筑手法高超著稱,閣內(nèi)觀音立像因頭頂10個小佛頭,故稱十一面觀音,高16米,是我國最大的泥塑佛像之一。獨樂寺觀音閣十一面觀音4.華嚴寺

位于山西大同市西部,是遼金時期我國華嚴宗重要寺廟之一.始建于遼。因寺內(nèi)曾“奉安諸帝石像、銅像”,當時還具有遼皇室祖廟性質(zhì)。

此寺主要殿宇皆面向東方,這與契丹族信鬼拜日、以東為上的信仰和居住習俗有關。華嚴寺大雄寶殿華嚴寺大雄寶殿內(nèi)(五尊佛)5.雍和宮

位于北京城東北部安定門內(nèi),它是北京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喇嘛廟,占地約6.6萬多平方米。

雍和宮主要建筑物有天王殿、正殿、永佑殿、法輪殿和萬福閣,共五進院落。第五進是萬福閣。又名大佛樓,是雍和宮最高大的建筑物,高23米,飛檐三重。大殿正中是一尊高大的邁達拉佛(彌勒佛)站像,此像地面以上的高度為18米,地下還埋有8米。佛像是由一直徑3米的整棵白檀木雕成,外表全部飾金,矗立在漢白玉雕成的須彌座上。楠木佛龕、檀木大佛、五百羅漢山合稱為雍和宮的“三絕”。雍和宮雍和宮萬福閣法輪殿上的鎦金寶塔法輪殿內(nèi)宗喀巴像6.塔爾寺

塔爾寺位于青海西寧西南的湟中縣魯沙爾鎮(zhèn)。塔爾寺的藏語意思是“十萬佛像”。它是我國著名的喇嘛教寺院,是喇嘛教格魯派(即黃教)的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的誕生地,也是我國喇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

塔爾寺是我國西北地區(qū)佛教活動的中心,在全國和東南亞一帶享有盛名。

塔爾寺有“三絕”,即酥油花、壁畫和堆繡,它們風格獨特,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塔爾寺塔爾寺經(jīng)堂7.扎什倫布寺

扎什倫布寺藏語意為吉祥須彌山。在西藏日喀則縣南的尼色日山下。明正統(tǒng)十二年(公元1447年)由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的門徒達賴一世根敦主持興建。是班禪四世以后歷世班禪進行宗教和政治活動的中心。

寺廟周圍筑有城垣,方圓約2千米,為藏傳佛教格魯派第四大寺。另有歷代班禪靈塔,塔身包裹銀皮,鑲嵌各色寶石,輝煌燦爛,耀人眼目。寺內(nèi)收藏的佛像、唐卡、刺繡以及各種精美的珍玩、供器、瓷器等亦極豐富。明清兩代皇帝頒發(fā)的大量金石印章、封誥敕書以及鐫有八思巴文的元代“大司徒印”印章,為研究西藏古代文化和藏漢關系史的重要資料。扎什倫布寺南禪寺其他著名寺廟普寧寺大乘閣大乘閣千手千眼觀音北京臥佛寺臥佛四、佛塔(一)塔的構造

塔的構造可分為:基座、塔身、塔剎和地宮,地宮保存有舍利函。

佛塔是隨著佛教從印度傳入我國而逐漸興起的。塔傳入我國后與我國建筑和文化傳統(tǒng)相結(jié)合,發(fā)展成中國式寺塔。

塔剎塔剎由剎座、剎身和剎頂組成。(二)塔的主要類型及現(xiàn)存著名古塔

塔按造型不同可分為樓閣式塔、密檐式塔、覆缽式塔、亭閣式塔、金剛寶座式塔、花塔、過街塔與門式塔、傣族塔和群塔等。1.樓閣式塔

樓閣式塔源于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的樓閣形式,可以登高遠眺。佛宮寺釋迦塔

位于應縣城內(nèi)佛宮寺中,又稱應縣木塔,建于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是國內(nèi)外現(xiàn)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結(jié)構塔。塔上下層柱使用叉柱構造,全塔共有斗拱六十余種。反映了我國古代木結(jié)構建筑的杰出成就。

西安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內(nèi),故又名慈恩寺塔,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河北開元寺料敵塔

位于河北定州市南門內(nèi)。建于宋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塔為樓閣式磚塔,八角十一層,總高84米,全部用磚筑成,是全國現(xiàn)存最高的磚塔。

因當時宋遼互相接鄰,定州為宋朝前沿,軍事地位十分重要,利用此塔了望敵情,故名料敵塔。

開元寺雙塔位于福建泉州市開元寺內(nèi)。東塔稱鎮(zhèn)國塔,西塔名仁壽塔。開元寺雙塔

此類塔一般是實心建筑,不能登臨,造型比較劃一。其特點是下部一般均建有須彌座,底層塔身較高,以上各層較低,不設門窗,有也只是通風小孔。以磚石結(jié)構為多,隋、唐時多為正方形平面,遼、金時八角形平面逐漸替代正方形平面,明、清則很少建密檐塔。2.密檐式塔

嵩岳寺塔

位于河南登封嵩山南麓,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密檐式磚塔。

塔平面為十二邊形,是我國塔中的孤例。

陜西西安小雁塔,是唐代著名佛寺薦福寺的佛塔。西安小雁塔大理三塔

位于云南大理舊城西北1千米的蒼山之麓,洱海之濱。原為崇圣寺建筑的一部分,寺前有三座塔,一大二小,鼎足而立。三塔皆為白色,秀麗、雄偉、壯觀。

佛牙舍利塔位于北京八大處公園二處靈光寺內(nèi),據(jù)了解,世界上僅存的兩顆釋迦牟尼圓寂火化后的牙齒舍利,一顆現(xiàn)在斯里蘭卡,另一顆就保存在八大處公園的佛牙舍利塔中。北京靈光寺佛牙舍利塔

3.覆缽式塔

又稱喇嘛塔,是喇嘛教的一種獨特的建筑形式,與印度“窣堵波”很相近。喇嘛塔主要特色是:臺基與塔剎造型講究一個高大基座上安置一個巨大的圓形塔肚,其上豎立一根長長的塔頂,塔頂上刻成許多相輪,再安置華蓋和仰月寶珠。妙應寺白塔

俗稱“白塔寺”。尼泊爾匠師阿尼哥曾參加設計與興建,因此,采用了尼泊爾塔的形制,又融合了具有我國民族特點的裝飾,是喇嘛塔中的精品,是我國中原地區(qū)喇嘛塔的代表作,也是我國現(xiàn)存元代最大的一座喇嘛塔。

五臺山塔院寺大白塔五臺山塔院寺大白塔,是五臺山的標志。北海白塔

位于北京市中心北海公園內(nèi)瓊?cè)A島之巔的白塔,是北京城區(qū)中心重要的人文標志之一。4.金剛寶座塔

該類塔的形式一般在高大的臺基座上建筑五座密檐方形石塔和一個圓頂小佛殿。

真覺寺金剛寶座塔位于海淀區(qū)西直門外白石橋以東的長河北岸。因其形式是在一個高臺上建有五座小型石塔,俗稱五塔寺塔。

北京真覺寺金剛寶座塔5.亭閣式塔

這種形式的塔是印度窣堵波與我國傳統(tǒng)建筑中的亭閣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常指塔檐僅一層的單層塔,大多建于隋、唐時期,唐代尤多?,F(xiàn)存單層塔通常都是僧尼的墓塔。山東歷城神通寺四門塔

位于山東歷城縣的柳埠鎮(zhèn)的神通寺四門塔建于隋大業(yè)七年(公元611年),是一個全部用青石塊砌成的單層塔。

6.傣族塔

傣族古塔大多建于山坡高地上,又因傣族集居地與緬甸接壤,所以具有緬甸塔類似風格。塔由塔基、塔身和塔剎三部分組成。塔基一般呈正方形,塔身大多為圓形,呈葫蘆狀,塔剎由一節(jié)比一節(jié)小的環(huán)節(jié)堆積而成,最上面是塔針。西雙版納曼飛龍白塔

云南西雙版納曼飛龍白塔,由九座塔組成。8個子塔圍繞著中心母塔。此塔是佛教傳入西雙版納最先建的三塔之一,是為埋葬佛的足跡而建。

7.花塔

該類型塔的主要特征是在塔身的上半部裝飾各種繁復的花式,遠觀猶如一通大花束。正定廣惠寺花塔

河北正定廣惠寺花塔,始建于金。塔為三層八角形樓閣式,磚石砌成,高40.5米。敦煌花塔

8.過街式塔與門式塔

過街式塔是建于街衢之上的塔型,門式塔與之類似,把塔的下部修成門洞的形式。前者塔下可通車馬行人,后者僅供人通行,均始于元。

篋是裝書的箱子,由于這種塔的方形塔身很像篋,里面又保存了佛經(jīng),故名寶篋印經(jīng)式塔。這種塔一般很小,原來是設置在寺廟內(nèi)存放舍利。9.寶篋印經(jīng)式塔10.群塔

登封少林寺塔林

河南登封少林寺塔林,是我國最大的一處塔林。

群塔是兩個以上塔組成的。五、石窟

石窟是佛教建筑最古老的形式之一,在印度稱為“石窟寺”。石窟本是佛教僧侶的住處,佛在世時就已經(jīng)存在了。一般石窟寺是開鑿巖窟成一長方形,在入口的地方有門窗。石窟中間是僧侶集會的地方,兩邊是住房。后來發(fā)展成為兩種形式:一種叫做“禮拜窟”,一種叫做“禪窟”。石窟的兩種形式我國現(xiàn)存的著名石窟:

1.敦煌莫高窟

俗稱千佛洞,位于甘肅敦煌縣東南25千米。洞窟鑿于鳴沙山東麓斷崖上,上下五層,南北長1600多米?,F(xiàn)尚保存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代壁畫和塑像的洞窟492個,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15身,唐宋木結(jié)構建筑5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shù)千塊。是一處由建筑、繪畫、雕塑組成的綜合藝術體。

敦煌石窟不愧為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敦煌莫高窟敦煌石窟觀音菩薩敦煌壁畫敦煌壁畫反彈琵琶2.龍門石窟

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南13千米的伊河兩岸,它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代表性洞窟有北魏式的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藥方洞和唐代的奉先寺、潛溪寺、萬佛洞、看經(jīng)寺等,共計窟龕2100多個,造像97300余尊,題記和碑碣3600多品,佛塔39座。古陽洞內(nèi)集中了“龍門二十品”中的十九品,是研究書法藝術的珍品。

龍門石窟奉先寺大佛3.云岡石窟

位于山西大同市西16千米武周山南麓,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千米,現(xiàn)存主要洞窟53個,造像51000余尊,是我國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在我國四大石窟中,云岡石窟以石雕造像氣魄宏偉、內(nèi)容豐富多彩著稱,至今仍具有強大的藝術魅力。第20窟的露天大佛為結(jié)迦趺坐,袈裟右袒,面形豐圓,薄唇高鼻,神情肅穆。是云岡石窟的代表作。

云岡石窟云岡石窟第6窟4.麥積山石窟

位于甘肅省天水縣東南約30千米處,山中崛起一峰,高150余米,如農(nóng)家積麥之狀,故名。至今保存窟龕和摩崖雕刻194處,泥塑像、石雕像7000余身,壁畫1300多平方米。泥塑有高浮塑、圓塑、粘貼塑、壁塑四種。從高約16米的阿彌陀佛,到十余厘米的小彩塑,從神圣的佛到天王腳下“金角銀蹄”的牛犢,均精巧細膩,栩栩如生。

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北魏脅侍菩薩第二節(jié)道教建筑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一般把東漢后期張陵(亦名張道陵)在四川創(chuàng)立的五斗米道和張角在河北創(chuàng)立的太平道看作是早期道教,道教是在承襲了我國古代所崇奉的神仙體系、巫術、求仙方術,并吸收了陰陽五行、道家、儒家等思想,逐漸演變而成的。道教尊老子為教主,將《老子》一書改名《道德真經(jīng)》加以宗教性的神化,奉為主要經(jīng)典。道教在發(fā)展過程中,流傳至今的“全真道”和“正一道”成為道教最主要的兩大教派。

一、宮觀的建筑特點

宮觀是道士修道、祭神和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為道宮和道觀的合稱。

道教崇拜神仙,認為神仙所居之所都是山清水秀的名山勝境,故把道觀修在名山之上、山林之中。即使是在都市里的道觀,也都建有亭臺樓閣、池榭回廊,所有這些都反映了道教崇尚自然,追求清靜、脫俗,利于隱居修煉的思想。在建筑布局上講究陰陽五行、八卦方位等學說。二、

道教供奉的神祗

1.山門是由山門殿及幡桿、華表、欞星門、鐘鼓樓等附屬設施組成。

山門殿為山門的主體建筑,大多為穿堂式。山門殿供奉的門神各地都不統(tǒng)一,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供兩位門神,面目兇惡猙獰,一手持劍,一手持葫蘆,這是神荼、郁壘。

第二種:供一位門神,戴紗帽,插笏牌,一副朝官打扮,黑臉鋼髯,一手持劍,一手掐鬼,這是鐘馗。

第三種:最常見的一種,兩位門神頭戴金盔,身披鎧甲,威風凜凜。這便是唐代名將秦叔寶和尉遲敬德。

王靈官像2.靈官殿

絕大部分宮觀的第一座殿堂都是靈官殿,靈官是道教的護法神,和佛教寺廟里的護法神韋馱的地位相當。靈官的像都是威武而兇惡,紅臉膛,三只眼,三目怒視,虬髯四張,披甲戴盔,手執(zhí)鋼鞭火輪。白云觀三清像3.三清殿

道教的神數(shù)目多而且名目多,各個道派供奉的神像有很大區(qū)別。就宮觀而言,一種是以敬奉道教共同的至高天尊為主的天尊殿體制,這種體制的宮觀,主殿便是天尊殿。一般以供奉“三清”的為多,這種天尊殿稱為三清殿。

四御像4.四御殿四御就是四帝,即:總御萬神的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總御萬星的中天紫微北極太皇大帝;總御萬靈的勾陳上宮南極天皇大帝;總御萬類的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5.三官殿

三官三官的全稱是: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

三官是主宰人間禍福之神,向三官祈禱,可去病、消災、降福,所以三官殿香火甚旺。6.圣母殿

凡稍具規(guī)模的宮觀,一般都有圣母殿。在這里“圣母”是統(tǒng)稱,具體名稱在各個宮觀不同,有的是斗姥殿(或斗姆殿),有的是元君殿,有的叫娘娘殿,還有的叫媽祖殿、天妃殿、王母殿等等。

斗姥:斗姥殿中供奉的是眾星之母中天梵炁(讀q`i,同“氣”)斗姥元君,俗稱斗姥或斗姆。(斗,即星斗。)碧霞元君:全稱是東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在民間特別是北方信仰很盛。天妃媽祖:正式名稱應叫作天妃娘娘或圣妃、天后,但在東南沿海一帶一般都叫做媽祖。在福建、廣東和臺灣等地,媽祖的名聲異常顯赫,她所受到的崇拜,往往超出大名鼎鼎的大帝等正神。7.真武殿

真武大帝,又叫玄武,宋代封為“佑圣助順真武靈應真君”,元代又封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民間俗稱真武大帝。據(jù)說在宋代、元代顯過靈,真正出盡風頭是在明代。

8.

祖師殿(1)張陵

(亦名張道陵)

道教創(chuàng)始人,將老子的《道德真經(jīng)》加以宗教性的神化,奉為主要經(jīng)典。自稱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現(xiàn)天師道(即正一道)的影響主要在南方。歷代天師府均在江西龍虎山。(2)呂洞賓

呂洞賓是八仙中的核心人物。在道教中地位極高,全真道奉為純陽祖師,亦稱呂祖。元、明時封為純陽帝君。(3)邱處機

是全真道龍門派創(chuàng)始人。對養(yǎng)生之道很有研究。王重陽死后,他成了全真道的領袖,享有很高的聲望。成吉思汗遠征東亞時,向他請教長生之道和治國之方。談話后,成吉思汗感到深得教益,遂封邱處機為“大宗師”,掌管天下道教,并賜號“神仙”。邱處機回到中原后,居住在今日的北京白云觀,白云觀從此便成為全真道的活動中心。三年后,邱處機病逝于白云觀,安葬在白云觀的安順堂。

白云觀邱祖殿八仙

民間有關“八仙”的故事流傳最廣,即鐵拐李、呂洞賓、張國老、漢鐘離、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和曹國舅。

三、我國現(xiàn)存著名道教宮觀

位于北京市西城區(qū)廣安門濱河路,為道教全真派的著名道觀。有“全真道天下第一叢林”之稱,始建于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原名天長觀。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改名太極宮,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九年(公元1224年)安置長春真人邱處機住持于此,改稱長春宮。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改今名?,F(xiàn)存觀宇為清代重建,規(guī)模宏偉壯觀,總體布局規(guī)整,依南北縱軸線布置建筑,序列疏密有致?,F(xiàn)為中國道教協(xié)會會址。1.白云觀白云觀牌樓2.永樂宮

原在山西芮城縣永樂鎮(zhèn),相傳是道教全真道北五祖之一呂洞賓的故居。初名“呂公祠”,后毀于火。元時道教全真派首領受朝廷崇信,祖師呂洞賓也倍受尊崇,于是于元中統(tǒng)三年(公元1262年)敕令建宮,名“大純陽萬壽宮”,后稱“永樂宮”。永樂宮以其精美的元代壁畫聞名中外。其中以主殿三清殿內(nèi)四周壁畫《朝元圖》最富氣派。這些元代壁畫同為我國古代藝術中的瑰寶。

山西芮城永樂宮三清殿永樂宮無極殿殿頂裝飾永樂宮無極殿壁畫3.武當山道教宮觀

武當山在湖北丹江口市境內(nèi),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據(jù)稱,真武大帝在此修煉成功“飛升”,所以歷來就是道教勝地。明初,明成祖朱棣聲稱,他起兵南下奪取政權因有北方之神真武大帝陰助而取得成功,為了報答神佑,在武當山大興土木,建造道教宮觀。武當山主峰天柱峰峰頂最高處有永樂十四年(1416年)所建金殿,全為銅鑄鎦金,仿木結(jié)構,重檐廡殿頂,形象生動逼真。殿內(nèi)寶座上供有重達10噸的真武大帝披發(fā)跣足銅像,全部建筑堪稱我國銅鑄藝術珍品。武當山紫霄宮武當山金殿武當山金殿真武神像4.青羊?qū)m

位于成都市西通惠門外文化公園內(nèi),為西南地區(qū)最大的道教宮觀。宮內(nèi)保存著道教主要典籍《道教輯要》為全國僅有。初名青羊肆。相傳老子曾牽青羊過此。唐乾封元年(公園666年)唐高宗李治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故易名青羊?qū)m?,F(xiàn)有殿宇為清代重建。宮中單角銅羊為清雍正元年(1723年)吏部上書張鵬翮在北京購得,回四川探親時送給青羊?qū)m的。此銅羊形象古怪,傳說為十二屬相化身。

第三節(jié)伊斯蘭教建筑

伊斯蘭教創(chuàng)立于公元7世紀初,創(chuàng)始人是阿拉伯半島麥加城的商人穆罕默德。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蘭教的基本教義歸結(jié)為“六大信仰”,即信安拉;信天使;信使者;信經(jīng)典(《古蘭經(jīng)》);信前定;信末日?!耙了固m”就是“順從”的意思,指教徒的一切言行都要順從唯一天神安拉的旨意。教徒被稱為“穆斯林”,它的本意就是“順從安拉的人”。伊斯蘭教徒的基本宗教義務是“五功”。一、清真寺的起源與發(fā)展

清真寺阿拉伯語稱之為“麥斯吉德”,意即“禮拜地點”。史學家一般認為,伊斯蘭教于7世紀中葉(即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開始傳入我國。在元代,隨著穆斯林的大批東遷,其宗教場所也日漸增多,“禮拜寺”成為元代人對清真寺的普遍稱呼。明清兩代是中國清真寺建筑的發(fā)展期。

二、清真寺建筑的特點

中國的清真寺建筑,大體可分為三類,一類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風格的清真寺,第二類是新疆維吾爾族地區(qū)清真寺,第三類是現(xiàn)代新建阿拉伯風格清真寺。1.中國傳統(tǒng)建筑風格的清真寺特點(1)完整對稱的布局。(2)與中國傳統(tǒng)建筑形制相結(jié)合。(3)中西合璧的建筑裝飾。(4)園林式的庭院處理。(5)嚴格遵循伊斯蘭教建筑的基本原則2.新疆維吾爾族地區(qū)清真寺建筑特點(1)清真寺密集。(2)建筑布局與形制不同。(3)維吾爾族的裝飾藝術。3.現(xiàn)代新建阿拉伯風格清真寺建筑特點(1)講究整體的色彩,形式多樣,各具風采。頗具阿拉伯建筑風格。(2)建筑材料用鋼筋混凝土,裝飾簡潔淡雅。(3)殿堂素潔淡雅,雕塑和彩畫不多。具有現(xiàn)代、樸實、肅穆的氛圍。三、我國現(xiàn)存著名清真寺

1.廣州懷圣寺

又名懷圣光塔寺,俗稱光塔寺。以懷念伊斯蘭教創(chuàng)始人穆罕默德而得名。位于廣州市越秀區(qū)光塔路,是伊斯蘭教傳入我國后最早修建的清真寺之一。始建說法不一,有說建于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重建,立有《重修懷圣塔寺之紀》碑刻一方。寺內(nèi)西南有一座高36米的圓柱形磚塔,塔身光滑,有螺旋小梯可登塔頂。

1949年后曾兩次修繕。此寺已成為研究我國伊斯蘭宗教史的重要古跡。2.泉州清凈寺

又名麒麟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通淮街。據(jù)現(xiàn)存寺內(nèi)阿文石刻記載,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整個建筑為石質(zhì)結(jié)構,為國內(nèi)唯一的石質(zhì)清真寺。全寺共有99個大小拱狀,喻作《古蘭經(jīng)》贊頌安拉的99個美名?,F(xiàn)寺內(nèi)設泉州伊斯蘭教史跡陳列室,有明成祖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頒發(fā)的保護清凈寺及伊斯蘭教的石刻《上諭》一方。1961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古伊斯蘭清真寺之一。

泉州清凈寺3.杭州真教寺

又名鳳凰寺,俗稱禮拜寺,位于杭州省杭州市中山中路。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因寺院建筑群狀似鳳凰,即立匾“鳳凰寺”,沿用至今。與泉州清凈寺、廣州懷圣寺合稱中國沿海伊斯蘭教三大古寺。

1953年由政府撥款新建混凝土框架結(jié)構,原窯殿改作禮拜大殿,拱頂,無梁架,故稱磚砌無梁殿,系宋代遺物。寺內(nèi)存有阿拉伯文碑11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西安化覺巷清真大寺

位于西安鼓樓西北的化覺巷內(nèi),又稱化覺巷清真大寺,它與西安大學習巷清真大寺并稱為中國西安最古老的兩座清真大寺,因其在大學習巷寺以東,故又叫東大寺?,F(xiàn)存主要建筑則為明清所建。清真大寺主體建筑坐西向東,四進五院,占地面積13000平方米。清真大寺的建筑形式、基調(diào)一派中國民族風格,然而,寺院內(nèi)的一切布置又嚴格按照伊斯蘭教制度,殿內(nèi)的雕刻藻飾、蔓草花紋裝飾都由阿拉伯文套雕組成,中國傳統(tǒng)建筑和伊斯蘭建筑藝術風格如此巧奪天工的結(jié)合,令人嘆為觀止,因而它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伊斯蘭文物之一。西安化覺巷清真寺鳳凰亭西安化覺巷清真寺碑亭5.

北京牛街清真寺

位于北京宣武區(qū)牛街。是北京規(guī)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清真寺。始建于北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即遼統(tǒng)和十四年。寺院為中國宮殿式建筑,建筑集中對稱,別具格局,主要建筑有禮拜殿、邦克樓、望月樓、碑亭等。內(nèi)部裝修帶有濃厚的伊斯蘭教建筑風格,總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寺內(nèi)還藏有《古蘭經(jīng)》阿波文對照手抄本、木刻和明清香爐等珍貴文物。該寺現(xiàn)為國務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牛街清真寺北京牛街清真寺擴建示意圖(勾連搭)牛街清真寺邦克樓牛街清真寺禮拜殿牛街清真寺禮拜殿天花彩繪6.

同心清真大寺

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同心縣以南。始建年代不詳。明萬歷年間(公元1573—1600年)進行第一次維修。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及1944年均曾維修。禮拜大殿為中國宮殿式建筑。大殿東面為兩層方亭式宣禮樓。1936年10月20日,中國工農(nóng)紅軍西征,解放了同心地區(qū),在這座寺內(nèi)成立了全國第一個縣級回族自治政府——陜甘寧省豫??h回民自治政府。1982—1985年自治區(qū)政府先后撥款61萬元,對該寺建筑進行徹底維修。1958年列為自治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寧夏同心清真大寺7.西寧東關清真大寺

位于青海西寧東關大街。俗稱東關大寺。據(jù)碑文記載,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后經(jīng)3次拆除重修,1914和1947年兩次擴地重建,才具有現(xiàn)在規(guī)模。寺院占地13600平方米,建筑總面積4600平方米,為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伊斯蘭教寺院之一。大殿仿明朝金鑾殿,彩色琉璃瓦,殿脊有3座藏式鎦金寶瓶,系甘肅拉卜楞寺喇嘛捐送。殿內(nèi)巨柱上斗拱為如意斜拱。斗拱和額枋均為“藍點金”,為國內(nèi)所罕見。卷棚內(nèi)磚雕系我國磚雕藝術的珍品。閔拜樓(宣教臺)式樣新穎,為座椅狀。

8.喀什艾提尕爾清真寺

位于新疆喀什市中心艾提尕爾廣場。始建于明正統(tǒng)七年(公元1442年),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嘉靖十四年(公元1809年)、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及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五次修整擴建,始具現(xiàn)今規(guī)模。寺院建筑由大門、塔樓、經(jīng)學院及禮拜殿組成,是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清真寺。該寺系阿拉伯式建筑,大門兩側(cè)屹立著兩座10米多高的邦克塔樓,全寺主要由經(jīng)學院及禮拜殿組成。主體建筑禮拜殿面闊38間,可同時容納8000多名穆斯林禮拜。為國內(nèi)罕見。這里也是新疆伊斯蘭教最高學府所在地,可容納400名學生住讀。南疆各地和國外的宗教人士常來這里學習,研討經(jīng)學。

艾提尕爾清真寺

基督教是指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以圣經(jīng)為經(jīng)典的各教派的統(tǒng)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浇檀蠹s產(chǎn)生于公元1世紀,在公元11世紀以后的500余年里,它曾經(jīng)歷了兩次大分裂,形成了天主教、東正教和基督教新教三大派別。第四節(jié)基督教建筑一、基督教及教堂在我國的發(fā)展

基督教第一次傳入中國是唐太宗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古代基督宗教一支“聶斯脫利派”從敘利亞傳入波斯、阿拉伯和印度等地,并從波斯傳入中國。因此中國人最初將之稱為“波斯教”,稱其教堂為“波斯寺”。元朝時基督教第二次來華傳播,當時主要有兩支教派:一支是隨蒙古族入主中原而在內(nèi)地再度復興的景教,另一支是羅馬天主教首次來華傳教。

明末清初基督教(天主教)第三次來華傳教。此后葡萄牙傳教士在澳門建“圣保羅教堂”(我國古稱“三巴寺”,現(xiàn)僅存圣保羅教堂前壁,即“大三巴牌坊”)傳教;1583年,意大利耶穌會士利瑪竇在肇慶傳教建堂,此為近代天主教在中國內(nèi)地傳教的真正開端?;浇虃鹘淌康谒拇未笠?guī)模進入中國,是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對中國的入侵分不開的。

1949年之后,中國基督教走上了“自治、自養(yǎng)、自傳”的獨立自主、自辦教會的全新之路。

二、教堂的建筑特點

教堂是基督教徒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浇虃魅胫袊?,其建筑也隨之傳入我國,因此,中國的基督教建筑帶有明顯的西方建筑風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