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小學科學課程生活化教學_第1頁
談小學科學課程生活化教學_第2頁
談小學科學課程生活化教學_第3頁
談小學科學課程生活化教學_第4頁
談小學科學課程生活化教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小學科學課本中涉及的科學內(nèi)容豐富多樣,對于閱歷尚淺、知識基礎薄弱的小學生而言,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同時小學生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都較為有限,照本宣科式地開展教學很難激發(fā)其學習興趣,甚至容易使其產(chǎn)生厭學心理。生活中處處蘊含著科學。并且小學科學課文中的內(nèi)容大部分都源于一些生活常識,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相契合。因而,教師在開展科學教學時,可深度挖掘教材內(nèi)容,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科學教學方針,組織生活化的科學教學活動,以此提高科學教學質(zhì)量,促進學生科學素養(yǎng)發(fā)展。一、以生活現(xiàn)象解釋科學常識生活化教學的方式多種多樣,體現(xiàn)的形式并不唯一,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的時候,也要打開思路,可通過引入學生們熟悉的日常案例來作為學習知識的參照物,這樣不僅能夠快速拉近與科學知識的接觸距離,同時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探究欲望,使其自發(fā)地展開探究和學習科學知識。對此,教師可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收集一些生活素材資料,圍繞教學主題,通過一些學生們熟悉的生活案例來解釋科學課程中的知識點,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開展教學,從而提高科學課程教學的整體效率。[1]小學科學教材中記錄了很多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科學現(xiàn)象,但是傳統(tǒng)的科學教學中,許多教師并沒有將這些科學現(xiàn)象與日常生活聯(lián)系起來,只是將其當作科學理論進行講解,這樣不但不利于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記憶,更不能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科學知識所具有的實際意義。要想改變這種教學情況,教師必須積極轉(zhuǎn)變教學態(tài)度,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深度挖掘教材內(nèi)容,并將其與生活中的自然現(xiàn)象聯(lián)系,創(chuàng)設富有生活特色的教學方針,增強課程教學的生活化色彩,以此提升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能力。例如,教學小學科學科教版二年級《土壤——動植物的樂園》一課。在上課時,筆者運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展示不同土壤的圖片,如褐色、黑色、黃色等等諸多質(zhì)地和顏色的土壤,以此激發(fā)學生們的探索欲望,并引導他們利用放大鏡等工具,仔細地觀察土壤及土壤中的動植物。學生們在觀察一陣后,發(fā)現(xiàn)了許多平常注意不到的事情,例如土壤中有著一些微小生物和枯葉,有的土濕潤,有的土干燥,有的土上面長著植物,有的光禿禿等等。這時候筆者用生活現(xiàn)象來引導學生圍繞科學知識展開探索和思考,并提出如下問題:“你們知道新聞報道中常說的水土流失是怎么形成的嗎?開動腦筋,結合你們觀察的土壤及動植物來想想看?!睂W生們在一番討論和觀察后,得出以下幾點結論:首先,他們認為水土流失與土壤松散有關,因為在他們觀察到的土壤中,但凡是結構比較松散的土壤都沒有生長植物;其次,水土流失與缺乏植物有關,因為有植物的土壤,土質(zhì)都很緊密,不容易松散。由此可見,生活就是最好的老師。土壤本是隨處可見的生活事物,但只要留心觀察,即便是土壤也蘊藏著許多獨特的科學知識。總之,教師在開展小學科學教學時,要積極轉(zhuǎn)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鼓勵學生們從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與探索未知,并聯(lián)系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現(xiàn)象,展開自主思考和探究,以此培養(yǎng)科學思維,促進對科學知識的吸收和理解。二、以生活情境培養(yǎng)科學思維教師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可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以情境為依托解讀科學知識,這對于清除學生認知障礙,優(yōu)化科學教學有著積極的影響。尤其是在講到一些需要學生進行主動探究的內(nèi)容時,創(chuàng)設具體化和形象化的問題情境更便于學生的直觀理解和掌握。教師不妨從課堂知識點出發(fā),引入一些學生們熟悉的生活場景和素材,以生活化背景為依托,創(chuàng)設多元化的問題情境,并鼓勵學生們靈活運用自己的所學知識和生活閱歷展開獨立探析,以此加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例如,教學小學科學科教版二年級《地球家園有什么》一課。在開展這一課的時候,筆者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我們生活的地球中有什么?”學生們對這個問題都很感興趣,很快便給出了回答,有人說有植物,有人說有土地,有人說有海洋,有人說有動物等等。筆者接著提出第二個問題:“如果缺失了其中一樣會怎么樣呢?如地球中沒有植物,會怎么樣呢?沒有動物呢?沒有海洋呢?”學生表現(xiàn)出疑惑,于是筆者帶領學生自行制作一個生態(tài)瓶,并發(fā)放給每人一個記錄本,要求他們定期記錄生態(tài)瓶中的變化。同時,每隔一段時間,指導學生們適度改變試驗變量,并提出問題:如減少給水量,生態(tài)圈中的魚兒生活會怎么樣?推測:魚兒的生存環(huán)境變差。實驗方法:做對照試驗,觀察水多和水少的時候魚兒浮出水面的次數(shù)有什么不同。在反復的試驗中,學生們終于明白了,生態(tài)圈中的任何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例如,植物可以造氧、棲息,為動物創(chuàng)造食物;而動物可以排放二氧化碳,為植物提供食物等。如果動物消失,植物就缺少二氧化碳從而死去;如果植物消失,那么動物也會因為缺乏氧氣而死??偟膩碚f,在開展小學科學教學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小學階段學生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有限,通過圍繞他們熟悉的生活現(xiàn)象,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積極性,并鼓勵他們靈活地運用自身所學知識和生活閱歷,展開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以此培養(yǎng)靈活高效的科學思維,促進科學素養(yǎng)全面發(fā)展。三、利用生活材料解釋科學原理教師在組織與設計探究性的科學活動教學時,要靈活地引入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材料。這樣的教學設計不但具有濃厚的生活化色彩,而學生也能夠自如地使用這些材料,合理拓展實驗探究空間,不僅激發(fā)學生的科學探究興趣,提升知識教學的實際效果,使得學生們在課堂中可以獲得更多的新發(fā)現(xiàn)和新思考,還能更好地探究實驗背后的知識原理,真正體驗科學學習的樂趣。例如,在教學小學科學科教版二年級《做一頂帽子》一課中,筆者先為學生準備帽子的主體材料:布料、報紙、一次性塑料碗、塑料袋等,以及輔助工具,有剪刀、膠水、橡皮筋等,同時準備各種帽子的圖片和制作帽子的流程圖。首先,引導學生們圍繞生活中各式各樣的帽子展開討論,說說不同帽子之間具有的共同點是什么?很快有人便找出了答案,不同的帽子有著不同的功能,如保暖、遮陽、安全、防水等等。教師可再次提出問題:為什么這些帽子具有不同的功能?很快有人再次找到答案,因為他們使用了不同的材料。筆者繼續(xù)追問:“那么你們知道這些帽子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嗎?”以此引導學生關注材料的特性,如塑料可以防水、纖維可以保暖等,并就材料的特點詢問學生,如纖維做的帽子可以防水嗎?同時,組織學生利用手中準備好的廢舊物品,制作出不同功能的帽子。很快有學生利用一次性塑料碗做出了一頂安全帽,有學生則利用塑料袋做出了防水帽等等。在開展小學科學教學中,靈活地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材料,設計趣味化和生活化的科學活動,不僅能吸引學生參與科學探索的興趣,還能使其感受到科學與生活密不可分。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操作,深刻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明確日常生活中材料的性質(zhì),并將其創(chuàng)設成新的物品,以此可鍛煉學生們的動手動腦能力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從而培養(yǎng)其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2]四、設計生活化的課后作業(yè)實驗觀察是科學實驗活動中的重要技能之一,所有的實驗結果都需要實驗組織者通過觀察與分析來獲得。教師在開展小學科學教學時,不妨設計一些生活化的課后作業(yè),組織學生通過探究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現(xiàn)象,來調(diào)動學生的探索積極性,使其將自己的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中,并為學生提供更大的探索空間,有利于提高其實驗觀察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然而,實驗觀察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小學階段的學生雖然探索欲望較強,但耐久性較差,這也導致其很容易在觀察途中半途而廢,導致觀察結果缺乏實驗價值。而興趣是維持實驗觀察的源動力,為讓學生能夠完成課后作業(yè),教師必須為其指明方向,設立簡單且有趣的生活觀察任務,如任務內(nèi)容較為復雜,則可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合作探究,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探索興趣,并鼓勵學生認真觀察實驗目標,充分體會科學實踐的樂趣,強化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吸收,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3]例如,為使學生更加了解植物的性質(zhì),同時鍛煉與提高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筆者便為學生布置課后作業(yè):任意觀察一種植物,并記錄其形體、特點和原理等。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探索興趣,筆者選擇了含羞草這一“神奇”植物作為觀察對象,并提出問題:“含羞草是什么樣子的?為什么會害羞?”這項觀察課題獲得了熱烈的反響。例如有學生將含羞草描述為:“體型矮小,莖細直;你只要輕輕碰他一下,他就會自動合上葉子?!弊詈髮W生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查詢相關資料,找到含羞草“害羞”的原因:含羞草的葉子和葉柄中有許多水分,一旦觸摸葉子,就會導致水分流到別的地方,從而自動合葉,而這種主動合葉的技能是為了保護植物本身不受到動物或自然氣候的威脅。通過布置生活化的課后作業(yè),可有效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意識和能力,還能讓其在搜索相關資料時,知識視野得以拓展。五、組織生活化科學實驗科學實驗作為小學科學學科的核心組成部分,不僅能夠充分地鍛煉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應用能力,更能夠提高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以此培養(yǎng)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因此,教師在開展科學教學時,要靈活地結合教材內(nèi)容和目標,根據(jù)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特點和興趣愛好,設計生活化和趣味化的科學實驗,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實驗探究,以此感受科學知識的豐富內(nèi)涵,綜合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4]同時,生活化科學實驗還具有趣味性、創(chuàng)造性和創(chuàng)新性強等特點,可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優(yōu)化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效果。還是以教學《土壤——動植物的樂園》一課為例。小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的過程中,常常表現(xiàn)出極強的探索欲望和對科學知識的濃厚興趣,筆者便以與土壤密切相關的動物——蚯蚓為主題,設計科學實驗活動。在活動開始前,筆者引導學生圍繞蚯蚓展開討論和探析,先提出如下問題:“關于蚯蚓,你知道哪些知識?”許多學生對蚯蚓都非常熟悉,個個都踴躍地發(fā)表了自己對蚯蚓的認識。在談論結束后,筆者拿出一個裝著蚯蚓的昆蟲箱:“有沒有想要摸一摸蚯蚓的?。俊痹S多學生一聽都很興奮,都爭先恐后地來摸,在所有學生都摸完蚯蚓后,筆者讓學生各自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而后繼續(xù)提問:“有沒有人知道蚯蚓喜歡什么樣的居住環(huán)境呢?”“泥土!”學生們回答。筆者又問“那么為什么蚯蚓會喜歡泥土呢?”學生們都表示不知道。此時,筆者就通過一個簡單的對照試驗,來說明蚯蚓的習性:首先將蚯蚓放到箱子中間,用黑布蓋上一半,五分鐘后觀察,看看蚯蚓是到了黑暗還是光明的那一邊,再將一些沙土放入箱中一側(cè),放入濕潤的泥土在另一側(cè),這一次徹底蓋上幕布,五分鐘后再次觀察蚯蚓在哪一邊,由此可以得出試驗結論——蚯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