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課件_第1頁
《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課件_第2頁
《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課件_第3頁
《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課件_第4頁
《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04課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

改革的含義:改革是統治者以

的方式,對舊有的

調整,以促進歷史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改良革新。其實質是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自上而下、和平生產關系、上層建筑局部或根本性第04課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一、春秋戰(zhàn)國變法1.背景①經濟:②政治:——古代變法和改革從唯物史觀的角度說明春秋戰(zhàn)國變法是適應社會變動的改革?鐵犁牛耕私田增多井田制逐漸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漸確立奴隸主貴族沒落,地主階級崛起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生產力)(土地制度)(階級關系)(社會制度)鐵犁牛耕出現,井田制破壞,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漸確立分封宗法制瓦解,新興地主階級崛起③軍事:爭霸兼并戰(zhàn)爭頻繁,要求富國強兵④思想:百家爭鳴,法家思想成為變法理論基礎春秋改革:側重賦稅改革,承認土地私有戰(zhàn)國變法:全方位改革,最終確立封建制度第04課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一、春秋戰(zhàn)國變法1.背景——古代變法和改革2.代表:商鞅變法①措施衛(wèi)鞅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斗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僇力本業(yè),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而集小鄉(xiāng)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平斗桶權衡丈尺。行之四年,公子虔復犯約,劓之。——《史記?商君列傳》經濟:選官:政治:風俗: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織,重農抑商廢除世卿世祿,獎勵軍功,實行“軍功爵制”實行什伍連坐法廢分封,行縣制實行分戶令(分異令)——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保護小農生產,增加賦稅——打擊貴族特權,增強秦軍戰(zhàn)斗力——加強對百姓的管理和控制,穩(wěn)定

社會秩序——加強中央集權——刺激小農戶數量,增加財政

收入有利于小農經濟發(fā)展的措施?導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的措施?最能體現變法促進秦國的社會轉型的措施第04課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一、春秋戰(zhàn)國變法1.背景——古代變法和改革2.代表:商鞅變法①措施經濟:選官:政治:風俗: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織,重農抑商廢除世卿世祿,獎勵軍功,實行“軍功爵制”實行什伍連坐法廢分封,行縣制實行分戶令(分異令)②意義:推動了秦國的社會轉型,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后來的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中國歷史發(fā)展起深遠影響商鞅變法之后:10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鄉(xiāng)邑大治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秦俗日敗?!煌莴F者亡幾耳秦人富強,天子致胙於孝公,諸侯畢賀20年:車裂商君……遂滅商君之家(前338)100年:長平之戰(zhàn),坑趙卒四十萬。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前260)

滅周,遷九鼎于咸陽(前256)130年:六王畢,四海一(前221)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150年:(劉邦約法三章)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獻饗軍士225年: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前134)300年:漢宣帝:霸王道雜之(前73-前48)2000年:百代都行秦政法商鞅制定的刑罰非常嚴苛,如百姓違犯法律規(guī)定,在路邊倒垃圾,就要被砍去雙手,如盜竊牛馬者要處以死刑。旅店不能收留沒有官府憑證的人住宿,否則店主連做。棄灰于道路者在過去是被斬腳趾,此時要被處以死刑……商君發(fā)明的連坐法卻終于使每個角落都籠罩在人人自危的白色恐怖之下,這簡直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項發(fā)明。商鞅變法的消極影響?輕罪重罰,壓迫民眾,阻礙商品經濟發(fā)展等第04課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一、春秋戰(zhàn)國變法1.背景——古代變法和改革2.代表:商鞅變法①措施經濟:選官:政治:風俗: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織,重農抑商廢除世卿世祿,獎勵軍功,實行“軍功爵制”實行什伍連坐法廢分封,行縣制實行分戶令(分異令)②意義:推動了秦國的社會轉型,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后來的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中國歷史發(fā)展起深遠影響關于商鞅的死因有幾種說法:①司馬遷:刻薄寡恩,用刑太過②蘇軾:“惟商鞅變法不顧人言,驟至富強。亦以召怨天下,雖得天下,旋踵滅亡?!雹垴R克思主義:商鞅變法觸犯奴隸主利益,受到報復(階級分析)④新說:是君主集權與貴族分權的斗爭,因商鞅權勢太重,行事專斷,導致與秦惠王矛盾加劇而被殺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我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商鞅變法維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取消了奴隸主貴族的特權,以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車裂”。盡管如此,商鞅變法的措施順應了歷史發(fā)展的潮流,深入民心,在秦國得以延續(xù),故“商鞅雖死,秦法未亡”。改革成敗的標準:改革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影響改革成敗的主要因素①是否順應歷史發(fā)展的潮流(根本原因)②改革者的策略、措施、用人是否合理③改革派與保守派的力量對比④是否得到最高統治者或人民的支持⑤改革者的個人品質第04課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二、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晉南北朝)1.背景①北魏統一北方②社會矛盾,統治危機——古代變法和改革③民族交融趨勢④馮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動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響。然而北魏統治者面臨著一個嚴峻的問題:曾經一度統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一戰(zhàn)失敗后迅速崩潰,北魏應如何鞏固統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轍,從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點集中在改革鮮卑舊俗和加速漢化上。在這方面做出重大貢獻的是文明太后馮氏和孝文帝拓跋宏?!畼渲尽秶犯乓纺康??第04課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二、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晉南北朝)1.背景——古代變法和改革2.措施俸祿制官吏俸祿由國家統一征收籌集,按級別發(fā)放,不許自籌,嚴懲貪贓均田制租調制國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給無地農民耕種,土地不得買賣。農民向政府交納租稅,并承擔一定的徭役和兵役三長制廢除宗主督護制,規(guī)定縣以下:五家為鄰,五鄰為里,五里為黨,設三長,直屬于州郡,負責檢查戶口、征發(fā)賦役等改善吏治;中央集權;減輕負擔經濟恢復;保證賦役;限制兼并控制基層,中央集權遷都洛陽魏主曰:“國家興自北土,徒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甚為難。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魏書》移風易俗漢化政策易服裝、改漢姓、說漢話、通漢婚、仿漢制、定門第、用漢官政:保守勢力強大經:偏僻,產糧有限文:文化落后遷都原因:洛陽地處中原,地理位置重要;遠離平城,減少改革的阻力有利于推進漢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統治第04課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二、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晉南北朝)1.背景——古代變法和改革2.措施:俸祿制,均田制、租調制,三長制;遷都洛陽,移風易俗、漢化政策3.實質:少數民族政權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4.意義:①②③材1:自晉宋以來,號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富。

——(東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材2: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chuàng)空前之世局?!愐 独钐剖献逋茰y之后記》材3:不加揚棄的全盤漢化,也為北魏后期的統治埋下了無窮的隱患,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魏國家和拓跋民族的衰亡。認為孝文帝漢化改革,丟掉的是拓跋的長處——勇武質樸,削弱了北魏的軍事力量,這是孝文帝終不能強大魏國的重要原因。第04課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三、王安石變法(北宋1069-1085年)1.背景①北宋中期內憂外患②慶歷新政失敗教訓——古代變法和改革③王安石改革決心和神宗支持唐末五代藩鎮(zhèn)割據導致分裂的教訓北宋初年加強中央集權“奪其權,制錢谷,收精兵”北宋中期三冗兩積內憂外患冗官冗兵冗費//積貧積弱宋仁宗時,范仲淹主持“慶歷新政”宋神宗時,王安石變法一曰明黜陟。二曰抑僥幸。三曰精貢舉。四曰擇官長。五曰均公田。六曰厚農桑。七曰修武備。八曰推恩信。九曰重命令。十曰減徭役?!吨傺停▊戎毓倭艡C構)——目的第04課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1.背景——古代變法和改革2.措施富國均輸法政府就近采購市易法設市易務,購滯短出青苗法政府向農民提供低息貸款募役法以錢代役(含官僚、地主)農田水利法興修水利方田均稅法清丈土地,按土地面積、等級收稅強兵省兵之策精簡軍隊,縮減編制保甲法農民編定保甲,閑時訓練,戰(zhàn)時從軍保馬法農戶代養(yǎng)官馬將兵法由固定將官訓練軍隊設軍器監(jiān)監(jiān)督兵器制造,提高武器質量取士改革科舉??冀浟x和時務策;設明法科,取消明經諸科整頓太學重編教科書;實行太學三舍法,按成績取舍入仕惟才用人擇優(yōu)錄取,重用有志于改革的官吏,裁汰冗員①減輕了農民負擔②增加了財政收入理財思想:民不加賦而國用足①節(jié)省軍費開支②提高軍隊戰(zhàn)斗力①培養(yǎng)變法人才,有利于推動改革②擴大統治基礎王安石的經濟思想具有超前性,和現代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謂“新法”,核心是將財政稅收大規(guī)模商業(yè)化,用官僚資本刺激商品的生產與流通。三、王安石變法(北宋1069-1085年)第04課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1.背景——古代變法和改革2.措施3.影響:①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②農民負擔沉重,未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1074年,河北旱災,農民逃荒。有一個官員趁機畫了一幅“流民圖”獻給神宗,說旱災是變法造成的,要神宗把王安石撤職。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親高太后也逼神宗停止新法。神宗被迫將王安石免職。王安石對于一些別有用心的奸詐投機者認識不足,提拔使用了一批貪官來推行新法,使本應造福于民的新法成為禍害百姓之法,遭到朝野反對。他試圖用和平改良的政策來解決社會內部的矛盾,他要求的并不是從根本上斬除封建勢力,只是用政府法令來限制腐舊階層的一部分的利益,階級利益的沖突在所難免。變法失敗原因觸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宋神宗變法態(tài)度的動搖王安石用人不當改革措施存在缺陷三、王安石變法(北宋1069-1085年)第04課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四、張居正改革(明中后期1573-1582年)1.背景:——古代變法和改革社會經濟最棘手的是土地兼并問題,萬歷前夕法定的征糧地比明初已減少一半,人口減少三分之一以上,稅源逐漸枯竭。萬歷新政之前,國家財政每年巨虧300萬兩白銀。隆慶五年,全年財政的總收入只有250萬兩,而支出達到400多萬兩,赤字超過三分之一。

——劉志琴《張居正評語》其大者曰宗室驕恣,曰庶官疾曠,曰吏治因循,曰邊備未修,曰財用大虧,其他為圣明之累者,不可以悉舉,而五者乃其尤大較著者也。

——張居正《論時政疏》韃靼劫掠倭寇騷擾葡占澳門明中期統治危機加深第04課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四、張居正改革(明中后期1573-1582年)1.背景:——古代變法和改革明中期統治危機加深吏治考成法由各部衙制定一式三份收發(fā)文簿,分別留部作底本、送六科備注、交內閣查考。據其道途遠近、事情緩急,“定程限,立文簿,月終注銷。撫按稽遲者,部院舉之;部院容隱欺蔽者,六科舉之;六科不覺察,則閣臣舉之。月有考,歲有稽,誤者抵罪”。財政一條鞭法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總為一條,合并征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軍事邊防新政內修守備(加強北邊防務),外示羈縻(改善漢蒙關系)2.措施提高行政效率;加強中央集權增加財政收入;減輕農民負擔;緩和社會矛盾穩(wěn)定邊疆;民族交融3.影響“務在強公室,杜私門”“利于下,不利于上;利于編氓,不利于士夫”“威柄之操,幾于震主,卒致禍發(fā)身后”“無老者寬大之風,無大臣休休之量”。

——趙陽《張居正改革成敗芻議》第04課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古代變法和改革從唯物史觀的角度,認識中國古代變法和改革1.性質

改革的含義:改革是統治者以自上而下、和平的方式,對舊有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調整,以促進歷史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改良革新。其實質是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改革成敗標準:是否實現改革目的。確立封建制度:挽救王朝危機: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封建統治集團內部政策調整)(少數民族漢化改革)(適應社會轉型的變法)2.目的:富國強兵,鞏固統治3.結果:短期內可以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但長期來看又為王朝統治埋下新的隱患(由于封建制度的固有弊端,改革僅能緩解王朝危機,無法根本性解決)通常解決維系王朝統治最為突出的政治、經濟、軍事問題4.內容:(權力分配問題)(財政收入問題)(戰(zhàn)斗力問題)第04課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近代改革探索“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1840-1842)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1856-1860)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洋務運動(1860-1890年代)中日甲午戰(zhàn)爭(1894-1895)如何救亡?何以圖存?農民階級救國方案失敗地主階級救國方案失敗第04課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近代改革探索一、戊戌變法(1895—1898)1.背景①甲午戰(zhàn)敗,民族危機加深②民族資義初步發(fā)展,民族資級力量壯大③西學東漸及維新思潮的興起和發(fā)展——目的:——19世紀末救亡圖存,發(fā)展資義——領導階級:資產階級維新派——維新思想主張:通過改良實行君主立憲制康有為:“能變則存,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崩铠櫿拢骸爸袊詮?,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鄙蠋焾蛩慈?,外采東西強國,立憲法,開國會……則中國治強,計日可待。

——康有為《請定立憲開國會折》特點:托古改制(西方政治學說同傳統儒家思想相結合)布衣改制,事大駭人,故不如與之先,既不驚人,自可避禍。

——康有為第04課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近代改革探索一、戊戌變法(1898)1.背景①甲午戰(zhàn)敗,民族危機加深②民族資義初步發(fā)展,民族資級力量壯大③西學東漸及維新思潮的興起和發(fā)展——目的:——19世紀末救亡圖存,發(fā)展資義——領導階級:資產階級維新派——維新思想主張:通過改良實行君主立憲制特點:托古改制(西方政治學說同傳統儒家思想相結合)2.內容政治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經濟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yè),發(fā)展農工商業(yè);改革財政文化廢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派人出國留學軍事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沖擊舊式官僚體制,未涉及君主立憲主張有利于民資發(fā)展,未觸及地主土地私有制培養(yǎng)人才,思想啟蒙增強軍事實力根據變法內容,分析變法是如何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的?其內容又存在什么局限性?3.性質: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思想解放運動4.敗因:①民資義發(fā)展不充分,資級力量弱??;②守舊派勢力強大;③變法缺乏社會基礎,急于求成,光緒無實權歷史研究時期戊戌變法失敗原因的主要觀點20、30年代變法主張沒有得到貫徹,光緒皇帝處處受到慈禧太后的制約,手中無權,如果光緒有權,變法定會成功。(梁啟超:《戊戌政變記》)40、50年代,革命史觀流行脫離廣大人民群眾;和封建勢力劃不清界限;不反對帝國主義。(李嘉所:《關于戊戌變法失敗原因的歷史反思》)60、70年代,階級斗爭史觀流行改良運動的產生,總是對抗革命、企圖緩和社會矛盾,本質上是反動的。(中國近代史叢書編寫組:《戊戌變法》)80年代以來客觀因素:政治結構不平衡;社會結構不利于變法;文化氛圍不成熟。主觀因素:即指導思想和具體策略的不完善;操作行為的不成熟與缺乏靈活性。(《改開以來學界關于戊戌變法研究綜述》)第04課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近代改革探索“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一鴉(1840-1842)二鴉(1856-1860)太平天國(1851-1864)洋務(1860-1890年代)甲午(1894-1895)戊戌(1898)義和團(1899-1900)八國聯軍(1900-1901)《辛丑》(1901)第04課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近代改革探索二、清末新政(1901—1911)1.背景①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②民主革命思想和革命形勢的壓力——目的:——20世紀初維護清王朝統治性質: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2.內容開始新政19011906下詔“預備仿行立憲”,學習日本,漸行立憲1908.8頒布《欽定憲法大綱》23條,其中“君上大權”14條,“臣民權利義務”9條1911.5廢軍機處,設立責任內閣制1911.11辛亥革命1905五大臣出洋考察減冗衙,裁吏役,修刑律立商部,興實業(yè)廢科舉,建學堂,興留學改軍制,擴新軍

作為早期現代化的終結點,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現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歷史終于走到了這一步。它以自身毀滅為代價,為適應開放的新形勢而培植了現代化的動力,為中國人全面擁抱現代化創(chuàng)造了比之前更好的條件……——忻平《清末新政與現代化進程》: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加速了清朝的滅亡3.評價新政不新資義發(fā)展民主思想革命主力軍君主專制民權觀念立憲派倒向革命預備立憲第04課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近代改革探索三、民國時期的改革角度中華民國改革政治五院制: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jiān)察院經濟1935年法幣政策;1935-1937年國民經濟建設運動外交1928年通過改訂新約運動,基本收回關稅自主權文教推行學制:1922年壬戌學制,初等中等各6年,高等3-6年軍事籌建軍校,編練現代化軍隊

1935年國民政府放棄銀本位制,實施法幣改革。法幣改革統一全國貨幣,有力推動商品經濟發(fā)展和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

從銀元到法幣,從法幣到金圓券,民國時期的歷次幣制改革都以失敗告終,無法解決惡性通貨膨脹問題,每一次改革就是剝削普通市民的財富,最終導致國民黨統治區(qū)經濟崩潰。金圓券改革第04課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近代改革探索改革意義戊戌變法思想啟蒙清末新政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民國改革促進了民族資本、共和觀念、文明風俗和近代教育的發(fā)展認識中國近代的改革?

救亡圖存民資義不充分,民資級軟弱性;缺乏可靠的社會基礎;中外反動勢力強大

客觀上促進了資義發(fā)展、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1.主題:2.局限性(敗因):3.意義:第04課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新中國的重要改革階段改革內容具體史實重要意義過渡時期(49—56)全面建設

社會主義

時期(56—66)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78以后)土地改革民主改革經濟體制改革

從1950年到1952年春底,全國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實現了“耕者有其田",激發(fā)了農民勞動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鞏固了工農聯盟。

1953年到1957年,實施“一五計劃”,初步建立獨立的工業(yè)體系,形成合理的工業(yè)布局。通過“三大改造”改造。到1956年底,宣告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召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正式確立了新中國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從法律和政治制度層面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推進了中國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刻變革?!案哂衅涮铩薄段逅膽椃ā?三大制度一五計劃+三大改造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要改革的歷史階段第04課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新中國的重要改革階段改革內容具體史實重要意義過渡時期(49—56)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