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選擇性必修二經濟與社會生活單元整合課程標準
本專題圍繞食物的生產的出現、生產技術的進步,以及由此引起的人類社會生活的變化展開。從采集、漁獵到種植、畜牧,是人類社會一次革命性的變化,是人類走向農業(yè)文明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隨著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人類社會出現了私有制、勞動分工、交換與商業(yè)等等,人們的生活方式隨之發(fā)生變化。新航路開辟后,世界有分散走向整體,各地的食物物種大交流,豐富了人們的食物品種,推動了社會的發(fā)展。隨著現代農業(yè)技術的進步,食物的產量不斷提高,緩解了人口不斷增加帶來的饑餓危機。食物生產和加工技術的進步,也帶來了食品安全問題。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進一步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凸顯歷史學科育人價值。運用唯物史觀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認識經濟與社會,經濟與生活的互動關系,辯證地認識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內在聯(lián)系、人類文明的交流與發(fā)展,深化對人類歷史發(fā)展歷程的認識培養(yǎng)從不同視角發(fā)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弘揚民族精神,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觀,養(yǎng)成世界意識,增強民族自豪感與責任心,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知識結構食物生產46億年前地球誕生
3000萬年前類人猿誕生300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漁獵采集生活方式①用火取暖、燒烤食物②女性除生育和撫養(yǎng)后代外,還負責采集植物果實、昆蟲等,提供大部分食物
③群居知識梳理
第1課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一、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1萬年前新石器時代46億年前地球誕生
3000萬年前類人猿誕生300萬年前舊石器時代原始農業(yè)公元前9000-7000年前西亞“新月地帶”栽培小麥、大麥距今約5000年前中國黃河流域栽培粟距今約5000年前中國長江中下游栽培水稻原始畜牧業(yè)距今約9000年前西亞飼養(yǎng)綿羊山羊距今約7000年前中國河姆渡居民飼養(yǎng)豬和狗距今約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馴化駱馬食物生產原始農業(yè)(畜牧業(yè))表現:原始農業(yè)原始畜牧業(yè)東亞黃河中上游是粟的發(fā)源地;長江中下游最早種植水稻8500年前賈湖居民已經飼養(yǎng)豬,7000年前河姆渡居民已經飼養(yǎng)豬和狗西亞小亞細亞半島南部是小麥、大麥的原產地9000年前,飼養(yǎng)綿羊和山羊中美洲玉米、甘薯的原產地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馴化了駱馬特點:多元中心;獨立發(fā)展;多樣性;獨特性農業(yè)生產出現的革命性意義農業(yè)出現人類經濟和社會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類開始從食物采集者轉變?yōu)槭澄锷a者增加了食物供應,加速了人口增長
促進了生產方式的變化手工業(yè)出現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天文歷法發(fā)展數學等發(fā)展
促進了生活方式的變化遷徙到定居,聚落逐漸形成精神生活更加豐富:原始音樂、文學、宗教等階級和國家產生生產力發(fā)展-剩余產品-私有制、貧富分化-階級產生-強制機關國家產生。農業(yè)出現生產力發(fā)展出現剩余產品私有制產生出現貧富分化階級產生氏族首領自由民戰(zhàn)俘奴隸主奴隸富人窮人調節(jié)沖突國家產生男子開始在生產中占據主導地位,女子逐漸退居從屬地位文字產生農業(yè)的產生使人類社會的生產關系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私有制、階級、國家出現。二、生產關系的變化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
——列寧區(qū)域食物生產土地所有制社會生活兩河流域(古巴比倫)種植大麥和小麥飼養(yǎng)山羊、綿羊、牛等家畜王室、神廟、政府官員、貴族、商人擁有土地土地、果園、資金、牲畜、工具、糧倉、勞力等可以租賃(《漢謨拉比法典》規(guī)定)古埃及王室和神廟占有以尼羅河為中心的農業(yè)體系決定了整個古埃及的命運
古代中國北方粟麥農業(yè)區(qū);南方稻作農業(yè)區(qū)①商周時期:井田制(國有名義下的貴族土地私有制);②戰(zhàn)國以后:封建土地私有制①經營方式: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②國家政策:重農抑商;③耕作方式:精耕細作;④水利工程:秦國都江堰、西漢龍首渠
古希臘①大麥小麥(西亞傳入);②谷物與蔬菜輪作;③果園:葡萄、橄欖①古希臘、斯巴達:公民擁有土地;②古羅馬:國有—貴族、富人私有①引進作物,因地制宜,發(fā)展手工業(yè)和工商業(yè);②農業(yè)生產中普遍使用奴隸。古代美洲玉米、甘薯、馬鈴薯貴族私有和村社公有每個家庭的主人可以獲得一塊份地并終身使用。兩年不耕作的土地將被村社收回
三、不同地區(qū)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典例研析】(2022·海南·模擬預測)20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發(fā)現的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崗遺址,發(fā)掘出了大量石鏟、斧、石刀、石鐮、石磨盤等實用性器物。這些“器物”說明,當時()A.打制石器技術發(fā)達 B.社會貧富差距加大C.農耕經濟已經產生 D.手工業(yè)開始獨立化【答案】C【詳解】依據材料“裴李崗遺址,發(fā)掘出了大量石鏟、斧、石刀、石鐮、石磨盤等實用性器物。”,可以看出這些工具都是與農業(yè)生產息息相關的,表明當時已經產生農耕經濟,C項正確;裴李崗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以磨制石器為主,排除A項;材料不能體現社會貧富差距狀況,排除B項;手工業(yè)獨立是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時期,和農業(yè)之間的分離,材料涉及的是農耕的發(fā)展狀況,排除D項。故選C項。【典例研析】(2022·全國·高二單元測試)原始人群從依靠狩獵采集等方式尋找食物的生活轉化為開始依靠飼養(yǎng)和種植生活,新方式提供了主要的食物來源,這比以前的狩獵行為獲得的食物來源要穩(wěn)定得多。這些變化反映了()A.農業(yè)成為古代社會基本生產部門 B.種植生活是農業(yè)興起的重要標志C.種植經濟根本改變人類生活方式 D.農業(yè)和畜牧業(yè)出現了社會大分工【答案】B【詳解】材料信息主要反映了隨著生產力發(fā)展,種植經濟取代狩獵采集經濟,開始了真正的農業(yè)經濟,B項正確;材料未反映古代社會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A項錯誤;遠古時期,種植經濟改變了人類生活方式,但仍存在以狩獵采集為生的人群,并非“根本改變”,C項錯誤;材料未體現農業(yè)和畜牧業(yè)是否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未體現社會大分工,D項錯誤。故選B項。
哥倫布大交換是一場關于生物、人種、商品、疫病及文化在東半球與西半球之間的一場突發(fā)性交流。
在人類史上,這是關于生態(tài)學、農業(yè)、文化許多項目的一件重要歷史事件。1492年哥倫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陸,這是世紀性大規(guī)模航海,也是舊大陸與新大陸之間聯(lián)系的開始。這種生態(tài)學上的變革,便稱之為“哥倫布大交換”?!案鐐惒即蠼粨Q”知識梳理
第2課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早期物種交流特點特點:
交流范圍有限,在鄰近地區(qū)或各大洲內部進行。
交流物種較少;
存在少量跨洲的食物物種交流。哥倫布大交換一、新航路開辟后各大洲之間食物物種交流的表現美洲還為歐洲糧食供給量的增加做出了貢獻,以至到18世紀,糧食供給過剩帶來了更快速的人口增長。……其中馬鈴薯和玉米兩種作物具有革命性意義……到18世紀頭十年中期,歐洲歷史上首次達到糧食自給自足的狀態(tài)。——《歐洲史》人口增加哥倫布大交換
1587年,100頭牛被西班牙人遺棄在拉普拉塔河地區(qū),20年后變成了10萬頭?!诎驳谒沟貐^(qū)和墨西哥,羊興旺起來,并支撐了最終提供當地大部分需求的紡織業(yè)。馬被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游牧民族迅速采用。——《全球文明史》畜類大量增加二、新航路開辟后各大洲之間食物物種交流的影響1.食物物種在全球范圍的交流傳播,提高了全球糧食產量,使世界人口激增。2.食物物種交流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改變了當地的食物結構,沖擊了原有的社會等級,豐富了人們的食物種類,促進了畜牧業(yè)的發(fā)展,深刻影響著人類的日常生活。玉米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可靠的食物來源;玉米、馬鈴薯豐富了中國的糧食種類;馬鈴薯提高了歐洲人的抗饑荒能力。3.不同物種的交流推動了當地經濟和貿易的發(fā)展。4.新物種的引進對當地生態(tài)環(huán)境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在北美,水稻除供應本地消費外,大量用于出口,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fā)展。在中國,玉米等外來農作物因其高產而增加了糧食供應總量。糧食除滿足生產者自身需要外,還投入市場出售,促進了上屏經濟的發(fā)展。美洲:土地承載能力超限;原始森林被濫伐;地表植被被破壞。中國:以前不宜耕種的土地被利用,擴大了耕地面積;但過度墾荒造田導致水土流失。材料一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原產于美洲的糧食作物玉米、馬鈴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帶到歐洲,之后傳播到亞洲、非洲等其他各洲。美洲作物外傳的同時,也有很多歐亞作物傳入美洲,主要有:糧食類的小麥、大麥、水稻;水果類的蘋果、葡萄、甜橙、檸檬;蔬菜類的黃瓜、甜瓜、豌豆;經濟類的甘蔗等。除農作物外,歐洲移民還把牛、驢、騾、馬、豬、羊、雞等畜禽傳入了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探究:概括并說明16世紀以來物種傳播的特點。特點:①種類多:糧食類、果蔬類、經濟作物類、畜禽類;②范圍廣:涉及歐亞非美;③以食物為主:糧食類、果蔬類、經濟類、水果類、畜禽類。④雙向交流:既有美洲物種的外傳,也有其他地區(qū)物種在美洲的推廣。素養(yǎng)提升材料二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與東北地區(qū)。但是,僅以這些地區(qū)生產的食糧,猶不足維持明代中葉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開始,有許多新的食糧作物引進中國,最為重要者為甘薯與玉米。甘薯“畝可得數千斤,勝五谷幾倍”,初入中國時,地方官員當作歉收時的救荒糧,玉米“種一收千,其利甚大”。兩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補稻米與麥類之不足。且不拘土壤與地形,或可在山地種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將過去認為無法使用的土地,一變?yōu)檗r田?!驗橥恋厥褂玫姆绞礁淖?,邊緣土地的植被改變,也嚴重地改變了地貌與生態(tài)。
——摘編自許倬云著《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簡析玉米傳入對明清社會經濟的影響。并由此分析物種交換帶來的影響。影響:積極:擴大了耕地面積;豐富了糧食種類,有利于提高糧食產量;促進了人口的增長;有利于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密切了中國與世界的聯(lián)系。消極:過度的墾荒造田,也導致水土流失三、新航路開辟后各大洲之間食物物種交流的特點
交流范圍的全球性
交流方向的雙向性
交流內容的互補性、豐富性
交流主體的歐洲主導性
交流時間的長期性
交流結果的雙重性(積極和消極)(歐洲人)不但自己大發(fā)其財,同時一手塑造了整個新世界的風貌與歷史……看不見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倫布航行引發(fā)的生物大交換,是由肉眼可見的生命形式組成,從南瓜到野水牛均是。這個大交換的結果——從人類觀點視之——也是正負參半……時至今日,兩半球之間的動植物交換并未停止,依然在進行?!猍美]艾爾弗雷德·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典例研析】(2022·湖南·高三單元測試)18世紀以前,歐洲人的食物主要來源于谷物的供應,而此后土豆取代了由面包與粥構成的食物體系,而日益成為了餐桌上的新主食。這一變化主要得益于()A.美洲地區(qū)的開發(fā) B.香料用品的大量輸入C.世界聯(lián)系的加強 D.民眾生活的不斷提升【答案】C【詳解】土豆原產于美洲,而成為歐洲的主要食物,說明世界聯(lián)系加強,C項正確;美洲的開發(fā)不等于歐洲食物的變化,排除A項;香料與土豆沒有直接的關系,且香料來自亞洲,而土豆來自美洲,排除B項;土豆取代谷物是食物品種的變化,不能說明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D項。故選C項。【典例研析】(2022·河南·高三階段練習)在中世紀,原產于亞洲的香料成為歐洲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16世紀以來,歐洲民眾對香料的癖好席卷一切:魚、肉、果醬、湯,甚至飲料都摻入香料。這說明()A.價格革命使歐洲人的生活水平下降 B.美洲開發(fā)改變了歐洲的飲食風尚C.歐亞貿易拓展影響了歐洲人的口味 D.新航路開辟使民眾消費轉向奢侈【答案】C【詳解】從材料可知16世紀以來歐洲的菜肴中大量使用了各種香料,而這些香料大多盛產于亞洲,這是新航路開辟后亞洲、歐洲各國之間聯(lián)系更為密切帶來的影響,C項正確;價格革命是指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出現黃金白銀價格下跌而物價上漲的現象,與材料中歐洲人飲食菜肴中調料增加無關,排除A項;16世紀歐洲菜肴中的調料,大多是從亞洲進口的,歐洲從美洲掠奪的主要是黃金、白銀和棉花,排除B項;材料反映出16世紀歐洲菜肴中調料增加,不能表明調料多了就是民眾消費奢侈的表現,排除D項。故選C項?!镜淅形觥浚?022·全國·高二單元測試)如圖為學者估算的公元200年至1851年中國人口數量變化示意圖。以下關于人口變化原因的相關解釋較為準確的是()A.①階段是生產組織變革的結果 B.②階段是國家分裂動蕩所致C.③階段得益于世界聯(lián)系的加強 D.④階段根源于賦稅制度改革【答案】C【詳解】依據材料圖示可以看出,③階段位于1500-1600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的推動下,世界聯(lián)系加強,物種的交流給我國帶來了高產農作物,養(yǎng)活了更多人口,C項正確;①階段出現在公元200-600年,處于漢魏時期,仍是以小農經濟為主,生產組織并未有變革,排除A項;②階段人口下降是朝代更替伴隨的戰(zhàn)爭導致的,排除B項;④階段處于1700年后,處于清朝時期,人口上升的原因受政治環(huán)境、經濟發(fā)展的影響,賦稅制度改革不是根源,排除D項。故選C項?!镜淅形觥浚?022·全國·高三單元測試)下圖是某植物對外傳播的情況示意圖。據此判斷該植物是()A.茶葉 B.棉花 C.咖啡 D.大豆【答案】C【詳解】依據圖示可知,該植物起源于非洲,然后傳播到世界各地,尤其是南美洲、加勒比海地區(qū)、東南亞地區(qū)廣泛種植,結合所學可知,該植物是非洲的咖啡,C項正確;茶葉起源于中國,排除A項;世界上最早種植棉花的國家是印度,由于最早種植棉花,古印度也成了棉花紡織的發(fā)源地,排除B項;大豆的原產地是中國,排除D項。故選C項。【典例研析】(2022·全國·高三單元測試)17世紀以來,馬鈴薯逐漸成為愛爾蘭人的唯一主糧,愛爾蘭人口從1762年的110萬增加到1846年的830萬。在德意志地區(qū),直到18世紀晚期人們才開始接受馬鈴薯,在谷物歉收壓力下,馬鈴薯代替了“自中世紀以來在廣大民眾中直占主導地位的粥食”。這說明物種交流A.解決了世界饑餓問題 B.延緩了西方殖民擴張的進程C.改變了區(qū)域飲食結構 D.促進了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長【答案】C【詳解】馬鈴薯在愛爾蘭成為最主要的糧食,而在德意志地區(qū),馬鈴薯代替了粥食,這說明物種的交流推動了區(qū)域飲食結構的變化,C項正確;A項表述絕對,當前依然存在饑餓問題,排除A項;物種交流是殖民擴張的結果,但并不能延緩殖民擴張的進程,排除B項;德意志地區(qū)并未涉及到人口的增加,排除D項。故選C項?!镜淅形觥浚?019·江蘇高考·23)(14分)新航路開辟之后,出現了物種在全球范圍內的交流,被稱為“哥倫布大交換”,其影響深遠。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在美洲被征服的過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殺和折磨。更悲慘的是,新大陸沒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對這些疫病毫無免疫力,歐洲人帶來的這些疾病造成他們死亡的數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個滅絕。據估計原來有1000萬到2500萬人口的新西班牙(阿茲特克帝國),到17世紀初只剩下不到200萬人,同時期印加人從約700萬減少到只有約50萬……隨著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勞動力來源日趨緊張,于是殖民者又從非洲運來黑人,迫使他們在種植園里勞動?!跫迂S《世界文化史導論》材料二(歐洲人)不但自己大發(fā)其財,同時一手塑造了整個新世界的風貌與歷史……看不見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倫布航行引發(fā)的生物大交換,是由肉眼可見的生命形式組成,從南瓜到野水牛均是。這個大交換的結果——從人類觀點視之——也是正負參半……時至今日,兩半球之間:的動植物交換并來停止,依然在進行。
——[美]艾爾弗雷德·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完成下列要求:(2)據材料二,概括“哥倫布大交換”的特點。(5分)(3)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哥倫布大交換”的積極影響。(3分)特點:歐洲具有主導性;內容具有豐富性;范圍具有全球性;結果具有兩重性(積極和消極);時間具有長期性。積極影響:促進了全球動植物(物種)的多樣化,豐富了人類經濟生活;密切了世界經濟的聯(lián)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與融合。一、食物生產的現代化1.食物生產現代化的實現(1)背景:工業(yè)革命后,資本主義機器生產推動著傳統(tǒng)農業(yè)向現代農業(yè)轉變。(2)實現:20世紀中葉,歐美各國完成了農業(yè)機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約的現代農業(y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3)表現:以高科技為基礎的設施農業(yè)有了突破性進展。2.農業(yè)生產的機械化(1)條件:20世紀以來,汽油拖拉機、柴油拖拉機相繼實現批量生產。(2)意義:農業(yè)科技的發(fā)展推動著農作物的播種、收割與加工等從人工化向自動化轉變。3.雜交育種技術:(1)概況:①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雜交水稻新品種一一南優(yōu)二號。②2014年,“中國超級雜交水稻”百畝試驗田平均畝產突破1000千克,創(chuàng)世界紀錄。(2)影響:雜交育種新技術的應用提高了糧食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為人類消除饑餓作出了突出貢獻。知識梳理
第3課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備與食品安全(3)21世紀以來,新型制冷設備相繼推出;糧倉倉容量不斷擴大;低溫、低氧等儲藏技術廣泛應用;糧食儲備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2)20世紀70年代,中國開始采用機械制冷低溫儲糧技術(1)20世紀50年代,美國已經使用機械通風儲糧技術現代糧倉冷凍及冷鏈現代社會二、食物儲備技術的進步《2020年糧食危機地圖》思考:糧食安全問題產生的原因有哪些?我們應該如何應對糧食安全問題?
結合教材P15-16及《學思之窗》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19452019年,全國稻谷和小麥產量共計3.4億噸,按14億人口計算,平均每人每天0.67公斤,比當年人均實際食用消費量高出0.12公斤。糧食庫存總量持續(xù)高位運行,糧食庫存消費遠高于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安全警戒線水平,稻谷、小麥均能滿足1年以上人民消費需求。糧食需求總量糧食庫存總量積極應對疫情影響扛穩(wěn)國家糧食安全重任——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黨組《求是》2020年第12期《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yǎng)狀況》預測,在全球范圍內,2019冠狀病毒?。–OVID-19)疫情到2020年底可能使長期饑餓人數新增超過1.3億人(疫情下突發(fā)嚴重饑餓可能使這一數字進一步上升)。三、消除饑餓與食品安全1.糧食安全問題(1)現狀:食物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日益成為各國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①有利因素:食物生產的現代化和食物儲備技術的進步,大大增加了食物供給。②不利因素:人口激增和工業(yè)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積不斷減少。(2)應對措施①國際上:各國政府都把保障糧食安全與消除饑餓作為首要任務;聯(lián)合國糧食及農業(yè)組織(糧農組織)多次召開世界糧食安全首腦會議,為人類共同消除饑餓統(tǒng)籌資源。②中國A.決策:1996年,中國發(fā)布了《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提出立足國內資源、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此后,中國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糧食安全的法律法規(guī)。B.成就:中國在增加糧食產量、保障糧食安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2.食品安全問題(1)影響因素:①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并通過食物鏈進入農作物和禽畜體內。②禽畜飼養(yǎng)中過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體健康。③食品加工過程中過度使用食品添加劑,甚至違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劑,導致食品安全事件頻發(fā)。生產經營者只顧追求自身利益,違規(guī)生產經營;市場經濟中誠信缺失,導致市場秩序的混亂;法律法規(guī)不健全;相關部門監(jiān)管不力,執(zhí)法不嚴。(2)對策①世界:各國更加重視食品安全問題,并制定法律法規(guī)進行治理。②中國:頒布相關法規(guī),用法律手段確保食品安全;提出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jiān)管、最嚴厲的懲罰、最嚴肅的問責,提高食品安全監(jiān)管水平和能力。2009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確保食品安全,后又對食品安全法進行了修訂。食品安全認證標志糧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糧食安全是治國安邦的基礎,是穩(wěn)定時局的利器。糧食生產促進經濟發(fā)展。糧食安全有利于穩(wěn)定糧食市場價格,保障民生。糧食是戰(zhàn)爭的必需品。糧食安全能夠及時供應軍隊,保障國家安全?!敬鸢浮緼【詳解】表格顯示,黑龍江、內蒙古、河南、吉林等糧食主產區(qū)對糧食安全貢獻率較高,表明我國糧食主產區(qū)重心集中于北方,A項正確;B項表述太絕對,不符合表格數據信息,排除;材料無法體現退耕還林造成耕地面積減少,排除C項;材料反映南方的糧食安全貢獻率較低,無法體現南方有優(yōu)越的經濟區(qū)位優(yōu)勢,排除D項。故選A項。【典例研析】(2022·全國·高二單元測試)糧食安全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人類面臨的嚴峻挑戰(zhàn)之一。曾任世界糧農組織總干事的愛德華薩烏馬曾提出:“糧食安全的最終目標是,確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時候既買得到又買得起他們所需的基本食品。”以下有助于糧食生產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舉措有①主要依靠擴大耕地面積②改善全球生態(tài)環(huán)境③提高農業(yè)生產科技水平④加強國際間的合作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坐姿娃娃產品供應鏈分析
- 生產香料制品用香精油項目運營指導方案
- 衣領項目營銷計劃書
- 蓄電池市場分析及投資價值研究報告
- 含藥物的護足霜產業(yè)鏈招商引資的調研報告
- 心理咨詢行業(yè)營銷策略方案
- 玻璃器皿用紙制杯墊項目運營指導方案
- 醫(yī)用防塵衛(wèi)生口罩產品供應鏈分析
- 穿戴式揚聲器產品供應鏈分析
- 舉辦水球比賽行業(yè)經營分析報告
- GB/T 35694-2017光伏發(fā)電站安全規(guī)程
- GB/T 29679-2013洗發(fā)液、洗發(fā)膏
- 【課件】高考英語作文專題News report 應用文(新聞報導)課件
- 生產清場管理規(guī)程
- 科技公司涉密載體對外提供審批表
- 2015第十一屆新希望杯全國數學大賽小學6年級復賽試卷
- GB 1350-1999稻谷
- FZ/T 97035.1-2015針織機用針第1部分:舌針
- 美容院衛(wèi)生管理制度管理辦法
- 病媒生物防制培訓課件
- 運輸公司年度工作計劃(3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