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0017-2017 鋼結構設計標準_第1頁
GB 50017-2017 鋼結構設計標準_第2頁
GB 50017-2017 鋼結構設計標準_第3頁
GB 50017-2017 鋼結構設計標準_第4頁
GB 50017-2017 鋼結構設計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3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UDC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e

PGB50017-2017

鋼結構設計標準

Standardfordesignofsteelstructures

2017-12-12發(fā)布2018-07-01實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

聯(lián)合發(fā)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

根據(jù)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關于印發(fā)(2008年工程建設標準

規(guī)范制訂、修訂計劃〉的通知))(建標[2008J105號)的要求,

標準編制組經(jīng)廣泛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實踐經(jīng)驗,參考有關國際

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并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修訂了《鋼

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7-20030

本標準的主要內容是:1.總則;2.術語和符號;3.基本設

計規(guī)定;4.材料;5.結構分析與穩(wěn)定性設計;6.受彎構件;

7.軸心受力構件;8.拉彎、壓彎構件;9.加勁鋼板剪力墻;

10.塑性及彎矩調幅設計;11.連接;12.節(jié)點;13.鋼管連接節(jié)

點;14.鋼與混凝土組合梁;15.鋼管?昆凝土柱及節(jié)點;16.疲

勞計算及防脆斷設計;17.鋼結構抗震性能化設計;18.鋼結構

防護等。

本次修訂的主要內容是:

1."基本設計規(guī)定(第3章)"增加了截面板件寬厚比等級,

"材料選用"及"設計指標"內容移入新章節(jié)"材料(第4章)",

關于結構計算內容移入新章節(jié)"結構分析及穩(wěn)定性設計(第5

章)","構造要求(原標準第8章)"中"大跨度屋蓋結構"及

"制作、運輸及安裝"的內容并人本章;

2."受彎構件的計算(原規(guī)范第4章)"改為"受彎構件

(第6章)",增加了腹板開孔的內容,"構造要求(原規(guī)范第8

章)"的"結構構件"中與梁設計相關的內容移入本章;

3."軸心受力構件和拉彎、壓彎構件的計算(原規(guī)范第5

章)"改為"軸心受力構件(第7章)"及"拉彎、壓彎構件(第

8章)"兩章,"構造要求(原規(guī)范第8章)"中與柱設計相關的

內容移入第7章;

4

4."疲勞計算(原規(guī)范第6章)"改為"疲勞計算及防脆斷

設計(第16章)",增加了簡便快速驗算疲勞強度的方法,"構造

要求(原規(guī)范第8章)"中"對吊車梁和吊車和架(或類似結構)

的要求"及"提高寒冷地區(qū)結構抗脆斷能力的要求"移人本章,

并增加了抗脆斷設計的規(guī)定;

5."連接計算(原規(guī)范第7章)"改為"連接(第11章)"

及"節(jié)點(第12章)"兩章,"構造要求(原規(guī)范第8章)"中有

關焊接及螺栓連接的內容并人第11章、柱腳內容并人第12章;

6."構造要求(原規(guī)范第8章)"中的條文根據(jù)其內容,分

別并人相關各章,其中"防護和隔熱"移入"鋼結構防護(第

18章)";

7."塑性設計(原規(guī)范第9章)"改為"塑性及彎矩調幅設

計(第10章)",采用了利用鋼結構塑性進行內力重分配的思路

進行設計;

8."鋼管結構(原規(guī)范第10章)"改為"鋼管連接節(jié)點(第

13章)",豐富了計算的節(jié)點連接形式,另外,增加了節(jié)點剛度

判別的內容;

9."鋼與1昆凝土組合梁(原規(guī)范第11章,修訂后為第14

章)",補充了縱向抗剪設計內容,刪除了與彎筋連接件有關的

內容。

本次修訂新增了材料(第4章)、結構分析與穩(wěn)定性設計

(第5章)、加勁鋼板剪力墻(第9章)、鋼管混凝土柱及節(jié)點

(第15章)、鋼結構抗震性能化設計(第17章)、鋼結構防護

(第18章)等章節(jié),同時在附錄中增加了常用建筑結構體系、鋼

與?昆凝土組合梁的疲勞驗算等內容。

本標準中以黑體字標志的條文為強制性條文,必須嚴格

執(zhí)行。

本標準由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負責管理和對強制性條文的解

釋,中冶京誠工程技術有限公司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執(zhí)行

過程中如有意見或建議請寄送中冶京誠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地

5

址:北京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建安街7號,郵編:100176)。

本標準主編單位:中冶京誠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本標準參編單位:北京京誠華宇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

公司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同濟大學

清華大學

浙江大學

中冶建筑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上海寶鋼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天津大學

重慶大學

東南大學

湖南大學

北京工業(yè)大學

青島理工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

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

中冶賽迪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

中國機械工業(yè)集團公司

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

中國航空規(guī)劃建設發(fā)展有限公司

中冶南方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中冶華天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中水東北勘測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石化工程建設有限公司

6

中國中元國際工程公司

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西北電力設計

院有限公司

江蘇滬寧鋼機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多維聯(lián)合集團有限公司

上海寶冶集團有限公司

博思格巴特勒(中國)公司

安徽鴻路鋼結構(集團)股份有限

公司

本標準參加單位:浙江杭蕭鋼構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東南網(wǎng)架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富煌鋼構股份有限公司

寶鋼鋼構有限公司

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精工結構集團有限公司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員:施設王立軍余海群|陳紹蕃|

l沈祖炎|童根樹陳炯柴相

崔佳郁銀泉汪大綏吳耀華

舒贛平舒興平郝際平范峰

石永久范重陳以一聶建國

陳志華李國強柯長華張愛林

武振宇童樂為王元清何文匯

但澤義郭彥林郭耀杰委宇

戴國欣侯兆新趙春蓮顧強

穆海生徐建陳瑞金崔元山

王燕馬天鵬關曉松李茂新

朱丹賀明玄王湛丁陽

王玉銀張同億姜學宜譚晉鵬

高繼領王保強羅興隆張偉

7

張亞軍孫雅欣

本標準主要審查人員:周緒紅徐厚軍侯忠良|戴國瑩|

戴為志劉錫良陳紹禮武人岱

葛家琪陳祿如馮遠鄧華

金天德王仕統(tǒng)田春雨

8

Contents

1GeneralProvisions….......…..1

2TermsandSymbols........….........………………..........2

2.1Terms………2

2.2S歸ηbols……………………5

3GeneralRequirements……........…..........10

3.1GeneralRequirements………10

3.2StructuralSystems…………12

3.3Actions……..…………….13

3.4RequirementsofDeformationforStructuresand島1embers……15

3.5ClassificationofSections……15

4島1aterial…………........………….........….18

4.1StructuralSteelDesignationsandStandards…18

4.2ConnectionsandFastenersMaterialsandStandards…………18

4.3SelectionofMaterials……………..……….20

4.4DesignStrengthandParameters……………22

5StructuralAnalysisandStabilityDesign………........….29

5.1GeneralRequirements………29

5.2lnitialImperfections………30

5.3First-orderElasticAnalysisandDesign……33

5.4Second-orderp-f:1ElasticAnalysisandDesign………………33

5.5DirectAnalysisMethodofDesign…………34

6FlexuralMembers……….................….37

6.1ShearandFlexuralStrength………………37

6.2Flexural-torsionalStabilityüfBeams………39

6.3PlateStability………………42

13

6.4DesignofBeamsConsideringPost-bucklingStrengthof

Webs………49

6.5StrengtheningofOpenings…………………52

6.6Detailings…………………53

7AxiallyLoadedMembers……………........…………….55

7.1StrengthCalculationofCross-sections………55

7.2StabilityCalculationofMembersunderAxialCompression…57

7.3LocalStabilityandPost-bucklingStrengthofSolidWeb

MembersunderAxialCompression…………68

7.4EffectiveLengthandAllowableSlendernessRatioofMembers

underAxialCompression…………………71

7.5BracingofMembersunderAxialCompression………………77

7.6SpecialCasesofTrussesandTowerMembers…………·…..78

8MembersunderCombinedAxialForceandBending……81

8.1StrengthCalculationofCross-sections………81

8.2StabilityCalculationofMembers……………83

8.3EffectiveLengthofFrameColumns…………89

8.4LocalStabilityandPost-bucklingStrengthofBeam

columns……………........……………….94

8.5TrussMembersSubjectedtoSecond-orderMoments…………97

9StiffenedSteelShearWalls…………………98

9.1GeneralRequirements………98

9.2DesignofStiffenedSteelShearWalls………98

9.3Detailings……..………….100

10PlasticDesignandProvisionsforDesignusing

MomentRedistribution……..............……………….102

10.1GeneralRequirements……102

10.2ProvisionsforDesignusingMomentRedistribution………103

10.3CalculationofMemberStrengthandStability……………104

10.4SlendernessLimitationsandDetailings.…..105

14

11Connections………………107

11.1GeneralRequirements……107

11.2CalculationofWeldedConnections………108

11.3DetailingRequirementsofWeldedConnections……………113

11.4CalculationofFasteners…………………117

11.5DetailingRequirementsofFasteners………121

11.6PinConnections…………124

11.7DetailsofFlangedConnectionsforSteelTubes.…………..127

12Joints……........……....................................…….128

12.1GeneralRequirements……128

12.2ConnectingPlateJoints…………………128

12.3Beam-columnJoints………132

12.4CastSteelJoints…………136

12.5Pre-stressedCableJoints……………·…..137

12.6Bearings…………………137

12.7ColumnFooting…………139

13SteelTubularJoints……145

13.1GeneralRequirements……145

13.2DetailRequirements……146

13.3DesignofUnstiffenedandStiffenedCHSJoints…………150

13.4DesignofUnstiffenedandStiffenedRHSJoints…………167

14CompositeSteelandConcretebeams………….........177

14.1GeneralRequirements……177

14.2DesignofCompositeBeams………………180

14.3CalculationofShearConnections………·………………..183

14.4CalculationofDeflection…………………186

14.5CalculationofConcreteCrackWidthatHoggingMoment

Region……........…….187

14.6CalculationofLongitudinalShear…………188

14.7DetailingProvisions……190

15

15Concrete-filledSteelTubularColumnandJoints……193

15.1GeneralRequirements……193

15.2RectangularConcrete-filledSteelTubularMembers………193

15.3CircularConcrete-filledSteelTubularMembers……………194

15.4Beam-columnJoints………194

16DesignforFatigu巳andBrittlefracture…196

16.1GeneralRequirements……196

16.2DesignforFatigue………196

16.3DetailingRequirements…………………201

16.4PreventionofBrittleFracture……………205

17SeismicDesignofSteelStructuralMembers…………207

17.1GeneralRequirements……207

17.2DesignRequirements……211

17.3ConnectionsandDetails…·……………..222

18ProtectionofSteelStructures…………231

18.1Fire-resistanceDesign……231

18.2CorrosionPreventionDesign……………231

18.3TemperatureInsulation…..…………….233

ApendixACommonStructuralSystems……........…….235

ApendixBLimitsofDeflectionforStructuresand

FlexuralMembers……........….238

ApendixCOverallStabilityofBeams…........………….243

ApendixDStabilityCoefficientsofMembersunder

AxialCompression………........…………….248

ApendixEEffectiveLengthFactorsofColumns…………253

ApendixFElasticBucklingStressesforStiffened

SteelShearWalls………………266

ApendixGBucklingCalculationofTrussConnecting

PlateunderDiagonalCompression……………274

ApendixHClassificationsofUnstiffenedTubularJoints

16

inTermsofRigidity……………276

ApendixJFatigueDesignofCompositeSteeland

ConcreteBeams…………………279

ApendixKDesignValuesforCompressiveandShear

StrengthofCompositeCircularConcrete-filled

SteelTubes…………........….281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290

ListofQuotedStandards…………........…………..........291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另冊)

17

1總則

1.0.1為在鋼結構設計中貫徹執(zhí)行國家的技術經(jīng)濟政策,做到

技術先進、安全適用、經(jīng)濟合理、保證質量,制定本標準。

1.O.2本標準適用于工業(yè)與民用建筑和一般構筑物的鋼結構

設計。

1.O.3鋼結構設計除應符合本標準外,尚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有關

標準的規(guī)定。

1

2術語和符號

2.1術語

2.1.1脆斷brittlefracture

結構或構件在拉應力狀態(tài)下沒有出現(xiàn)警示性的塑性變形而突

然發(fā)生的斷裂。

2.1.2一階彈性分析first-orderelasticanalysis

不考慮幾何非線性對結構內力和變形產生的影響,根據(jù)未變

形的結構建立平衡條件,按彈性階段分析結構內力及位移。

2.1.3二階P-,1彈性分析second-orderP-,1elasticanalysis

僅考慮結構整體初始缺陷及幾何非線性對結構內力和變形產

生的影響,根據(jù)位移后的結構建立平衡條件,按彈性階段分析結

構內力及位移。

2.1.4直接分析設計法directanalysismethodofdesign

直接考慮對結構穩(wěn)定性和強度性能有顯著影響的初始幾何缺

陷、殘余應力、材料非線性、節(jié)點連接剛度等因素,以整個結構

體系為對象進行二階非線性分析的設計方法。

2.1.5屈曲buckling

結構、構件或板件達到受力臨界狀態(tài)時在其剛度較弱方向產

生另一種較大變形的狀態(tài)。

2.1.6板件屈曲后強度post-bucklingstrengthofsteelplate

板件屈曲后尚能繼續(xù)保持承受更大荷載的能力。

2.1.7正則化長細比或正則化寬厚比normalizedslendemessratio

參數(shù),其值等于鋼材受彎、受剪或受壓屈服強度與相應的構

件或板件抗彎、抗剪或抗承壓彈性屈曲應力之商的平方根。

2.1.8整體穩(wěn)定overallstability

構件或結構在荷載作用下能整體保持穩(wěn)定的能力。

2

2.1.9有效寬度effectivewidth

計算板件屈曲后極限強度時,將承受非均勻分布極限應力的

板件寬度用均勻分布的屈服應力等效,所得的折減寬度。

2.1.10有效寬度系數(shù)effectivewidthfactor

板件有效寬度與板件實際寬度的比值。

2.1.11計算長度系數(shù)effectivelengthratio

與構件屈曲模式及兩端轉動約束條件相關的系數(shù)。

2.1.12計算長度effectivelength

計算穩(wěn)定性時所用的長度,其值等于構件在其有效約束點間

的幾何長度與計算長度系數(shù)的乘積。

2.1.13長細比slendernessratio

構件計算長度與構件截面回轉半徑的比值。

2.1.14換算長細比equivalentslendernessratio

在軸心受壓構件的整體穩(wěn)定計算中,按臨界力相等的原則,

將格構式構件換算為實腹式構件進行計算,或將彎扭與扭轉失穩(wěn)

換算為彎曲失穩(wěn)計算時,所對應的長細比。

2.1.15支撐力nodalbracingforce

在為減少受壓構件(或構件的受壓翼緣)自由長度所設置的

側向支撐處,沿被支撐構件(或構件受壓翼緣)的屈曲方向,作

用于支撐的側向力。

2.1.16無支撐框架unbracedframe

利用節(jié)點和構件的抗彎能力抵抗荷載的結構。

2.1.17支撐結構bracingstructure

在梁柱構件所在的平面內,沿斜向設置支撐構件,以支撐軸

向剛度抵抗側向荷載的結構。

2.1.18框架-支撐結構frame-bracingstructure

由框架及支撐共同組成抗側力體系的結構。

2.1.19強支撐框架framebracedwithstrongbracingsystem

在框架-支撐結構中,支撐結構(支撐析架、剪力墻、筒體

等)的抗側移剛度較大,可將該框架視為無側移的框架。

3

2.1.20搖擺柱leaningcolumn

設計為只承受軸向力而不考慮側向剛度的柱子。

2.1.21節(jié)點域panelzone

框架梁柱的剛接節(jié)點處及柱腹板在梁高度范圍內上下邊設有

加勁肋或隔板的區(qū)域。

2.1.22球形鋼支座sphericalsteelbearing

鋼球面作為支承面使結構在支座處可以沿任意方向轉動的餃

接支座或可移動支座。

2.1.23鋼板剪力墻steel-plateshearwall

設置在框架梁柱間的鋼板,用以承受框架中的水平剪力。

2.1.24主管chordmember

鋼管結構構件中,在節(jié)點處連續(xù)貫通的管件,如和架中的

弦桿。

2.1.25支管bracemember

鋼管結構中,在節(jié)點處斷開并與主管相連的管件,如材7架中

與主管相連的腹桿。

2.1.26間隙節(jié)點gapjoint

兩支管的趾部離開一定距離的管節(jié)點。

2.1.27搭接節(jié)點overlapjoint

在鋼管節(jié)點處,兩支管相互搭接的節(jié)點。

2.1.28平面管節(jié)點uniplanarjoint

支管與主管在同一平面內相互連接的節(jié)點。

2.1.29空間管節(jié)點multiplanarjoint

在不同平面內的多根支管與主管相接而形成的管節(jié)點。

2.1.30焊接截面weldedsection

由板件(或型鋼)焊接而成的截面。

2.1.31鋼與淚凝土組合梁compositesteelandconcretebeam

由1昆凝土翼板與鋼梁通過抗剪連接件組合而成的可整體受力

的梁。

2.1.32支撐系統(tǒng)bracingsystem

4

由支撐及傳遞其內力的梁(包括基礎梁)、柱組成的抗側力

系統(tǒng)。

2.1.33消能梁段link

在偏心支撐框架結構中,位于兩斜支撐端頭之間的梁段或位

于一斜支撐端頭與柱之間的梁段。

2.1.34中心支撐框架concentricallybracedframe

斜支撐與框架梁柱匯交于一點的框架。

2.1.35偏心支撐框架eccentricallybracedfrarne

斜支撐至少有一端在梁柱節(jié)點外與橫梁連接的框架。

2.1.36屈曲約束支撐buckling-restrainedbrace

由核心鋼支撐、外約束單元和兩者之間的元粘結構造層組成

不會發(fā)生屈曲的支撐。

2.1.37彎矩調幅設計momentredistributiondesign

利用鋼結構的塑性性能進行彎矩重分布的設計方法。

2.1.38畸變屈曲distorsionalbuckling

截面形狀發(fā)生變化,且板件與板件的交線至少有一條會產生

位移的屈曲形式。

2.1.39塑性耗能區(qū)plasticenergydissipativezone

在強烈地震作用下,結構構件首先進入塑性變形并消耗能量

的區(qū)域。

2.1.40彈性區(qū)elasticregion

在強烈地震作用下,結構構件仍處于彈性工作狀態(tài)的區(qū)域。

2.2符

2.2.1作用和作用效應設計值

F一-集中荷載;

o一一重力荷載;

H一一水平力;

M二二彎矩;

N軸心力;

5

P一一高強度螺栓的預拉力;

R一一-支座反力;

V一一剪力。

2.2.2計算指標

E鋼材的彈性模量;

Ec一一混凝土的彈性模量;

f←一一鋼材的抗拉、抗壓和抗彎強度設計值;

fv←→鋼材的抗剪強度設計值;

兒一→鋼材的端面承壓強度設計值;

兒一一→鋼材的屈服強度;

人一一鋼材的抗拉強度最小值;

f:一一錨栓的抗拉強度設計值;

f、Iv、/:一-螺栓的抗拉、抗剪和承壓強度設計值;

f:、j':、f:一→哪釘?shù)目估?、抗剪和承壓強度設計值;

f;、f:、f~一一對接焊縫的抗拉、抗剪和抗壓強度設計值;

f7一一角焊縫的抗拉、抗剪和抗壓強度設計值;

fc-一一混凝土的抗壓強度設計值;

e一一鋼材的剪變模量;

叫一個錨栓的受拉承載力設計值;

川、Nb、N~一一一個螺栓的受拉、受剪和承壓承載力設計值;

川、N:,N:一一一個例釘?shù)氖芾?、受剪和承壓承載力設計值;

N:一一組合結構中一個抗剪連接件的受剪承載力設

計值;

5"一一支撐結構的層側移剛度,即施加于結構上的水

平力與其產生的層間位移角的比值;

6u一-~樓層的層間位移;

[VQJ一一僅考慮可變荷載標準值產生的撓度的容許值;

[VTJ一一同時考慮永久和可變荷載標準值產生的撓度的

容許值;

6

σ正應力;

σc←一局部壓應力;

的二-垂直于角焊縫長度方向,按焊縫有效截面計算

的應力;

Aσ一一疲勞計算的應力幅或折算應力幅;

今σe一一變幅疲勞的等效應力幅;

[?σ]一一疲勞容許應力幅;

σcr、σ川、rcr分別為板件的彎曲應力、局部壓應力和剪應力

的臨界值;

r←-剪應力;

τf一-角焊縫的剪應力。

2.2.3幾何參數(shù)

A毛截面面積;

An凈截面面積;

b-一翼緣板的外伸寬度;

bo箱形截面翼緣板在腹板之間的元支承寬度;y昆

凝土板托頂部的寬度;

bs一一加勁肋的外伸寬度;

bc一一板件的有效寬度;

d直徑;

dc一一有效直徑;

d。一→一孔徑;

e-一一偏心距;

H柱的高度;

Hl、Hz-H3階形柱上段、中段(或單階柱下段)、下段的

高度;

h截面全高;

hc焊縫的計算厚度;

hr角焊縫的焊腳尺寸p

hw一一腹板的高度;

7

ho一一腹板的計算高度;

I一一毛截面慣性矩;

11自由扭轉常數(shù);

Iω-一一毛截面扇性慣性矩;

1n凈截面慣性矩;

z一二截面回轉半徑;

1一一長度或跨度;

l1梁受壓翼緣側向支承間距離;螺栓(或哪釘)

受力方向的連接長度;

lw一一焊縫的計算長度;

lz集中荷載在腹板計算高度邊緣上的假定分布

長度;

S一一毛截面面積矩;

t板的厚度;

人一一加勁肋的厚度;

tw腹板的厚度;

W毛截面模量;

Wn一一凈截面模量;

Wp塑性毛截面模量;

Wnp一一一塑性凈截面模量。

2.2.4計算系數(shù)及其他

K1、Kz構件線剛度之比;

nf一一高強度螺栓的傳力摩擦面數(shù)目;

凡螺栓或銷釘?shù)募羟忻鏀?shù)目;

αE一一鋼材與混凝土彈性模量之比;

αε梁截面模量考慮腹板有效寬度的折減系數(shù);

αI疲勞計算的欠載效應等效系數(shù);

αH考慮二階效應框架第z層桿件的側移彎矩增大

系數(shù);

?E一一一非塑性耗能區(qū)內力調整系數(shù);

8

盧f一一正面角焊縫的強度設計值增大系數(shù);

ι一一壓彎構件穩(wěn)定的等效彎矩系數(shù);

Yo一一結構的重要性系數(shù);

Yx、γy對主軸z、y的截面塑性發(fā)展系數(shù);

Ek一一鋼號修正系數(shù),其值為235與鋼材牌號

中屈服點數(shù)值的比值的平方根;

可一一調整系數(shù);

市l(wèi)、加一一用于計算階形柱計算長度的參數(shù);

r;ov一一一管節(jié)點的支管搭接率;

A一一長細比;

àn.b、A川、λn.c、λn一一正則化寬厚比或正則化長細比;

μ高強度螺栓摩擦面的抗滑移系數(shù);柱的

計算長度系數(shù);

μl、μ2、問一一階形柱上段、中段(或單階柱下段)、下

段的計算長度系數(shù);

ρz各板件有效截面系數(shù);

ψ一一軸心受壓構件的穩(wěn)定系數(shù);

機一一梁的整體穩(wěn)定系數(shù);

功一一集中荷載的增大系數(shù);

冉、磯、白一一用于計算直接焊接鋼管節(jié)點承載力的

參數(shù);

β一一抗震性能系數(shù)。

9

3基本設計規(guī)定

3.1一般規(guī)定

3.1.1鋼結構設計應包括下列內容:

1結構方案設計,包括結構選型、構件布置;

2材料選用及截面選擇;

3作用及作用效應分析;

4結構的極限狀態(tài)驗算;

5結構、構件及連接的構造;

6制作、運輸、安裝、防腐和防火等要求;

7滿足特殊要求結構的專門性能設計。

3.1.2本標準除疲勞計算和抗震設計外,應采用以概率理論為

基礎的極限狀態(tài)設計方法,用分項系數(shù)設計表達式進行計算。

3.1.3除疲勞設計應采用容許應力法外,鋼結構應按承載能力

極限狀態(tài)和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進行設計:

1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應包括:構件或連接的強度破壞、脆

性斷裂,因過度變形而不適用于繼續(xù)承載,結構或構件喪失穩(wěn)

定,結構轉變?yōu)闄C動體系和結構傾覆;

2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應包括:影響結構、構件、非結構構

件正常使用或外觀的變形,影響正常使用的振動,影響正常使用

或耐久性能的局部損壞。

3.1.4鋼結構的安全等級和設計使用年限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

《建筑結構可靠度設計統(tǒng)一標準))GB50068和《工程結構可靠性

設計統(tǒng)一標準))GB50153的規(guī)定。一般工業(yè)與民用建筑鋼結構

的安全等級應取為二級,其他特殊建筑鋼結構的安全等級應根據(jù)

具體情況另行確定。建筑物中各類結構構件的安全等級,宜與整

個結構的安全等級相同。對其中部分結構構件的安全等級可進行

10

調整,但不得低于三級。

3.1.5按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設計鋼結構時,應考慮荷載效應的

基本組合,必要時尚應考慮荷載效應的偶然組合。按正常使用極

限狀態(tài)設計鋼結構時,應考慮荷載效應的標準組合。

3.1.6計算結構或構件的強度、穩(wěn)定性以及連接的強度時,應

采用荷載設計值;計算疲勞時,應采用荷載標準值。

3.1.7對于直接承受動力荷載的結構:計算強度和穩(wěn)定性時,

動力荷載設計值應乘以動力系數(shù);計算疲勞和變形時,動力荷載

標準值不乘動力系數(shù)。計算吊車梁或吊車析架及其制動結構的疲

勞和撓度時,起重機荷載應按作用在跨間內荷載效應最大的一臺

起重機確定。

3.1.8預應力鋼結構的設計應包括預應力施工階段和使用階段

的各種工況。預應力索膜結構設計應包括找形分析、荷載分析及

裁剪分析三個相互制約的過程,并直進行施工過程分析。

3.1.9結構構件、連接及節(jié)點應采用下列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設

計表達式:

1持久設計狀況、短暫設計狀況:

γ。S運R(3.1.9-1)

2地震設計狀況:

多遇地震

S三三R/YRE(3.1.9-2)

設防地震

SζRk(3.1.9-3)

式中:為一一結構的重要性系數(shù):對安全等級為一級的結構構件

不應小于1.1,對安全等級為二級的結構構件不應

小于1.0,對安全等級為三級的結構構件不應小

于0.9;

S一一承載能力極限狀況下作用組合的效應設計值:對持

11

久或短暫設計狀況應按作用的基本組合計算;對地

震設計狀況應按作用的地震組合計算;

R一一結構構件的承載力設計值;

Rk結構構件的承載力標準值;

γRE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shù),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抗

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的規(guī)定取值。

3.1.10對安全等級為一級或可能遭受爆炸、沖擊等偶然作用的

結構,宜進行防連續(xù)倒塌控制設計,保證部分梁或柱失效時結構

有一條豎向荷載重分布的途徑,保證部分梁或樓板失效時結構的

穩(wěn)定性,保證部分構件失效后節(jié)點仍可有效傳遞荷載。

3.1.11鋼結構設計時,應合理選擇材料、結構方案和構造措

施,滿足結構構件在運輸、安裝和使用過程中的強度、穩(wěn)定性和

剛度要求并應符合防火、防腐蝕要求。宜采用通用和標準化構

件,當考慮結構部分構件替換可能性時應提出相應的要求。鋼結

構的構造應便于制作、運輸、安裝、維護并使結構受力簡單明

確,減少應力集中,避免材料三向受拉。

3.1.12鋼結構設計文件應注明所采用的規(guī)范或標準、建筑結構

設計使用年限、抗震設防烈度、鋼材牌號、連接材料的型號(或

鋼號)和設計所需的附加保證項目。

3.1.13鋼結構設計文件應注明螺栓防松構造要求、端面刨平頂

緊部位、鋼結構最低防腐蝕設計年限和防護要求及措施、對施工

的要求。對焊接連接,應注明焊縫質量等級及承受動荷載的特殊

構造要求;對高強度螺栓連接,應注明預拉力、摩擦面處理和抗

滑移系數(shù);對抗震設防的鋼結構,應注明焊縫及鋼材的特殊要求。

3.1.14抗震設防的鋼結構構件和節(jié)點可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

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或《構筑物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191

的規(guī)定設計,也可按本標準第17章的規(guī)定進行抗震性能化設計。

3.2結構體系

3.2.1鋼結構體系的選用應符合下列原則:

12

1在滿足建筑及工藝需求前提下,應綜合考慮結構合理性、

環(huán)境條件、節(jié)約投資和資源、材料供應、制作安裝便利性等

因素;

2常用建筑結構體系的設計直符合本標準附錄A的規(guī)定。

3.2.2鋼結構的布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應具備豎向和水平荷載傳遞途徑;

2應具有剛度和承載力、結構整體穩(wěn)定性和構件穩(wěn)定性;

3應具有冗余度,避免因部分結構或構件破壞導致整個結

構體系喪失承載能力;

4隔墻、外圍護等宜采用輕質材料。

3.2.3施工過程對主體結構的受力和變形有較大影響時,應進

行施工階段驗算。

3.3作用

3.3.1鋼結構設計時,荷載的標準值、荷載分項系數(shù)、荷載組

合值系數(shù)、動力荷載的動力系數(shù)等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

荷載規(guī)范)>GB50009的規(guī)定采用;地震作用應根據(jù)現(xiàn)行國家標

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確定。對支承輕屋面的構件

或結構,當僅有一個可變荷載且受荷水平投影面積超過60m2時,

屋面均布活荷載標準值可取為o.3kN/m20門式剛架輕型房屋的

風荷載和雪荷載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門式剛架輕型房屋鋼結構

技術規(guī)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