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浙江省杭州地區(qū)(含周邊)重點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考生須知:1.本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2.答題前,在答題卷指定區(qū)域填寫班級、姓名、考場號、座位號及準考證號并填涂相應數字;3.所有〖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卷上,寫在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只需上交答題卷。選擇題部分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中國早期人類呈現(xiàn)分布廣泛,多元一體之特點。其中仰韶文化就是距今約7000至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的典型代表。該文化遺存位于圖中的()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仰韶文化是在黃河中游地區(qū),即地圖上的④,D項正確;①在遼河地區(qū),應該是紅山文化,排除A項;②是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排除B項;③是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河姆渡文化,排除C項。故選D項。2.《尚書·酒誥》中曰:“人無于水監(jiān),當于民監(jiān)”;《尚書·梓材》中曰:“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國()A.家國一體 B.以民為本 C.華夏認同 D.皇權至上〖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人無于水監(jiān),當于民監(jiān)”,“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可知,中國古代重視人民的利益,體現(xiàn)的是民本思想,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民本思想,并未提及家國一體,排除A項;材料并未提及民族關系的發(fā)展狀況,排除C項;材料體現(xiàn)的是民本思想,與皇權至上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3.據《左傳·定公四年》記載:西周建國后,將“殷民六族”分賜給魯公,使其“帥其宗氏,輯其分族……以法則周公,用即命于周”。給予康叔(衛(wèi)國)以“殷民七族”和其它權力,便于其執(zhí)行王室任命的職務。對以上記載分析正確的是①分散了商朝遺民的力量②說明魯衛(wèi)兩國處于王畿地區(qū)③利于文化共同體的發(fā)展④體現(xiàn)了諸侯權利義務的統(tǒng)一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周建國后,將“殷民六族”賜給魯公,“殷民七族”給予康叔(衛(wèi)國),分散了商朝遺民的力量,魯國、衛(wèi)國的諸侯統(tǒng)治其國內各族,執(zhí)行周公的法制和王室的命令,有利于文化共同體的發(fā)展,體現(xiàn)了諸侯權利、義務的統(tǒng)一,說法①③④符合題意,C項正確;魯、衛(wèi)作為兩個諸侯國,所處并非王畿地區(qū),說法②錯誤,與之組合的ABD三項不符合題意。4.《資治通鑒》記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為春秋之終、戰(zhàn)國之始的分水嶺?!叭曳謺x”現(xiàn)象反映了()A.春秋時期諸侯混戰(zhàn)的開始 B.西周傳統(tǒng)政治秩序的破壞C.戰(zhàn)國七雄爭霸局面的形成 D.五胡內遷導致中原政局變動〖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zhàn)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并結合所學可知,《資治通鑒》記載的是“三家分晉”的史實,表明卿大夫取代了諸侯而自立為諸侯,這實質上反映了周朝的分封制被破壞,即周朝傳統(tǒng)政治秩序遭到破壞,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春秋時期的諸侯混戰(zhàn),排除A項;“戰(zhàn)國七雄爭霸局面的形成”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質問題,排除C項;五胡內遷發(fā)生在魏晉時期,排除D項。故選B項。5.孟子,戰(zhàn)國時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面對“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亂世,他主張()①為政以德②仁政③兼愛非攻④定于一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答案〗D〖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戰(zhàn)國時期(中國)。據材料“孟子,戰(zhàn)國時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結合所學可知,孟子的思想主張是仁政和定于一,②④符合題意,D項正確;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主張,兼愛、非攻是墨子的思想主張,①③不符合題意,排除ABC項。故選D項。6.《荀子·議兵》載:“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出現(xiàn)該現(xiàn)象主要歸因于,當時秦國實施()A.郡縣制 B.軍功爵制 C.征兵制 D.募兵制〖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原因題。時空是戰(zhàn)國時期(中國)。據材料“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可知,齊國、魏國的軍隊戰(zhàn)斗力都比不上秦國,結合所學可知,秦國商鞅變法中實行軍功爵制,提高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B項正確;郡縣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并不能有效提高軍隊戰(zhàn)斗力,排除A項;材料突出的是秦國的軍功爵制的影響,并不是征兵制,排除C項;戰(zhàn)國時期,并未實行募兵制,排除D項。故選B項。7.秦國李斯在《諫逐客書》中描述:“夫物不產丁秦,可寶者多;士不產于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鼻赝踬邮芾钏菇ㄗh,采取的措施是A.任用商鞅變法 B.采取遠交近攻 C.網羅天下英才 D.連接各國長城〖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諫逐客書》是秦朝大臣李斯上給秦王嬴政的一篇奏議。文章強調秦國若無客卿的輔助則未必強大的道理,正反論證,利害并舉,說明用客卿強國的重要性。最終秦王嬴政接受李斯建議,采取的措施是網羅天下英才,C項正確;商鞅變法發(fā)生于秦孝公時期,而材料為秦王嬴政時期,排除A項;遠交近攻為秦統(tǒng)一六國的戰(zhàn)略方針,排除B項;秦統(tǒng)一六國后,為了鞏固統(tǒng)治,連接各國長城以抵御外敵,排除D項。故選C項。8.為解決“財用不足,多寡不調”現(xiàn)象,漢武帝時期采取了一項措施,取得了“通有無之用”,“通委財而調緩急”和“平萬物而便百姓”,“民不益賦而天下饒”的效果。該措施是()A.推恩令 B.均輸平準 C.設諸路轉運使 D.市易法〖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武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通有無之用”可知,漢武帝時期,由國家在各地統(tǒng)一征購和運輸貨物,國家利用市場規(guī)律調控物價,銷售所得還可以增加財政收入,出現(xiàn)“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的局面,B項正確;推恩令是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而頒布的一項重要政令,排除B項;轉運使是宋朝設置的,排除C項;市易法是北宋王安石變法的內容之一,排除D項。故選B項。9.公元前119年,霍去病率領五萬大軍出擊漠北,飲馬瀚海,封狼居胥。當時,霍去病發(fā)出的時代最強音是()A.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B.匈奴未滅,何以家為C.患難相恤,暴掠不作 D.精忠報國,迎回二圣〖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時空是西漢時期(中國)。據材料“霍去病率領五萬大軍出擊漠北,飲馬瀚海,封狼居胥”,結合所學可知,霍去病率領五萬大軍出擊漠北匈奴,留下赫赫戰(zhàn)功,B項正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體現(xiàn)的是陳勝吳廣起義,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患難相恤,暴掠不作”,體現(xiàn)的是唐蕃會盟,排除C項;“精忠報國,迎回二圣”,體現(xiàn)的是岳飛抗金,排除D項。故選B項。10.魯迅先生稱譽某一史學著作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一部兼具史學和文學特色的不朽名著。該史著是()A.《離騷》 B.《史記》 C.《漢書》 D.《唐六典》〖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中國)。結合所學可知,西漢司馬遷的史學著作是《史記》兼具史學和文學特色,被魯迅先生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B項正確;《離騷》是中國戰(zhàn)國時期詩人屈原創(chuàng)作的詩篇,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排除A項;《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唐六典》是我國現(xiàn)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也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會典,排除D項。故選B項。11.《晉書·王敦傳》載:“帝(司馬睿)初鎮(zhèn)江東,威名未署,敦與從弟導等同心翼戴,以隆中興。時人之語曰‘王與馬,共天下’。”這一現(xiàn)象反映了當時()A.權臣攬權,天下大亂 B.世家大族地位的顯赫C.三國鼎立局面的出現(xiàn) D.九品中正制度的形成〖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晉(中國)。根據材料“王與馬,共天下”可知,東晉時期,遷居江南的世家大族實力強大,B項正確;選項A不符合史實,材料沒有體現(xiàn)出天下大亂,排除A項;此時是東晉時期,排除C項;材料主旨為東晉初期政治格局,不涉及九品中正制,排除D項。故選B項。12.唐文宗(827—840在位)嘆道,“朕何如周赧漢獻耳!”赧、獻受制于強諸侯,今朕受制于家奴,以此言之,朕殆不如!”材料反映了唐朝后期()A.宦官專權 B.藩鎮(zhèn)割據 C.安史之亂 D.朋黨之爭〖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材料“赧、獻受制于強諸侯,今朕受制于家奴,以此言之”,結合所學可知,周朝受制于地方諸侯,唐朝受制于家奴,也就是宦官,體現(xiàn)的是宦官專權,A項正確;材料突出的是宦官專權,并不是藩鎮(zhèn)割據,排除B項;此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宦官專權,與朋黨之爭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13.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300多年歷史,長期處于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zhàn)爭之中,怎一個“亂”字了得。這一局面結束于()A.公元3世紀末 B.公元6世紀初 C.公元6世紀末 D.公元7世紀初〖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時空是魏晉南北朝(中國)。據材料“300多年歷史,長期處于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zhàn)爭之中”,結合所學可知,589年,隋朝統(tǒng)一,結束了魏晉的分裂割據局面,C項正確;隋朝統(tǒng)一全國的時間是589年,即公元6世紀末,其余選項均與史實不符,排除ABD項。故選C項。14.“為政之要,唯在得人”。中國古代歷代王朝統(tǒng)治者都比較重視選拔人才,為專制王權服務。下列表述反映出唐宋時期選官制度的是()A.世卿世祿,嫡長子繼承制 B.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C.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D.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時空是唐宋時期(中國)。據材料“中國古代歷代王朝統(tǒng)治者都比較重視選拔人才,為專制王權服務”,可知,歷代王朝統(tǒng)治者重視人才選拔,而“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涉及的是唐宋時期的科舉制,C項正確;世卿世祿,嫡長子繼承制,屬于先秦時期的制度,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體現(xiàn)的是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體現(xiàn)的是兩漢時期的察舉制,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5.“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漢以來未之有也?!痹诖?,歐陽修所稱贊的是()A.文景之治 B.元嘉之治 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時空是唐宋時期(中國)。據材料“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自古功德兼隆,由漢以來未之有也”,可知,歐陽修稱贊的是唐太宗李世民,而李世民在位期間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C項正確;文景之治是西漢時期的治世,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元嘉之治南朝宋文帝劉義隆時期的盛世,排除B項;開元盛世是唐玄宗時期的盛世,排除D項。故選C項。16.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完備,是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對此后歷朝產生了深遠影響。下列關于該制度的表述不正確的是()A.唐太宗時,正式確立三省六部制 B.三省的職權分工明確,彼此制約C.三省長官共議國事,執(zhí)宰相之職 D.使中央決策和行政體系日臻完備〖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反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結合所學可知,隋朝時正式確立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時期得以進一步發(fā)展,A項說法錯誤,符合題意,A項正確;隋唐時期,三省的職權分工明確,又彼此制約,中書省負責草擬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有不妥者駁回,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工處理各項具體政務,三省長官共議國事,執(zhí)宰相之職,B、C兩項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故排除;結合所學可知,三省六部制的確立,使中央決策和行政體系日臻完備,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A項。17.宋太宗說:“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需謹此。”為此,宋初采?。ǎ〢.增置軍鎮(zhèn)加強邊防 B.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C.向農民提供農業(yè)貸款 D.征兵制取代募兵制〖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初中國。根據材料“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可知,宋太宗主張加強國內管理,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削弱地方軍事實力,減少內患,B項正確;增置軍鎮(zhèn)是在唐朝時期,排除A項;王安石變法向農民提供貸款,排除C項;募兵制建立是在唐朝,排除D項。故選B項。18.唐代,一批內遷黨項人被授以“閑田”,他們開始學習農耕。西夏建立前,黨項人已經進入河西走廊的涼州、甘州等農業(yè)區(qū),農業(yè)生產技術進一步提高。據漢文史料記載,宋代黨項人已是“耕稼之事,略與漢同”。這可以用來說明()A.西夏開始模仿兩宋制度 B.黨項民族全面轉向農耕經濟C.唐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D.少數民族對西北邊疆的開發(fā)〖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至宋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黨項人原本是游牧民族,但是內遷之后開始從事農耕,而且西夏建立之前,黨項人已經進入河西走廊的涼州、甘州等農業(yè)區(qū),農業(yè)生產技術進一步提高,這說明當時的少數民族對西北地區(qū)進行了開發(fā),D項正確;材料反映了少數民族對西北邊疆的開發(fā),未體現(xiàn)西夏開始模仿兩宋制度,排除A項;“黨項民族全面轉向農耕經濟”說法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少數民族對西北邊疆的開發(fā),未涉及經濟重心轉移,排除C項。故選D項。19.“今介甫為政,盡變更祖宗舊法……士、吏、兵、農、工、商、僧、道無一人得襲故而守常者,紛紛擾擾,莫安其居?!辈牧显u述的是()A.商鞅變法 B.孝文帝改革 C.慶歷新政 D.王安石變法〖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時空是宋代(中國)。據材料“今介甫為政,盡變更祖宗舊法……”,結合所學可知,介甫指的是王安石,由此可知是北宋時期的王安石變法,D項正確;商鞅變法是戰(zhàn)國時期,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時期,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突出的是王安石變法,并不是慶歷新政,排除C項。故選D項。20.遼宋夏金元是繼三國兩晉南北朝之后又一個北方少數民族活躍時期,下面是對少數民族政權與宋關系的梳理,與表中序號順序相對應的是少數民族政權主要關系①向北宋稱臣,北宋每年提供“歲賜”②維持已有邊界,與北宋以兄弟相稱③劃定邊界,南宋每年向其提供“歲貢”④占領臨安,擊敗南宋余部完成統(tǒng)一A.①遼②西夏③元④金B(yǎng).①西夏②金③遼④元C.①遼②元③西夏④金D.①西夏②遼③金④元〖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慶歷和議后,西夏向北宋稱臣,北宋每年提供“歲賜”;宋遼澶淵之盟后,雙方維持已有邊界,與北宋以兄弟相稱;宋金紹興和議后,雙方劃定邊界,南宋每年向其提供“歲貢”;元朝占領臨安,擊敗南宋余部完成統(tǒng)一。結合上述分析可知D項正確,排除ABC項。故選D項。21.史書記載:“夏四月庚申溯,大風吹石折木。金人以帝及皇后、皇太子北歸。凡法駕、古器、九鼎、天下州府圖及官吏、侍人、技藝、工匠、府庫蓄積,為之一空?!辈牧戏从车氖牵ǎ〢.七國之亂 B.八王之亂 C.安史之亂 D.靖康之變〖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宋金時期(中國)。據材料“金人以帝及皇后、皇太子北歸”和所學可知,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東京,擄走徽、欽二帝,史稱“靖康之變”,D項正確;七國之亂是西漢時期的歷史事件,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八王之亂是西晉時期的歷史事件,排除B項;安史之亂是唐朝時期的歷史事件,排除C項。故選D項。22.夢回千年大宋,萬千氣象更新。宋朝社會與前代相比出現(xiàn)了一些重要的新變化。下列現(xiàn)象中可以反映宋朝社會新氣象的是()①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②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③惟以資產為宗,不以人丁為本④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耳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A〖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宋朝(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朝不抑兼并,“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體現(xiàn)了宋朝時期的國家放松對社會的控制,“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體現(xiàn)了商品經濟發(fā)展對等級觀念的沖擊,①②正確,A項正確;“惟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與唐朝的兩稅法有關,③不符合題意,“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耳”是后唐人的語句,④錯誤,排除B、C、D三項。故選A項。23.方圓百里,城內石橋有一萬二千座,大船可在橋下自由行走。城內有湖,方圓三十里。周圍有富麗堂皇的宮殿,城內有大街一百六十條”?!恶R可·波羅行記》中所描述的當時“世界上最富麗名貴的城市”位于()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城內石橋有一萬二千座,大船可在橋下自由行走”“城內有湖”“周圍有富麗堂皇的宮殿,城內有大街一百六十條”“世界上最富麗名貴的城市”及所學知識可知,該城市河流較多,商品經濟繁榮,描述的應該是江南地區(qū)的城市,位于④,D項正確;①②③處于中國北方,地理環(huán)境不符合材料描述,也不符合“世界上最富麗名貴的城市”的要求,排除ABC項。故選D項。24.如圖所示,是2015年央視拍攝的記錄1247年發(fā)生的“涼州會談”(涼州,今甘肅武威)。該歷史紀錄片的主題應該是()A.宋遼和議,兄弟相稱 B.宋夏和議,君臣之禮C.宋金和議,南北對峙 D.西藏歸屬,中央管轄〖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247年(中國)。結合所學可知,1247年,藏族和蒙古族兩位代表性的杰出人物薩迦班智達和闊端在涼州進行了具有深遠歷史影響的會談,涼州會談在中國的民族關系史和藏、蒙民族史上都寫下了厚重的一筆,它奠定了西藏并入中國版圖的基礎,因此紀錄片的主題是西藏歸屬,中央管轄,D項正確;“涼州會談”和宋遼關系無關,排除A項;“涼州會談”不涉及宋朝和西夏,排除B項;“涼州會談”與宋金和議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25.元朝時,很多蒙古人遷入中原,同漢族雜居相處。來自中亞、西亞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國,同漢、蒙古、畏兀兒等民族長期相處、不斷通婚,逐漸形成我國回族的前身——回回。上述材料反映了()A.元朝推行了“四等人制度” B.元朝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C.元朝華夏認同的觀念出現(xiàn) D.階級矛盾比民族矛盾尖銳〖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元朝時回回形成,各民族乃至外國人共同形成回回,體現(xiàn)了民族交融的加強,B項正確;“四等人制度”是民族壓迫政策,且材料信息與此無關,排除A項;華夏認同出現(xiàn)于春秋戰(zhàn)國,排除C項;材料體現(xiàn)的是民族交融,并非矛盾,且階級矛盾看不出來,排除D項。故選B項。26.“南海一號”是南宋初期一艘向外運送商品時失事沉沒的木質古沉船,它將為復原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提供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2019年8月6日,國家文物局召開工作會,發(fā)布了“南海Ⅰ號”保護發(fā)掘項目考古工作成果,總共出土文物14000余件套,其中瓷器13000余件套。該材料可以佐證()A.瓷器成為中華文明新物質象征 B.指南針廣泛運用于航海C.外貿稅收成為國家收入主要來源 D.政府廢除重農抑商政策〖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南宋時期(中國)。據材料“南宋初期一艘向外運送商品時失事沉沒的木質古沉船,它將為復原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提供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可知,從“南海一號”的發(fā)掘中,可以看出,南宋時期,中國向外運送商品時,瓷器占據多數,說明瓷器成為中華文明新的物質象征,A項正確;僅從材料,無法得出指南針廣泛運用于航海,排除B項;材料突出的是瓷器的地位,不能說明外貿稅的狀況,排除C項;南宋時期,仍堅持重農抑商政策,排除D項。故選A項。27.“天子傳子,宰相不傳子。天子之子不皆賢,尚賴宰相傳賢足相補救,則天子亦不失傳賢之意。宰相既罷,天子之子一不賢,更無與為賢者矣。”材料認為A.世襲制造成天子不賢 B.君主應該傳位給賢人C.宰相的廢除弊端較大 D.宰相職位應該世襲〖答案〗C〖解析〗材料的意思是罷黜宰相后,如果天子不賢就沒有人能夠補救,所以C項符合題意;題意沒有體現(xiàn)A、B、D項;故C項正確。28.結合所學,對下表解讀正確有清朝前中期人口數與人均田畝數時間人口數每口平均田畝數順治十二年(1655年)1403390026.63康熙五十年(1711年)2462132428.15雍正十二年(1734年)2735546232.54乾隆十八年(1753年)1027500006.89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2080957963.56①清朝前中期人口持續(xù)增長②平均田畝數逐年下降③資源危機日益顯露④康雍乾時期衰象初顯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從材料數據可知,從順治十二年到雍正十二年的每口平均畝數呈現(xiàn)上升的趨勢,②錯誤,排除ABD項;從材料數據可知,雍正十二年后,每口的平均畝數呈現(xiàn)下降的趨勢,這說明清朝前中期人口持續(xù)增長,資源危機日益顯露,衰象初顯,①③④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選C項。29.明朝前中期蒙古成為明朝邊患。1550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俺答汗因貢市不遂而發(fā)動戰(zhàn)爭,劫掠邊關,得到明朝通貢承諾后,率兵北撤,史稱“庚戌之變”。據此推斷,蒙古發(fā)動對明戰(zhàn)爭主要目的是()A.開拓市場與掠奪原料 B.改朝換代定鼎中原C.與中國爭奪正統(tǒng)之位 D.搶奪財物發(fā)展邊貿〖答案〗D〖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和目的題。時空是明朝時期(中國)。據材料“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俺答汗因貢市不遂而發(fā)動戰(zhàn)爭,劫掠邊關,得到明朝通貢承諾后,率兵北撤”,可知,因貢市不遂,蒙古發(fā)動戰(zhàn)爭,劫掠邊關,所以其戰(zhàn)爭的目的是搶奪財物發(fā)展邊貿,D項正確;其戰(zhàn)爭的目的是搶奪財物發(fā)展邊貿,并不是開拓市場與掠奪原料,排除A項;此時的蒙古并沒有改朝換代定鼎中原的意圖,排除B項;蒙古發(fā)動戰(zhàn)爭主要是搶奪財物發(fā)展邊貿,并不是與中國爭奪正統(tǒng)之位,排除C項。故選D項。30.李贄,晚明思想啟蒙運動的旗幟,宣稱自己的著作是“離經叛道之作”。清《四庫全書目錄提要》中說:“贄非圣無法,敢為異論。故其人可誅,其書可毀”。下列言論出自李贄“離經叛道之作”的是()A.咸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故未嘗有是非耳 B.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C.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 D.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清時期中國。結合所學可知,明朝后期李贄提倡個性自由,蔑視權威和教條,甚至否定傳統(tǒng)倫理道德標準,“咸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故未嘗有是非耳”是他的和觀點,A項正確;“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是黃宗羲的觀點,排除B項;“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是顧炎武的觀點,排除C項;“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是王陽明的觀點,排除D項。故選A項。非選擇題部分二、非選擇題(共3小題,其中第31小題10分,第32小題15分,第33題15分,共40分)31.戰(zhàn)國至秦,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次大轉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春秋以來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推動社會結構發(fā)生了重大變化……要求建立更加嚴密的管理體制。同時,兼并戰(zhàn)爭日益激烈的嚴峻形勢,也要求各國實行君主集權,改變春秋后期卿大夫專權紛爭的現(xiàn)象。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各國紛紛進行變法,最終建立起君主集權的官僚政治形態(tài),為以后大一統(tǒng)專制帝國的出現(xiàn)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礎?!幾詮埛吨袊糯喪贰凡牧隙褐苡刑煜?,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羅,四周于天下,輪運而輻集;合為朝覲會同,離為守臣捍城?!赜刑煜?,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wèi)而為之守宰,據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攝制四海,運于掌握之內,此其所以為得也?!瓭h有天下,矯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內而立宗子,封功臣?!г谟谥?,不在于政,周事然也。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谠斗饨ㄕ摗罚?)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列舉兩例戰(zhàn)國時期的變法運動并概述該時期變法運動的歷史意義。(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指出周、秦、漢初“有天下”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別用一句話闡明作者所論周秦之失之所在?!即鸢浮剑?)運動:商鞅變法、李悝變法(吳起變法)意義:推動了社會轉型,逐步建立起君主專制的政治制度(君主集權的官僚政治形態(tài)),以后大一統(tǒng)專制帝國的出現(xiàn)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礎。(2)制度:周——分封制,秦——郡縣制,漢——郡國并行制所在:周,失于諸侯割據紛爭;秦,失于秦始皇專制暴政?!冀馕觥健拘?】本題是特點類和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戰(zhàn)國時期的中國。運動:結合戰(zhàn)國時期的史實可分析出商鞅變法、李悝變法(吳起變法)意義:根據材料“各國實行君主集權,改變春秋后期卿大夫專權紛爭的現(xiàn)象”可分析出推動了社會轉型,逐步建立起君主專制的政治制度(君主集權的官僚政治形態(tài)),以后大一統(tǒng)專制帝國的出現(xiàn)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礎?!拘?】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西周至漢朝的中國。制度:根據材料“裂土田而瓜分之”、“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漢有天下,矯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內而立宗子,封功臣”可分析出周——分封制,秦——郡縣制,漢——郡國并行制。所在:根據材料“…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可分析出周,失于諸侯割據紛爭;根據材料“失在于政,不在于制”可分析出秦,失于秦始皇專制暴政。32.唯物史觀認為,經濟發(fā)展是社會進步的根源和動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冬十月丁未,詔曰:“朕承乾在位,十有五年。每覽先王之典,經綸百氏,儲畜既積,黎元永安。今富強者并兼山澤,貧弱者望絕一廛,致令地有遺利,民無余財,或因饑蝕以棄業(yè),或因災貧而流亡。倉廩不足,租調難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豐足,安可得哉?——《魏書·高祖紀上》材料二:賦役之法;每丁歲入租粟二石。調則隨鄉(xiāng)土所產,綾、絹、絕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輸綾、絹、絕者,兼調綿三兩;輸布者,麻三斤。凡丁,歲役二旬。若不役,則收其庸,每日三尺?!杜f唐書·食貨志》材料三:從三國兩晉南北朝開始,江南得到開發(fā),為經濟中心南移奠定了基礎。至隋唐,伴隨統(tǒng)一與京杭大運河通航,南北經濟并駕齊驅,長江流域趕上了黃河流域的水平,經濟重心漸趨南移之勢。唐朝中晚期開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到南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北宋滅亡,南宋建立,是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在時間上的分野。此后,經濟重心不可逆轉地遠離了北方,南盛北衰的局面完全確立?!愃吨袊糯洕匦哪弦频脑蚍治觥罚?)根據材料一概括孝文帝改革前面臨的社會問題。(2)根據材料二指出唐朝時期的賦役制度。(3)根據材料三概括唐宋時期中國古代經濟“南盛北衰”局面逐步確立的主要過程?!即鸢浮剑?)問題:豪強兼并土地,百姓貧饑流亡,政府賦稅沒有保障等。
(2)制度:租庸調制。
(3)過程:隋唐時期,經濟重心漸趨南移之勢;唐朝中晚期開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南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北魏時期(中國)。據材料“今富強者并兼山澤,貧弱者望絕一廛,致令地有遺利,民無余財,或因饑蝕以棄業(yè)”,得出豪強兼并土地,百姓貧饑流亡,政府賦稅沒有保障等。【小問2】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材料“每丁歲入租粟二石。調則隨鄉(xiāng)土所產,綾、絹、絕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若不役,則收其庸,每日三尺”,得出租庸調制?!拘?】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唐宋時期(中國)。據材料“至隋唐,伴隨統(tǒng)一與京杭大運河通航,南北經濟并駕齊驅,長江流域趕上了黃河流域的水平,經濟重心漸趨南移之勢”,得出隋唐時期,經濟重心漸趨南移之勢;據材料“唐朝中晚期開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得出唐朝中晚期開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據材料“到南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得出南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33.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契開舊俗,事簡職專,官制樸實,不以名亂之……至于太宗,兼制中國,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哆|史·百官志》材料二:世宗久典外郡,明禍亂之故,知吏之得失。即位五載,而南北講好,與民休息。于是躬節(jié)儉,崇孝悌,信賞罰,重農桑,慎守令之選,嚴廉察之責,孳以為詔,夜以繼日,可謂得人君之道矣。當此之時,群臣守職,上下相安,家給人足,倉廩有余,刑部斷死罪或十七人,或二十人,號稱‘小堯舜’?!督鹗贰な雷诒炯o下》材料三:清代,經過約一個世紀對邊疆地區(qū)的用兵,清朝對邊疆地區(qū)的統(tǒng)治得到了鞏固,疆域基本定型,形成了一個幅員遼闊的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為清朝進一步加強了對邊疆民族地區(qū)的治理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清朝在繼承歷代民族政策的基礎上,根據特定的社會情況有所創(chuàng)新。——段紅云《清代中國疆域的變遷及其對中國民族發(fā)展的影響》(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寫出契丹國的建立者及時間,并歸納遼朝“兼制中國”的職官設置及該制度的基本特征。(2)根據材料二概括金世宗統(tǒng)治的內政外交,并結合所學指出該時期的時代美譽。(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寫出清朝專設掌管邊強民族事務機構的名稱。以西北邊疆為例說明清朝“進一步加強了對邊疆民族地區(qū)的治理”。〖答案〗(1)人物及時間:耶律阿保機、916年設置:南北面官特征:因俗而治(2)措施:與宋修好,與民休息;重視節(jié)儉孝悌賞罰等社會治理;重農桑,發(fā)展經濟;重視官吏的選拔與考察。美譽:大定之治。(3)理藩院;1757年將準噶爾部徹底擊??;平定維吾爾貴族大小和卓叛亂;1762年在新疆設立伊犁將軍。〖解析〗【小問1】人物及時間: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遼朝(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契丹國的建立者及時間是耶律阿保機、916年。設置: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遼朝(中國)。根據材料“至于太宗,兼制中國,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可知,遼朝“兼制中國”的職官設置是南北面官。特征: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遼朝(中國)。根據材料“因俗而治,得其宜矣”可知,該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因俗而治?!拘?】措施: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金朝(中國)。根據材料“即位五載,而南北講好,與民休息”可知,與宋修好,與民休息;根據材料“于是躬節(jié)儉,崇孝悌,信賞罰,重農桑,慎守令之選,嚴廉察之責,孳以為詔,夜以繼日,可謂得人君之道矣”可知,重視節(jié)儉孝悌賞罰等社會治理;重農桑,發(fā)展經濟;重視官吏的選拔與考察。美譽: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金朝(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該時期的時代美譽是大定之治?!拘?】名稱: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專設掌管邊強民族事務機構的名稱是理藩院;舉例: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清朝治理西北邊疆的措施包括1757年將準噶爾部徹底擊??;平定維吾爾貴族大小和卓叛亂;1762年在新疆設立伊犁將軍。浙江省杭州地區(qū)(含周邊)重點中學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考生須知:1.本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2.答題前,在答題卷指定區(qū)域填寫班級、姓名、考場號、座位號及準考證號并填涂相應數字;3.所有〖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卷上,寫在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只需上交答題卷。選擇題部分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中國早期人類呈現(xiàn)分布廣泛,多元一體之特點。其中仰韶文化就是距今約7000至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的典型代表。該文化遺存位于圖中的()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仰韶文化是在黃河中游地區(qū),即地圖上的④,D項正確;①在遼河地區(qū),應該是紅山文化,排除A項;②是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排除B項;③是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河姆渡文化,排除C項。故選D項。2.《尚書·酒誥》中曰:“人無于水監(jiān),當于民監(jiān)”;《尚書·梓材》中曰:“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國()A.家國一體 B.以民為本 C.華夏認同 D.皇權至上〖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人無于水監(jiān),當于民監(jiān)”,“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可知,中國古代重視人民的利益,體現(xiàn)的是民本思想,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民本思想,并未提及家國一體,排除A項;材料并未提及民族關系的發(fā)展狀況,排除C項;材料體現(xiàn)的是民本思想,與皇權至上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3.據《左傳·定公四年》記載:西周建國后,將“殷民六族”分賜給魯公,使其“帥其宗氏,輯其分族……以法則周公,用即命于周”。給予康叔(衛(wèi)國)以“殷民七族”和其它權力,便于其執(zhí)行王室任命的職務。對以上記載分析正確的是①分散了商朝遺民的力量②說明魯衛(wèi)兩國處于王畿地區(qū)③利于文化共同體的發(fā)展④體現(xiàn)了諸侯權利義務的統(tǒng)一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周建國后,將“殷民六族”賜給魯公,“殷民七族”給予康叔(衛(wèi)國),分散了商朝遺民的力量,魯國、衛(wèi)國的諸侯統(tǒng)治其國內各族,執(zhí)行周公的法制和王室的命令,有利于文化共同體的發(fā)展,體現(xiàn)了諸侯權利、義務的統(tǒng)一,說法①③④符合題意,C項正確;魯、衛(wèi)作為兩個諸侯國,所處并非王畿地區(qū),說法②錯誤,與之組合的ABD三項不符合題意。4.《資治通鑒》記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為春秋之終、戰(zhàn)國之始的分水嶺?!叭曳謺x”現(xiàn)象反映了()A.春秋時期諸侯混戰(zhàn)的開始 B.西周傳統(tǒng)政治秩序的破壞C.戰(zhàn)國七雄爭霸局面的形成 D.五胡內遷導致中原政局變動〖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zhàn)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并結合所學可知,《資治通鑒》記載的是“三家分晉”的史實,表明卿大夫取代了諸侯而自立為諸侯,這實質上反映了周朝的分封制被破壞,即周朝傳統(tǒng)政治秩序遭到破壞,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春秋時期的諸侯混戰(zhàn),排除A項;“戰(zhàn)國七雄爭霸局面的形成”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質問題,排除C項;五胡內遷發(fā)生在魏晉時期,排除D項。故選B項。5.孟子,戰(zhàn)國時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面對“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亂世,他主張()①為政以德②仁政③兼愛非攻④定于一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答案〗D〖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戰(zhàn)國時期(中國)。據材料“孟子,戰(zhàn)國時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結合所學可知,孟子的思想主張是仁政和定于一,②④符合題意,D項正確;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主張,兼愛、非攻是墨子的思想主張,①③不符合題意,排除ABC項。故選D項。6.《荀子·議兵》載:“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出現(xiàn)該現(xiàn)象主要歸因于,當時秦國實施()A.郡縣制 B.軍功爵制 C.征兵制 D.募兵制〖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原因題。時空是戰(zhàn)國時期(中國)。據材料“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可知,齊國、魏國的軍隊戰(zhàn)斗力都比不上秦國,結合所學可知,秦國商鞅變法中實行軍功爵制,提高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B項正確;郡縣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并不能有效提高軍隊戰(zhàn)斗力,排除A項;材料突出的是秦國的軍功爵制的影響,并不是征兵制,排除C項;戰(zhàn)國時期,并未實行募兵制,排除D項。故選B項。7.秦國李斯在《諫逐客書》中描述:“夫物不產丁秦,可寶者多;士不產于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鼻赝踬邮芾钏菇ㄗh,采取的措施是A.任用商鞅變法 B.采取遠交近攻 C.網羅天下英才 D.連接各國長城〖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諫逐客書》是秦朝大臣李斯上給秦王嬴政的一篇奏議。文章強調秦國若無客卿的輔助則未必強大的道理,正反論證,利害并舉,說明用客卿強國的重要性。最終秦王嬴政接受李斯建議,采取的措施是網羅天下英才,C項正確;商鞅變法發(fā)生于秦孝公時期,而材料為秦王嬴政時期,排除A項;遠交近攻為秦統(tǒng)一六國的戰(zhàn)略方針,排除B項;秦統(tǒng)一六國后,為了鞏固統(tǒng)治,連接各國長城以抵御外敵,排除D項。故選C項。8.為解決“財用不足,多寡不調”現(xiàn)象,漢武帝時期采取了一項措施,取得了“通有無之用”,“通委財而調緩急”和“平萬物而便百姓”,“民不益賦而天下饒”的效果。該措施是()A.推恩令 B.均輸平準 C.設諸路轉運使 D.市易法〖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武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通有無之用”可知,漢武帝時期,由國家在各地統(tǒng)一征購和運輸貨物,國家利用市場規(guī)律調控物價,銷售所得還可以增加財政收入,出現(xiàn)“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的局面,B項正確;推恩令是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而頒布的一項重要政令,排除B項;轉運使是宋朝設置的,排除C項;市易法是北宋王安石變法的內容之一,排除D項。故選B項。9.公元前119年,霍去病率領五萬大軍出擊漠北,飲馬瀚海,封狼居胥。當時,霍去病發(fā)出的時代最強音是()A.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B.匈奴未滅,何以家為C.患難相恤,暴掠不作 D.精忠報國,迎回二圣〖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時空是西漢時期(中國)。據材料“霍去病率領五萬大軍出擊漠北,飲馬瀚海,封狼居胥”,結合所學可知,霍去病率領五萬大軍出擊漠北匈奴,留下赫赫戰(zhàn)功,B項正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體現(xiàn)的是陳勝吳廣起義,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患難相恤,暴掠不作”,體現(xiàn)的是唐蕃會盟,排除C項;“精忠報國,迎回二圣”,體現(xiàn)的是岳飛抗金,排除D項。故選B項。10.魯迅先生稱譽某一史學著作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一部兼具史學和文學特色的不朽名著。該史著是()A.《離騷》 B.《史記》 C.《漢書》 D.《唐六典》〖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中國)。結合所學可知,西漢司馬遷的史學著作是《史記》兼具史學和文學特色,被魯迅先生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B項正確;《離騷》是中國戰(zhàn)國時期詩人屈原創(chuàng)作的詩篇,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排除A項;《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唐六典》是我國現(xiàn)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也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會典,排除D項。故選B項。11.《晉書·王敦傳》載:“帝(司馬睿)初鎮(zhèn)江東,威名未署,敦與從弟導等同心翼戴,以隆中興。時人之語曰‘王與馬,共天下’。”這一現(xiàn)象反映了當時()A.權臣攬權,天下大亂 B.世家大族地位的顯赫C.三國鼎立局面的出現(xiàn) D.九品中正制度的形成〖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晉(中國)。根據材料“王與馬,共天下”可知,東晉時期,遷居江南的世家大族實力強大,B項正確;選項A不符合史實,材料沒有體現(xiàn)出天下大亂,排除A項;此時是東晉時期,排除C項;材料主旨為東晉初期政治格局,不涉及九品中正制,排除D項。故選B項。12.唐文宗(827—840在位)嘆道,“朕何如周赧漢獻耳!”赧、獻受制于強諸侯,今朕受制于家奴,以此言之,朕殆不如!”材料反映了唐朝后期()A.宦官專權 B.藩鎮(zhèn)割據 C.安史之亂 D.朋黨之爭〖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材料“赧、獻受制于強諸侯,今朕受制于家奴,以此言之”,結合所學可知,周朝受制于地方諸侯,唐朝受制于家奴,也就是宦官,體現(xiàn)的是宦官專權,A項正確;材料突出的是宦官專權,并不是藩鎮(zhèn)割據,排除B項;此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宦官專權,與朋黨之爭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13.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300多年歷史,長期處于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zhàn)爭之中,怎一個“亂”字了得。這一局面結束于()A.公元3世紀末 B.公元6世紀初 C.公元6世紀末 D.公元7世紀初〖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時空是魏晉南北朝(中國)。據材料“300多年歷史,長期處于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zhàn)爭之中”,結合所學可知,589年,隋朝統(tǒng)一,結束了魏晉的分裂割據局面,C項正確;隋朝統(tǒng)一全國的時間是589年,即公元6世紀末,其余選項均與史實不符,排除ABD項。故選C項。14.“為政之要,唯在得人”。中國古代歷代王朝統(tǒng)治者都比較重視選拔人才,為專制王權服務。下列表述反映出唐宋時期選官制度的是()A.世卿世祿,嫡長子繼承制 B.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C.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D.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時空是唐宋時期(中國)。據材料“中國古代歷代王朝統(tǒng)治者都比較重視選拔人才,為專制王權服務”,可知,歷代王朝統(tǒng)治者重視人才選拔,而“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涉及的是唐宋時期的科舉制,C項正確;世卿世祿,嫡長子繼承制,屬于先秦時期的制度,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體現(xiàn)的是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體現(xiàn)的是兩漢時期的察舉制,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5.“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漢以來未之有也?!痹诖?,歐陽修所稱贊的是()A.文景之治 B.元嘉之治 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時空是唐宋時期(中國)。據材料“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自古功德兼隆,由漢以來未之有也”,可知,歐陽修稱贊的是唐太宗李世民,而李世民在位期間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C項正確;文景之治是西漢時期的治世,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元嘉之治南朝宋文帝劉義隆時期的盛世,排除B項;開元盛世是唐玄宗時期的盛世,排除D項。故選C項。16.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完備,是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對此后歷朝產生了深遠影響。下列關于該制度的表述不正確的是()A.唐太宗時,正式確立三省六部制 B.三省的職權分工明確,彼此制約C.三省長官共議國事,執(zhí)宰相之職 D.使中央決策和行政體系日臻完備〖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反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結合所學可知,隋朝時正式確立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時期得以進一步發(fā)展,A項說法錯誤,符合題意,A項正確;隋唐時期,三省的職權分工明確,又彼此制約,中書省負責草擬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有不妥者駁回,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工處理各項具體政務,三省長官共議國事,執(zhí)宰相之職,B、C兩項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故排除;結合所學可知,三省六部制的確立,使中央決策和行政體系日臻完備,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A項。17.宋太宗說:“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需謹此?!睘榇?,宋初采?。ǎ〢.增置軍鎮(zhèn)加強邊防 B.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C.向農民提供農業(yè)貸款 D.征兵制取代募兵制〖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初中國。根據材料“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可知,宋太宗主張加強國內管理,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削弱地方軍事實力,減少內患,B項正確;增置軍鎮(zhèn)是在唐朝時期,排除A項;王安石變法向農民提供貸款,排除C項;募兵制建立是在唐朝,排除D項。故選B項。18.唐代,一批內遷黨項人被授以“閑田”,他們開始學習農耕。西夏建立前,黨項人已經進入河西走廊的涼州、甘州等農業(yè)區(qū),農業(yè)生產技術進一步提高。據漢文史料記載,宋代黨項人已是“耕稼之事,略與漢同”。這可以用來說明()A.西夏開始模仿兩宋制度 B.黨項民族全面轉向農耕經濟C.唐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D.少數民族對西北邊疆的開發(fā)〖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至宋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黨項人原本是游牧民族,但是內遷之后開始從事農耕,而且西夏建立之前,黨項人已經進入河西走廊的涼州、甘州等農業(yè)區(qū),農業(yè)生產技術進一步提高,這說明當時的少數民族對西北地區(qū)進行了開發(fā),D項正確;材料反映了少數民族對西北邊疆的開發(fā),未體現(xiàn)西夏開始模仿兩宋制度,排除A項;“黨項民族全面轉向農耕經濟”說法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少數民族對西北邊疆的開發(fā),未涉及經濟重心轉移,排除C項。故選D項。19.“今介甫為政,盡變更祖宗舊法……士、吏、兵、農、工、商、僧、道無一人得襲故而守常者,紛紛擾擾,莫安其居。”材料評述的是()A.商鞅變法 B.孝文帝改革 C.慶歷新政 D.王安石變法〖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時空是宋代(中國)。據材料“今介甫為政,盡變更祖宗舊法……”,結合所學可知,介甫指的是王安石,由此可知是北宋時期的王安石變法,D項正確;商鞅變法是戰(zhàn)國時期,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時期,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突出的是王安石變法,并不是慶歷新政,排除C項。故選D項。20.遼宋夏金元是繼三國兩晉南北朝之后又一個北方少數民族活躍時期,下面是對少數民族政權與宋關系的梳理,與表中序號順序相對應的是少數民族政權主要關系①向北宋稱臣,北宋每年提供“歲賜”②維持已有邊界,與北宋以兄弟相稱③劃定邊界,南宋每年向其提供“歲貢”④占領臨安,擊敗南宋余部完成統(tǒng)一A.①遼②西夏③元④金B(yǎng).①西夏②金③遼④元C.①遼②元③西夏④金D.①西夏②遼③金④元〖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慶歷和議后,西夏向北宋稱臣,北宋每年提供“歲賜”;宋遼澶淵之盟后,雙方維持已有邊界,與北宋以兄弟相稱;宋金紹興和議后,雙方劃定邊界,南宋每年向其提供“歲貢”;元朝占領臨安,擊敗南宋余部完成統(tǒng)一。結合上述分析可知D項正確,排除ABC項。故選D項。21.史書記載:“夏四月庚申溯,大風吹石折木。金人以帝及皇后、皇太子北歸。凡法駕、古器、九鼎、天下州府圖及官吏、侍人、技藝、工匠、府庫蓄積,為之一空。”材料反映的是()A.七國之亂 B.八王之亂 C.安史之亂 D.靖康之變〖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宋金時期(中國)。據材料“金人以帝及皇后、皇太子北歸”和所學可知,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東京,擄走徽、欽二帝,史稱“靖康之變”,D項正確;七國之亂是西漢時期的歷史事件,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八王之亂是西晉時期的歷史事件,排除B項;安史之亂是唐朝時期的歷史事件,排除C項。故選D項。22.夢回千年大宋,萬千氣象更新。宋朝社會與前代相比出現(xiàn)了一些重要的新變化。下列現(xiàn)象中可以反映宋朝社會新氣象的是()①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②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③惟以資產為宗,不以人丁為本④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耳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A〖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宋朝(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朝不抑兼并,“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體現(xiàn)了宋朝時期的國家放松對社會的控制,“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體現(xiàn)了商品經濟發(fā)展對等級觀念的沖擊,①②正確,A項正確;“惟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與唐朝的兩稅法有關,③不符合題意,“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耳”是后唐人的語句,④錯誤,排除B、C、D三項。故選A項。23.方圓百里,城內石橋有一萬二千座,大船可在橋下自由行走。城內有湖,方圓三十里。周圍有富麗堂皇的宮殿,城內有大街一百六十條”?!恶R可·波羅行記》中所描述的當時“世界上最富麗名貴的城市”位于()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城內石橋有一萬二千座,大船可在橋下自由行走”“城內有湖”“周圍有富麗堂皇的宮殿,城內有大街一百六十條”“世界上最富麗名貴的城市”及所學知識可知,該城市河流較多,商品經濟繁榮,描述的應該是江南地區(qū)的城市,位于④,D項正確;①②③處于中國北方,地理環(huán)境不符合材料描述,也不符合“世界上最富麗名貴的城市”的要求,排除ABC項。故選D項。24.如圖所示,是2015年央視拍攝的記錄1247年發(fā)生的“涼州會談”(涼州,今甘肅武威)。該歷史紀錄片的主題應該是()A.宋遼和議,兄弟相稱 B.宋夏和議,君臣之禮C.宋金和議,南北對峙 D.西藏歸屬,中央管轄〖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247年(中國)。結合所學可知,1247年,藏族和蒙古族兩位代表性的杰出人物薩迦班智達和闊端在涼州進行了具有深遠歷史影響的會談,涼州會談在中國的民族關系史和藏、蒙民族史上都寫下了厚重的一筆,它奠定了西藏并入中國版圖的基礎,因此紀錄片的主題是西藏歸屬,中央管轄,D項正確;“涼州會談”和宋遼關系無關,排除A項;“涼州會談”不涉及宋朝和西夏,排除B項;“涼州會談”與宋金和議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25.元朝時,很多蒙古人遷入中原,同漢族雜居相處。來自中亞、西亞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國,同漢、蒙古、畏兀兒等民族長期相處、不斷通婚,逐漸形成我國回族的前身——回回。上述材料反映了()A.元朝推行了“四等人制度” B.元朝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C.元朝華夏認同的觀念出現(xiàn) D.階級矛盾比民族矛盾尖銳〖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元朝時回回形成,各民族乃至外國人共同形成回回,體現(xiàn)了民族交融的加強,B項正確;“四等人制度”是民族壓迫政策,且材料信息與此無關,排除A項;華夏認同出現(xiàn)于春秋戰(zhàn)國,排除C項;材料體現(xiàn)的是民族交融,并非矛盾,且階級矛盾看不出來,排除D項。故選B項。26.“南海一號”是南宋初期一艘向外運送商品時失事沉沒的木質古沉船,它將為復原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提供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2019年8月6日,國家文物局召開工作會,發(fā)布了“南海Ⅰ號”保護發(fā)掘項目考古工作成果,總共出土文物14000余件套,其中瓷器13000余件套。該材料可以佐證()A.瓷器成為中華文明新物質象征 B.指南針廣泛運用于航海C.外貿稅收成為國家收入主要來源 D.政府廢除重農抑商政策〖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南宋時期(中國)。據材料“南宋初期一艘向外運送商品時失事沉沒的木質古沉船,它將為復原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提供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可知,從“南海一號”的發(fā)掘中,可以看出,南宋時期,中國向外運送商品時,瓷器占據多數,說明瓷器成為中華文明新的物質象征,A項正確;僅從材料,無法得出指南針廣泛運用于航海,排除B項;材料突出的是瓷器的地位,不能說明外貿稅的狀況,排除C項;南宋時期,仍堅持重農抑商政策,排除D項。故選A項。27.“天子傳子,宰相不傳子。天子之子不皆賢,尚賴宰相傳賢足相補救,則天子亦不失傳賢之意。宰相既罷,天子之子一不賢,更無與為賢者矣。”材料認為A.世襲制造成天子不賢 B.君主應該傳位給賢人C.宰相的廢除弊端較大 D.宰相職位應該世襲〖答案〗C〖解析〗材料的意思是罷黜宰相后,如果天子不賢就沒有人能夠補救,所以C項符合題意;題意沒有體現(xiàn)A、B、D項;故C項正確。28.結合所學,對下表解讀正確有清朝前中期人口數與人均田畝數時間人口數每口平均田畝數順治十二年(1655年)1403390026.63康熙五十年(1711年)2462132428.15雍正十二年(1734年)2735546232.54乾隆十八年(1753年)1027500006.89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2080957963.56①清朝前中期人口持續(xù)增長②平均田畝數逐年下降③資源危機日益顯露④康雍乾時期衰象初顯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從材料數據可知,從順治十二年到雍正十二年的每口平均畝數呈現(xiàn)上升的趨勢,②錯誤,排除ABD項;從材料數據可知,雍正十二年后,每口的平均畝數呈現(xiàn)下降的趨勢,這說明清朝前中期人口持續(xù)增長,資源危機日益顯露,衰象初顯,①③④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選C項。29.明朝前中期蒙古成為明朝邊患。1550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俺答汗因貢市不遂而發(fā)動戰(zhàn)爭,劫掠邊關,得到明朝通貢承諾后,率兵北撤,史稱“庚戌之變”。據此推斷,蒙古發(fā)動對明戰(zhàn)爭主要目的是()A.開拓市場與掠奪原料 B.改朝換代定鼎中原C.與中國爭奪正統(tǒng)之位 D.搶奪財物發(fā)展邊貿〖答案〗D〖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和目的題。時空是明朝時期(中國)。據材料“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俺答汗因貢市不遂而發(fā)動戰(zhàn)爭,劫掠邊關,得到明朝通貢承諾后,率兵北撤”,可知,因貢市不遂,蒙古發(fā)動戰(zhàn)爭,劫掠邊關,所以其戰(zhàn)爭的目的是搶奪財物發(fā)展邊貿,D項正確;其戰(zhàn)爭的目的是搶奪財物發(fā)展邊貿,并不是開拓市場與掠奪原料,排除A項;此時的蒙古并沒有改朝換代定鼎中原的意圖,排除B項;蒙古發(fā)動戰(zhàn)爭主要是搶奪財物發(fā)展邊貿,并不是與中國爭奪正統(tǒng)之位,排除C項。故選D項。30.李贄,晚明思想啟蒙運動的旗幟,宣稱自己的著作是“離經叛道之作”。清《四庫全書目錄提要》中說:“贄非圣無法,敢為異論。故其人可誅,其書可毀”。下列言論出自李贄“離經叛道之作”的是()A.咸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故未嘗有是非耳 B.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C.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 D.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清時期中國。結合所學可知,明朝后期李贄提倡個性自由,蔑視權威和教條,甚至否定傳統(tǒng)倫理道德標準,“咸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故未嘗有是非耳”是他的和觀點,A項正確;“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是黃宗羲的觀點,排除B項;“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是顧炎武的觀點,排除C項;“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是王陽明的觀點,排除D項。故選A項。非選擇題部分二、非選擇題(共3小題,其中第31小題10分,第32小題15分,第33題15分,共40分)31.戰(zhàn)國至秦,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次大轉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春秋以來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推動社會結構發(fā)生了重大變化……要求建立更加嚴密的管理體制。同時,兼并戰(zhàn)爭日益激烈的嚴峻形勢,也要求各國實行君主集權,改變春秋后期卿大夫專權紛爭的現(xiàn)象。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各國紛紛進行變法,最終建立起君主集權的官僚政治形態(tài),為以后大一統(tǒng)專制帝國的出現(xiàn)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礎。——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材料二: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羅,四周于天下,輪運而輻集;合為朝覲會同,離為守臣捍城?!赜刑煜?,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wèi)而為之守宰,據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攝制四海,運于掌握之內,此其所以為得也。…漢有天下,矯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內而立宗子,封功臣?!г谟谥?,不在于政,周事然也。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柳宗元《封建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列舉兩例戰(zhàn)國時期的變法運動并概述該時期變法運動的歷史意義。(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指出周、秦、漢初“有天下”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別用一句話闡明作者所論周秦之失之所在?!即鸢浮剑?)運動:商鞅變法、李悝變法(吳起變法)意義:推動了社會轉型,逐步建立起君主專制的政治制度(君主集權的官僚政治形態(tài)),以后大一統(tǒng)專制帝國的出現(xiàn)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礎。(2)制度:周——分封制,秦——郡縣制,漢——郡國并行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版苗木種植基地土壤檢測與分析合同4篇
- 承包給農民工砍筏蘭竹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農藥農膜環(huán)保處理技術合同范本4篇
- 二零二五年度泥水工施工技能競賽組織與培訓合同2篇
- 美容院與醫(yī)療機構合作開展抗衰老服務合同范本4篇
- 2025版電子商務平臺賣家免責條款合同范本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儲煤場租賃合同環(huán)保合規(guī)性審查范本4篇
- 2025年度托管班兒童安全教育與合作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垃圾處理勞務分包合同封面3篇
- 2025年度塔吊司機應急救援預案編制合同4篇
- 人教版(2025新版)七年級下冊數學第七章 相交線與平行線 單元測試卷(含答案)
- GB/T 44351-2024退化林修復技術規(guī)程
- 完整2024年開工第一課課件
- 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解析中西方酒文化(合集5篇)xiexiebang.com
- 中藥飲片培訓課件
- 醫(yī)院護理培訓課件:《早產兒姿勢管理與擺位》
- 《論文的寫作技巧》課件
- 空氣自動站儀器運營維護項目操作說明以及簡單故障處理
- 2022年12月Python-一級等級考試真題(附答案-解析)
- T-CHSA 020-2023 上頜骨缺損手術功能修復重建的專家共識
- Hypermesh lsdyna轉動副連接課件完整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