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常見文言虛詞用法歸納_第1頁
初中常見文言虛詞用法歸納_第2頁
初中常見文言虛詞用法歸納_第3頁
初中常見文言虛詞用法歸納_第4頁
初中常見文言虛詞用法歸納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常見文言虛詞用法歸類

(文言文學(xué)習(xí)關(guān)鍵在于積累)

過程設(shè)計:

導(dǎo)入一一自主學(xué)習(xí)一一合作探究一一課堂檢測

目標(biāo):

1、知識和技能

積累重要的虛詞的多種意義和用法,提高認(rèn)知能力,迎接中考

2、過程與方法

熟練文言文虛詞,合作探究學(xué)習(xí)

3、情感與價值觀

學(xué)好文言文有助于繼承祖國文化遺產(chǎn),有助于提高語文修養(yǎng)

導(dǎo)入:

先請大家看一副對聯(lián):“君恩深似海,臣節(jié)重如山?!边@是明末重

臣洪承疇的一副自撰聯(lián)。此人官至高位,常自命為“忠節(jié)”之人,

為表此意,他將這副楹聯(lián)高懸于自家大廳的門框上。后來,松山

一戰(zhàn),洪承疇叛國降敵,完全喪失了節(jié)操。有人鄙視這個變節(jié)的

叛徒,在他這副自撰聯(lián)的兩邊各添上一個虛詞,變?yōu)椤熬魃钏?/p>

海矣!臣節(jié)重如山乎?”于是這副對聯(lián)的意思完全變了。同學(xué)們

能不能看出這一添“虛詞”之后,這副對聯(lián)表示的含義呢?

明確:一個“矣”字,感慨萬端:你受明朝君王之恩似海深

??!一個“乎”字,直接提出質(zhì)問:你的節(jié)操真像山那樣不可動

搖嗎?這一改就變成了無情嘲諷,辛辣有力,揭穿了叛徒的嘴臉,

入木三分!

語言真很奇妙!我們知道,在由“實詞”和“虛詞”組成的

語言中,實詞的意義比較明確具體,在表意上的重要作用不言而

喻;而“虛詞”呢,似乎“虛”得很,仿佛不那么重要,往往被

人們忽視,其實不然?!疤撛~”不“虛。它不僅具有極強的表意

功能,而且在特定的語境中還具有“實詞”所無法替代的作用,

在表情達意時別具一番獨特的語言藝術(shù)魅力!“虛詞”也能在語

言表達中收到“四兩撥千斤”的功效!

新琪:

一、文言常見虛詞的類型

值得注意的地方有兩點:一是“常見文言虛詞”,二是“在

文中的用法”,兩者都是對考查范圍進行的限定。所謂“常見文

言虛詞”,2004年的《考試大綱》明確有18個:而、何、乎、

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

之。所謂“在文中的用法”,就是說,復(fù)習(xí)文言虛詞,一般不要

求同學(xué)死記硬背虛詞的義項,而是要在文言文閱讀材料的上下文

中確定某個虛詞的具體意義和作用。

二、文言常用虛詞的分類

1)代詞一包括人稱代詞(如吾、予、爾、乃、之、其等)、

指示代詞(如是、斯、此、之等)、疑問代詞(如何、孰、安、

焉等)及無定指代詞(莫、或)、特殊指示代詞(者)。

2)副詞一一包括時間副詞(如杵、防、戶、嘗等)、程度副

詞(如極、甚、頗、少等)、范圍副詞(如皆、咸、俱、只等)、

語氣副詞(如必、勿、信、莫等)和頻率副詞(如再、又、復(fù)、

數(shù)等)。

3)助詞一一包括結(jié)構(gòu)助詞(如之、是、所等)、綴加助詞(如

有、其、然等)和語氣助詞(如夫、豈、乎、歟等)。

4)介詞一一常見介詞有:以、于、為、與、被

5)連詞一一包括表順承關(guān)系的(如則、乃等)、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

的(如染、卻等)、表并列關(guān)系的(如且、及等)、表假設(shè)關(guān)系的

(如倘、若等)等。

6)嘆詞——主要有:吁、嗟夫、嗚呼等

三、理解虛詞應(yīng)注意的問題

1.分清虛實

文言虛詞大多從文言實詞借用或虛化而來,某個詞既可能是

虛詞,也可能是實詞,閱讀時,要注意分清虛實。

2.辨明用法

有的文言虛詞能表明多種關(guān)系,要聯(lián)系上下文搞清這些關(guān)

系。

3.通曉古今

要善于和現(xiàn)代漢語進行比較。

有的沿用下來:如“學(xué),然后知不足”中的“然后”等

有的完全消失:如“夫”、“蓋”作發(fā)語詞等

有的發(fā)生了變化:如“所以”在文言里表原因,現(xiàn)在則表結(jié)

果了

有的現(xiàn)在改用了別的詞:如“于”在文言中能起多種介紹作

用,現(xiàn)在分別用“在”、“到”、“對”等代替。

4.注意特殊

主要有:

兼詞,如“諸”、“盍”等

虛詞連用:如“也哉”、“矣夫”等

雙音單音:如“于是”、“雖然”等

復(fù)音虛詞:如“嗚呼”、“頃之”等

四、文言虛詞用法辨析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語境推斷法

虛詞大多有多種用法,要確定其具體意義和用法,必須結(jié)合

具體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題。如“之”字稱代內(nèi)容就必須聯(lián)系

上下文

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一句里兩個“之”:前“之”用在

“饒”(州)與“德興”(縣)之間,州與縣是從屬關(guān)系,故應(yīng)是

“的”意思;后“之”用在動詞“送”后作賓語,屬代詞無疑。

2、全句關(guān)照法

判斷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要有全句意識,許多虛詞的意義不實

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語法或語氣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對全句

的分析和把握才能準(zhǔn)確理解它。如作語助詞的“也、矣、焉、哉”,

在疑問句末助疑問語氣,在感嘆句末助感嘆語氣,在陳述句末助

陳述語氣,它們始終是與全句語氣“息息相關(guān)”。

3、句位分析法

一些虛詞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比如“也”,句末

助陳述、疑問、感嘆等語氣,在句中一般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再

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語氣副詞,如“其李廣將軍之謂乎”,因

為“其”不能作主語;在句中,動詞后一般是代詞,如“秦王恐

其(代荊軻)破璧”,在名(代)詞后一般是語氣副詞,如“爾

其(語氣副詞,一定)無忘乃父之志”。

4、語法分析法

比如有虛詞“以”的四個句子

全首領(lǐng)以沒;③扈從以行;④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耙浴弊钟?/p>

法有一個規(guī)律,即“以”字的后面是名詞,“以”為介詞;“以”

后面是動詞,“以”為連詞。由此可知,題中①、④兩句是介詞,

用于名詞之前,與名詞構(gòu)成介賓短語,但一用在身份前,一用在

工具前,意義不同;②、③同為連詞,都是用于狀語和中心語之

間,表示修飾和被修飾關(guān)系,用法意義相同(表目的,用來)。

5、代入檢驗法

將判斷出來的意義代入句子中,若結(jié)合上下文,語意通暢,

即可驗證準(zhǔn)確。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轉(zhuǎn)折的意義,若判斷

為承接關(guān)系,可用〃就、隨后、那么〃替代,若判斷為轉(zhuǎn)折關(guān)系,

則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語意不通暢,則說明

判斷不準(zhǔn)。

綜上所述,在解答高考虛詞辨析題時,如能輔之以技巧,的

確有事半功倍之效。當(dāng)然,要想攻克文言堡壘,冰凍三尺,非一

日之寒,關(guān)鍵靠平時的日積月累。

五、解題方法:

1、語境分析法

A、依據(jù)相關(guān)語句的內(nèi)容和語氣,判別虛詞用法。

如:“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前“其”用在反問句

中,表示反問,可以理解為“難道”的意思;后一個“其”用在

一個表示選擇問的句中,作連詞,表示選擇,可以翻譯成“還是”。

B、依據(jù)虛詞在句中的作用,判別虛詞用法。

如:注意找出起取獨、提賓、提頓、后置等作用的虛詞,進

而明確句意。

C、依據(jù)虛詞在句中的位置,判別虛詞用法。

如:“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君將哀而生之乎”、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fù)秦曲?!薄ⅰ白鳌稁熣f》以貽之”、“頃之,

煙炎張?zhí)臁薄ⅰ笆H然有聲者”等句中,“之”字由于位置不同,

因而用法也不同。

2、關(guān)系分析法

例如“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傳

序》),粗看兩個分句句式相同,兩個“于”字用法意義當(dāng)然也該

相同,但仔細(xì)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禍患”與“積”是主動關(guān)系,而

“智勇”與“困”是被動關(guān)系,所以兩個“于”字意義并不一樣,

前一個意思是“從”,而后一個意思是“被。這是值得注意的。

3、比較區(qū)分法

A、分清虛實。如:“皆以美于徐公”的“以”,應(yīng)該是動詞

(實詞),意思是“認(rèn)為”;“愿以十五城請易璧”中的“以”,則

是介詞(虛詞),意思是“用”、“那、拿”。

B、辨明用法。一個虛詞大多有多種用法,相同的用法又可

以用不同的虛詞來表示。如:“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中的“故”

是連詞,表因果關(guān)系,而“睥睨,故久立與其客語”中的“故”

用作副詞,有“故意”的意思。又“舟搖搖以輕闞,風(fēng)飄飄而吹

衣”中的“以”和“而”,作用完全一樣。

C、善于把虛詞與現(xiàn)代漢語比較。(1)用法沒有改變:如“使

吾勇于就死也”的“于”與現(xiàn)代漢語“善于”“敢于”的“于”

相同。(2)用法改變。如“也”,在文言文中作語氣助詞用,而

在現(xiàn)代漢語中作副詞用,表同樣、并行等意義。(3)用法完全消

失。如“之”的取獨作用,“者”的提頓作用等。

D、注意特殊虛詞。第一類是兼詞。如“諸”(之于、之乎),

“焉”(于之)、“盍”“曷”(何不)、“耳”“爾”(而已)等。第

二類復(fù)音虛詞。如“所以”、“然則”、“是以”、“然后”、“無乃”、

“何其”等,其意義一般比較固定,但有時也有幾個意義,象“所

以”就有三種情況,要注意區(qū)別,不可望文生義。第三類是習(xí)慣

用法。如“不亦……乎”、"何……之有”、“無乃……乎”、“得無……

乎”“孰與(孰若)……”、"唯……是……”、"為……所……”、

“以……為……”、”與其……孰若……”等。

4.句位分析法。

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語氣副詞,如“其李廣將軍之謂乎”;

在句中動詞后一般是代詞,作小主語,如“秦王恐其(代荊軻)

破璧”,在名(代)詞后一般是語氣副詞,如“爾其(語氣副詞,

一定)無忘乃父之志”。

5.語法分析法。

如虛詞“以”字,如果“以"后面是名詞,它與名詞構(gòu)成介

賓短語,“以”為介詞;“以"后面是動詞,“以”為連詞。

六、十八個常見的文言虛詞

18個常見虛詞。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

因、于、與、貝h者、之

(一)、而

“而”這個詞在文言中大多做連詞。所謂連詞,就是指連接

詞與詞、詞組與詞組或句子與句子,表示連接的前后項之間某種

邏輯關(guān)系的虛詞。

連詞可以表并列、遞進、修飾、假設(shè)、轉(zhuǎn)折、承接、因果、

目的等多種關(guān)系。下面就根據(jù)“而”所表示的前后項關(guān)系的不

同,分類歸納如下:

1、表并列關(guān)系表并列關(guān)系是指,“而”連接的前后項無主

次輕重之分,在地位和作用上是平等的,一般地,并列關(guān)系的前

后兩項可以互換位置。也就是說,在判斷“而”到底是不是表并

列關(guān)系時,只要看它連接的前后兩項能不能互換位置,互換之后

影響不影響句意的表達。如果能且不影響句意,則一定是表并列

關(guān)系。大多數(shù)情況下,表并列關(guān)系的“而”一般不需譯出,有時

也可譯為“并且”。如:

(1)、蟹六跪而二螯。(《勸學(xué)》)

(2)、侶魚蝦而友麋鹿。(《赤壁賦》)

(3)、小學(xué)而大遺。(《師說》)

(4)、襟三江而帶五湖。(《滕王閣序》)

2、表遞進關(guān)系表遞進關(guān)系是指,“而”連接的后項在語意

上比前項更進一層。在譯文時,“而”可譯為“而且”“并且”。

如:

(1)、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勸學(xué)》)

(2)、然則將軍之仇報,燕國見陵之恥除矣。(《荊軻刺秦王》)

(3)、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4)、有怠而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3、表修飾關(guān)系表修飾關(guān)系是指,“而”連接的前后項分

別是句子的狀語和動詞謂語,其中前項一般表示動作行為的狀

態(tài)、方式、時間等。也就是說,判斷“而”是不是表修飾關(guān)系,

只要看它所處的位置基本上就可以斷定了,如果“而”連接的前

項是狀語,后項又是動詞,那它肯定是表修飾關(guān)系的了。如: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勸學(xué)》)

(2)、太子聞之,馳往,伏尸而哭。(《荊軻刺秦王》)

(3)、客有吹洞簫者,依歌而和之。(《赤壁賦》)

(4)、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過秦論》)

4、表假設(shè)關(guān)系表假設(shè)關(guān)系是指,“而”連接的后項結(jié)果是

在前項假設(shè)的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的。一般在譯文時,能在前項前面加上

關(guān)聯(lián)詞“如果二如:

(1)、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勸

學(xué)》)

(2)、茍非吾之所有,雖一豪而莫取。(《赤壁賦》)

(3)、城入趙而璧留秦。(《廉頗藺相如列傳》)

(4)、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5、表承接關(guān)系表承接關(guān)系是指,“而”連接的前項和后項

之間有一種動作行為的前后相承關(guān)系。一般地,譯文時,在前項

和后項之間可能加進“然后”“接著”等表動作行為延續(xù)的詞語。

如:

(1)、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勸學(xué)》)

(2)、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燭之武退秦師》)

(3)、拔劍切而啖之。(《鴻門宴》)

(4)、圖窮而匕首見。(《廉頗藺相如列傳》)

6、表因果關(guān)系表因果關(guān)系是指,“而”連接的前項和后項

之間存在一種前因后果,或前果后因的關(guān)系。在譯文時,一般可

加進關(guān)聯(lián)詞“因為”“所以”等。如:二、表遞進關(guān)系表遞進

關(guān)系是指,“而”連接的后項在語意上比前項更進一層。在譯文

時,“而”可譯為“而且”“并且”。如:

(1)、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勸學(xué)》)

(2)、然則將軍之仇報,燕國見陵之恥除矣。(《荊軻刺秦王》)

(3)、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4)、有怠而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7、表修飾關(guān)系表修飾關(guān)系是指,“而”連接的前后項分別

是句子的狀語和動詞謂語,其中前項一般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tài)、

方式、時間等。也就是說,判斷“而”是不是表修飾關(guān)系,只要

看它所處的位置基本上就可以斷定了,如果“而”連接的前項是

狀語,后項又是動詞,那它肯定是表修飾關(guān)系的了。如: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勸學(xué)》)

(2)、太子聞之,馳往,伏尸而哭。(《荊軻刺秦王》)

(3)、客有吹洞簫者,依歌而和之。(《赤壁賦》)

(4)、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過秦論》)

8、表假設(shè)關(guān)系表假設(shè)關(guān)系是指,“而”連接的后項結(jié)果是

在前項假設(shè)的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的。一般在譯文時,能在前項前面加上

關(guān)聯(lián)詞“如果二如:

(1)、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勸學(xué)》)

(2)、茍非吾之所有,雖一豪而莫取。(《赤壁賦》)

(3)、城入趙而璧留秦。(《廉頗藺相如列傳》)

(4)、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9、表承接關(guān)系表承接關(guān)系是指,“而”連接的前項和后項

之間有一種動作行為的前后相承關(guān)系。一般地,譯文時,在前項

和后項之間可能加進“然后”“接著”等表動作行為延續(xù)的詞語。

如:

(1)、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勸學(xué)》)

(2)、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燭之武退秦師》)

(3)、拔劍切而啖之。(《鴻門宴》)

(4)、圖窮而匕首見。(《廉頗藺相如列傳》)

七、表因果關(guān)系

表因果關(guān)系是指,“而”連接的前項和后項之間存在一種前

因后果,或前果后因的關(guān)系。

二、何

(-)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

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③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

要后置。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②大王來何操?《鴻

門宴》

3.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②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

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

這樣"。①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ā读婀賯餍颉罚?/p>

(三)作語助詞,相當(dāng)于“啊

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

(四)何:通“呵”,喝問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

查盤問。)(《過秦論》)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么樣”

“怎么辦”“為什么二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季氏將伐顓臾》)

②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

碑記》)

③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

④奈何取之盡錨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

據(jù)“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dāng)于"拿什么""憑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②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齊桓晉文之事》)③吾王

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二

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促織》)

【何乃】譯為“怎能”①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qū)區(qū)(《孔雀

東南飛》)

三、乎

一、語氣詞:

1、表示疑問或反詰:汝識之乎?一一蘇軾《石鐘山

記》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論

語》

2、相當(dāng)于“嗎”: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一一《論語》可

乎。一一《列子?湯問》不聞藏書者乎。一一清-袁枚《黃

生借書說》

3、表示感嘆語氣或呼告: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一一

《論語》有甚是者乎。一一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4、表示祈使或命令語氣。相當(dāng)于“啊”、“呀”:勉速行

乎!無重而罪!一一《左傳》

5、表示推測語氣:宋其亡乎?幸而后敗。一一《左傳》愿

見之乎。一一《三國志?諸葛亮傳》

6、表示呼喚人的語氣。相當(dāng)于“啊”、“呀":參乎!吾道

一以貫之。一一《論語》

7、表示商榷語氣: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

之宰予。一一《韓非子》

8、表示肯定語氣:故曰:“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乎?!?/p>

——《韓非子》

二、介詞:

1、在。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屈原《離騷》今雖死乎此。一一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2、從。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春秋”何以始乎

隱?一一《公羊?哀十四年》

3、在。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

楚人生乎楚,長乎楚,而楚言。一一《呂覽?用眾》

4、從。介紹行為、動作發(fā)生的地點:叫囂乎東西。W

突乎南北。一一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5、因為;由于;在于。介紹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不動

乎眾人之非譽。一一《荀子》德蕩乎名,知出乎爭。一一《莊子》

6、按照;根據(jù)。介紹動作、行為遵循的準(zhǔn)則:素富貴,行乎

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一一《禮記》

7、對。引進動作產(chǎn)生的對象:吾嘗疑乎是。一一唐?柳

宗元《捕蛇者說》三、用于形容詞后:單獨不能翻譯:宜

乎眾矣。一一宋-周敦頤《愛蓮說》

4、【乃】

(-)用作副詞。

1.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

“才”“這才”“就”等

①設(shè)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悉使嬴兵負(fù)草填之,騎乃得過。(《赤壁之戰(zhàn)》)

③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2.強調(diào)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

"反而"等;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桃花源記》)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

④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今君

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3.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

①項王乃復(fù)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jì)》)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rèn)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zhàn)》)

②嬴乃夷門抱關(guān)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二)用作代詞。

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

為“你不能作賓語。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2.用作指示代詞,譯為“這樣”。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無乃,”,乎/與】表猜測,譯為“恐怕,,,,吧”。

①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勾

踐滅吳》)

②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私心剌謬乎(《報任安

書》)

5、其

規(guī)律一:“其”用在句首,與“乎”等表疑問語氣助詞搭配

使用,一般作語氣副詞。

例:(1).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

乎?(語氣副詞,表揣測語氣,相當(dāng)于“大概”)

(《師說》)

(2).未報秦施而伐其師,其皆為死君乎?(語氣副詞,

表反詰語氣,相當(dāng)于“難道”)

(3).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

乎?(語氣副詞,表反詰語氣,相當(dāng)于“難道”)

(《游褒禪山記》)

規(guī)律二:“其”用在句中,名詞或代詞之后一般作語氣副詞,

表祈使、商量、揣度、希望等語氣。

例:(1).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語氣副詞,用在代詞“爾”

后表祈使,可譯作“一定”)(《伶官傳序》)

(2).吾其還也。(語氣副詞,用在代詞“吾”后表婉

商、希望,可譯作“還是”)(《燭之武退秦師》)

(3).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語氣副詞,用

在名詞“齊國”之后表揣度,相當(dāng)于“大概”)

(4).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語氣副詞,用在名詞“安陵君”后表命令,可譯作“應(yīng)該”“一

定”)(《廉頗藺相如列傳》)

規(guī)律三:用在名詞之前,常作第三人稱代詞,作領(lǐng)屬定語,

譯作“他(它)的”或“他(它)們的”。

例:(1).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用在名詞

詞組“有無”之后,作代詞。)(《游褒禪山記》)

(2).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用在名詞“計”之

后,作代詞。)(《廉頗藺相如列傳》)

(3).鄭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用在名詞“賢”之

后,作代詞。)(《師說》)

規(guī)律四:“其”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前,一般是代詞。

例:(1).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2).秦王恐其破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3).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4).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

記》)

注意:

1.作第三人稱一般代人,譯時不能加“的”。如1.2

2.作指示代詞表遠(yuǎn)指,作定語,譯為“那(個/里/些)”。如3

3.可作第一人稱代詞,譯為“我”“我的”“自己(的)如4

另外:“其”作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多為數(shù)詞。如:

1.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2.其一犬坐于前。(《狼》)

規(guī)律五:“其”用在句首常作連詞,表假設(shè)譯為“如果/假如”;

表選擇譯為“還是”。

例:(1).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矣。(表假設(shè))

(《祭十二郎文》)

(2).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豈他人之過也。(表

假設(shè))(《送東洋馬生序》)

(3).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用在表并列

的問句之首,表選擇)(《祭十二郎文》)

6、【且】

(一)用作連詞。

1.遞進關(guān)系,而且,并且。

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五人墓碑記》)

2.遞進關(guān)系,況且,再說。

①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家》)

②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

3.讓步關(guān)系,尚且,還。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yuǎn)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4.并列關(guān)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趙弱且怯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孔雀東南飛》)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鐘山記》)

④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記》)

(二)用作副詞。

1.將,將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②且為之奈何(《鴻門宴》)

③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④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2.暫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ā妒纠簟罚?/p>

②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孔雀東南飛》)

【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況且”,“再

說”。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骰函之固,自若也(《過秦論》)

②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赤壁賦》)

③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況仆之不得已乎(《報任安書》)

【且如】就像。①且如今年冬,未休關(guān)西卒(《兵車行》)

7、【若】

(一)動詞,像,好像。

①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促織》)

②若無其事

(二)用作代詞。1.表對稱,相當(dāng)于"你""你們";作定

語時則譯為“你的”。

①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鴻門宴》)

②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若屬:你們這些)

③更若役,復(fù)若賦(《捕蛇者說》你的)

2.表近指,相當(dāng)于"這""這樣""如此"。

①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齊桓晉文之事》)

(三)用作連詞。

1.表假設(shè),相當(dāng)于“如果""假設(shè)”等。

①若據(jù)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赤壁之戰(zhàn)》)

③若備與彼協(xié)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jié)盟好。(《赤壁之

戰(zhàn)》)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

2.表選擇,相當(dāng)于"或""或者"。

①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jì)》)

3.至,至于。

①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齊桓晉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論述的詞。近似“要

說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靄雨霏霏,連月不開。(《岳陽樓記》)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

哉(《逍遙游》)

【若定】心中有數(shù),從容不迫。①指揮若定。(《赤壁之戰(zhàn)》)

【若何】怎么樣。①以閑敝邑,若何?(《靖之戰(zhàn)》)

【若干】約計之詞,相當(dāng)于“幾許”、“多少”。①車后若干

遞送夫。

8、所

(一)名詞,處所,地方。

①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陳勝又暗中

派遣吳廣到戍卒駐地旁邊叢林里的神廟中去)

②成反復(fù)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成名反復(fù)

思索,莫非是指給我捉蟋蟀的地方嗎?)

③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這地方,你母親曾

經(jīng)站在這兒。而,通“爾”,你。)

(二)助詞

1.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表示“所……的

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①會征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促織》)(正

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沒有抵償?shù)腻X)

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道理在哪里,老師就

在哪里)

③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陳情表》)

(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優(yōu)厚,怎敢猶豫不決另有所圖

呢?)

2."所”和動詞結(jié)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jié)構(gòu),則所字結(jié)構(gòu)起

定語的作用。

①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后序》)(夜晚就派兵包

圍我的住所,)

②臣所過屠者朱亥(《信陵君竊符救趙》)(我拜訪的那個屠

戶朱亥)

(三)表示大概的數(shù)目,相當(dāng)于“左右”。

①父去里所,復(fù)還。(《史記》)

【為……所】“為”和“所”呼應(yīng),組成“為……所……”

的格式,表示被動。

①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侯嬴(我)又

聽說如姬的父親被人殺害)

②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xiāng)黨所笑,以污辱先人(《報任

安書》)(我因為多嘴說了幾句話而遭遇這場大禍)

【所以】

1.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jù),相當(dāng)于“用來

的方法”“是用來……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信陵君竊符救趙》)

(我用來對待侯生的禮節(jié)也算夠周到了,天下沒有不知道的)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老師,是傳授道

理、教給業(yè)務(wù)知識和技能、解釋疑難問題的。)

2.表示原因。相當(dāng)于”……的原因(緣故"

①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

列傳》)(我們所以離開家人前來投靠您,就是因為愛慕您的崇高

品德?。?/p>

②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

列傳》)(我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為先顧國家的安危,而后考慮

個人的恩怨啊。)

③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之所以派部隊把守函谷關(guān),是防備其他盜賊進來和意外事故。)

【所謂】所說的。

①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這就是人們說

的“在朝延上征服了別國°”)

②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尚不是我說的給

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

【所在】

1.到處。

①石之鏗然有聲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山石被

敲打時鏗鏘作響,到處都這樣)

2.所在之處,處所。

①原來有這等一個所在,且回衙去(《閨塾》)(原來有這樣

一個處所,我暫且回到衙門去。)

②急趨之,折過墻隅,迷其所在。(《促織》)(成名急忙追它,

轉(zhuǎn)過墻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

9、【為】

(―)動詞。

1.有“做”“作為”“充當(dāng)”“變成”“成為”等義,翻譯比

較靈活。①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過秦論》)②然后以六

合為家,靖函為宮。(《過秦論》)③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廉頗藺相如列傳》)④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xué)》)⑤

趙王竊聞秦王善為(演奏)秦聲。(《廉頗藺相如列傳》)

⑥今日嬴之為(幫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竊符救趙》)⑦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劃為)桂林、象郡。(《過秦論》)⑧為

(治理)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曬之。(《論語》)

2.以為,認(rèn)為。①此亡秦之續(xù)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鴻

門宴》)

②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3.判斷詞,是。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廉頗

藺相如列傳》)②非為織作遲,群家婦難為。(《孔雀東南飛》)

(二)介詞。

1.表被動,有時跟"所”結(jié)合,構(gòu)成,為所"或"為,,,,所",譯

為“被二

①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②遂為猾胥報充里正

役。(《促織》)③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過秦論》)④不者,

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⑤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

死者甚眾。(《赤壁之戰(zhàn)》)

2.介紹原因或目的。為了,因為。

①慎勿為歸死,貴賤輕何?。ā犊兹笘|南飛》)②為宮室

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莊暴見孟子》)③今為

宮室之美為之。(《莊暴見孟子》)

3.介紹涉及的對象。給,替。

①于是秦王不怪,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②

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廉頗藺相如列傳》③臣請為王言樂。

(《莊暴見孟子》)

4.對,向。①為之奈何?(《鴻門宴》)②如姬為公子

泣(《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勺g為"當(dāng)""等到"等。①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呢。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②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②何故懷瑾握

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

10、焉

(一)兼詞。

1.相當(dāng)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ㄔ谄渲校?。(《論語》)

②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從這里)。(《勸學(xué)》)(堆積土石成

了高山,風(fēng)雨就從這兒興起了)

③五人者,蓋當(dāng)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義而死焉(在這件事

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記》)

2.相當(dāng)于“于何”。譯為“在哪里”“從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況且放土石到哪里去呢?)

②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游黃山記》)(如果不是重來,

怎么知道它如此奇麗呢?)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齊桓晉文之事》)(哪

有仁愛的君主掌權(quán),卻可以做這種陷害百姓的事呢?)

(二)代詞。

1.相當(dāng)于“之二

①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捕蛇者說》)(以便等待那些考察

民情的人能夠得到一些老百姓的實情)

②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記》)

(這五人的犧牲,距離現(xiàn)在修墓安葬他們,為時不過十一個月罷

了)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論語》)(還不知道活著的道理,怎么

能知道死呢?)

②割雞焉用牛刀(《論語》)(殺雞哪里要用牛刀)

(三)語氣詞。

lo句末語氣詞,了,啊,呢。

①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等到后來燕太

子丹用派遣荊軻刺殺秦王作對付秦國的計策,這才招致了(滅亡

的)禍患)

②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齊桓晉文之事》)(舉不起

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氣的緣故)

③則牛羊何擇焉?(《齊桓晉文之事》)(那么,牛和羊又有

什么區(qū)別呢?)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dāng)于“也二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xué)而大遺(《師

說》)(一個是不通曉斷句,一個是不能解決疑惑,有的人向老師

學(xué)習(xí),有的人卻不向老師求教,小的方面學(xué)習(xí),大的方面卻丟棄)

②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赤壁賦》)

3.作詞尾,相當(dāng)于“然”,譯為“……的樣子”“……地”。

①盤盤焉,困困焉,峰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阿房

宮賦》)(盤旋地、曲折地,密接如蜂房,回旋如水渦,不知矗立

著幾千萬座。困困,jiin,曲折。矗:高聳。落:座、所,量

詞。)

②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硅硅焉(《石鐘山記》)(在雜

亂的石壁中間選擇一兩處敲打它,發(fā)出硅硅的響聲)

11、也

(一)句末語氣詞,

1.表示判斷語氣。

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城北

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

②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是沛公

的警衛(wèi)官樊噲)

2.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例:

①即不忍其轂解,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齊桓

晉文之事》)

②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皇帝的宮車馳過,

聲如雷霆,使人驟然吃驚。)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①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阿房宮賦》)(唉!滅亡六國的是六國自己,而不是秦國;滅

亡秦國的是秦國自己,而不是天下百姓。)

②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ā读婀賯餍颉罚ㄒ?/p>

至于對天發(fā)誓,割下頭發(fā),大家的淚水沾濕了衣襟,又是多么衰

頹啊。)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古代的人是不會欺騙我

們的?。。?/p>

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怕死

嗎?為什么哭呢?)

②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我

們的君王大概沒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奏樂呢?)

③使秦復(fù)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

滅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①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靖之戰(zhàn)》)(進攻不能

取勝,包圍又沒有后援的軍隊,我們還是回去吧?。?/p>

②當(dāng)相與共謀之,勿令姊有窮途之慮也(《杜十娘怒沉百寶

箱》)

(二)句中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①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鐘山記》)(這種說法,人們常

常懷疑它。)

②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師說》)(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

【……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意思是“說

的就是……啊”

①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一一夫子之謂也(《齊桓

晉文之事》)(《詩經(jīng)》說:‘別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測到。'-

一說的就是先生您這樣的人啊。)

【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

例:

①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觸龍說趙太后》)

(難道這不是為她作長遠(yuǎn)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孫,一代一代地做

國君嗎?)

②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病梅館記》)(盡我一生的時

光來治療病梅呢?。?/p>

③豈獨伶人也哉?。ā读婀賯餍颉罚y道僅只是溺愛伶人有

這種壞結(jié)果嗎?)

12、以

(一)介詞

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著。

①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愿意用十五座

城池?fù)Q取這塊寶玉)

②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石鐘山記》)(一般

做官讀書的人又總不愿夜晚乘小船停靠在絕壁下面)

2.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①以勇氣聞于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憑他的勇猛善戰(zhàn)

在諸侯各國之間出了名)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時間長了,能夠根

據(jù)腳步聲辨別是誰。)

③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屈原列傳》)(都愛好文學(xué),由于擅

長寫賦受到人們稱贊)

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譯為:把。

①操當(dāng)以肅還付鄉(xiāng)黨。(《赤壁之戰(zhàn)》)(曹操想必會把我送

還鄉(xiāng)里)

4.表示時間、處所。譯為:于,在,從。

①以八月十三斬于市。

②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顧炎武《復(fù)

庵記》)(在崇禎十七年夏天,從京都徒步到華山當(dāng)?shù)朗浚?/p>

③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祭妹文》)(果然我

在未時到家,可是你在辰時斷了氣。

5.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于。

①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趙王

難道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