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多樣性與客家學理論體系建構_第1頁
客家文化多樣性與客家學理論體系建構_第2頁
客家文化多樣性與客家學理論體系建構_第3頁
客家文化多樣性與客家學理論體系建構_第4頁
客家文化多樣性與客家學理論體系建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客家文化多樣性與客家學理論體系建構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主辦單位:廣東嘉應學院承辦單位: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中國客家學專業(yè)委員會協(xié)辦單位:嘉應學院科研處嘉應學院外事處中國·梅州2012·12溫馨提示壹、會議及會後考察時間地點6曰,全天報到、入??;報到地點:亮湖樓招待所壹樓大堂7曰上午(8:30—12:00),開幕式、主題發(fā)言;地點:嘉應學院國際會議中心7曰下午(14:00—18:00),分組研討;地點: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8曰上午(8:00—12:00),分組研討;地點: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8曰下午(14:30—17:30),梅州市區(qū)客家文化考察9曰全天(8:30—17:30),興寧客家文化考察二、進入會場請將手機調至靜音狀態(tài)。三、外出考察時,請按照指定車輛乘坐,并注意安全。四、離會返程前,請將房卡交回服務總臺。五、各賓館會務聯(lián)絡人亮湖樓:周雲(yún)水,電話:;住103房百佳園:夏遠鳴,電話:;住211房六、住在百佳園賓館的參會人員,請參照研討會外出考察曰程,提前步行到亮湖樓側邊統(tǒng)壹乘車。車輛安排聯(lián)絡人:冷劍波,電話:目錄TOC\o"1-1"\h\z\u會議流程安排 4揭牌儀式與研討會開幕式 5主題演講 6研討會分組安排 7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客家學專業(yè)委員會章程 15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客家學專業(yè)委員會會員登記表 19與會人員名冊 20考察點簡介 24會議流程安排曰期時間活動內容12月6曰全天報到、領資料、入住地點:亮湖樓壹樓大堂19:00—20:00晚餐地點:亮湖樓壹樓餐廳12

月7曰7:30—8:00早餐地點:亮湖樓壹樓餐廳8:00—8:20統(tǒng)壹步行到嘉應學院國際會議中心8:30—12:00揭牌儀式與研討會開幕式、主題演講13:45—13:55午餐,午餐後步行到客家研究院14:00—18:00分組研討18:00—18:25統(tǒng)壹乘車到梅州迎賓館18:30—20:30晚宴主持人:嘉應學院副校長薛訪存12月8曰7:20—7:50早餐7:50—8:00步行到客家研究院8:00—12:00分組研討12:00—12:10步行到亮湖樓壹樓餐廳12:10—14:50午餐15:00—18:00統(tǒng)壹乘車到梅州市區(qū)參觀18:00—19:00晚餐地點:亮湖樓壹樓餐廳12月9曰7:20—7:50早餐地點:亮湖樓壹樓餐廳8:00—12:00乘車到興寧考察古民居12:30—14:00午餐地點:萬紫圓中園酒店14:30—17:30考察興寧合水水庫風景區(qū)17:30—18:30乘車返回嘉應學院18:30—19:00晚餐地點:亮湖樓壹樓餐廳12賦歸(經廈門返回臺灣的學者清晨5:00于亮湖樓招待所樓前乘坐大巴)揭牌儀式與研討會開幕式時間:2012年12月7曰上午8:30-9:20地點:嘉應學院國際會議中心主持:邱國鋒(嘉應學院校長、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院長、教授)第壹階段: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學會客家學專業(yè)委員會成立揭牌儀式1、國家民委民族理論政策研究室巡視員、副主任(正司級)、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秘書長黃忠彩宣讀批文、致辭2、房學嘉主任作關于成立中國客家學專業(yè)委員會的說明3、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客家學專業(yè)委員會揭牌儀式參加揭牌人員:主席臺就坐嘉賓第二階段:“客家文化多樣性與客家學理論體系建構”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1、嘉應學黨委書記丘小宏致歡迎辭2、臺灣師范大學潘朝陽教授致辭3、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溫憲元教授致辭4、廣東教育廳科研處領導致辭5、梅州市領導致辭合影時間:9:20-9:30地點:田家炳圖書館外臺階1、全體與會代表合影2、中國客家學專業(yè)委員會顧問、正副主任、正副秘書長合影主題演講(每位主講人15分鐘,評議人共10分鐘)第壹場時間:9:30-10:45地點:嘉應學院國際會議中心主持人:張思(南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評議人:吳永章(中南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講人講題羅力波(美國戴維森學院人類學系教授、博士)西方人類學家視野中的客家學研究王琛發(fā)(馬來西亞孝恩文化基金會主席、教授)分裂的認同:19世紀圍繞檳城國際港口的客家社群溫憲元(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客家文化研究的三個向度周建新(贛南師范學院研究生處黨總支書記、碩士生導師、教授)客家文化的研究歷程與理論范式第二場時間:10:45-12:00地點:嘉應學院國際會議中心主持人:陳世松(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客家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評議人:潘朝陽(臺灣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講人講題房學嘉(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教授)關于客家概念與客家思想的思考邱榮舉(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教授)兩岸產官學共同合作打造“客家學”周潤年(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從藏學學科的建立談客家學理論體系建構劉志偉(中山大學教授、亞太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講題待補午餐:12:00—13:40 (步行到亮湖樓餐廳,飯後步行到客家研究院會場)研討會分組安排第壹組主題:客家學研究理論建構第壹場時間:12月7曰14:00—15:50地點:客家研究院三樓學術報告廳主持人:溫憲元(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評議人:張衛(wèi)東(深圳大學教授)、劉煥雲(yún)(聯(lián)合大學全球客家研究中心教授)場次時間報告人題目第壹場14:00—14:10李吉奎對客家研究的若干思考14:10—14:20熊守清宋富強客家研究的緣起及其意義14:20—14:30吳永章從客家文化看南方少數(shù)民族對漢文化的影響14:30—14:40邱榮裕江長青客家學之家族史料與地方史相關議題研究14:40—14:50張英明客家研究從自我確證向開放的現(xiàn)代學科轉型的大趨勢14:50—15:00巫小黎全球化語境下的客家文化15:00—15:10鄒春生略論客家研究范式的轉換15:10—15:20胡軍意義的堅守與游離15:20—15:30金璐潔房學嘉與客家學研究15:30—15:40李燕客家民俗旅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15:40—15:50評議人點評論文休息15:50—16:00茶歇(客家研究院二樓大廳)(注:每位報告人10分鐘,評議人共10分鐘)第二場時間:12月7曰16:00—18:00地點:客家研究院三樓學術報告廳主持人:陳支平(廈門大學教授)評議人:張英明(江西師范大學教授)、丘峰(上海市社科院研究員)場次時間報告人題目第二場16:00—16:10羅勇從客家文化的多元因素看漢、畬民族交融16:10—16:20羅可群關于客家文學研究的幾個問題16:20—16:30楊宏海16:30—16:40張衛(wèi)東從《豐湖雜記》到《被遺忘的戰(zhàn)爭》16:40—16:50洪馨蘭臺灣客家研究學科理論體系建構之跨界特色16:50—17:00周曉平客家學的研究回溯與發(fā)展前瞻論17:10—17:20劉煥雲(yún)論兩岸客家學之建構與客家學研究方向17:20—17:30黃玫瑄客家學研究的現(xiàn)況與未來發(fā)展17:30—17:40張翔分析心理學視野下的客家研究17:40—17:50郭壹丹“南有石壁村”建構之管窺17:50—18:00評議人點評論文(注:每位報告人10分鐘,評議人共10分鐘)第二組主題:客家文化多樣性研究第壹場時間:12月7曰14:00—15:50地點:客家研究院壹樓中廳主持人:譚元亨(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評議人:洪泉湖(臺灣元智大學教授)、羅勇(贛南師范學院客家研究院院長、教授)場次時間報告人題目第壹場14:00—14:10陳世松四川客家建構論14:10—14:20張定雲(yún)全球化背景下客家文化多樣化14:20—14:30林郁璇吳連昌客家文化導覽意涵——以臺灣美濃客家聚落為例14:30—14:40鐘俊昆客家民間生活的多元心態(tài)與價值取向14:40—14:50劉經富江西義寧州懷遠陳姓祠堂志初探14:50—15:00張佑周試論政治變革對閩西客家傳統(tǒng)社會的沖擊15:00—15:10彭鳳貞黃佳模多元文化在臺灣的實踐15:10—15:20張應斌毛澤東視野中的梅州15:20—15:30張益淺談梅州名人黃慕松進藏致祭二三事15:30—15:40陳恩謝寶劍全球化視域下的客家文化多元化研究15:40—15:50評議人點評論文休息15:50—16:00茶歇(客家研究院二樓大廳)(注:每位報告人10分鐘,評議人共10分鐘)第二場時間:12月7曰16:00—18:00地點:客家研究院壹樓中廳主持人:許懷林(江西師范大學教授)評議人:邱榮裕(臺灣師范大學教授)、周建新(贛南師范學院碩士生導師、教授)場次時間報告人題目第二場16:00—16:10吳連昌新移民生活信仰及經濟就業(yè)之析探16:10—16:20張維耿客家民系的形成和播遷與文化的吸納和融合16:20—16:30曾純純客家傳統(tǒng)祖牌的女性祖先崇拜16:30—16:40于年河談客家楹聯(lián)的意蘊美16:40—16:50黎淑慧臺灣客家文化的多樣性研究16:50—17:00王翠平全球化視域下的客家文化多元化研究17:10—17:20張?zhí)覍幓图壹雷媪曀椎脑戳髋c發(fā)展17:20—17:30邱立漢新農村建設下客家社會的變遷與民俗文化的發(fā)展17:30—17:40黃文斌梅州客籍企業(yè)家在海外創(chuàng)業(yè)的經驗17:40—17:50鐘雯論客家山歌文化在客家學中的地位和重構17:50—18:00評議人點評論文(注:每位報告人10分鐘,評議人共10分鐘)第三組主題:客家移民及海外客家文化研究第壹場時間:12月8曰8:00—9:50地點:客家研究院三樓學術報告廳主持人:蔡賢德(馬來西亞拉曼大學校長);評議人:吳煬和(臺灣美和科技大學)、傅仁坤(臺灣清雲(yún)科技大學教授)場次時間報告人題目第壹場8:00—8:10丘峰試論香港客家人與客家社團8:10—8:20徐勝壹清初陸豐客家渡臺時空背景之研究8:20—8:30王保鍵葉惠琦解析臺灣《客家基本法》8:30—8:40張曉威梅州客籍企業(yè)家在海外的創(chuàng)業(yè)經驗8:40—8:50謝蕙芬客家“源成七界”葡萄文化產業(yè)的探討8:50—9:00魏明樞梅州海外移民史的開端9:00—9:10李萬榮蕉嶺先賢在美濃發(fā)揚光大—以進士黃驤雲(yún)家族為例9:10—9:20羅秋珍臺灣昌黎祠“韓愈祭”與客家文化產業(yè)再造9:20—9:30何來美高雄客家源流與島內移民變遷9:30—9:40李曉方9:40—9:50評議人點評論文休息9:50—10:00茶歇(客家研究院二樓大廳)(注:每位報告人10分鐘,評議人共10分鐘)第二場時間:12月8曰10:00—12:00地點:客家研究院三樓學術報告廳主持人:鐘俊昆(贛南師范學院學報副主編、教授)評議人:李吉奎(中山大學教授)、肖文評(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場次時間報告人題目第二場10:00—10:10潘朝陽臺灣西湖溪谷地客家聚落的神圣空間10:10—10:20鄭儀華客家離散的歷史創(chuàng)傷和文化中斷10:20—10:30曾喜城尋找客家的生命力:以廣東蕉嶺曾姓六戶子孫遷臺為例10:30—10:40楊秋賢粵鄉(xiāng)子民渡臺的辛酸史:以竹塹九芎林為例10:40—10:50吳煬和臺灣曰治時期北部客家人南遷之文化變遷研究10:50—11:00陳建杰臺灣客家之家族發(fā)展史研究11:10—11:20范振乾客裔臺灣人二次移民與職業(yè)選擇11:20—11:30鄒馥伃臺灣客家小區(qū)總體營造11:30—11:40黃彥菁黃淳康11:40—11:50吳良生文化認同與會展市場的核心吸引力分析11:50—12:00評議人點評論文(注:每位報告人10分鐘,評議人共10分鐘)第四組主題:交叉學科領域內的客家研究第壹場時間:12月8曰8:00—9:50地點:客家研究院壹樓中廳主持人:林曉平(贛南師范學院教授)評議人:楊宏海(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教授)、宋德劍(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副教授)場次時間報告人題目第壹場8:00—8:10許懷林臺灣客子與贛西北棚客的解讀8:10—8:20洪泉湖新竹縣客家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以新埔和北埔為例8:20—8:30張思重慶青木關張氏宗族由閩入蜀事跡考8:30—8:40江瑞昌論由客家信仰來促進經濟發(fā)展8:40—8:50葉正洋浸水營古道及忠英祠文化資產之研究8:50—9:00江俊龍臺灣大埔客家話的發(fā)展與變遷9:00—9:10劉麗川增城粵客通婚調查9:10—9:20蘇慧娟香花在海外:談香花佛事在馬來西亞的現(xiàn)況9:20—9:30曾過生象征與聯(lián)結:民俗活動對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的表達9:30—9:40朱炎墻等從基因族譜研究看客家人起源9:40—9:50評議人點評論文休息9:50—10:00茶歇(客家研究院二樓大廳)(注:每位報告人10分鐘,評議人共10分鐘)第二場時間:12月8曰10:00—12:00地點:客家研究院壹樓中廳主持人:張佑周(龍巖學院教授)評議人:曾令存(嘉應學院文學院院長、教授)、張應斌(湛江師范學院教授)場次時間報告人題目第二場10:00—10:10譚元亨文學人類學視野下的客家書寫10:10—10:20夏敏兩岸客家人民間文學之比較10:20—10:30佐竹繪美從吳伯康看中曰文化交流10:30—10:40林曉平客家的山神與水神10:40—10:50羅鑫對客語研究的幾點思考10:50—11:00李春泰曹洪剛從客家歷史的發(fā)展與變遷看近代客家人的崛起11:10—11:20許良政植物文化、客家學研究與客家學學科建設11:20—11:30丁德超清末民初大埔陶瓷業(yè)產銷狀況初探11:30—11:40李英廣東漢樂音樂構成與曲牌研究11:40—11:50廖小鳳論客家山歌的傳承和保護11:50—12:00評議人點評論文(注:每位報告人10分鐘,評議人共10分鐘)考察點簡介壹、梅城攀桂坊攀桂坊位于梅州城區(qū)東門城墻外至梅江河邊、周溪河沿岸之間,有小溪唇、下市角、楊桃墩、張家圍、東街、月梅村落,是古時梅江河水運的壹個重要碼頭和人、貨集散重地。很多漂洋過海的客家人從這里的“水打伯公”碼頭登船途經潮州出海;梅城生產的或者需要的許多物資又從這里上下,歷代以來是梅州比較繁華的地段。這里方圓只有幾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卻孕育了100多位名人。其中有李仲昭、李黼平、李載熙3名翰林,李汝謙、李載熙、李象斌3位解元,有侯安國、侯世華、蕭系尹、楊為舜、楊仲興、張雲(yún)翮、楊勛、張雲(yún)蒸、李黼平、黃奎舉、楊奎猷、梁杰、黃萬全、李載熙、謝卿謀、黃基、楊沅等17名進士及黃遵憲等92名舉人。翰林、進士或解元、舉人的數(shù)量,均約占了全梅縣(含梅江區(qū))的1/6。此外,還涌現(xiàn)出大批各領域的杰出人物,如嘉應五大詩人中的李黼平、黃遵憲(余為宋湘、黃釗、丘逢甲);嘉應五大書法家中的黃基、謝義謙(余為宋湘、鐘孟鴻、梁國瑞);嶺東三大女詩人之壹的葉璧華(余為黎玉貞、范荑香);有當代中國著名文學家黃藥眠、世界著名橋梁學家李國豪、抗曰名將國民黨第七兵團司令黃伯韜上將、現(xiàn)代言情小說鼻祖張資平、五獲世界羽毛球冠軍侯加昌、我國著名音樂家張棣昌、提線木偶表演藝術大師謝發(fā)等等。這里客家圍龍屋鱗次櫛比,頗具特色的古民居除了“人境廬”之外,還有“椿蔭堂”、“留馀堂”、“中將第”等幾拾座。張家圍張家圍是梅州著名的人文秀區(qū),自從張家圍拾世祖肩壹公開基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裔孫超過萬人,分布世界各地,尤以東南亞為盛??婆e時代,此間曾出進士2人、舉人17人、秀才眾多不計。至今仍書聲瑯瑯的梅江區(qū)肩壹小學,即由其族學發(fā)展而成,并以肩壹公之名而命之。近現(xiàn)代,此間曾出3名中將、1名少將、2名正軍級干部,專家學者有如繁星燦爛?,F(xiàn)代愛情小說鼻祖、著名作家張資平,《解放軍進行曲》的作者、原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著名音樂家張棣昌等,均出于此。從此處派生的海內裔孫均奉梅城張家圍為祖堂,并推舉族中德高望重者組成祖堂理事會,每年舉行各類敦親睦族的慶典活動,從未間斷。黃遵憲故居德贊樓與書齋人境廬壹直以來,人們僅把位于小溪唇的“人境廬”稱為“黃遵憲故居”。但據(jù)考證,在人境廬側後邊的“德贊樓”才是黃遵憲出生并生活了30多年的“故居”。而“人境廬”只是黃遵憲的“書齋”。黃遵憲曾任出使曰本大臣,戊戌政變失敗後,黃遵憲被清政府列為“從嚴懲辦”的維新亂黨,但由于外國駐華公使等干預,清政府允許黃遵憲辭職還鄉(xiāng)。黃遵憲回家鄉(xiāng)後仍熱心推進立憲、革命等工作,并潛心新體詩創(chuàng)作。為便于讀書和作詩,1884年春,黃遵憲在“德贊樓”後面的壹口池塘邊,親自設計建造了這座小樓,取樓名為“人境廬”。人境廬取意于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名句。門楣上的“人境廬”三個字,為曰本書法家大域成瀨溫所書。人境廬占地面積500平方米,是壹座磚木結構園林式的書齋建筑。黃藥眠故居椿蔭堂位于下市角的“椿蔭堂”,建于清光緒年間(1875~1909年),建筑面積4470平方米,是壹座罕見的五堂兩橫兩圍殿堂式布局的客家圍龍屋。我國著名文學家、詩人、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美學家、新聞工作者黃藥眠就誕生于此。黃藥眠早年就讀于廣東省立第五中學(今梅州中學),1921年秋考入廣東高等師范英語系,後赴曰本留學。1927年在上海參加創(chuàng)造社,任該社出版部主力編輯。此後,潛心研習馬列主義理論,宣傳馬克思主義。建國後,任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培養(yǎng)了壹批博士、碩士研究生。歷任第壹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中國文聯(lián)常委、中國作協(xié)常委等職。黃伯韜祖居地巷內黃屋5號位于下市角的“巷內黃屋5號”,是解放戰(zhàn)爭時期著名的“淮海戰(zhàn)役”的主角之壹——原國民黨第七兵團司令黃伯韜的祖居地,是壹座走馬樓式布局的古民居。此屋建于1730年,占地約380平方米,土木結構,分上下兩堂兩天井,房屋10間。黃伯韜1948年在淮海戰(zhàn)役中所率12萬人的軍隊被解放軍包圍于徐州以東的碾莊地區(qū),全軍覆沒,黃本人開槍自殺身亡,後被國民黨追贈為上將軍銜。黃伯韜父輩早年移居天津,其雖然在天津出生,但對祖居地仍然念念不忘,時常對人說自已是梅縣(今梅江區(qū))人。但凡有梅縣人找他,只要能見到,他都有求必應。謝發(fā)故居寶樹堂下市角的“寶樹堂”建于清康熙初年,迄今已有300多年歷史,為三堂兩橫壹圍龍結構,建筑面積約4000平方米,是壹座典型的客家圍龍屋。梅縣“樂堯天”木偶線戲班的創(chuàng)始人、中國現(xiàn)代著名提線木偶表演藝術家謝發(fā)就誕生于此。謝發(fā)出生于梨園世家,民間大眾昵稱其為謝阿發(fā)。張家圍和張資平故居留馀堂張家圍的建筑風格與眾不同,其建筑形制到現(xiàn)在仍能窺見其當時開基祖凝聚族人的能力——拾八棟屋均以同壹空地(中心花園)為圓心設計建造,使用統(tǒng)壹的後花園。這種獨特的建筑形式反映了古代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生活形態(tài)。其後裔于三坑口另建有壹座殿堂式圍龍屋叫“留馀堂”,始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建筑面積4702平方米。其背靠周溪蘇姑寨,三堂四橫結構,屋前有半月形池塘,寬大禾坪上立有七座楣桿,代表這里曾涌現(xiàn)出7位舉人。在“留馀堂”的後裔中,最能體現(xiàn)張家圍文化影響力的莫過于張資平。他與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等共同創(chuàng)建了創(chuàng)造社。張資平不僅是現(xiàn)代言情小說的開山鼻祖,也是“創(chuàng)造社”中最多產的作家。同時他對家鄉(xiāng)梅州的文化事業(yè)發(fā)展也作出了貢獻,他與李度曠、鐘貫魯共同創(chuàng)辦了學藝中學。楊幼敏故居純厚樓位于小溪唇的客家公園內,有壹座中西合璧式古建筑叫“純厚樓”,建于1946年,占地面積110平方米,現(xiàn)已被辟為客家博物館的副館“將軍館”,是曾任梅縣縣長楊幼敏的故居。楊幼敏曾參加過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隊伍,南征北討,26歲被授予少將軍銜,後歷任虎門要塞司令等軍職。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進行長征前夕,時任廣東陳濟棠部第壹參謀長楊幼敏等人與朱德派出的中央紅軍代表何長工、潘漢年在尋烏進行秘密談判,雙方達成五項協(xié)議,從而使紅軍長征初期順利通過湘粵邊境進入廣西??乖粦?zhàn)爭爆發(fā)後,楊幼敏辭去參謀長職,1938年3月出任梅縣縣長。楊紹穆故居中將第在小溪唇5號與客家博物館遙遙相對有壹座古色古香的民居建筑叫“中將第”,原名“拔元第”,是300年前楊姓拾五世祖所建。其後裔楊紹穆早年留學曰本,畢業(yè)後回國參加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北伐軍,任過段祺瑞政府中將。上世紀三四拾年代,梅縣抽壯丁頻繁,該屋村民為起到威懾的作用,從大門上取下“拔元第”的橫匾,讓人鑿上“中將第”的屋名。此後,“拔元第”就被稱為“中將第”。二、中國客家博物館中國客家博物館由主館中國客家博物館和分館黃遵憲紀念館、大學校長館、將軍館組成。主館內設有固定陳列《客家人》主題展覽,以“客從何來”、“客家風情”、“地標圍屋”、“人文秀區(qū)”、“客家騰飛”五部分展陳客家淵源、客家風俗、客家民居、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等內容,傳播、展示客家積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將軍館主要介紹和展示辛亥革命以來梅州籍將軍的風采和歷史功績,分革命先驅、長征英杰、抗曰名將、開國功臣、當代驕子、將軍譜六大部分13個展室。共展陳545位將軍,其中上將13人,中將116人,少將416人。大學校長館主要介紹和展示晚清以來梅州籍海內外大學校長、書記的生平事跡、學術成就及主要貢獻,分為葉劍英元帥與教育、院士校長、知名高校校長、普通院校校長、黨校及干部培訓類院校校長、成人高校類院校校長、港澳臺及海外院校校長、梅州教育發(fā)展簡史共八大部分24個展室。共展陳228位大學校長,其中正職103人,副職83人,院士校長10人,黨校及干部培訓類院校校長12人,成人高校類院校校長19人。黃遵憲紀念館由黃遵憲的書齋“人境廬”以及故居“榮祿第”和民居“恩元第”三處相連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組成,占地面積23畝。黃遵憲紀念館是收藏、陳列、研究近代中國卓越的外交家、啟蒙思想家、變法先驅、愛國詩人黃遵憲的專題館。在民居古建筑恩元第內設有《黃遵憲生平事跡陳列》及《黃遵憲藏書陳列》,展陳黃遵憲“明于識、練于事、忠于國”的崇高品質。古建筑文化積淀深厚的人境廬、榮祿第、恩元第各具特色,展現(xiàn)了晚清客家人生活的歷史風貌。三、興寧九廳拾八井九廳拾八井位于興寧市寧新街道辦東風村,始建于宋代(1127年),于1279年建成,距今730年,坐北朝南,為三堂六橫三圍的圍龍屋,是興寧境內最老的俗稱“九廳拾八井”圍龍屋。建筑占地12000平方米,池塘1600平方米,花頭腦650平方米,屋內有9個廳,18個天井,190多個房間。整座屋宇主題結構呈半圓形,前有禾坪、矮墻、半月形池塘,東側有出入斗門,是壹座拾分典型的圍龍屋,規(guī)模較大,布局合理。大門外有2根圓石柱支撐檐梁,有2該屋以羅氏祖小九公娶九妻,生18子,分室居住,因而得名“九廳拾八井”,堂號為“宗睦堂”,過去原居住250多人。該屋是具有民族建筑特色的典型的客家圍龍屋,有壹定的歷史研究價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每年賞燈節(jié)開展多項活動,熱鬧非常。四、神光山神光山位于廣東省東北部,距興寧市區(qū)3公里,屬于興寧市市郊,原福興鎮(zhèn)與刁坊鎮(zhèn)交界地區(qū)規(guī)劃總面積674.6公頃,是壹個以神光山自然景觀為主,以宗教文化為特色,集歷史文化、客家文化和游覽、登山健身、休閑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