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四單元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第9課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課后習題部編版選擇性必修3_第1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四單元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第9課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課后習題部編版選擇性必修3_第2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四單元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第9課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課后習題部編版選擇性必修3_第3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四單元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第9課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課后習題部編版選擇性必修3_第4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四單元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第9課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課后習題部編版選擇性必修3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第四單元商路、貿易與文化溝通第9課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溝通必備學問基礎練1.考古印證了歷史的印記。近幾十年來,在我國新疆發(fā)覺很多漢代的絲織品;在馬來西亞發(fā)掘出與漢代陶片紋飾相像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亞出土了漢代的錢幣和陶器。這些考古發(fā)覺證明()A.張騫曾出訪西域B.班超曾出訪大秦C.陸海絲綢之路的存在D.中亞與東南亞戰(zhàn)亂頻繁2.唐代詩人杜甫在其詩作“聞道尋源使,從天此路回。牽牛去幾許?宛馬至今來”中所歌頌的“尋源使”,就是西漢的張騫。張騫之所以成為千古名人,是因為他的兩次出訪西域()①促進了西域同中原的經(jīng)濟文化溝通②豐富了中原的物質文化生活③為西漢與美洲、非洲的通商供應了條件④促進了西域社會的進步A.①②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②③④3.20世紀80年頭,青海省西北部柴達木盆地接連出土了大批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文物。據(jù)下表推斷,以下說法正確的是()來自中原的物品大量的開元通寶銅錢;刻有“謹封”二字的一枚印章(唐代官方傳遞公文的密封專用章);一件南北朝時期的青瓷蓮花尊;道教符箓錦兩件,其中一件上的文字有“佑護市易,大吉必來”藏文化方面的物品藏文木牘、木簡十余枚;寫有古藏文的駱駝頭蓋骨、羊肩胛骨數(shù)塊;藏文佛經(jīng)及佛像壁畫殘片來自西方的物品東羅馬金幣一枚;波斯錦、波斯鍍金人頭像等波斯物品;鍍金銀質鹿形飾片等粟特物品A.柴達木盆地是中外文化溝通的重要通道B.自古以來柴達木盆地就是兵家必爭之地C.道教受到南北朝至隋唐各民族熱情追捧D.唐朝實現(xiàn)了對青海地區(qū)全面有效的統(tǒng)治4.亞歷山大遠征事實上形成了以西亞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亞、印度為兩端的新交通體系。公元前2世紀中后期張騫鑿空西域,到達中亞。這表明()A.張騫曾到達地中海沿岸國家B.東西方為絲綢之路的開拓都作出貢獻C.斗爭是開拓文明溝通的主要方式D.中西文化溝通自古以來就很頻繁5.康熙時期,中國官員樊守義隨傳教士出訪歐洲,著有《身見錄》,記載了歐洲政治、建筑、風俗等;乾隆年間,商人謝清高游歐后所著的《海錄》,介紹了西方的風土人情。由此推知康乾時期()A.閉關自守阻礙對外交往B.中西方存在肯定的溝通C.“天朝上國”觀念受到?jīng)_擊D.師夷長技思想漸漸興起6.陸上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經(jīng)濟文化溝通,其主要史實有()①中國的養(yǎng)蠶、冶鐵等技術傳到西方②中亞的葡萄、西瓜、胡蘿卜等農作物傳入中國③中亞和西亞的雜技、音樂、舞蹈在漢唐王朝廣受歡迎④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⑤越南占城稻傳入中國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7.“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推行經(jīng)貿和文化溝通,艦隊這么強大卻沒有進行過任何侵略,而是調解糾紛,打擊海盜?!贝瞬牧显u述的歷史事務是()A.張騫通西域 B.鑒真東渡C.鄭和下西洋 D.戚繼光抗倭8.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曾指出,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袤、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阿拉伯,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qū)。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緣由是()A.絲綢之路的開通B.中外交往頻繁C.中華文明的強大D.新航路的開拓9.拜占庭帝國金幣在中國的一些歷史遺跡中被發(fā)覺。下圖是在中國北魏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國阿納斯塔修斯一世時期(491—518)的金幣。其可以用于佐證的歷史現(xiàn)象是()拜占庭帝國的金幣A.南北朝時期歐亞絲綢之路發(fā)展B.拜占庭帝國與北魏有官方貿易C.南北朝時期民間商貿往來頻繁D.絲和茶成為對外貿易的主要商品10.中原地區(qū)盛產糧食、麻、絲及手工制品,而農業(yè)的發(fā)展則須要大量的畜力(牛、馬等);北方草原地區(qū)盛產牛、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產品,而缺少糧食、紡織品、手工制品等。草原絲綢之路有“皮毛路”“茶公路”的稱謂。這可以用來說明()A.草原絲綢之路的基礎條件B.皮毛等商品被北方草原地區(qū)壟斷C.草原地區(qū)最早形成茶馬互市D.農耕文化猛烈地沖擊了游牧文化實力素養(yǎng)提升練11.《后漢書·西域傳》載:“其(古羅馬)王常欲通使于漢,而安眠欲以漢繒彩與之交市,故遮閡不得自達。至(東漢)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古羅馬)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越南海路)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边@是中西干脆往來的最早記載。對上述信息解讀正確的是()A.海上絲綢之路從今開拓B.大秦遣使旨在傳播基督教C.西亞成為陸上絲綢之路的中轉站D.羅馬共和國和東漢并峙東西12.15世紀中期,朝鮮王朝組織本國醫(yī)官用朝鮮文翻譯或注釋中國醫(yī)書,收集的中朝兩國醫(yī)書還有很多是在中國已失傳的醫(yī)書。他們還仿照中國的醫(yī)方著作,組織本土的醫(yī)師編撰醫(yī)方著作。1445年,朝鮮醫(yī)官仿照中國宋朝的《太平圣惠方》,編纂成《醫(yī)方類聚》365卷。這反映出()A.“西學東漸”的局面已出現(xiàn)B.明代醫(yī)學成就已領先于世界C.中醫(yī)學引起了東方國家關注D.中朝溝通利于保留醫(yī)學文化13.日本所藏中國宋代提舉兩浙路市舶司“公憑”(官方文書)記載泉州的一些客商會自己駕船前往日本國,這些官方文書對隨船貨物也有相對詳盡的記述。該史料反映了宋代()A.商貿活動不再受到官府的監(jiān)管B.中日之間官民互惠貿易的旺盛C.“朝貢”貿易體制尚未發(fā)展起來D.“海上絲綢之路”商品外銷狀況14.下表是我國古代部格外來農作物的引進狀況。時期原產地名稱西漢西域胡蘿卜、胡豆(蠶豆)、胡椒、胡瓜(黃瓜)、胡桃(核桃)等北宋占城占城稻明后期美洲番薯(紅苕)、番茄、番椒(辣椒)、番豆(花生)、馬鈴薯(土豆)等這些古代農作物的引進,主要得益于()A.對外貿易的不斷深化發(fā)展B.人口猛增對優(yōu)良作物的需求C.長期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D.絲綢之路的開通和持續(xù)興盛15.建設“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帶一路”構想,已經(jīng)成為當下中國為世界和平與發(fā)展供應的中國方案。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漢代開拓了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稘h書·地理志》記載,漢代商人的海上貿易已幾乎包括了全部東南亞諸國和整個印度洋區(qū)域,并延長到西亞乃至歐洲。唐朝政府在廣州設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唐代中葉以后,海上絲路取代陸上絲路而成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兩宋政府對海上貿易實行支持、激勵的看法……與宋朝有海上貿易往來關系的國家多達60個以上,中國出口到西方各國的商品種類增多,尤其是茶葉、瓷器在出口商品中躍居到第一、其次位。材料二新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包括西北五省區(qū)(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和西南四省區(qū)市(重慶、四川、云南、廣西)。東邊牽著亞太經(jīng)濟圈,西邊系著發(fā)達的歐洲經(jīng)濟圈,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最具發(fā)展?jié)摿Φ慕?jīng)濟大走廊。(1)依據(jù)材料一和所學學問,分析中國古代絲綢之路在對外貿易的過程中發(fā)生的主要改變,并分析上述改變的緣由。(2)依據(jù)材料二和所學學問,從歷史和現(xiàn)實角度分析我國現(xiàn)在提倡共建“一帶一路”的有利條件。16.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重要貿易通道,圍繞“絲綢之路的歷史記憶”這一話題,兩個探討小組的同學們綻開了一次跨區(qū)域的溝通。下表為兩個探討小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結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組別材料結論粵東組材料1“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離(琉璃)、奇石異物,赍黃金,雜繒而往?!薄幾浴稘h書·地理志》材料2柘林、黃岡、南澳、樟林、東里、達濠、海門、神泉等處皆為出洋之口,巨舶往來海上,運載土貨至廣州及閩、浙,或遠達南洋、日本,轉販外貨輸入?!幾责堊陬U《潮汕志·商業(yè)》結論1:漢代已經(jīng)開通海上絲綢之路。結論2:潮州地區(qū)港口眾多,貿易范圍廣,產品遠銷海外。珠三角組材料3南越王墓是西漢初年南越王國其次代王趙昧的陵墓。墓葬中最寶貴的是來自波斯的銀盒、非洲大象牙、漆盒、熏爐和深藍色玻璃片。這些文物證明南越國早期或更前年頭,廣州已與波斯和非洲東岸有海上貿易。材料4依歷史階段統(tǒng)計,廣東先秦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史跡有4處、秦漢13處、六朝5處、隋唐五代43處、宋元72處、明代110處、清代188處?!幾浴稄V東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的類型及其文化遺產價值》結論3:廣州已經(jīng)成為當時中外貿易的中心。結論4:史跡的數(shù)量代表歷代海上絲綢之路旺盛的程度。(1)哪兩個結論是從材料可以干脆推導出來的?同學們所運用涉及的史料哪些屬于第一手史料?(2)依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海上絲綢之路興盛與衰落的緣由。

參考答案第四單元商路、貿易與文化溝通第9課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溝通1.C聯(lián)系所學學問可知,新疆是陸上絲綢之路的必經(jīng)之地,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地處海上絲綢之路的交通線上,在這些地方考古發(fā)掘出漢代的陶片、錢幣和陶器,不僅證明當時絲綢之路的存在,而且說明當時的對外貿易已相當旺盛,故C項正確;依據(jù)這些考古發(fā)覺只能說明陸海絲綢之路的存在,并不能說明張騫曾出訪西域,解除A項;班超沒有出訪過大秦,解除B項;D項無法依據(jù)這些考古發(fā)覺得到證明,解除。2.A依據(jù)所學學問可知,西漢張騫兩次出訪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促進了西域同中原的經(jīng)濟文化溝通,豐富了中原的物質文化生活,為西漢與西亞、歐洲的通商供應了條件,促進了西域社會的進步,③表述錯誤,①②④符合題意,故A項正確。3.A通過閱讀表格內容可知,處于古代絲綢之路上的柴達木盆地,有中西方貨幣、特產、公章、道教符箓錦、藏文佛經(jīng)等多種文物出土,反映了該地區(qū)是中外文化溝通的重要通道,A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柴達木盆地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解除B項;僅有少量與道教文化相關的文物,不能說明道教受到南北朝至隋唐各民族熱情追捧,解除C項;唐朝時期,中心政權尚未實現(xiàn)對青海地區(qū)“全面有效”的統(tǒng)治,解除D項。4.B亞歷山大遠征開拓了地中海向東到達中亞、印度的交通體系,張騫鑿空西域,連接東亞到達中亞的交通,表明東西方都為絲綢之路的開拓作出貢獻,B項正確;張騫并未到達地中海沿岸國家,A項錯誤;斗爭只是開拓文明溝通的一種方式,并非主要方式,張騫鑿空西域運用的并非斗爭手段,C項錯誤;材料不能說明中西文化溝通自古以來就很“頻繁”,D項錯誤。5.B結合所學學問可知,清朝前期,中國有官員、商人游歷歐洲,并在所著書籍中介紹歐洲政治、建筑和風土人情等,可推知康乾時期中西方存在肯定的溝通,B項正確;閉關自守阻礙對外交往與“中國官員樊守義隨傳教士出訪歐洲”等不符,A項錯誤;材料不能說明“天朝上國”觀念受到了沖擊,C項錯誤;直到鴉片斗爭后,師夷長技的思想才漸漸興起,D項錯誤。6.D依據(jù)所學學問可知,中國的養(yǎng)蠶、冶鐵等技術傳到西方,中亞的葡萄、西瓜、胡蘿卜等農作物傳入中國,中亞和西亞的雜技、音樂、舞蹈在漢唐王朝廣受歡迎,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都和陸上絲綢之路有關,故①②③④正確;越南占城稻傳入中國不是通過陸上絲綢之路的經(jīng)濟文化溝通,解除⑤,故D項正確。7.C依據(jù)所學學問可知,以強大的艦隊進行和平的經(jīng)貿往來、調解糾紛、打擊海盜是對鄭和下西洋的評價,C項正確。8.A絲綢之路開通之后,題干所列地區(qū)的商人相互來往,中原文化、印度文化以及希臘和阿拉伯文化通過絲綢之路實現(xiàn)了交匯,A項正確;中外交往是在絲綢之路基礎之上實現(xiàn)的,解除B項;中華文明的強大并不構成文化交匯的主要緣由,解除C項;新航路開拓是在15世紀末起先的,但是不同文化的交匯在這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解除D項。9.A拜占庭帝國金幣在中國北魏墓葬中出土,反映出南北朝時期歐亞絲綢之路有所發(fā)展,故A項正確;從材料中看不出是官方形式的,解除B項;材料不能體現(xiàn)商貿往來是民間還是官方,也不能體現(xiàn)頻繁,解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xiàn)絲和茶,解除D項。10.A題干所述中原地區(qū)與草原地區(qū)在經(jīng)濟上互有需求,是一種相依相生的關系,這是草原絲綢之路形成的基礎條件,A項正確。11.C班超在經(jīng)營西域的過程中,派屬下甘英來到西亞的安眠,但未能到達羅馬帝國,而“大秦(古羅馬)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越南海路)”來,其緣由是“其(大秦)王常欲通使于漢,而安眠欲以漢繒彩與之交市,故遮閡不得自達”,這印證了西亞在陸上絲綢之路中的地位,故C項正確;西漢時,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不是于東漢“從今開拓”,A項錯誤;記載中未涉及“基督教”,B項錯誤;公元前27年,羅馬帝國建立,公元166年的“大秦”已不是共和國,D項錯誤。12.D15世紀中期,朝鮮政府組織醫(yī)官翻譯、注釋和仿照中國醫(yī)書,使一些在中國已失傳的醫(yī)書得以保存下來,讓我們可以通過朝鮮的醫(yī)書,了解宋朝時期的醫(yī)方著作,反映出中朝溝通利于保留醫(yī)學文化,D項正確;材料與“西學東漸”無關,A項錯誤;材料不能說明明代醫(yī)學成就領先世界,B項錯誤;中醫(yī)學引起了“東方國家”關注夸大了事實,C項錯誤。13.D材料內容均在描述宋代的海外貿易,是“海上絲綢之路”,故D項正確;商貿活動不再受到官府的監(jiān)管材料沒有涉及,A項錯誤;中日之間官民互惠貿易的旺盛材料沒有涉及,B項錯誤;泉州客商是民間貿易,與朝貢貿易無關,C項錯誤。14.A表中所列引進的外來農作物都與對外貿易有干脆關聯(lián),這說明對外貿易的不斷深化發(fā)展,故A項正確;我國人口猛增主要在明清時期,解除B項;C項錯在“長期開放”,這與史實不符;D項錯在“持續(xù)興盛”上,不符合史實。15.參考答案(1)改變:海上絲綢之路成為主要的中西商路,出口的商品以茶葉和瓷器為主。緣由:南宋時期,北方被少數(sh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