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湖北部分重點中學高三第二次聯考新高考歷史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1頁
山東、湖北部分重點中學高三第二次聯考新高考歷史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2頁
山東、湖北部分重點中學高三第二次聯考新高考歷史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3頁
山東、湖北部分重點中學高三第二次聯考新高考歷史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4頁
山東、湖北部分重點中學高三第二次聯考新高考歷史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東、湖北部分重點中學高三第二次聯考新高考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碼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條形碼區(qū)域內。2.答題時請按要求用筆。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答題卡各題目的答題區(qū)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qū)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卷上答題無效。4.作圖可先使用鉛筆畫出,確定后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描黑。5.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在1937年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前后,國民致府組織了極大的人力、物力將東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學校和大量戰(zhàn)略物資、工礦企業(yè)搶運到了云、貴、川等地。有史學家稱其為“東方的敦克爾克大撤退”,這次“大撤退”最重要的意義在于A.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掠奪中國資源的陰謀 B.改變了中國的工業(yè)布局C.為遷都重慶奠定了基礎 D.為持久抗戰(zhàn)奠定了基礎2.明政府在廣州設置市舶司,負責管理進出口商船的登記、納稅、收買舶船帶來的貨物,具體的商務則由“官設牙行與民貿易”。隆慶之后,牙行由純粹的買賣中介成為包銷外國進口商品和本國商品出口貿易的商業(yè)團體。牙行的出現A.體現了明朝政府對中外貿易的管控B.推動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繁榮C.反映出傳統(tǒng)閉關鎖國政策逐漸松弛D.促進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3.在下列機構中,其長官行使的職能與秦朝丞相最相近的是A.唐之中書省 B.元之中書省 C.明之內閣 D.清之軍機處4.太平天國運動初期搗毀孔子牌位,焚燒古書;洋務運動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戊戌變法時維新派打著儒家旗號宣傳維新變法的思想;新文化運動中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出現這些現象主要是由于A.近代中國社會的劇烈變動 B.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國廣泛傳播C.民族資產階級的發(fā)展壯大 D.儒家文化自身在不斷與時俱進5.在某次會議上,列寧提出“代表大會正用這種辦法來調整無產階級和農民之間的關系,并且相信,用這種辦法一定能夠在無產階級和農民之間建立起牢固的關系?!薄斑@種辦法”指的是A.實行固定糧食稅 B.實行國家資本主義C.實行自由貿易 D.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6.1879年,李鴻章籌建的開平礦務局開始使用外國機器開采煤,產量逐年增長。1882年輸入天津的洋煤為5400噸,到1886年便減至301噸。這表明開平礦務局的開辦A.促使中國經濟結構更加合理B.有力抵制了外國的經濟侵略C.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D.解決了軍用企業(yè)的財政困難7.1958年《人民日報》發(fā)表題為《大規(guī)模地收集民歌》的社論,由此,一個聲勢浩大的“采風運動”在全國迅速掀起來。下列民歌不屬于這一時期的是A.玉米稻子密又濃,鋪天蓋地不透風,就是衛(wèi)星掉下來,也要彈回半空中B.揮舞鋼釬當紅筆,豪情更比鋼水急,滿天鋼花滿天詩,獻給領袖毛主席C.吃飯不要錢,想了幾千年,如今實現了,快活似神仙D.(鳳陽人民)吃不愁,穿不愁,腰里揣著十塊頭,又娶媳婦又蓋樓8.據宋初《太平寰字記》所載戶數,大致秦淮以南戶數已占到全國59.1%,以北僅有40.9%.以十萬戶以上州府論,北方二南方三;以五萬至十萬戶州府論,北方五南方十七。這說明宋初A.南北方經濟均得到迅速發(fā)展B.南方百姓的賦稅負擔相對沉重C.南北方的經濟差距不斷縮小D.南多北寡的人口格局已經形成9.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內“世界意識”已經普遍盛行,甚至出現用以“萬國”、“全球”、“世界”等說法替代“普天之下”意義上的“天下觀”,以“外國”、“異邦”等說法替代傳統(tǒng)“四夷觀”,這一時期“世界意識”的增強A.維護了官方的正統(tǒng)意識 B.豐富了“中體西用”的內涵C.根源于民族危機的加深 D.開啟了外交理念的近代化10.《中華文明史》中寫道:“作為一場政治運動,百日維新短命而敗,但作為一場更廣闊意義上的社會文化運動,自有其成功之處?!边@里的“成功之處”主要是指戊戌變法運動A.阻止了民族危機繼續(xù)加深B.改革了君主專制體制C.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D.動搖了儒家思想的正統(tǒng)地位11.1941年5月頒布的《陜甘寧邊區(qū)施政綱領》規(guī)定,“實行合理的稅收制度,居民中除極貧者應予以免除稅外,均須按照財產等第或多寡實施程度不同的累進稅制,使大多數人民均能負擔抗日經費”。這一規(guī)定A.貫徹了聯蔣抗日的方針 B.減輕了廣大農民的負擔C.保證了財政收支的平衡 D.體現了社會平等的原則12.仔細觀察下面兩幅不同時期的山東地圖,從左圖到右圖的變化主要說明了古代山東地區(qū)A.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強B.行政區(qū)劃范圍由小到大C.在全國的政治地位提高D.行政機構設置由繁到簡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材料中國傳統(tǒng)社會,民眾對防疫茫然無知,官府也無“有效之組織與設施”,應對瘟疫流行的政策側重于疫后救助,導致瘟疫發(fā)生居高不下。鴉片戰(zhàn)爭后,中外人員交往頻繁,疫區(qū)人員自由出入通商各口,清政府無有效的防疫制度,瘟疫流行更為猖獗,而列強在租界推行的衛(wèi)生防疫措施成效顯著。1902年,袁世凱收回列強把持的檢疫機構,改設天津衛(wèi)生局,工作主要有:普及防疫知識;嚴格疫情通報;組織居民進行環(huán)境整飭;強制接種牛痘;推廣合乎防疫要求的新式廁所,以及收容流浪乞討人員等。1906年秋,清廷組建民政部,其中衛(wèi)生司下設保健、檢疫、方術諸科,掌防疫、衛(wèi)生及設立病院等事。此后,這類衛(wèi)生防疫機構在北洋各地陸續(xù)添設?!幾怨扔狼宓取墩撉迥靶抡敝械男l(wèi)生防疫事業(yè)—以北洋地區(qū)為例》(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清末防疫機構設立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末防疫機構設立的特點。14.(20分)晚清外交的變局材料一乾隆五十年,我為上國,率土皆臣,無所謂外交也,理藩而已……國朝尚遣使冊封朝鮮、琉球、越南等國矣,此自撫其藩屬,非外交也?!肚宄m(xù)文獻通考》材料二南京條約之所以為不平等,主要是三項內容:一、割地(第三款);二、賠款(第四、六、七、十二款及第五款后半部分);三、赦免“漢奸”(第九款)。——《天朝的崩潰》材料三通商五口留駐外國領事后,1844年后清朝正式確立五口通商大臣,先后由兩廣總督和兩江總督兼任,負責執(zhí)行對西方的外交。1860年,外國公使正式入京。次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建立,接管禮部和理藩院的夷務(改稱洋務),這是清朝第一個正式外交機構。1866年,五口通商大臣改名南洋通商大臣,歸屬總理衙門。不久,在總理衙門下又設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隸總督兼任?!幾浴痘I辦夷務始末》《近代中國外交史資料輯要》材料四1901年,清政府將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班列各部之前,以全力應對列強要求。部門官佐逐漸專職,有品秩。關稅、郵政、游學、機器、商務、軍火、新軍等事務,劃歸稅務處、郵傳部、學部、農工商部和海陸軍等部門。外務部專注駐外使領館的派設與管理。——摘編自《近代中國外交史》問題(1)依據材料一,指出清朝處理涉外事務的主要方式和觀念。(2)依據上述材料,概括清朝外交發(fā)生的變化。(3)根據材料及所學,你如何看待晚清外交與時局變遷的關系?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D【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把大批的物資、大學遷往西南地區(qū),主要是為持久的抗戰(zhàn)做準備,故D正確;日本帝國主義已經掠奪了淪陷區(qū)的資源,排除A項;西遷是適應戰(zhàn)時的需要,并不能改變中國的工業(yè)布局,排除B項;C項不屬于最重要的意義,排除。2、A【解析】

由材料信息“官設牙行與民貿易”“成為包銷外國進口商品和本國商品出口貿易的商業(yè)團體”可以看出明政府設立的牙行主要負責管理對外貿易,這體現了明朝政府對中外貿易的管控,故選A項;政府對中外貿易的嚴格控制不利于對外貿易的發(fā)展,更說不上繁榮,故排除B項;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限制的是對外貿易,不能體現反映出傳統(tǒng)閉關鎖國政策逐漸松弛,故C項錯誤;政府控制下的對外貿易政府不利于海外市場的開拓,對國內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起到限制作用,不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故排除D項。3、B【解析】

秦朝的丞相上承天子,統(tǒng)率百官助理朝政,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元朝的中書省長官總攬朝政,權力較大,與秦朝的丞相相似,故選B;唐朝的門下省,只有政令的審核權,權力較小,排除A;明之內閣、清之軍機處都不是法定的中央機構,其長官不能與丞相相提并論,排除CD?!军c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其長官行使的職能與秦朝丞相最相近”,聯系元朝的政治制度分析解答。4、A【解析】

依據材料中信息結合所學可知,這反映了不同時期的中國人對儒家思想的態(tài)度,實際上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劇烈變動、民族危機不斷加深背景下中國人的抗爭和探索,因此A選項正確。B選項中“廣泛”一詞表述過于絕對,與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等時期的中國社會狀況不符;C選項錯誤,太平天國運動的領導階級是農民階級,洋務運動的領導階級是地主階級;D選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時期中國人對儒家思想的態(tài)度,不能體現儒家文化的與時俱進。故正確答案為A選項。5、A【解析】

根據材料“調整無產階級和農民之間的關系……在無產階級和農民之間建立起牢固的關系”結合所學可知,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余糧收集制的作法傷害了農民利益,故列寧在推行新經濟政策中用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以緩和農民的對立情緒,故A項正確;實行國家資本主義體現在工業(yè)領域,排除B項;自由貿易涉及商品交換領域,與農民利益無關,排除C項;分配體制的變化與農民利益無直接關系,排除D項。故選A。6、B【解析】

材料數據表明,開平礦務局的開辦增加了中國本土煤炭的供給,這有力地抵制了洋煤的進口,故選B項;開平礦務局雖然是中國自主采煤的一個例子,但無法改變中國煤業(yè)被外國資本控制的事實,故排除A項;C項從材料中體現不出;D項“解決了”的說法與史實不符,另外無法從有限的材料得出該結論。7、D【解析】

1958年的采風運動與當時大躍進的社會氛圍有關,選項D反映了鳳陽人民生活水平提升,這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事情,符合題意;選項A、B、C是大躍進時期社會氛圍的反映,不符合題意,排除。8、D【解析】

依據材料“大致秦淮以南戶數已占到全國59.1%,以北僅有40.9%.以十萬戶以上州府論,北方二南方三;以五萬至十萬戶州府論,北方五南方十七”等信息來看,南多北寡的人口格局在宋初已經形成。故答案為D項。A項材料未體現南北方經濟均迅速發(fā)展,排除;B項南方人口較多說明南方賦稅負擔相對較小,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南北方經濟差距縮小,排除。【點睛】本題側重于考查宋代的人口格局,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南方人口逐漸多于北方人口數量。9、C【解析】

根據材料,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內普遍盛行“世界意識”,舊的“天下觀”和“四夷觀”逐漸被新說法取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中國人世界意識的增強,源于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C選項正確;用“世界意識”代替?zhèn)鹘y(tǒng)的“天下觀”和“四夷觀”,不是對官方正統(tǒng)意識的維護,與中體西用內涵的發(fā)展無關,AB兩選項錯誤;中國開啟外交理念的近代化是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以后,D選項不符合史實。10、C【解析】

據所學可知,戊戌變法運動是為挽救民族危機而進行的一場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它以失敗而告終,沒能阻止中國民族危機繼續(xù)加深,A項錯誤;戊戌變法運動以失敗告終,也沒改變中國的君主專制體制,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B項錯誤:戊戌變法運動雖然失敗但對激發(fā)人民的愛國感情和民族意識起了重要的啟蒙作用,C項正確;是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儒家思想的正統(tǒng)地位,D項不是戊戌變法的作用,D項錯誤;應選C。11、C【解析】

材料認為實行合理的稅收制度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保證抗日政府財政收支平衡,因此C選項正確;A選項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B選項與材料中“居民中除極貧者應予以免除稅外”的表述不符,排除;D選項與這一規(guī)定無關,排除。故選C。12、A【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片中山東存在齊魯等諸侯國時,諸侯有對地方的世襲統(tǒng)治權,而右圖中只有郡的設置時,郡的長官由中央任免,聽命中央的垂直管理,這一變化說明古代山東地區(qū)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強了,A項正確;圖片中左圖的地理范圍比右圖的要小,行政區(qū)的范圍并沒有變小,B項錯誤;只有山東地區(qū)的地方管理區(qū)劃制度變化,不是采用直轄等做法,C項錯誤;行政機構設置都只有一層,D項說法不符合題意。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原因:政府缺乏防疫機構;中外交往的需求;疫情防控壓力增大;西方防疫體制的影響。(2)特點:效仿西方為主;中西結合;自主性;由地方到中央;體系逐漸建立?!窘馕觥?/p>

(1)原因:根據材料“官府也無‘有效之組織與設施’”可知,政府缺乏防疫機構;根據材料“鴉片戰(zhàn)爭后,中外人員交往頻繁,疫區(qū)人員自由出入通商各口”可得中外交往的需求;根據材料“政府無有效的防疫制度,瘟疫流行更為猖獗,而列強在租界推行的衛(wèi)生防疫措施成效顯著”可知,清末防疫機構的設立原因在于疫情防控壓力增大,同時受到西方防疫體制的影響。(2)特點:根據清末防疫機構的主要工作可知,其主要效仿西方為主;根據材料“清廷組建民政部,其中衛(wèi)生司下設保健、檢疫、方術諸科,掌防疫、衛(wèi)生及設立病院等事”可知,防疫機構中既有保健科,也有方術科,體現了中西結合;根據材料“袁世凱收回列強把持的檢疫機構,改設天津衛(wèi)生局”可知,清末防疫機構具有自主性;根據材料“清廷組建民政部,其中衛(wèi)生司下設保健、檢疫、方術諸科,掌防疫、衛(wèi)生及設立病院等事。此后,這類衛(wèi)生防疫機構在北洋各地陸續(xù)添設”可知,由地方到中央,體系逐漸建立。14、(1)朝貢或理藩(冊封、安撫藩屬);天朝上國或華夷之別或歧視外國。(2)由朝貢體系變?yōu)闂l約體系;從自主的通商夷務轉變?yōu)橛狭袕姷难髣?;外交對象從周邊鄰國擴展到西方各國;外交事務從地方官員負責,轉變?yōu)樵O置中央機構統(tǒng)管;外交機構從兼管到專管;人員從兼差到專職。(3)最高層次:能依據材料提取信息,將中國近代外交置于晚清社會轉型的時代背景下,從東西方交往與沖突,博弈與交融視角詮釋和提出較深刻的觀點。在西方殖民侵略和工業(yè)化的雙重沖擊下,固守天朝上國的清廷被動調整與變革,為了維護專制統(tǒng)治,對外政策也要適應現實需要:既要滿足列強侵略者的要求,也要不斷調整以適應本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變遷。從清廷外交的調整中,透視出清廷逐步從閉關鎖國向開放通商,從傳統(tǒng)向現代的艱難轉型(如從中體西用的洋務運動時的局部調整,向變革制度的清末新政的全面變化)。第二層次:能從材料提取直接與間接的信息,結合晚清具體的時代變遷與外交進展雙向關系展開論述。閉關鎖國的清政府因為鴉片戰(zhàn)爭失敗簽署不平等的《南京條約》,被迫接受條約體系的西方外交,設置五口通商大臣處理外交,中國社會被迫開放,自然經濟走向瓦解。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簽訂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因外國公使進駐北京,清廷被迫創(chuàng)設總理衙門應對西方列強,也推進了洋務運動,西學東漸進一步展開。甲午戰(zhàn)敗,列強掀起瓜分狂潮,服務洋務的外交無以應對。八國聯軍侵華后簽署《辛丑條約》,適應侵略者要求,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擴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