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高考地理二輪專題復習與測試專題強化練三水體運動規(guī)律_第1頁
2025屆高考地理二輪專題復習與測試專題強化練三水體運動規(guī)律_第2頁
2025屆高考地理二輪專題復習與測試專題強化練三水體運動規(guī)律_第3頁
2025屆高考地理二輪專題復習與測試專題強化練三水體運動規(guī)律_第4頁
2025屆高考地理二輪專題復習與測試專題強化練三水體運動規(guī)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強化練(三)水體運動規(guī)律一、單項選擇題(共12小題)(2024·湛江一模)水庫是在山溝或河流的狹口處建立攔河壩形成的人工湖泊。下圖為某水庫某一次降水過程中進庫流量和出庫流量改變示意圖。據(jù)此,完成1~2題。1.圖中示意的水庫功能是()A.攔沙攔水,蓄清排渾B.增加下滲,涵養(yǎng)水源C.增大出水,沖刷河床D.攔蓄洪水,調整徑流2.圖示水庫水位最高的時刻是()A.T1 B.T2C.T3 D.T4解析:第1題,依據(jù)圖中信息,結合所學內容可以推斷出圖示T3之前水庫的進庫流量大于出庫流量,T3之后出庫流量比較平穩(wěn),起到了攔蓄洪水、調整下游徑流的作用,D項正確。“蓄清排渾”是汛期排渾,汛后蓄清,是水庫的一種運用方式,不是水庫功能,A項錯誤。從圖中信息無法推斷出該水庫起到了增加下滲的功能,B項錯誤。從圖中信息能夠推斷出水庫起到了調蓄徑流的作用,并不能增大出水,C項錯誤。故選D。第2題,依據(jù)圖中信息,結合所學內容可以推斷出T3時刻以前進庫流量始終大于出庫流量,說明T3時刻以前水庫始終在蓄水,在T3時刻水庫的進庫流量和出庫流量達到相等,并且在T3時刻以后出庫流量大于進庫流量,說明T3時刻以后水量削減,水庫的水位降低,所以T3時刻水庫水位達到最高,因此圖示水庫水位最高的時刻是T3,所以C項正確,A、B、D項錯誤。故選C。答案:1.D2.C(2024·河源期末)龍灘水電站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紅水河上游,為西電東送樞紐工程,修筑大壩進行蓄水發(fā)電。受溫度與壓力的影響,壩體會出現(xiàn)變形,往往1毫米的位移預示著水位數(shù)米漲落?,F(xiàn)嘗試采納地理信息技術進行壩體位移監(jiān)測,繪制了壩頂順河向位移過程線(如圖)。據(jù)此,完成3~4題。3.龍灘水電站壩體位移改變測量主要運用的技術是()A.GIS B.GNSSC.RS D.數(shù)字地球4.由壩體位移可推斷該河段()A.以積雪融水補給為主B.9月進行蓄水C.結冰期時間長D.河流水位改變大解析:第3題,測量壩體位移改變主要通過定位實現(xiàn)監(jiān)測與數(shù)據(jù)收集,所以須要借助全球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故選B。第4題,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周邊山地海拔較低且位于亞熱帶,無積雪融水補給,河流無結冰期,A、C項錯誤;9月份壩體已經(jīng)向下游發(fā)生位移,說明水位較高、對壩體造成了肯定的壓力,應當排水而不是蓄水,B項錯誤;通過讀圖可知,壩體在7月份之前向上游移動,7月份之后向下游移動,推斷7月份之前壩體內水位較低,7月份之后壩體內水位過高、對壩體造成了較大的壓力,故D項正確。綜上所述,本題選D。答案:3.B4.D(2024·清遠期末)水庫建設在國民經(jīng)濟中起著巨大作用,是調整水庫徑流、泥沙以及蓄水的重要水利設施。水庫泥沙的淤積將干脆影響水庫綜合效益的發(fā)揮。地理學者探討出了水庫泥沙淤積分布的估算方法,以水庫形態(tài)為主要依據(jù),將水庫分為洪積平原型、湖泊型、丘陵型、峽谷型四種類型。下圖示意不同類型水庫淤積分布設計曲線(泥沙淤積在水庫水深相應的位置)。據(jù)此,完成5~6題。5.我國水庫泥沙淤積期主要出現(xiàn)在()A.1—3月 B.4—6月C.7—9月 D.10—12月6.泥沙淤積會導致水庫()A.防洪實力增加 B.水體鹽度下降C.發(fā)電效益降低 D.地下水位降低解析:第5題,水庫的泥沙淤積期受我國河流的水文特征影響,我國河流受到季風影響,夏季河流補給較多,出現(xiàn)夏汛,河流流速快,水量大,攜帶泥沙量大,成為主要的泥沙淤積期,7—9月為夏季,C項正確,A、B、D項錯誤。故選C。第6題,泥沙淤積會影響水庫的庫容,降低蓄洪實力,A項錯誤;水體的鹽度與泥沙淤積關系不大,B項錯誤;水庫泥沙含量大,影響水庫的蓄水量,會使得發(fā)電效益降低,C項正確;地下水位與泥沙淤積關系不大,D項錯誤。故選C。答案:5.C6.C(2024·韶關二模)劍魚是一種高度洄游性魚類,相宜棲息地的分布受海表溫度和海表鹽度等因素的影響,具有顯著的季節(jié)性改變。下圖示意2024年印度半島干季和濕季時西印度洋劍魚相宜棲息地分布。據(jù)此,完成7~8題。7.推想劍魚洄游的時間和方向,大致是()A.1—3月向西南 B.4—6月向東北C.7—9月向東南 D.10—12月向西北8.與周邊海區(qū)相比,劍魚相宜棲息地的海水性質()A.溫度高,鹽度高 B.溫度低,鹽度低C.溫度高,鹽度低 D.溫度低,鹽度高解析:第7題,劍魚洄游一般是暖和的時間,洄游目的是產(chǎn)卵,所以A、D項錯誤;又依據(jù)圖中信息顯示,北部魚類多,所以向東北游,B項正確;C項錯誤;故選B。第8題,依據(jù)圖信息顯示,主要分布在緯度低的地方,緯度低,溫度高;在干季時,主要在南回來線旁邊,鹽度高;濕季是降水多,參考價值不大,在南回來線也有分布,鹽度高。故選A。答案:7.B8.A(2024·汕頭一模)2024年9月某臺風過境伶仃洋期間,恰逢伶仃洋漲潮,海灣形態(tài)使伶仃洋中部海水快速上漲,與海灣西側海疆形成水位差。圖(a)示意伶仃洋及其西側潮流站位置,圖(b)示意臺風過境前后該潮流站氣象與海洋水文數(shù)據(jù)(圖中箭頭長短代表速度大小)。據(jù)此,完成9~10題。9.9月17日潮流站海水表層的流向和主要類型是()A.自東北向西南的補償流B.自東北向西南的風海流C.自西南向東北的補償流D.自西南向東北的風海流10.臺風經(jīng)過潮流站時,引起該站海水表層流速改變的主要緣由是()A.海灣輪廓 B.海底地形C.風向改變 D.潮汐改變解析:第9題,9月17日風向有明顯的改變,說明是處于臺風過境時,依據(jù)材料“某臺風過境伶仃洋期間,恰逢伶仃洋漲潮,海灣形態(tài)使伶仃洋中部海水快速上漲,與海灣西側海疆形成水位差”,潮流站位于西側,表層海水由水位高的中部流向海灣西側,由于海岸線的緣由,最終為東北流向西南,C、D項錯誤;水位差是正逢漲潮導致的中部水位高,西部水位低,高水位流向低水位的為補償流,不是風向形成的風海流,A項正確,B項錯誤;故選A。第10題,海陸輪廓和海底地形在短時間不會明顯改變,故不會影響海水表層流速改變,A、B項錯誤;依據(jù)圖中信息,可知當風向與流速改變有肯定相關性,臺風過境時,風向改變大,引起流速改變大,C項正確;臺風過境時,潮汐對流速的影響減小,D項錯誤;故選C。答案:9.A10.C(2024·韶關二模)墨西哥灣海面之下約1006米的海底有一個巨大的圓形鹵水池(形成過程如下圖)。其鹵水的鹽度是一般海水的3~10倍,含氧量低,其周邊有大量海洋生物遺體。據(jù)此,完成11~12題。11.墨西哥灣深海鹵水池的形成過程是()①新巖層產(chǎn)生裂隙②鹽巖層受壓拱起③鹽水匯聚低凹地④高濃度鹽水溢出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③12.鹵水池的周邊存在大量生物遺體的緣由有()①鹵水旁邊覓食的生物多②鹵水的防腐作用強③鹵池上方海水運動較強④鹵池旁邊含氧量低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第11題,讀鹵水池形成過程圖可知,鹽巖層受水平擠壓向上拱起形成背斜,背斜頂部受張力,巖層產(chǎn)生許多裂隙,高濃度鹽水隨著裂隙溢出海底,與一般海水因鹽度差異,形成鹽躍層,最終高鹽度鹽水在低凹地匯聚形成鹵水池。故形成過程是②①④③,故選B。第12題,鹵水含有養(yǎng)分鹽類,旁邊覓食的生物多,①正確;鹵水鹽度高,防腐作用強,使大量生物遺體保留下來,②正確;鹵池水鹽度高,上方一般海水鹽度低,形成鹽躍層,不利于上下水體交換,與上方海水運動較弱,③錯誤;鹵池旁邊含氧量低,不利于生物腐爛分解,因此大量生物遺體保留下來,④正確;綜上所述,①②④正確,故選D。答案:11.B12.D二、綜合題(共2道題)13.(2024·梅州二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斯湖位于阿爾泰山西南側,喀納斯河上游流域,是我國水量第三大淡水湖。該湖湖面風力較大,東西方向的大風經(jīng)過下湖口時,就會沿著喀納斯河谷,一路向北吹來??{斯河谷內部發(fā)育有典型的冰川地貌,湖口由粗細不同的冰磧石塊、砂與黏土等物質。在喀納斯湖最北端的入湖口的湖面上,有一條浮動逆流而上、長達千米的由枯木堆成的長堤,是喀納斯湖奇觀之一。左圖示意喀納斯湖的局部區(qū)域圖,右圖是該地衛(wèi)星圖。(1)喀納斯湖的形成與冰川有著親密關聯(lián),推想冰川對其形成的影響。(2)簡析喀納斯湖入湖口旁邊形成枯木長堤的緣由。(3)預料全球氣候持續(xù)變暖背景下喀納斯湖可能產(chǎn)生的改變。解析:第(1)題,依據(jù)材料可知,喀納斯河谷內部發(fā)育有典型的冰川地貌,冰川侵蝕地表塑造了湖盆形態(tài);隨著全球氣溫改變,冰川溶化,冰川刨蝕攜帶的大量冰磧物堵塞溝谷形成堰塞湖,冰川溶化后水量匯聚,形成湖泊。第(2)題,依據(jù)材料可知,喀納斯湖入湖口旁邊形成一條長長的枯木長堤,枯木來自于上游地區(qū),洪水季節(jié),河水水量增加,將上游大量的枯木攜帶漂入湖泊;同時該湖泊風力較大,一路向北吹來,帶動枯木流淌,將漂入湖水中的浮木推動著逆流上漂,枯木漸漸在入湖口匯聚形成。第(3)題,依據(jù)所學學問,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冰川溶化增加,湖泊水量增大,湖泊面積擴大,水位抬升;同時,冰川溶化導致湖泊湖口由冰磧物堵塞而成,穩(wěn)定性較差;水位的上升也有可能導致沖垮堰體,導致湖泊面積削減甚至消逝。答案:(1)冰川侵蝕地表塑造了湖盆形態(tài);冰川溶化后,冰磧物堵塞溝谷形成堰塞湖;冰川融水匯聚,形成湖泊。(2)洪水季節(jié),河水將上游大量的枯木攜帶漂入湖泊;強勁的谷風由南向北吹至寬敞的喀納斯湖;將漂入湖水中的浮木推動著逆流上漂,枯木漸漸在入湖口匯聚形成。(3)湖泊湖口由冰磧物堵塞而成,穩(wěn)定性較差;氣候持續(xù)變暖導致肯定時期內冰川融水增加,湖泊水量增大;湖泊面積擴大,水位抬高;可能會沖垮堰體,導致湖泊面積削減甚至消逝。14.(2024·湖北模擬預料)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智利竹策(cè)魚是世界上主要的海洋經(jīng)濟魚種之一,廣泛分布在南太平洋海疆。智利竹策魚具有集群和洄游特征,海水溫度是影響其洄游的最重要因素,在多數(shù)年份有相對固定的時間和路途(下圖)。在厄爾尼諾現(xiàn)象發(fā)生時,智利竹策魚的活動范圍會出現(xiàn)一些改變,對漁業(yè)捕撈產(chǎn)生肯定影響。(1)據(jù)圖描述智利竹策魚在每年5月至翌年10月的洄游路途,并指出洄游范圍以南海疆的主要洋流運動方向。(2)比較智利竹策魚幼魚和成魚對海水溫度的適應差異,并說明依據(jù)。(3)在強厄爾尼諾現(xiàn)象發(fā)生時,智利竹策魚幼魚活動范圍往往向偏南方向移動,試推想緣由。解析:第(1)題,由圖可知,智利竹策魚的洄游路途為:5月至10月,幼魚向西北方向洄游;10月至翌年5月,幼魚向西南方向洄游;翌年5月至翌年10月,成魚向西北方向洄游。洄游范圍以南海疆位于40°S以南海疆,該海疆受西風帶影響形成西風漂流,因此主要洋流運動方向為自西向東。第(2)題,表層海水溫度主要受緯度和洋流影響,智利竹策魚幼魚和成魚對海水溫度的適應差異可從其各自活動海疆的緯度和流經(jīng)洋流兩方面進行分析。由圖可知,成魚活動海疆緯度偏高緯,幼魚活動海疆緯度偏低緯,高緯處緯度較高且受西風漂流(寒流)帶來的冷水影響較大,水溫較低,低緯處則相反,水溫較低。因此從對海水溫度的適應差異來看,成魚更能適應低水溫海疆。第(3)題,強厄爾尼諾年,低緯度東太平洋海疆水溫異樣偏高,受其影響,該海疆北部水溫會較平常年份偏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