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真題和模擬題歷史分類匯編(全國)專題06 從甲午戰(zhàn)爭到五四運動(1894- 1919)(教師卷)_第1頁
2024年高考真題和模擬題歷史分類匯編(全國)專題06 從甲午戰(zhàn)爭到五四運動(1894- 1919)(教師卷)_第2頁
2024年高考真題和模擬題歷史分類匯編(全國)專題06 從甲午戰(zhàn)爭到五四運動(1894- 1919)(教師卷)_第3頁
2024年高考真題和模擬題歷史分類匯編(全國)專題06 從甲午戰(zhàn)爭到五四運動(1894- 1919)(教師卷)_第4頁
2024年高考真題和模擬題歷史分類匯編(全國)專題06 從甲午戰(zhàn)爭到五四運動(1894- 1919)(教師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6從甲午戰(zhàn)爭到五四運動(1894-1919)1.(2024·安徽·高考真題)1899年,《萬國公報》稱:廣學會翻譯的《泰西新史攬要》《中東戰(zhàn)紀本末》《時事新論》《列國變通興盛記》等,“初印時,人鮮顧問,往往隨處分贈,繼而漸有樂購者,近三年來,幾于四海風行”。這一現(xiàn)象表明(

)A.“師夷之長技”成為時代潮流 B.民眾普遍認同西方資產(chǎn)階級革命思想C.“戊戌政變”促進了新學傳播 D.有識之士借鑒異邦興衰探索救亡道路【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99年(中國)。根據(jù)材料“初印時,人鮮顧問,往往隨處分贈,繼而漸有樂購者,近三年來,幾于四海風行”可知,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時期,廣學會翻譯《泰西新史攬要》《中東戰(zhàn)紀本末》《時事新論》《列國變通興盛記》等異邦興衰史,且不斷獲得傳播,該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當時一些有識之士意在探索救亡道路,應對民族危機,D項正確;“師夷之長技”是林則徐、魏源以及洋務思想,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民眾普遍認同資產(chǎn)階級革命思想的說法過于夸大,排除B項;“戊戌政變”廢除了維新措施,不利于新學傳播,排除C項。故選D項。2.(2024·遼寧·高考真題)如圖是刊登在1909年《圖畫日報》上的系列寓意畫。該系列寓意畫反映了(

)A.國人振興經(jīng)濟救國強國的愿望 B.一戰(zhàn)期間民族經(jīng)濟發(fā)展較快C.帝國主義的經(jīng)濟侵略日益加深 D.清政府解決財政危機的信心【答案】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09年(中國)。根據(jù)漫畫可知,漫畫反映了從前之農工商界猶如沉睡的猛獸,沒有覺醒,受人恥笑,現(xiàn)在的農工商界像猛獸一樣剛剛覺醒,待到將來的農工商界會像猛獸一樣,發(fā)出震耳欲聾的怒吼,抖擻精神,展翅高飛,屹立于世,表現(xiàn)出固有的強大能力,漫畫以沉睡的猛獸為例,表達了對中國經(jīng)濟振興、民族覺醒的強烈救國強國愿望,具有愛國主義情懷,A項正確;當時一戰(zhàn)尚未爆發(fā),排除B項;漫畫的主體是中國農工商界,并非強調帝國主義侵略,排除C項;刊登在《圖畫日報》上的漫畫,表達了部分國人的愿望,并不能代表清政府的意圖,排除D項。故選A項。3.(2024·全國新課標·高考真題)下表是清末新軍第九鎮(zhèn)、第八鎮(zhèn)及第二十一協(xié)軍官的來源構成。這可用于說明新軍(

)類別部別國內學生留學生士人行伍總計第九鎮(zhèn)(駐江寧)3401527287714第八鎮(zhèn)(駐湖北)1541249723686第二十一協(xié)(駐湖北)534733133總計547318421131533A.抵制了列強入侵 B.導致了軍閥勢力擴大C.引發(fā)了軍閥混戰(zhàn) D.助推了民主革命發(fā)展【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中國)。從表格中可以看出,新軍中的軍官來源廣泛,國內學生和士人占據(jù)大多數(shù),這些人受過一定的教育,思想相對更為解放,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和觀念,包括民主革命的思想,許多新軍軍官后來成了革命黨人或支持者,助推了民主革命的發(fā)展,D項正確;新軍的建立并沒有起到抵制了列強入侵的作用,排除A項;材料只提到新軍軍官來源構成,軍閥勢力擴大與新軍的來源無關,排除B項;近代軍閥混戰(zhàn)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北洋政府時期袁世凱去世后軍閥混戰(zhàn)才開始,排除C項。故選D項。4.(2024·浙江1月·高考真題)辛亥革命時期,不少革命黨人頭腦中只有“排滿”二字,以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南北議和時,孫中山要求繼續(xù)把革命推向前進,反對向袁世凱妥協(xié),但“黨人即起異議,謂予(孫中山)所主張者理想太高,不適中國之用,眾口鑠金,一時風靡,同志之士亦悉惑焉”。材料旨在說明(

)A.三民主義思想不適合中國的實際 B.南北議和改變了辛亥革命的性質C.革命黨人尚未普遍認同三民主義 D.孫中山主張發(fā)動反袁的二次革命【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辛亥革命時期(中國)。根據(jù)材料可知,南北議和時,部分革命黨人反對孫中山“繼續(xù)把革命推向前進,反對向袁世凱妥協(xié)”的主張,反映了革命黨人尚未普遍認同三民主義,C項正確;“三民主義思想不適合中國的實際”說法錯誤,三民主義思想推動了中國革命,排除A項;南北議和沒有改變辛亥革命的性質,排除B項;二次革命指1913年7月孫中山發(fā)動的討伐袁世凱的戰(zhàn)爭,不符合材料,排除D項。故選C項。(2024·廣東·高考真題)從1911年12月7日起,上海某報連續(xù)刊載如圖所示廣告。據(jù)此可知,當時(

)A.民國政府獎勵工商 B.封建習俗蕩滌凈盡C.共和理念受到推崇 D.租界權益部分收回【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jù)材料“歡迎同胞”“中華民國”“民國光復”可知該廣告以“同胞”和“民國”為主體,強調民眾對“民國”的認可和支持,說明共和理念在當時得到社會的推崇,C項正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于1912年1月1日,材料中當時民國政府尚未成立,排除A項;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帝制,中國近代社會習俗的變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凈盡”的說法過于絕對化,排除B項;“英界南四川路”說明當時租界在上海依然合法存在,排除D項。故選C項。6.(2024·湖北·高考真題)近代中國第一代外交官郭嵩燾等多是傳統(tǒng)科舉出身,不諳外語,了解西方有限;第二代外交官陸徵祥等基本出身于同文館、廣方言館等,外語能力尚可,相對了解西方;第三代外交官顧維鈞等基本有海外留學經(jīng)歷,外語嫻熟,非常了解西方。這種演變(

)A.受益于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 B.促成近代中外關系的平等C.體現(xiàn)中國外交的近代化趨向 D.適應晚清政治體制的變革【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jù)材料“近代中國第一代外交官郭嵩燾等多是傳統(tǒng)科舉出身,不諳外語,了解西方有限;第二代外交官陸徵祥等基本出身于同文館、廣方言館等,外語能力尚可,相對了解西方;第三代外交官顧維鈞等基本有海外留學經(jīng)歷,外語嫻熟,非常了解西方?!笨芍?,這種演變體現(xiàn)了中國近代對世界的了解逐漸增多、認識逐步深入,體現(xiàn)了中國外交逐漸近代化的趨勢,C項正確;由第一代到第二代的演變體現(xiàn)的是清政府洋務運動的成果,和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無關,排除A項;促成近代中外關系的平等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第三代外交官顧維鈞等,他們外交活動的主要時期是民國時期,清朝已經(jīng)滅亡,排除D項。故選C項。7.(2024·甘肅·高考真題)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條”要求,國人視以為恥,各地掀起“紀念國恥”運動。國恥日的選擇,一般以5月7日即日本提出最后通牒之日為國恥日。但自5月20日之后,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以5月9日即北洋政府接受條約之日為國恥日。這一轉變說明(

)A.北洋時期政治上分崩離析 B.國人認為救亡應以自強為本C.北洋政府的外交徹底失敗 D.國人思想受新文化運動影響【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5年(中國)。根據(jù)材料“國恥日的選擇,一般以5月7日即日本提出最后通牒之日為國恥日。但自5月20日之后,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以5月9日即北洋政府接受條約之日為國恥日?!笨芍?,國恥日這一轉變,由之前日本人最后通牒時間作為國恥日到北洋政府接受條約時間作為國恥日,體現(xiàn)了國人認識到國家之所以受到列強侵略,根本問題在于自身的力量薄弱,導致政府外交軟弱無力,所謂弱國無外交,因此,只有自強方能挽救危亡,B項正確;當時的北洋政府是袁世凱統(tǒng)治時期,政治上并沒有分裂,排除A項;北洋政府的外交徹底失敗說法絕對化,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并沒有完全答應,排除C項;新文化運動以1915年9月《新青年》的創(chuàng)辦為開始標志,當時尚未開展,排除D項。故選B項。1.(2022·廣東汕頭·二模)據(jù)1893年赴日的黃慶澄記載:“查東人(日本人)成好古,往往有隋唐以前書中士已佚者,彼國猶珍存之。自西學盛行,此風一變,昔所存者,棄若。閩粵商人、間有購收以歸,而重利者?!边@反映出,當時中國(

)A.無法突破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 B.東南沿海對外貿易興盛C.對周邊的文化影響力衰退 D.學習西方成為思想潮流【答案】C【詳解】根據(jù)材料“(日本人)成好古,往往有隋唐以前書中士已佚者,彼國猶珍存之。自西學盛行,此風一變,昔所存者,棄若”可知,材料內容認為日本以前學習我國隋唐時期,但自從西學盛行后逐漸丟棄我國文化,說明這時期我國對周邊文化的影響力衰退,C項正確;材料內容主要強調了19世紀末,中國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力逐漸衰退,沒有體現(xiàn)中國是否突破傳統(tǒng)思想束縛的信息,排除A項;隨著眾多通商口岸的開放,19世紀末我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逐漸發(fā)展,但材料內容沒有強調這方面的內容,排除B項;近代中國逐漸向西方尋找救亡圖存的道路,但材料內容沒有強調中國向西方學習的史實,排除D項。故選C項。2.(2022·陜西寶雞·三模)清政府租用英商怡和公司商船高升號向朝鮮運送士兵,李鴻章認為“日敢無故擊沉,英人必不答應”。豐島海戰(zhàn)后,他又照會各國公使,聲明“日先開戰(zhàn)”,請求列強根據(jù)“萬國公例”譴責日本,幫助調停。這說明,當時清政府A.已深諳國際法和外交制度 B.對戰(zhàn)爭爆發(fā)缺乏足夠準備C.靈活利用列強間利益沖突 D.仍有天朝上國觀念的殘余【答案】B【詳解】清政府認為租用了英國人的商船就能避免日本的戰(zhàn)爭挑釁,在戰(zhàn)爭爆發(fā)后又請求列強對日本進行譴責,幫忙調停,說明清政府并沒有做好戰(zhàn)爭的準備,B項正確;“深諳”的說法無從體現(xiàn),排除A項;清政府并沒有利用列強間的沖突,排除C項;材料說明清政府意圖利用近代外交觀念,并不能體現(xiàn)天朝上國觀念的殘余,排除D項。故選B項。3.(2022·河南濮陽·一模)1884年甲申馬尾海戰(zhàn)以后,清廷決定今后海軍建設方針由“造船育才為主,買船引進人才為輔”改為“以購買西方鐵甲船為主”,國家安全戰(zhàn)略由“聯(lián)俄防日保韓”改為“聯(lián)日拒俄保韓”,相應地國家軍事戰(zhàn)略由“塞防海防并重”改為陸海戰(zhàn)略失衡的“塞防獨重”。清政府的這些做法A.表明近代中國海軍建設進入體系化 B.體現(xiàn)清朝在對外管理體制上的日益完善C.標志清朝踐行藩屬外交體制的失敗 D.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甲午戰(zhàn)爭中國的失敗【答案】D【詳解】依據(jù)材料中“以購買西方鐵甲船為主”“聯(lián)日拒俄保韓”塞防獨重等信息可知.當時清政府面對日本的侵略。做出了一系列戰(zhàn)略失衡和錯誤的決策,最終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清軍在甲午海戰(zhàn)的潰敗,D項正確;A項海軍體系與材料無關材料涉及軍事策略的轉變,排除;不是對外管理體制的日益完善,排除B項;材料中“保韓”能體現(xiàn)藩屬外交,但C項所述并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選D項。4.(2024·陜西安康·三模)19世紀60年代后,煙臺的外貿經(jīng)濟迅速繁榮,一時成為“北方的貿易中心”。20世紀初,由煙臺進出口貨物多改為從威海出入,威?!耙粫r商業(yè)驟盛,市面頓呈生氣”;與此同時,青島也迅速崛起,逐漸取代了煙臺的貿易中心地位。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清廷經(jīng)濟政策的調整 B.列強侵華格局的演變C.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D.關稅主權的部分恢復【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時空是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初。根據(jù)材料及所學可知,甲午戰(zhàn)爭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英國強租威海衛(wèi)、德國強租膠州灣;列強對華資本輸出的擴大推動了威海和青島商業(yè)貿易的畸形繁榮,B項正確;19世紀末20世紀初,清廷經(jīng)濟政策做出了一些調整,但不能解釋材料中的現(xiàn)象,排除A項;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發(fā)展,但并不是造成題干現(xiàn)象的原因,排除C項;關稅主權的部分恢復發(fā)生于南京國民政府改訂新約之后,選項內容與題干時間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5.(2024·重慶·一模)鴉片戰(zhàn)爭后,列強強迫中國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嚴重破壞了中國主權。其中,含有以下內容的條約,按照簽訂時間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設將來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國,亦應準英人一體均沾,用示平允……②……得在中國通商口岸城邑,任便從事各項工藝制造,又得將各項機器仟便裝運進口,只交所訂進口稅。③大清國國家允定,各使館境界,以為專與住用之處,并獨立由使館管理,中國人民,概不準在界內居住,亦可自行防守。④長江一帶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大英欽差大臣與大清特派之大學士尚書會議,準將自漢口溯流至海各地……準為英船出進貨物通商之區(qū)。A.①②④③ B.①④②③ C.④①②③ D.②①③④【答案】B【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晚清(中國)。①……設將來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國,亦應準英人一體均沾,用示平允……是1843年《虎門條約》附件中規(guī)定的片面最惠國待遇。②……得在中國通商口岸城邑,任便從事各項工藝制造,又得將各項機器便裝運進口,只交所訂進口稅,是1895年《馬關條約》中的允許日本在中國投資設廠;③大清國國家允定,各使館境界,以為專與住用之處,并獨立由使館管理,中國人民,概不準在界內居住,亦可自行防守,是1901年《辛丑條約》中規(guī)定的劃定東交民巷為使館界;④長江一帶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大英欽差大臣與大清特派之大學士尚書會議,準將自漢口溯流至海各地……準為英船進出貨物通商之區(qū),是1858年《天津條約》中的開放漢口等十處為通商口岸,因此,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是①④②③,B項正確;其他選項排序混亂,排除A、C、D項。故選B項。6.(2023·安徽馬鞍山·三模)下表為1895年某州縣基層教官日記(部分)。下表可以用來佐證當時中國(

)時間日記內容1月24日《津報》冬月初九:旅順船塢有英兵船八只,倭不敢問,已退出。3月24日聞東省之將帥,有避敵者、縱敵者、通敵者,為之憤然!3月25日聞倭人有每日給渠四百萬元始停戰(zhàn)議和之信,為之憤然!7月27日少杰來,得悉臺北失守,劉永福退至臺南。時事不可為矣,李鑒堂中丞腔忠憤,令人感佩。A.拒和抵抗成為共識 B.與列強矛盾激化C.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D.民族意識的覺醒【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1895年的中國。根據(jù)材料可知,敘述的是甲午中日戰(zhàn)爭期間國人反抗日本侵略,維護領土主權的斗爭事跡,這可以佐證中國民族意識覺醒的相關表現(xiàn),D項正確;“拒和抵抗成為共識”不符合當時國人麻木的國情,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相關內容,未提及中國與其他列強之間的矛盾,排除B項;甲午戰(zhàn)敗后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排除C項。故選D項。7(2024·廣東肇慶·三模)1902年,日本侵占中國東沙島,兩廣總督張人駿等以王之春的《國圖柔遠記》、陳壽彭澤的《中國江海險要圖志》,以及中國和英國出版的一些地圖為據(jù),證明了“中國至此圍漁,已有年所”,迫使日本歸還東沙島。1910年,清政府設立管理東沙島委員會,兩年后在西沙島樹碑宣示主權。這說明(

)A.中國內河航運權受到了破壞 B.列強侵華受到有效遏制C.清政府面臨嚴重的邊防危機 D.清政府海權意識的增強【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jù)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依據(jù)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02-1910年的中國。依據(jù)材料概括可知:對于日本侵占中國東沙島的行為,中國政府通過《國圖柔遠記》、陳壽彭澤的《中國江海險要圖志》,以及中國和英國出版的一些地圖為據(jù),證明了“中國至此圍漁,已有年所”迫使日本歸還東沙島的同時設立管理東沙島委員會,說明清政府海權意識的增強,D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中國海洋權力問題,而非內河航運,排除A項;“有效遏制”敘述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是中國面臨海防危機而非邊防危機,排除C項。故選D項。8.(2024·北京昌平·二模)《馬關條約》簽字的消息傳回國內,朝野輿論嘩然,官民悲憤交集。半數(shù)以上的封疆大吏以及各級京官和部分宗室貴胄,反對批準條約。在京各省舉人紛紛上書要求拒和。臺灣民眾迅速在全臺灣范圍內掀起一場反割臺斗爭。這反映出當時中國社會(

)A.民族意識的逐漸覺醒 B.民主思想廣泛傳播C.對國際法的普遍認可 D.變法呼聲日益高漲【答案】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jù)材料“朝野輿論嘩然,官民悲憤交集。半數(shù)以上的封疆大吏以及各級京官和部分宗室貴胄,反對批準條約。在京各省舉人紛紛上書要求拒和。臺灣民眾迅速在全臺灣范圍內掀起一場反割臺斗爭?!焙退鶎W知識可知,《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地加深了,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朝野輿論嘩然,官民悲憤交集”反映了民族意識覺醒,A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涉及民主思想的廣泛傳播,排除B項;材料體現(xiàn)的中國各階級對《馬關條約》的不滿,并不是對國際法的普遍認可,排除C項;材料體現(xiàn)的中國各階級對《馬關條約》的不滿,并沒有體現(xiàn)變法的主張,排除D項。故選A項。9.(2024·福建福州·三模)德國強占膠州灣后,修筑了膠濟鐵路。該鐵路有幾段朝南或者朝北走向的特殊路段(見下圖),德國修建這些路段的主要意圖是(

)A.擴大勢力范圍 B.掠奪經(jīng)濟資源 C.建立軍事基地 D.鎮(zhèn)壓人民反抗【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jù)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目的題。依據(jù)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后的中國。依據(jù)材料概括可知:從膠濟鐵路的走向來看,有幾段朝南或者朝北走向的特殊路段,走向的是煤礦和鐵礦,表明其修建的主要意圖是掠奪經(jīng)濟資源,B項正確;材料都是在山東范圍內的掠奪,不能得出擴大勢力范圍,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軍事基地的建設,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民眾對其的反抗,排除D項。故選B項。10.(2024·四川德陽·三模)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知識界表現(xiàn)出對新世紀的熱切關注,有的文章以“二十世紀”為題目,有的刊物名稱就叫《二十世紀大舞臺》《二十世紀之支那》?!岸兰o”成為當時知識界關注焦點源于(

)A.救亡圖存的時代使命 B.民主革命成為社會共識C.無產(chǎn)階級力量的壯大 D.近代革命性質發(fā)生轉變【答案】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jù)本題空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根據(jù)材料和所學知識,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知識分子積極探尋救亡圖存的辦法,期望能在20世紀找到救國救民的道路,“二十世紀”成為當時知識界關注焦點源于救亡圖存的時代使命,A項正確;當時?;逝珊透锩芍g還存在著分歧,民主革命并未成為社會共識,排除B項;當時中國無產(chǎn)階級力量尚未壯大,排除C項;當時的中國革命性質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沒有發(fā)生轉變,排除D項。故選A項。11.(2024·山東青島·三模)下圖內容節(jié)選自1896年徐樹蘭、梁啟超、譚嗣同等人創(chuàng)辦的農務會“試辦章程”。這表明該會致力于(

)本會應辦之事,曰立農報、譯農書,曰延農師、開學堂,曰儲售嘉種,曰試種,曰制肥料及防蟲藥、制農具,曰賽會,曰墾荒。A.踐行實業(yè)救國思潮 B.推廣新式生產(chǎn)技術C.落實政府的新政舉措 D.推動小農經(jīng)濟的振興【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96年(中國)。根據(jù)材料中農務會“試辦章程”內容可知,農務會主要從事立農報、譯農書、延農師、開學堂、儲售嘉種、制肥料及防蟲藥、制農具、墾荒等活動,這些都是在推廣近代新式生產(chǎn)技術,B項正確;實業(yè)救國屬于工業(yè)領域,農務會屬于農業(yè)領域,排除A項;新政此時尚未開展,排除C項;從農務會“試辦章程”內容可知,農務會主要是推廣近代新式生產(chǎn)技術,不是振興傳統(tǒng)小農經(jīng)濟,排除D項。故選B項。12.(2024·山東濰坊·三模)嚴復在《原強》中指出,西洋“其鷙悍長大既勝我矣,而德慧術智又為我民所遠不及……茍求其故,則彼以自由為體,以民主為用”,“能使其民皆若有深私至愛于其國與主,而赴公戰(zhàn)如私仇者”。這一思想(

)A.動搖了封建統(tǒng)治的基礎 B.提供了反清斗爭的理論依據(jù)C.突破了中體西用的藩籬 D.揭示了甲午戰(zhàn)爭失敗的原因【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jù)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依據(jù)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中國)。依據(jù)材料概括可知:從“其鷙悍長大既勝我矣,而德慧術智又為我民所遠不及……茍求其故,則彼以自由為體,以民主為用”可知嚴復認為西方之所以強大,是因為他們以自由為體,以民主為用,說明突破了中體西用的藩籬,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嚴復思想產(chǎn)生的結果,排除A項;嚴復是維新派的代表,不主張推翻清政府,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對甲午戰(zhàn)敗的論述,排除D項。故選C項。13.(2024·山東·一模)1900年3月上旬,英國公使竇納樂主持召開五國使節(jié)會議……不但要求中國政府在《京報》上頒布取締義和團的上諭,而且威脅說,如果中國政府不同意這項要求,各國公使將建議他們的政府直接出兵干涉,“代為剿平”。這反映了(

)A.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 B.義和團被中外勢力仇視C.西方列強的利益完全一致 D.中國主權遭受嚴重侵犯【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jù)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依據(jù)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00年的中國。依據(jù)材料概括可知:英國公使竇納樂主持召開五國使節(jié)會議要求中國政府在《京報》上頒布取締義和團的上諭,如果清政府不接受,將直接出兵干涉,“代為剿平”,表明西方國家在直接干涉中國內政,且武力干涉威脅中國政府,反映了國家主權遭受嚴重侵犯,D項正確;材料未說明清政府的態(tài)度,不能得出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中國政府對義和團的態(tài)度,不能得出義和團被中外勢力仇視,排除B項;材料未說明西方其他國家對該提議的意見,且西方國家利益完全一致,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故選D項。14.(2024·安徽池州·三模)《馬關條約》簽訂后,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強占租借地,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辛丑條約》簽訂后,列強紛紛認可美國在“門戶開放”政策中提出的“維護中國領土與主權完整”“各國在中國各地平等公正貿易”的原則。這一變化體現(xiàn)了(

)A.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完全形成 B.列強以更隱蔽的方式形成侵華的同盟C.民族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發(fā)展提升了國力 D.中國獨立主權國家身份獲得列強承認【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從材料信息看,門戶開放政策的被接受體現(xiàn)了列強以更為隱藏的手段來“瓜分中國”,維護各方的利益,B項正確;材料本質上反映的是列強侵略方式的變化,并未體現(xiàn)中國的社會性質,排除A項;這一變化與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無關,排除C項;“維護中國領土與主權完整“只是表象,不是本質,并且此時中國的主權并不完整,且該表述與史實明顯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5.(2024·湖北黃岡·三模)1902年盛宣懷抵達上海后,深感憂慮上海一埠如洋布、洋貨、絲、茶、錢業(yè)等各大商幫在與洋商交涉前,“倘不先行會議,則彼諳習而我生疏,彼萃聚而我渙散……將來英員既到即催開辦,若俟(等到)議及始詢各商……斷無不受虧損之理”。這說明了盛宣懷認識到(

)A.商戰(zhàn)已成為救亡圖存的主要手段 B.通過自辦企業(yè)能挽回失去的利權C.西方國家對華資本輸出逐漸加深 D.振興民族經(jīng)濟急需設立華商組織【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jù)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jù)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材料“倘不先行會議,則彼諳習而我生疏,彼萃聚而我渙散……將來英員既到即催開辦,若俟(等到)議及始詢各商……斷無不受虧損之理”體現(xiàn)的是盛宣懷認為應該成立華商組織同洋商進行交涉,進而維護華商權益,說明的是振興民族經(jīng)濟急需設立華商組織,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成立華商組織的重要性,非商戰(zhàn)已成為救亡圖存的主要手段,排除A項;受近代中國特殊的社會性質影響,通過自辦企業(yè)并不能挽回失去的權利,排除B項;材料與列強資本輸出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6.(2024·湖南長沙·一模)清末新政時期,清廷編練新式陸軍,發(fā)現(xiàn)西式軍裝與辮子極難協(xié)調,一些參與練兵的滿族勛貴便建言新軍剪辮。1905年宗室載澤率團考察歐洲,隨員“剪辮者已居其半”。在朝廷討論推廣剪辮時,漢人大臣大多沉默不言或反對剪辮。漢官員對剪辮的不同態(tài)度反映了(

)A.專制體制桎梏改革活力 B.新政騙局已被漢人洞悉C.西學東漸沖擊傳統(tǒng)觀念 D.社會習俗變革異常艱難【答案】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時期(中國)。根據(jù)材料信息,滿族勛貴宗親發(fā)覺蓄辮的弊端而建議剪辮,但漢族大臣并不熱心,因為蓄辮在清廷有極強的政治內涵,漢族大臣擔心漢人若支持剪辮會被視為反對清朝統(tǒng)治,這種清廷維護專制統(tǒng)治的做法,打擊了漢族大臣的政治積極性,A項正確;清廷討論剪辮的意圖并非借此打擊漢臣,漢臣的沉默也非因為不相信新政,而是受政治風氣的束縛,排除B項;設問針對的是滿、漢官員的不同態(tài)度,而非西學和傳統(tǒng)的關系,排除C項;材料主旨是要分析滿、漢官員態(tài)度差異的原因,而非認為因為漢人反對而導致社會習俗難以變革,排除D項。故選A項。17.(2024·江西宜春·三模)有學者認為,清末預備立憲促使革命者抓緊革命準備,試圖搶在憲法與君主立憲制確立之前將其推翻,以免愛新覺羅家族成為憲法所規(guī)定的“萬世一系”的合法統(tǒng)治者。材料表明(

)A.革命派希望建立民主共和制 B.預備立憲助推了革命的發(fā)生C.清政府的改革具有欺騙性質 D.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世襲制【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jù)材料“清末預備立憲促使革命者抓緊革命準備,試圖搶在憲法與君主立憲制確立之前將其推翻”可知,材料講述了預備立憲后革命者抓緊革命準備,盡快推翻清王朝,B項正確;材料表明預備立憲助推了革命的發(fā)生,由材料看不出革命派想要建立的制度,排除A項;材料的重點在于預備立憲對革命的促進作用,不是在講預備立憲的欺騙性,排除C項;材料表明預備立憲助推了革命的發(fā)生,材料沒有講述革命的結果,排除D項。故選B項。18.(2024·河南鄭州·三模)1902年,康有為在《辯革命書》中指出,滿族或蒙古族“皆吾同種”;梁啟超提倡要摒棄狹隘的民族復仇主義,并首創(chuàng)“中華民族”一詞。這(

)A.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蓬勃開展 B.意在抨擊同盟會的反清革命主張C.表明當前已不再聚焦于滿漢矛盾 D.體現(xiàn)了對多民族現(xiàn)代國家的追求【答案】D【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目的題、本質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02年(中國)。據(jù)材料可知,康有為強調滿族或蒙古族與漢族“皆吾同種”,梁啟超提倡摒棄狹隘民族復仇主義,并首創(chuàng)“中華民族”一詞,這體現(xiàn)了他們對多民族現(xiàn)代國家的一種認知和追求,試圖構建一種超越單一民族的國家認同和團結,D項正確;此時維新變法已失敗,排除A項;材料主要目的是倡導民族融合與國家認同,并非僅僅意在抨擊同盟會主張,排除B項;“不再聚焦”過于絕對,當時滿漢矛盾依然存在,他們的觀點體現(xiàn)了對民族關系的新思考和探索,排除C項。故選D項。19.(2024·廣東·三模)下表是“外國人對辛亥革命的態(tài)度”統(tǒng)計表。此表可用于研究(

)態(tài)度國籍美法德俄日英直接參加者2200751協(xié)助4400227同情1512392不詳0500104總計7161214614A.民族危機的空前加深 B.西方國家對華輸出革命戰(zhàn)略C.日本全面侵華的罪證 D.辛亥革命時期列強對華政策【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1年(中國)。從表格中可以看出,外國人對辛亥革命的態(tài)度存在差異,有直接參加者、協(xié)助者、同情者,也有不詳者。此外,不同國家的態(tài)度也各不相同,如美國奉行中立政策,日本則有較多的參與和干涉。這些不同的態(tài)度體現(xiàn)了當時列強對華政策的多樣性和復雜性,D項正確;民族危機的加深是辛亥革命爆發(fā)的背景,而不是外國人對辛亥革命的態(tài)度,排除A項;西方國家對華輸出革命戰(zhàn)略表述不準確,表格主要體現(xiàn)的是列強對辛亥革命的態(tài)度而非輸出革命戰(zhàn)略,排除B項;日本全面侵華是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與辛亥革命時期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20.(2024·山東臨沂·二模)下圖為中國近代某革命形勢發(fā)展示意圖。此次革命(

)A.推翻了封建制度 B.推動了民族復興C.獲得了民眾支持 D.建立了現(xiàn)代國家【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jù)圖示信息“京師(北京)、武昌、南京”及所學可知,描述的是武昌起義的歷史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武昌起義勝利后的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tǒng)。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退位,清朝滅亡,結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統(tǒng)治和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為實現(xiàn)民族復興探索了道路,B項正確;辛亥革命并未推翻封建制度,排除A項;武昌起義并未獲得民眾的支持,排除C項;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最終被袁世凱竊取,并未建立起現(xiàn)代國家,排除D項。故選B項。21.(2024·四川達州·二模)1912年,“中華女權同志會”創(chuàng)立者林宗素拜見臨時大總統(tǒng)孫中山,要求承認女子完全參政權,孫立即表示“男女原應一例平等參政”。林將談話記錄公諸報端后,以章太炎為首的“中華民國聯(lián)合會”隨即致信孫中山,說“女子參政之說,果合社會良習慣性雖未敢知,取舍之宜,必應待于眾論”。孫為了革命派內部的團結,表示前論“不過個人閑談”。材料說明(

)A.封建頑固勢力依然很強大 B.資產(chǎn)階級的階級局限性C.孫中山注重擴大群眾基礎 D.傳統(tǒng)觀念妨礙婦女解放【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2年(中國)。據(jù)材料“以章太炎為首的‘中華民國聯(lián)合會’隨即致信孫中山,說‘女子參政之說,果合社會良習慣性雖未敢知,取舍之宜,必應待于眾論’。孫為了革命派內部的團結,表示前論‘不過個人閑談’?!焙退鶎W可知,孫中山由完全贊同男女平等參政到為了革命派內部的團結收回言論,體現(xiàn)了資產(chǎn)階級政治的軟弱和妥協(xié),B項正確。章太炎為首的“中華民國聯(lián)合會”是資產(chǎn)階級政黨,并非代表封建頑固勢力,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xiàn)孫中山注重擴大農民和工人等群眾基礎,排除C項;“傳統(tǒng)觀念妨礙婦女解放”只是材料的表面信息,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D項。故選B項。22.(2024·湖北·一模)據(jù)蘇云峰《中國現(xiàn)代化的區(qū)域研究——湖北省,1860-1916》統(tǒng)計,清末民初湖北地區(qū)士紳的多向流動情況如下圖所示,此圖可用于說明(

)A.社會流動催生新的社會職業(yè)結構 B.湖北傳統(tǒng)士紳階層發(fā)展壯大C.社會流動涉及社會階層范圍廣泛 D.政治變革影響社會階層流向【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jù)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1860-1916年中國。據(jù)材料,清末湖北地區(qū)士紳主要熱衷于參加科舉考試,求取功名,到民國初年,則流動到教育、法政、軍事、實業(yè)等多個領域。結合所學,清末民初,科舉制度的廢除和清王朝的滅亡,促使傳統(tǒng)“功名”之士開始向其他行業(yè)流動,體現(xiàn)政治變革影響社會階層流向,D項正確;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使職業(yè)結構發(fā)生變化,使從事傳統(tǒng)職業(yè)的人們迅速向新的社會職業(yè)流動,也即社會職業(yè)結構變化影響社會流動,A項因果倒置,排除A項;材料反映士紳階層的流動方向,未提及士紳階層人數(shù)增加和地位上升,不能體現(xiàn)“發(fā)展壯大”。且隨著清王朝的滅亡,傳統(tǒng)士紳階層或者走向沒落,或者流入其他階層,而非“發(fā)展壯大”,排除B項;材料主要表現(xiàn)士紳階層的流動,并未體現(xiàn)其他階層的流動,不能得出流動涉及階層廣泛,排除C項。故選D項。23.(2024·江西上饒·二模)中華書局于1914年出版的《新制本國史教本》敘述了遠古至民國初年的歷史,該書“緒論”認為:“造成中國今日之歷史其最大者,厥為二端:以制度言,則君主之專制是也:以習俗言,則人心之尚文是也?!睋?jù)此可知,該教本意在(

)A.肯定君主專制的歷史作用 B.反思數(shù)千年歷史文化傳統(tǒng)C.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行為 D.強調民國建立的現(xiàn)實意義【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jù)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時空是:1914年中國。據(jù)材料,1914年出版的《新制本國史教本》在“緒論”中提出:“中國今日之時勢,弱甚矣,貧甚矣,其至于此,非一朝一夕之故,而數(shù)千年歷史之遷變之所造成者也。造成中國今日之歷史其最大者,厥為二端:以制度言,則君主之專制是也;以習俗言,則人心之尚文是也?!卑呀袊e弱積貧的原因,歸結為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也就肯定了中華民國建立、結束君主專制的現(xiàn)實意義,D項正確;《新制本國史教本》將君主專制視為導致近代中國貧弱的重要原因,并非肯定其作用,排除A項;該教材出版于民國初年,向學生教授進步思想和共和觀念,而非單純?yōu)榱藢W術研究和反思歷史,排除B項;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活動主要是在1915-1916年,時間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24.(2024·福建龍巖·三模)傳統(tǒng)觀點認為袁世凱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后來學者經(jīng)過考證認為,“中日民四條約的簽訂”,雖不能改變“喪失主權”,但也表明袁世凱等人為此曾據(jù)理力爭,并采取了諸多舉措。這說明(

)A.歷史認識隨時代發(fā)展而變化 B.歷史真相還原需要考辨史料C.歷史結論帶有一定的主觀性 D.歷史解釋呈現(xiàn)多樣性的特征【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jù)材料和所學可知,關于袁世凱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的問題,傳統(tǒng)觀點和后來學者的考證存在不同的看法,這說明要還原歷史真相,必須進行深入細致的史料考辨,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對歷史的考證,而不是強調歷史認識隨時代發(fā)展而變化,排除A項;歷史結論確實或多或少帶有一定的主觀性、歷史解釋確實是呈現(xiàn)多樣性的特征,但材料強調的是考證在歷史研究中的作用,排除CD項。故選B項。25.(2024·廣東·三模)辛亥革命前后,中國出版有約500家報館,其中北京有50家,上海15家,漢口6家。1915年后,北京報紙數(shù)目為20家左右,上海減到5家,漢口僅剩2家。1912年以后的兩年之中,全國報紙發(fā)行總數(shù)也由4200萬份減到3900萬份。這一變化反映出當時(

)A.尊孔復古思想盛行 B.新文化運動影響有限C.帝制復辟活動加強 D.辛亥革命以失敗告終【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2年前后(中國)。依據(jù)史實,袁世凱在1915年復辟帝制,在此之前加強對輿論的壓制,導致媒體自由度降低,報紙數(shù)量減少,C項正確。材料強調報紙數(shù)量,非報紙內容,無法體現(xiàn)“尊孔復古”,排除A項;新文化運動興起于1915年,其核心是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舊道德和舊文化,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辛亥革命開始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tǒng)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有其進步性,全盤否定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26.(2024·福建寧德·三模)下圖為民國6年刊登于《新聞報》上的馬星馳創(chuàng)作的漫畫。該漫畫(

)A.勾勒了民國初年政體更迭的狀況 B.意在揭批列強扶植的傀儡政權C.抨擊了當時軍閥割據(jù)混戰(zhàn)的亂象 D.旨在諷刺張勛倒行逆施的丑行【答案】D【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次題干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目的題、影響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jù)材料漫畫信息可知,漫畫中描繪的是張勛懷抱溥儀,手舉“復辟”的旗幟,反映的是事件是張勛擁戴溥儀復辟,據(jù)漫畫中張勛的形象及漫畫文字“欲攜孺子以號召耶”可知,漫畫反映了作者對張勛倒行逆施丑行的諷刺,D項正確;材料反應的時間是張勛復辟,沒有涉及政體更迭頻繁,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張勛復辟,沒有批判列強扶植傀儡政權,排除B項;張勛復辟不能等同于軍閥混戰(zhàn),排除C項。故選D項。27.(2024·山東·二模)中華民國成立伊始,參議院通過決議,全國軍隊編制為五十個師,軍隊數(shù)量總額為50萬人;五四運動前后,據(jù)相關部門調查,全國軍隊保守估計也有150萬人。這反映了(

)A.袁世凱為稱帝擴張軍隊 B.民國軍隊的近代化成果顯著C.封建割據(jù)軍閥擴充勢力 D.民國政府積極抵抗外來侵略【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本題時空定位為民國成立到五四運動期間,即1912年至1919年,為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五四運動前后軍隊數(shù)量相比民國成立時,軍隊數(shù)量龐大,反映了北洋軍閥割據(jù)為爭奪地盤,擴充軍隊數(shù)量,C項正確;袁世凱1916年去世,排除A項;軍隊數(shù)量擴充,和軍隊近代化沒有關系,排除B項;民國政府積極抵抗外來侵略的說法不符合當時歷史階段史實,排除D項。故選C項。28.(2024·湖南·二模)近代中國長期以白銀為主要計價單位,但國際市場的銀行卻極不穩(wěn)定。如圖是學者鄭友揆(中國的對外貿易和工業(yè)發(fā)展1840-1948)對1890-1936年國際銀價、匯率及國外物價指數(shù)走勢的分析。這種銀價的波動(

國際銀價、匯率及國外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