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重慶市工程建設標準重慶市城鎮(zhèn)道路平面交叉口設計規(guī)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At-grdadIntersection主編單位:重床市市政設計研究院批準單位:重慶市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重慶市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文件重慶市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關于發(fā)布《重慶市城鎮(zhèn)道路平面交叉口設計規(guī)范》的通知本規(guī)范由重慶市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負責管理,重慶市市政設計研究院負責具體技術內容解釋。重慶市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二O一四年一月三十日關于同意重慶市《重慶市城鎮(zhèn)道路平面交叉口設計規(guī)范》等四項地方標準備案的函建標標備[2014726號重慶市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你委員會《關于工程建設地方標準重慶市房屋建筑與市政基礎設施工程現(xiàn)場施工技術工人職業(yè)技能標準(I)>備案的申請》(2004年2月10號),《關于工程建設地方標準<重慶市城鎮(zhèn)道路平面交叉口設計規(guī)范>備案的申請》(2014年2月10號),《關于工程建設地方標準<石灰石粉在水泥混凝土中應用技術規(guī)程>備案的申請》(2014年2月10號),《關于工程建設地方標準<預拌混凝土綠色生產管理規(guī)程>備案的申請》(2014年2月10號)收悉。經研究,同意該四項標準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工程建設地方標準”備案,其備案號為:《重慶市房屋建筑與市政基礎設施工程現(xiàn)場施工技術工人職業(yè)技能標準(I)》J12568-2014《重慶市城鎮(zhèn)道路平面交叉口設計規(guī)范》J12569-2014《石灰石粉在水泥混凝土中應用技術規(guī)程》J12570-2014《預拌混凝土綠色生產管理規(guī)程》J12571-2014該四項標準的備案號,將刊登在國家工程建設標準化信息網(wǎng)和近期出版的《工程建設標準化》刊物上。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標準定額司二O一四年二月二十日本規(guī)范系根據(jù)重慶市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關于重慶市《城鎮(zhèn)道路平面交叉口設計規(guī)范》編寫要求和《重慶市工程建設標準立項申請》建標字2012-1-34要求編寫?!捌矫娼徊婵凇敝傅氖堑缆放c道路平面相交處,按交通管制方式的不同,可分為信號燈控制交叉口、停車控制交叉口、讓行控制交叉口、無控制交叉口、環(huán)形交叉口等幾種類型。本規(guī)范根據(jù)《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guī)范》CJJ37-2012、《城市道路交叉口規(guī)劃規(guī)范》GB50647-2011、《城市道路交叉口設計規(guī)程》CJJ152-2010、《城市道路交通規(guī)劃及線路設計規(guī)范》DBJ50-064-2007,總結了重慶市近幾年城市交叉口設計的實際經驗,借鑒和吸收了國內外最新規(guī)范、導則和研究成果,是對山地城鎮(zhèn)平面交叉口設計內容的補充和完善。本規(guī)范平面交叉口的交通控制設計內容(標志、標線和信號燈)詳見《重慶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設施設置規(guī)范》。本規(guī)范包括:1.總則;2.術語;3.一般規(guī)定;4.平面交叉口設計流程;5.平面交叉口選型;6.平面交叉口幾何設計。本規(guī)范由重慶市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負責管理,由重慶市市政設計研究院負責具體技術內容解釋。執(zhí)行過程中如有意見和建議,請寄送重慶市市政設計研究院(地址:重慶市洋河一村69號,郵編400020,電子郵箱1048892191@qq,com,電話(023)6785-2590)。本規(guī)程主編單位、參編單位、主要起草人、審查專家主編單位:重慶市市政設計研究院羅穎程建林古霞秦偉彬劉陽冰 2術語 2 44平面交叉口設計流程 65平面交叉口選型 85.1平面交叉口分類 85.2平面交叉口選型要素 A…………95.3平面交叉口控制方式 2……………95.4平面交叉口視距 95.5相鄰地塊出入口接入 6平面交叉口幾何設計 6.1一般規(guī)定 6.3交通渠化設計和交通島設置 6.4人行過街設施設置 216.5無障礙通道設置 256.6公交??空驹O置 27 30引用標準名錄 31條文說明 33 12Phrases 23GeneralRequirements 44DesignProcessForAt-gradeIntersections 65TypeSelectionofAt-gradeIntersectiong 85.1IntersectionClassification 85.2FactorsImpactingIntersectonTypeSelection 95.3ControlTypes 95.4SightDistance 95.5AccessControl 6GeometricDesignofAt-gradeIntersections 6.1GeneralRequirements 6.2InboundLaneDesign 6.3ChannelizationAndTrafficIslands 186.4Crossealk 216.5CurbRamp 256.6BusStop 27ExplanationofWording 30ListofQuotedStandardsAndGuides 31ExplanationofProvisions 331.0.1針對山地城市特點,為科學、合理地設計城鎮(zhèn)道路平面交1.0.2本規(guī)范適用于重慶市域范圍內城鎮(zhèn)新建及改擴建道路平1新建道路平面交叉口設計應按照本規(guī)范執(zhí)行。1.0.4城鎮(zhèn)道路平面交叉口設計方案應綜合考慮交叉口位置、用地、使用者構成、交通量及交通流向、工程投資等技術、經濟因素,確保人車通行安全有序。1.0.5城鎮(zhèn)道路平面交叉口設計,除應符合本規(guī)范外,尚應符合22.0.1停車視距(StoppingSightDistance)同一車道上,車輛行駛時遇到前方障礙物而必須采取制動停車時所需要最短行車距離。2.0.2交叉口視距(IntersectionSightDistance)亦稱視距三角形,是由相交道路上的停車視距所構成的三角形。在其范圍內不能有任何阻擋駕駛員視線的障礙物,以保證行車安全。2.0.3平面交叉口進口道、出口道(IntersectionIncomingLaneandOutgoingLane)平面交叉口處流入交叉口的車道為進口道,流出交叉口的車道為出口道。2.0.4二次過街(TwiceCrossing)為確保行人安全,在人行橫道上設置行人安全島,把人行橫道分為兩部分,讓行人有條件利用安全島分段完成橫穿較寬道路的過街形式。2.0.5路緣石(Curb)路緣石是設置在中間分隔帶、兩側分隔帶及路側帶兩側的界2.0.6路緣帶(MarginalStrip)位于車行道兩側與車道相銜接的用標線或不同路面顏色劃2.0.7渠化設計(ChannelizationDesign)以消除交叉口各向交通流間的相互干擾、使交通流順暢和安全為目的,運用標線、標志和實體設施對交通流按流向作分流和3導向設計,設計內容包括車道功能劃分、導向標線和導流島等。2.0.8交通島(TrafficIsland)為渠化、分隔交通流和提供行人過街駐足而設置在路面上的各種島狀設施。一般用混凝土圍砌成高出路面的構筑物,也可用標線在路面上畫出島狀空間。按其功能可區(qū)分為導流島、安全島等。2.0.9信號周期(SignalCycle)交通信號燈各燈色顯示的一個完整過程。2.0.10信號相位(SighalPhase)交通信號周期內給同時放行的車輛和(或)行人分配通行權的一段時間。43一般規(guī)定3.0.1平面交叉口的設計范圍是指構成交叉口各相交道路的相交部分,包括進出口道展寬段、展寬漸變段以及相鄰公交??空舅餐瑖傻膮^(qū)域。3.0.2平面交叉口設計標準車型一般宜采用標準小客車與標準公交車兩種車型,兩種設計車型尺寸如表3-1。車型尺寸(m)長寬小客車5公交車2.5*工業(yè)園區(qū)宜根據(jù)園區(qū)性質確定標準車型。3.0.3平面交叉口計算車速應視車流行駛方向而定,直行車在進口道部分的計算車速一般宜取路段車速的0.5~0.7倍,左右轉車輛的計算車速宜取15~25公里/小時。相交道路等級越低,計算車速宜取低值。3.0.4新建平面交叉口,應采用規(guī)劃預測交通量;改擴建及治理平面交叉口,應采用在實測交通量的基礎上預測的遠期交通量。3.0.5新建平面交叉口應按相交道路中等級較高道路設計年限的預測交通需求,并根據(jù)該交叉口所處地理位置、拆遷情況等條件,整天設計分期實施。3.0.6平面交叉口進口道車道及渠化設計,應根據(jù)其流入交通的流量、流向及相交道路類別確定進口道車道數(shù),劃分車道功能。3.0.7平面交叉口幾何設計應與交通信號控制及交通標志、標線等管理設施設計同步進行。3.0.8新建平面交叉口的規(guī)劃不宜出現(xiàn)超過四個進口道的多路5交叉口、畸形交叉口;斜交交叉口的交角不應小于45度。3.0.9平面交叉口設計應緊湊布置,以減少行人過街距離;交叉口設計應滿足無障礙通行要求。3.0.10采用智能交通控制的平面交叉口,其幾何線形設計應滿足智能交通設施的要求。3.0.11平面交叉口設計應滿足各類管線工程和防洪排澇要求。3.0.12平面交叉口設計應符合《城市道路照明設計標準》CJJ45的相關要求。64.0.1城鎮(zhèn)道路平面交叉口設計流程主要包括三個階段:交通進(出)口道展寬段及漸變設置圖4-1平面交叉口設計流程785.1平面交叉口分類5.1.1按交叉口形狀分為:1十字交叉口2T型交叉口3環(huán)形交叉口4多路相交交叉口5.1.2按相交道路等級分為:1主干道與主干道相交的平面交叉口,簡稱為主-主交叉口。2主干道與次干道相交的平面交叉口,簡稱為主-次交叉口。3主干道與支路相交的平面交叉口,簡稱為主-支交叉口。4次干道與次干道相交的平面交叉口,簡稱為次-次交叉口。5次干道與支路相交的平面交叉口,簡稱為次-支交叉口。6支路與支路相交的平面交叉口,簡稱為支-支交叉口。5.1.3按交通控制方式分為:A型信號燈控制交叉口B型所有進口設有停車標志控制的交叉口C型次要道路進口道設有讓路標志控制交叉口E型主要道路中央隔離帶封閉、次要道路設讓路標志的只準右轉通行的交叉口5.2平面交叉口選型要素1相交道路等級2相交道路數(shù)量3地形及用地情況4道路接入許可要求5設計交通服務水平6交通量、速度及車輛組成5.3平面交又口控制方式平面交叉口控制方式主要根據(jù)城市道路網(wǎng)規(guī)劃的相交道路等級確定,如表5-1。相交道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主干道AAA、E次干道AA、B、C、E支路A、B、C、D5.4平面交叉口視距5.4.1平面交叉口轉角處規(guī)劃紅線宜做成圓曲線或切角斜線,并須滿足交叉口視距三角形要求。交叉口視距三角形范圍內,不得有任何高出道路平面標高1.2m的視線障礙物。交叉口視距三角形見圖5-1、5-2(圖中Ss為停車視距)。圖5-1正交十字交叉口視距三角形圖5-2畸形交5.4.2交叉口停車視距如表5-2。設計速度(km/h)停車視距(m)5.4.3當相交道路的縱向坡度大于3%時,交叉口停車視距應按表5-3中的調整系數(shù)調整。道路縱坡(%)道路設計速度(km/h)204060-61,11,1-51,1-4-3+3十40.9+50,90.9十60,90.90.95.5相鄰地塊出入口接入5.5.1鄰近信號燈控制的平面交叉口的建筑物或街坊的機動車出入口一般不宜設置在主干道或次干道上。確需在干道上設置時,不應設置在交叉口展寬段和展寬漸變段范圍內。5.5.2建筑物或街坊的機動車出入口中線距離路緣石曲線終點的長度不應小于表5-4中數(shù)值。道路類別距離(m)6平面交叉口幾何設計6.1一般規(guī)定6.1.1交叉口幾何設計應根據(jù)交通量、相交道路等級、交叉口所處區(qū)域位置及用地條件合理確定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6.1.2機動車設計交通量應區(qū)分直行及左右轉交通量。確定渠化和信號燈方案時,應采用高峰小時設計車流量。6.1.3平面交叉口非機動車設計交通量的確定方法和機動車相6.1.4平面交叉口行人過街設計的交通量應采用高峰小時內信6.2進出口道設計6.2.1平面交叉口可采用機動車左、直、右專用車道、非機動車專用車道、進口道展寬、進口道中心線偏移、壓縮進口道中央分隔帶寬、行人二次過街、交通信號控制相位方案、交通標志標線、交通分隔與導流設施等方法和措施來提高通行效率和保障交通安圖6-1交叉口進出口道設計示意6.2.2新建和改擴建交叉口進口道展寬設計時,需根據(jù)交通量設計左右轉車道,左轉車道可向進口道左側展寬設置,右轉車道可向進口道右側展寬設置,并應保證進口道直行車道與前方出口道車道對齊,如圖6-2;改擴建及治理交叉口若條件受限,進口道左右轉車道位置可適當調整。6.2.3交叉口進口道車道數(shù)應根據(jù)進口道通行能力同路段通行能力相匹配的原則增加,確定進口道車道數(shù)應遵循以下原則:1進口道展寬段應為左轉、直行和右轉車輛的分車道行駛和信號分別控制預留條件。2新建及改擴建交叉口應根據(jù)各交通流向的預測流量來確定進口道展寬段所需的車道數(shù)。治理交叉口實施條件受限時,可考慮車流混合車道。無交通量數(shù)據(jù)時,可按表6-1取值。相交道路等級道路等級及進口車道分類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主干道直行車道數(shù)與路段車道數(shù)一致與路段車道數(shù)一致與路段車道數(shù)一致右轉車道數(shù)l--l左轉車道數(shù)6-1次干道直行車道數(shù)不少于路段車道數(shù)不少于路段車道數(shù)不少于路段車道數(shù)右轉車道數(shù)10~l0--l左轉車道數(shù)l0--l支路直行車道數(shù)不少于路段車道數(shù)不少于路段車道數(shù)不少于路段車道數(shù)右轉車道數(shù)0--l0--l0--l左轉車道數(shù)0~l0~l0~l6.2.4進口道車道寬度設置1交叉口進口道車道寬度一般為3~3.5m,車道寬度變化以0.25m為單位。用地受限的改擴建交叉口,直行車道最小寬度可采用2.75m。2左轉車道宜≥3.0m,直行和右轉車道宜≥3.25m。3轉角導向交通島右側右轉專用車道應按設計速度、車輛種類及轉彎半徑大小作車道加寬。4進口道車道寬度確定應按照車型種類及車型比例合理選6.2.5進口道左轉專用車道的設置可采用如下方式:1展寬進口道,新增左轉專用車道。2壓縮中央分隔帶,新增左轉專用車道。3偏移道路中心線,新增左轉專用車道。4在直行車道上劃分出左轉專用車道。6.2.6進口道右轉專用車道的設置可采用如下方式:1展寬進口道,新增右轉專用車道。2在直行車道上劃分出右轉專用車道。6.2.7進口道車輛調頭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進口道左側出口道有3條及以上車道,以及出口道只有2條車道但有條件滿足車輛掉頭操作,可設置調頭專用道。2若由相鄰交叉口信號控制產生的對向直行交通流空檔可以被調頭車輛利用,宜設置調頭專用道。調頭車道的標志一般為準許調頭標志和輔助標志。3在車道轉彎處、陡坡處、路段狹窄處、橋、隧道及鐵路與道路交叉處;以及交叉口間距不足100m時,禁止調頭。6.2.8進口道長度的確定應遵循以下原則:1進口道長度L。包括展寬段長度Ls和展寬漸變段長度La2新建或改擴建交叉口進口道,若只展寬一條車道,展寬漸變段長度可按表6-2取值。相交道路交叉口展寬漸變段長度(m)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主一主交叉口35~45主一次交叉口257~4025~35次一次交文口20~-30次一支交叉口20~30支一支交叉口3新建或改擴建交叉口進口道展寬段長度,應根據(jù)交通分析獲得的進口道車輛排隊長度來計算,展寬段長度I。最小長度應保證左轉或右轉車不受相鄰侯駛車輛排隊長度的影響,展寬段長度Lg可由下式確定:L—9NN高峰15分鐘內每一信號周期的左轉或右轉車的第85百分位排隊車輛數(shù)。當需設兩條轉彎專用車道時,展寬段長度可取一條專用車道長度的50%。4無車輛排隊長度數(shù)據(jù)時,信控交叉口進口道展寬段長度可參考表6-3取值。相交道路交叉口展寬段長度(m)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主一主交叉口80~~120主一次交叉口70~10050~70次一次交叉口50~70次一支交又口30-5025-35支一支交又口20-~305無信控交叉口進口道展寬,應根據(jù)交通分析獲得的高峰小時平均每2分鐘排隊長度來計算。在貨車比例高于10%的路段,展寬段至少需容納2輛小客車或者一輛大貨車。6.2.9交叉口出口道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1新建及改擴建交叉口的出口道車道數(shù)應與上游各進口道同一信號相位流入的最大進口車道數(shù)相匹配。2出口道每條車道寬度不應小于路段車道寬度,宜為3.5m,治理性交叉口出口道寬度不應小于3.25m。3出口道為干道,相鄰進口道有右轉專用車道時,出口道宜設置展寬段。4出口道總長度由出口道展寬段和展寬漸變段組成。出口道展寬段長度由路緣石轉彎曲線的端點向下游方向計算。不設公交??空緯r,出口道總長度不應小于60m,交通量大的主干道出口道不宜小于80m;設置公交??空緯r,應加上公交??空舅栝L度,并須滿足視距三角形的要求。5出口道展寬段、展寬漸變段長度宜按表6-4取值。如道路條件受限,可縮短展寬段和漸變段長度。路段設計行車速度(km/h)604030及其以下展寬段長度(m)6040展寬漸變段長度(m)25206.2.10高架道路和軌道交通的橋墩(臺)及地道進出口構筑物的布設應保證平面交叉口的視距條件、交通組織及行車安全。6.2.11路緣石轉彎半徑1交叉口路緣石轉彎半徑宜結合選定車輛的尺寸、交叉口交角的大小、交叉口設計速度等因素,用模擬軟件驗算確定。路緣石宜做成圓曲線或復曲線。2當無模擬軟件時,直角交叉口路緣石設計轉彎半徑取值可參考表6-5。右轉彎設計速度(km/h)2520路緣石轉彎半徑(m)3交通渠化島隔離的專用右轉道,路緣石轉彎半徑可取25~30米。~6.2.12交叉口進出口道路緣帶設置,應遵循以下原則:1新建和改擴建交叉口進出口道,應設置路緣帶,路緣帶寬度宜與路段路緣帶寬度保持一致;2對于改擴建交叉口條件受到嚴格限制的地方,可不設置路緣帶。6.3交通渠化設計和交通島設置6.3.1平面交叉口應采用交通島、路面標線及交通流向標志作渠化設計。渠化的行駛路線應簡單明了,根據(jù)各流向車流的安全行駛軌跡設計。6.3.2交通島面積不宜小于7.0平方米,小于7.0平方米的可采用路面標線表示。6.3.3交通島按照功能可分為導流島和安全島。導流島能規(guī)范交叉口內各流向車流的行駛軌跡,安全島供行人過街在路中駐足避車,以保障交通安全暢通。6.3.4導流島通常設計為由直線和圓曲線組合成的三角形。導流島的偏移距、內移距及端部曲線半徑如圖6-5,最小值可按表6-6取值。圖6-5導流島示意圖設計行車速度偏移距S(m)內移距Q(m)R(m)SSgQ0.5080.0X?0,50600,758.750,500.2550以下0,500,500,500.500,500.500.506.3.5導流島各要素如圖6-6,最小值可參考表6-7取值。20AD≥2m表6-7/導流島各要素的最小值WR6.3.6隔離帶屬于帶狀交通島。作分隔交通用的隔離帶寬度一般可為1.0~7.0m,窄于1.0m時宜采用隔離護欄,組織車輛調頭候駛的隔離帶寬度應大于7.0m(結合燈控設置的調頭侯駛的分隔帶寬度可不受此限制)。6.3.7當交通島上需安裝燈柱、標志柱等設施時,要保證設施的基座邊緣離交通島邊緣的距離不小于0.5m。216.4人行過街設施設置6.4.1人行過街設施一般分為人行橫道、人行天橋及人行地道三種。6.4.2人行過街設施布設應遵循下列原則:1應保證行人安全、便捷過街;宜優(yōu)先選用平面過街形式;同一交叉口的過街形式應統(tǒng)一。2人行過街設施的位置,應與交叉口周圍公交站、軌道車站、大型公共建筑等人流集散點緊密結合,并應在過街設施附近設置必要的交通引導設施和交通安全設施。6.4.3人行立體過街設施設置需滿足以下要求:1人行天橋或地道的梯道或坡道占用人行道寬度時,應局部擴寬人行道,保持人行道原有寬度;條件受限制時,應保證原有人行道40%的寬度,且不得小于3m。2當設置人行天橋和地道時,應符合《城市人行天橋和人行地道技術規(guī)范》CJJ69和《無障礙設計規(guī)范》GB50763的規(guī)定。6.4.4人行過街橫道的設置應遵循以下原則:1應設在車輛駕駛員容易看清楚的位置,盡可能靠近交叉口,與行人的自然流向一致,并與車行道垂直,平行于路段人行道的延長線,并適當后退,后退距離宜取1m,在右轉車輛容易與行人發(fā)生沖突的交叉口,后退距離宜取3~4m。2根據(jù)高峰小時設計行人流量、人行橫道通行能力確定人行橫道寬度;非信號控制人行橫道寬度取3~5m;信號控制人行~橫道的寬度由信號時長確定,在缺乏行人流量數(shù)據(jù)時,可取3~6m。4主、次干道的人行過街橫道寬度應不小于5m,支路應不小于3m,并以1m為寬度增減單位。5交叉口信號控制行人過街等待時間不宜大于80秒,特殊條件下不應大于90秒;路段信號控制行人過街等待時間不宜大22于60秒,特殊條件下不應大于70秒。6人行過街橫道及與之銜接的人行道或交通島交接處應做成坡道,且不得有任何阻礙行人行走的障礙物。7行人穿越城市主次干道的流量較大而又不宜設置人行天橋或地道的交叉口,在機動車流平均飽和度主干道不小于0.7,次干道不小于0.5的情況下,可設行人過街專用相位,相位時長應根據(jù)過街行人所需過街時間而定。8交叉口相鄰的兩條人行過街橫道線,宜設置成有重疊部分,如圖6-7。相鄰兩條人行過街橫道線中心線與人行道邊緣交點的距離宜控制在3m左右。6.4.5人行過街安全島1交叉口進出口機動車道條數(shù)之和達5條時,應在道路中央設置人行過街安全島。新建安全島寬度宜大于3m,不得小于2m;改擴建、治理交叉口安全島寬度不得小于1.5m。232無中央分隔帶的道路,改擴建或治理交叉口時,可按下列方法設置人行過街安全島:1)人行橫道設置在轉角交通島范圍內的交叉口,可通過減原狀線原狀線改建治理設計線0.75~1.0m安全島1.5~2.0m字2)人行橫道設置在交叉口轉角曲線范圍內的交叉口,可利用轉角曲線范圍內的擴展空間用作安全島,如圖6-9。原狀線原狀線改建、治理設計線安全島1.5~2.0m13)人行橫道設置在人行道直線段范圍內的交叉口,當進、出口車道寬度尚有減窄的余地時,宜用減窄進、出口車道24的寬度移作安全島,如圖6-10。原狀線改建、治理設計線護欄安全島3對于機動車道數(shù)較多,中央分隔帶寬2m以上道路,可在中央分隔帶設置人行過街橫道。人行過街橫道應設置在分隔帶端部向后1~2m處,并在必要時增設行人專用信號。4條件受限而經分析需要時,可錯開設置安全島兩側的人行橫道來增加安全島的行人駐足面積。6.4.6人行過街橫道配套分隔設施設置應遵循以下原則:1安全島及交通島的端部應設計成高出路面15cm的島狀結構,島上應設置安全設施。2人行過街橫道進出口兩側沿路緣石30~120m的距離內,宜設置人行護欄,或采用具有分隔作用的灌木等設施,將行人與車輛在空間上分離;干道取上限,支路取下限,次干道取中間值。3人行道轉角部分及安全島四周除留有人行過街橫道連接的開口外,均采用分隔設施將人、車隔離,確保交通安全。4無信號燈管制及讓行管制交叉口必須設置條紋形人行橫道,并在人行橫道上游設置“注意行人”的警告標志。對右轉車無信號控制時,應在右轉專用車道上游設置減速讓行線,人行道邊6.4.7商業(yè)區(qū)道路交叉口,或道路兩側存在大量人流來往的大型建筑物,可結合實際條件和需要設置人行天橋或過街地道。256.4.8人行天橋和人行地道與公交車站的間距宜小于50m。6.4.9人行天橋、人行地道的出入口應與附近環(huán)境協(xié)調。出入口可與商場、文體場(館)、地鐵車站、辦公建筑等大型人流集散點直接連通。6.5無障礙通道設置6.5.1道路交叉口、人行橫道、以及被路緣石隔斷的人行道均應設無障礙通道。6.5.2交叉口必須設置無障礙通道,且應設置成三面坡形式。三面坡主要由殘疾人車等候區(qū)、坡口、正面斜坡、兩側斜坡四部分組成,如圖6-11。三面坡總寬度D、坡口寬度B、正向斜坡水平長度L、路緣石高度h。如圖6-12。266.5.3殘疾人等候區(qū)在人行道上需設置1.2m×1.2m坡度不超過2%的平整地帶;三面坡坡口寬度B不小于1.2m;正向斜坡坡度不高于8.33%,側向斜坡的坡度不得大于1:12。三面坡坡口離路面的高度,應不大于1cm。6.5.4三面坡設置應遵循以下原則:1三面坡的坡口寬度B應控制在人行過街橫道寬度范圍內。2若交叉口相鄰兩條人行過街橫道線有重疊部分,則三面坡坡口端點為相鄰兩條人行過街橫道線中心線與人行道邊緣線交點,同時人行過街橫道線交點離路緣石不小于1.2m,如圖6-13。I273若交叉口相鄰兩條人行過街橫道線沒有重疊部分,則三面坡坡口中點應為人行過街橫道線中心線與人行道邊緣線交點,路緣線路緣線行人過街橫道中心線圖6-14交叉口三面坡位置示意圖(二)6.5.5路緣石坡道的表面材料宜平整、粗糙;冰凍地區(qū)應考慮防滑。6.6公交??空驹O置6.6.1交叉口附近設置公交停靠站應保證候車乘客的安全;方便乘客換乘、過街;降低對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響;有利于公共汽(電)車安全???、順利進出。應根據(jù)公交線路走向、道路類別與所在交叉口交通狀況,結合站點類別、規(guī)模與用地條件合理布置公交停靠站。6.6.2交叉口附近設置的公交停靠站間的換乘距離,同向換乘不應大于50m,異向換乘不宜大于150m,交叉換乘不宜大于150m,特殊情況下不應大于250m。6.6.3新建交叉口,公交??空緫贾迷诮徊婵诔隹诘?。6.6.4改擴建交叉口,公交??空疽瞬贾迷诮徊娉隹诘?;當下游條件受嚴格限制時,可將直行或右轉線路的公交??空驹O在交叉6.6.5新建、改擴建交叉口,公交停靠站應設置在平坡或者坡度28不大于3%的坡道上,當?shù)匦螚l件受限制時,坡度不得大于4%,冰雪地區(qū)不應大于1.5%。如坡度超過上述最大值,須進行論證并做相應處理。6.6.6公交??空驹O置在交叉口出口道時,離開停止線的距離按如下原則確定:1出口道右側有展寬車道時,公交??空菊九_應設在展寬段向下游方向至少15m處,并將展寬車道加上公交站臺長度后作一體化設計。2出口道右側不設展寬車道時,公交停靠站站臺在干道上距對向車流進口道停止線距離不應小于50m,支路不應小于30m。6.6.7公交停靠站按幾何形狀可分為港灣式和劃線式兩類。??空九_的布置方式選擇原則如下:1新建交叉口,干道上的公交??空緫捎酶蹫呈酵?空?,改擴建交叉口條件受限時可采用劃線式??空?。2支路交叉口宜采用劃線式??空?。3可壓縮人行道設置公交停靠站時,人行道的剩余寬度應滿足行人交通正常通行所需的寬度,最小寬度不應小于3m,必要時可在停靠站局部范圍內拓寬道路紅線。6.6.8公交??空静贾梅绞綉慈缦略瓌t確定:1港灣式公交??空鹃L度,由減速段長度、候車站臺長度、加速段長度組成,如圖6-15,各部分長度應按表6-8取值。29道路設計速度(km/h)6040交叉口采用設計速度(km/h)2520減速段長度(m)20侯車站臺長度最小值(m)加速段長度(m)2520公交停靠站最小總長度(m)652站臺長度最多不應超過同時???輛公交車的長度,否則須考慮分開設置。3公交車??康恼九_長度可按表6-9確定。同時??康墓卉囕v數(shù)1234公交??空菊九_長度(m)45604公交停靠站候車站臺高度宜取15~20cm;站臺寬度不應小于2.0m,改擴建及治理交叉口條件受限時不應小于1.25m。5新建交叉口,港灣式公交??空拒嚨缹挾葢獮?.5m,改擴建及治理交叉口條件受限時,不應小于3.0m。交通性主干道可在公交車道與相鄰車道之間設置隔離帶,服務性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需在公交車道與相鄰車道之間設置專用標線。6.6.9交叉口附近立交橋匝道出人口段不宜設置公交停靠站。橋梁、隧道端頭100m范圍內不宜設置公交??空尽?.6.10當交叉口處有軌道交通車站人行出入口時,公交車站的設置應考慮軌道交通與地面公交換乘需要。6.6.11公交??空緟^(qū)域內,距離路緣石0.6米之內,不宜設置任何阻擋物,避免與公交車后視鏡相撞。30本規(guī)范用詞說明1為便于在執(zhí)行本規(guī)程條文時區(qū)別對待,對要求嚴格程度3)表示允許稍有選擇,在條件許可時首先應這樣做的:2條文中指明應按其他有關標準執(zhí)行的寫法為:“應符合引用標準名錄1《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guī)范》CJJ372《城市道路交叉口規(guī)劃規(guī)范》GB506473《城市道路交叉口設計規(guī)程》CJJ1524《城市人行天橋與人行地道技術規(guī)范》CJJ695《無障礙設計規(guī)范》GB507636《城市道路照明設計標準》CJJ457重慶市《城市道路交通規(guī)劃及線路設計規(guī)范》DBJ50-0648上海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規(guī)劃與設計規(guī)程》DGJ08-969《AASHTOAPolicyonGeometricDesighofHighwaysandStreets》10《FloridaIntersectionDesignGuide》11《TexasUrbanIntersectionDesignGuide》重慶市城鎮(zhèn)道路平面交叉口設計規(guī)范DBJ50/T-178-2014條文說明 373一般規(guī)定 384平面交叉口設計流程 395平面交叉口選型 406平面交叉口幾何設計 42371.0.3本規(guī)范借鑒了國外的設計理念,其主要特色體現(xiàn)在:1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原則。明確無障礙設計的必要性及三面坡的設計細節(jié)。2突出交通分析在平面交叉口設計中的重要性。平面交叉口設計不僅要考慮直行及左右轉交通量,同時也要考慮人行過街流量。3針對重慶公交車運行線路較為集中的特點,對公交??空镜脑O計做了詳細的要求。383一般規(guī)定3.0.2本節(jié)規(guī)定平面交叉口設計所采用的標準車型。一般情況下,宜采用標準小客車與標準公交車兩種車型。工業(yè)園區(qū)由于不同道路的功能定位不一樣,且園區(qū)產業(yè)形態(tài)不一,設計所采用的標準車型宜根據(jù)園區(qū)性質確定設計標準車型。3.0.3平面交叉口計算車速宜視車流行駛方向而定。直行車在進口道部分與《城市道路交叉口規(guī)劃規(guī)范》GB50647-2011及《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guī)范》CJJ37-2012一致,宜取路段車速的0.5~0.7倍?;谝匀藶楸镜睦砟?,為減少行人過街的交通事故,根據(jù)美國等國家建議的轉彎車輛計算時速,左右轉車輛的計算車速宜取15~25公里/小時。相交道路等級越低,計算車速宜取低值。3.0.7目前重慶以及國內其他一些城市,老城區(qū)平面交叉口的交通信號燈及標志標線大多數(shù)是后期不斷增設的,這就導致信號燈與交通標線不匹配、交叉口的線形與標線不一致等問題,從而給道路使用者及管理者帶來困惑。而科學的交通控制與管理,應是與交叉口的幾何線形一致。3.0.8《城市道路交叉口規(guī)劃規(guī)范》GB50647-2011中規(guī)定新建路網(wǎng)規(guī)劃時,規(guī)劃干道交叉口不應超過四個進口道的多路交叉口、畸形交叉口,相交道路的交角不宜小于70度,地形困難時不應小于45度。本規(guī)范明確不應小于45度。3.0.10由于智能交通控制設備,比如攝像頭,本身對道路的幾何線形是有要求的,本規(guī)范要求交叉口幾何線形設計應考慮到智能交通設施的要求。394平面交叉口設計流程4.0.1城鎮(zhèn)道路平面交叉口設計流程主要包括三個階段:交通分析、交叉口幾何線形設計及交通控制設計階段。由于種種原因,目前國內的平面交叉口設計基本上只有幾何線形設計,這就導致交叉口的幾何線形與交通量不匹配、幾何線形與交通控制不匹配的現(xiàn)象。為提高城鎮(zhèn)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設計水平,推動交通分析及交通控制技術,本規(guī)范建議平面交叉口設計時,宜在交通分析的基礎上,確定幾何線形及交通控制。4.0.2本節(jié)明確城鎮(zhèn)道路平面交叉口設計中第一階段交通分析的主要工作。交叉口交通分析包含交通量預測、交通組織設計、以及交通運行分析。交通量預測應包含各相交道路的進口及出口流量確定;交通組織設計主要是根據(jù)交通量預測分析確定交通組織方式;交通運行分析宜分析各進口道服務水平、平均延誤、排隊隊列長度、以及尾氣排放等指標。4.0.4交通控制設計包含交通控制方式設計及與之相適應的地面標線及標志設計。交通標志、標線是輔助交通控制的一種手段,因而需要與交通控制方式保持一致。405平面交叉口選型5.1.3環(huán)形交叉口可有效減少交通沖突點,減輕由于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以及控制車速及車流量的作用而廣泛采用。但由于環(huán)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有限,故在大中城市中建議僅在支路與支路相交的交叉口采用。小城鎮(zhèn)中,如需利用環(huán)形交叉口作為景觀造型,可適當采用環(huán)形交叉口。5.3平面交叉口的選型時,宜根據(jù)相交道路等級、數(shù)量、周邊地形及用地情況等因素綜合考慮。對新建平面交叉口,宜嚴格按照相交道路等級執(zhí)行,應避免跨級相交,如支路與主干道相交??缂壪嘟粫е陆徊婵谶^于密集,嚴重影響等級較高道路上交通的運行效率。對支路與主干道的平面相交,確實無法避免時經技術論證可按E型交叉口,即右進右出規(guī)劃設計,并對相交主路交叉口進行展寬設計,以減小對主干道直行交通的影響。對主-支及次-支的T型交叉口,不宜設置面積較大的環(huán)形交叉口,應盡量減小交叉口面積,從而減少機動車通過交叉口的時間及行人過街時間。對支-支路口,為提高交叉口安全,應采用交通流寧靜化技術處理。5.4交叉口視距三角形停車視距與《城市道路交叉口規(guī)劃規(guī)范》GB50647-2011及《城市道路交叉口設計規(guī)程》CJJ152-2010一致?!冻鞘械缆方徊婵谝?guī)劃規(guī)范》GB50647-2011及《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guī)范》CJJ37-2012中對交叉口進口道的坡度規(guī)定為一般宜小于或等于2.5%,困難情況下可采用3%,山區(qū)可根據(jù)具體情況適當增加,但并沒有給出具體如何調整。參照美國《AASHTO41APolicyonGeometricDesignofHighwaysandStreets》,當相交道路的縱坡度大于3%時,交叉口停車視距應按表5-3中的調整系數(shù)調整。426.1平面交叉口設計需以實際觀測或規(guī)劃預測的交通量為設計依據(jù)。交通量預測可根據(jù)控制性詳細規(guī)劃或交通工程規(guī)劃階段所用規(guī)劃設計交通量,應區(qū)分直行、左右轉交通量。在確定渠化及信號相位方案時,應采用高峰小時設計車流量。高峰小時設計車流量的確定可參考美國道路通行能力手冊。6.2.2交叉口直行進口車道與其匹配的直行出口車道須對齊,以避免直行車輛在交叉口中間轉換車道或調整方向,如果交叉口建設條件受到嚴格限制,應加以明顯的導流標線引導車輛。6.2.3新建交叉口進口道展寬段的寬度,應根據(jù)預測各交通流向的流量所需的車道數(shù)來決定;改擴建交叉口進口道展寬段的寬度,應根據(jù)實測或預測各交通流向的流量所需的車道數(shù)來決定;治理交叉口進口道展寬段的寬度,應根據(jù)實測的各交通流向的流量及可實施的治理條件來決定。結合重慶市當?shù)靥攸c,例如重慶市信控交叉口多數(shù)具有單獨的左右轉相位,建議在交叉口進口道設立與其相匹配的左轉和右轉車道。左右轉專用車道的數(shù)量應由交叉口交通量決定,如無交通量資料,本規(guī)范參考《城市道路交叉口設計規(guī)程》CJJ152-2010和上海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規(guī)劃與設計規(guī)程》以及美國《AASHTOAPolicyonGeometricDesignofHighwaysandStreets》,推薦了交叉口左右轉車道數(shù)量。3條以上轉彎車道,在實際運行和識別性上具有一定的問題,建議對其進行專門的交通工程研究設計。當高峰15分鐘內每信號周期左轉車平均流量達2輛時,宜43設左轉專用車道;當每信號周期左轉車平均流量達10輛,或需要的左轉專用車道長度達90m時,宜設兩條左轉專用車道。左轉交通量特別大且進口道上游路段車道為4條或者4條以上時,可酌情考慮設3條左轉專用車道。當高峰15分鐘內每信號周期右轉車平均流量達4輛時,宜設右轉專用車道。6.2.4進口道每條車道的寬度可較路段上略窄,左轉車道可較直行和右轉車道略窄。鑒于重慶大部分區(qū)域的道路條件比較差,特別是在老城區(qū)以及一些畸形交叉口,道路的紅線資源有限,因此借鑒上海市的經驗,建議部分交叉口可不設路緣帶。6.2.5壓縮后的中央分隔帶寬度在新建交叉口至少為1.5m,在改擴建交叉口至少為1.25m,其端部宜為半圓形,可設置為行人二次過街島。在信控交叉口可通過交通標線設置左轉待轉區(qū)提高車輛左轉的效率。同時,為提高轉盤的通行效率,也可通過交通標線設置相應的待行區(qū)域。6.2.7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車輛在沒有禁止掉頭或者沒有禁止左轉標志、標線的交叉口進口道可以掉頭。鑒于重慶市道路連通性較差的特點,在雙向6車道及以上的道路,以及有條件的雙向4車道的交叉口鼓勵設置掉頭車道。當車輛調頭需求較小時,調頭車輛可利用左轉車道掉頭。若對向交通流沒有足夠的空檔,并且在調頭車道或中央分隔帶的排隊車道不能為調頭車輛提供足夠的排隊空間;調頭車輛的視距不滿足要求;或當調頭車道的半徑小于調頭所需的半徑時,需要對調頭交通進行信號控制。6.2.8美國《AASHTOAPolicyonGeometricDesignofHighwaysandStreets》中交叉口進口道由3部分組成,停車段、減速段和漸變段。而國內的規(guī)范一般只將進口道分為展寬段和漸44變段兩部分。結合國內大中城市的具體情況,同時借鑒美國《TexasUrbanIntersectionDesignGuide》和《FloridaIntersectionDesignGuide》,本規(guī)范明確提出了展寬段和漸變段長度的參考長度。在高速公路設計,或者路段設計車速高的路段,展寬漸變率多采用1/10-1/15。而根據(jù)研究表明,較長的漸變段會誘使直行車輛進入轉彎車道,而且在城市高峰小時,交叉口的車速一般都比較低,使用更小的漸變率可以留出更多的空間給展寬段。特別在速度比較慢的支路和次干道,漸變率可以控制到1/5。6.2.9交叉口出口道車道寬度一般要大于進口道車道寬度,便于駕駛員識別其車道位置,和規(guī)范車輛的行駛軌跡,避免車輛在交叉口處出現(xiàn)交織,變換車道等情況。此條參考了《城市道路交叉口設計規(guī)程》CJJ152-2010和上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振動沉管灌注樁整體機械出租合同
- 2025不動產權籍調查技術咨詢服務合同
- 課題申報參考:凌家灘史前玉器藝術價值挖掘與傳承創(chuàng)新路徑研究
- 學科交叉融合與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
- 會展合同管理與風險防范考核試卷
- 二零二五年度森林碳匯樹木種植項目合同4篇
- 2025年滬教版選擇性必修1歷史下冊階段測試試卷
- 2025年新世紀版九年級地理上冊階段測試試卷
- 2025年冀教版九年級地理上冊月考試卷
- 2025年華師大版選擇性必修1化學下冊月考試卷
- 2024-2025學年北京石景山區(qū)九年級初三(上)期末語文試卷(含答案)
- 第一章 整式的乘除 單元測試(含答案) 2024-2025學年北師大版數(shù)學七年級下冊
- 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節(jié)目單課件模板
-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24年修訂版)
- 糖尿病眼病患者血糖管理
- 抖音音樂推廣代運營合同樣本
- 教育促進會會長總結發(fā)言稿
- 北師大版(2024新版)七年級上冊數(shù)學第四章《基本平面圖形》測試卷(含答案解析)
- 心理調適教案調整心態(tài)積極應對挑戰(zhàn)
- 噴漆外包服務合同范本
- JT-T-390-1999突起路標行業(yè)標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