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練案15第五單元第15講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_第1頁
新高考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練案15第五單元第15講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_第2頁
新高考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練案15第五單元第15講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_第3頁
新高考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練案15第五單元第15講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_第4頁
新高考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練案15第五單元第15講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五單元晚清時期的內(nèi)憂外患與救亡圖存第15講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一、選擇題1.(2024·濟寧)下圖為晚清一份奏議的內(nèi)容摘求。該奏議旨在提倡(D)方今之病,在篤守舊法而不知變,《高?!费浴叭招掠中隆?,《孟子》稱“新子之國”,《論語》:“孝子毋改父道,不過三年”,然則三年之后,必改可知,今茲之法,皆漢、唐、元、明之弊政,何嘗為祖宗之法度哉A.師夷長技 B.“中學為體,西學為用”C.“自強”“求富” D.維新變法[解析]材料“方今之病,在篤守舊法而不知變”“今茲之法,皆漢、唐、元、明之弊政,何嘗為祖宗之法度哉”體現(xiàn)變法改革的主見,D項正確;“師夷長技”“中體西用”及“自強求富”的口號與材料無關,A、B、C三項解除。2.1895年12月,上海強學會成立,特殊強調(diào)要學習西方思想、先進的自然科學學問和社會科學學問,其機關報《強學報》采納孔子紀年,刊發(fā)上諭及政論文章,并接受西方七日為一星期及星期日休假的習慣。可見,強學會(D)A.體現(xiàn)了維新運動的西學觀念 B.顯示了維新變法組織的多樣性C.喚起了有志之士的憂患意識 D.體現(xiàn)了新學與舊學交融的特征[解析]強學會強調(diào)學習西方思想、文化,接受西方習慣的同時,采納孔子紀年等,體現(xiàn)出強學會具有新學與舊學交融的特征,D項正確;西學觀念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是材料的整體,A項錯誤;材料并未顯示維新變法組織的多樣性,B項錯誤;材料與憂患意識的覺醒無關,C項錯誤。3.(2024·煙臺)梁啟超于1903年提出了“合族民族主義”主見,即強調(diào)在中華共同體內(nèi)各族為統(tǒng)一之民族,并稱國家要實現(xiàn)自強,需“平滿漢之界”,新的中華民族應是“合漢合滿合蒙合藏,組成一個大民族”,遂達“合族救國”之大成目標。由此可知,梁啟超(C)A.呼吁各民族團結(jié)共同推翻清政府B.主見消退滿漢差異挽救民族危亡C.具有民族國家和民族認同的理念D.具有明顯的狹隘民族主義觀念[解析]依據(jù)材料“合漢合滿合蒙合藏,組成一個大民族’,遂達‘合族救國’之大成目標”可知,梁啟超主見民族團結(jié)和加強民族認同,其思想中包含了民族國家和民族認同等進步的國家觀和民族觀,故選C項;材料未體現(xiàn)其主見推翻清政府,故解除A項;材料“平滿漢之界”主要是指促進民族融合,緩和滿漢沖突等,并不是籠統(tǒng)地消退滿漢的差異,故解除B項;梁啟超強調(diào)“在中華共同體內(nèi)各族為統(tǒng)一之民族”,打破了狹隘的民族主義局限,故解除D項。4.下表為《京師高校堂章程》規(guī)定的課程。這體現(xiàn)了章程制訂者(C)科目分類具體課程一般學經(jīng)學、理學、中外掌故學、諸子學、初級算學、初級格致學、初級政治學、初級地理學、文學、體操學特地學高等算學、高等格致學、高等政治學(含法律學)、高等地理學、農(nóng)學、礦學、工程學、商學、兵學、衛(wèi)生學A.講究政治改革的策略 B.堅持儒家思想不行動搖C.追求中西文化的貫穿 D.認為科技是救亡之根本[解析]從材料“經(jīng)學、理學、中外掌故學、諸子學”“初級政治學、初級地理學、文學、體操學”“工程學、商學、兵學、衛(wèi)生學”可以看出,當時京師高校堂的課程既有傳統(tǒng)課程又有西方新式課程,說明當時章程制訂者追求中西文化的貫穿,C項正確;材料與政治改革策略無關,A項解除;教授儒家課程只是材料的一方面,材料還有西方課程的設置,B項解除;京師高校堂是在戊戌變法時期設置的,當時主見政治變革,并非是科技變革,D項解除。5.1898年,光緒皇帝下詔:自下科始,鄉(xiāng)、會試及歲科各試,廢八股,改試策論。后依湖廣總督張之洞建議,鄉(xiāng)試以歷代掌故為主,兼及五洲各國政藝,“會試亦如之”。一些讀書人對此“驚怪不知所為”;書商則“乘時射利,獵取中外時報,補綴成篇,標以俗名,如《三場要訣》之類,獲利亡算”。這反映出當時清政府(D)A.不顧士民反對堅決廢除科舉B.各省督撫大力支持維新變法C.著手興辦新式學堂培育人才D.適應形勢變更調(diào)整取士制度[解析]從材料中的“廢八股,改試策論”“鄉(xiāng)試以歷代掌故為主,兼及五洲各國政藝”等信息可以看出,科舉考試的內(nèi)容在進行適當調(diào)整,反映出當時清政府為適應形勢變更在調(diào)整取士制度,故答案為D項;材料中的“廢八股”不是廢除科舉,解除A項;材料沒有反映各省督撫的看法,解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科舉制度的變更,沒有涉及清政府辦學堂的狀況,解除C項。6.戊戌變法期間,日本出現(xiàn)了“亞洲主義”復興的局面,即以日本為盟主,與中、朝等亞洲國家合作共同反抗西方列強入侵。戊戌政變后,日本政府徹底否定了“亞洲主義”路途,而將中國視為懷柔與瓜分對象。由此可知,戊戌變法的失敗(D)A.推動了日本“大陸政策”的制定B.促進了日俄同盟關系的形成C.掀起了日歐瓜分中國的狂潮D.影響了日本對外戰(zhàn)略的調(diào)整[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國戊戌變法失敗后,日本的亞洲政策發(fā)生徹底轉(zhuǎn)變,從堅持“亞洲主義”到徹底否定“亞洲主義”,甚至主動參與瓜分中國,由此可見,材料強調(diào)的是戊戌變法失敗影響了日本對外戰(zhàn)略的調(diào)整,故選D項;明治維新后,日本制定了對外擴張的“大陸政策”,該政策的制定與中國戊戌變法失敗無關,故解除A項;一戰(zhàn)前美國在中國不斷擴張,推動了日俄同盟關系的形成,與中國戊戌變法無關,故解除B項;甲午中日斗爭中清政府慘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西方列強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故解除C項。7.1895年,康有為上書請設議院。后認為“民智未開”,開議院為時過早。1898年,康有為又提出設制度局,負責“審定全規(guī),重立典法”,成員由皇帝擢拔,對皇帝負責。導致這一變更的根本緣由是(D)A.削減變法的阻力 B.爭取光緒帝的支持C.自身相識的轉(zhuǎn)變 D.資產(chǎn)階級力氣弱小[解析]依據(jù)材料,康有為由請設議院到認為開議院過早到提出設制度局,由皇帝負責選拔成員可知,19世紀末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尚不充分,民族資產(chǎn)階級力氣弱小,無法與封建勢力干脆抗衡,故D項正確;這一變更的目的是削減阻力,不是緣由,故A項錯誤;爭取光緒帝的支持是緣由,但不是根源,故B項解除;這么做并不是自身相識轉(zhuǎn)變了,而是資產(chǎn)階級力氣尚弱,不得已的選擇,故C項錯誤。8.有觀點認為,“戊戌維新較同治維新(洋務運動)進步者,在覺悟徒恃西技不足以圖強,而提出借鑒西教,易法更制之主見。但其仍蹈同治維新之故輒者,則迷信清廷之足與有為,欲籍?;室越虈!贝擞^點強調(diào)戊戌維新(D)A.挽救了民族危亡B.秉承“中體西用”思想C.完成了政治改革D.兼具創(chuàng)新與守舊的色調(diào)[解析]材料觀點前半部分認為戊戌維新對比洋務運動有進步性,即借鑒西方制度,材料觀點后半部分認為戊戌維新與洋務運動一樣都迷信清政府而革新不足,材料強調(diào)戊戌維新的進步與守舊的特點,D項正確;A項與材料無關,解除;維新變法是對“中體西用”的突破,B項解除;戊戌變法并未完成政治改革,以失敗告終,C項解除。9.網(wǎng)絡上流傳著對義和團運動的多種評價:比如義和團運動是愚昧的暴民運動、義和團運動是人民翻身做主的前奏、義和團運動是政府和民間“上下合謀”。這些評價(A)A.說明歷史說明具有肯定主觀性B.表明互聯(lián)網(wǎng)有利于歷史真相的傳播C.導致對義和團的記載模糊不清D.說明人們對相識歷史真相無能為力[解析]依據(jù)材料可知,網(wǎng)絡上存在著對義和團運動的多種評價,有主動的也有消極的,可以看出這些評價具有肯定的主觀性,故A項正確;材料中的評價不肯定精確,故B項錯誤;從材料中可以看出義和團運動屬于農(nóng)夫運動,材料中的評價并不能變更義和團運動的真實狀況,也不能變更義和團斗爭的記載,故C項錯誤;材料信息不能說明人們無力相識歷史真相,故D項錯誤。10.義和團運動期間,《清議報》發(fā)表了一系列的專文:“……有志者乘其(義和團運動)機而導之以國民之義務……那么可望20世紀之中國將‘張自由之旗鼓’‘奪回自由之民權’‘掃專制之頹風’‘開共和之善政’?!庇纱丝芍?,義和團運動(B)A.改良了中國政治體制 B.有利于民主思想發(fā)展C.提倡民主與自由思想 D.挽救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解析]依據(jù)“那么可望20世紀之中國將‘張自由之旗鼓’‘奪回自由之民權’‘掃專制之頹風’‘開共和之善政’”可知,其強調(diào)進步人士可以借用義和團運動來宣揚國民義務,宣揚民主思想,反映出義和團運動有利于民主思想的發(fā)展,故B項正確;材料只涉及宣揚思想,并沒有強調(diào)真正改良政治體制,解除A項;材料中提倡民主與自由思想的并不是義和團,解除C項;材料的主旨是借義和團反對清王朝,解除D項。11.下圖是晚清周振漢(周漢)刊印的一套反“洋教”的漫畫中的一幅,這一漫畫反映了(B)A.漫畫是反侵略宣揚的主要形式B.中國社會與西方列強沖突尖銳C.佛道團體成為反帝運動的主力D.學問階層對于西學的理性相識[解析]漫畫信息體現(xiàn)了近代道教、佛教反“洋教”的斗爭。這說明在民族危機下,佛教和道教加入了反帝斗爭中,深刻反映了中國社會與西方列強的沖突極為尖銳,故B項正確;材料體現(xiàn)不出漫畫是反侵略宣揚的主要形式,故A項錯誤;一幅漫畫不能說明佛道團體成為反帝運動主力,故C項錯誤;由漫畫信息“釋道治鬼圖”可知,這不是對西學的理性相識,故D項錯誤。12.(2024·內(nèi)江)1899年,捐官出身的漢裔旗人毓賢出任山東巡撫,提出“民可用,團應撫,匪必剿”,對義和拳采納招撫方法,將其招安納入民團,于是義和拳變?yōu)椤傲x和團”,其口號也由“反清復明”改成“扶清滅洋”。這些變更客觀上源于(C)A.八國聯(lián)軍侵華斗爭 B.義和拳變更斗爭策略C.民族危機空前嚴峻 D.統(tǒng)治者順應時代潮流[解析]依據(jù)材料“其口號也由‘反清復明’改成‘扶清滅洋’”可知,隨著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民族危機空前嚴峻,“滅洋”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要求,口號的變更反映了當時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的沖突已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沖突,C項正確;八國聯(lián)軍侵華斗爭發(fā)生于1900年,解除A項;“義和拳變更斗爭策略”不是材料變更的主要緣由,解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xiàn)“統(tǒng)治者順應時代潮流”,解除D項。13.(2024·南通)20世紀初,八國聯(lián)軍侵華期間,東南各省督撫與英美列強議約互保,上海租界由各國共同“愛護”,長江及蘇、杭內(nèi)地歸各省“愛護”,而自處于戰(zhàn)局以外,是為“東南互?!?。這一做法(C)A.說明地方割據(jù)政權出現(xiàn) B.干脆導致義和團運動的失敗C.嚴峻動搖清政府的統(tǒng)治 D.表明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解析]依據(jù)材料可知,“東南互?!睂|南各省與中心政府進行了分割,實質(zhì)上是加強了地方自治,否認了中心權威,嚴峻動搖了清政府的統(tǒng)治,C項正確;“東南互保”導致清廷中心集權的減弱,但地方割據(jù)政權并沒有出現(xiàn),解除A項;材料與義和團運動無關,解除B項;《辛丑條約》的簽訂,表明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解除D項。14.有學者認為,近代列強的侵華斗爭將條約關系推向新的階段,中國的主權遭遇空前的損害。條約中規(guī)定,“各國應分自主,當駐兵隊護衛(wèi)使館,并各將使館所在境界自行防守”。該條約后(D)A.列強以打開中國市場為目的 B.列強實現(xiàn)了鴉片貿(mào)易合法化C.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D.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的工具[解析]依據(jù)材料“各國應分自主,當駐兵隊護衛(wèi)使館,并各將使館所在境界自行防守”可知,該條約應是《辛丑條約》,1901年,清政府在八國聯(lián)軍侵華斗爭后被迫簽訂《辛丑條約》,其中規(guī)定劃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愛護,不許中國人居住,而《辛丑條約》的簽訂標記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正式形成,D項正確;兩次鴉片斗爭中列強以打開中國市場為目的,A項解除;其次次鴉片斗爭中列強實現(xiàn)了鴉片貿(mào)易合法化,B項解除;甲午中日斗爭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C項解除。15.(2024·淄博)1904年8月7日,春仙茶園首演汪笑儂編《瓜種蘭因》(又名《波蘭王國慘史》)。該劇主要依據(jù)《波蘭衰亡史》改編而成,是京劇舞臺上第一個“洋裝新戲”。該劇的出現(xiàn)表明(C)A.傳統(tǒng)京劇藝術風光不再 B.文化傳承愛護顯露危機C.民族危機催生藝術改良 D.中西溝通抑制民族文化[解析]依據(jù)“該劇主要依據(jù)《波蘭衰亡史》改編而成,是京劇舞臺上第一個‘洋裝新戲’”和所學學問,1904年正值八國聯(lián)軍侵華斗爭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作者借波蘭的衰亡,以京劇藝術的創(chuàng)新形式警醒國人,由此得出民族危機催生藝術改良,C項正確;依據(jù)題干可知,該劇是以京劇藝術的形式演出的“洋裝新戲”,說明傳承了傳統(tǒng)京劇藝術,并非風光不再,A項解除;題干并非凸顯文化傳承愛護顯露危機,而是借助傳統(tǒng)藝術形式的改良起到警醒世人的作用,B項解除;題干反映了中西溝通有利于民族文化的改良和創(chuàng)新,并非抑制民族文化,D項解除。二、非選擇題16.“公車上書”了沒?材料一康有為在《康南海自編年譜》中說:“再命高校士李鴻章求和,議定割遼、臺,并償款二萬萬兩。三月二十一日電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啟超)鼓動各省,并先鼓動粵中公車,上折拒和議,湖南人和之……時以士氣可用,乃合十八省舉人于松筠庵會議,與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晝二夜草萬言書,請拒和、遷都、變法三者……并日繕寫……遍傳都下,士生氣涌,聯(lián)軌察院(都察院)前里許,至四月八日投遞,則察院以既已用寶(光緒帝批準和約),無法挽回,卻不收。”很多論著據(jù)此認為康有為發(fā)起和組織了“公車上書”。材料二當代學者茅海建具體查閱清朝軍機處《順手檔》《早事檔》《上諭檔》《電報檔》《洋務檔》《收電》《交發(fā)檔》《宮中電報電旨》等檔案,提出:“從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兩個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電奏的次數(shù)達154次,加入的人數(shù)超過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電奏反對者(反對簽訂和約)已過其半數(shù);在京城,翰林院、總理衙門、國子監(jiān)、內(nèi)閣、吏部官員皆有大規(guī)模的聯(lián)名上書;舉人們的單獨上書也達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數(shù)達到了1555人次;舉人們參與官員領銜的上書為7次,加入人數(shù)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為所稱‘不收’其上書的當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員舉人的上書共計十五件?!泵┖=ㄕJ為:“由此可以證明,康有為組織的十八行省公車聯(lián)名上書,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為根本沒有去送?!?1)說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論點所依據(jù)史料的類型,并分析其價值。(2)依據(jù)材料一和材料二,談談你對茅海建觀點的看法。[答案](1)材料一中的史料屬于個人回憶錄(私人著述),記述者本人為當事人,反映了記述者從自身立場動身對史事的記載,對探討記述者或史事有較高史料價值;但由于回憶錄包含記述者的主觀意圖,記憶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