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丹東市第七中學2025屆高三第三次測評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遼寧省丹東市第七中學2025屆高三第三次測評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遼寧省丹東市第七中學2025屆高三第三次測評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遼寧省丹東市第七中學2025屆高三第三次測評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遼寧省丹東市第七中學2025屆高三第三次測評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遼寧省丹東市第七中學2025屆高三第三次測評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由于中國的自然河流多由西部山脈流向東部平原地區(qū),因此對于政府而言促進商品流通的最大挑戰(zhàn)是安排南北向的水路運輸問題。隋朝挖掘的大運河成為元、明兩朝南北交通的核心。但在明朝前期,大運河的樞紐地位卻經歷了從喪失到重新確立的過程。這主要是由于A.元末農民戰(zhàn)爭的破壞B.明初政治中心的變遷C.東南地區(qū)市鎮(zhèn)的興盛D.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2.1911年5月,清政府頒布官制改革方案,組建“責任內閣”,結果卻導致了清廷的迅速敗亡。這主要是因為,該內閣A.遭到滿族權貴反對,有名無實 B.以滿族皇族為主,導致眾叛親離C.是“早產兒”,未能獲得國會認可 D.拒絕任何社會變革,導致民眾普遍反對3.美國史學家威爾杜蘭在其著作《盧梭與法國》中寫道:“盧梭所指的民主一詞的意義,很難歸入政治或歷史所指的范圍?!瓕嶋H上他所喜好的‘選舉的貴族政治’,就是我們所稱的代議制民主政治?!边@主要表明A.西方代議制蘊含著盧梭思想 B.盧梭的民主思想具有時代性C.盧梭推崇的民主背離其本意 D.民主政治是盧梭研究的對象4.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統(tǒng)治者到處開山鑿窟,形成了許多石窟藝術,如云岡石窟、龍門石窟和敦煌莫高窟。這反映出當時A.繪畫技術先進 B.社會動蕩不安 C.佛教廣泛流傳 D.經濟繁榮發(fā)展5.下圖是一幅政治漫畫,漫畫中赫魯曉夫對肯尼迪說:“為了維護和平,我們必須相互擁抱"。中間人物為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該漫畫表明A.古巴成為美蘇實現和解的紐帶B.蘇聯在危機處理中掌握主動權C.美蘇在危機中保持克制與妥協(xié)D.小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生存困難6.殷商時期,巫風彌漫,祭祀鬼神的現象相當普遍;西周時期,當政者認為,執(zhí)政必須注重重民眾需求,即使上帝百神和先公先王也曾是考慮民眾愿望的“至上神”。這一變化說明西周時期A.祭祀對象發(fā)生變化 B.民本思想逐漸顯現C.平民地位有所提升 D.族權色彩日漸濃厚7.“已經按約建立一個國家的人,由于因此而受信約的束縛,必須承認某一個人的行為與裁斷……因此,一個君主的臣民不得到君主的允許,便不能拋棄君主政體?!边@一主張的提出者是A.蘇格拉底 B.洛克 C.霍布斯 D.盧梭8.表中的數量變化反映出這一時期中國中國建交國家數量年份19491950195119521953建交國家數109100A.取得了巨大外交成就B.貫徹的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打破了美國的外交孤立D.貫徹的是“一邊倒”外交方針9.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開始制定五年計一劃,如一五計劃1953—1957,二五計劃1958—1962年,三五計劃1966—1970年。如圖是我國某個“五年計劃”時期工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狀況示意圖(單位:萬噸)。結合所學判斷在該“五年計劃”時期A.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基本完成B.國民經濟逐漸陷入了癱瘓狀態(tài)C.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初步成效D.“左”傾錯誤對經濟發(fā)展造成嚴重影響10.下圖照片中的情景,作為一種普遍現象開始流行于20世紀A.50年代初 B.50年代末 C.60年代中 D.70年代末11.下表是當今對漢代絲織業(yè)了解的部分情況。據此可以說明織物情況出現具有復雜花紋的高級織物,普通織機無法制造織機實物史料情況無完整的高級織機出土,普通織機也只能據畫像石復原漢賦記載情況漢王逸《機婦賦》對高級織機有所描述,如“高樓雙峙”“纖繳俱垂”A.漢賦記載具有重要史料價值 B.高級織機在漢代還沒有出現C.漢代高級織品是從歐洲傳過來 D.對外交流促進了絲織業(yè)發(fā)展12.如表是50年代我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占工農業(yè)總產值的比重表(單位:億元)。對表中數據的變化最為合理的解釋是A.工農業(yè)生產協(xié)調發(fā)展 B.市場仍發(fā)揮著重要作用C.社會主義改造步履維艱 D.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啟動13.司馬遷筆下的漢武帝是敬鬼信神祈求長生的昏君;撰《漢書》的班固卻對漢武帝贊賞有加,認為他“卓然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司馬光則說漢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材料最能說明A.歷史是一種解釋B.歷史可以隨意解釋C.歷史很難有真相D.時代影響歷史解釋14.1906年,孫中山等人在《同盟會宣言》中規(guī)定分“軍法之治”、“約法之治”、“憲法之治”三個相互嬗進的時期,以漸趨實現“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綱領。1924年,國民黨在其“一大”宣言中,強調國民革命運動必須聯合工農才能取得勝利。這表明A.工農群眾開始登上政治舞臺 B.國民革命性質發(fā)生嬗變C.孫中山的政策趨向工農群眾 D.民主革命內涵不斷豐富15.1955年8月,中美大使級會談在日內瓦(后在華沙)舉行,至1970年會談共進行了136次。中方代表是駐波蘭大使王炳南,美方代表是駐捷克斯洛伐克大使約翰遜,雙方就彼此關注的問題進行接觸和交換意見。中美大使級談判A.反映國際形勢逐步緩和B.標志中國外交政策改變C.體現中國外交的靈活性D.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礎16.下圖是中世紀興起的牛津大學,其最初興起的主要原因是A.為傳播宗教的需要 B.為宣傳無神論需要C.擺脫教會對教育控制 D.歐洲城市復興的推動17.1936年9月12日,蔣介石致電航空委員會主任周至柔,要求他重新計劃以飛機轟炸軍艦的特種訓練,電稱:“對桂作戰(zhàn)計劃可以取消?!睋丝芍Y介石()A.擯棄了與桂系之間的矛盾 B.調整了對內與對日本的政策C.為西安督戰(zhàn)做了軍事部署 D.最重視國民政府的空軍訓練18.曾任湖廣參政,禮部尚書等職的陶凱自稱“耐久道人”,明太祖認為他不署朝廷官爵而署別號,是“輕君路而美山野”,后找借口將其下獄處死。明太祖此舉A.是因為其出身貧賤,不理解文人志趣B.是為鉗制士人思想,以強化專制統(tǒng)治C.一改宋朝重文輕武、以文治國的方針D.意在打壓士人風骨,以加強中央集權19.表中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行業(yè)分布表(單位:萬個)年份農業(yè)工業(yè)建筑業(yè)交通運輸業(yè)商、飲、服務業(yè)14821.282.423.384.385.0114886.287.3243.389.3366.6表中的數據變化說明,這一時期我國A.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轉移B.城鄉(xiāng)一體化逐步實現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建立D.工業(yè)結構趨于合理20.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外交上實行“一邊倒”政策:60年代,外交重點轉移到亞非拉國家,形成了反蘇反美的“兩條線”外交戰(zhàn)略;60年代末,又確立了“聯美反蘇”的“反霸一條線”政策。這反映出新中國外交A.受到國際形勢影響 B.奉行不結盟政策C.自主性逐漸減弱 D.致力于全方位外交21.孟德斯鳩啟蒙思想的核心內容是反對專制、提倡法治。他認為,防止專制的根本途徑是A.以權力制約權力 B.以教化制約權力 C.以民意制約權力 D.以權利制約權力22.對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的共同歷史作用表述正確的是A.都維護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B.都促進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C.都促進了盛世局面的出現 D.都是地主階級的杰出政治代表23.明清時期,湖廣、江西等地成為新的糧食生產中心,承擔了向江南、福建、廣東供給糧食的任務。這一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是A.貨幣制度的改變 B.交通方式的變革C.地區(qū)經濟的差異 D.土地制度的調整24.王家范在《中國歷史通論》中指出“西周以同姓兄弟或親信所封的諸侯國已非過去承認的原有邦國,而是以武力為背景,在原有眾多邦國的地域內人為“插隊”進去,……很像“摻沙子”。這種“插隊”的做法帶來的客觀效果是A.削弱了周天子的權威 B.加強了對地方的管理C.促進了不同族群的融合 D.激化了不同邦國的矛盾25.1958年以來,中日雙邊民間和半官方往來頻繁;1960年5月,周恩來訪問亞洲6國;1963年底至1964年初,又訪問非洲13國;1964年1月,中法兩國正式建交。這些外交活動立足于當時A.中國急于尋求外來經濟授助 B.國際形勢的一系列變化C.中國在第三世界的影響擴大 D.與西方關系正逐漸緩和26.上世紀90年代以來,“反全球化”公眾抗議特別是農民群體的抗議活動越來越令世人震驚與反思。2005年韓國首爾舉行APEC首腦會議期間,韓國農民協(xié)會不僅在會場外進行了激烈抗議,他們還請來了印尼等外國的農民協(xié)會前來進行聲援。這一現象說明A.農業(yè)在全球化浪潮下受打擊最嚴重B.農民群體較保守不適應全球化潮流C.全球化雖遇挑戰(zhàn)但已成為必然趨勢D.逆全球化活動得到各國政府的支持27.中共中央在經過一年多時間的起草工作后提出憲法草案初稿,1954年3月交憲法起草委員會討論通過,然后組織全國各大城市各方面代表人物8000多人進行了兩個多月的討論修改而成憲法草案,于6月14日公布,交全國人民討論。又經過兩個多月時間,約有15億人參加討論…最后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該憲法出臺的過程說明了A.先法修訂程序是極其復雜的 B.憲法制定的嚴肅性和群眾性C.憲法的出臺經過了充分討論 D.憲法是歷史經驗的高度總結28.在現代英國憲政體制中,理論上議會下院處于至高無上的地位,詳細審議一切立法,但事實上它卻不能違背內閣意愿修改立法。在這方面,它完全不能與美國國會的權力和獨立性相媲美。這是因為英國A.國王只是名義上的統(tǒng)治者 B.上院制約了下院行使某些權力C.憲法是非獨立性憲法文件 D.行政權與立法權未能正式分開29.封建等級制與等級君主制下社會的重大變化表現在A.君主名號 B.宗教領袖 C.貴族領地 D.市民地位30.“文藝復興藝術首先是,而且主要是一種宗教藝術”,不僅僅指它所表現的主要是宗教因素,而且指它所張揚的主要是基督教信仰。僅以繪畫作品為例,1420—1539年的意大利,注明日期的圖畫共有2033件,其中87%是宗教畫。這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A.人文主義者的宗教情懷 B.注重宣揚宗教的權威C.以傳承傳統(tǒng)文化為宗旨 D.孕育享樂的現實主義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材料1940年6月,法國崩潰后,占領歐洲大片領土的希特勒認為英國會趨向媾和,但遭到首相丘吉爾斷然拒絕。7月,希特勒要求制訂入侵英國本土的“海獅計劃”。對此,德國最高統(tǒng)帥部毫無準備,陸軍將領們也深感憂懼。為了掌握制空權,為實施“海獅計劃”提供條件,德國發(fā)動不列顛空戰(zhàn),給英國造成了巨大損失,但消滅英國空軍和摧毀英國人心士氣的目標均未實現。10月,“海獅計劃”正式延期到次年春季,到了1942年1月,希特勒又命令無限期延遲。希特勒認為蘇聯是英國最想依靠的國家,應先攻下蘇聯,再解決英國。1941年6月22日,德軍大舉進攻蘇聯?!獡畹隆す亍兜诙问澜绱髴?zhàn)戰(zhàn)史》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德國“海獅計劃”事實上破產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德國“海獅計劃”事實上破產的影響。32.拿破侖執(zhí)政時期,非常重視國家教育的發(fā)展。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拿破侖于1802年頒布了《國民教育計劃》,該法令明確了法國中等教育的改革……1806年頒布了《有關帝國大學的構成法》,規(guī)定:以帝國大學名義,建立一個專門負責整個帝國國民教育的機構?!?808年3月,拿破侖政府又頒布了《大學組織令》……拿破侖還創(chuàng)辦和扶持了十幾所新型高等??茖W校?!苊艟辍赌闷苼龅慕逃母锼枷胩轿觥凡牧隙Y本主義政治、經濟的發(fā)展,必然要求教育上的發(fā)展與之相適應?!闷苼稣J為,如果沒有一個具有堅定不移的原則的教育機構,那么政治上也決不能有穩(wěn)定性,若人們不是從孩提時起就懂得他們應當屬于共和派或保王派,應當是天主教徒或懷疑論者,那么,這個國家機構便不能組織起一個真正的國家?!缝o寰《拿破侖與帝國大學》完成下列要求:(1)據材料一,概括拿破侖時期法國教育改革的措施,并歸納其特征。(2)綜合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拿破侖的教育改革思想與實踐。33.新陳代謝40年代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物,在民族戰(zhàn)爭失敗后提出“”的命題。在這個命題里,反抗西方的侵略與學習西方先進事物是統(tǒng)一的。這種統(tǒng)一,以其所包含的時代內容而代表了近代中國的歷史方向?!袊鐣闹惺兰o到近代社會的艱難變革。40年代、60年代、90年代因之前后相接,成為新陳代謝的三個歷史環(huán)節(jié)?!愋衤础督袊鐣男玛惔x》(1)請為文中空格處填上合適的內容。(2)你認為“近代中國的歷史方向”是什么?(3)為什么說40年代、60年代、90年代“成為新陳代謝的三個歷史環(huán)節(jié)”?請以史實說明。(4)經過半個世紀的新陳代謝,19世紀末的中國社會與19世紀40年代相比有哪些不同?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B【解析】

明朝政治中心在南京,后來搬遷到北京,這一政治中心的轉移是導致大運河的樞紐地位卻經歷了從喪失到重新確立的原因,B正確;元末農民戰(zhàn)爭的破壞不是主要原因,A錯誤;東南地區(qū)市鎮(zhèn)的興盛與材料中信息無關,C錯誤;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是明朝中后期出現,D錯誤。2、B【解析】試題分析:1911年,根據《欽定憲法大綱》,清政府組成了內閣,實行憲政,但是內閣成員絕大部分是由皇族構成,這使得一些立憲派人士大為失望,導致眾叛親離最終加速了清廷的速亡。故選B。A項錯誤,皇族內閣是維護滿族權貴的利益的;C項錯誤,實行憲政是大勢所趨;D項錯誤,雖然清末憲政很保守,但是畢竟做出了一些變革,為中國的近代化還是做出了一些貢獻??键c:清末皇族內閣點評:1911年(宣統(tǒng)三年)5月8日清政府實行所謂責任內閣制,成立由十三名國務大臣組成的新內閣,以慶親王奕劻為總理大臣。十三人中,滿洲貴族九人,漢族官僚僅四人,而滿洲貴族中皇族又占七人。這是一個以皇族為中心組成的內閣,人們稱之為“皇族內閣”或“親貴內閣”。這個事件直接導致了反清情緒的高漲,直接促進了民族革命的爆發(fā),清王朝為自己挖好了墳墓。3、B【解析】

在美國史學家威爾杜蘭看來,盧梭追求的“民主”是“代議制民主政治”,但其喜好的“選舉的貴族政治”,不能歸入政治或歷史所指的范圍,表明其認為盧梭的民主思想具有時代局限性,B項正確;西方代議制蘊含著盧梭思想與材料中對盧梭的評價不符,A項錯誤;盧梭推崇的民主與美國史學家威爾杜蘭在本質上是一致的,C項錯誤;“民主政治”是盧梭研究的對象與材料主旨不符,D項錯誤。4、C【解析】

石窟藝術是--種宗教文化.取材于佛教故事。這-時期大量石窟的修建,表明統(tǒng)治者對佛教的推崇和宣傳,這是佛教盛行和廣泛流傳的反映,C正確;材料并未涉及石窟藝術的水平,不能體現技術先進,排除A;石窟藝術的繁榮不能證明社會動蕩,兩者之間不存在因果聯系,排除B;魏晉時期社會動亂,經濟并不繁榮,排除D。5、C【解析】

根據材料“漫畫中赫魯曉夫對肯尼迪說”“為了維護和平,我們必須相互擁抱”“中間人物為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古巴導彈危機的解決,美蘇在危機中保持克制與妥協(xié),故C項正確;古巴是美蘇的矛盾點所在,故A項說法錯誤;材料未體現蘇聯在危機處理中掌握主動權,故B項說法錯誤;材料反映的是古巴導彈危機的解決,是二戰(zhàn)結束以后的事件,故D項說法錯誤。6、B【解析】

由殷商到西周,由祭祀鬼神相當普遍到執(zhí)政必須注重民眾需求,說明到西周時期民本思想逐漸顯現,故選B項;注重民眾需求并不意味著祭祀對象發(fā)生變化和平民地位上升,排除AC項;材料中沒有涉及族權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B。7、C【解析】

材料信息“已經按約建立一個國家的人,由于因此而受信約的束縛,必須承認某一個人的行為與裁斷……因此,一個君主的臣民不得到君主的允許,便不能拋棄君主政體”體現了社會契約和保留君主的思想。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這一主張的提出者是英國的霍布斯,故C正確;蘇格拉底不主張社會契約,洛克主張人民主權,故AB錯誤;盧梭主張社會契約,但是反對君主制,故D錯誤。8、D【解析】

由表中數據看出,1949-1950年中國建交國家有19個,1951-1953年建交國家只有一個,這種情況是受建國初期“一邊倒”外交方針的影響,建交國家主要是社會主義國家,故D正確;1949-1953年中國建交國家有20個,談不上取得了巨大外交成就,排除A;1953年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而1953年沒有與中國建交國家,無法體現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影響,排除B;建國初期,中國同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建交,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美國的外交孤立,1971年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打破了美國的外交孤立,C錯誤。9、D【解析】

據材料數據可知,前三年工業(yè)發(fā)展比較快,后兩年工業(yè)發(fā)展慢慢下降,農業(yè)發(fā)展有所增強,結合所學知識,這時期應是1958—1960年由于左傾錯誤出現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造成了經濟的困難,從1961到1962年國民經濟調整以后,工業(yè)指標有所下降,農業(yè)得到了恢復和發(fā)展,故D選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二五計劃期間的特征,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故A選項錯誤;國民經濟陷入癱瘓狀態(tài)應該是在文革時期,故B選項錯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初步成效,應該是改革開放以后,故C選項錯誤。10、B【解析】

根據圖片宣傳語“吃飯不花錢”以及集體就餐可知,這是人民公社化初期,實行一大二公,時間是20世紀50年代末,B正確;20世紀50年代初正值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當時不存在吃飯不花錢的現象,排除A;60年代中期,經過國民經濟調整,國家經濟略有恢復,農村中不再實行大食堂、大鍋飯,排除C;70年代末農村已經改革,一家一戶生產,自負盈虧,大鍋飯早已取消,排除D。11、A【解析】

依據材料可知,文學作品漢賦對漢代紡織工具、實物有所記載,而且能夠得到印證,表明漢賦記載具有重要史料價值。A正確;從織物上看,出現了普通織機無法制造的紡織物,結合漢賦記載表明當時出現了高級紡織機,B排除;材料不能看出高級織品來自國外,C排除;材料未體現對外交流,D排除。故選A。12、B【解析】

從表中數據可知,50年代我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及所占工農業(yè)總產值的比重呈上升趨勢,這表明市場在當時仍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故B正確;數據體現不出工農業(yè)生產協(xié)調發(fā)展,故A錯誤;材料數據和社會主義改造無關,故C錯誤;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啟動,故D錯誤。13、A【解析】從材料“司馬遷筆下的漢武帝”“撰《漢書》的班固卻對漢武帝”“司馬光則說漢武帝”中可以看出,針對同一個人物有著不同認識和評價,這說明了歷史是一種解釋,故A項正確;B項錯誤,錯在“隨意”;C項錯誤,錯在“很難有”;D項材料中沒有體現。14、D【解析】

根據題干可知,孫中山所主張的“軍法之治”、“約法之治”和“憲法之治”,也就是實現“共和”須分三步走,即軍政、訓政和憲政,五四運動后孫中山認識到工農的力量,故提出聯合工農以取得民主革命的勝利,反映了孫中山民主革命內涵的不斷豐富發(fā)展,故D項正確;1919年五四運動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排除A項;國民革命性質仍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排除B項;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代表,排除C項。故選D。15、C【解析】

中美大使級會談由駐波蘭大使王炳南和美國駐捷克斯洛伐克大使約翰遜負責,在兩大陣營對峙的背景下,這說明了中國外交的靈活性,故C項正確;此時的國際形勢既緊張又緩和,故A項錯誤;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直沒有改變,故B項錯誤;1972年中美關系正常化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礎,故D項錯誤。16、D【解析】

大學產生于12世紀,行會制度的發(fā)展,城市的復興為大學的產生創(chuàng)造了重要條件,故D正確;大學的產生最初不是傳播宗教的需要,排除A;大學產生的原因也不是為了宣傳無神論,排除B;擺脫教會對教育控制不是大學產生的主要原因,排除C。故選D。17、B【解析】

根據材料關鍵信息“1936年9月12日”、“對桂作戰(zhàn)計劃可以取消”和所學知識可知,面對民族危機日益加深的背景下,蔣介石調整了內外政策,抓緊時間備戰(zhàn),B正確;以蔣介石為首的中央政府和地方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能消除的,A排除;材料與西安督戰(zhàn)無關,C排除;材料強調的是國民政策的調整,軍事訓練執(zhí)行的政府的政策,且材料無法得出最重視國民政府的空軍訓練的結論,D排除。故選B。18、B【解析】

材料表明明太祖認為知識分子應該首先尊重朝廷官爵然后才能表達自己的精神追求,這是對士人思想的鉗制,有利于加強君主專制統(tǒng)治。B正確;材料中明太祖是為了加強君主專制,不理解文人志趣不符合材料主旨,A排除;材料未反映明太祖要求以文治國的方針,C排除;材料表明明太祖要求加強君主專制,而不是中央集權,D排除。故選B。19、A【解析】表格數據反映了1482年到1488年我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發(fā)展中,工業(yè)、建筑業(yè)、交通運輸業(yè)等非農產業(yè)迅速增加,這一變化說明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故A符合題意。材料反映不出城鄉(xiāng)一體化的信息,B不正確;1442中共十四大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C與史實不符;材料只是反映我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發(fā)展情況,不能得出整個國家工業(yè)結構是否合理,D不正確。點睛:本題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為主題,以表格的形式考查學生對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等問題的理解。解答圖表類選擇題一般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以圖表形式呈現,較直觀地從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了歷史的本質。解答該類試題要先分析圖表信息,將其轉化為文字信息,然后聯系所學知識,解答問題。20、A【解析】

依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政府在不同歷史時期,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發(fā)展變化,不斷調整外交政策,因此A選項正確;B選項是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的外交特點,排除;中國始終如一堅持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C選項錯誤;D選項也是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的外交特點,排除。故選A。21、A【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孟德斯鳩反對君主專制,提出了“三權分立”學說,認為國家的權力應該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他認為防止專制的根本途徑應是三權分立,彼此制衡,A項正確;孟德斯鳩強調以權力制約權力,而不是以教化制約權力,也不是以民意制約權力,更不是以權利制約權力,排除B、C、D項。22、B【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三者都是古代有名的帝王,他們都在維護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過程起到了重要作用,故B項符合題意。23、C【解析】

聯系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湖廣、江西等地取代江南成為新的糧食生產中心,擔負向以經濟作物種植擴大的江南福建廣東地區(qū)供給糧食的任務,C項正確;糧食供給區(qū)域的變化和貨幣制度變化無關,排除A;古代中國的交通方式并未發(fā)生大的變化,排除B;明清兩朝的土地制度依然是地主土地私有制為主,排除D。24、C【解析】

據材料“西周以同姓兄弟或親信所封的諸侯國已非過去承認的原有邦國,而是以武力為背最,在原有眾多邦國的地域內人為“插隊“、”進去,……很像“摻沙子”等信息可知,在原有眾多邦國的地域內人為“插隊”進去西周的同姓兄弟或親信所封的諸侯國,其結果是鞏固了周王室的統(tǒng)治,拓展了周王城的疆域,客觀上促進了不同族群的融合,C正確;據材料可知,是在“在原有眾多邦國的地域內人為‘插隊’進去”,不能體現“削弱了周天子的權威”,A錯誤;據所學可知,分封制下的諸侯國內的諸侯都有相對大的獨立性,故“加強了對地方的管理”表述不準確,B錯誤;材料體現的是在原有眾多邦國的地域內人為‘插隊’進去”西周的同姓兄弟或親信所封的諸侯國,材料沒有涉及“激化了不同邦國的矛盾”,D錯誤。25、B【解析】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蘇關系惡化,而美國在1961年發(fā)起侵越戰(zhàn)爭,中國周邊環(huán)境惡化,為改變這一狀況,中國與亞洲和非洲部分國家、日本及法國等發(fā)展友好關系,B項正確;非洲是中國的援助對象,A項錯誤;中國領導人訪問第三世界國家,不能說明中國在第三世界的影響擴大,C項錯誤;中法建交不等于中西方關系緩和,D項錯誤。故選B。26、C【解析】

韓國農民反全球化運動并邀請外國農民協(xié)會前來聲援,即反全球化方式的全球化,說明了全球化雖遇挑戰(zhàn)但已成必然趨勢,故選C項;A項不符合史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全球化出現的問題,并非說明農民保守,排除B項;材料信息無法體現各國政府支持逆全球化活動,排除D項。【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還請來了印尼等外國的農民協(xié)會前來進行聲援”,緊扣關鍵信息分析解答。27、B【解析】

據材料“經過一年多時間的起草工作后提出憲法草案初稿,……憲法起草委員會討論通過……各方面代表人物8000多人進行了兩個多月的討論修改而成憲法草案,……公布,交全國人民討論。又經過兩個多月時間,約有15億人參加討論…最后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笨芍?954年憲法從起草到通過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這一過程充分說明憲法制定是非常嚴肅的,并且經過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充分參與,故B正確;材料體現的是憲法的制定,而不是修訂,A錯誤;C說法片面,錯誤;憲法代表隊是廣大人民的意愿,而不是歷史經驗的高度總結,D說法錯誤?!军c睛】我國第一部憲法是1954年頒布的,都是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28、D【解析】

內閣常以政府的名義向議會提交議案,因為內閣政府可憑借多數席位控制議會,所以其議案往往都能通過。故英國的內閣事實上集行政權與立法權于一身。D正確;英國國王統(tǒng)而不治,而且材料與國王無關,A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下院與內閣的關系,而不是下院與上院,B排除;英國至今未有一部統(tǒng)一而獨立的憲法,C排除。故選D。29、D【解析】

封建等級制是指各地封建主之間依附土地占有和人身依附關系而形成的一種等級關系。大多建立在君權神授思想的基礎上,利用宗教建立等級關系,擴大控制范圍,古代被許多國家的多數君主采用以管理和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范圍。封建等級制度中等級最高的是帝王。而帝王以下的,通過行臣服禮和封受采邑(土地)等手段,兩個封建主之間結成君臣關系,在上的稱封君,在下的稱封臣。封臣對封君行臣服禮并宣誓效忠,從封君那里接受采邑。封臣的義務主要是奉召為封君服軍役。等級君主制形成于西歐封建制度確立以后。12世紀以后,隨著城市的復興和商品經濟的活躍,英、法等國的王權呈逐漸加強之勢,以國王為代表的中央集權勢力和新興市民階層在共同利益的驅使下,力圖攜手打破封建割據局面。政權形式是王權借助由教會貴族、世俗貴族和城市市民組成的等級代表大會實施統(tǒng)治的一種政權形式。統(tǒng)治基礎由貴族和市民階層共同參政,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權力。等級君主制使王權得到加強,市民階層的利益和要求開始受到重視,推動了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由此可知,兩種制度下社會重大變化是市民的地位,D正確;君主名號并未發(fā)生變化,排除A;封建等級制和等級君主制屬于世俗權威,宗教領袖并未發(fā)生大的變化,排除B;貴族領地在兩種制度下都得到了維護,排除C。30、B【解析】

據材料“文藝復興藝術首先是,而且主要是一種宗教藝術,不僅僅指它所表現的主要是宗教因素,而且指它所張揚的主要是基督教信仰。僅以繪畫作品為例,1420—1539年的意大利,注明日期的圖畫共有2033件,其中87%是宗教畫?!笨芍?,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所張揚的主要是基督教信仰,B符合題意;A不是材料主旨;據所學可知,文藝復興傳承傳統(tǒng)文化主要是希臘羅馬文化,材料沒有涉及,C與題意無關;材料沒有涉及“孕育享樂的現實主義”,D錯誤。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英國的頑強抵抗;德國準備不足;德國??哲妼嵙θ狈ψ銐騼?yōu)勢;不列顛空戰(zhàn)德國受挫;希特勒的主觀判斷。(2)避免了英國遭受更大損失,保存了反法西斯的力量;提升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侵略的信心;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德國入侵蘇聯的進程,使德國陷入兩線作戰(zhàn)的境地?!窘馕觥?/p>

(1)原因:根據材料中“丘吉爾斷然拒絕”,“德國最高統(tǒng)帥部毫無準備,陸軍將領們也深感憂懼”,“消滅英國空軍和摧毀英國人心士氣的目標均未實現”,“希特勒認為蘇聯是英國最想依靠的國家,應先攻下蘇聯,再解決英國”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從英國抵抗、德國準備、德國實力、德國受挫、希特勒的主觀判斷等方面,分析德國“海獅計劃”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