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宮賦》《六國論》群文閱讀(二) 課件(共35張)+音頻素材 - 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_第1頁
《阿房宮賦》《六國論》群文閱讀(二) 課件(共35張)+音頻素材 - 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_第2頁
《阿房宮賦》《六國論》群文閱讀(二) 課件(共35張)+音頻素材 - 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_第3頁
《阿房宮賦》《六國論》群文閱讀(二) 課件(共35張)+音頻素材 - 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_第4頁
《阿房宮賦》《六國論》群文閱讀(二) 課件(共35張)+音頻素材 - 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阿房宮賦》《六國論》群文閱讀(二)課件(共35張)+音頻素材-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

《阿房宮賦》

《六國論》

群文閱讀(二)

教學目標

1

了解作者及其寫作背景、了解“賦"和“論”這兩種不同的文體;理解常見文言詞語的含義和用法。

2

體會課文運用的比喻、排比、鋪陳、夸張等藝術手法;學習《六國論》始終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述的方法,感知本文論證嚴密的特點。

3

了解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學習作者“借古諷今"手法并體會作者借古諷今的用意。

4

引導學生認識封建統(tǒng)治者驕奢淫逸、橫征暴斂、不顧人民生死的罪惡;并領會六國破滅的歷史教訓。

同學們,唐太宗李世民曾感慨地說過:“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以古為鑒,關鍵在于發(fā)現(xiàn)錯綜復雜的歷史事實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理出導致王朝興替的中心線索,才能達到借鑒史實、古為今用之目的。戰(zhàn)國七雄并立是如何演變?yōu)榍匾唤y(tǒng)天下的,我們來學習蘇洵是如何抽絲剝繭、層層剖析的。

蘇洵

合作探究比較閱讀

檢查預習

01

請學生介紹自己眼中的蘇洵。

蘇洵(1009一1066),字明允,自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著名散文家。相傳“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憤”,經(jīng)過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yè)大進,達到通六經(jīng)百書、下筆頃刻數(shù)千言的程度。他的論文大多針對時政而發(fā),能切中時弊。后人因其子蘇軾、蘇轍也都以文學聞名,故稱他為“老蘇”,父子三人合稱“三蘇”,三人均被列人唐宋八大家。

同學們介紹時代背景。

北宋建國后一百年間,北宋軍隊與契丹、西夏軍隊大小六十余戰(zhàn),輸多勝少。1004年契丹大舉攻宋,直逼黃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脅宋都,宰相寇準力主抗遼,這次宋軍打了勝仗,但北宋最高統(tǒng)治者面對有利的形勢卻屈辱求和,與之訂立“澶淵之盟”,向遼輸幣、納貢求和。這樣賄賂的結果,助長了契丹、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這與“六國"賂秦而求一夕安寢的政策極為相似。所以,蘇洵寫了《六國論》,以“六國破滅之道”來進行諷諫,希望北宋統(tǒng)治者改弦更張,勿蹈覆轍。正所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澶淵之盟

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遼蕭太后與遼圣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zhàn)。宋軍堅守遼軍背后的城鎮(zhèn),又在澶州(河南濮陽)城下射殺遼帥,擊敗遼軍,并且遼軍孤軍深入,處境不利,于是謀求議和。宋真宗貪圖荷安,也贊同議和,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于十二月間(1005年)與遼訂立和約: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河南濮陽)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補充文學常識

論,是古代常用的一種散文文體,以論證為主,要求善于析理,一般分為兩種:

①政論:主要用于發(fā)表作者對于時政的見解和主張。

②史論:通過評論歷史,總結歷史教訓,為當時統(tǒng)治者提供治國借鑒。

讀準字音,疏通文意02

1.聽課文朗讀錄音,正音。

思厥(jué)先祖父抱薪(xīn)救火洎(jì)

暴(pù)霜露燕(yān)趙殆(dài)盡為(wéi)國者

2、同學們自讀課文,要求不能錯讀、誤讀、漏讀,注意正確斷句。

文言語法現(xiàn)象:

古今異義詞

(1)思厥先祖父

古義:祖輩與父輩。今義:父親的父親。

(2)其實百倍

古義:它(前者)的實際數(shù)量。今義:副詞,表示所說的是實際情況(承上文,多含轉折意)。

(3)至于顛覆

古義:表示由于上文所說的情況,引出下文的結果。相當于“以致"以至于”,落到…的地步/結果/結局,最終…。今義:表示

達到某種程度;表示另提一件事。

(4)可謂智力孤危,古義:智謀和力量。今義: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經(jīng)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記憶、觀察、想象、思考、判斷等。

(5)刺客不行,古義:不去行動。今義:不可以,不被允許。

(6)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古義:可以憑借。今義:表示可能或能夠。

(7)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古義:舊事。今義:真實的或虛構的用作講述對象的事情,有連貫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藝作品中用來體現(xiàn)主

題的情節(jié)。

詞類活用(1)名詞作動詞

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侍奉)

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作戰(zhàn),打仗)

燕趙之君……義不賂秦(堅持正義)

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侍奉;禮遇)

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降低身份)

(2)名詞作狀語日削月割(一天天;一月月)

至于顛覆,理固宜然(按道理)

(3)形容詞作動詞

蓋失強援,不能獨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終也(堅持到底)

始速禍焉(招致)

(4)形容詞作名詞

小則獲邑,大則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5)使動用法

李牧連卻之(使…退卻)

文言句式

(1)判斷句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2)被動句洎牧以讒誅

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3)省略句舉(之)以予人

(4)狀語后置句趙嘗五戰(zhàn)于秦

其勢弱于秦

(5)定語后置句

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6)賓語前置

并力西向

反復誦讀、初探文意03

1.同學們齊讀課文。

2.同學們交流探究:全文可以分為幾部分?

課文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論點,并作理性分析,從“不賂者"和“賂者”兩方面論證論點。

第二部分(第2、3段):以歷史事實論證中心論點,分別從“賂者"和“不賂者”兩方面進行論述。

第三部分(第4、5段):總結歷史教訓,點明寫作目的。

精讀課文,探究文本04

1.默讀課文。

2.分小組交流討論:

(1)六國破滅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論點的?這種方式有什么好處?

(2)作者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

(3)第2段論證了哪個分論點?采用了什么樣的論證方法?

(4)第3段從哪個方面論證了六國破滅的原因?

(5)齊國滅亡的原因是什么?哪一句是照應開頭“蓋失強援,不能獨完"這句話的?作者對齊國持怎樣的態(tài)度?

(6)第3段最后一句話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7)第4段是怎樣展開論述的?

(8)第5段使用了什么論證手法?有何作用?

(9)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論點中有蘇洵對別人看法的否定,也有蘇洵自己的觀點,作者是如何論證自己的觀點的?

3.大家共同討論歸納。

(1)六國破滅的原因是“弊在賂秦"。作者排除“兵“戰(zhàn)”的原因,把六國互喪的原因歸結到“賂"字上。開門見山地提出中心論點,總貫全篇。

(2)一是從賂秦的國家角度來說“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二是從不賂秦的國家角度來說“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3)第2段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去論述六國破滅的原因。

運用了對比手法論證,文中有三組對比:

第一組對比是秦攻取所得與秦接受割地所得;

第二組對比是先祖獲得土地的艱辛與子孫敗家割地的容易;

第三組對比是賂秦效果的對比。

(4)第3段從“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論述六國破滅的原因。

(5)①作者認為齊國滅亡的原因是“與贏而不助五國也”;②“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照應了開頭“蓋失強援,不能獨完”這句話;③從“與贏"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對齊是持批評態(tài)度。

(6)用“向使”引起假設,總結六國情況,使論證更加深人全面,中心論點更加鮮明有力,同時又為下文進一步假設作鋪墊,從反面將論證推進一層。

(7)第4段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過渡段,由評論六國滅亡,過渡到規(guī)勸北宋統(tǒng)治者放棄屈辱求和的方針,把間題的分析由表層過渡到里層?!皢?/p>

呼…以趨于亡"是承上,繼續(xù)證明”弊在賂秦“的論點,并且為六國設計了圖存之道:一是用謀臣,“以賂秦之

地封天下之謀臣";二是禮賢下士,“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三是六國聯(lián)合,“并力西向"。用的是假設論證。具體地說,假如六國不賂秦而自強,而對秦齊心協(xié)力作戰(zhàn),那么,他們就不至于滅亡?,F(xiàn)在六國害怕秦國而賂秦,因此,他們終于滅亡。本段中連用“鳴呼”“悲夫"兩個感嘆詞,表達惋惜之情,突出表明六國滅亡教訓沉重。“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表達了這樣的意圖:

“為國者"有兩層含義,明指六國的統(tǒng)治者,暗指北宋的統(tǒng)治者,一語雙關。由這句啟下引出第5段,就很自然了。

(8)第5段論證過程中,使用了借古諷今的論證方法。其作用是勸諫北宋王朝改變妥協(xié)政策,奮起抵抗。將六國的情況與北宋情況作對比,證明六國力量遠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重蹈六國滅亡的舊事,點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本段議論的基礎建立在作者自已對歷史事實的分析上,源于歷史但又高于歷史,閥諫北宋王朝面對外來侵略不要重蹈歷史覆轍。

(9)文章第2段講述的制地求和的事例,既駁斥了前人觀點,又證明六國破滅不是兵不利,戰(zhàn)不善,而是賂素而

亡的觀點。第3段,作者舉了燕趙兩國的例子,燕趙兩國剛開始能守住自己的國土,而且仗還打得不錯,比如,趙國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可見,不是亡于戰(zhàn)敗,而是亡于內斗,趙國把李牧給殺了,導致不能堅持用武,結果亡了。用燕趙的例子駁斥了前人認為六國亡于戰(zhàn)敗的觀點。

比較閱讀

05

《阿房宮賦》和《六國論》都是對歷史進行反思的文章,請簡要比較《阿房宮賦》與《六國論》在寫法上的不同。

《阿房宮賦》是一篇賦體文章。賦是介于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體裁。賦這種形式,講求字句的整齊和聲調的和諧,描寫事物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而于結尾部分往往發(fā)一點議論,以寄托諷喻之意。所以它的文學色彩更濃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寫、鋪陳、夸飾等文學手法的運用,所以《阿房宮賦》前三小節(jié)不拘于具體的“現(xiàn)實和真實”,而是發(fā)揮想象和聯(lián)想,極力描繪秦的奢靡荒淫。

《六國論》嚴格說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