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五石之瓠》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1頁
2《五石之瓠》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2頁
2《五石之瓠》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3頁
2《五石之瓠》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4頁
2《五石之瓠》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五石之瓠》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五石之瓠》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莊子“有用"與“無用”觀點的深刻內涵,了解其突破常規(guī)俗見的意義,初步認識道家思想的文化價值。

2.把握莊子觀點的思辯性,并能聯(lián)系實際認識生活,理性思考,提升辯證思維品質。3.拓展比較,賞析老子、莊子闡述道理的不同言說方式。

【教學過程】一.導入

莊子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最會講故事的人。

《莊子》善于以寓言說理,文風汪洋恣肆。二.任務一:釋義梳理,文言知識總結。

1.齊誦,初步感知

2.自主翻譯,標出重點詩詞、虛詞和特殊句式。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yí)我大瓠(hù)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dàn)(石:即“禾石",古代重量單位,相當于一百二十斤)。以(之)盛水漿,其堅(質地太脆)不能自舉(自然地

提舉起來)也。

惠子對莊子說:“魏王送給我大葫蘆的種子,我種下后結出的葫蘆大得可以容納五石。用它來盛水,它卻因質地太脆無法提舉。

剖(pōu)之以(之)為瓠(hù),則瓠落(落:平淺的樣子)無所(沒有地方可以容納)容。切開它當瓠,又大而平淺沒有地方可以容納。

非不號(xiāo)然(號然:空空的樣子)大也,吾為其無用而培(pǒu打破)之?!蔽也皇钦f它不大,只是因為它無用,我把它砸了。"

莊子曰:“夫子固(的確)拙于用大矣(的確在使用大的物件上很笨拙啊)。莊子說:“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

宋人有善為不龜(jūn)(通“皸”。手足的皮膚凍裂[skinchaps])手(防止手凍裂)之藥者(有一個善于制作防止手凍裂的藥的宋人),世世以洋(píng)避(pi)繞(kuàng)為事(他家世世代代把漂洗衣物作為職業(yè))。

宋國有個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凍裂的藥,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絲絮為職業(yè)。

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客人聽聞了這個消息,請求用一百金來買他們的藥方)。有個客人聽說了,請求用一百金來買他的藥方。

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游避就,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yù)技百金,請與之。

(這個宋人聚集族人商量說:我們家世世代代靠這種藥從事漂洗絲絮,一年所得不過數金;現在一旦賣掉這個藥方馬上可得百金,請大家答應我賣掉它?!?

客得之,以說(shuì)吳王。越有難(發(fā)難)(越國向吳國發(fā)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zhàn),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

這個客人買到藥方,就用它去游說吳王。那時正逢越國入侵吳國,吳王就派遣他為將領,在冬天跟越國人展開水戰(zhàn),大敗越人,吳王就賜地來封賞他。

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浙避就,則所用之異也。

(藥方)在防止手凍裂方面效果是一樣的,(譯意:同樣是一帖防止手凍裂的藥方)有人靠它得到封賞,有人卻只會用于漂洗絲絮,這是因為所使用的方法不同啊。

今子有五石(dàn)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樽:腰舟)而浮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蓬之心:即蓬心,心有茅塞,比喻不能通達,見識膚淺。蓬,一種莖葉不直的草。)

現在你有可容五石東西的大葫蘆,為什么不想著把它系在身上作為腰舟在江上湖湖上浮游呢卻擔憂它大而無處可容納,可見你的心地過于淺陋狹隘了!

三.任務二:研讀課文,理解寓意,把握莊子觀點的思辯性。

思考1:惠子和莊子分別講了什么故事所講故事各有什么用意

1.惠子講述“五石之瓠”的故事。

意在于說明大葫蘆大而“無用",譏諷莊子的學說大而無用。

2.莊子講“不龜手之藥”的故事。

(1)同樣一個不龜裂手的藥方,有人因此得到封賞,有人卻只是用來漂洗絲絮,這是因為使用方法不同,人們的眼光和見識不同,它所發(fā)揮的作用也不同。。

(2)批評惠子的見識不通達,眼光鄙陋,只看到“無用",看不到背后的“有用”之用。

3.本文的敘事方法:大故事+小故事(交疊相生的敘事方法和意義蘊含)說說《五石之瓠》的寓意。

(1)萬物皆有所用,同樣一件東西,由于人們的眼光和見識不同,它所發(fā)揮的作用也不同。

(2)要善于轉換視角,獨辟蹊徑,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就能夠超越他人,發(fā)現事物不一樣的價值。

【過度】:但這個寓言故事,是否就只在講變換角度看問題、從無用事物中發(fā)現它的有用價值呢這樣理解是否就是就莊子的真正意思呢《五石之瓠》選自于逍遙游,我們需要把《五石之瓠》放在《逍遙游》的整體語境中來進行理解把握,這樣才能更明白莊子寫這段“五石之瓠"的深刻用意。

四.任務三:探究章旨,理解莊子“有用”與“無用"觀點的深刻內涵。

活動:對比閱讀“大樹的故事”(來自《逍遙游》)

【原文】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guī)矩,立之涂,匠人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莊子曰:“……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遙游》)

【譯文】惠子又對莊子說:“我有棵大樹,人們都叫它‘樗’(chū)。它的樹干卻疙里疙瘩,不符合繩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樹枝彎彎扭扭,也不適應圓規(guī)和角尺取材的需要。雖然生長在道路旁,木匠連看也不看?,F今你的言談,大而無用,大家都會鄙棄它的。"莊子說:“……如今你有這么大一棵樹,卻擔憂它沒有什么用處,為什么不把它栽種在渺無人煙的地方,種在廣漠無邊的曠野里,你可以無所事事、悠然自得地徘徊在樹旁,逍遙自在地躺在樹下。這棵樹不會遭受斧頭的砍伐,也沒有什么東西會侵害它。雖然沒有用處,可哪里又有什么禍患呢!”(《逍遙游》)

思考:惠子和莊子在判斷葫蘆和大樹的用途時,有何不同

1.惠子:局限的情境,靜態(tài)的經驗、世俗的成見一一強調物的“工具性";從“功用”從“利"的角度看待有用與無用。

2.莊子:變化的情境,自由開闊的想象,突破世俗的成見——物的“本性

思考:從莊子對待“大葫蘆”與“大樹"的方式中能看到其怎樣的形象與追求

大瓠的用處,莊子對惠子這樣描述——“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

大樹的用處,莊子對惠子這樣描述——“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廣漠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

莊子對待大葫蘆:

①葫蘆是完整的,未被破壞的,保留了其本真狀態(tài)。

②惠子認為葫蘆“無用”,是基于葫蘆是否能滿足人的需求。莊子認為葫蘆“有大用",能浮于海,出發(fā)點,不是為了“用”葫蘆滿足自己的需求,是基于葫蘆自身獨特的價值,讓其在合適的地

方發(fā)揮自身價值。

③文本中,葫蘆“浮乎江湖"的狀態(tài),象征著葫蘆自身的存在狀態(tài):完整自由,價值圓滿自足。莊子對待大樹:

①大樹沒有受到傷害,它的確自性逍遙;

②人與樹同在,“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廣袤的天地與人的精神相融合,形成一種個體生命的逍遙自適的境界?!獰o用之大用

在惠子看來:物是滿足人的利益的工具和手段——這是一種功利性價值觀。

在莊子看來:物本身即有獨特的價值,人需要尊重和洞察物的本性,豐富其價值——審美

無功利的價值觀。

延伸:《我的阿勒泰》

李文秀成功幫媽媽要回了一筆賬后開心的說:“你看,我雖然笨手笨腳,但我還是個有用的人,對不對

文秀媽:“啥叫有用,李文秀生你下來不是為了讓你服務別人的

你看草原上的樹啊草啊,有牛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沒有人用,它就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的嘛,自由自在的嘛,是不是"

——“大瓠之用”與“大樹之用"兩段文字,讓我們看到一個突破現實束縛、無所依傍、“游心于無窮”的逍遙游形象,為我們勾畫出一個追求超塵脫俗、悠游自在、物我合一的心靈世界,它表現出莊子式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生命境界,也就是《逍遙游》中描述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的境界。

五.任務三:站在歷史和今天的不同角度,我們該如何看待莊子“有用"無用”的觀點呢

1.歷史角度:莊子強調人應該注重生命的內在價值,不為世所用才是“大用",這與莊子身處的時代密切相關。戰(zhàn)國亂世,各國征伐不已,暴主佞臣殺人如麻。身處政治黑暗、危機四伏、動蕩混亂的社會中,人們看不到自己的地位價值和生活希望,不知該以何種方式生存于世,陷于無盡痛苦甚至絕望之中。

莊子給出的藥方:避世,保全自身——避開紛亂現實,追求逍遙無待的精神自由,讓精神的自由去解放形體的生命,從而達到物我兩忘、超然物外的絕對自由。

——莊子追求生命內在價值之“大用”,對后世后人的影響巨大,例如:陶淵明、李白、蘇軾都有莊子的印記。

2.現實角度:莫言說:“文學和科學比確實沒什么用處。但是他的沒有用處正是它偉大的用處。"這句話包含的哲理耐人尋味,請寫一段話,表達你的理解和看法,并和同學分享交流。

參考示例1:所謂“有用”,一般人的理解是指物質之用,功名之用,富貴之用。以此觀之,文學確不如科學“有用"。但如果從哲學的視角來看,文學,則潛移默化地塑造著人的“世界觀”,科學更多是教人以“方法論",其二者雖相互依存,但顯然“世界觀”更具有根本性、決定性,這是否意味著文學比之科學更為“有用"。有了高于現實的信仰,就如康德所言的“仰望星空”一樣,它給生命以方向、以希望。就像蘇軾,政治失意,遠謫黃州,人生遇到低谷。

但當他讓生命融入天地自然,認識到“此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他就成為了名垂千古的東坡。蘇軾在所謂的“無用”之中成就了人生的“大用"。舍棄無用,也許就舍棄了生活本身。

參考示例2:“有用”與“無用",本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二者相互依存。沒有“有用”,就無所謂“無用";沒有“無用”,也無所謂“有用"。即便是人類史上重大的科學發(fā)明,在剛開始時,也曾經被視為“無用”。法拉第發(fā)現電磁感應,初始只局限在實驗室里,曾被譏諷為“毫無用處"。而法拉第回答說:“那么剛出生的嬰兒又有什么用呢”之后,他運用電磁原理發(fā)明了第一臺電動機,人類由此步入電氣時代,無用成為了大用。

參考示例3:在這個追求經濟效益的時代,實用主義不斷盛行,人們總會習慣于問:“這有什么用"于是,有用的寬敞馬路取代無用的狹窄胡同,有用的經濟書籍取代無用的哲學書

刊。人們對“有用”趨之若鶩,卻來不及等待“無用之用"。要重視“無用”的價值,就要破除當前危害最大的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讓傳統(tǒng)文化、審美文學還原人的純真,帶給人靜謐與美好,成為人們在高速發(fā)展時代中的定海神針。

六:任務四:比較賞析,莊子與老子在闡述各自看法時,他們的言說方式有什么不同各有何妙處

莊子說理:《五石之瓠》以主客問答對話、寓言故事的敘事方式來闡明道理,生動形象,含蓄婉曲,引人聯(lián)想。

老子的說理:言簡意賅,精要準確,理性冷靜;善用比喻、排比,鮮明有力,增強了說理的形象性和說服力。

七:知識總結【而】

1.連詞(1)表示承接關系①我樹之成而實五石(我種植它長成,結出能容下五石東西的果實)②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為什么不把它用繩系著當作大樽,去江湖之上浮游)③今一朝而鬻技百金(現在一旦賣出這個藥方就可獲得百金)

(2)表示因果關系吾為其無用而接之(我認為它沒有用處,就把它擊破了)

(3)表示修飾關系①聚族而謀之曰(聚合全家來商量說)②裂地而封之(割地封賞他)(4)表示轉折關系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反而愁它太大無處可容)

【之】

1.代詞,代人或事

(1)它①我樹之成而實五石(我種植它長成,結出能容下五石東西的果實)②剖之以為瓢(把它剖開來做瓢)③吾為其無用而接之(我認為它沒有用處,就把它擊破了)④客得之(客人得到它)

(2)他①吳王使之將(吳王讓他帶兵)②裂地而封之(割地封賞他)③請與之(請賣給他)(3)這件事

①客聞之(客聽說這藥的事)②聚族而謀之日(聚集家族來商量這件事)2.助詞

(1)的①大瓠之種(大葫蘆的種子)②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有一個善于制作防止手部皸裂的藥物的宋人)③今子有五石之瓠(現在您有五石那么大的葫蘆)④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您真是有一顆蓬草一樣的心啊)

(2)取消句子獨立性則所用之異也(是用法不同啊)【則】

1.連詞(1)表示轉折關系,卻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把它剖開來做瓢,卻寬大而沒有什么可盛受的東西)(2)表示承接關系,那么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那么您還是見識不通達啊!)

2.副詞(1)用于判斷句表示肯定或以封,或不免于游游就,則所用之異也(有人因此得到封賞,有人卻只是用來漂洗絲絮,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

【與】1.動詞,給請與之(請賣給他)2.介詞,和、跟與越人水戰(zhàn)(和越人水戰(zhàn))【以為】

1.“以之為"的省略,把它當作剖之以為瓢(把它剖開來做瓢)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為什么不把它用繩系著當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

2.把……當作世世以洋游為事(世世代代都把漂洗絲絮作為事業(yè))

特殊句式

1.賓語前置:其堅不能自舉也:正常語序為“其堅不能舉自也”,譯為“它的堅固程度卻經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壓力"

2.定語后置:宋人有善為不角手之藥者:正常語序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宋人”,譯為“有個善干制作防止手凍裂的藥物的宋國人"。

3.判斷句:則所用之異也:標志詞為“……也”,副詞“則"加強了判斷語氣,譯為“這

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

4.狀語后置

(1)夫子固拙于用大矣:正常語序為“夫子固于用大拙矣",譯為“你真是不善于使用大的東西啊”。

(2)而浮乎江湖:正常語序為“而乎江湖浮",譯為“而在江湖上漂浮”。

(3)請買其方百金:正常語序為“請(以)百金買其方",譯為“愿意出百金收買他的藥方”。5.省略句

(1)以盛水漿:補充成分后為“以(之)盛水漿",譯為“用它來盛水”。

(2)請買其方百金:補充成分后為“請買其方(以)百金",譯為“愿意出百金收買他的藥方”。

(3)裂地而封之:補充成分后為“(吳王)裂地而封之",譯為“吳王割地封賞他”。

(4)或以封:補充成分后為“或以(之)封",譯為“有人因此得到封賞”。八.拓展延伸:儒道互補

活動:在個人如何立身處世方面,儒家、道家的觀點有所不同。請同學們就此從下列語句中選擇兩條,在小組內討論交流,聯(lián)系實際談談你的理解和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