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教學設計_第1頁
《赤壁賦》教學設計_第2頁
《赤壁賦》教學設計_第3頁
《赤壁賦》教學設計_第4頁
《赤壁賦》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文格式為Word版,下載可任意編輯第第頁《赤壁賦》教學設計《赤壁賦》一文屬文賦,文質兼美,音韻和諧,可視作古代散文的經(jīng)典。以下是我整理的《赤壁賦》教學設計,供您閱讀,參考。盼望對您有所關心!

《赤壁賦》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后赤壁賦》中展示的蘇軾的精神狀態(tài)。

2、方法與技能:

深入文本、聯(lián)系實際,理解蘇軾掙扎的方法及掙扎的結果。

3、情感看法價值觀:

學習蘇軾在掙扎中走向成熟、苦痛與樂觀并存的主動看法。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后赤壁賦》中展示的蘇軾的精神狀態(tài)。

2、難點:探討蘇軾如何掙扎及掙扎的結果。

三、教學手段

本節(jié)課實行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教師主講,學生通過朗讀文本感知、深入閱讀文本、回答教師提問、商量等方法學習。

四、學情了解及前期預備

本課屬于選修本文言文,學生有肯定厭惡心理,提前預習的可能性較小。針對這種狀況,已提前用一節(jié)課對文言學問點進行講解及對課文內容進行疏通,本節(jié)課為本課的第二節(jié)時。

五、教學設計

(一)導入:以問題“蘇軾為何鐘情于赤壁?”導入教學。

(本部分由教師提問,學生逐層回答,旨在引導學生理解黃州、赤壁之于蘇軾的意義,及“赤壁三文”的魅力。)

(二)朗讀全文,思索問題:蘇軾真的超脫了嗎?

(本部分由學生朗讀之后感知,文章中表達出來的感情。提問個別學生,讀后的感受,引導學生思索上述問題。)

(三)解讀內容

1、蘇軾的思想是矛盾的

(本部分由學生列舉證據(jù)說明蘇軾是否遺忘了官場上的那些事,而真正投入了山水田園之中;教師加以講解,列舉《東坡志林·雪堂問潘邠老》中的故事作進一步的說明)

2、《后赤壁賦》中,蘇軾如何掙扎?

(本部分由學生閱讀文本之后嘗試回答,依據(jù)學情,學生可能無法答得全面,教師要加以引導,與學生一起商量。)

3、學生共享緩解苦痛妙招

(本部分由教師提出問題:假如遇到困難,精神上感到很苦痛的時候,你會通過什么途徑來解決?請個別學生到黑板上寫下,并說出此招是否有效。旨在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理解蘇軾擺脫苦痛的方法是否有效,從而引出下一部分。)

4、掙扎的結果

(本部分由教師提出問題:蘇軾的方法有沒有效果?他得到解脫了嗎?然后學生依據(jù)課文任選一種方法來評價,寫下來。旨在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文本,理解文本,并由此得出自己的結論。學生評價之后,教師進一步進行講解,將本節(jié)課引向最終的結論:蘇軾的掙扎是不勝利的。)

(四)對前后賦結尾的商量

(本部分由教師提出問題:大家更喜愛前后賦哪個結尾呢?旨在讓學生暢談自己的感受與見解,教師了解學生的想法。)

(五)拓展延長:蘇軾告知我們——

(本部分引用《蘇東坡突圍》中的語段,旨在讓學生靜悟,感受蘇軾的精神世界。)

(六)布置作業(yè):反復誦讀課文

(作業(yè)設置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完內容之后再返回課文,靜靜朗讀,得出自己的感悟。)

六、具體教學過程

(一)、導入:請大家翻開課本,昨天我們已經(jīng)初步了解了這篇文章的內容,今日我們深入地對內容作進一步的分析。蘇軾在黃州寫下了“赤壁三文”,分別是《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后赤壁賦》,那么,蘇軾為何那么喜愛赤壁呢?請在“赤壁三文”中,找出相關寫景的句子來。

1、先來看《念奴嬌·赤壁懷古》,哪些句子是描寫赤壁景色的?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再來看《赤壁賦》,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我們再來瀏覽一下《后赤壁賦》,你能找出哪些是寫赤壁景色的句子嗎?“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雖然蘇軾游赤壁的時間不一樣,但三篇文章中提到了赤壁的景色,你們覺得赤壁的景色美嗎?

赤壁的風景很優(yōu)美!

2、除此之外,蘇軾來這里游玩還有什么緣由?三國時候的“赤壁之戰(zhàn)”這里是主戰(zhàn)場。

其實,多數(shù)歷史學家不信任那里是真的打赤壁之戰(zhàn)的地方,他們認為,蘇軾懷古懷錯了地方。但是,我們不從歷史的角度看,而是從文學的角度看蘇軾的情懷,那么大文學家即便錯,也會錯出魅力來。這種魅力在于,在黃州、在兩次的赤壁游覽中,在這三篇詩文中,我們可以看到蘇軾在精神上經(jīng)受了一次洗禮。

(二)、朗讀全文(配樂)

前段時間我們學習了蘇軾的《定風波》,他在風吹雨打中特別瀟灑地認為:“竹杖芒鞋輕勝馬”,所以我們覺得蘇軾超脫了,但是經(jīng)過昨天初步的學習,你們認為,他是真的遺忘了官場上的那些事,不再苦痛了嗎?蘇軾真的超脫了嗎?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來朗讀一下課文。

(三)、解讀全文

(一)提問個別學生:剛剛又朗讀了一遍,你的心情怎么樣?心情受蘇軾的影響,不太歡樂;剛開始很歡樂,后來不歡樂了。為什么?你覺得蘇軾還苦痛嗎?

這是一種感覺,但我們能不能找出一些證據(jù)來?哪些語句說明他還想著官場上的那些帶給他苦痛的事兒?《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能不能找到?“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鼻俺啾谫x呢?能不能找到?“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庇纬啾诘臅r候,蘇軾想到了周瑜想到了曹操,想到了他們都能成就一番功業(yè),而自己卻處于貶謫之中,這輩子恐怕再也沒方法有所成就了,于是壯志難酬,英雄遲暮的落寞油然而生。這其實是一種對入世的渴望。但是我們知道,這種渴望能否得到滿足?現(xiàn)實是殘酷的,無法面對現(xiàn)實,于是蘇軾又想從莊子的思想中去尋求勸慰,進行自我療傷。所以,他的思想其實是矛盾的。

關于自己的這種矛盾,蘇軾自己其實是知道的。《東坡志林》中有一個小短文:《雪堂問潘邠老》。這個雪堂,我們已經(jīng)在后赤壁賦中見過了,蘇軾在山腰上得到了一個廢棄的園子,就修筑了墻圍上了它,作為房屋。因為是在大雪中建筑的,所以在四面墻上繪制了雪景,然后稱之為雪堂。這個小文章講的是,有一天蘇軾在雪堂中散步,有個客人來了,問他說:你是個閑散的人,還是個受束縛的人呢?說你是閑散的隱士你卻欲望太多,你是個想做隱士而不得的人,你如今像布袋里的刺猬,時不時的的扭動背部和兩肋。蘇軾聽后無言以答。

(二)在矛盾中苦苦掙扎,如何掙扎?正像這位客人所說的,蘇軾就像布袋里的刺猬,不時地掙扎,而我們這篇《后赤壁賦》所表達的也正是蘇軾這個掙扎的過程。蘇軾是苦痛的,那么他是如何掙扎,如何試圖擺脫這些苦痛的,他做了什么事?請大家閱讀課文,回答這個問題。(本部分由學生閱讀文本之后回答)

掙扎1:蘇軾渴望享受世俗,在世俗的享受中忘卻內心的凄苦與郁憤。良宵、佳肴、美酒、好友、賢妻,這就是蘇軾選擇的世俗之樂。顧而樂之,行歌相答,乃至于酒酣興高,復游于赤壁之下?;蛟S,這就是樂而忘憂。

掙扎2:這一次的赤壁之游,與三個月前的那一次有何不同?上一次有沒有登上赤壁?

沒有,只是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而這一次卻登上了赤壁,為什么要登上赤壁呢?就是渴望融入大自然,以此來忘卻現(xiàn)實中的苦悶。而文中有沒有寫到他登赤壁的過程呢?

“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

結合課文下的注解,看看這幾句是什么意思?詩人提起衣襟,登上陡峭的巖石,撥開茂密的草木,坐在像虎豹般的石頭上,登上形如虬龍似的古樹。攀上赤壁上鶻的巢穴,俯瞰下面的幽深激流。

這哪里是一般的旅游觀覽呢?他是在以對自己身體的折磨來到達忘卻苦痛的目的。而且,他還做了一件我們常人在極度苦痛時也會做的一件事,就是“劃然長嘯”。之后,他回到了船上,任意飄蕩。

掙扎3:詩人行文至此,你們覺得赤壁之行結束了嗎?(提問個別學生)假如結束了的話,這第三段是不是畫蛇添足的多余段呢?

在游完了赤壁后,也可以說詩人是心潮澎湃啊,半夜夜闌人靜之時,觀察一孤鶴從他的船掠過,之后在夢境中,他遇到了一道士,與道士進行了對話。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那么,他夢見了什么,說明必定是日有所思。

那么,他為什么要想鶴和道士呢?鶴和道士有何象征意義?

(展示鶴的圖片),從圖中看,鶴形貌出眾,高貴優(yōu)雅。蘇軾在《放鶴亭記》中說:“蓋其為物,清遠閑放,超然于塵埃之外”,如此說來,鶴更是超然物外、自由自由的象征,傳奇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為鶴。

那么道士呢?我們在電視或武俠小說中看到的道士有何特征?他們成天到晚都在做一件什么事?

煉丹!煉丹事實上就是想成仙,還記得《赤壁賦》中有一句話講到想成仙的:“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確,此時的蘇軾境況窘困,心情苦悶,在現(xiàn)實中又找不到出路,只好借助“夢鶴仙境”尋求解脫,盼望能夠像在《赤壁賦》中提到的超脫塵世,遁入仙境。

商量:假如遇到困難,精神上感到很苦痛的時候,你會通過什么途徑來解決?請座位尾數(shù)是X的同學在黑板上寫上一條方法,一起共享,然后一起商量:這些方法有效嗎?

(三)掙扎的結果

蘇軾的方法有沒有效果?他得到解脫了嗎?大家依據(jù)課文任選一種方法來評價,然后把你的評價寫下來。留意要有理有據(jù)。

1、世俗之樂有沒有讓蘇軾忘卻苦痛?在赤壁上,詩人看到什么景色,發(fā)出了怎樣的感嘆呢?

詩人觀察了“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赤壁美景,發(fā)出了“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行復識矣”的感嘆。詩人從七月到十月隔了三個月,再游赤壁,這時赤壁的景色已經(jīng)發(fā)生了明顯的改變,江山的景象也變得難以識別。面對這種改變,不禁感嘆,這么短的時間內,江山已經(jīng)更改,那么人生短暫,年華似水,更是充滿了變數(shù)。所以,眼前的景象與美酒佳肴不但沒能讓他忘卻苦痛,反而是產(chǎn)生了無盡的感嘆。

2、那么,第2種掙扎,想融入大自然,是否勝利了呢?這一段,請一位同學來朗讀。提問:這位同學有沒有讀出的感覺?這種感覺應當是怎樣的?“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為什么詩人會突然感到“悲”和“恐”呢?我們暫且不去想這個問題。大家說蘇軾是不是一個人去游赤壁的呢?不是,有二客。他們之間關系怎樣?

從一起喝酒一起行歌作答一起游赤壁,也可以說稱得上是知己吧。但是登上赤壁這兩個人有沒有一起?沒有?!吧w二客不能從焉”。為什么?

可能是因為攀登的過程太艱險了,他們也無法理解蘇軾的行為。而往更深處去想,在烏臺詩案的整個過程中蘇軾的那些焦灼那些困難那些擔驚受怕郁郁不平,這些東西哪怕是至親的人都無法真正懂得,更何況只是好伴侶。從這一層來講,蘇軾的“悲”傳達出來的觀點是可能就是一個永久的哲學命題:人,注定生來孤獨。

而蘇軾的恐又是從何而來?他一門心思地想融入自然,但是大自然又給了他怎樣的回應呢?

“山鳴谷應、風起水涌”,自然界用他的凄涼、陰森回應了蘇軾,于是他“凜乎其不行留也”。最終,他逃跑了,逃回了船上,這掙扎也宣告失敗。

3、鶴化道士,他確定是對人世間的一切都了然于心,他還來問蘇軾:“赤壁之游樂乎”,這很明顯有一種嘲諷的意味在里面。而自以為洞悉了道士的隱秘:“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還“嗚呼噫嘻”,頗為得意高興。但是道士卻“俛而不答,顧笑”,最終竟是不見了。由此可見,這鶴這道士也知道蘇軾并沒有獲得超脫。結尾八個字:“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相當迷茫,富有雙關的含義:外表上像是夢中的道士突然不見了,更深的內涵卻是蘇軾的前途、理想、追求、理想不知在哪里了,前方的路又在哪里呢?所以,蘇軾迷惘了。

(四)、對前后賦結尾的商量

大家還記得前赤壁賦的結尾嗎?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大家更喜愛哪個結尾呢?可以說,《后赤壁賦》的結尾并不如前赤壁賦那么美妙,前赤壁賦,蘇軾臨時得到了解脫,在舟中沉沉睡去。由此可見,大家也是盼望蘇軾能夠得到解脫的。

(五)、拓展延長

但我們可能沒方法體會到他背后掙扎的苦痛,值得勸慰的一點是,在這苦痛的掙扎中,蘇軾一步步地走向了成熟。余秋雨《蘇東坡突圍》的選段——“成熟是一種光明而不刺眼的光芒,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顏觀色的沉著,一種最終停止向四周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睬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冷淡,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p>

蘇軾告知我們,成熟與年齡沒有關系,但卻關乎經(jīng)受。雖然在逆境中的掙扎,并沒有使他超然物外,他的內心還是很苦痛的。在黃州四年,蘇軾盡管與佛道多有來往,但并沒有遁入空門或皈依道教,但是他最終卻是以一種現(xiàn)世的主動樂觀的人生看法去迎接生活給他的挑戰(zhàn)和磨礪。他的“了悟”就是回到人間,回到人間堅韌而樂觀的活著。所以,苦痛與主動并存,告知我們,一切的掙扎都是值得的。

最終,還是送一首小詩給大家《東坡》: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首詩歌,感受一下蘇軾的心聲吧。

(教師與全班同學朗讀詩歌。)

(六)、布置作業(yè):反復誦讀本文

這是一篇適合誦讀的文章,大家課后多讀,或者可以得到更多不一樣的感悟。

《赤壁賦》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后赤壁賦》中展示的蘇軾的精神狀態(tài)。

2、深入文本、聯(lián)系實際,理解蘇軾掙扎的方法及掙扎的結果。

3、學習蘇軾在掙扎中走向成熟、苦痛與樂觀并存的主動看法。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后赤壁賦》中展示的蘇軾的精神狀態(tài)。

2、難點:探討蘇軾如何掙扎及掙扎的結果。

三、教學手段

本節(jié)課實行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教師主講,學生通過朗讀文本感知、深入閱讀文本、回答教師提問、商量等方法學習。

四、學情了解及前期預備

本課屬于選修本文言文,學生有肯定厭惡心理,提前預習的可能性較小。針對這種狀況,已提前用一節(jié)課對文言學問點進行講解及對課文內容進行疏通,本節(jié)課為本課的第二節(jié)時。

五、教學設計

(一)導入:以問題“蘇軾為何鐘情于赤壁?”導入教學。

時年45歲的蘇東坡所寫的赤壁二賦在我國文學史上傳為美談。文天祥《讀赤壁賦》云:“昔年仙子謫黃州,赤壁磯頭河漫游?!蓖跏镭憽肚俺啾诙住贰百x是雙珠可夜明?!笨磥碇挥袃善啾谫x合在一起才能完好地把握蘇軾當年的所思所想。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感受蘇軾在《赤壁賦》中的未盡之意。(本部分由教師提問,學生逐層回答,旨在引導學生理解黃州、赤壁之于蘇軾的意義,及“赤壁三文”的魅力。)

(二)、推動新課:

1.介紹: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余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蹲灶}金山像》(去世前兩個月所寫,自嘲政治事業(yè)的無成。但從中可以了解,蘇軾文學上的蓋世功業(yè)卻是在屢遭貶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蘇軾:與黃庭堅(詩)合稱“蘇黃”,與辛棄疾(詞)合稱“蘇辛”,與歐陽修(散文)合稱“歐蘇”,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

2.寫作背景:元豐三年(1079年),蘇軾因作詩挖苦王安石新法(“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出獄后,被貶黃州團練副使。為排遣內心郁悶,他泛舟赤壁,先后寫下了前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三個月后,重游赤壁,寫下了《后赤壁賦》。

(三)、整體感知:

1.識讀:請學生朗誦課文,辨字形、字音。

2.評讀:分角朗讀第一段,分組朗誦第二段,全班讀第三段,勾疑難,疏通文意,“評點”重點文言字詞

3.概括段意:第一自然段:先寫黃泥坂夜游,為游赤壁作鋪墊。第二段:復游赤壁的所見所感

第三段:表達夜逢孤鶴和夢會道士兩件事。

4.想象一下,假如讓你以課文的內容來畫一幅《赤壁夜游圖》你會預備哪些景物?如何運用色彩?

明確:內容:月、水、風、舟

景物

色彩:淡雅朦朧

外貌、神態(tài)

整體效果:人與自

人物

活動

然之間是那樣和

(表達出來的感情)

諧親近

(四)朗讀全文,思索問題:蘇軾真的超脫了嗎?

(本部分由學生朗讀之后感知,文章中表達出來的感情。提問個別學生,讀后的感受,引導學生思索上述問題。)

(五)解讀內容

1、蘇軾的思想是矛盾的

(本部分由學生列舉證據(jù)說明蘇軾是否遺忘了官場上的那些事,而真正投入了山水田園之中;教師加以講解,列舉《東坡志林·雪堂問潘邠老》中的故事作進一步的說明)

2、《后赤壁賦》中,蘇軾如何掙扎?

(本部分由學生閱讀文本之后嘗試回答,依據(jù)學情,學生可能無法答得全面,教師要加以引導,與學生一起商量。)

3、學生共享緩解苦痛妙招

(本部分由教師提出問題:假如遇到困難,精神上感到很苦痛的時候,你會通過什么途徑來解決?請個別學生到黑板上寫下,并說出此招是否有效。旨在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理解蘇軾擺脫苦痛的方法是否有效,從而引出下一部分。)

4、掙扎的結果

(本部分由教師提出問題:蘇軾的方法有沒有效果?他得到解脫了嗎?然后學生依據(jù)課文任選一種方法來評價,寫下來。旨在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文本,理解文本,并由此得出自己的結論。學生評價之后,教師進一步進行講解,將本節(jié)課引向最終的結論:蘇軾的掙扎是不勝利的。)

(六)對前后賦結尾的商量

(本部分由教師提出問題:大家更喜愛前后賦哪個結尾呢?旨在讓學生暢談自己的感受與見解,教師了解學生的想法。)

(七)拓展延長:蘇軾告知我們——

(本部分引用《蘇東坡突圍》中的語段,旨在讓學生靜悟,感受蘇軾的精神世界。)

(八)布置作業(yè):反復誦讀課文

(作業(yè)設置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完內容之后再返回課文,靜靜朗讀,得出自己的感悟。)

六、具體教學過程

(一)、導入:請大家翻開課本,昨天我們已經(jīng)初步了解了這篇文章的內容,今日我們深入地對內容作進一步的分析。蘇軾在黃州寫下了“赤壁三文”,分別是《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后赤壁賦》,那么,蘇軾為何那么喜愛赤壁呢?請在“赤壁三文”中,找出相關寫景的句子來。

1、先來看《念奴嬌·赤壁懷古》,哪些句子是描寫赤壁景色的?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再來看《赤壁賦》,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我們再來瀏覽一下《后赤壁賦》,你能找出哪些是寫赤壁景色的句子嗎?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雖然蘇軾游赤壁的時間不一樣,但三篇文章中提到了赤壁的景色,你們覺得赤壁的景色美嗎?

赤壁的風景很優(yōu)美!

2、除此之外,蘇軾來這里游玩還有什么緣由?三國時候的“赤壁之戰(zhàn)”這里是主戰(zhàn)場。

其實,多數(shù)歷史學家不信任那里是真的打赤壁之戰(zhàn)的地方,他們認為,蘇軾懷古懷錯了地方。但是,我們不從歷史的角度看,而是從文學的角度看蘇軾的情懷,那么大文學家即便錯,也會錯出魅力來。這種魅力在于,在黃州、在兩次的赤壁游覽中,在這三篇詩文中,我們可以看到蘇軾在精神上經(jīng)受了一次洗禮。

(二)、朗讀全文(配樂)

前段時間我們學習了蘇軾的《定____》,他在風吹雨打中特別瀟灑地認為:“竹杖芒鞋輕勝馬”,所以我們覺得蘇軾超脫了,但是經(jīng)過昨天初步的學習,你們認為,他是真的遺忘了官場上的那些事,不再苦痛了嗎?蘇軾真的超脫了嗎?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來朗讀一下課文。

(三)、解讀全文

(一)提問個別學生:剛剛又朗讀了一遍,你的心情怎么樣?心情受蘇軾的影響,不太歡樂;剛開始很歡樂,后來不歡樂了。為什么?你覺得蘇軾還苦痛嗎?

這是一種感覺,但我們能不能找出一些證據(jù)來?哪些語句說明他還想著官場上的那些帶給他苦痛的事兒?《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能不能找到?“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前赤壁賦呢?能不能找到?“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庇纬啾诘臅r候,蘇軾想到了周瑜想到了曹操,想到了他們都能成就一番功業(yè),而自己卻處于貶謫之中,這輩子恐怕再也沒方法有所成就了,于是壯志難酬,英雄遲暮的落寞油然而生。這其實是一種對入世的渴望。但是我們知道,這種渴望能否得到滿足?現(xiàn)實是殘酷的,無法面對現(xiàn)實,于是蘇軾又想從莊子的思想中去尋求勸慰,進行自我療傷。所以,他的思想其實是矛盾的。

關于自己的這種矛盾,蘇軾自己其實是知道的?!稏|坡志林》中有一個小短文:《雪堂問潘邠老》。這個雪堂,我們已經(jīng)在后赤壁賦中見過了,蘇軾在山腰上得到了一個廢棄的園子,就修筑了墻圍上了它,作為房屋。因為是在大雪中建筑的,所以在四面墻上繪制了雪景,然后稱之為雪堂。這個小文章講的是,有一天蘇軾在雪堂中散步,有個客人來了,問他說:你是個閑散的人,還是個受束縛的人呢?說你是閑散的隱士你卻欲望太多,你是個想做隱士而不得的人,你如今像布袋里的刺猬,時不時的的扭動背部和兩肋。蘇軾聽后無言以答。

(二)在矛盾中苦苦掙扎,如何掙扎?正像這位客人所說的,蘇軾就像布袋里的刺猬,不時地掙扎,而我們這篇《后赤壁賦》所表達的也正是蘇軾這個掙扎的過程。蘇軾是苦痛的,那么他是如何掙扎,如何試圖擺脫這些苦痛的,他做了什么事?請大家閱讀課文,回答這個問題。(本部分由學生閱讀文本之后回答)

掙扎1:蘇軾渴望享受世俗,在世俗的享受中忘卻內心的凄苦與郁憤。良宵、佳肴、美酒、好友、賢妻,這就是蘇軾選擇的世俗之樂。顧而樂之,行歌相答,乃至于酒酣興高,復游于赤壁之下?;蛟S,這就是樂而忘憂。

掙扎2:這一次的赤壁之游,與三個月前的那一次有何不同?上一次有沒有登上赤壁?

沒有,只是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而這一次卻登上了赤壁,為什么要登上赤壁呢?就是渴望融入大自然,以此來忘卻現(xiàn)實中的苦悶。而文中有沒有寫到他登赤壁的過程呢?

“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p>

結合課文下的注解,看看這幾句是什么意思?詩人提起衣襟,登上陡峭的巖石,撥開茂密的草木,坐在像虎豹般的石頭上,登上形如虬龍似的古樹。攀上赤壁上鶻的巢穴,俯瞰下面的幽深激流。

這哪里是一般的旅游觀覽呢?他是在以對自己身體的折磨來到達忘卻苦痛的目的。而且,他還做了一件我們常人在極度苦痛時也會做的一件事,就是“劃然長嘯”。之后,他回到了船上,任意飄蕩。

掙扎3:詩人行文至此,你們覺得赤壁之行結束了嗎?(提問個別學生)假如結束了的話,這第三段是不是畫蛇添足的多余段呢?在游完了赤壁后,也可以說詩人是心潮澎湃啊,半夜夜闌人靜之時,觀察一孤鶴從他的船掠過,之后在夢境中,他遇到了一道士,與道士進行了對話。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那么,他夢見了什么,說明必定是日有所思。

那么,他為什么要想鶴和道士呢?鶴和道士有何象征意義?

(展示鶴的圖片),從圖中看,鶴形貌出眾,高貴優(yōu)雅。蘇軾在《放鶴亭記》中說:“蓋其為物,清遠閑放,超然于塵埃之外”,如此說來,鶴更是超然物外、自由自由的象征,傳奇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為鶴。

那么道士呢?我們在電視或武俠小說中看到的道士有何特征?他們成天到晚都在做一件什么事?

煉丹!煉丹事實上就是想成仙,還記得《赤壁賦》中有一句話講到想成仙的:“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確,此時的蘇軾境況窘困,心情苦悶,在現(xiàn)實中又找不到出路,只好借助“夢鶴仙境”尋求解脫,盼望能夠像在《赤壁賦》中提到的超脫塵世,遁入仙境。

商量:假如遇到困難,精神上感到很苦痛的時候,你會通過什么途徑來解決?請座位尾數(shù)是X的同學在黑板上寫上一條方法,一起共享,然后一起商量:這些方法有效嗎?

(三)掙扎的結果

蘇軾的方法有沒有效果?他得到解脫了嗎?大家依據(jù)課文任選一種方法來評價,然后把你的評價寫下來。留意要有理有據(jù)。

1、世俗之樂有沒有讓蘇軾忘卻苦痛?在赤壁上,詩人看到什么景色,發(fā)出了怎樣的感嘆呢?

詩人觀察了“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赤壁美景,發(fā)出了“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行復識矣”的感嘆。詩人從七月到十月隔了三個月,再游赤壁,這時赤壁的景色已經(jīng)發(fā)生了明顯的改變,江山的景象也變得難以識別。面對這種改變,不禁感嘆,這么短的時間內,江山已經(jīng)更改,那么人生短暫,年華似水,更是充滿了變數(shù)。所以,眼前的景象與美酒佳肴不但沒能讓他忘卻苦痛,反而是產(chǎn)生了無盡的感嘆。

2、那么,第2種掙扎,想融入大自然,是否勝利了呢?這一段,請一位同學來朗讀。提問:這位同學有沒有讀出的感覺?這種感覺應當是怎樣的?

“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為什么詩人會突然感到“悲”和“恐”呢?我們暫且不去想這個問題。大家說蘇軾是不是一個人去游赤壁的呢?不是,有二客。他們之間關系怎樣?

從一起喝酒一起行歌作答一起游赤壁,也可以說稱得上是知己吧。但是登上赤壁這兩個人有沒有一起?沒有?!吧w二客不能從焉”。為什么?

可能是因為攀登的過程太艱險了,他們也無法理解蘇軾的行為。而往更深處去想,在烏臺詩案的整個過程中蘇軾的那些焦灼那些困難那些擔驚受怕郁郁不平,這些東西哪怕是至親的人都無法真正懂得,更何況只是好伴侶。從這一層來講,蘇軾的“悲”傳達出來的觀點是可能就是一個永久的哲學命題:人,注定生來孤獨。

而蘇軾的恐又是從何而來?他一門心思地想融入自然,但是大自然又給了他怎樣的回應呢?

“山鳴谷應、風起水涌”,自然界用他的凄涼、陰森回應了蘇軾,于是他“凜乎其不行留也”。最終,他逃跑了,逃回了船上,這掙扎也宣告失敗。

3、鶴化道士,他確定是對人世間的一切都了然于心,他還來問蘇軾:“赤壁之游樂乎”,這很明顯有一種嘲諷的意味在里面。而自以為洞悉了道士的隱秘:“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還“嗚呼噫嘻”,頗為得意高興。但是道士卻“俛而不答,顧笑”,最終竟是不見了。由此可見,這鶴這道士也知道蘇軾并沒有獲得超脫。結尾八個字:“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相當迷茫,富有雙關的含義:外表上像是夢中的道士突然不見了,更深的內涵卻是蘇軾的前途、理想、追求、理想不知在哪里了,前方的路又在哪里呢?所以,蘇軾迷惘了。

(四)、對前后賦結尾的商量

大家還記得前赤壁賦的結尾嗎?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大家更喜愛哪個結尾呢?可以說,《后赤壁賦》的結尾并不如前赤壁賦那么美妙,前赤壁賦,蘇軾臨時得到了解脫,在舟中沉沉睡去。由此可見,大家也是盼望蘇軾能夠得到解脫的。

(五)、拓展延長

但我們可能沒方法體會到他背后掙扎的苦痛,值得勸慰的一點是,在這苦痛的掙扎中,蘇軾一步步地走向了成熟。余秋雨《蘇東坡突圍》的選段——“成熟是一種光明而不刺眼的光芒,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顏觀色的沉著,一種最終停止向四周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睬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冷淡,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p>

蘇軾告知我們,成熟與年齡沒有關系,但卻關乎經(jīng)受。雖然在逆境中的掙扎,并沒有使他超然物外,他的內心還是很苦痛的。在黃州四年,蘇軾盡管與佛道多有來往,但并沒有遁入空門或皈依道教,但是他最終卻是以一種現(xiàn)世的主動樂觀的人生看法去迎接生活給他的挑戰(zhàn)和磨礪。他的“了悟”就是回到人間,回到人間堅韌而樂觀的活著。所以,苦痛與主動并存,告知我們,一切的掙扎都是值得的。

最終,還是送一首小詩給大家《東坡》: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首詩歌,感受一下蘇軾的心聲吧。

(教師與全班同學朗讀詩歌。)

(六)、布置作業(yè):反復誦讀本文

這是一篇適合誦讀的文章,大家課后多讀,或者可以得到更多不一樣的感悟。

《赤壁賦》教學設計3

《赤壁賦》教案【教學目標】

一、學問教學點: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學問。

2.了解作品“以文為賦”、駢散結合的形式特點,鑒賞品味課文精致的語言。

3.了解運用的主客問答這一賦體的傳統(tǒng)手法,體會寫景、議論、抒情相結合以及虛實結合的寫作特點。

4.理解在曠達的風貌之下寄寓的悲憤苦悶的冗雜情感,了解其宇宙觀、人生觀中辯證、達觀成分的主動意義。

二、能力訓練點:

1培育學生通過誦讀體悟和鑒賞優(yōu)美、形象語言的能力。

2培育對精品詩文的整體把握能力,能知人論世、領悟文旨、理通思路,賞析表現(xiàn)手法,區(qū)分高低優(yōu)劣。

三、德育滲透點:

培育學生勇于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方法】

1介紹與課文相關的生平經(jīng)受,并把兩賦一詞結合起來理解,力求知人論世,較深入地

-可編輯-

把握的情感。

2反復誦讀課文,體會文章的語言與意境之美。

【課時支配】

兩課時。

一、第一課時,先誦讀全文,把握全文大意;體會景、事、情交融的藝術境界,把握課文情感進展的脈絡。

二、第二課時,重點誦讀主客問答部分,深思其中蘊涵的情感與哲理;比較閱讀。

【教學步驟】

一、導入

1烏臺詩案“烏臺”即御史臺?!稘h書·朱博傳》:“是時,兀御史府吏舍百余區(qū)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樹,常有野烏數(shù)千棲宿其上,晨去暮來,號曰朝夕烏。”后世便以御史府為烏府,御史臺為烏臺。由于這案的發(fā)起者都是御史臺的言官,故稱烏臺詩案。

而這些御史臺官員誣陷蘇軾的理由是他寫的一些詩文。最可笑的例子是王圭指著蘇軾歌詠檜樹的兩句:“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蜇龍知?!边@兩句詩被指稱為隱刺皇帝:“皇帝如飛龍在天,蘇軾卻要向九泉之下尋蜇龍,不臣莫過于此!”指控他“大逆不道”,幸虧神宗皇帝英明,說:“彼自詠檜,干卿何事?”這個罪名才不成立。

烏臺詩案在蘇軾的生命歷程中只是一個開始,以后這種文字冤案始終伴隨著他。蘇軾先后被貶至黃州、潁州惠州海南。

-可編輯-

在惠州他曾寫過一首《縱筆》詩,有“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的詩句,描寫自己在春風中酣美的睡眠。當朝宰輔章敦看到那兩句詩說:“原來蘇東坡過得這么舒適!”于是頒發(fā)了新的貶謫令,把他貶謫到海南。

中國古代有詩文“窮而后工”的說法,作家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不幸經(jīng)受往往成就了大量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蘇東坡突圍》,這篇文章主要講解并描述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后的生活經(jīng)受和心路歷程,這對蘇軾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打擊,可對中國文藝來說實在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經(jīng)過了這段煉獄般的經(jīng)受之后,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期間他的創(chuàng)作到達了巔峰,不僅有文學上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等千古名篇,而且有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的《黃州寒食帖》。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間如夢,一枕還酹江月。

二、寫作背景

熙寧九年十月,王安石變法受挫,變法動向發(fā)生逆轉,一些投機新法的分子,結黨營私,傾軋報復,耿直敢言的蘇軾成了官僚們政治傾軋的犧牲品。因為寫的詩因為挖苦新法而遭到逮

-可編輯-

捕。原來在蘇軾的詩文中曾流露過一些牢騷,表示過對新法的不同意見,那些奸佞的小人誣蔑他“包藏禍心”,把他投入大獄。

一位官員曾關在同一監(jiān)獄里,與蘇東坡的牢房只有一墻之隔,他寫詩道:

遙憐北戶吳興守,詬辱通宵不忍聞。通宵羞辱、摧殘到了其他犯人也聽不下去的地步,而羞辱、摧殘的對象竟然就是蘇東坡!幸虧親友的營救,年底,結案出獄,以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的名義被貶謫到黃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黃州,蘇軾一住就是五年,在這里他生計困難,在友人的關心下,開了幾十畝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號“東坡居士”。蘇軾在黃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對受到這樣殘酷的打擊感到憤懣、苦痛;另一方面,時時想從老莊佛學求得解脫。同時,在他躬耕農事與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暖和,增添了信念,他一方面表現(xiàn)了曠達自適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現(xiàn)實。他的前后赤壁賦正反映了這時的思想情感。被貶黃州之后的蘇軾已經(jīng)年過半百,他常來到赤壁,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寫下《赤壁賦》。

三、介紹賦的有關學問。

四、賦是一種專事鋪敘的用韻散文,介于詩歌與散文之間,講究文采,以鋪陳為能事。在漢代,賦往往用很長的篇幅,用許多華麗的詞藻。賦體經(jīng)受了長期演化的過程,進展到中唐,在古文運動影響下,賦又出現(xiàn)了散文化的趨勢,不講求駢偶,音律,句式參差,押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爽流暢的氣概,叫做文賦。象杜牧的《阿房宮賦》、蘇軾的《赤壁賦》都是文賦的佳作。

五、蘇軾

蘇軾,北宋文學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可編輯-

(1)“三蘇”。宋仁宗嘉佑二年,蘇軾中進士,受到當時文壇領袖歐陽修的欣賞。政治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實行變法,蘇軾因反對新法而外調杭州通判,轉任密、徐、湖州知州。元豐二年因挖苦新法的詩句,而被捕下獄,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因筑室于東坡而自號東坡居士。哲宗繼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親政,蘇軾再一次遭貶到惠州,后又到瓊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還,途中在常州病逝。所以說他仕途失意,命運多舛,生活上顛沛坎坷。

(2)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釋。早年就有輔君治國,經(jīng)世濟民的政治理想;對人生有一種放曠達觀的心態(tài);齊生死等是非的虛無主義觀念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文學上開一代詞風之先,在詩詞文賦上有輝煌成就。同時具有旁通書法繪畫、知音律、喜平話、懂園林藝術、精金石的曠世才華。

(3)蘇軾的文章如波瀾迭出,改變無窮,無論什么樣的題材,在他的筆下都表達得新奇貼切而又明白曉暢,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冻啾谫x》用古代散文的筆調寫賦,敘事,寫景,抒情,說理渾然一體,想象豐富,哲理深邃,有深厚的浪漫主義特色。

(4)林語堂對蘇軾有過特別好玩的評價:“一個不行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宏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伴侶,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個瑜珈修行者……”

五、課文正音、朗讀。

屬(zhǔ)客

窈窕(yǎotiǎo)

斗(dǒu)

馮(píng)虛御風

棹(zHào)

和(hè)歌

愀(qiǎo)然扁(piān)舟

無盡藏(zàng)相藉(jiè)

-可編輯-

明確: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妙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服心情,然后通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回答,文章的重點便轉移到生存看法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心情,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覺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情理交融,汪洋恣肆,當時就有“蘇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譽。

第一段──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段──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段──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段──隨緣而安的看法;

第五段──忘情塵世的灑脫。

六、第一段

描寫夜游赤壁的情景,呈現(xiàn)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蕩舟,把酒誦詩。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仙。從而為全文定下了一個悠揚和諧的基調。

1重點字詞

Ⅰ一詞多義

-可編輯-

(1)如

A.縱一葦之所如(往)

B.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好象)

C.孰視之,自以為不如(比得上)

D.如期完成(根據(jù))

(2)屬

A.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通“囑”,勸酒)

B.屬予作文以記之(通“囑”,叮囑)

C.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隸屬)

D.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親屬)

E.舉匏樽以相屬(通“囑”,勸酒)

F.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

Ⅱ通假字

(1)舉酒屬客(通“囑”,勸酒)

(2)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通“憑”)

Ⅲ特別句式

(1)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狀語后置)

-可編輯-

2內容分析

(1)蘇子的心情怎么樣?

樂甚

(2)為什么呢?

美景

(3)這幅景色給你什么樣的感覺?描述一下月夜秋景圖

時間: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地點:蘇子與客泛舟于赤壁之下。

景:

風——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秋江的澄澈,詩人的悠閑自得、怡然自樂的神情。

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露——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舟——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暢飲美酒,詠詩誦文,迎風賞月。

蘇軾這寥寥幾筆,就寫出了長江赤壁風月露舟的絢麗景色,請同學們邊讀邊體會的豪邁雄渾的氣魄、簡潔明快的文筆、朗朗上口的節(jié)奏。

-可編輯-

(4)“頌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指的是《詩經(jīng)。陳風》中的《月出》。這首詩描寫詩人見到月光下美人姣好的容貌和嫻雅的體態(tài),引起感情上的喜愛以及愛而不得的郁悶擔心。

(5)為什么吟詠的是這一首詩呢?我們接著看,緊接著描繪了什么?

(6)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芭腔病笔裁葱揶o手法?作用何在?

月亮從東山后面露出了臉,到斗宿和牛宿之間就徘徊不前了,一“出”,一“徘徊”,寫出月亮不易發(fā)覺的緩緩移動,以及對游人的依依眷戀和脈脈含情。

也反映出看月亮時愉悅的感受。

(7)在這個月光如水、氣候宜人的夜晚,泛舟于浩瀚無邊的江上,用了哪兩個字表現(xiàn)泛舟時的情景?的感受什么樣?

丟掉平日的顧慮重重,任由小船在江上漂泊,也是隨自己心靈壓力的一種釋放。一個“縱”把一葉扁舟在長江上順流而下,自由自由地隨江勢漂流的情景描繪得生動、逼真,同時也寫出了在船上隨江而行的興奮心情——小船呀,小船,你就像我那久被壓抑的心,在這大江里最終得到了解放,你隨便前行,愛怎么漂就怎么漂吧!同樣,“凌”它既是客觀的描述,寫出了小船在萬頃無邊的水面上騰越前進,也寫出了當時的主觀心情:現(xiàn)實生活中的苦惱和郁悶都讓它見鬼去吧,我的小舟凌空翱翔,我的心情是激越壯美的。

自由自由,如在無垠的太空中飛行;無拘無束,仿佛要遠離人世,升入仙界。,

3誦讀指導:要求讀出停頓、延長,把握其中的節(jié)奏。留意:表達的句子——平緩;描寫的句子——留意意境,在整體感受的基礎上進行誦讀;抒情的句子——留意要表達的情感,要讀出這種情感來。

-可編輯-

例如:以下句子誦讀時哪些地方需要延長?請同學找出來。

明確:“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這兩句話,是意境的基礎,與下文一致的語氣應當是安靜的。)“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誦讀,體會延長的作用,感受觀賞美景后的興奮。)“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誦讀時,應體會延長所表現(xiàn)出的壯闊激蕩的情感。)

七、第二段,寫飲酒放歌的快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簫聲起,悲意生。哀怨,喜愛,哭泣,申訴,潛龍舞,新婦泣,六個比方,渲染蕭聲的悲涼,主客觸景生情,由快樂轉為悲涼,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一)重點字詞

Ⅰ詞類活用

(1)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使動)

Ⅱ特別句式

(1)客有吹洞簫者(定語后置)

(二)

(1)基于上一段的自由自由和怡然自得,這一段開始就寫了什么心情?

-可編輯-

樂甚。

(2)用什么方式來表達快樂?

扣舷而歌之。

(3)怎么想到美人了呢?

古人用美人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妙理想的象征。

(4)遠隔千里怎么還想呢?被貶黃州怎么還惦記仕途呢?大家溝通一下

在遭受貶謫之后,依舊堅持對生活的執(zhí)著看法,堅持對朝廷政事的關懷,而不甘心沉淪。受到儒家思想經(jīng)世致用的影響,身在千里,心憂天下的一種責任感的表達。

(5)在樂背后有一種什么樣的心情?

面對江水之闊,宇宙之大,和自己的知音卻天各一方,難免產(chǎn)生有著隱隱的憂患淡淡的哀愁。所以我們說這一段的“樂”是苦中作樂。

(6)有歌者,是否有應和者?

是一種悲涼悲傷的調子。

(7)什么修辭手法來表現(xiàn)音樂呢?(強調使動用法)

舞幽之壑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8)歌是快樂的,而簫聲卻如此悲愁。此處有一個問題,從行文看,“主樂客悲”是明顯的,而正文前的提示卻說“力求排遣苦悶”,這個矛盾應當怎樣解決?請大家仔細思索之后

-可編輯-

商量,用簡潔的語句表達出來。假如有難度,可結合提示中“運用主客問答這一賦的傳統(tǒng)手法”這一句話思索。最終,引導學生認識到客的苦悶就是蘇子的苦悶,問答的過程其實就是蘇軾自身思索、排遣的過程。就在此處,的心情由樂轉悲了。

(三)誦讀提示

第2節(jié),留意這個樂極生悲的轉折點。(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一位客人吹起洞簫,悲戚的簫聲使大家“樂甚”的心情陡轉,一下跌落到心情的低谷,都隨著簫聲哀痛、苦痛。誦讀時,留意三個階段:第一,讀“樂甚”句,語速要快一些,這樣可以表達歡樂的心情。第二,“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句,語速可以漸漸放慢,心情由歡樂轉為安靜。將這句話作為下文“生悲”的過渡。第三,讀吹簫客人倚歌和之,傳出悲涼曲調時,語速要放得更慢,并且要注重重讀的字。如“可讀成“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八、第三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心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受。客人從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詩。世間萬物,英雄豪杰,不過是過眼煙云,隨著歲月的消逝而灰飛煙滅,風流散盡。想到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不禁悲從中來。

(一)重點字詞

Ⅰ一詞多義:固

-可編輯-

A.固一世之雄也(原來)

B.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險固)

C.固國不以山溪之險(使動,使……穩(wěn)固)

D.汝心之固,固不行徹(頑固)

Ⅱ通假字:

(1)舉匏樽以相屬(通“囑”,勸酒)

(2)山川相繆(通“繚”)

Ⅲ詞類活用:

(1)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名作狀)

(2)順流而東也(名作動)

(3)侶魚蝦而友麋鹿(意動)

Ⅳ特別句式:

(1)何為其然也(賓語前置)

(2)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

(二)本段分析

(1)蘇子的心情有改變嗎?正襟危坐,何為其然也?

(2)這一段什么作用呢?

-可編輯-

這一段發(fā)問是承上寫“樂”,啟下寫“悲”。

(3)客首先想到哪位歷史人物?

(4)用曹操和誰來作對比?

(5)寫曹操的用筆重點在哪里?“客”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慨?

寫主客問答,主要是“客”的感慨,闡發(fā)了懷古傷時之情,感情色彩甚為哀痛。(感情之悲緣由:一是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寫曹操不是為了說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為了突出像他這樣既是英雄又是詩人的人物最終歸于“空虛”。

(6)渺小到什么程度?

景物是曹詩中所描繪的情狀,“赤壁”又是當年曹操戰(zhàn)敗的地方,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到了曹操。當他志得意滿,趾高氣揚,在船頭對江飲酒,橫握長矛吟詠自己的詩篇,這么一個“一世之雄”尚且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又何況我們這些失意的小人物呢?從他們當時的狀況來看,既不在中央朝廷,也不在地方官署,也談不到事業(yè)上有什么建樹,就顯得更加的微缺乏道了。

(7)二是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

(8)三是要擺脫現(xiàn)實逆境。那只是不切實際的空想,因此悲傷愁苦?!翱汀蓖ㄟ^幾番對比,表達了人生短促無常的感慨。

(9)總結:客的回答重復了一個前代人重復的永久主題:感慨人生苦短。

《赤壁賦》教學設計4

一、說教材

《赤壁賦》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一單元的課文都是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這個單元的課文不僅描繪了優(yōu)美的山川風物,而且融情于景,將的個人情感與志趣融入寫景之中。《赤壁賦》是一篇包含著抒情與說理的文章,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妙景色和泛舟飲酒賦詩的舒服心情,然后通過一曲極其哀怨的蕭聲,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問答,二人商量了“改變與永久”的辯證哲理,表達了豁達樂觀的精神。

二、說學情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已有的學問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根據(jù)與出發(fā)點。高一年級的學生語文學問有了肯定的積累,但是本文的學習對他們來說仍有難度。特殊是文章中關于“改變與永久”的辯證哲理這一部分內容的理解,很難弄懂。該階段的學生在文言詞匯上有肯定的積累,但是單獨處理文章還存在肯定困難,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文章。

三、說教學目標

因此,基于教材和學情,我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基本理念出發(fā),設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解決文章生字詞,學習文言詞匯。

2、通過自主讀文、商量、溝通等過程,體會和客人的情感改變。

3、體會樂觀豁達的人生看法,感受文章闡釋的“改變與永久”的真理。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理解課文內容,從中體會主人公情感改變?yōu)槲业慕虒W重點,體會樂觀豁達的人生看法,感受文章闡釋的“改變與永久”的真理為我本堂課的教學難點。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xiàn)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中我采納多媒體幫助教學法、朗讀法和小組商量法。

那么接下來我將著重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huán)節(jié)。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有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fā)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睘榱思ぐl(fā)學生的主動性,更好地獲取新學問。我的導入將會設置情境,播放王菲的《清風徐來》,這首歌中有一句歌詞——“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問一問同學們這句話的出處,由此引入課題《赤壁賦》,帶著同學們一起看看這句話背后蘊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并順勢板書課題。

(二)初步感知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闭b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加強誦讀習慣的培育,對領悟感情,品味文章語言,增添文章語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課伊始,我會讓同學們首先自讀課文,圈點勾畫出不認識的生字詞和難以理解的文言詞匯,然后講解文章中的文言詞匯。在解決了字詞的困難后,我將從指導誦讀入手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我會讓他們結合課下解釋和工具書,梳理一下文章內容,理解課文大意,進而可以提問學生: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問題的設置,完全將學生置于閱讀的主體地位。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聽和讀,理清文章脈絡,消化重點詞句,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旨。

(三)深入研讀

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與學的過程就是面對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些問題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現(xiàn)象,可能是前后認知的矛盾,還可能是需要挑戰(zhàn)的逆境。為此,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將用多媒體展示出這樣幾個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將課堂放手給學生,同桌探討,課文的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內容?這個問題的設置,能夠培育學生把握重要詞句以及歸納概括的能力,同時為后文的敘事抒情做下鋪墊。

接下來是對課文更為細致地品讀,主要思索這樣一個問題:閱讀第二自然段,找出重點字詞句,小組內說一說描寫了什么樣的歌聲和蕭聲,這樣描寫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通過學生小組間探討,得出,第二段通過“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這句話,描寫了一幅這樣的畫面:有會吹簫的客人,配著節(jié)奏為歌聲伴和,洞簫的聲音嗚哽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傾訴,余音在江上回蕩,像細絲一樣連續(xù)不斷。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為之飲泣。這句話是對蕭聲的具體描寫,寫出了蕭聲的哽咽,哀怨。為下文提出疑問,做出回答奠定了情感基礎。

接下來針對課文的三四自然段我會提出問題,首先請同學們依據(jù)全文,說說哪些段落闡釋了文章哲理?又闡述了怎樣的文章哲理?學生通過閱讀可以得出:三四兩段闡述了文章哲理,寫主客問答,第三段寫了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表現(xiàn)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第四段是蘇軾針對客關于“人生無?!钡母锌磉_自己的見解,以寬慰對方,表現(xiàn)了蘇軾主動樂觀的人生看法。基于此,我緊接著讓學生體會,的心情在文中有著怎樣的改變?學生通過對于課文的學習可以總結得出:最開始游玩赤壁有著月夜泛舟的的舒服;進而由蕭聲懷古傷今,突現(xiàn)悲郁之情;最終通過與客人的對話,明白了改變與永久的哲理,再次呈現(xiàn)了蘇軾樂觀曠達的心境。到此,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已基本完成。

(四)穩(wěn)固提高

在此環(huán)節(jié)主要通過開放式的問題來深入對文章的理解以及實現(xiàn)對人文性的實踐。通過同學們對課文主旨及的人生看法的理解,可以讓同學們結合生活閱歷來談一談自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學生可以依據(jù)自己的經(jīng)受、理解不同進行回答。

(五)小結作業(yè)

課堂小結是對本堂課所學學問的.穩(wěn)固,我會結合學生所談感受,再次總結本堂課的主要內容,強化本文的主旨情感。

課后作業(yè)是教與學的交匯點,是與課堂學習內容的對話。我盼望通過作業(yè)的布置,強化學生對本文的理解,并能夠為下節(jié)課的學習做下鋪墊。

基于此,我會讓同學們能夠將本篇課文寫成一篇小散文,再次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七、說板書設計

《赤壁賦》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了解蘇軾,了解蘇軾的人生感悟,提倡主動的人生看法;

2、體會本文詩情、畫意、理趣完善融合的藝術特色;

3、探討本文中的人生哲理,從中得到啟發(fā)。

教學重點:

1、學習和積累有關的文學常識,把握本文的實詞、虛詞、通假字及特別句式等;

2、指導學生體味其用詞的精練精確和生動形象,培育學生通過誦讀體悟和鑒賞優(yōu)美、形象的語言的能力。

教學難點:體會本文詩情、畫意、理趣的完善融合

教學方法:串講+探究、鑒賞

課時支配:2課時

課前預備:

1、學生預備

(1)利用學習小組搜集相關資料,了解蘇軾的生平,著重了解被貶赤壁這段經(jīng)受及與之有關的材料,了解赤壁的歷史,關于賦的簡潔學問等。

(2)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籍解決字詞問題,并歸納文章的字詞。

2、教師預備

(1)若用多媒體教學,收集資料,制作好多媒體教學課件。

(2)預備好相關的穩(wěn)固練習課前課中課后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人生是由不連續(xù)的幸與不幸組接而成的。當不幸降落時,我們應當如何面對呢?是自怨自艾,消極的躲避還是樂觀豁達的主動面對呢?其實所謂幸與不幸,是與非,只是看問題角度不一樣而已。當我們學會珍惜不幸的價值時,它就是我們人生的財寶。今日,我們要學習的《赤壁賦》,是一篇面對人生不幸的文章,讓我們一起去看看,處于人生底谷的蘇軾是如何去面對的。

二、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詩人,畫家,書法家。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并稱“三蘇”。21歲中進士,一生仕途坎坷。正是人生的苦難造就了這位“古今第一才子”的文學成就,而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創(chuàng)了豪放派詞風,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為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我們今日要學的《赤壁賦》,就是他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寫作背景

元豐三年(1079年),蘇軾因作詩挖苦王安石新法(“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出獄后,被貶黃州團練副使。在這里,為排遣內心郁悶,他常常來赤壁磯游覽眺望,或泛舟江中。他先后寫下了前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這些名篇?!冻啾谫x》在我國文學藝術有著深遠的影響。

四、文體簡介

1、這篇文章的體裁是“賦”。賦體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后期,到了漢代才形成確定的體制,這是賦的淵源。賦體的流變大致經(jīng)受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各個階段。

2、關于賦的特點:賦在藝術表現(xiàn)上注重鋪陳、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內理。在語言上使用新穎秀麗的辭藻。另外賦也講究聲韻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與詩歌的韻律、節(jié)奏結合在一起。借助長短錯落的句子,敏捷多變的韻腳以及排比、對偶的調式,形成一種自由而又謹嚴、流淌而又凝滯的文體,既適合散文式的鋪陳事理,又能保存肯定的詩意

五、解讀課文

(一)聽錄音朗誦或齊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思路,留意字詞的讀音與朗讀的節(jié)奏。

(二)理清思路,學生商量回答

全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妙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服心情,然后通過客人洞蕭吹奏的極其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間的問答,文章重點轉到關于人生看法的論辯上。全文有詩情、畫意,哲理,表達了曠達樂觀的處世看法上。全文共分五段。

第一段,描寫夜游赤壁的情景,呈現(xiàn)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蕩舟,把酒誦詩。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仙。從而為全文定下了一個悠揚和諧的基調。

第二段,寫飲酒放歌的快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簫聲起,悲意生。哀怨,喜愛,哭泣,申訴,潛龍舞,新婦泣,六個比方,渲染蕭聲的悲涼,主客觸景生情,由快樂轉為悲涼,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第三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心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受??腿藦难矍暗拿髟隆⒔?、山川,想到曹操的詩。世間萬物,英雄豪杰,不過是過眼煙云,隨著歲月的消逝而灰飛煙滅,風流散盡。想到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不禁悲從中來。)

第四段,寫丟開個人的愁懷,觀賞大自然奇妙風光和豁達開朗的心情,(“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寫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界的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不變的,用不著羨慕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而應保持曠達樂觀的看法。)

第五段,寫客人轉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這個結尾意味深長,既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歡樂,又是向政敵的一種示意:我雖然遭受迫害,貶謫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并不錯,既不孤獨也無苦惱。這事實上是一種__。)

教師點撥:第一節(jié)——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jié)——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jié)——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jié)——隨緣而安的看法

第五節(jié)——忘情塵世的灑脫

感情的改變是:樂——悲——樂

1、具體品讀課文

(1)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一段,依據(jù)第一段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