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專用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模塊3文化發(fā)展歷程第13單元第26講課題2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學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頁
山東專用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模塊3文化發(fā)展歷程第13單元第26講課題2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學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頁
山東專用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模塊3文化發(fā)展歷程第13單元第26講課題2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學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頁
山東專用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模塊3文化發(fā)展歷程第13單元第26講課題2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學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頁
山東專用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模塊3文化發(fā)展歷程第13單元第26講課題2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學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模塊3文化發(fā)展歷程第13單元一、新文化運動1.背景物質基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中國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發(fā)展思想基礎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同等、博愛等思想進一步傳播,資產階級要求沖破封建思想牢籠,實行民主制度客觀因素袁世凱幻想復原帝制,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尊孔復古的逆流2.興起標記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宣揚民主與科學,揭開新文化運動的序幕旗手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蔡元培等陣地《新青年》(主要陣地),北京高校(活動基地)3.內容: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4.影響前期①新文化運動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性質),動搖了專制思想的統(tǒng)治基礎(最大功績)。②民主與科學思想得到弘揚,促進了民眾的覺醒。③是一場全面的文化轉型運動,對中國的政治、思想、倫理、文學、藝術等方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④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旺盛后期為馬克思主義傳播創(chuàng)建了有利條件,推動了五四運動的發(fā)生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1.緣由(1)新文化運動的開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chuàng)建了有利條件。(2)一戰(zhàn)期間,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fā)展,無產階級力氣有所壯大。(3)十月革命的成功,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4)五四運動爆發(fā),大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2.過程(1)第一階段:馬克思主義思想傳入中國。①1918年,李大釗發(fā)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成功》等文章,領先舉起社會主義大旗。②1919年,李大釗發(fā)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比較全面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2)其次階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chuàng)立社團一批探討馬克思主義的社團出現(xiàn)思想轉變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等一批先進中國人成為馬克思主義者面對工人創(chuàng)辦工人補習學校,出版《勞動界》《勞動者》等刊物3.影響: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礎,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新文化運動的開展(1)背景、緣由①對辛亥革命失敗緣由的苦痛反思。②人們相識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鞏固,中國的狀況依舊黑暗,根本緣由在于缺乏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大多數(shù)國民的頭腦仍被專制和愚昧所束縛。(2)主見①要擁護“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jié)、舊倫理、舊政治。②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③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3)影響①在《新青年》的有力推動下,各地擁護新文化運動的刊物紛紛出版,使全國報刊面貌為之一新。②婦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號的提出,也使這場運動所涉及的內容遠比辛亥革命時期更為廣泛和深刻。陳獨秀的政治志向陳獨秀等提倡“民主”的干脆目的,并非馬上創(chuàng)建民主政治制度,而是傳播西方資產階級的民主自由觀念,進行民主自由觀念的啟蒙,為民主政治營造社會基礎,從根本上動搖封建主義的根基。——聶家華、劉洪森《中國近代史綱》[思維激活]史料體現(xiàn)了陳獨秀進行思想啟蒙的政治志向。?探究五四運動前后新文化運動的比較史料一忠孝節(jié)義,奴隸之道德也;輕刑薄賦,奴隸之華蜜也……固有之倫理、法律、學術、禮俗,無一非封建制度之遺……吾寧忍過去國粹之消亡,而不忍現(xiàn)在及將來之民族,不適世界之生存而歸殲滅也……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并重?!惇毿恪毒锤媲嗄辍?1915年)[史料二]下表為《新青年》中所關注的部分大事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歷史事務提及次數(shù)新文化運動44五四運動45辛亥革命47巴黎和議/凡爾賽/和平大會議87復辟/籌安會/袁世凱稱帝133十月革命/俄國革命287歐戰(zhàn)/世界大戰(zhàn)/歐洲斗爭/世界斗爭448——彭春凌《近代思想史探討》(1)史料一反映陳獨秀的思想主見,史料中“吾寧忍過去國粹之消亡”指全面批判中國傳統(tǒng)文化?!爱斠钥茖W與人權并重”指提倡科學與民主。(2)史料二《新青年》雜志所關注的大事變更體現(xiàn)了當時思想界的變更。史料中“新文化運動”提及44次,指宣揚民主科學思想。“十月革命/俄國革命”提及287次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1)依據(jù)史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并指出新文化運動的實質是什么?(2)依據(jù)史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指出《新青年》反映的思想主見的變更,并分析這種變更的國際因素。[提示](1)內容:提倡民主和科學、提倡新道德、提倡新文學。其中民主與科學是前期運動的指導思想和核心。實質:反映了宣揚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思想。(2)變更:由宣揚民主科學到宣揚馬克思主義。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晃鞣搅袕姴活欀袊磳?,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讓給日本;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給中國人民指出了正確方向。五四運動前后新文化運動的比較(1)相同點:都是當時社會先進思潮的主體成分;開展的目的都是為了探究改造中國之路;都大大解放了人們的思想。(2)不同點①內容不同:前者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后者以多種新思想,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為主要內容。②目標不同:前者以反封建斗爭為主;后者雖仍具有反封建性,隨著新文化運動陣營的分裂,變成了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的斗爭。③性質不同:前者是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的思想運動,后者是新民主主義性質的思想解放運動,代表了先進文化的發(fā)展方向,并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打算了思想條件。立足家國情懷相識新文化運動對當今文化創(chuàng)新的啟示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詩界革命”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成就最大的是黃遵憲……他堅決反對傳統(tǒng)詩壇的擬古主義,提出“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的現(xiàn)實主義觀點,明確提倡以白話入詩……反映甲午斗爭前后40年的歷史風云,歌頌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熱忱,是黃遵憲詩歌中光輝照人的部分,也是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旋律……黃遵憲的詩中還有大量描寫西方新事物、新思想的內容,令人耳目一新。——摘編自鄭師渠主編《中國文化通史》材料二胡適強調,“白話是我們老祖宗的話”“自宋代之語錄,元代之小說,至于今日,且千年矣”。文言文束縛了情感的表達,是中國封建文化和專制思想的干脆表現(xiàn),影響新思想的傳播,必需用白話取代文言,這不僅僅是語言工具的革命,而且是中國人的思維的革命。文學革命不會一蹴而就,只有容忍作家進行文學體裁的嘗試,才能一點一滴地完成。這場文學革命運動更新了中國的舊文化,形成了中國的文藝復興?!幾郧f森《胡適的文學革命理念》(1)據(jù)材料一,概括黃遵憲詩歌創(chuàng)作的特點。(2)據(jù)材料二,概括胡適的文學革命理念,并結合所學學問加以評價。[解析]第(1)問,依據(jù)材料一中的省略號分層,然后概括每一層的層意即可。第(2)問第一小問,依據(jù)材料二信息分層概括即可。其次小問,結合材料從進步性和局限性兩個方面評價。[答案](1)特點:反映現(xiàn)實;提倡白話入詩;歌頌反帝愛國熱忱;反映西方新事物、新思想。(2)理念:白話文是中國傳統(tǒng)的語言工具;文言文是封建思想文化的象征;應用白話文來取代文言文;文學革命是思維層次上的變革;文學革命應當是漸進的過程。評價:推動文學發(fā)展;促進思想解放(沖擊封建傳統(tǒng)思想);推動新文化運動深化。全盤否定文言文的成就,具有肯定片面性。新文化運動對當今文化創(chuàng)新的啟示(1)政權鞏固和社會進步必需有先進文化的有力支撐。(2)堅持先進文化方向,必將推動文化進一步創(chuàng)新和向縱深發(fā)展。(3)文化創(chuàng)新必需廣泛汲取外來優(yōu)秀文化,并與傳統(tǒng)文化融為一體。(4)文化創(chuàng)新必需由駕馭了先進文化的學問分子為先導。(5)必需切實發(fā)揚民主,完善法制,崇尚科學,提高國民文化素養(yǎng)。[新高考·選擇性考試示范]命題點:早期馬克思主義思想(2024·湖北選擇性考試模擬·8)曾有早期馬克思主義者指出:“資本國在中國培植的經濟勢力,早已根深蒂固,顛撲不破……(中國)要想發(fā)展資本主義和各資本國為經濟斗爭,唯恐要糟到極點了?!弊髡哒J為()A.中國國民經濟結構嚴峻失衡B.民族工業(yè)發(fā)展獲得有利條件C.資本主義無法解決中國問題D.軍閥利用帝國主義維持統(tǒng)治[嘗試解題]________C[依據(jù)“(中國)要想發(fā)展資本主義和各資本國為經濟斗爭,唯恐要糟到極點了”可以看出,作者認為中國想通過發(fā)展本土的資本主義抗衡西方國家,是不行能的,即在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是不行能的,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反映中國的經濟結構問題,解除A項;依據(jù)“資本國在中國培植的經濟勢力,早已根深蒂固,顛撲不破”可得出民族工業(yè)受到外國資本主義的壓迫,因此不是有利條件,解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xiàn)軍閥及其與帝國主義的關系,解除D項。][全國卷·新情境考法借鑒]【考法示例】還原社會情境,敏捷考查新文化運動時期主流思想的轉變(2024·全國Ⅰ卷·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學”“同等”“民主”等詞出現(xiàn)頻次大體相當;1919-1922年,“民主”出現(xiàn)次數(shù)不到“科學”的1/10,不及“革命”的1/20。這種變更可說明()A.新文化運動主流思想發(fā)生轉變B.國民革命運動受到民眾普遍擁護C.資本主義政體模式被學問界否定D.中國社會主要沖突發(fā)生變更知情境:1915—1918年和1919-1922年兩個時間段內《新青年》雜志詞語出現(xiàn)頻率的變更。明立意:以流行詞語出現(xiàn)頻次的變更為切入點,考查學生的歷史說明等核心素養(yǎng)。抓關鍵:“1919-1922年”“不及‘革命’的1/20”是主要思索角度。理思路:解答本題首先看時間“1919-1922年”,此時屬于新文化運動后期;其次思索為什么“革命”一詞出現(xiàn)次數(shù)如此之多?依據(jù)以上兩點再結合所學學問可想到,這一階段新文化運動的主流是宣揚馬克思主義,于是答案(A項)就出來了?!菊骖}體驗】1.新文化運動中陳獨秀的思想(2024·全國Ⅲ卷·29)1916年1月,陳獨秀在《青年雜志》撰文稱:“個人之人格高,斯國家之人格亦高。個人之權鞏固,斯國家之權亦鞏固。而吾國自古相傳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陳獨秀意在()A.主見國家至上 B.批判封建倫理C.反對西方民主 D.傳播馬克思主義B[題干中陳獨秀強調個人人格與權利對國家的重要性,而中國傳統(tǒng)封建倫理忽視了個人的權利與人格,再結合所學新文化運動的學問可知,陳獨秀意在批判傳統(tǒng)封建倫理,故B項正確;材料中陳獨秀更強調個人的人格與權利,而非國家至上,解除A項;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深受西方思想影響,他提倡西方民主,解除C項;1917年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才起先在新文化運動中傳播,時間不符合,解除D項。]2.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2024·全國Ⅲ卷·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指責工讀互助等社會改良活動,認為“零零碎碎的救濟”“無補大局”,主見對社會進行“根本改造”,走進工廠,深化工人群眾。這表明當時()A.民主與科學觀念廣泛傳播B.實業(yè)救國運動如火如荼C.馬克思主義影響日益增加D.批判傳統(tǒng)禮教成為共識C[材料指責社會改良活動,并不主見用民主與科學觀念改良中國,故A項錯誤;材料主見依靠工人群眾,“對社會進行‘根本改造’”,與實業(yè)救國運動無關,故B項錯誤;馬克思主義主見依靠工人階級改造社會,因此材料中的主見反映出馬克思主義影響日益增加,故C項正確;材料反映出馬克思主義影響日益增加,與新文化運動批判傳統(tǒng)禮教無關,故D項錯誤。][模擬題·培素養(yǎng)仿真演練]1.(2024·德州高三期末)1916年初,陳獨秀撰文說:“吾國年來政象,唯有黨派運動,而無國民運動也。”希望中國的青年人能夠像法蘭西革命那樣,成為“強有力之國民,使吾國黨派運動進而為國民運動”。陳獨秀旨在()A.喚醒青年的公民自覺B.批判封建倫理道德C.傳播馬克思主義學說D.創(chuàng)立無產階級政黨A[題干述及的時間點是“1916年”,說明陳獨秀所發(fā)表的文章處于新文化運動前期,由題干材料可知,陳獨秀撰寫該文章的目的在于喚醒青年人的公民自覺意識,故選A項;題干之意主要論述陳獨秀希望“中國的青年人”成為“強有力之國民”,然后進行“國民革命”,未涉及封建倫理道德問題,解除B項;依據(jù)所學學問可知,在新文化運動后期,馬克思主義起先在中國廣泛傳播,這與題干時間不符,解除C項;題干的著重點在于論述喚醒中國青年人的重要性,未提及建立政黨問題,解除D項。]2.(2024·樂山調研)《新青年》創(chuàng)刊之初,宣揚科學與民主,介紹西方思想,卻沒有受到關注,不得不休刊。復刊后,對孔教綻開猛攻,在國內引起劇烈反響。《新青年》影響力增加主要得益于()A.資本主義迅猛發(fā)展 B.順應社會時局變更C.儒家思想地位動搖 D.巴黎和會引發(fā)關注B[中國封建思想深厚,束縛人民,因而抨擊孔教,解放人民思想得到人們支持,故選B項;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快速是在一戰(zhàn)期間,時間不符,解除A項;C項是新文化運動影響,解除;巴黎和會和五四運動有關,解除D項。]3.(2024·郴州一模)20世紀20年頭郭沫若出版《中國古代社會探討》,把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貫徹到史學探討中,把鴉片斗爭前的中國歷史分為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創(chuàng)建了一個唯物史觀的中國古代文化體系。這一文化體系構建可以用來說明當時()A.馬克思主義史學探討方法得到傳播B.歷史探討成為民國時期的顯學C.各行各業(yè)意識到資本主義社會弊端D.學術探討與國際前沿緊密結合A[20世紀20年頭,郭沫若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探討史學,劃分中國歷史發(fā)展階段,創(chuàng)建出一個唯物史觀的中國古代文化體系,可以用來說明當時馬克思主義史學探討方法得到傳播,A項正確;郭沫若個人的史學探討成果不能說明歷史探討成為民國時期的“顯學”,B項錯誤;郭沫若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探討中國古代史,不能說明“各行各業(yè)”意識到“資本主義社會弊端”,C項錯誤;20世紀20年頭“中國古代文化體系”的構建不能說明當時中國的學術探討與“國際前沿緊密結合”,D項錯誤。]4.(2024·衡水聯(lián)考)1919年7月,胡適在《每周評論》發(fā)表文章指出,“空談好聽的‘主義’,是極簡單的事”,奉勸人們“多多探討這個問題如何解決,那個問題如何解決”,不要高談主義。這實質上是()A.新文化運動陣營分化的反映B.阻擋西學在中國的傳播C.反對用馬克思主義改造中國D.提倡徹底推翻軍閥統(tǒng)治C[胡適主見的“多多探討這個問題如何解決,那個問題如何解決”實質是一種改良主義思想,而其所說的“主義”則是指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主見用革命的手段推翻舊社會,建立新社會,因而胡適是反對所謂的“主義”的,故選C項;胡適與李大釗之間的問題與主義之爭才是新文化運動陣營分化的反映,題干沒有提到李大釗的主見,解除A項;胡適反對高談主義,但不反對西學在中國的傳播,解除B項;胡適主見改良,而不是革命,所以不行能徹底“推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