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九單元二戰(zhàn)前的世界——20世紀現代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調整[時空坐標單元概覽][階段特征]俄國十月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1917-1945年)是世界現代史的第一個階段,兩種社會制度并存是這一階段的典型特征。[時空坐標][整體感知]eq\x(政治)—十月革命的勝利使馬克思主義從理想變?yōu)楝F實,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礎,開創(chuàng)了兩種社會制度并存與競爭的時代。eq\x(經濟)—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建立:十月革命后,蘇俄(聯(lián))開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調整:面對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美國實行羅斯福新政,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開創(chuàng)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新模式。eq\x(文化)—現代主義文學和藝術興起,突出表現了生產力高度發(fā)展背景下人類精神世界的空虛和迷茫,著力描述人類非理性的一面。影視藝術獲得迅速發(fā)展,電影進入有聲電影階段,電視發(fā)明。第27講俄國十月革命和蘇聯(lián)社會主義建設(對應學生用書第219頁)考點1eq\a\vs4\al(|)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識記—基礎知識梳理]一、歷史背景——革命前夜的“火星”1.俄國帝國主義特征 伴隨著1861年農奴制改革的完成,俄國開始走上資本主義發(fā)展道路,并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壟斷資本對西歐資本有極大依賴性。2.列寧主義誕生 (1)背景 ①俄國在備受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制約的同時,國內壟斷資本對無產階級的無情剝削使矛盾急劇尖銳。 ②俄國群眾性工人運動日益高漲,急需一個革命政黨的領導。 ③1900年,列寧創(chuàng)辦了《火星報》,從思想上和組織上做好了建黨的準備。 (2)誕生標志: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召開,宣告了布爾什維克黨的誕生,標志著列寧主義的誕生。二、革命進程——帝國大廈的坍塌和世界歷史的新紀元1.二月革命 (1)原因:一戰(zhàn)中俄國的失利,進一步暴露了沙皇政府的腐敗無能;戰(zhàn)爭的破壞造成俄國經濟瀕于崩潰,國家局勢日益惡化;布爾什維克黨的宣傳和發(fā)動。 (2)結果: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 (3)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4)影響:形成了兩個政權,即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工兵代表蘇維埃并存的局面。2.革命形勢的發(fā)展 (1)《四月提綱》:提出使政權轉到無產階級和貧苦農民手中的任務。 (2)七月事件:說明和平發(fā)展已不可能,布爾什維克黨召開第六次代表大會,制定了武裝起義的方針。3.彼得格勒起義 (1)起義機構的建立:1917年10月,布爾什維克黨中央會議通過起義的決議,并成立了公開領導起義的機構——軍事革命委員會。 (2)過程:1917年11月6日起義開始,至7日上午,整個首都幾乎全部落入起義者手中,7日晚開始攻打冬宮。4.第一個工農政權的建立 (1)1917年11月7日晚,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在斯莫爾尼宮開幕,通過了列寧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宣告各地全部政權一律轉歸工兵農代表蘇維埃。 (2)通過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成立了以列寧為首的世界上第一個工農蘇維埃政府,宣告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三、歷史意義1.國內意義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為把俄國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強國和實現國家現代化創(chuàng)造了重要前提。2.世界意義 沖破了世界帝國主義陣線,為國際無產階級樹立了斗爭的榜樣,開辟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和實踐指導力量。 [輕巧識記]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選修融會]一、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選修3)1.歷史背景 (1)20世紀初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一個整體,各地區(qū)之間的聯(lián)系日益加強。 (2)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經濟政治發(fā)展的不平衡加劇,帝國主義國家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的斗爭空前激烈,形成了兩大軍事集團。 (3)20世紀初生產力的迅速發(fā)展和科技的飛速進步。 (4)歐洲軍國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盛行,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斗爭愈發(fā)激烈。2.戰(zhàn)爭進程階段時間主要戰(zhàn)役(事件)影響爆發(fā)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zhàn),德、法、英、俄相繼投入戰(zhàn)爭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第一階段1914年馬恩河戰(zhàn)役“施里芬計劃”破產第二階段1915—1916年凡爾登戰(zhàn)役、索姆河戰(zhàn)役、日德蘭海戰(zhàn)戰(zhàn)爭主動權轉移到協(xié)約國一方第三階段1917—1918年美、中等國對同盟國宣戰(zhàn)同盟國相繼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3.后果和影響 (1)后果: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和災難;英法削弱,歐洲國際地位下降;美日崛起;俄國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 (2)影響:推動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亞非拉地區(qū)的民族解放運動;是新技術發(fā)展的催化劑;政府機構改變了職能;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二、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下的世界(選修3)1.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 (1)構成 ①凡爾賽體系:《凡爾賽和約》《圣日耳曼條約》等條約。 ②華盛頓體系:《四國條約》《五國條約》及《九國公約》。 (2)實質:帝國主義國家安排的戰(zhàn)后世界政治體系。2.《非戰(zhàn)公約》 (1)主要內容:規(guī)定了和平解決國際爭端或沖突的原則。 (2)積極作用 ①有利于鞏固歐洲的和平秩序。 ②是第一次提出放棄把戰(zhàn)爭作為國家政策的國際條約,其尊重和平、摒棄武力的思想,有一定進步意義。 ③為和平解決國家之間的爭端,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礎。 (3)局限性:列強借助“保留條件”,為以后發(fā)動戰(zhàn)爭埋下了伏筆。3.國際聯(lián)盟 (1)主要活動:恢復戰(zhàn)后歐洲經濟;處理國際爭端和裁軍;加強國際合作。 (2)歷史地位 ①促進了各國的交往和聯(lián)系。 ②沒有給世界帶來持久的和平。三、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締造者列寧(選修4)1.主要活動 (1)創(chuàng)建布爾什維克黨,形成列寧主義。 (2)二月革命后,發(fā)表《四月提綱》,提出全部政權歸蘇維埃;領導十月革命,建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3)實行“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渡過了經濟困難。 (4)晚年對十月革命和蘇俄社會主義建設理論進行了重大探索。2.評價 (1)是國際無產階級的偉大領袖,繼承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 (2)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為世界人民指明新方向。 (3)用實踐經驗證明了社會主義需要市場經濟,對于世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四、新土耳其的締造者凱末爾(選修4)1.主要活動 (1)領導獨立運動:召開代表大會;成立臨時政府;簽訂條約;國家獨立。 (2)共和國成立后,實行一系列改革:政治上,頒布憲法,實行政教分離;經濟上,大力發(fā)展經濟,為經濟現代化奠定基礎;文教上,大力發(fā)展文化和教育,男女同校,提高婦女的地位;在社會生活上,廢除陳規(guī)陋習。2.評價 (1)是土耳其共和國的奠基人,被土耳其人尊為“土耳其之父”。他領導土耳其革命,贏得國家獨立,為土耳其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 (2)凱末爾的改革使土耳其從政教合一的封建國家轉變?yōu)楝F代資本主義國家。[理解—史料研習歸納]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史料一目前俄國的特點是由革命的第一階段過渡到革命的第二階段。第一階段由于無產階級的覺悟不高和組織不夠,政權落到了資產階級手中;第二階段則應當使政權轉到無產階級和貧苦農民手中?!袑帯端脑绿峋V》史料二蘇維埃政府成立后,摧毀舊的國家機器,廢除舊的等級制度,宣布國內各民族人民的權利平等,廢除教會的一切特權。蘇維埃政權接管銀行、鐵路,對企業(yè)開始實行工人監(jiān)督,后來將大企業(yè)收歸國有?!妒澜缃F代史·下》史料三十月革命是列寧主義指導下的一場震撼世界的理想探索……十月革命把馬克思主義從理論變成了實踐,讓這一理論不再停留于小部分人的思想武器,而是成為更廣泛人群的現實力量。蘇聯(lián)也因此成為一個象征和符號,成為世界上其他國家被統(tǒng)治階級的希望之所寄?!妒赂锩默F代啟示錄》[史料解讀](1)史料一表明俄國革命的第一階段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第二階段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2)史料二說明俄國十月革命后在政治、經濟、民族關系等方面采取措施,建立工農聯(lián)盟,鞏固新生的無產階級政權。(3)史料三反映了十月革命的世界意義,其中信息“震撼世界”是指成功地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上打開一個缺口,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tǒng)治;“其他國家被統(tǒng)治階級”指的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人民。[史料運用](1)立憲民主黨領導人帕·米留可夫說:“十月革命是‘俄國革命長期復雜進程中的一個階段,它不是對二月革命的否定,而是二月革命所開創(chuàng)的進程的繼續(xù)’?!备鶕妨弦?、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米留可夫所稱的“十月革命”主要指什么,概括指出十月革命是對“二月革命所開創(chuàng)的進程的繼續(xù)”的基本含義。[提示]指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竞x:十月革命推翻了資產階級專政的臨時政府統(tǒng)治,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徹底完成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2)根據史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俄國革命是人類歷史的新紀元”的含義。[提示]十月革命的勝利,給各國無產階級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條嶄新的尋求解放的道路,開創(chuàng)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模式。[史論歸納]多維視角認識俄國十月革命(1)“一個過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2)“四個變化”: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期間俄國社會發(fā)生的變化。①政權:兩個政權并存→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工兵代表蘇維埃。②革命任務: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③革命策略:和平奪權→武裝起義。④國家性質:資本主義→社會主義。(3)“四個特點”①理論角度:打破了馬克思主義的傳統(tǒng)觀念,即在資本主義經濟相對落后的資本主義國家不能單獨取得革命勝利,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②革命道路:革命由中心城市發(fā)展到中小城鎮(zhèn)和農村地區(qū),這是由俄國國情決定的。③革命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緊密相連,形成急劇發(fā)展的兩個不同性質的革命。④革命方式:由設想和平奪權到運用暴力革命奪取政權,這印證了馬克思主義的一般規(guī)律。[應用—對點強化訓練]1.沈志華的《一個大國的崛起與崩潰:蘇聯(lián)74年興衰歷史》中說:“最主要的是,臨時政府沒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臺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認任何權威的群眾,沒有把群眾的迫切需要作為穩(wěn)定政局的問題來解決,在一系列具體問題上拖延不決,結果最終被群眾拋棄。”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A.人民強烈要求推翻專制統(tǒng)治 B.臨時政府對外妥協(xié)引發(fā)人民不滿 C.臨時政府沒有掌握實際權力 D.人民急迫要解決生存與和平問題 D[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專制統(tǒng)治,二月革命后群眾的迫切需要不是強烈要求推翻專制統(tǒng)治,故A項錯誤;二月革命后,群眾最迫切的需要是和平與土地,而當時的臨時政府看不到這一點,繼續(xù)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引發(fā)人民不滿,故B項錯誤;二月革命后,掌握實權的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故C項錯誤;二月革命后,人民急迫要解決生存與和平問題,故選D項。]2.約翰·里德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寫道:從工廠里,成千上萬的工人蜂擁而出;從貧民窟里,傾瀉出受盡了苦難的人們,紅色的彼得格勒在危險中!……在歷史上還從來沒有見過一個城市曾經涌現出這樣人山人海的自覺自愿的群眾呵!這說明十月革命的發(fā)生是由于人民群眾() A.對臨時政府統(tǒng)治的不滿 B.對西方列強武裝干涉不滿 C.對沙皇專制制度的不滿 D.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不滿 A[材料體現了參加革命是人民群眾自愿的行為,由此可知人們對當時的臨時政府持反對態(tài)度,故A項正確;十月革命對抗的不是西方列強,故B項錯誤;反對沙皇統(tǒng)治是二月革命的任務,故C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十月革命的爆發(fā),不是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不滿,故D項錯誤。]3.1917年的俄國革命最重要的教訓就是:“當國內有數百萬人處于貧困狀況時,不能無限制地尋求與資本家妥協(xié)。如果你們不進行內科治療,那么更激進的力量就會到來,他們將會采用外科手術的方法進行治療。”俄國人民通過“外科手術”() A.推翻了沙皇專制制度 B.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C.結束了帝國主義大戰(zhàn) D.完成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B[推翻沙皇專制制度的是二月革命,故A項錯誤;根據材料中“1917年”“不能無限制地尋求與資本家妥協(xié)”“外科手術”可知說的是十月革命,它用暴力革命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故B項正確;俄國是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但不能說結束了帝國主義大戰(zhàn),故C項錯誤;十月革命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故D項錯誤。]4.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世界革命”是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被揚棄、全人類進入后國家的“自由人聯(lián)合體”時代的到來。盡管俄國十月革命未達到上述理論設定的標準,但有些學者仍賦予其“世界革命”的符號,主要依據是俄國十月革命()【導學號:61600123】 A.影響了二十世紀的世界格局 B.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政權 C.大大推進了全球工業(yè)化進程 D.實現了俄國社會的偉大變革 A[俄國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沖破了帝國主義陣線,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tǒng)治,鼓舞了國際無產階級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斗爭,因此深刻影響了二十世紀的世界格局,故A項正確。]考點2eq\a\vs4\al(|)從“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斯大林模式[識記—基礎知識梳理]一、“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1.背景 (1)國際:帝國主義對俄國進行武裝干涉。 (2)國內:被推翻的地主和資產階級不斷在各地發(fā)動叛亂。2.內容農業(yè)方面實行余糧收集制工業(yè)方面不論企業(yè)大小,一律收歸國有,實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產品分配取消自由貿易,實行實物配給制和成年人勞動義務制3.性質 蘇俄在戰(zhàn)爭逼迫的特定環(huán)境下采取的軍事性非常措施。4.影響 (1)積極方面:適應了戰(zhàn)時需要,為戰(zhàn)勝國內外敵人提供了保證,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2)消極方面:在執(zhí)行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弊病和錯誤,遭到廣大農民的反對。二、新經濟政策的實施1.背景 “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已不適應戰(zhàn)爭結束后的新情況,經濟危機引起嚴重的政治危機。2.內容農業(yè)方面以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工業(yè)方面在堅持發(fā)展社會主義大生產和國家掌握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實行國家資本主義,部分國有企業(yè)采取租讓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轉讓給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商業(yè)方面允許商品買賣,實行自由貿易分配制度廢除實物配給制,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3.性質 是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是列寧對俄國社會主義建設進行的一次有益探索。4.影響 (1)經濟 ①蘇俄經濟走出困境,為實現工業(yè)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②1925年,國民經濟基本恢復,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有了初步好轉。 (2)政治:克服了政治危機,鞏固了工農聯(lián)盟和蘇維埃政權。 [輕巧識記]列寧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三、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1.背景 (1)1924年,斯大林成為蘇聯(lián)的主要領導人。 (2)蘇聯(lián)是只能依靠從國外輸入機器裝備的落后農業(yè)國。2.形成過程 (1)工業(yè)化之路概況1925年12月聯(lián)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會正式提出了實現社會主義工業(yè)化的方針。1926年起進入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建設時期。1928年后,經過兩個五年計劃,實現了國家工業(yè)化問題形成了不合理的經濟結構,重工業(yè)過重,輕工業(yè)過輕,農業(yè)落后;農民為工業(yè)化付出的代價過大 (2)農業(yè)全盤集體化 ①提出:1927年聯(lián)共(布)十五大提出了農業(yè)逐步集體化的方針。 ②成果:1932年,蘇聯(lián)宣布“完成全盤集體化”;消滅了富農階級。 ③評價:為解決工業(yè)化急需的糧食、原料、資金等創(chuàng)造了條件,沒有促進農業(yè)生產力本身的發(fā)展。3.標志 1936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的頒布。4.表現經濟上是一種高度集中的國家指令性計劃模式。排斥市場調節(jié);推行單一公有制;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尤其是軍事工業(yè)政治上國家的權力高度集中于黨,黨中央的權力又高度集中于斯大林思想上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體制,以及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5.影響 (1)經濟上:一度推動了蘇聯(lián)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但從長遠來看,壓抑了地方和企業(yè)的積極性,使經濟發(fā)展失去了動力。 (2)政治上:破壞了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但維系了政局的穩(wěn)定。 (3)思想文化上:統(tǒng)一了全國人民的意志,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榮。 [輕巧識記]蘇聯(lián)的計劃經濟體制[理解—史料研習歸納]新經濟政策史料一注重實際的列寧認識到讓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經濟政策,這一政策允許局部地恢復資本主義,尤其是在農業(yè)和貿易方面。農民在向國家繳納約占其產量的12%的實物稅之后,被準許在公開市場上出售他們的農產品。私人可以經營小商店和小工廠。農民和新商人即當時所稱的“耐潑曼”,都能雇傭勞力,并能保留他們在經營中獲得的利潤。不過,列寧設法使國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權,控制了他所稱的“制高點”(銀行業(yè)、對外貿易、重工業(yè)和運輸業(yè))。對列寧來說,新經濟政策并不意味著社會主義在俄國的結束,而是暫時的退卻,“后退一步為的是前進兩步”?!顾蚶锇⒅Z斯《全球通史》史料二列寧指出:“1921年開春以來,我們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義的辦法來代替原先的行動的辦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謂改良主義的辦法,就是……活躍商業(yè)、小企業(yè)、資本主義,審慎地逐漸地掌握它們,或者說,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們活躍起來的范圍內對它們實行國家調節(jié)?!盵史料解讀](1)由史料一新經濟政策的特點、實質和列寧對向社會主義過渡的認識可知,列寧認為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發(fā)展生產力是局部地恢復資本主義;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恢復、發(fā)展生產;在國家控制經濟命脈的前提下新經濟政策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手段。(2)由史料二新經濟政策的特點可知,新經濟政策利用商品市場和貨幣關系發(fā)展生產力。[史料運用](1)根據史料一,歸納新經濟政策的特點。你認為列寧的思想存在什么局限?[提示]特點:在無產階級國家控制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恢復、發(fā)展生產;是實現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局限:沒有擺脫無私有制、無市場經濟的傳統(tǒng)社會主義思想觀念的束縛。(2)如何理解史料二中的“改良主義的辦法”?[提示]合理利用市場和商品關系發(fā)展生產。(3)在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上,列寧的指導思想有何變化?[提示]由直接過渡到利用商品貨幣關系發(fā)展生產,向社會主義逐步過渡。[史論歸納]對新經濟政策的評價(1)新經濟政策是對社會主義傳統(tǒng)觀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新經濟政策充分說明利用商品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必要性。(2)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是蘇俄政府允許資本主義在一定范圍和程度上得到恢復和發(fā)展,利用國家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3)新經濟政策是無產階級國家利用市場、商品貨幣關系和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和方法,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加強工農聯(lián)盟,最后戰(zhàn)勝資本主義,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4)新經濟政策反映了在蘇俄這個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里建設社會主義的客觀規(guī)律,探索了在小農國家里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途徑和方法,它推動了生產力的迅速發(fā)展,保證了蘇俄穩(wěn)步地向社會主義過渡。(5)蘇俄政府采取的新經濟政策大大豐富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斯大林時代社會主義的探索史料一1927年英國宣布斷絕英蘇關系,并廢止1921年簽訂的英蘇貿易協(xié)定。英國外交大臣張伯倫發(fā)起六國外長會議,提出要“和共產國際做斗爭”。直到1928年,蘇聯(lián)的工業(yè)產值還不到德國的一半,美國的八分之一,全國只有不到三萬輛拖拉機,99%的耕種要靠畜力和人力來完成……斯大林說:“沒有重工業(yè),那我們就不會有一切現代化國防武器,現在只要誰高興,誰就可以蹂躪它。”史料二在前兩個五年計劃期間,也就是到1937年之前,同一時期的西方正陷于經濟蕭條,蘇維埃的機器產量和金屬制造業(yè)增長了14倍。蘇聯(lián)已在德國和美國之后成為世界第三大工業(yè)強國?!陨鲜妨暇幾云ぬ亍.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史料解讀](1)史料一中斯大林強調了重工業(yè)建設的原因。“和共產國際做斗爭”蘇聯(lián)面臨帝國主義的封鎖敵視;蘇聯(lián)的重工業(yè)基礎薄弱;發(fā)展重工業(yè)對國防建設的重要性。(2)史料二說明了斯大林時期工業(yè)化建設所取得的成就。解讀史料時注意數據的變化。蘇聯(lián)成為世界第三大工業(yè)強國說明蘇聯(lián)制定完備的五年計劃,迅速實現了工業(yè)化。[史料運用](1)史料一指出了斯大林強調重工業(yè)建設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歸納蘇聯(lián)為此采取的措施。[提示]措施:實行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優(yōu)先、片面發(fā)展重工業(yè);實行農業(yè)集體化,為工業(yè)化解決急需的糧食、原料、資金等條件。(2)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斯大林時期工業(yè)化建設遇到“瓶頸”的原因及其啟示。[提示]原因:排除市場體制,倚重計劃體制;國際形勢的變動,如西方經濟危機的恢復等。啟示:適時調整經濟政策與模式;積極利用國際機遇,與世界經濟密切聯(lián)系。[史論歸納]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和特點1.形成原因 (1)小生產占優(yōu)勢的社會經濟結構,經濟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傳統(tǒng)是其基本原因。 (2)過渡時期階級斗爭激烈、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恢復和發(fā)展國民經濟對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強無產階級專政的客觀要求,帝國主義包圍下險惡的國際環(huán)境以及戰(zhàn)爭的危機感,都是造成權力過分集中的重要的客觀因素。 (3)封建專制、封建思想殘余的存在則是個人迷信盛行及個人專斷的社會文化基礎。 (4)斯大林對黨內斗爭的錯誤處理方法及理論上的失誤、思想方法的絕對化等,對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響。2.特點 (1)經濟上: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用行政手段管理經濟;片面發(fā)展重工業(yè),犧牲農民利益以實現工業(yè)化;否定價值規(guī)律和市場機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貨幣關系;實行單一的公有制。 (2)政治上:實行高度集權的領導體制,黨政不分,忽視民主法制,缺少群眾監(jiān)督,最后形成個人的高度集權。[應用—對點強化訓練]1.有學者認為俄國的某項政策“使全國變成一個大軍營,把全國的生產和消費統(tǒng)統(tǒng)集中到國家手里,取消商品買賣,取締市場,黨內外均實行戰(zhàn)斗命令制,引發(fā)農民的嚴重不滿和堅決反抗”。其中“引發(fā)農民的嚴重不滿和堅決反抗”的是() A.余糧收集制 B.固定糧食稅 C.農業(yè)集體化 D.生產合作社 A[材料中“使全國變成一個大軍營,把全國的生產和消費統(tǒng)統(tǒng)集中到國家手里,取消商品買賣,取締市場,黨內外均實行戰(zhàn)斗命令制”反映的是“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在農業(yè)方面是余糧收集制,故A項正確。]2.租讓制理論是列寧提出的一種國家資本主義的理論。列寧說:“租讓——這是同先進國家的資本主義的聯(lián)合”,這是同先進國家中的先進財政資本的經濟合作、聯(lián)合和統(tǒng)一。列寧提出實行“租讓制”的主要目的是() A.恢復和發(fā)展國民經濟 B.與西方國家友好往來 C.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 D.實現社會主義工業(yè)化 A[租讓制是列寧新經濟政策的內容,其目的是適應蘇俄當時小生產者為主體的生產力水平需要,利用資本主義的私有制經濟,促進蘇俄社會主義經濟的發(fā)展,故A項正確。]3.1927年,蘇俄有45.1%的富裕農民戶和富農戶進行承租土地活動,出賣勞動力的農戶占農戶總數的35.4%,使用雇傭勞動戶占農戶總數的19.8%。這一現象的主要影響是() A.積累工業(yè)建設的必要資金 B.推動新經濟政策的完善 C.實現向農業(yè)合作化的過渡 D.促進城鄉(xiāng)資本主義發(fā)展 D[根據材料可知,這種形式的經濟所產生的利潤大部分進入私人財富,故A項錯誤;至1927年新經濟政策已經無法適應蘇聯(lián)工業(yè)化的需求,故B項錯誤;私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不是向集體化過渡的有效形式,故C項錯誤;“富裕農民戶和富農戶進行承租土地活動,出賣勞動力的農戶占農戶總數的35.4%,使用雇傭勞動戶占農戶總數的19.8%”是農業(yè)資本主義發(fā)展的表現,故D項正確。]4.下表為1913—1937年俄國(蘇聯(lián))工業(yè)產值及重要工業(yè)產品在世界的排名。由此可知蘇聯(lián)()項目年份1913年1928年1937年工業(yè)生產總值552電力15103鋼553 A.工農業(yè)比例嚴重失調 B.經濟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 C.計劃經濟取得顯著成就 D.成為外向型經濟國家 C[材料不能體現農業(yè)的相關信息,故A項錯誤;根據材料1913—1928年的數據變化可知,經濟并非穩(wěn)定發(fā)展,故B項錯誤;1928年實行計劃經濟后,蘇聯(lián)的工業(yè)經濟世界排名迅速上升,故C項正確;材料不能反映蘇聯(lián)工業(yè)品內銷還是外銷,故D項錯誤。](對應學生用書第225頁)2012—2017全國卷考情統(tǒng)計與分析考點卷別俄國十月革命“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全國卷Ⅰ——2014·新經濟政策;2013·新經濟政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13·斯大林模式全國卷Ⅱ————2016·斯大林模式和工業(yè)化成就;2015·斯大林模式;2013·斯大林模式全國卷Ⅲ—————— 考情分析從考情統(tǒng)計來看,全國卷的命題主要集中在斯大林模式和新經濟政策兩大知識點上,尤其是斯大林模式這一考點,全國卷每年都變化角度,反復命題。經濟體制的調整和創(chuàng)新,屬于長效熱點,價值觀的引領以及熱點的滲透兩種考查方式在備考時更應加以重視。高考命題探究——找規(guī)律立足時空觀念——主干知識遷移考1.(2010·全國卷)某博物館收藏的一份傳單寫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區(qū)的所有工人、水兵、赤衛(wèi)隊和鐵路組織的會議……決定,派我們中間的優(yōu)秀分子加入‘為饑餓的彼得格勒到農村征糧’的隊伍?!边@一傳單出現的歷史背景應是() A.政府的戰(zhàn)爭政策造成糧荒 B.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面臨困境 C.農業(yè)集體化運動出現失誤 D.德國法西斯大舉入侵蘇聯(lián) B[本題遷移考查“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的背景。材料中關鍵語句是城市的工人、水兵等到農村征糧,體現余糧收集制,故選B項。]2.(2013·全國卷Ⅱ)1931年,斯大林說:“我們比先進國家落后了50-100年。我們應當在10年內跑完這段距離?!边@一思想() A.完全符合當時的蘇聯(lián)國情 B.推動了計劃經濟模式的形成 C.與“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一致 D.延續(xù)了新經濟政策的精神 B[注意時間信息:1931年。當時蘇聯(lián)處于資本主義國家的包圍之中,蘇聯(lián)必須盡快實現國家工業(yè)化,斯大林的話體現了他希望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的思想,在這一思想的推動下,蘇聯(lián)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即斯大林模式,故選B項。] [名師點撥]“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是本講主干知識,高考命題不拘泥于教科書,立足時空觀念運用新材料,考查學生對這一內容的理解以及對其發(fā)生的背景、原因、主要特點及影響的認識。立足歷史解釋——方法能力創(chuàng)新考3.(2014·全國卷Ⅰ)1928年,蘇聯(lián)按照國家計劃在烏拉爾地區(qū)建設兩個鉀礦礦井,一個由蘇聯(lián)自主建設,另一個由德國公司負責。這反映出蘇聯(lián)在工業(yè)化初期() A.缺少基本的技術基礎 B.突破了計劃經濟指令的制約 C.依賴外資建設重工業(yè) D.采用新經濟政策的某些做法 D[材料反映了蘇聯(lián)按照國家計劃在烏拉爾地區(qū)建設鉀礦的行為,不涉及技術基礎,也沒有違背計劃經濟指令,排除A、B兩項;一個由蘇聯(lián)自行建設,一個由德國公司負責,不能體現完全依賴外資,排除C項;“一個由德國公司負責”與新經濟政策在工業(yè)上的措施類似,故D項正確。]4.(2013·全國卷Ⅰ)1952年,蘇共領導人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報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總收獲量達到80億普特,而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小麥總收獲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認為是最尖銳、最嚴重的問題——谷物問題,就這樣順利地解決了,徹底而永遠地解決了。”這一論斷() A.與實際情況完全相符 B.成為加快工業(yè)化的依據 C.是對農業(yè)改革的肯定 D.是對斯大林模式的維護 D[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抓住“1952年”這一時間信息。材料中的“以前認為是最尖銳、最嚴重的問題——谷物問題,就這樣順利地解決了,徹底而永遠地解決了”信息,意在說明斯大林模式徹底地解決了蘇聯(lián)的糧食問題。A、C兩項與斯大林模式下農業(yè)長期落后的真實狀況不符,排除;加快工業(yè)化是由當時蘇聯(lián)面臨的國際環(huán)境決定的,時間上與材料不符,B項錯誤。] [名師點撥]全國卷對斯大林模式考點的命題,所考查的結論并非全部來源于教材,有時需要對史料進行整理和辨析,將認識的對象置于具體的空間條件下進行思考,得出新結論。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高考題考查歷史解釋素養(yǎng)能力的特點。立足唯物史觀——學科理論引領考5.(2015·全國卷Ⅱ)1930年蘇聯(lián)糧食產量為835.4億千克,1931年降至694.8億千克;1930年蘇聯(lián)糧食出口483億千克,1931年增至518億千克。這表明蘇聯(lián)() A.人民為國家工業(yè)化建設做出貢獻 B.農業(yè)投入不足造成糧食供不應求 C.糧食減產嚴重制約工業(yè)發(fā)展速度 D.農業(yè)集體化影響農民生產積極性 A[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結合蘇聯(lián)工業(yè)化的相關史實分析。斯大林執(zhí)政時期,片面發(fā)展重工業(yè),忽視農業(yè)和輕工業(yè)的發(fā)展。從1930年、1931年蘇聯(lián)的糧食產量與出口量分析,國家為了積累資金,從農民身上拿走太多,說明人民為國家工業(yè)化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A項符合題意。]6.(2016·全國卷Ⅱ)1928年,蘇聯(lián)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并未受到美國人的關注。4年以后這種情況發(fā)生變化,美國出版了大量關于蘇聯(lián)的著作,如《俄羅斯的黎明》《俄國今日:我們從中能學到什么?》。當時,蘇聯(lián)吸引美國人的主要是() A.經濟危機造成的破壞較小 B.工業(yè)化取得顯著成就 C.農業(yè)集體化保證城市供應 D.公有制顯示出優(yōu)越性 B[材料的核心信息是1932年以后美國人對蘇聯(lián)的關注增多了,因為這一時期蘇聯(lián)的工業(yè)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而美國深受經濟危機的影響,美國人希望從蘇聯(lián)的建設中找到解決經濟危機的辦法,故選B項。] [名師點撥]斯大林體制在短期內的高效運作使蘇聯(lián)迅速實現了國家工業(yè)化,取得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但它也存在著生產關系超越生產力的嚴重缺陷。第5題和第6題分別考查了斯大林模式的缺陷和意義。這些命題立意以唯物史觀引領進行考查,有助于幫助學生認識到任何一種經濟體制的確立,都必須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樹立改革是社會主義不斷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重要手段的正確觀念。高考仿真演練——明趨向1.列寧認為,這種國家資本主義是“真正革命民主國家下面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由國家即“人民的,首先是工人和農民的武裝組織”來指導全部企業(yè)。它“不是建立在資產階級基礎之上的,沒有脫離而且也不可能脫離這個基礎的國家”。這說明列寧() A.反對社會主義革命 B.主張向社會主義過渡 C.要求工人監(jiān)督政府 D.主張無產階級專政 D[材料中“國家即‘人民的,首先是工人和農民的武裝組織’”“不是建立在資產階級基礎之上的”,說明列寧認為無產階級掌握國家政權必然要求實現無產階級專政,故選D項;A項表述錯誤,排除;B、C兩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2.有學者指出,1917年革命表明,如果國內存在尖銳的社會問題,不應一味尋求妥協(xié),否則更激進的力量將會采取外科的方法進行治療。材料中“外科的方法”是指() A.實現兩個政權同時并存 B.反擊德國侵略者 C.推翻資產階級政權 D.推翻沙皇政權 C[通過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更激進的力量”采取的方法決不是“一味尋求妥協(xié)”,“外科的方法”指的是暴力的手段,即無產階級采用暴力手段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新政權,故A項錯誤,C項正確;材料講的是解決“國內”問題的方法,B項錯誤;沙皇政權在“更激進的力量……進行治療”之前已經被推翻,D項錯誤。]3.尤·布爾金在《三個列寧》中認為:十月革命的列寧在思想和行動上完全以階級觀點為依據……后來的列寧越來越不像馬克思主義者,而是漸進的“改良主義者”。列寧的“改良”是指()【導學號:61600124】 A.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 B.在一定限度內恢復資本主義 C.發(fā)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D.取消實物配給制實行自由貿易 B[固定糧食稅能夠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能體現改良的特點,故A項錯誤;在一定限度內恢復資本主義,是列寧采用的退一步進兩步的策略,采用向社會主義緩進而非激進的措施,故B項正確;無論在內戰(zhàn)時期還是內戰(zhàn)后,蘇俄(聯(lián))都有不同程度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與改良無關,故C項錯誤;D項“自由貿易”說法過于絕對,錯誤。]4.蘇俄“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列寧探索建立新社會的嘗試,它與人民公社化運動一樣凝聚了一代人的記憶。二者遭遇挫折的共同原因在于() A.都以支持軍事斗爭為中心 B.都強調了“以階級斗爭為綱” C.都落后于生產力發(fā)展水平 D.都超越了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 D[“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在“非常時期(戰(zhàn)爭背景下)”實行的“非常政策”,以集中一切力量贏得戰(zhàn)爭,由于超越了蘇俄當時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戰(zhàn)爭結束后即遭到國內工農力量的反對,隨即為新經濟政策所取代;人民公社化運動是在違背生產力水平和基本國情的情況下盲目變革生產關系的重大失誤,因而給國民經濟發(fā)展造成巨大困難,D項符合題意。]5.列寧說:“我們還不能實現從小生產到社會主義的直接過渡……所以我們應該利用資本主義作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的中間環(huán)節(jié),作為提高生產力的手段、途徑、方法和方式?!边@表明蘇俄實施新經濟政策的目的是() A.實現從小生產到社會主義的直接過渡 B.發(fā)展生產力,逐漸向社會主義過渡 C.利用商品貨幣關系建設社會主義經濟 D.利用物質利益調動人民的積極性 B[根據材料中“應該利用資本主義作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的中間環(huán)節(jié),作為提高生產力的手段、途徑、方法和方式”可知,列寧此處談到的是調整生產關系以提高生產力,這表明實施新經濟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發(fā)展生產力,為向社會主義過渡做準備,B項符合題意。]俄國十月革命的兩大實踐邏輯[唯物史觀][理論闡釋]1.唯物史觀強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唯物史觀在多年來的高考中一直占據重要地位,滲透在高考命題之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探究歷史的重要原則。唯物史觀認為對歷史的評價應該放在具體的歷史環(huán)境中,歷史不具有重復性,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具體的和唯一的,不能以現在的標準苛求古人。2.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看待十月革命兩大實踐邏輯 十月革命形成了影響深遠的兩大實踐邏輯:一是革命邏輯,即當人民“毫無出路”時,布爾什維克黨應該選擇社會主義道路以幫助人民擺脫困境;二是建設邏輯,即“在工農政權和蘇維埃制度基礎上趕上別國人民”。蘇聯(lián)解體的重要原因在于忽視了上述建設邏輯內蘊含的對社會主義政治權力本身的要求。中國改革體現了對十月革命兩大實踐邏輯的全面繼承和發(fā)展。[運用點撥]1.俄國十月革命兩大實踐邏輯的勝利及意義 (1)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①俄國無產階級在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發(fā)動了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取得了1917年10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 ②通過政治上、經濟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四川華新現代職業(yè)學院《工程軟件I》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山西省呂梁地區(qū)汾陽市2025屆數學四下期末經典試題含解析
- 山東科技大學《工業(yè)過程控制》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金肯職業(yè)技術學院《中國文化概說》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上饒師范學院《工程基礎訓練》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工商學院《Web應用與開發(fā)》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應天職業(yè)技術學院《園林設計基礎》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一中2024-2025學年高三5月總復習質檢(二模)數學試題含解析
- 遵義師范學院《GNSS原理及應用》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采購合同履行保密保密措施重點基礎知識點
- GB/T 39766-2021人類生物樣本庫管理規(guī)范
- GB/T 2518-2008連續(xù)熱鍍鋅鋼板及鋼帶
- 檢驗索賠仲裁和不可抗力
- 與圓有關的最值問題課件
- 全大學進階英語綜合教程2綜合訓練第一單元(含答案)
- 廣東省護士延續(xù)注冊健康體檢表
- 專業(yè)工程分包業(yè)主審批表
- 活動物料清單
- 精細化工產品公司企業(yè)經營戰(zhàn)略方案
- 08S305-小型潛水泵選用及安裝圖集
- 冠狀動脈CT解剖詳解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