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八年級語文上冊人教版_第1頁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八年級語文上冊人教版_第2頁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八年級語文上冊人教版_第3頁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八年級語文上冊人教版_第4頁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八年級語文上冊人教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八年級上

學習目標壹知識必備貳初讀:曉暢文意叁把握文章觀點、思路肆目錄思考探究伍課堂小結陸實詞遷移練習柒積累拓展捌同學們,大家還記得第一單元的新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嗎?西路軍勝利的原因是什么?得人心者得天下——孟子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入探究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1.疏通文意,積累常用的文學常識以及文言現(xiàn)象。2.了解主要內容,把握文章的觀點和思路。3.反復誦讀,積累名句,體會孟子的說理特點。學習目標重點孟子,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zhàn)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

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元朝追封為“亞圣”。孟子的言論著作收錄于《孟子》一書。其中《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國也》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等篇編入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中。作者簡介知識必備孟子生活在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戰(zhàn)國時代。當時,各大國之間“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統(tǒng)治者是“庖有肥肉,廄有肥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面對這樣的社會現(xiàn)實,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以“仁政”統(tǒng)一天下,這在當時是有積極意義的。本文就是這種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寫作背景《孟子》一書共七篇,是戰(zhàn)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匯編,記錄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睹献印酚涗浟嗣献拥闹螄枷?、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動,是儒家經典著作。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來說明復雜抽象的道理;語言明白曉暢,平實淺近,又精煉準確?!睹献印穼笫郎⑽牡陌l(fā)展有很大影響。知識鏈接初讀:曉暢文意1.誦讀文章,揣摩文意。2.請小組相互合作,借助工具書、課內注釋、上下文推斷,疏通文意。直譯意譯相結合,注意特殊詞語、重點句式。3.將不能解決的字詞圈點勾畫出來。限制時長5分鐘。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sùyùjiānɡqīpànfú朗讀: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方圓三里的內城。城,城墻,與“郭”對舉時多指內城。四面包圍。翻譯重點字詞,疏通文意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內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必定是有得到天時之處,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天時比不上地利啊。外城。結構助詞,可譯為“的”。代詞,代指“城”“郭”。連詞,表轉折,譯為“卻”“但是”。連詞,表示狀態(tài)或方式,不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護城河。泛指武器裝備。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之類。放棄。離開。城墻并不是不高,護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裝備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地利比不上人和啊。所以說:使百姓定居(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邊界。介詞,憑借,依靠。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震懾。指能夠施行治國的正道,即行仁政。極點。鞏固。內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同“叛”,背叛。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戚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會歸順于他。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說的“得道者”。憑著天下人都歸順的條件,去攻打那內外親戚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子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能勝利。險要。歸順,服從。動詞,可譯為“到”。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實虛詞及文言現(xiàn)象總結重點實詞(1)七里之郭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環(huá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池非不深也

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兵革非不堅利也

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委而去之

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外城圍護城河兵器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類放棄離開邊界(7)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得道者多助

得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寡助之至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天下順之

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險要能夠施行治國的正道,即行仁政極點歸順,服從文言虛詞

①三里之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寡助之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以天下之所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結構助詞,可譯為“的”代詞,代指“城”“郭”動詞,可譯為“到”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1)之(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夫環(huán)而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而介詞,憑借,依靠連詞,表轉折,譯為“卻”“但是”連詞,表示狀態(tài)或方式,不譯文言現(xiàn)象2.古今異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古義:內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和血緣關系的家庭或這個家庭的成員。1.通假字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畔”同“叛”,背叛3.一詞多義利天時不如地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有利銳利城三里之城

)城非不高也

)內城城墻4.詞類活用(1)形容詞作動詞①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②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名詞的使動用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原意為:泛指某種范圍,句中意為:(

)鞏固使……定居震懾1.作者的觀點是什么?觀點(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把握文章觀點、思路如何理解?一般而言,“天時”指的是宜乎做某事的氣候條件,“地利”指的是地理優(yōu)勢,“人和”指的是人事協(xié)和、民心和樂。它們在本文中的意思,需要具體分析?!疤鞎r”可能更多還是指陰晴寒暑等是否有利于攻戰(zhàn),或者說,指的就是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地利”,在本文中,高城、深池、利兵、足梁等都被視為“地利”,這個詞幾乎可以寬泛地理解為“物質條件的優(yōu)勢”?!叭撕汀?,本文中主要指的是作戰(zhàn)時人心一致、內部團結。2.作者如何論證自己的觀點?人和打仗需要“人和”治國需要“人和”攻城戰(zhàn)例——天時不如地利守城戰(zhàn)例——地利不如人和否定“疆界”“山溪”“兵革”作比較作比較“得道”:“多助”——“天下順”——“戰(zhàn)必勝”“失道”:“寡助”——“親戚叛”對比“天時”“地利”“人和”三者進行比較層層推進3.孟子認為君主怎么做才能夠“戰(zhàn)必勝”?君主要“得道”,也就是“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實現(xiàn)“人和”,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人心向背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根本條件。因此,行仁政的君主,能以多助戰(zhàn)寡助,戰(zhàn)必勝。你是怎么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能不能舉幾個例子佐證呢?“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說,施行仁政的君主會得到廣泛的擁護,不行仁政的君主則會失去民心。周文王和商紂王的故事能證明這一點。文王姬昌為西伯時,禮賢下士,善養(yǎng)老者,所以人民擁護,賢士歸心,為后來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礎。商紂王雖然天資敏捷,卻不行仁政,以酷刑殘害臣民,最終眾叛親離,葬送了商朝?!睹献印芬孕坜q著稱,大量使用排比句,氣勢非凡。你能舉例分析嗎?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這段話連用四個并列排比句,每句又用雙重否定的句式,特別強調了“地利”方面的優(yōu)越條件,為下文蓄勢?!坝蛎癫灰苑饨?,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這段話連用三個并列排比句,以三個“不以”語勢強烈地進一步強調物質條件不足恃,從反面說明了“人和”的重要。探究語言特點思考探究孟子的觀點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義呢?孟子主張的“人和”和“得道”對后世有深遠的影響。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諧篇”的宣傳圖,聯(lián)系實際生活,具體說說我國施行了哪些“道”來“域民”“固國”“威天下”。文章開頭即提出中心論點,并用概括性很強的戰(zhàn)例加以證明,然后從理論上進行論證,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了“人和”的實質。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戰(zhàn)必勝矣”作結,突出地說明了“人和”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體現(xiàn)了孟子的“仁政”思想。課堂小結論證得道者多助,天下順之——勝失道者寡助,親戚畔之——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結論戰(zhàn)爭中需要人和(正面)進攻例子——天時不如地利防御例子——地利不如人和論證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治國中需要人和(反面)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晚世之兵,君雖無道,莫不設渠①,傅堞②而守。攻者非以禁暴除害也,欲以侵地廣壤也。是故至于伏尸流血,相支以日③,而霸王之功不世出④者,自為之故也。夫為地戰(zhàn)者不能成其王,為身戰(zhàn)者不能立其功。舉事以為人者眾助之;舉事以自為者眾去之。眾之所助,雖弱必強;眾之所去,雖大必亡。兵失道而弱,得道而強;將失道而拙,得道而工⑤;國得道而存,失道而亡。【注】①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