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土壤單元教學設計_第1頁
研究土壤單元教學設計_第2頁
研究土壤單元教學設計_第3頁
研究土壤單元教學設計_第4頁
研究土壤單元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年級三年級教科書版本及章節(jié)蘇教版

單元(或主題)教學設計

單元(或主題)名稱研究土壤

1.單元(或主題)教學設計說明

本單元以“研究土壤”為主題,強調(diào)體驗和思維,將二者整合在一個個活動中。在學習方式上,本單

元延續(xù)了低年級《<石頭與泥土》單元“玩中學”的方式,講求的是調(diào)動學生多種感官,通過觀察積

累豐富的感性經(jīng)驗。在學習目標上,將思維發(fā)展凸顯出來,注重精確描述、比較與歸納等思維技能的

運用,將動手和動腦結(jié)合起來,在概念發(fā)展的同時促進學生科學思維水平的提升。學生從低年級的“泥

土”的日常概念,逐步上升到“土壤”一科學概念,也為后續(xù)的巖石概念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2.單元(或主題)學習目標與重點難點

觀察土壤,分析并歸納出土壤是由哪些成分構(gòu)成的。

能描述沙質(zhì)土、黏質(zhì)上和壤土的不同特點,舉例說出不同的土壤適宜生長的不同植物。

借助操作活動解釋腐殖質(zhì)是怎么來的,有什么作用。

能說出土壤的重要性,列舉一些保護土壤的方法。

3.單元(或主題)整體教學思路(教學結(jié)構(gòu)圖)

融;.....

■???????,—

..........

第1課時教學設計(其他課時同)

課題土壤的成分

新授課4章/單元復習課口專題復習課口

課型

習題/試卷講評課口學科實踐活動課口其他口

1.教學內(nèi)容分析

本課是新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研究土壤》的第一課,本單元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研究土壤:土

壤的成分、不同類型的土壤以及保護土壤。本節(jié)課《土壤的成分》中,教材設計了三個環(huán)節(jié),分別是

挖土壤、觀察土壤并進行記錄、最后利用兩種方式深度觀察研究土壤。

在新教材中沒有提及腐殖質(zhì)的概念,也沒有讓學生具體描述看到的土壤分層時那些物質(zhì)到底是什么,

但根據(jù)后一課的內(nèi)容分析,在用水浸泡土壤后,學生要能觀察到土壤的分層情況,但與后一課的聯(lián)系

不可忽略。

2.學習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其心智和接受能力還處于自己二年級的水平?但經(jīng)歷過兩年的科學學習,他們的觀察

經(jīng)驗已經(jīng)得到了很大的豐富,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探究能力,能把自己觀察到的現(xiàn)象記錄下來。但在

合作分享的方面也有一定的欠缺,如果讓他們合作觀察一份材料的話,可能會引發(fā)一些矛盾,因此材

料要充足。其次,要激發(fā)學生觀察的欲望,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注意力可能很容易分散,因此把握好課

堂節(jié)奏,邏輯也要梳理清晰。

3.學習目標確定

科學知識:

1.知道組成土壤的成分有水、空氣和顆粒大小不同的土壤顆粒等。

科學探究:

1.通過觀察土壤,記錄并描述出自己觀察到的物質(zhì)。

2.能利用紙巾、水、放大鏡等工具來進一步觀察,知道觀察的方法多種多樣。

科學態(tài)度:

1.樂于嘗試運用多種方式完成科學探究,體會其中的樂趣。

2.能接納別人的觀點,樂于分享彼此的想法。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

了解土壤資源,了解人類的活動可能對土壤帶來的影響

4.學習重點難點

利用多種方法觀察土壤,并能記錄和描述看到的現(xiàn)象。

在證明肉眼不可直接觀察到的物質(zhì)時,利用工具或其他方式間接證明,如空氣的存在。

5.學習評價設計

知道組成土壤的成分有水、空氣和顆粒大小不同的土壤顆粒等。通過觀察土壤,記錄并描述出自己觀

察到的物質(zhì)。能利用紙巾、水、放大鏡等工具來進一步觀察,知道觀察的方法多種多樣

6.學習活動設計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1學生活動1

1師.:老師昨晚買了花苗,想種在花盆里里,1.生:土壤

你們幫我看看還少什么

2師.:為什么要加土壤呢?土壤里有什么能

幫助花苗生長???

2.生:自由回答

3師.: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土壤的成分(板

書課題)

活動意圖說明:雖然學生已經(jīng)三年級,但與二年級學生是相差不多的,創(chuàng)設情境要很符合這一階段

學生的心理特點的。給動植物尋找合適的環(huán)境放生除了情境真實外,也培養(yǎng)了學生珍愛生命的情感。

環(huán)節(jié)二:觀察土壤

教師活動2學生活動2

1師.:老師這兒有張成分表,是空白的,你1.生:每人寫一份,寫在橫線上(不交流)

能把自己知道的土壤里有的東西寫在上面

嗎?

2師.:土壤里真的有這些嗎?你有辦法知道

嗎?2.生:挖點土來觀察

3師.:老師今天帶了些剛挖的土壤,這里面

真的有你們寫的這些物質(zhì)嗎?

3生.:邊觀察邊記錄、保持桌面整潔

PPT出示觀察和記錄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4生.:我們需要放大鏡來幫助我們

4師.:那如果觀察的時候有看不清楚的地

生:開始觀察

方,我們該怎么辦呢?

5生.:匯報時注意,先說我在土壤中發(fā)現(xiàn)了、、、,

5.匯報

這些是我沒有觀察前就猜到的,還有、、、是我觀察

后發(fā)現(xiàn)的,另外、、、我沒有看到,我猜測土壤里有

(沒有)、、

活動意圖說明

學生對土壤有一些了解,在觀察之前讓他們猜一猜(預測),這樣開始觀察時他們會更加認真,為

了證明自己說的對,他們也會更加投入。在這一過程中,放大鏡是一個輔助工具,不需要對放大鏡

的工作原理等講解太多,可以讓學生自己嘗試使用,課前也應當多使用放大鏡,以減少這方面的時

間浪費。

環(huán)節(jié)三:土壤里的水、空氣和不同大小的土壤顆粒

教的活動3學的活動3

1師.:你們在土壤里發(fā)現(xiàn)了這么多的物質(zhì)生:可以摸一摸

??!那土壤里有水和空氣嗎?

(未提及水和空氣:植物的生長還需要什

生:學生在水和空氣的驗證實驗設計單上寫下自己的

么?土壤里有嗎?)

方法

2.師:你能看到嗎?你有辦法借助其他物

小組交流選出大家認為最滿意的方案進行匯報。

體證明它們的存在嗎?

3.3.匯報預設

生:紙巾變得潮濕了、皺了、破了、、、

4.師:用紙巾捏一捏,看到什么現(xiàn)象才能

說明土壤里有水?

5.師:那把土壤放進水里要觀察什么?生:看有沒有氣泡,如果有說明土壤里有空氣。

6.師:看來土壤里確實有空氣,那過去了學生活動

一段時間,那些小氣泡現(xiàn)在還有嗎?它們在

學生用紙巾包裹土壤,然后將自己的發(fā)現(xiàn)記錄下來

哪兒呢?

將土壤放入水中觀察。

7.師:要是我們攪拌一下土壤,那些小氣

泡會去哪兒?匯報自己的發(fā)現(xiàn)

8.師:真的是這樣嗎?除了小氣泡還可能

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我們來試試吧!試的時候生:觀察自己的杯子,發(fā)現(xiàn)還有些小氣泡在土壤的表

有什么要注意的呀?面,有的在水面上消失了

9.PPT展示要求:攪拌棒使用1分鐘后收

回;邊觀察邊記錄;注意衛(wèi)生;將發(fā)現(xiàn)用便

生:猜測,浮上來、、、、

簽紙貼在記錄單上

生:輕輕攪拌、防止水灑出來、要仔細觀察、、、

學生實驗:教師及時收回攪拌棒,并引導每組學生觀

察水的分層現(xiàn)象,提示可以借助放大鏡觀察。

活動意圖

說明土壤里的水和空氣是無法直接用肉眼看到的,只能用間接的辦法證明。這些方法如果只是簡單

的由教師告知,會顯得比較生硬,在課前可以做一些活動,例如讓學生用紙巾擦桌子上的水,然后

讓他們說一說觀察到的一些變化。另外可以用驗證粉筆中有空氣的實驗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這些活

動可以引導和幫助學生設計驗證實驗,但要放在課前,因為這些內(nèi)容和土壤沒有直接的關系。

7.板書設計

土壤的成分

我們用:

放大鏡、紙巾、放進水里(攪拌)

發(fā)現(xiàn)土壤里有:枯樹枝水空氣

草根小顆粒土壤

小石頭大顆粒土壤

8.作業(yè)與拓展學習設

分析研究周邊附近土壤的成分

9.特色學習資源分析、技術手段應用說明(結(jié)合教學特色和實際撰寫)

10.教學反思與改進

土壤是學生生活中最平常不過的物體,對于成年人而言更是常見而易忽略的,但我們真的了解土壤嗎?

你仔細觀察過土壤嗎?作為一名科學老師這也是我第一次那么專注的去觀察土壤。這就是這節(jié)課的意

義,讓學生充分的了解我么的物質(zhì)世界一一從土壤開始。

二年級正好學習了土壤里的小動物,小朋友的視線從科學桌上轉(zhuǎn)移到了大自然里,甚至是平時大人不

會主動讓他們接觸的土壤。而緊接著到了三年級,科學里有了好好觀察土壤的機會,這太重要了。很

多的學生在教室里觀察了土壤,發(fā)出了驚嘆聲,因為這次的觀察和之前他們認識到的土壤太不一樣了,

他們有了很多新的發(fā)現(xiàn)。

學生保持了二年級時對大自然科學的熱情,同時也有了科學技能的儲備,能積極的思考如何才能證明

自己的想法。在課堂中,學生的方法很多,但由于年齡的局限,他們的方法可能并不科學,或者多為

解釋而非科學方法。在這種情況下我們?nèi)绾我觥凹埥怼薄ⅰ胺湃胨铩边@樣的方法成為這節(jié)課的難

點。借助一些情景在這樣的情況里十分適用,聯(lián)想法也是科學家們常用的辦法,他們也常常在其他的

領域獲得了靈感而在自己的課題上有所突破!

第2課時教學設計(其他課時同)

課題肥沃的土壤

課型新授課4章/單元復習課口專題復習課口

習題/試卷講評課口學科實踐活動課口其他口

6.教學內(nèi)容分析

對植物而言,腐殖質(zhì)是它們的主要營養(yǎng)。對學生而言,腐殖質(zhì)如何形成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本課遵

照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引導學生認識腐殖質(zhì)及其產(chǎn)生的原因,促使學生更加深入地認識土壤。

7.學習者分析

在學習這一課之前,學生已經(jīng)了解了土壤的常見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長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

雜物,蚯蚓生長在土壤里等等。土壤里面能夠長出的植物,在他們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從

泥土里長出來的。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組成物質(zhì)一一腐殖質(zhì),就成為本課的重要教學內(nèi)容。

8.學習目標確定

科學知識:

1.知道什么是腐殖質(zhì),知道腐殖質(zhì)的多少影響土壤的肥力。

2.知道土壤貧瘠的原因和一些改良的方法。

3.知道土壤動物在增加土壤的肥力過程中起到的作用。

科學探究:

1.能夠制作肥料袋。

2.能夠堅持長期觀察,并了解腐殖質(zhì)的形成過程。

科學態(tài)度:

I.通過長期觀察,培養(yǎng)學生認真負責的探究態(tài)度。

2.意識到土壤和生命密切相關,愿意親近土壤,形成環(huán)保意識。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

1.知道土壤的肥力對植物和人類生活的影響,形成保護土壤的意識。

2.會利用廚余垃圾制作肥料袋,改良土壤肥力。

9.學習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了解腐殖質(zhì)的形成過程及時植物生長的影響。

【教學難點】

制作肥料變并連續(xù)5星期觀察腐殖質(zhì)的形成過程。

10.學習評價設計

6.學習活動設計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環(huán)節(jié)一:了解土壤

教師活動1學生活動1

1.創(chuàng)設情境:我們每天坐在明亮寬敞的教室1.交流西部小朋友吃飯難的原因。

里面上課,放學回家就可以享受香噴噴的飯

2.交流土壤對農(nóng)作物的影響。

菜,有時還有美味的零食點心。我們習以為

常的生活,對于一些小朋友來說卻很遙遠。

在我國西部貧困山區(qū),有些小孩子連溫飽問

題都還沒有解決。

2.出示西部兒童圖片:為什么西部大山里的

孩子連飯都吃不飽呢?

3.出示西部大山和東部良田圖片:你發(fā)現(xiàn)土

壤對植物有什么影響了嗎?

4.引出課題:是啊,肥沃土壤里的植物長勢

良好,糧食產(chǎn)量自然高,而貧瘠的土壤植物

枯黃,很難茁壯成長。既然我們原因找到了,

那我們今天就來幫當?shù)氐霓r(nóng)民伯伯研究一

下如何增加土壤肥力,提高糧食產(chǎn)量,我們

一起來研究《肥沃的土壤》。

活動意圖說明:通過設計貧困山區(qū)糧食欠收的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從而聚焦到本

節(jié)課的主題一一肥沃的土壤

環(huán)節(jié)二:了解腐殖質(zhì)

教師活動2學生活動2

.過渡:在我們校園里有沒有肥沃的土壤?1.去校園里采集土壤。

2.采集土壤:待會我們?nèi)バ@里采集一些肥2.討論動植物遺體在土壤中是怎么變化的。

沃的土壤并帶回教室進行觀察。

3.知道動植物腐爛后變成了黑色物質(zhì),我們把它稱作

3.注意事項:在室外活動的時候有沒有什么腐殖質(zhì)。腐殖質(zhì)越多,土壤越肥沃。

需要注意的呢?

①四人小組為單位,不掉隊,不傷害任何物

體。

②選擇合適的地點,不挑揀里面的東西,采

集原始的土壤。

③仔細觀察落葉下面的土壤是什么顏色的,

再嘗試挖的深一些,看看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④記得把坑填好,恢復原樣.

4.室外活動:采集肥沃的土壤。

5.分析肥沃的土壤:看看在肥沃的土壤里,

都有什么東西?(肥沃的土壤里有很多動植

物的殘體,還有蚯蚓和很多小蟲子。)

6.了解土壤動物。

7.出示教材圖片:土壤中生活著許多小動

物,它們?yōu)楦迟|(zhì)的形成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通過在土壤中打洞,幫助土壤通氣;通過吞

食和排泄,增加土壤的肥力;通過身體的活

動,促進各種營養(yǎng)物質(zhì)與土壤顆粒的混

合……它們是植物生長的好幫手。

8過.渡:其實這些土壤動物不僅僅在活著的

時候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它們在生命結(jié)束后

依舊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請你再仔細觀

察一下,動植物遺體落到土壤中會發(fā)生什么

變化?(腐爛變黑)

9.了解腐殖質(zhì):腐爛的動植物遺體被稱為腐

殖質(zhì)。腐殖質(zhì)是供植物生長的肥料。腐殖質(zhì)

越多,土壤越肥沃。

活動意圖說明

通過采集并觀察肥沃的土壤,發(fā)現(xiàn)肥沃的土壤中有很多動植物的遺體;通過分析動植物遺體在土壤

中的變化,知道動植物腐爛后變成了黑色物質(zhì),這種物質(zhì)被稱為腐殖質(zhì),腐殖質(zhì)越多,土壤越肥沃。

環(huán)節(jié)三:了解土壤的分層

教的活動3學的活動3

1.過渡: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肥沃的土壤的秘密1.回想交流采集土壤時表層土和下層土的不同。

在于腐殖質(zhì),剛剛?cè)グ俟麍@采集土壤的時

2.了解土壤的分層,意識到各層土的顏色不同,最上

候,有沒有小組挖的很深的?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邊一層顏色深一些,下面的淺一些。

嗎?

3.探討:為什么表層土顏色深。

2.出示土壤分層圖:你看到了什么?(在表

層土壤中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養(yǎng)分很豐富,下4.知道由于動植物生活、生長、生存的主要區(qū)域是在

層土壤能提供給植物的養(yǎng)分就少多了。隨著地表的表層土上,死后的遺體也腐爛在表層土中,所

土壤深度增加,巖石逐漸增多。)以腐殖質(zhì)主要集中在表層土中,表層土也就比較肥

沃,顏色畢竟深。

3.引發(fā)思考:為什么表層土壤中腐殖質(zhì)比較

多呢?

4.小結(jié):由于動植物生活、生長、生存的主

要區(qū)域是在地表的表層土上,死后的遺體也

腐爛在表層土中,所以腐殖質(zhì)主要集中在表

層土中。

活動意圖說明

通過發(fā)現(xiàn)土壤表層與下層的不同,引導學生了解土壤的分層。通過分析土壤的分層,認識到正是由

于動植物生活、生長、生存的主要區(qū)域是在地表的表層土上,死后的遺體也腐爛在表層土中,所以

腐殖質(zhì)主要集中在表層土中,這也是表層土壤比較肥沃而且顏色更深的原因。

11.板書設計

肥沃的土壤

動植物遺體

腐殖質(zhì)

7作業(yè)與拓展學習設計

制作肥料袋

8.特色學習資源分析、技術手段應用說明

11.教學反思與改進

在學習這一課之前,學生已經(jīng)了解了土壤的常見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長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

雜物,蚯蚓生長在土壤里等等。土壤里面能夠長出各種各樣的植物,在孩子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

使植物從泥土里長出來的。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組成物質(zhì)一腐殖質(zhì),就成為本課的重要教學內(nèi)

容。

第3課時教學設計(其他課時同)

課題保護土壤

新授課4章/單元復習課口專題復習課口

課型

習題/試卷講評課口學科實踐活動課口其他口

12.教學內(nèi)容分析

《保護土壤》這一課是蘇教版新教材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七課的內(nèi)容。通過模擬實驗引導

學生認識自然界水土流失的情況,并且知道有無植被會造成水土流失。通過分析討論土壤和自然的關

系,認識土壤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了解人類活動對土壤會產(chǎn)生的兩種不同影響,引發(fā)保護土壤的意

識。

13.學習者分析

三年級學生已經(jīng)能夠說出土壤在我們?nèi)粘I钪械闹匾?,但對于自然界中水土流失的原因不夠了解?/p>

本課通過水土流失的模擬實驗,學生認識到植被在保護土壤中的重要性。在模擬實驗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通

過引導能夠說出對比實驗的部分要求,但并不能夠?qū)Ρ葘嶒灥牟襟E表達清楚。因此本課就將水土流

失實驗作為思維焦點進行探究。

14.學習目標確定

科學知識:

1.通過討論分析,知道土壤對動植物以及人類生活的重要性。

2.通過分析各種人類活動,能夠辨別并說出人類活動對土壤的益害及其原因。

3.通過水土流失模擬實驗,意識到植被和土壤保護的相關性

科學探究:

1.通過觀察、比較水土流失實驗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植被對土壤的保護作用。

2.通過討論設計簡單的實驗步驟,初步樹立對比實驗地概念。

科學態(tài)度:

1.能夠在好奇心地驅(qū)使下,探究水土流失與植被地關系。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

1.了解土壤是人類的重要,樹立保護土壤地意識。

15.學習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知道水土流失和有無植被有關

【教學難點】

根據(jù)材料公平地設計水土流失實驗步驟

16.學習評價設計

6.學習活動設計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1學生活動1

1.經(jīng)過了前面幾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認識了1.看圖說說土壤的作用

在我們生活起著重要作用的土壤。請小朋友

2.討論:土壤對動物、植物、人類的不同貢獻?

們看幾幅圖片分別說一說,土壤到底有什么

作用?

2.出示雨林圖片,這里植物的長勢特別好,

蚯蚓也在土壤里安了家。西瓜地以及制作陶

瓷的陶土圖片。

3.請學生回答之后,再請各小組具體分析

討論:土壤對動物、植物、人類的不同貢獻?

4.小結(jié):土壤為植物生長提供了養(yǎng)料、水

分,為動物生存提供了棲息地。土壤與人類

生存所需要的糧食、蔬菜等食物息息相關,

還為人類提供制造陶器等的原料。

5.如果沒有土壤,植物就沒有養(yǎng)分。如果

沒有土壤,動物就沒有了家園,人類也沒有

了資源。土壤對我們的生活非常重要。因此

我們應該保護土壤。(板書課題)

活動意圖說明:

通過分析土壤對動植物和人類的貢獻,讓學生意識到土壤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直接導出課題。

環(huán)節(jié)二:學習新課

教師活動2學生活動2

1.土壤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但是也非常I.說說黃河水黃的原因?

容易遭到破壞。出示黃河和長江對比圖片。

2.如何驗證黃河的水土流失和周邊植被有無是否有

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黃河水比較黃)你覺得可

關?

能是什么原因?qū)е碌哪??(黃河岸邊的土壤

流進了黃河水內(nèi))

2.為什么黃河附近的泥土會流進河水里,

而長江附近的泥土沒有被水沖走呢?提問:

在什么情況下,會產(chǎn)生水土流失。(下雨)

下雨下到平坦的地上會產(chǎn)生水土流失嗎?

那就說明水土流失需要的條件還有坡度。

(需要坡度)

出示另兩張圖片,你有什么猜想?(一張是

黃河附近土壤無植被,一張為長江邊上有植

被)植物像被子一樣將土壤覆蓋起來,我們

稱其為植被。(可能有無植被有關)

3.剛剛小朋友們已經(jīng)提到了黃河的土壤流

失是否和其周邊有無植被有關呢?那你怎

么來驗證這個猜想呢?如何證明你的猜測

是對的?可以一起做一做實驗。但是這個實

驗怎么做呢?我們肯定需要一些東西來模

擬降雨和坡度,你覺得你會怎樣來模擬,用

什么材料來模擬降雨和坡度呢?

4.那么下面呢?我們還需要什么材料?(土3.實驗驗證并操作

壤,小草)土壤需要準備幾份?首先黃河岸

邊可以如何模擬,長江岸邊可以如何模擬?

(黃河岸邊可以用無植被的土壤模擬,長江

岸邊可以用有植被的土壤模擬)還需要哪些

材料?出示材料:這些材料老師依據(jù)小朋友

們的要求準備了土壤、植被、花灑、水等。

5.為了保證實驗的公平性,坡度可不可以

一個高一點,一個低一點?那我在模擬雨水

4.學生實驗操作

的時候有什么要求呢?可不可以一個雨水

很大,一個雨水很???(雨水的量需要一樣

多,且傾倒高度及角度需要一樣)

6.講解實驗步驟及實驗記錄要求。

7.注意事項:(1)同樣力度擠壓瓶體。(2)

仔細觀察兩份裝置內(nèi)土壤的變化情況。

8.請一位同學來說一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現(xiàn)

象?(有植被的水較為清澈)出示結(jié)論:有

植被的土壤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有植被的

水相對來說較少)

9.但是在生活當中不僅會有雨天,還會有

一些大風,暴曬天氣,都會影響我們的土壤

流失情況。

10.其實植被不僅僅對于土壤流失有影響,

對土壤的蓄水能力有什么影響?當植被被

破壞,不僅影響土壤流失,還會影響蓄水能

力的現(xiàn)象,我們稱他為水土流失現(xiàn)象。思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