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文閱讀內容的理解概括提升練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備考
文言文閱讀內容的理解概括提升練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備考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武帝以法制御下,好尊用酷吏。東方盜賊滋起,大群至數千人,攻城邑,取庫兵,釋死罪,縛辱郡太守、都尉,殺二千石;小群以百數掠鹵鄉(xiāng)里者,不可勝數。帝始使御史中丞、丞相長史督之,弗能禁;乃使光祿大夫范昆及故九卿張德等衣繡衣,持節(jié)、虎符,發(fā)兵以興擊。斬首大郡或至萬余級,及以法誅通行、飲食當連坐者數千人。數歲,乃頗得其渠率①,散卒失亡復聚黨阻山川者,往往而群居,無可奈何。于是作《沈命法》,曰:“群盜起,不發(fā)覺,發(fā)覺而捕弗滿品②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其后小吏畏誅,雖有盜不敢發(fā),恐不能得,坐課累府,府亦使其不言。故盜賊多,上下相為匿,以文辭避法焉。是時,暴勝之為直指使者,所誅殺二千石以下尤多,威震州郡。至勃海,聞郡人雋不疑賢,請與相見。不疑入,勝之履起迎③。曰:“凡為吏,太剛則折,太柔則廢,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樹功揚名,永終天祿?!眲僦罴{其戒;及還,表薦不疑,上召拜不疑為青州刺史。濟南王賀亦為繡衣御史,逐捕魏郡群盜,多所縱舍,以奉使不稱免,嘆曰:“吾聞活千人,子孫有封,吾所活者萬余人,后世其興乎!"
(節(jié)選自司馬光《資治通鑒》)
材料二:
治奸以迫,則奸愈匿,而盜其尤者也。盜之初覺也,未有不駭而急竄者也。
當其為盜之日,未有不豫謀一可匿之穴以伏者也。求之愈急,則匿益固,匿之者亦恐其連坐而固匿之。則雖秦政之威,不能獲項伯于張良之家,況一有司而任數不可詰之隸卒乎?迨其漸久,而上之求之也舒,則盜不能久處橐閉之中,匿者亦倦而厭之,則有復歸田里而無忌者,于是而獲之易于圈豕。夫不才之有司,豈以盜之賊民病國為憂哉?畏以是為罪謫耳。高帝治盜,唯曰“盜者抵罪”,而責之不急。嗚呼!上失其道而盜起,況憑一往之怒,立一切之法,以成乎不可弭之勢哉!漢武有喪邦之道焉,此其一矣。
(節(jié)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
【注】①渠率:首領。②品:標準。③履起迎:趿拉著鞋子就(急忙)起身迎接。
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面對群盜蜂起的局面,漢武帝先是派御史中丞、丞相長史去督促鎮(zhèn)壓,后又派范昆、張德等人調兵圍剿,但并未消除匪患。
B.面對為禍不絕的盜賊,信奉以嚴法酷吏統治臣民的漢武帝制定了《沈命法》,以便官府依法加大對盜賊的懲治力度。
C.暴勝之經手處死了眾多官吏,雋不疑向他進言,希望官府能夠恩威并施,暴勝之深以為然,并在回到朝廷后舉薦了雋不疑。
D.在王夫之看來,相較于漢高祖當年治盜只下令“盜者抵罪"的做法,漢武帝所用的治盜之法,其不當是顯而易見的。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注]不言祿,祿亦弗及。
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荨褵o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怨?"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如是乎?與女偕隱。"遂隱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p>
(節(jié)選自《左傳·僖公》)
材料二:
晉文公反國,酌士大夫酒,召咎犯而將之,召艾陵而相之,授田百萬。介子推無爵,齒而就位。觴三行,介子推奉觴而起,曰:“有龍矯矯,將失其所;有蛇從之,周流天下。龍既入深淵,得其安所;蛇脂盡干,獨不得甘雨。此何謂也?"文公曰:“嘻!是寡人之過也。吾為子爵與,待旦之朝也。吾為子田與,河東陽之間?!苯樽油圃唬骸巴坡劸又?,謁而得位,道士不居也;爭而得財,廉士不受也。"文公曰:“使我得反國者,子也,吾將以成子之名。”介子推曰:“推聞君子之道,為人子而不能承其父者,則不敢當其后;為人臣而不見察于其君者,則不敢立于其朝。然推亦無索于天下矣。"遂去而之介山之上。文公使人求之,不得,為之辟寢三月,號呼期年。詩曰:“逝將去汝,適彼樂郊,誰之永號?!贝酥^也。文公待之不肯出,求之不能得,以謂焚其山宜出,及焚其山,遂不出而焚死。
(節(jié)選自《新序·節(jié)士》)
【注】介之推,又稱介子推,春秋時期晉國貴族。晉驪姬之亂,公子重耳(即后來復國后的晉文公)出逃,介之推同咎犯等人追隨重耳一同在外流亡19年。
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左傳》中介之推認為,如果自己主動請求晉文公的賞賜,就和那些貪天之功的人的做法一樣錯誤,甚至比前者的錯誤更大。
B.《左傳》中晉文公得知介之推隱居,試圖尋找但未能如愿,就把綿上作了介之推的封地,以此來警戒自己,彰顯介之推的善行。
C.《新序》中介子推利用晉文公設酒宴款待群臣的機會,用龍蛇不同的境遇暗指晉文公與自己,表達了對晉文公不封賞自己的不滿。
D.兩則材料都寫到介之推隱居山中,只是結局不同,《左傳》寫他和母親隱居后老死于山中,《新序》的記載是他拒不出山被火燒死。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昔高皇帝以三十萬眾,困于平城。當此之時,猛將如云,謀臣如雨,然猶七日不食,僅乃得免。況當陵者,豈易為力哉?而執(zhí)事者云云,茍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視陵豈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寧有背君親,捐妻子而反為利者乎?然陵所以不死,欲有所為也,故欲如前書之言,報恩于國主耳,誠以虛死不如立節(jié),滅名不如報德也。
足下又云:“漢與功臣不薄。"陵先將軍,功略蓋天地,義勇冠三軍,徒失貴臣之意,到身絕域之表。此功臣義士所以負戟而長嘆者也。何謂不薄哉?且足下昔以單車之使,適萬乘之虜。遭時不遇,至于伏劍不顧;流離辛苦,幾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歸;陵謂足下當享茅土之薦,受千乘之賞。聞子之歸,賜不過二百萬,位不過典屬國,無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盡為萬戶侯;親戚貪佞之類,悉為廊廟宰[注]。子尚如此,陵復何望哉?
(選自李陵《答蘇武書》,有刪改)
材料二:
《論》曰:“忠、孝、智、勇四者,為臣、為子之大寶也?!惫使胖?,奉以周旋,茍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漢李陵策名上將,出討匈奴,竊謂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虜非勇,棄前功非智,召后禍非孝,四者無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予覽《史記》《漢書》,皆無明譏,竊甚惑之。司馬遷雖以陵獲罪,而無譏,可乎?班固亦從而無譏,又可乎?按《禮》云:“謀人之軍師,敗則死之。"故敗而死者,是其所也。而陵獲所不死,得無譏焉?
觀陵答子卿之書,意者但患漢之不知己,而不自內省其始終焉。何者?與其欲刺心自明,刎頸見志,曷若效節(jié)致命取信于君?與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國,曷若忘身守死,而紓禍于親焉!或曰:“武帝不能明察,下聽流言,遽加厚誅,豈非負德?”答曰:設使陵不茍其生,能繼以死,則必賞延于世,刑不加親,戰(zhàn)功足以冠當時,壯節(jié)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哉!
(選自白居易《李陵論》,有刪改)
【注】廊廟,古代指殿下屋和太廟,后用來指代朝廷,“廊廟宰"即指朝廷掌權的官員。
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陵舉高祖皇帝當年被匈奴所困,最終勉強脫身的事例,意在說明自己最終打了敗仗和不以死殉國是當時敵我兵力懸殊導致的。
B.李陵認為漢朝廷對有功之人是沒有做到厚待的,他用已故祖父李廣和蘇武的不公遭遇這兩個例子,來反駁蘇武“漢與功臣不薄”的觀點。
C.白居易在論證自己的觀點時,有引用名言的引用論證,也有古之君子與李陵之間的對比論證,采用的論證方法多樣,論證比較有力。
D.白居易面對有人評判武帝聽信流言而誅殺李陵家族,認為武帝負德的觀點,他用假設論證來回應這種質疑武帝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大將軍爽,驕奢無度,飲食衣服,擬于乘輿①;尚方②珍玩,充牣其家;又私取先帝才人以為伎樂,總萬機,典禁兵。
初,清河、平原爭界,八年不能決。冀州刺史孫禮請?zhí)旄鬯亓易娣馄皆瓡r圖以決之。爽信清河之訴,云圖不可用,禮上疏自辨,辭頗剛切。爽大怒,劾禮怨望,結刑五歲。久之,復為并州刺史,往見太傅懿,有忿色而無言。懿曰:“卿得并州少邪?恚理分界失分乎?"禮曰:“何明公言之乖也?禮雖不德,豈以官位往事為意邪?今社稷將危,天下兇兇,此禮之所以不悅也?!币蛱槠鼨M流。懿曰:“且止,忍不可忍!"
冬,河南尹李勝出為荊州刺史,過辭太傅懿。懿令兩婢侍,持衣,衣落;指口言渴,婢進粥,懿不持杯而飲,粥皆流出沾胸。勝曰:“眾情謂明公舊風發(fā)動,何意尊體乃爾!”懿使聲氣才屬,說:“年老枕疾,死在旦夕。君當屈并州,并州近胡,好為之備!恐不復相見,以子師、昭兄弟為托。"勝曰:“當還忝本州,非并州。”懿乃錯亂其辭曰:“君方到并州?"勝復曰:“當忝荊州”。勝退,告爽曰:“司馬公尸居余氣,形神已離,不足慮矣。"故爽等不復設備。
太傅懿陰與其子中護軍師、散騎常侍昭謀誅曹爽。正月,帝謁高平陵,大將軍爽與弟中領軍曹羲、武衛(wèi)將軍曹訓、散騎常侍彥皆從。太傅司馬懿以皇太后名義,下令閉諸城門,勒兵據武庫,召司徒高柔假節(jié)行大將軍事,據爽營,太仆王觀行中領軍事,據羲營。因奏爽罪惡于帝。爽得懿奏事,不通;迫窘不知所為。
桓范至,勸爽兄弟以天子詣許昌,發(fā)四方兵以自輔。爽疑未決,范謂羲曰:“此事昭然,卿用讀書何為邪!于今日卿等門戶,求貧賤復可得乎?且匹夫質一人,尚欲望活;卿與天子相隨,令于天下,誰敢不應也!”羲兄弟默然不從,自甲夜至五鼓,爽乃投刀于地曰:“我亦不失作富家翁!"范哭曰:“曹子丹④佳人,生汝兄弟,鈍犢耳!何圖今日坐汝等族滅也!”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魏紀司馬懿誅曹爽》)
【注】①乘輿:代指皇帝。②尚方:皇室?guī)旆俊"厶旄撼⒉匚镏畮鞛樘旄?。烈祖封平原時圖:明帝曹叡封平原王時的地圖。④曹子丹:曹真,字子丹,曹操族子,三國著名將領,曹爽、曹羲的父親。
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大將軍曹爽驕奢無度。飲食、衣服都和皇帝類似,家中充斥著宮廷才有的珍玩,將明帝的才人當作歌舞伎樂。
B.刺史孫禮忠心為國。在拜見司馬懿時,孫禮認為國家處于危難之中,天下混亂不堪,因此神情憤怒且不言語。
C.司馬懿老奸巨猾。刺史李勝來拜見時,司馬懿便對他寄予厚望,并深切叮囑他去并州時,要小心胡人的侵襲。
D.桓范韜略超群。曹爽得知司馬懿的奏章后,不知所措,桓范勸曹爽弟兄挾天子以令天下,他們卻默然不從。
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題。
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朕觀前代,讒佞之徒,皆國之蟊賊也。或巧言令色,朋黨比周。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注血銜冤。此事著于史籍,不能具道。至如齊、隋間讒譖事,略與公等言之。斛律明月,齊朝良將,威震敵國,周家每歲斫汾河冰,慮齊兵之西渡。及明月被祖孝征讒構伏誅,周人始有吞齊之意。高颎有經國大才,為隋文帝贊成霸業(yè),知國政者二十余載,天下賴以安寧。文帝惟婦言是聽,特令擯斥。及為煬帝所殺,刑政由是衰壞。隋文既混淆嫡庶,竟禍及其身,社稷尋亦覆敗。朕每防微杜漸,用絕讒構之端,猶恐心力所不至。前史云:‘猛獸處山林,藜藿為之不采;直臣立朝廷,奸邪為之寢謀。’此實朕所望于群公也。"魏征曰:“臣嘗觀自古有國有家者,若曲受讒譖妄害忠良必宗廟丘墟市朝霜露矣。愿陛下深慎之!”貞觀十年,太宗謂侍臣曰:“太子保傅,古難其選。成王幼小,以周、召為保傅,足以長仁,致理太平,稱為圣主。及秦之胡亥,始皇所愛,趙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篡也,誅功臣,殺親戚,酷烈不已,旋踵亦亡。以此而言,人之善惡,誠由近習。朕弱冠交游,惟柴紹、竇誕等,為人既非三益,及朕居茲寶位,經理天下,雖不及堯、舜之明,庶免乎孫皓、高緯之暴。以此而言,復不由染,何也?"魏征曰:“中人可與為善,可與為惡,然上智之人自無所染。陛下受命自天,平定寇亂,救萬民之命,理致升平,豈紹、誕之徒能累圣德?但經云:‘放鄭聲,遠佞人?!曋g,尤宜深慎。”太宗曰:“善。"
(節(jié)選自《貞觀政要·論杜讒》)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唐太宗考察前代的歷史,認為那些讒佞奸邪的人,用花言巧語和諂媚討好的方式取悅人,結黨營私,相互勾結,是危害國家的敗類。
B.齊將斛律明月和隋臣高颎都是能臣良將。斛律明月的聲威令敵國聞風喪膽,以至周朝人每年都要斫碎汾河的冰,方便齊國士兵西渡。
C.周成王幼時以賢明的周公、召公為師,成為圣明君主;而秦朝的胡亥以趙高為師,篡位后極為殘暴。二者對比,說明太子擇師的重要性。
D.魏征認為人的智慧的差別使得他們接受外界環(huán)境影響的程度也不同,唐太宗是具有上等智慧的人,所以能不受柴紹、竇誕等人影響。
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人才莫盛于三國,亦惟三國之主各能用人,故得眾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勢。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權術相馭,劉備以性情相契,孫氏兄弟以意氣相投。
劉備為呂布所襲奔于操程昱以備有雄才勸操圖之。操曰:“今收攬英雄時,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也。”然此猶非與操有怨者。臧霸先從陶謙,后助呂布,布為操所擒,霸藏匿,操募得之,即以霸為瑯邪相。先是操在兗州,以徐翕、毛暉為將,兗州亂,翕、暉皆叛,后操定兗州,翕、暉投霸。至是,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為此也。"操嘆其賢。蓋操當初起時,方欲藉眾力以成事,故以此奔走天下。及其削平群雄,勢位已定,則孔融、許攸等,皆以嫌忌殺之。荀彧素為操謀主,亦以其阻九錫而脅之死。然后知其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從前之度外用人,特出于矯偽,以濟一時之用,所謂以權術相馭也。
至劉備,一起事即為人心所向。觀其三顧諸葛,咨以大計,獨有傅巖爰立之風。關、張、趙云,自少結契,終身奉以周旋,即羈旅奔逃,無寸土可以立業(yè),而數人者患難相隨,別無貳志。此固數人者之忠義,而備亦必有深結其隱微而不可解者矣。至托孤于亮,曰:“嗣子可輔,輔之;不可輔,則君自取之。”千載下猶見其肝膈本懷,豈非真性情之流露?亮第一流人,二國俱不能得,備獨能得之,亦可見以誠待人之效矣。
至孫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孫策生擒太史慈,即解其縛曰:“子義青州名士,但所托非人耳。孤是卿知己,勿憂不如意也。"此策之得士也。陸遜鎮(zhèn)西陵,權刻印置遜所,每與劉禪、諸葛亮書,常過示遜,有不安者,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委任如此,臣下有不感知遇而竭心力者乎?陸遜晚年為楊竺等所譖,憤郁而死。權后見其子抗,泣曰:“吾前聽讒言,與汝父大義不篤,以此負汝。”以人主而自悔其過,開誠告語如此,其誰不感泣?此孫氏兄弟之用人,所謂以意氣相感也。
(節(jié)選自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七)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臧霸曾為呂布效力,曹操擒捉呂布以后,臧霸為避禍藏匿起來;后來他又被曹操捕獲,曹操不計前嫌,對他委以重任,任命他為瑯邪相。
B.曹操初起時為圖霸業(yè),能籠絡人才,甚至能任用曾與自己有怨者;勢位已定時則猜忌異己,濫殺無辜。這正是其用人“以權術相馭"的表現。
C.劉備以性情結交忠義之士,以誠待人,故能深得人心;劉備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多次遭遇挫折,但諸葛亮及關、張、趙云等人患難相隨,忠貞不渝。
D.陸遜鎮(zhèn)守西陵時,深得孫權信任,孫權給劉禪、諸葛亮寫信,常常給陸遜看,有不妥之處就讓他改定;到了晚年,陸遜遭到讒害,郁郁而終。
7.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李廣有孫陵,為侍中,善騎射。帝以為有廣之風,使教射酒泉、張掖以備胡。及貳師擊匈奴[注],陵叩頭自請曰:“臣所將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愿得自當一隊,到蘭干山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鄉(xiāng)貳師軍。臣愿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鄙蠅讯S之。陵至浚稽山,與單于相值,騎可三萬圍陵軍。陵搏戰(zhàn)攻之,虜還走上山,漢軍追擊,殺數千人。單于大驚,召八萬余騎攻陵。陵軍步斗樹木間,復殺數千人。陵居谷中,虜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問太史令司馬遷,遷盛言:“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蹂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鄙弦赃w為誣罔,下遷腐刑。久之,上悔陵無救。上遣(公孫)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軍無功還,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軍。"上于是族陵家。既而聞之,乃漢將降匈奴者李緒,非陵也。陵使人刺殺緒,大閼氏欲殺陵,單于匿之北方。大閼氏死,乃還。單于以女妻陵,立為右校王,與衛(wèi)律皆貴用事。衛(wèi)律常在單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議。(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廣利將七萬人出五原,擊匈奴。匈奴使大將與李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戰(zhàn)九日。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漢紀》)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較著而不可掩。如謂其孤軍支虜而無援,則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獲辭也。陵之族也,則嫁其禍于李緒;迨其后李廣利征匈奴,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戰(zhàn)九日,亦將委罪于緒乎?如曰陵受單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轉戰(zhàn)者,匈奴豈伊無可信之人?令陵有兩袒之心,單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與漢將相持乎!遷之為陵文過若不及,而抑稱道李廣于不絕,以獎其世業(yè)。為將而降降而為之效死以戰(zhàn)雖欲浣滌其污而已緇之素不可復白。大節(jié)喪,則余無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當以報漢”,愧蘇武而為之辭也。其背逆也,固非遷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節(jié)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三)
[注]貳師,指漢代貳師將軍李廣利。
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陵擅長騎馬射箭,受命在酒泉、張掖訓練軍隊。李廣利出擊匈奴時,李陵請求以少擊眾,率五千步卒深入單于王庭,王夫之認為這是“自炫其勇"。
B.李陵遭遇單于三萬人馬,奮力作戰(zhàn),單于震恐,召八萬人圍攻李陵,李陵率軍殺敵數千。對于李陵的戰(zhàn)功,司馬遷稱贊他雖敗猶榮,而王夫之則未置一詞。
C.李陵投降后,武帝大怒,司馬遷竭力替李陵辯白。王夫之認為,司馬遷這樣做的原因,是擔心如果不及時為李陵掩飾罪過,就會損害李廣的聲譽。
D.武帝誤信李陵幫助匈奴訓練軍隊,誅殺李陵家族,其實幫助匈奴的是李緒。王夫之認為,即便滅族之禍可以歸罪于李緒,李陵的罪責也無可推卸。
8.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文侯受子夏經藝,客段干木①,過其閭,未嘗不軾也。秦嘗欲伐魏,或曰:“魏君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蔽暮钣纱说米u于諸侯。
(節(jié)選自《史記·魏世家》)
材料二:
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呂后恐,乃使建成侯呂澤劫留侯,強要曰:“為我畫計。"留侯曰:“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漢十二年,上從擊破布軍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須眉皓白,衣冠甚偉。上怪之,問曰:“彼何為者?"四人前對,各言名姓。上乃大驚,曰:“吾求公數歲,公辟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竊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上曰:“煩公幸卒調護太子?!彼娜藶閴垡旬叄吶?。上起去,罷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節(jié)選自《史記·留侯世家》)
材料三:
論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閭,秦兵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雖全國有益,非所貴也。"夫法度之功者,謂何等也?養(yǎng)三軍之士,明賞罰之命,嚴刑峻法,富國強兵,此法度也。六國之亡,皆滅于秦兵。六國之兵非不銳,士眾之力非不勁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強弱不敵,眾寡不同,雖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變孟賁之意②,孟賁怒之,童子操刃與孟賁戰(zhàn),童子必不勝,力不如也。孟賁怒,而童子修禮盡敬,孟賁不忍犯也。秦之與魏,孟賁之與童子也。夫力少則修德,兵強則奮威。秦以兵強,威無不勝。卻軍還眾,不犯魏境者,賢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禮也。高皇帝議欲廢太子,呂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禮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議,猶魏文式段干木之閭,卻強秦之兵也。
(節(jié)選自王充《論衡·非韓》)
[注]①段干木:戰(zhàn)國初魏國名士。②孟賁:戰(zhàn)國時勇士。
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魏文侯曾經師從子夏學習儒家經藝,他崇禮敬賢,在諸侯之中享有美譽。每次乘車經過名士段干木居住的里巷時,他一定會行禮致意。
B.漢高祖想廢掉太子,改立趙王如意,呂后為此十分恐慌,派人強行要留侯出主意,留侯認為如請到漢高祖景仰已久的四位賢人,將會對太子有利。
C.四位賢人表示太子仁孝愛士,漢高祖打消了廢太子的念頭,希望他們好好輔助太子;四人本是留侯親自招來的,這也是沒有另立太子的一個因素。
D.王充認為,假如有兒童持刀與孟賁相斗,兒童肯定不能取勝;如果兒童對孟賁恭敬有加,孟賁就不忍心傷害,魏國與秦國的情況正與此相類似。
參考答案:
1.D
D.“相較于漢高祖當年治盜……其不當是顯而易見的”錯誤。王夫之并沒有將漢高祖和漢武帝治盜進行比較,王夫之認為二人治盜的方法都是錯誤的。原文有“高帝治盜,唯曰‘盜者抵罪’,而責之不急"漢武有喪邦之道焉,此其一矣”。可見對二者都予以了否定。
故選D。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漢武帝用法制駕御臣下,喜歡任用殘酷嚴苛的官吏。東部地區(qū)盜賊興起,大股數千人,攻打城池,奪取府庫兵器,釋放死刑囚犯,綁縛侮辱郡太守、都尉,殺死二千石官員;小股數百人,在鄉(xiāng)里燒殺搶掠,多得無法計算。漢武帝開始派出御史中丞、丞相長史督導鎮(zhèn)壓,但未能禁絕;于是派光祿大夫范昆及原官居九卿的張德等穿著繡花官服,手持皇帝符節(jié)和調兵虎符,征調軍隊進行圍剿。有的大郡斬殺盜賊達到一萬多人,另外,各郡因為幫助盜賊通行、提供食物而受到牽連、犯法被殺的百姓也多達數千人。過了幾年,抓獲了大部分盜賊首領,一些被打散逃亡的盜賊,往往重新聚集一起,占據山川險要之處,官府對他們無可奈何。于是朝廷制定《沈命法》,規(guī)定:“凡有成群結隊盜賊興起,地方官不能及時發(fā)現,或者雖然發(fā)現卻不能全部擒獲,自二千石官員以下直至小吏,主持此事的一律處死。"從此以后,小吏畏懼朝廷治罪,即使發(fā)現有盜賊,也因為害怕不能全部捕獲而不敢報告。各郡長官因為害怕受到牽連,也讓下屬不要報告。所以盜賊越來越多,而地方官員上下串通,隱瞞不報,只是用公文虛辭應付朝廷,逃避法網。此時,暴勝之擔任直指使者,他誅殺的二千石以下官員尤其多,威震各州郡。他來到渤??ぃ犝f當地人雋不疑賢良,于是請來相見。雋不疑來了,暴勝之連鞋都沒有穿好就急忙出來相迎。雋不疑說:“我認為作為一名官吏,太過于剛直就容易折斷,太過于柔弱則法令又不能推行,應該既展示威嚴,又施以恩惠,才能建功立業(yè),立身揚名,永遠保持上天所賜福祿。”暴勝之對他的告誡深表贊同?;氐骄┏呛?,暴勝之向朝廷推薦雋不疑。漢武帝召雋不疑前來,任命他為青州刺史。濟南人王賀也曾擔任繡花御史,負責抓捕魏郡的盜賊,他放過了很多人,因此被以不稱職的罪名罷免。王賀嘆道:“我聽說救活一千人,子孫就可以得到封爵,我救活的人有一萬多,后世會有人興起吧。"
材料二:
用逼迫的手段治理壞人,那么壞人就會越來越藏匿,而盜賊尤其嚴重。盜賊剛剛被發(fā)覺時,沒有不害怕并且趕緊逃竄的。
當他成為盜賊的那一天,沒有不預先找到一處可以藏身的地方來躲避。追查的越急迫,藏匿的就越隱蔽,藏匿他們的人也害怕受到連坐而將他們隱蔽地藏起來。那么官府即使有秦朝的威嚴,也不能從張良家里抓獲項伯,更何況一個官員放任幾個不能審問的衙役呢?等到時間漸漸過去久了,而朝廷抓捕盜賊的命令舒緩了,那么盜賊就不能長久地處于隱蔽的藏身之處,藏匿的人也厭倦了,盜賊就又回到田里而沒有什么忌諱的了,這時候抓獲他們就像將豬圈養(yǎng)起來那樣容易了。那些沒有才能的官員,難道把盜賊損害百姓禍害國家作為憂患嗎?只是畏懼因為這件事被治罪貶謫罷了。高帝整治盜賊,只說“偷盜者抵罪”,卻責令并不急迫。唉!皇上沒有治理盜賊的方法而盜賊興起,況且憑借一時的怒氣,制定權宜的法律,來達成平息盜賊的形勢!漢武帝使國家滅亡,這是原因之一。
2.D
D.“隱居后老死于山中"錯,文中并沒有明確寫出介之推是老死于山中,而是說隱居到死。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晉文公賞賜跟隨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去要求賞賜爵祿,(晉文公)賞賜爵祿也沒有考慮到他。
介之推說:“獻公的兒子有九個,現在只有國君在世了?;莨?、懷公沒有親近的人,國內外都厭棄他們。上天不讓晉國滅絕,就一定會有君主。主持晉國祭祀的人,不是國君又是誰呢?這實在是上天的安排,而跟隨文公逃亡的人卻以為是自己的力量,這不是欺罔嗎?偷竊別人的財物,都稱之為盜,何況竊取上天的功勞當作自己的力量呢?下面的人把他們的罪過當作合乎道義的事情,上面的人對奸邪行為給予賞賜,上下相互欺騙,難以和(他們)相處啊?!彼哪赣H說:“你為什么不也去請求賞賜?就這樣死了,又能怨恨誰呢?"介之推回答說:“譴責別人的罪過而又效仿他們,罪過就更大了。況且我說出埋怨的話,(以后)更不應吃國君的俸祿了?!彼哪赣H說:“也要讓國君知道這件事,怎么樣?"介之推回答說:“言語,是身上的裝飾品。身子將要隱藏,哪里還要用言語去裝飾它?這樣做就是去求顯露了?!彼哪赣H說:“你能夠像你說的這樣去做嗎?我和你一起隱居。"于是母子倆隱居到死去。
文公沒有找到他,便用綿上作為他的祭田。說:“用它來記下我的過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p>
____________(節(jié)選自《左傳僖公》)
材料二:
晉文公返回晉國,設酒宴款待群臣,召咎犯來讓他當將軍,召艾陵來使他當國相,并賞賜田地百萬。介子推沒有爵祿,按照年齡入席就坐。酒過三巡后,介子推舉杯站起來說:“有一條龍矯健又威武,卻將失去它所應據有的位置;有一條蛇跟隨著它,周游天下。這條龍進入深的淵潭,得到了安居之所;蛇身上的脂水全干了,唯獨得不到甜美的雨露(滋潤)。這是怎么一回事呢?"晉文公說:“啊!這是我的過錯呀。我要給你封爵晉位,等一等到早晨的朝會吧。我要賜田給你,在黃河東面和北面一帶。”介子推說:“我聽說君子之道,請求后得到官位,有道德的人是不肯接受的;力爭而得到財物,廉潔之士也是不會接受的。"晉文公說:“使我能夠回國(登上君住)的人,是您啊,我將要用這樣的賞賜成全您的名聲?!苯樽油普f:“我聽說,君子之道,如果作為兒子卻不能繼承他父親的,那么不敢作他的后代;如果作為臣子卻不能被他的君主明察,就不敢再立于朝廷之中。然而我也沒有向天下請求索要什么啊。"于是,介子推離開晉國去了介山之上。晉文公派人尋找沒能找到。于是晉文公就獨居三月(譴責自己),宣稱獨居整一年,《詩經》說:“發(fā)誓將要離開你,去那快樂的地方,誰還悲嘆長呼號?!边@說的就是介子推。晉文公等待他,但他不肯下山;晉文公尋找他,又找不到,就認為救火燒山他應該會走出來,等到放火燒山,他最終也沒出山,被火燒死。
3.A
A.“意在說明……不以死殉國是當時敵我兵力懸殊導致的"錯誤。最終打了敗仗確實因敵我兵力懸殊,而戰(zhàn)敗后不以死殉國則是另一回事,從后文可知,李陵是想尋找機會向皇上報恩,所以才不選擇“不死”,可見“不死"是一種主動的策略選擇。
故選A。
參考譯文:
材料一:
以前高皇帝率領三十萬大軍,被匈奴圍困在平城。那時,軍中猛將如云,謀臣如雨,然而還是七天斷糧,只不過勉強脫身而已。何況像我這樣的人,難道就容易有所作為嗎?而當權者卻議論紛紛,一味怨責我未能以死殉國。不過我未以死殉國,確是罪過;但您看我難道是貪生怕死的小人嗎?又哪里會有背離君親、拋棄妻兒卻反而以為對自己有利的人?既然如此,那么,我之所以不死,是因為想有所作為。本來是想如前一封信上所說的那樣,要向皇上報恩啊。實在因為徒然死去不如樹立名節(jié),身死名滅不如報答恩德。
您又說道:“漢朝給功臣的待遇并不菲薄?!蔽乙压实淖娓咐顝V,身任將軍,其功績略謀蓋天地,忠義勇氣冠于全軍,只是因為不屑迎合當朝權貴的心意,結果在邊遠的疆場自殺身亡。這就是功臣義士手持兵刃嘆息不止的原因。怎么能說待遇“不薄"呢?您過去憑著單車出使到擁有強兵的敵國,逢上時運不佳,竟至伏劍自刎也不在乎;顛沛流離,含辛茹苦,差點死在北方的荒野。壯年時奉命出使,滿頭白發(fā)而歸;我認為您應當享受封領地、賞千乘的諸侯待遇??墒?,聽說您回國后,賞賜不過二百萬,封官不過典屬國之職,并沒有一尺土的封賞,來獎勵您多年來對國家的效忠。而那些排斥功臣、扼殺人才的朝臣,都成了萬戶侯;皇親國戚或奉迎拍馬之流,都成了朝廷政權的主宰。您尚且如此,我還有什么希望呢?
(選自李陵《答蘇武書》,有刪改)
材料二:
《論語》說:“忠、孝、智、勇這四個方面,是做臣子、做兒子最珍貴的東西?!彼怨糯木樱钚胁⒉粩嘧穼ぶ@四個方面,如果一旦失去了它們,就不配做君王的臣子、父母的兒子了。漢代的李陵出任上將,出兵征討匈奴,我私下認為,他不為國家的事業(yè)而犧牲是不忠,活著投降匈奴是勇,放棄先前的功績是不智,招致后來的禍患是不孝,四個方面沒有一個是可以的,因而使自己的宗族滅亡了,可悲??!我讀《史記》《漢書》,發(fā)現它們對李陵都沒有明確的批評,私下為此感到很是疑惑。司馬遷雖然是因為李陵而遭受罪責的,然而對李陵沒有批評,是應該的嗎?班固也跟著司馬遷而沒有批評李陵,還是應該的嗎?按照《禮記》上說:“為軍隊謀劃的人,失敗就要死去。"所以失敗而死,這是死得其所啊。然而李陵該死時卻不死,能不得到批評嗎?
我看李陵回復蘇武的書信,他心中只是擔心漢朝不明白自己,卻沒有自我反省這件事的始終。為什么呢?與其想要刺穿心臟自我表白,割下頭顱表明心志,何如盡到臣子的節(jié)操獻上生命來取信于國君呢!與其痛心悼念冤死的母親和妻子,怨恨埋怨君王和國家,不如舍棄生命堅守正義而死,從而解除親人的禍患呢!有人說:“漢武帝不能明察具體情況,而聽信下面的流言,立刻對李陵的家人施加重重的刑罰,難道不是對不起李陵對漢朝立下的功勞嗎?”我的回答是:假使李陵不茍且偷生,而能夠接著死去,那么朝廷一定會將對他的賞賜延續(xù)到他的后代,刑罰也不會施加在他的父母親族身上,李陵的戰(zhàn)功足以冠絕當時,他的豪壯氣節(jié)足以為后世垂范,忠、孝、智、勇四者都成立了,而且他的死將永垂不朽,哪有流言能涉及他??!
(選自白居易《李陵論》,有刪改)
4.C
C.“并深切叮囑他去并州時"錯誤。原文“君當屈并州,并州近胡,好為之備”“懿乃錯亂其辭曰:‘君方到并州?’"所指的并非是司馬懿深切叮囑他,而是假裝奄奄一息意識錯亂說錯地方來讓曹爽等人對他放松戒備。
故選C。
參考譯文:
大將軍曹爽驕奢無度,飲食、衣服都和皇帝類似;家中充斥著宮廷才有的珍玩,(曹爽)又私自將明帝的才人當作歌舞伎樂,總攬大權,掌管禁兵。
當初,清河國和平原國為了地界爭論不休,歷時八年都不能解決。冀州刺史孫禮請求用朝廷所藏的明帝封平原王時的地圖來判定邊界。曹爽相信了清河國的說法,說地圖已經不能用了,孫禮上奏章辯解,言辭直率而激烈。曹爽大怒,彈劾孫禮,心懷怨恨,判了他五年徒刑。后來,孫禮又做了并州刺史,前往拜見太傅司馬懿,神情憤怒,不說話。司馬懿問:“你嫌并州刺史職務低呢,還是生氣處理地界的事?”孫禮說:“明公怎么講這么奇怪的話?孫禮雖然沒有才德,難道會將官職和往事放在心上嗎?如今社稷就快要處于危難之中了,天下都騷動不安,這才是我不高興的原因。"于是他哭泣眼淚縱橫流下。司馬懿說:“先別這樣,要忍耐別人忍受不了的事?!?/p>
冬季,河南尹李勝出任荊州刺史,去向太傅司馬懿辭行。司馬懿叫兩名婢女服侍,他拿衣服,衣服掉落;指著嘴巴說口渴,婢女進粥,司馬懿不拿杯子直接飲用,結果粥都流出來灑在胸口。李勝說:“大家都說明公舊病發(fā)作,沒想到身體竟然這樣了!"司馬懿裝作半天才緩過氣來的樣子說:“年老病重,生死不過是早晚的事。委屈你到并州為官,那里靠近胡地,要做好防備!這一別恐怕不再相見,就把小兒司馬師、司馬昭兄弟托付給你了。”李勝說:“我是回到本州,不是并州。"司馬懿故意聽錯,問道:“你才到并州?”李勝又說:“將到荊州。"李勝回去后,告訴曹爽說:“司馬公奄奄一息,身體和神魂已經分離,已經不值得憂慮了。”因此曹爽等不再防范司馬懿。
太傅司馬懿暗中與其子中護軍司馬師、散騎常侍司馬昭謀劃如何除掉曹爽。嘉平元年(249)正月,皇帝謁高平陵,大將軍曹爽與弟中領軍曹羲、武衛(wèi)將軍曹訓、散騎常侍曹彥都隨侍在側。太傅司馬懿以皇太后名義下令,關閉城門,帶兵占領武庫,召司徒高柔持節(jié)代理大將軍的職務,占據曹爽的軍營。太仆王觀掌管中領軍事,占據曹羲的軍營。然后向皇帝上奏曹爽的罪惡。曹爽看到了司馬懿的奏章,城里的信息又不通,十分窘迫不知所措。
桓范到了曹爽那里,勸曹爽兄弟帶天子到許昌去,征發(fā)四方的軍隊來增強自己的實力。曹爽遲疑未決,桓范對曹羲說:“此事昭然若揭,你是讀書人還不明白嗎?今日情形下你們曹家這樣的門戶,即使只求貧賤平安度日還能做到嗎?況且平民百姓抓了一個人為人質,還想以此為條件試圖活下來。你們現在和天子在一起,挾天子號令天下,誰敢不聽!"兄弟二人都默不作聲,不聽從桓范的主張,自入夜至五鼓,最后曹爽將刀扔在地上說:“即使免官了,我也不失為富家翁?!被阜犊薜溃骸安茏拥な呛蔚热宋铮股瞿銈冃值芏?,像牛一樣蠢笨。哪里料到今天竟然因為你們被滅族!"
5.B
B.“斛律明月的聲威令敵國聞風喪膽……方便齊國士兵西渡”錯誤。由原文“斛律明月,齊朝良將,威震敵國,周家每歲斫汾河冰,慮齊兵之西渡"可知,周朝的人每年都要斫碎汾河上的冰,是因為害怕齊國士兵西渡過來,把他們滅掉。
故選B。
參考譯文:
貞觀初年,唐太宗對侍臣說:“我考察前代的歷史,發(fā)現凡是讒佞奸邪的人,都是危害國家的敗類。他們有的用花言巧語和諂媚討好的方式取悅人,相互勾結,結黨營私。如果君主昏庸無能,就沒有誰不因為他們受迷惑的,這就是忠臣孝子悲泣含冤的原因。這樣的事情在史書中有記載,不能詳盡地說完。我把在齊代、隋代年間我所知道的小人的奸邪行徑,簡略地說給你們聽聽。斛律明月,是齊朝的良將,他的聲威震懾敵國,周朝的人每年都要斫碎汾河上的冰,因為害怕齊朝的兵馬西渡過來把他們滅掉。后來斛律明月被祖孝征用讒言構陷致死,周朝的人于是才產生了吞并齊國的想法。隋代的高颎有治國的雄才大略,輔佐隋文帝成就了帝業(yè),他執(zhí)掌朝政二十多年,天下依靠他得以安寧。后來隋文帝只聽信婦人的讒言,特意排斥他,等他被隋煬帝殺害,從此隋朝的國政就開始衰敗了。隋文帝混淆了嫡出與庶出,終究殃及了自身,國家不久后便滅亡了。我常常防微杜漸,杜絕讒言的根源,仍然擔心力量不足。史書說:‘猛獸在山林中出沒,野草不會被人采摘;忠正的臣子處于朝廷之中,奸邪小人停止他們的陰謀?!@句話其實就是我對你們的期望啊?!蔽赫髡f:“我發(fā)現,自古以來的帝王,如果被讒言蒙蔽,枉殺忠良,就必定國破家亡,人眾會聚的鬧市變得霜披露凝、冷落無人了。希望陛下謹慎啊。"貞觀十年,唐太宗對侍臣說:“太子的老師,自古以來就很難選擇。周成王年幼時,以周公、召公為老師,足以增長仁德,使天下獲得太平,被稱為圣主。到了秦代的皇子胡亥,秦始皇很愛他,讓趙高做他的師傅,教授他刑法。等到胡亥篡位后,誅殺功臣,殺害親人朋友,極其殘暴,不久就敗亡了。由此看來,一個人是善是惡,的確受寵愛親信的人影響。我年輕時結交的只有柴紹、竇誕等人,但是他們不具有孔子所說益友的三個條件:友直、友諒、友多聞。到我繼位,治理國家雖然不及堯、舜圣明,但也不像三國吳主孫皓、北齊后主高緯那樣殘暴。由此看來,我沒有受到親近的人的影響,這是為什么呢?”魏征回答說:“智慧中等的人可以做善事,也可以做惡事,然而擁有上等智能的人是不會受到外界影響的。陛下順應天意,平定戰(zhàn)亂,救萬民于水火之中,使天下太平,柴紹、竇誕這些人怎么能夠損害陛下的圣德呢?但是經書上說得好:‘拒絕鄭國的靡靡之音,遠離挑撥是非的奸邪小人。’君主對于寵愛親信近臣,更應該謹慎啊。"聽后,唐太宗說:“是?!?/p>
6.A
A.“后來他又被曹操捕獲"理解錯誤,根據原文“霸藏匿,操募得之,即以霸為瑯邪相”可知,臧霸并不是被曹操捕獲,而是曹操通過招募的方式找到臧霸,并任命他為瑯邪相。
故選A。
參考譯文:
三國時期的人才可謂是最為鼎盛的,這也得益于三國的君主各自善于用人,因此能夠匯聚眾人的力量,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他們用人的方式各有不同。大致來說,曹操是以權術駕馭人,劉備是以性情結交人,孫氏兄弟則是以意氣感召人。
劉備被呂布襲擊后,投奔曹操,程昱認為劉備有雄才,勸曹操圖謀除掉他。曹操說:“現在是收攬英雄的時候,殺一個人會失去天下人的心,這是不可以的。"然而,這還不是與曹操有怨的人。臧霸先是跟隨陶謙,后來幫助呂布,呂布被曹操擒獲后,臧霸藏匿起來。曹操通過招募的方式找到臧霸,立即任命他為瑯邪相。早先,曹操在兗州時,任用徐翕、毛暉為將,兗州發(fā)生動亂,徐翕、毛暉都叛變了。后來曹操平定兗州,徐翕、毛暉投奔臧霸。到這時,曹操讓臧霸交出那兩個人,臧霸說:“我之所以能夠自立的原因,是因為不做這樣的事情。”曹操嘆息他的賢能。曹操當初起事時,正是想借助眾人的力量成就大業(yè),所以以此奔走天下。等到他削平群雄,勢位已定時,孔融、許攸等人都因嫌忌被殺。荀彧一直是曹操的謀主,也因為阻止曹操接受九錫而被逼死。由此可見,曹操的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從前的寬容用人,只是出于權宜之計,以應一時之需,這就是所謂的以權術駕馭人。
至于劉備,一起事就為人心所向。看他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咨詢大計,獨有傅巖立賢的風范。關羽、張飛、趙云,自年輕時結交,終身相隨,即使在顛沛流離、無立足之地時,這幾人也患難與共,毫無二心。這固然是幾人的忠義,但劉備也必定有深厚的情感紐帶令人不能解開。到托孤于諸葛亮時,劉備說:“嗣子可輔,輔之;不可輔,則君自取之。"千載之下仍能見其肝膽相照,豈不是性情的流露?諸葛亮是第一流的人才,其他兩國都不能得到,唯獨劉備能得到他,這也可見以誠待人的效果。
至于孫氏兄弟用人,也各自有別人比不了之處。孫策生擒太史慈后,立即解開他的綁縛,說:“子義是青州名士,只是所托非人罷了。我是你的知己,不用擔心不如意。”這是孫策得士的表現。陸遜鎮(zhèn)守西陵,孫權把印章放在陸遜那里,每次與劉禪、諸葛亮通信,常常給陸遜看,有不妥之處就讓他改定,然后蓋上印章發(fā)出。委任如此,臣下有不感知遇而竭心盡力的嗎?陸遜晚年被楊竺等人讒害,憤郁而死。孫權后來見到陸遜的兒子陸抗,哭著說:“我以前聽信讒言,與令尊的關系不夠深厚,因此辜負了你。"作為君主能自悔其過,像這樣開誠布公地告知,誰能不感動流淚呢?這就是孫氏兄弟用人,這就是所說的以意氣感人的表現。
7.C
C.“擔心如果不及時為李陵掩飾罪過,就會損害李廣的聲譽”錯誤,原文“抑稱道李廣于不絕,以獎其世業(yè)”,“稱道李廣”是為了替李陵辯白,并不是擔心“如果不及時為李陵掩飾罪過,就會損害李廣的聲譽"。
故選C。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李廣有個孫子名叫李陵,擔任侍中,擅長騎馬射箭。漢武帝認為他有李廣的風范,讓他在酒泉、張掖一帶教士兵射箭,以防備匈奴。等到貳師將軍出擊匈奴時,李陵叩頭自己請求說:“我所率領屯墾戍邊的人,都是荊楚地區(qū)勇敢的人和奇才劍客。我愿意親自率領一支隊伍,到蘭干山南面去分散單于的兵力,不讓他全力對付貳師將軍的軍隊。臣愿以少擊多,只用五千步兵直搗單于王庭。”皇帝贊許李陵的豪情壯志,就答應了他的請求。李陵到達?;?,與單于軍隊相遇,匈奴約三萬騎兵包圍了李陵軍隊。李陵搏戰(zhàn)攻擊,匈奴軍轉身退回上山,漢軍追擊,殺敵幾千人。單于大驚,召集八萬多騎兵前來圍攻李陵。李陵的軍隊在樹林間徒步與匈奴騎兵戰(zhàn)斗,又殺敵幾千人。李陵的部隊被困在山谷中,匈奴軍在山上,從四面射箭,箭如雨下。士兵很多被殺死,無法前進。李陵說:“沒有臉面回去見皇上呀!"于是投降了?;实鄯浅嵟撼级钾焸淅盍?,皇帝拿這件事問太史令司馬遷的看法。司馬遷極力辯護說:“李陵侍奉父母很孝順,結交士人講信用,常常奮不顧身來為國家的危難而獻身,他歷來積鑄的品德,我認為有國士的風度。而且李陵率領的步兵不滿五千人,深踐(深入)敵人的軍事要地,阻擋(抵擋)數萬敵軍。他雖然身陷重圍,兵敗投降,然而他摧垮、打敗敵軍的功勞,也足以向天下人顯示他的本心了。他之所以沒有死節(jié),應該是想得到恰當的機會來報效朝廷?!睗h武帝認為司馬遷在誣陷欺騙,把司馬遷下獄(關進牢獄),施以宮刑。很久以后,漢武帝才對原先使李陵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表示后悔。武帝派公孫敖帶兵深入匈奴境內接李陵。公孫敖無功而返,于是對武帝說:“抓獲了匈奴俘虜,說李陵在教單于制造兵器,以防備漢軍。"于是漢武帝下令誅殺了李陵全家。不久后聽說,教單于練兵的是投降匈奴的漢朝將領李緒,并非李陵。李陵派人將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財務部個人工作總結(34篇)
- 《廉潔教育課件》課件
- 2024年貴黃高速沿線居民搬遷補償合同
- 2024年鍋爐設備全面維護保養(yǎng)承包合同書版B版
- 2024年生態(tài)環(huán)保主題廣告制作安裝合同范本2篇
- 2024年版城市供水系統升級改造合同
- 2024標準房屋承租再出租協議樣本
- 2024年版許可使用合同中的許可范圍與使用期限
- 2024新型環(huán)保材料研發(fā)與應用合同
- 2024年甲乙雙方關于影視作品制作的合同
- 化工原理課程設計換熱器的設計
- 膀胱癌診療指南課件
- 大班唱歌《吹泡泡》課件
- 護理人文關懷示范病房創(chuàng)建及成效14-44-16
- DB37∕T 5112-2018 村莊道路建設規(guī)范
- 牽引供電系統遠動技術概述講解課件
-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
- 乙肝五項詳解(課堂PPT)
- TD汽車維修公司管理制度和崗位職責匯編-30頁
- 數字化設計與制造PPT課件
- 個人信息查詢使用授權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