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講 人口分布和人口容量2024年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1頁
第20講 人口分布和人口容量2024年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2頁
第20講 人口分布和人口容量2024年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3頁
第20講 人口分布和人口容量2024年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4頁
第20講 人口分布和人口容量2024年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0講人口分布和人口容量

考點分布教學目標核心素養(yǎng)命題趨勢

人口分布2023海南卷,11題,3分區(qū)域認知:結合區(qū)域地理特征,從近些年高考看,人口的

2023海南卷,16題,1()分認識區(qū)域的人匚分布特點??疾橹饕性谌丝诜?/p>

2023全國甲卷,4題,4分綜合思維:結合人口分布圖表布、人口的數量的變化及

2023浙江1月,1-2題,4分材料,綜合分析影響人口分布人口問題。

2021北京卷,18(2),4分的因素。高考這部分內容考察

人口增長2022河北卷,3-4題,6分人地協(xié)調觀:樹立人口增長和是對世界人口分布和人

與人口問2022重慶卷,5-6題,6分分布與資源環(huán)境承載力相適應口容量等知識的實踐應

題2022江蘇卷,16-18題,6分的人口觀。用,考生備考時需掌握世

2022浙江1月,21-22題,6分地理實踐力:運用資料,分析界和中國人口分布特點

2021浙江1月,15-16題,4分不同區(qū)域環(huán)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及其影響因素、人口容量

人口容量2021北京卷,8題,3分合理容量,探討區(qū)域人口密度等基本知識.特別要關注

2021浙江6月,12題,2分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人口的規(guī)模大小與地理

環(huán)境的關系,謀求人地協(xié)

調發(fā)展。

第1頁共65頁

也■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

中RUS布

AQW(ACMMM?)?AOBBSW?AOWIfi

AattMAom?>fovna<&w?>■0B*a,e?n?xs

0.imniMtMiffmtTmmvKua

AOMl人gtdl.ADMHMH.AOtttttMi.ACKiUMMI

??束?.率不?.

—r;M???n?MMn?t?LtfetmuB“stWMRBIM

?■?李???£,)(

AOWfl

7"OM,?文?*.MBMMMQMmULtt"m?康■.■,》京式

ADftWM

9.MMRWW.

考點一人口分布

■k/二必備基礎知識梳理

知識點1世界人口分布(基礎)

1.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概念:一定時期人口在一定地區(qū)范圍的空間分布狀況,通常以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格局來衡

量。

1廠E啟人口數量…一

人口密度=------------(人/km2)

區(qū)域面積

人口密度是反映人口分布疏密程度常用的數量指標,人口密度數值越大,說明人口越稠密,反之稀疏。

2.世界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是世界各國、各地區(qū)人口分布的總特征。有的地區(qū)人口稠密,有的地區(qū)人口稀少。

第2頁共65頁

赤道

人口密度

人/km,

本地圖來源:《四通高中教科歸地理必修第二冊》中圖號:GS(2019)1870號

知識點1世界人口分布(基礎)世界人口稠密地區(qū)

①資本主義發(fā)展最早;

工業(yè)、金融、貿易

②商業(yè)貿易;益升;

①世界古老文明中心,人類雌(經相素)

③世界重要的ZDlk地帶

聚居歷史悠久;

福畫婦婉

②發(fā)展農業(yè)的自然條件優(yōu)越

人【I由度

人/千米'

世界人口稀疏地區(qū):主要分布在氣候比較惡劣的地區(qū)以及地勢高峻的高原和山區(qū)。

三大人||稀疏區(qū):高緯、高寒地帶:濕熱的雨林區(qū);干旱的沙漠戈壁區(qū)

第3頁共65頁

A配冰*,北美北部,

I西伯犧

茂理軍)南磁'氣候寒冷,

干旱沙漠地區(qū)自然條件惡劣

戲\?幺3占

高溫少雨,淡水<1亞馬孫河流域

融高寒地區(qū)

氣候總令,的

濕熱地區(qū)

\彈高溫多雨,水網密

布,蚊蟲肆虐

0

表1世界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2021年)

國家孟加拉國俄羅斯墨西哥日本埃塞俄比亞菲律賓

人口數1.671.441.311.271.11.08

量/億人

3.世界人口分布的特點

①人口分布不均衡

從半球、緯度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北緯20°?50°地帶最為集中。

從各大洲看: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約占世界總人口的85圾亞洲人口數量最多,人口密度最大;

大洋洲人口最少、密度最小;元人定居的大洲是南極洲。

②人口分布具有趨向性

世界人口分布趨向氣候溫暖濕澗地區(qū)

世界人口分布趨向沿河、近海地區(qū):一般來說,近海地區(qū)對外聯(lián)系便利;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

具有交通、水產養(yǎng)殖等方面的優(yōu)勢,都利于人類生產生活,人口較為密集

世界人口分布趨向低平地區(qū):人口分布多趨向于地勢低平地區(qū),平原地區(qū)地形平坦,是人類的主要聚

居地。約80$的世界人口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

世界人口分布趨向城市集中:近現代以來,世界人口越來越向城市(空間相比廣闊鄉(xiāng)村地區(qū)較為狹小)

集中,從而使世界人口分布呈現出大小不等的密集點和密集帶。

第4頁共65頁

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分布于北半球中低緯度的近海平原城鎮(zhèn)地區(qū)。

在沿海地帶又有兩類地區(qū)人口尤其密集:

沿海的工、商業(yè)經濟發(fā)達區(qū)。這些地區(qū)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港口條件,對外可進行海路貿易活動,對內

有很大的物資集散能力,經濟效益大大優(yōu)于內陸地區(qū),因此,逐漸形成沿海城市帶及大型港口城市,

人口的集聚方式以集中于城市為特點。

世界主要河流中下游平原及河口三角洲農業(yè)區(qū)。這些地區(qū)大多氣候適宜、土地肥沃、水網密集、排灌

方便、經濟發(fā)達、市場廣闊,而旦開發(fā)歷史悠久,長期以來就是農業(yè)發(fā)達區(qū)。

材料:非洲剛果盆地人口稀少,而東非高原海拔1000-1200米的地區(qū)則人口稠密。在南美洲,海拔2000

米以上的高原和山間谷地則形成一些人口稠密的大城市。

思考:為什么在熱帶多雨地區(qū),人口最稠密的地方通常不在平原,而在高原和山地?

原因:

在熱帶高原和山地的一定海拔范圍內,氣候涼爽,雨量適中,排水通暢,無瘧疾分布等。

方法技巧

區(qū)域人口分布特征的描述和分析

(1)人口分布特征描述:定性與定量結合。先說明人口分布是否平衡:再說明人口分布的稠密區(qū)和

稀疏區(qū)(哪里多,哪里少),從什么地方向什么地方遞增(遞減),或找到明顯的地理分界線(該線兩

側人口分布差異顯著);極值區(qū)域,什么地方人分布最多或分布集中,什么地方分布最少;分布形狀,

分布呈點狀、環(huán)狀、線狀還是面狀等。一般來說,,平原地區(qū)人口分布呈面狀:河流、海岸線、交通線

附近人口分布呈線狀;沙漠中城市多分布在綠洲區(qū)域,人口分布呈點狀。

描述一般先總體,后局部,再細節(jié)。

(2)人口分布原因分析:自然條件是影響人口分布的基礎條件;經濟發(fā)展水平是影響人口分布的決

定性因素;發(fā)展歷史是影響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

知識點2中國人口分布(基礎)

古往今來,我國始終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占世界人口的比例長期保持在20國左右。

1935年,胡煥庸依據點密度,繪出我國第一張人口分布圖。依據這張地圖,胡煥庸敏銳地發(fā)現一條東

北一西南向的直線,即瓚輝(現名黑河)一一騰沖線,作為我國人口地理分界線。

第5頁共65頁

05001000千米

描述我國人口空間分布特征

①分布很不平衡,大致以黑河一騰沖一線為界;

②東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

③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區(qū)人口多,內陸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區(qū)人口少。

分析我國人口空間差異的成因

自然原因:東部多平原,地形平坦,氣候溫暖濕潤,西部多高原山地,氣候干旱。

社會原因;東部工農業(yè)經濟發(fā)達,交通便利。東部開發(fā)早,西部開發(fā)晚。

新疆:氣候干旱,水東北:開發(fā)歷史短,

源豐富的綠洲地帶人冬季氣候寒冷,人

西d胖壁口較為稀少。

口稠密。

?面積占比56.2%

?人口占比5.9%魯豫蘇:開發(fā)歷史

較長,地處溫帶平

多沙漠、草原、山地,耕地少;工商

?原,人口密度很大。

業(yè)交通業(yè)不發(fā)達,城鎮(zhèn)少.

東南半壁

西藏:高寒特征,地?面積占比43%

勢較低的河谷地帶人

?人口占比94%

口稿密。廠】

?耕地多生產糧食多;工商業(yè)、

頰業(yè)發(fā)達,城鎮(zhèn)多。

“胡煥庸線”東西兩側對比

第6頁共65頁

東側

面積占比%56.243.8

人口比例%5.994.1

????????????????????????????????????????????????????????????????????

以草原、沙漠和雪域圖原以平原、水網、丘陵、喀斯特和丹霞

地形地貌特征

為主地貌為主

農業(yè)條件|以畜牧業(yè)為主農耕經濟為主

I■

城鎮(zhèn)化水平I低于全國平均值I高于全國平均值

.典題練習

下圖示意某流域人口分布情況。累積頻率(或稱對頻率的累積)是指為了統(tǒng)計分析的需要,有時需

要觀察某一數值以卜或某一數值以上的頻率之和。讀圖,完成1?3題。

人180

總8010

數20

6o

累/

30(

4o40人

頻7

50k

率2o60m

/70

%n)

1.該流域人口分布特點是()

A.空間分布比較均勻且比較稠密

B.3550—3650米的高程最為密集

C.距河8—10千米分布人口最多

D.高程4500米以上人口密度變化劇烈

2.該流域很可能位于()

A.巴西高原B.南部非洲

C.藏南谷地D.北美大草原

3.影響該流域人口距河流不同距離空間分布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A.水能資源分布

B.地形地勢和坡向

C.交通通達度

D.取用水方便程度

第7頁共65頁

【答案】1.B2.C3.B

【解析】第1題,從圖中可以看出,該流域人口空間分布不均勻且人口密度較小;3550—3650米的高

程最為密集;距河1—2千米分布人口最多;高程4500米以上人口密度變化小。第2題,3500-4000

米,人口總數累積頻率高,說明人口總數較大,人口密度比較大,4000米以上人口累積頻率小,人口

密度比較小,說明人口較少,藏南谷地人口主要集中在海拔匕較低的地方,4000米以上氣溫較低,人

口稀少。巴西高原、南部非洲、北美大草原海拔沒有這么高。第3題,距離河流越近,人口密度越大,

人們沿河居住,主要原因是海拔較低,氣溫適宜,農業(yè)發(fā)達,并且取水方便;水能資源分布不影響人

口分布;地形地勢對人口分布有影響,坡向影響比較??;當地人口流動小,交通通達度影響比較小。

下表示意2000—2020年中國各區(qū)域人口分布基尼系數變化(基尼系數代表要素分布的均勻程度,

其數值越大,要素分布越集中)。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02020

00年10年20年

0.70.70.7

全國

111835

東南0.50.50.5

半壁

胡煥庸線173466

兩側

西北0.70.70.7

半壁544852

0.3030.3

中部

020536

0.30.30.4

659827

四大地區(qū)

0.70.70.7

736571

0.40.40.5

495904

4.我國四大地區(qū)中,表中甲乙丙分別對應的是()

A.東部西部東北B,東部東北西部

C.東北西部東部D.西部東北東部

5.預計我國人口分布變化趨勢短時間內不會改變,則各級地方政府應()

第8頁共65頁

A.提高人口遷移的成本B.引導區(qū)域專業(yè)分工

C.培育國家級中心城市D.增加經濟考核權重

【答案】4.A5.B

【解析】4.結合材料可知,基尼系數代表要素分布的均勻程度,其數值越大,要素分布越集中,且我

國西北邊半壁基尼系數最大,主要是由于西北地區(qū)水資源短缺,人口分布相對集中于水源充足的地方。

甲地基尼系數最小,人口分布相對均勻,由于我國東部地區(qū)內部自然地理環(huán)境差異相對較小,且區(qū)域

整體經濟發(fā)展狀況較好,可以推測甲地應該分布于我國東部地區(qū);乙地基尼系數最大,故乙地人口分

布最為集中,結合圖表信息可推斷,乙地應該是位于我國西部北地區(qū);我國東北地區(qū)內部自然地理環(huán)

境差異相對較小,且氣候條件相對較好,但東北地區(qū)由于礦產資源開發(fā)導致區(qū)域內部經濟發(fā)展不平衡,

人口向礦產資源充足的地區(qū)聚集,因此人口分布基尼系數相對東部地區(qū)較大,較西部地區(qū)小,故丙對

應東北地區(qū)。結合選項,A正確;BCD錯誤;故選A.

5.目前影響我國人口遷移的最主要因素是經濟差異,經濟水平較高的地方人口密度相對較大,經濟水

平較低的地方人口密度相對較低,因此降低我國的人口分布基尼系數,各級地方政府應該引導區(qū)域專

業(yè)分工,發(fā)揮各地區(qū)的區(qū)域區(qū)位優(yōu)勢,有利于促進各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降低區(qū)域經濟差異,B正確;

提高人口遷移成本,不符合經濟發(fā)展的基本要求,A錯誤;培育國家級中心城市會加劇人口分布不平

衡的現象,C錯誤;增加經濟考核權重,可以適當縮小各地區(qū)的經濟差異,但無法從根源上解決人口

分布不平衡的現象,D錯誤;故選B。

【點睛】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1、自然環(huán)境因素:氣候、淡水、礦產、土壤等;2、社會經濟因素:

經濟發(fā)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3、政治因素:政策、社會變革、戰(zhàn)爭等。

知識點3影響人口分布的囚素(重點)

自然因素:受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明顯,其中氣候、地形、水源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尤為重要。

人文因素?:主要受社會生產方式、經濟發(fā)展水平、歷史因素、政治、軍事、文化等因素的影響。

自然因素:①地形

人類生產生活大多數集中在平原地區(qū)。據統(tǒng)計,全世界9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海拔1千米以下的平原和

低山丘陵區(qū)。其中海拔在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區(qū),居住著全球50%以上的人口。高山、高原地區(qū)土地貧

痔,交通不便,加上氣候寒冷風大等不利因素,人口較稀疏。

人口分布多趨向于地勢低平地區(qū)。平原地區(qū)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開發(fā),是人類的主要聚居地。

如我國的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印度的恒河平原,都是人口密集的地區(qū)。

②氣候

高緯度地帶,由于嚴寒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類的生活和生產,人口稀少。

過于濕熱的雨林地區(qū)不適宜人類居住。

受氣候因素的影響,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氣候較為適宜的中、低緯度地區(qū)。

第9頁共65頁

熱帶干旱區(qū),人口集中分布在氣候涼爽、降水相對較多的高原山地地區(qū)。

玻利維亞首都拉巴斯。安地斯山脈北段拉薩位于青藏高原拉薩河谷,河谷

和中段山區(qū)的山間盆地、河谷和高原,土地區(qū)熱量條件好,有利于居住.

壤肥沃、氣候源爽,為主要人口集中地。

低緯度高海拔高海拔低河谷

③水源

水資源對人口分布的影響很大。一般來說,沿海、沿湖地區(qū)人口稠密。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具

有交通、水產養(yǎng)殖等方面的優(yōu)勢。例如,北美五大湖地區(qū),人口稠密。

人口稠密區(qū)依水源多呈點狀、線狀、片狀分布。

④土壤

土壤是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最基本的物質基礎,它對人口分布的影響,更多是通過農業(yè)發(fā)展間接地起作用。

不同的土壤,由于自然肥力和耕作性能不同,開發(fā)利用程度也不同,因而影響到人口分布。

如:我國東北地區(qū),肥沃的黑土分布區(qū),農業(yè)較發(fā)達,人口密度也較高。

⑤礦產資源

礦產的開采提供了較多的就業(yè)機會,吸引人口集聚。

產'業(yè)革命時期,某些地區(qū)礦產資源的開發(fā)成為影響人口分布的決定性因素。

早期因交通運輸不發(fā)達,煤炭開采區(qū)往往人口稠密,如德國魯爾區(qū)。

大型油田的發(fā)現和開采,使原本荒無人煙的沙漠和茫茫草原上崛起一座座新城市。如攀枝花、克拉瑪

依、大慶等。

第10頁共65頁

自然因素對人口分布的影響案例

平原和工農業(yè)生產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區(qū),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

地形低地平原地區(qū)我國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勢第

地形高山和三級階

土壤貧瘠,交通不便,氣候寒冷、風力較大,人口較稀疏

高原

北半球溫帶地區(qū)適宜農業(yè)生產和人類居住,80%的人口分

氣溫布于這一地帶熱帶地區(qū),人口集中分布在氣

氣候主要通過植被間接影響人口分布,不同植被帶的農業(yè)、人候涼爽、降水較多的高原、山

降水口分布不同。一般來講,降水多,人口密集;降水少,人地地區(qū)

口稀疏

干旱地區(qū)的人類往往逐水而居,人口稠密區(qū)依水源多呈點我國西北干旱地區(qū),人口集中

水源狀、線狀和片狀分布分布在水源充足的綠洲地區(qū)

多通過農業(yè)生產間接影響人口分布;土壤肥力、性狀不同,我國東WUE沃黑土的分布地區(qū),

人口狀況不同人口密度較高

產業(yè)革命時期,某些地區(qū)礦產資源的開發(fā)成為影響人口分礦區(qū)人口密集形成城市,如攀

礦產資源布的決定性因素;煤礦、油田等工礦點也是居民密集點枝花、克拉瑪依、鶴崗等

人文因素

>社會生產方式

以農業(yè)經濟為主工業(yè)化帶動城鎮(zhèn)化人口聚集,形成城市群

農業(yè)發(fā)達地區(qū)人口稠密人口迅速向城鎮(zhèn)聚集人口不蜥向城鎮(zhèn)聚集

自然條件對人口分布的影響不斷減少

生產力水平對人口分布的影響非常明顯

經濟發(fā)展水平對人口分布起到重要影響,就業(yè)機會多、收人入水平高、社會治安好、物質生活環(huán)境舒

適的地方,往往會吸引更多人居住。大多數時候人口密度與經濟發(fā)展水平呈正相關。經濟因素對人口

分布具有決定性影響。

政府的政策以及戰(zhàn)爭等因素,有時也可能住較短的時間內改變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人口分行。

此外,歷史因素等也會影響人口分布。例如,亞洲和歐洲等開發(fā)歷史悠久的地區(qū),人口經歷長時期的

持續(xù)增長,數量多,密度大;而在美洲和大洋洲等開發(fā)歷史較短的一些地區(qū),至今人口數量少,分布

稀疏。

人口分布還受到文化傳統(tǒng)、宗教、民族和政治等因素的影響。

第11頁共65頁

影響因素人口分布原因

農業(yè)發(fā)達地區(qū)人口稠密以農業(yè)經濟為主

社會生

人口迅速向城鎮(zhèn)聚集工業(yè)化帶動城鎮(zhèn)化

產方式

人口不斷向城鎮(zhèn)聚集生產力的猿科技與酬支楠進步:

經濟發(fā)

經濟發(fā)展水平較高,人口轆密就業(yè)機會多、收入入水平高,往往會吸引更多人居住

展水平

人文38S交通威|」的地區(qū)人口較多交通對區(qū)t蛭濟的發(fā)展起重要作用!

人口械模移動導致人口分布的變戰(zhàn)爭和政粽響人口的流動和增長,進而影響人口分

因素政治

化布

開發(fā)歷史悠久的地區(qū),人口經歷長時期的持續(xù)增長,

歷史歷史悠久的地區(qū)人口較稠密

數量多,密度大I

對人口分布產生T的影響。為了擴大勢力,世界上;

受文化民族、宗教的影響,人口

分布空間上呈現一定的聚集性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對人口增殖,導致高出生率。

題型運用

題型01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

烏江是長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其上游流域人口數量與人口密度的變化具有很強的叁直性特征。

圖1示意貴州省烏江上游各海拔人口數量變化,圖2示意貴州省烏江上游各海拔人口密度變化。據此

完成下面小題。

人口數量/萬人

人口密度/(人km?)

150r4001

125

100

75

50

25

。

OO。0o0

00O0導OO0ooO0

OOOo。0

OZ90800z99O20S8O0OzowoO90

VLOTL70ZozTZL;-LLZzoNZ

OO00Oo。<V0OSO6ooOA

OO008o。0OOOOozO

工08o

LLZ?L9LzLLZ二L9LzzW

豳m酬m

al

1.烏江上游人口分布特征是()

A.人口數量與海拔呈正相關B.人口密度勺海拔呈負相關

C.人口密度最大處人口數量最多D.人口數量最多處人口密度較高

2.推測影響烏江上游人口分布的主導因素是()

A.氣溫B.降水C.礦產D.土地

3.該區(qū)域海拔1000米以下最可能為()

A.低盆、矮嶺B.深谷、陡坡C.寬河、闊灘D.平地、緩坡

第12頁共65頁

【答案】I.D2.D3.B

【解析】1.讀圖1可知,人口數量隨海拔升高總體呈現先增后減的趨勢,A錯誤;讀圖2可知,人口

密度隨海拔升高總體呈現先增后減的趨勢,B錯誤;人口密度在1200-1400m處最大,人口數量在1400

—1600m達最多,因此人口數量最多處人口密度較高,C錯誤,D正確。故選D。

2.貴州省烏江上游喀斯特地貌顯著,海拔低處呈現峽高、谷深、坡陡,導致海拔低處土地面積極少,

人口數量少,密度低;而高原面上地平坡緩,土地面積集中于中海拔地區(qū),人口數量多,密度大,故

影響烏江上游人口分布的主導因素是土地資源,D正確;氣溫、降水量、礦產不是影響人口分布的土

要因素,ABC錯誤。故選D。

3.貴州省烏江上游喀斯特地貌顯著,海拔低處受流水溶蝕作用強烈,呈現峽高、谷深、坡陡的地表形

態(tài),B正確,ACD錯誤。故選B。

【點睛】生產力水平是影響人口分布的決定性因素。自然環(huán)境對人口分布的影響歸根到底還要通過對

社會經濟的影響而起作用。自然環(huán)境的地域差異,造成經濟結構的地域差異以及由此引起的人口分布

的地域差異。

自然環(huán)境、社會經濟因素奠定中國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其中工業(yè)化水平、交通便利度等因素對

人口密度影響較大。下圖示意中國四大區(qū)域人口密度影響因蕓排序(圓圉大小表示影響因素水平)。

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第一影響因素

。第二膨響因素

如第三影響因素

昌第四膨響因素

格第五影響因素

領第六影響因素

O第七影響因素

4.甲乙丙丁所代衣的區(qū)域依次是()

A.東部地區(qū)、中部地區(qū)、西部地區(qū)、東北地區(qū)

B.中部地區(qū)、東部地區(qū)、西部地區(qū)、東北地區(qū)

C.西部地區(qū)、中部地區(qū)、衣部地區(qū)、東北地區(qū)

D.東北地區(qū)、西部地區(qū)、口部地區(qū)、東部地區(qū)

5.交通便利度對內區(qū)域人口密度影響遠高于其他要素和其他區(qū)域,是因為丙區(qū)域()

A.工業(yè)基礎雄厚B.距沿海港口近

第13頁共65頁

C.地形地勢復雜D.對外開放度高

【答案】4.A5.C

【解析】4.東部是中國城鎮(zhèn)化主體區(qū),主導了中國人口向大城市集聚趨勢,其人口集聚的核心動力是

城鎮(zhèn)化,甲為東部地區(qū);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區(qū)工業(yè)基礎較弱,且主要集中在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的

城市群地區(qū),加速了人口集聚,乙為中部地區(qū)、丙為西部地區(qū);東北地區(qū)是中國重要的工業(yè)基地,工

業(yè)化、城鎮(zhèn)化尤其是交通建設促進了人口集聚,丁為東北地區(qū),A正確。故選A。

5.丙為西部地區(qū),西部地區(qū)工業(yè)基礎薄弱,A錯誤;西部地區(qū)地處內陸,離港口較遠,B錯誤;地形

地勢復雜制約交通建設,所以交通便利度對西部地區(qū)人口密度影響遠高于其他要素和其他區(qū)域,C正

確;與西部邊疆接壤的國家基本上經濟欠發(fā)達,對外開放度較低,D錯誤。故選C。

【點睛】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我們可以從自然環(huán)境因素與社會經濟因素兩方面來分析:A自然環(huán)境

因素。地形:平原和低山丘陵區(qū),人口較密集;而高山與高原人口較稀疏。氣候:氣候溫暖濕潤,適合人

類居住,所以人口分布較多區(qū),大多氣候適宜。B社會經濟因素。水陸交通:交通便利處有利于人口集

聚,人口較多力一發(fā)歷史:開發(fā)歷史旱,經濟水平較高,人口多;工農業(yè)基礎:工農業(yè)發(fā)展水平好,則人口

密度大;經濟發(fā)展水平:經濟水平高對人口分布的影響也較為顯著;政治因素、宗教、習俗、政策等:同種

信仰、習俗相同、政治信仰相同的人易于聚集在某一區(qū)域。

考點二人口增長與人口問題

—夯基?必備堇礎知識梳理

知識點1人口的自然增長(基礎)

1.人口增長

一個地區(qū)人口的增長,包括人口自然增長和人口機械增長(人口遷移)兩個方面。

⑴區(qū)域人口增長=人口自然增長+人口機械增長。

(2)人口自然增長:年凈增人口數量=人口基數X自然增長率。

(3)人口機械增長:年凈增人口數量=人口基數義機械增長率。

自然增長率

第14頁共65頁

公式:人口增長(數量的變化)二人口的自然增長+人口機械增長

影響因素:人口的機械增長就是由人口遷移引起青壯年勞動力的增長,

自然增長是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引起的變化,主要指戶籍人口,影響

青少年比重的變化

人口增長中的“增長"并非一定是人口數量熠加.

人口的既可以是正增長,也可以是零增長或者負增長

增長

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數量的區(qū)別

注意人口自然增長率低,表示人口增長的速度慢,并不一定人

問題口增長數量少

戶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區(qū)別

戶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戶籍管理機關登記了戶口的

人口。

常住人口是指實際居住在某地一定時間(半年以上)的人口。

2.人口自然增長率

年內出生人數-年內死亡人數乂;

人口自然增長率=1nno/

年平均人口數°%J

?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一死亡率

?>0正增長

?=0零增長

?<0負增長

人口數量增長的多少不僅取決于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高低,也受人口基數大小的影響

出生率受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育齡人口的教育水平、就業(yè)率、婚育觀念(生育觀念)、宗教、人口政

策等影響;

死亡率受經濟發(fā)展水平、醫(yī)療衛(wèi)生水平、戰(zhàn)爭、自然災害等影響。

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率的因素:自然因素一一生物自然規(guī)律的制約、自然環(huán)境和自然災害(通過死亡率

來影響);社會經濟因素一一經濟發(fā)達程度、文化教育水平、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婚姻生育觀、宗教信仰、

風俗習慣、人口政策。

第15頁共65頁

增加;

口數量

多,人

數量越

給人口

多,供

資源越

:自然

源因素

人自然資

;

趨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