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高三大聯(lián)考(二)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1頁
2024屆高三大聯(lián)考(二)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2頁
2024屆高三大聯(lián)考(二)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3頁
2024屆高三大聯(lián)考(二)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4頁
2024屆高三大聯(lián)考(二)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屆高三大聯(lián)考(二)語文試題(含答案)

2024屆高三二輪復習聯(lián)考(二)新高考卷

語文試題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場號、座位號、準考證號

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的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

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

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考試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地理空間是人類生存活動的場所,“文學地理學”就是探討文學和

人文地理空間的關系,關注人在地理空間中是如何以審美想象的方式

來完成自己的生命表達。文學進入地理,實際上是文學進入到它生命

的現(xiàn)場,進入了它意義的源泉。

中國早期的文獻是史地縱橫,文學蘊含于其間,地理學是屬于史

學的一個很重要的分支。中國的文學的起源中國詩歌的源頭是《詩經(jīng)》

和《楚辭》。《詩經(jīng)》分為十五“國風”、大小“雅”還有“頌”,就是

由地方的地理民俗通向士人階層,通向朝廷的政教,一直通向宗廟的

祭祀,是以地理作為基礎的。作為中國詩歌另外一個源頭的《楚辭》,

崛起在長江流域,成為相對獨立的語言表達系統(tǒng)。所以,中國文學一

開始就和地理空間結下不解之緣,出現(xiàn)了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兩個不

同的詩性智慧的系統(tǒng)。

地理學給我們展開一個很大的空間,耳料是分散的、零碎的、紛

繁復雜的,我們要從橫向上整理出它的類型,又要從縱向上去發(fā)掘它

的深層的意義,那么我們就要有一種有透視性的文化思維方式。第一

是整體性的思想,從中華民族這一文化共同體的整體性來考察一些具

體的專業(yè)性的問題,把博通的東西和專精的東西統(tǒng)一起來。第二是互

動性的思維。我們分出一些區(qū)域文化層面和族群,不是要把它割裂開

來,孤立起來,而是為了更好地研究它的特征。第三是交融性的思路,

講整體性、互動性,更高的追求還是要融會貫通,然后在貫通中進到

一種化境,在交融中創(chuàng)造新的學理。

地理是文學的土壤,是文學的生命依托,文學地理學就是尋找文

學的土壤和生命的依托,這樣才使我們的研究對象變得開闊,研究方

法變得深入。

(摘編自楊義《中國文學與人文地理》)

材料二:

人賦山川以靈,文予自然以美。文學地理學自有文學研究起而存

在?!拔膶W地理學”這個名詞術語在國內最早見于1902年梁啟超發(fā)表

的《中國地理大勢論》,他提出了文學風格的“南北界限”問題,認

為中國文學“大抵自唐以前,南北之界最甚,唐后則漸微。蓋'文學

地理‘常隨‘政治地理'為轉移;此后,有學者繼續(xù)探討地理與文

化、地理與政治、地理與歷史、地理與文明之間的關系,但作為一個

學術性的概念,“文學地理學”直到最近十年才被學界廣泛關注與高

度重視。文學存在于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文學研究尤其是文學史研

究,離不開時間和空間的維度,因此與文學地理學相關的話題始終值

得重視,甚至可以說所有的文學研究都關涉文學地理。

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界以文化地理的眼光看文學,關注山川、氣

候、物產(chǎn)這樣一些自然因素,尤為重視歷史、民族、人口、教育、風

俗、語言等人文要素,作家作品、文學流派、文學思潮的空間因素更

加得到了重視。解析文學思潮、文學活動、文學風格產(chǎn)生的歷史文化

原因和地理因素,闡釋作家題材選擇、人物描寫和藝術風格的形戌及

特點,說明作家審美表達的差異性。地理資源可以成為文學資源、文

學如何再生地理資源和地域文化,也得到了彰顯和強化。

近十年來,對文學地理學概念及相關研究領域的學理化探討得到

了加強。尤其是楊義以“重繪中國文學地圖”為號召,認為以往的文

學史寫作偏重時間概念而忽略了地理維度和精神向度,文學地圖“當

然是文學這個獨特的精神文化領域的專題地圖,它有自己獨特的地質

水文氣候和文化生態(tài)工以一種地理學的眼光,從區(qū)域形態(tài)、領土完

整和民族多樣性等角度揭示文學本身的審美特質,重塑文學發(fā)展的直

觀面貌和整體過程c他指出,文學地理學在本質上乃是會通之學。它

不僅僅要會通自身的區(qū)域類型、文化層析、族群分合、文化流動四大

領域,而且要會通文學與地理學、文化人類學以及民族、民俗、制度、

歷史、考古諸多學科。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與世界、中國經(jīng)驗與地方經(jīng)驗、傳統(tǒng)中國與

現(xiàn)代中國的關系,必定是相關學者要思考的大題目、大知識。相較于

當代其他國家的作家來說,我國作家似乎更愿意強調故事的發(fā)生地,

或凸顯其文化,或據(jù)其建立系統(tǒng)。文學的地域性特征的確存在,地域

文化會對作家創(chuàng)作產(chǎn)生深刻而廣泛的影響。然而在當下的文學作品當

中,我們時??梢园l(fā)現(xiàn),作品中的地域性特征已經(jīng)超出潛移默化的影

響,成為一個符號。當文學被局限于某個具體的地域、民族、類型時,

就意味著降低了它的寫作格局和美學視野。這種地域性是被“虛構”

出來的,或是作家主動的營造,或是讀者、批評家闡釋的結果,我們

應當理性判斷。同時,要強化文學地理學研究的全球化視野「地域”

的概念是歷史地建構而成的,在今天的全球化視閾下,單純強調作品

的地域性特色似乎已經(jīng)稍嫌狹隘,“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這一論

斷愈發(fā)顯得可疑,我們更應關注地域性在文化意義上的全新內涵,或

打破地域隔膜、探索文學書寫更為寬廣的可能。

地域性只是文學風格、魅力之某些要素,但不是決定性要素,更

不是必備要素。地域文化和地域文學都是在歷史中形成的,當然同時

也必定是有歷史的局限和缺憾的。在全球化、城市化、高科技化的當

下,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孤立封閉地研究作家的地域性當取謹慎的態(tài)度。

(摘編自劉川鄂《新時期以來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界的文學地理

學研究》)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學地理學研究探討文學和人文地理空間的關系,需要我們

具備透視性的文化思維方式。

B.以互動性的思維來更好地研究地理學的特征,我們需要分出

一些區(qū)域文化層面和族群。

C.“文學地理學”這一概念由梁啟超提出,最近十年才被中國

學界廣泛關注與高度重視。

D.我們強調文學的地域性特征,并不意味著要將其局限于某個

具體的地域、民族、類型中。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文學的起源就是以地理作為基礎的,與地理空間關系密

切,這是有史料佐證的。

B.文學史寫作重時間概念、輕地理維度,這是中國文學寫作及

研究落后于時代的重要原因。

C.楊義指出,文學地理學本質上是會通之學,不僅要會通自身

四大領域,還要會通其他諸多學科。

D.能夠正視當代文學地理學研究的短板,也要注意其局限性,

才能更好地探索文學創(chuàng)作。

3.下列不屬于材料二所說的“文學的地域性特征”的一項是()

A.在北方文學作品中,常??梢钥吹綄Ρ⒍斓拿枥L,給

人一種清新、寧靜的感覺。

B.陜西作家多來自農(nóng)村,農(nóng)村生活的經(jīng)歷影響深刻,創(chuàng)作大多

傾向于對鄉(xiāng)土題材的挖掘。

C.汪曾祺的散文和小說作品,書寫著家鄉(xiāng)濃郁的風土人情,可

以看作是典型的風俗畫作品。

0.在市場經(jīng)濟的文化背景下,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旋律表現(xiàn)為由

宏大敘事向個人化敘事的轉變。

4.下列對材料二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二先概述“文學地理學”在中國的發(fā)展歷程,并指出其

在文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B.材料二引用楊義的相關理論和觀點,重點闡述了近十年來文

學地理學研究取得的成果。

C.材料二指出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學地理學研究存在的誤區(qū),

為后文明確觀點作好鋪墊。

D.材料二采用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論證結構,

層層深入推進,邏輯嚴密。

5.根據(jù)文章觀點,推測《紅樓夢》中曹雪芹塑造“金陵十二釵”

這一群體的意圖。

【答案】1C2.B3.D4.B

5.①“金陵十二釵”指的是小說里眾位女性的群像,她們身份

不同,性格各異?!敖鹆辍笔堑孛?,是這些女子的原籍。賈家籍貫是金

陵,因為在京城當官而客居京城。

②地理為作者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題材,曹雪芹塑造“金陵十二釵”

這一群體,是將地理作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土壤,以“十二釵”的地理歸屬

地“金陵”,暗寓眾多人物的命運身世。

③曹雪芹想依托于地理資源,借助題材選擇、人物描寫來展示審

美表達的差異性,突出“十二釵”的不同身份類型和性格特點。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文學地理學’這一概念由梁啟超提出”錯誤。有材料二第

一段看,“文學地理學”這個名詞術語在國內最早見于1902年梁啟超

發(fā)表的《中國地理大勢論》,但作為一個學術性的概念,“文學地理學”

直到最近十年才被學界廣泛關注與高度重視。可見,梁啟超并未提出

“文學她理學”這一概念。

故選C。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這是中國文學寫作及研究落后于時代的重要原因“錯誤。有

材料二第三段可知,是楊義“認為以往的文學史寫作偏重時間概念而

忽略了地理維度和精神向度”,且未提及“這是中國文學寫作及研究

落后于時代的重要原因:選項表述無中生有。

故選B。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材料二所說的“文學的地域性特征”,是文學存在于時間和空間

兩個維度,相較于當代其他國家的作家來說,我國作家似乎更愿意強

調故事的發(fā)生地,或凸顯其文化,或據(jù)其建立系統(tǒng)。文學的地域性特

征的確存在,地域文化會對作家創(chuàng)作產(chǎn)生深刻而廣泛的影響。

D.”在市場經(jīng)濟的文化背景下”關系到時間,其后表達與地域性

特征無關。

故選D。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B.“重點闡述了近十年來文學地理學研究取得的成果”錯誤。由

材料二第三段內容可知,楊義的事例是印證“近十年來,對文學地理

學概念及相關研究領域的學理化探討得到了加強”這一觀點。

故選B。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根據(jù)文本內容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

《紅樓夢》又被曹雪芹題名為“金陵十二釵金陵十二釵”指

的是小說里眾位女性的群像。這些女性當中有的是正當妙齡的少女,

有的是賢惠能干的少婦,有的是看破紅塵的女尼,有的是身份高貴的

皇妃,有的是地位卑微的奴仆。她們身份不同,性格各異?!敖鹆辍?/p>

這個地名,按照第五回里的說法,“金陵省”是一個地名,是這些女

子的原籍。賈家籍貫是金陵,因為在京城當官而客居京城。

由材料一“地理空間是人類生存活動的場所,“文學地理學”就是

探討文學和人文地理空間的關系,關注人在地理空間中是如何以審美

想象的方式來完成自己的生命表達”“地理是文學的土壤,是文學的

生命依托”可知,地理為作者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題材,曹雪芹塑造“金

陵十二釵”這一群體,是將地理作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土壤,讓文學進入到

它生命的現(xiàn)場,進入了它意義的源泉?!敖鹆辍笔且浴笆O”為代表

的眾女兒寓意性的地理歸屬,暗寓眾多人物的命運身世。

由材料二“人賦山川以靈,文予自然以美。文學地理學自有文學

研究起而存在"文學存在于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解析文學思潮、文

學活動、文學風格產(chǎn)生的歷史文化原因和地理因素,闡釋作家題材選

擇、人物描寫和藝術風格的形成及特點,說明作家審美表達的差異性。

地理資源可以成為文學資源、文學如何再生地理資源和地域文化,也

得到了彰顯和強化”可知,曹雪芹想依托于地理資源,借助題材選擇、

人物描寫來展示審美表達的差異性,突出“十二釵”的不同身份類型

和性格特點。

(二)現(xiàn)代文閱讀H(本題共4小題,1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拜謁贛江源

四平

①通向贛江源頭的小路,對我來說,顯得格外平和自然、親切寧

靜。

②在我小的時侯,暑假里最美妙的事情就是在贛江游泳,然后躺

在江邊的榕樹下睡覺。有很多次看著江面往來的船只、順江而下的竹

排,就猜想這些流水的源頭在哪里,它們怎么會沒完沒了地流。后來

離開贛南,浩蕩贛江濃縮成心中記憶,源頭夢想偶爾在心間閃現(xiàn)。

③章江和貢江分別從南嶺與武夷山流下,兩江匯合成贛江以后就

一路滔滔北去。千里贛江,縱貫江西南北,它不僅成為青山不老、碧

水長流的象征,也培育涵養(yǎng)了獨特而悠久的贛地風情與文化,成為江

西人永遠的母親河C

④離家千里的游子,總有自己的故鄉(xiāng);奔流千里的江河,總有自

己的源頭。贛南地區(qū)東北部的石城縣,在歷史上有“閩粵通衢”之稱,

這里就是贛江的發(fā)源地。深藏在武夷山西麓密林中的石寮河,就是贛

江的源頭。

⑤當初,那些因為戰(zhàn)亂而逃出中原的人,歷經(jīng)千辛萬苦輾轉來到

江西以后,就在遠離戰(zhàn)禍的贛南居住下來,使家族的香火、中原的文

化在青山綠水間延續(xù)。那些繼續(xù)遷徙的人當中,有的人南溯章水,越

過大庾嶺,到達嶺南地區(qū);還有的人則東逆貢水而上,到達武夷山西

麓的石城縣,穿越武夷山進入福建寧化,再向閩粵各地擴散。在漫長

的時間里,江西石城與福建寧化之間的曲折山路,不僅成為人們行走

贛閩的天然通道,也逐漸成了許多客家人的心靈驛路。

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在當初的遷徙隊伍中,一戶范姓人家選擇

在武夷山西麓的古道邊住了下來。天長日久,這里就成了他們安身立

命的家園,看護這里的山嶺、溪流和林木,就成了他們的天然使命和

具體內容。后來,行走在閩贛之間的人們有了這樣一個親切、溫馨的

“七嶺驛站”,武夷山兩邊的人知道了一個叫作七嶺村的地界。

⑦盡管時間流逝、歲月更迭,七嶺村也改叫了源頭村,但這個被

山林環(huán)抱的小山村始終保持著自己的寧靜、質樸,除了規(guī)模不大的祠

堂用青磚砌成,其他順著地勢高低錯落而起的房屋,都是用一樣的黃

土夯筑而成,屋墻二開出一樣的門窗,屋頂蓋著一樣的黑瓦,在山林

中平和、樸素地存在著,并靜靜地向世人傳達著家的原本含義。村舍

前面積不大的稻田里,靜默的禾斗、堆積的稻草,顯示出緊張收割以

后的放松、寧靜;黃牛靜臥在田填上咀嚼、回味自己的日子,雞群奔

忙在稻田里享受著發(fā)現(xiàn)與收獲的快樂,它們與在田間閃爍穿行的小溪

一起,成為一幅平靜、自在的山村生活圖畫,傳達一種我們已經(jīng)生疏

卻依然美好的音韻C

⑧大自然對于人類的眷顧之情,總是通過森林來傳達,花開葉落

的景象,生死枯榮的規(guī)律,始終在傳達造物的啟示。行走在贛江源頭

的秘密山林里,清靜、自在地呼吸著清新的山林氣息,輕松、悠閑地

聆聽著活潑的溪流清音,不僅有了回歸山林的喜悅,也清楚意識到不

息的贛江流水,得益于贛南茂密的山林,成為“青山不老,碧水長流

”的真切寫照。

⑨a山林,在涵養(yǎng)贛江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這里不僅有常見

的以松杉為主的針葉林、竹林、闊葉林等,還有罕見的成片原生樟樹

群落,拷木、楠木、楓香等珍貴樹種在這里安然生存,香果樹、甫方

紅豆杉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在這里平靜生活,并顯露出遠離欲望的寧

靜、不憂刀斧的從容。

⑩人類對自然的感恩,也總是通過對草木的珍愛,對環(huán)境的保護

體現(xiàn)出來。林間的小路,是一代代源頭村人巡山護林時踩出來的,它

雖然細小得若有若無,卻極具韌性地把周邊多座山嶺連在了一起。在

某種意義上,b道路既是經(jīng)濟狀況的標志,也是人類欲望的反映,這

里的小路既沒有隨著時間流逝而拓寬,也沒有因為時代變化而改觀,

一直保持自己的本色,就如源頭村的人一直信守祖輩傳下來的規(guī)矩:

除了在林中揀點柴草、挖些冬筍、采采蘑菇,就連采藥這樣的事村里

也沒有人干,更不會有砍伐林木、毀林造田的舉動。小路在歲月中、

山林間無聲地延續(xù),它不僅延續(xù)著一種集體的生活方式,也延續(xù)著一

種樸素的人生態(tài)度C

沿著林間小路,走過一片片山林,跨過一道道山溪,在一陣更

加激越的溪流聲中,贛江源頭的流水呈現(xiàn)在眼前……

C無言地跪拜在不竭的源流前,心里感覺到一種回家的踏實和

幸運,還有深深的感激和祈望。

(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

是()

A.“我”是文章的抒情主人公,“我”的所見所聞及所感,構成

了文章的主體內容C

B.對客家人遷徙過程、定居生活的描寫,流露出作者對他們深

深的敬意,豐富了文章內涵。

C.文本點染得當,以七嶺村為點細指細繪,渲染了贛江源頭平

靜、自在的生活畫面。

D.作者借助想象與聯(lián)想,由淺入深、由實而虛依次寫來,表達

了對從容恬靜的生活的向往。

7.下列對文段和畫線句子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段⑦運用白描手法,描寫出七嶺村寧靜、淳樸的特點,真

實還原了田園生活的本來面目。

B.句子a用擬人手法,指出山林涵養(yǎng)了水源,水源又使山林更

加繁茂這一事實,引起下文。

C.句子b表達作者的觀點,既有對贛江源頭原始、古樸生活的

贊美,也有對物欲生活的貶斥。

D.句子c運用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寫出作者對贛江源頭深厚

悠長的情感,又照應了標題。

8.為什么說千里贛江“成為江西人永遠的母親河”?聯(lián)系全文

回答。

9.文章寫的是“拜謁贛江源”,卻在文中多處寫到山間的小路,

請結合文本說明這樣寫的用意。

【答案】6.D7.C

8.①千里贛江縱貫江西南北,滋養(yǎng)千里大地,使贛江兩岸青山

不老、碧水長流。②培育、涵養(yǎng)了獨特而悠久的贛地風情與文化c③

盡管時間流逝、人事變遷,贛江卻始終保持著它淳樸的風貌,是游子

心中的家園。

9.①山間的小路是拜謁贛江源的必經(jīng)之地。文章主要在三處寫

到小路,既起到了線索的作用,又是作者借以抒發(fā)情感的意象。②開

頭寫小路,交代了作者的行蹤,引出下文。③中間寫“江西石城與福

建寧化之間的曲折山路”,點明了小路不僅是人們走向外部世界的通

道,更是客家人的心靈驛路,深化了主旨。④結尾對小路的描寫,既

呼應了文章開頭,又進一步深化主旨,表達了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

欣慰之情。

【解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

D.“由實而虛依次寫來“理解不當,文中由實而虛,實中有虛,

虛中有實,虛實結合行文。

故選D。

【7題詳解】

木題考查學生對文段和畫線句子的分析鑒賞的能力。

C.“對物欲生活的貶斥”說法夸大,此句引出后面“這里的小路

既沒有隨著時間流逝而拓寬”,表明此處人們的物質欲望比較低,但

畫線句子本身沒有表達對物欲生活的貶斥。

故選C。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中相關內容的能力。

千里贛江”成為江西人永遠的母親河”,應是指贛江的滋養(yǎng)作用,

對環(huán)境,對文化,還有對生于斯長于斯的民眾的精神哺育,是他們的

精神皈依。同時“永遠的母親河”意味著贛江自身恒定不變的某種令

人神往的品質。據(jù)比篩選信息并整合分析即可。

關于滋養(yǎng)自然環(huán)境與文化,文中提到“千里贛江,縱貫江西南北,

它不僅成為青山不老、碧水長流的象征,也培育涵養(yǎng)了獨特而悠久的

贛地風情與文化,成為江西人永遠的母親河”;

關于精神哺育與皈依及永恒品質的內容,文中提到“離家千里的

游子,總有自己的故鄉(xiāng);奔流千里的江河,總有自己的源頭”無言地

跪拜在不竭的源流前,心里感覺到一種回家的踏實和幸運”“盡管時

間流逝、歲月更迭,七嶺村也改叫了源頭村,但這個被山林環(huán)抱的小

山村始終保持著自己的寧靜、質樸二

分析整合以上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物象作用的能力。

散文中物象一般可能是行文線索、情感的載體,并指向主旨。找

到文中關于小路的具體內容,從以上角度分析其作用。

文章開篇說“通向贛江源頭的小路”,可知山間的小路是拜謁贛

江源的必經(jīng)之地。由此作者一路追訴贛江的前世今生,此處引出下文;

中間提到小路,關鍵句子為“江西石城與福建寧化之間的曲折山

路,不僅成為人們行走贛閩的天然通道,也逐漸成了許多客家人的心

靈驛路”,把小路和心靈皈依聯(lián)系在一起,深化了主旨;

結尾,說小路保持“自己的本色”“延續(xù)著一種集體的生活方式,

也延續(xù)著一種樸素的人生態(tài)度”,此處小路和開篇呼應,使文章結構

嚴謹,并進一步深化主旨,小路的本色表明贛江人沒有被物欲左右,

淡然從容生活,表達了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欣慰之情。

文章中小路貫穿全篇,是行文線索。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凡聞言必熟論,其于人必驗之以理。魯哀公問于孔子曰:“樂正

夔①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于天下,乃令重黎

舉夔于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

八風,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

得失之節(jié)也,故唯圣人為能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

者一而足矣?!试?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無井

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

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眹说乐?,聞之于宋君。宋君令

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扒竽?/p>

之若此,不若無聞也。子夏之晉,過衛(wèi),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

涉河。"子夏日:“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

與'亥‘相似?!敝劣跁x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shù)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覆②,猥似

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聞而審,

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無聞矣。齊桓公聞管子于鮑叔楚莊聞孫叔

敖于沈尹筮審之也故國霸諸侯也。吳王聞越王勾踐于太宰鼾,智伯聞

趙襄子于張武,不審也,故國亡身死也。

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jīng),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

慎也。然則何以慎?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得之矣。

(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慎行論》)

【注】①樂正:樂官。夔(kui):古代音樂家,生活在荒僻邊

遠的地方,具有非凡的音樂才能,后受到舜的賞識而被提拔為樂官,

主理樂舞之事。②獴(jue):古書上說的一種大猴子,形似欷猴。

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

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齊桓公A聞管子B于鮑叔C楚莊D聞孫叔敖E于沈尹筮F審之也

G故國H霸諸侯也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為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

是()

A.信,指言語真實,與王羲之《蘭亭集序》中“信可樂也”的

“信”含義不同。

B.和,“使……和諧”,與《孔雀東南飛》“登即相許和"中的“和”

詞義不同。

C.涉,指渡水,與《歸去來兮辭》"園日涉以成趣”的“涉”意

思不同。

D.“己亥”在文中是干支紀日,《登泰山記》中“戊申晦”的“戊

申”是干支紀月。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孔子認為舜重用夔后,通過禮樂使教化傳布于天下,從而讓

天下歸服。

B.第二段具有現(xiàn)實意義,從正反兩方面論證了君王使天下興盛

的原因。

C.文中穿井得一人的故事:最終的傳言是因鑿井而從地面挖到

一個人。

D.本文以歷史事實和寓言故事為論據(jù),夾敘夾議,深入淺出,

生動形象。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凡聞言必熟論,其于人必驗之以理。

(2)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無聞矣。

14.對待傳言的正確態(tài)度是什么?請結合材料簡要說明。

【答案】10.CFG

11.B12.A

13.(1)凡是聽到傳聞,都必須深透審察,對于人都必須用理

進行檢驗。

(2)聽到什么如果加以審察,就有好處;聽到什么如果不加審

察,不如不聽。

14.①凡是聽到傳聞,都必須深透審察,對于人都必須用理進行

檢驗。

②遵循著事物的規(guī)律和人的情理,用這種方法來審察所聽到的傳

聞,就可以得到真實的情況了。

【解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齊桓公從鮑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莊王從沈尹筮那里得知

孫叔敖,審察他們,因此國家稱霸于諸侯。

第一個“聞”的主語為“齊桓公”,賓語為“管子”,狀語為“于

鮑叔”,中間都不應斷開,應在“叔”后面斷開,即在C處斷開;

第二個“聞”的主語為“楚莊”,賓語為“孫叔敖”,狀語為“于

沈尹筮",中間都不應斷開,應在“筮”后面斷開,即在F處斷開;

“也”為句末語氣詞,所以應在第一個“也”后面斷開,即在G

處斷開;

“國”的謂語為“霸”,中間不應斷開。

所以,應CFG處斷開。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以及理解一詞多

義的能力。

A.正確?!把哉Z真實/確實”;句意:可信嗎?/確實很快樂。

B.“詞義不同”錯誤。均為“使……和諧”;句意:夔能調和音律,

從而使天下安定。/‘立刻就答應這門親事吧。

C.正確?!岸伤?涉足,走到";句意:晉國軍隊在己亥那天渡過

黃河。/天天到園里行走,自成一種樂趣。

D.正確。

故選Bo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A.“通過禮樂使教化傳布于天下,從而讓天下歸服”錯誤。由原

文“昔者舜欲以樂傳教于天下,乃令重黎舉夔于草莽之中而進之,舜

以為樂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可知,

孔子認為從前舜想用音樂向天下老百姓傳播教化,就讓重黎從民間舉

薦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樂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諧和五聲,

用來調和陰陽之氣°因而天下歸順。

故選Ao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熟論二深透審察;“驗之以理”,介詞結構后置句,用理

進行檢驗。

(2)“審”,審察;“若”,如。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蹴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凡聞言必熟論,其于人必驗之以理”可知,凡是聽到傳

聞,都必須深透審察,對于人都必須用理進行檢驗。

由原文“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得之矣”可知,遵循著

事物的規(guī)律和人的情理,用這種方法來審察所聽到的傳聞,就可以得

到真實的情況了。

參考譯文:

凡是聽到傳聞,都必須深透審察,對于人都必須用理進行檢驗。

魯哀公問孔子說:“聽說樂正夔只有一只腳,可信嗎?”孔子說:“從

前舜想用音樂向天下老百姓傳播教化,就讓重黎從民間舉薦了夔而且

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樂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諧和五聲,用來調和

陰陽之氣。因而天下歸順。重黎還想多找些象夔這樣的人,舜說:'音

樂是天地間的精華,國家治亂的關鍵。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諧,而和

諧是音樂的根本。夔能調和音律,從而使天下安定,像夔這樣的人一

個就夠了?!哉f‘一個夔就足夠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

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里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去打水,經(jīng)常派一人在

外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

一個人力。”有人聽了就去傳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倍汲堑?/p>

人紛紛傳說這件事,被宋君聽到了。宋君派人向姓丁的問明情況,姓

丁的答道,“現(xiàn)在家里有了井,無需轉派一人住在外面打水,等于多

得到一人使用,并不是在井中挖到一個人」像這樣聽信傳聞,不如

不聽。子夏到晉國去,經(jīng)過衛(wèi)國,有個讀史書的人說:“晉軍三豕過

黃河?!弊酉恼f:“不對,是己亥日過黃河C古文‘己'字與‘三'字

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J到了晉國探問此事,果然是說,

晉國軍隊在己亥那天渡過黃河。

傳聞不可以不審察,經(jīng)過輾轉相傳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

所以狗似猥,猥似桃猴,貓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別就很遠了。這是愚

蠢的人犯大錯誤的原因。聽到什么如果加以審察,就有好處;聽到什

么如果不加審察,不如不聽。齊桓公從鮑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莊王

從沈尹筮那里得知孫叔敖,審察他們,因此國家稱霸于諸侯。吳王從

太宰就那里聽信了越王勾踐的話,智伯從張武那里聽信了趙襄子的事,

沒有經(jīng)過審察便相信了,因此國家滅亡自己送了命。

言辭有很多似非而是,似是而非的。是非的界限,不可不分辨清

楚,這是圣人需要特別慎重對待的問題。雖然這樣,那么靠什么方法

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著事物的規(guī)律和人的情理,用這種方法來審察

所聽到的傳聞,就可以得到真實的情況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鷺鷺

[宋]歐陽修

激石灘聲如戰(zhàn)鼓,翻天浪色似銀山。

灘驚浪打風兼雨,獨立亭亭意愈閑。

鷺鷺

[唐]來鵠

裊絲翹足傍澄瀾,消盡年光佇思間。

若便見魚無羨意,向人姿態(tài)更應閑。

15.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同為詠物詩,歐陽詩側重描寫鷺鷺的棲息環(huán)境,來詩側重刻

畫鷺鷺的形貌、舉止、習性。

B.歐陽詩前兩句運用比喻手法,分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突出

了聲音的響亮和水浪的巨大。

C.來詩首句寫鷺鴛儀表舉止不凡,依傍水邊靜觀,流水的清澈

襯托出鷺鷺品格的高潔。

D.來詩后兩句將所寓之意揭示點破“鷺鷺”喻人,“魚”指利祿,

針硬入骨,譏諷辛辣。

16.兩首詩結尾都有著一“閑”字,但表達的情感不同。請結合

詩歌內容談談你的理解。

【答案】15.D16.①歐詩結尾處的“閑”,寫出了鷺鷺在風

雨交加之際,即使面對海浪的拍打,依然高標獨立,氣定神閑。詩人

借此抒發(fā)雖遭貶謫但仍希望保持內心高潔的高尚情懷。

②來詩結尾處的“閑”,將鷺鷺擬人化,想象鷺鷺對待人的姿態(tài)

應該是從容自在的,詩人借此表達了對心靈自由與平和的向往。

【解析】

【分析】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

D."鷺鷺'喻人,'魚'指利祿,針硬入骨,譏諷辛辣”錯,來

詩最后兩句是對“鷺鶴”高潔傲岸的贊美,并沒有寫出它追逐名利的

特點,沒有“諷刺”含義,背離了主旨。

故選D。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歐詩結尾處的“閑”,承接前一句“灘驚浪打風兼雨”而來,

鷺鷺在風雨交加之際,即使面對海浪的拍不,沒有屈服,而是“獨立

亭亭意愈閑”,久久地站立在海邊,并且姿態(tài)優(yōu)美,更加氣定神閑。

詩人借鷺鷺這一形象特點,標明心志,那就是雖遭貶謫,人生坎坷,

依然希望保持內心高潔的高尚情懷。

②來詩結尾處的“閑”,承接前一句“若使見魚無羨意”,繼續(xù)將

鷺鷺擬人化,想象鷺鷺對待水中游動的魚兒尚且無羨慕之意,對待人

的姿態(tài),就更應該是從容自在的。詩人借鷺鷺這一形象特點,以物喻

人,表達了對內心寧靜與從容的追求。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過秦論》中,當陳涉高舉義旗后,天下眾多豪杰志士積極

響應,并追隨支持的兩句是“______,______:

(2)李商隱擅長借用典故傳說來寄托情思,《錦瑟》中“______”

一句話用了莊子的典故,“”一句借用了鯨人的傳說。

(3)上題古詩鑒賞中寫及鷺鷺,其實古人常在詩文中用水鳥表

達特定情感,如“,"就用“鷗”這一意象來表達豐富

的情感。

【答案】①.天下云集響應②.贏糧而景從③.莊

生曉夢迷蝴蝶④.滄海月明珠有淚⑤.飄飄何所似⑥.

天地一沙鷗(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自去自來堂上燕,

相親相近水中鷗)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錯字詞有:贏、景、曉、滄、飄。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我不知道“蒼溝白云”這個詞是誰發(fā)明的,他一定是一位心性敏

感的倒霉蛋,他被人間的變幻與莫測弄暈了頭,不知何去,不知何從。

①就在某一天,當然是“八月”里的一天,他的“天眼”開了。②通

過天上的云,他看到了蒼天的表情,還有眼神。就在一炷香的工夫里,

他理解了大地上的人生。③他看到了人生的短暫和不確定性,他看到

了命運姣好的靜,還有命運猙獰的動。④他一下子就“明白了”,由

此獲得了生命里的淡定與從容。

當然了,鄉(xiāng)下的孩子是簡單的,鄉(xiāng)下的孩子看天上的云,不是為

了“悟道”,更不可能“悟道”。我們只是為了好玩,在看云的時候,

我們其實在看露天電影,天空成了最大的屏幕,生命在屏幕上遞娘,

演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疤臁焙汀霸啤本褪沁@樣神奇,難怪我們

的先人一遍又一遍地告訴我們:向大自然學習。我們觀察大自然,研

究大自然,其實都是學習。

如果你的啟蒙老師是大自然,你的一生都將幸運。

18.下列句子中的“他”與文中加點的“他”,意義和用法相同的

一項是()

A.一個人離開了集體,他就將一事無成。這是毋庸置疑的。

B.你們三個人一塊兒去的,怎么就你們兩個回來了?他呢?

C.最近事情太多,理不出個頭緒,算了,先睡他一覺再說。

D.孟子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

19.“他由此成了一個懷疑論者,或者說相對論者?!边@句話在

原文出現(xiàn)的位置,最恰當?shù)氖牵ǎ?/p>

A.①處B.②處C.③處D.④處

20.文中人稱不斷變化,第2段是“我們”,第3段是“你:請

簡要分析“我們”和“你”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18.B19.D

20.①使用“我們”可以讓讀者更容易產(chǎn)生共鳴和情感聯(lián)系,表

達我們應該觀察大自然、研究大自然,向大自然學習的真摯情感。

②使用“你”可以拉近與讀者的距離,仿佛是和讀者直接對話,

讓讀者更容易產(chǎn)生情感共鳴,表達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

③在散文中使用“你”和“我們”可以增加與讀者的互動和共情,

使讀者更容易沉浸在文本中,人稱不斷變化語言表達極為靈活。

【解析】

【1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同詞異境意義和用法意思的能力。

例句是特指發(fā)明“蒼狗白云"的那個人。

A.泛指任何一個人;

B.特指,稱你、我以外的第三人;

C.虛指,用在動詞和數(shù)量詞之間;

D.別的,另外的。

故選B。

【1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句復位的能力。

由前文“就在一炷香的工夫里,他理解了大地上的人生。他看到

了人生的短暫和不確定性,他看到了命運茨好的靜,還有命運猙獰的

動J可知,他從云中看到了人生的短暫和不確定性,看到了“靜”

和“動”,看到了事物的變化之快和相對性;后文提到“由此獲得了

生命里的淡定與從容”,可知他理解了人生,認識了處事要淡定,成

為一個“思考者”,足見所填之處是一個過渡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

用,因此在④處。

故選I)。

【2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敘述人稱表達效果的能力。

解答時了解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的不同及效果,再結合文本具體

分析情感表達上的作用。

根據(jù)“……難怪我們的先人一遍又一遍地告訴我們:……”可知,

第一人稱敘述角度,寫的都是“我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現(xiàn)

“我們”的內心世界,這就更具真實感,讓讀者更容易產(chǎn)生共鳴和情感

聯(lián)系,表達我們應該觀察大自然、研究大自然,向大自然學習的真摯

情感。

根據(jù)“如果你的啟蒙老師是大自然,你的一生都將幸運?!笨芍?。

通過第二人稱視角的對話,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交流變得更加直接和深

入,這有助于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感染力,易于抒情,表達對大自然

的贊美之情。

總之,在散文中使用“你”和“我們”可以增加與讀者的互動和

共情;人稱不斷變化使語言表達極為靈活,轉換自然,增加了可讀性

和表情達意的空間C

(二)語言文字運用n(本題共2小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打鐵花是流傳于豫晉地區(qū)的大型民間傳統(tǒng)焰火,一棒鐵花沖天而

起,①,棒棒相連,萬千星光從天空下散落,承載著千百年文

化的傳承與浪漫,160CTC的鐵水打造出一場視覺盛宴,一道驚險與美

妙并存的奇觀。

每一個打花匠人都身懷絕技,想要赤膊上陣而進退自如不被燙傷,

②,使鐵水打得又高又散。因為鐵具有導熱速度和冷卻速度快的

特點,會在空中瞬間降溫。高溫鐵水擊向高空后,會迅速化為粉碎的

微小顆粒,鐵屑在飛舞的過程中快速燃燒冷卻,宛如電焊落下的火星,

就不會燙傷人。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這項民間絕技卻鮮為人知,僅在少

數(shù)非遺表演的舞臺上人們才能有幸目睹這一流傳千年的璀璨,

③。“美”是指其美艷絢麗,綻放時若流星灑雪,遠遠觀看仿佛金

雪從天而降;而“難”自然指技藝和傳承難。高達160CTC的鐵水就

讓很多人望而生畏,更何況還需要擊打滾燙的鐵水致使其迸射,表演

者不僅需要嫻熟的技藝,更要有超脫的膽識,絕技背后的艱辛歷程,

非親歷者難以感同身受。

2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

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22.你作為《非遺里的中國》節(jié)目主持人,今天要為大家介紹一

個非遺項目。請選擇一個你熟悉的非遺項目,仿照下面的示例介紹。

(任選一個示例樣式介紹即可)

示例(1):非遺項目一一鐵花:燦爛如花綻夜空,流星似雨灑重

巒。

示例(2):非遺項目一一鐵花:一場狂野與浪漫交織下的民間“煙

火”。

【答案】21.①另一棒接踵而至②需要特殊的技巧③因為打鐵

花絕技既美又難

22.示例(1):非遺項目一一花燈:一街燈如水,半盞街似秋。

示例(2):非遺項目一一花燈:一朵夢幻與現(xiàn)實間閃爍的“焰火

【解析】

【分析】

[2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①處,由“棒棒相連,萬千星光從天空下散落”可知,打鐵花是

一棒接一棒的沖天而起,所以可填“另一棒接踵而至二

②處,前面寫“身懷絕技”,又強調赤膊上陣而進退自如不被燙,

可知需要特殊技巧,不能蠻干盲打,所以可填“需要特殊的技巧”。

③處,此處有解釋原因提示下文的作用,有根據(jù)后面談到打鐵花

的“,美'"與"難,",所以可填“因為打鐵花絕技既美又難"。

【2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仿寫的能力。

從內容上看,需要介紹一個非遺項目,如風箏、花燈、剪紙、花

饃、皮影戲等。從形式上看,要采用示例的形式,尤其是后面的描寫

非遺項目,需要運用修辭手法(如比喻、對偶等)描繪其特征。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輕舟已過萬重山”意為輕快的小舟已駛過萬重青山,表達了詩

人李白當時喜悅、暢快的心情。在人生旅途中,我們每個人都會面臨

各種困難和挑戰(zhàn),李白“輕舟已過萬重山”的人生感觸對你有何啟示?

請結合以上材料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

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輕舟已過萬重山:人類的堅韌與超越

“輕舟已過萬重山”,從個人到集體,從國家到人類,這一詩句

都傳遞著一種信念:無論面臨多大的困難和挑戰(zhàn),只要我們堅定信念,

勇往直前,最終都能駛過重重險阻,迎來光明坦途。

對于個體而言,“輕舟已過萬重山”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的體現(xiàn)。生活

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zhàn),如同航行在波濤洶涌的

大海上,需要面對無數(shù)的風浪和險阻。然而,正是這些困難和挑戰(zhàn),

鍛煉了我們的意志和品格,讓我們變得更加堅強和成熟。只有經(jīng)歷過

風雨的洗禮,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才能更好地欣

賞到“輕舟巳過萬重山”的喜悅和成就感。

對于集體而言,華為的故事是對“輕舟已過萬重山”的生動詮釋。

面對美國的制裁和打壓,華為沒有選擇屈服和退縮,而是堅定地走上

了自主創(chuàng)新、自力更生的道路。通過不斷的研發(fā)和創(chuàng)新,華為在科技

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不僅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還為國家

的科技進步和經(jīng)濟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華為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

集體只有具備堅韌不拔的精神和敢于面對困難的勇氣,才能在競爭中

立于不敗之地。

對于國家而言,“輕舟已過萬重山”則是一種國家精神的體現(xiàn)。

一個國家在發(fā)展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挑戰(zhàn)和困難,如同航行在波

濤洶涌的大海上的船只。然而,正是這些挑戰(zhàn)和困難,激發(fā)了一個國

家的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推動了一個國家不斷向前發(fā)展。只有經(jīng)歷過風

雨的洗禮,一個國家才能真正崛起于世界之林,成為世界的強國和領

袖。

最后,從人類的角度來看,“輕舟已過萬重山”更是一種人類精神

的象征。人類歷史上,我們曾經(jīng)歷過無數(shù)的戰(zhàn)爭、災難和困境,但我

們從未放棄對美好未來的追求和向往。正是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勇

往直前的信念,讓我們一次次戰(zhàn)勝困難,迎來新的希望和機遇。如今,

面對全球性的挑戰(zhàn)和危機,如氣候變化、霸權主義等,我們更需要發(fā)

揚“輕舟已過萬重山”的精神,團結一致,共同應對,為人類的未來

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總之,“輕舟已過萬重山”不僅是一句充滿哲理的詩句,更是一種

人生態(tài)度和國家精神的體現(xiàn)。從個人到集體,從國家到人類,我們都

需要具備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信念,才能在面對困難和

挑戰(zhàn)時保持冷靜和堅定,不斷前行,迎接更加美好的未來。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寫作的能力。

審題:

本題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題。

第一段從李白的詩句“輕舟已過萬重山”談起,分析了這句詩的

詩意詩情,描繪了詩人在面對艱險的旅程后,到達坦途的輕松愉快之

感,寓意著堅韌不拔的精神和最終克服困難的喜悅。而材料第二句,

則由詩句拓展引申到更廣泛的我們每個人的“人生旅途”上來。生活

中我們每個人都不會一帆風順,都會面對困難、經(jīng)歷磨難,我們該如

何面對呢?正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們應該

勇敢面對,用自己的勇氣、智慧、堅韌去戰(zhàn)勝它,只有這樣,我們才

能實現(xiàn)歷盡艱險、扛住重壓、進入坦途的蛻變,才能體會到奮斗后的

成功的喜悅。

寫作時學生可以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社會的發(fā)展、國家的進步、人

類的延續(xù)等角度層層遞進地闡明人要具有堅韌不拔的精神、只有戰(zhàn)勝

磨難才能體會人生最美的精彩的道理。注意觀點明確,層次清晰,論

述深刻。

立意:

1.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2.扛過黑暗才能迎來黎明。

3.勇敢堅韌迎戰(zhàn),才能迎來光明坦途。2024屆高三二輪復習聯(lián)

考(二)新高考卷

語文試題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場號、座位號、準考證號

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的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

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

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考試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地理空間是人類生存活動的場所,“文學地理學"就是探討文學和

人文地理空間的關系,關注人在地理空間中是如何以審美想象的方式

來完成自己的生命表達。文學進入地理,實際上是文學進入到它生命

的現(xiàn)場,進入了它意義的源泉。

中國早期的文獻是史地縱橫,文學蘊含于其間,地理學是屬于史

學的一個很重要的分支。中國的文學的起源中國詩歌的源頭是《詩經(jīng)》

和《楚辭》?!对娊?jīng)》分為十五“國風”、大小“雅”還有“頌”,就是

由地方的地理民俗通向士人階層,通向朝廷的政教,一直通向宗廟的

祭祀,是以她理作為基礎的。作為中國詩歌另外一個源頭的《楚辭》,

崛起在長江流域,成為相對獨立的語言表達系統(tǒng)。所以,中國文學一

開始就和地理空間結下不解之緣,出現(xiàn)了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兩個不

同的詩性智慧的系統(tǒng)。

地理學給我們展開一個很大的空間,行料是分散的、零碎的、紛

繁復雜的,我們要從橫向上整理出它的類型,又要從縱向上去發(fā)掘它

的深層的意義,那么我們就要有一種有透視性的文化思維方式。第一

是整體性的思想,從中華民族這一文化共同體的整體性來考察一些具

體的專業(yè)性的問題,把博通的東西和專精的東西統(tǒng)一起來。第二是互

動性的思維。我們分出一些區(qū)域文化層面和族群,不是要把它割裂開

來,孤立起來,而是為了更好地研究它的特征。第三是交融性的思路,

講整體性、互動性,更高的追求還是要融會貫通,然后在貫通中進到

一種化境,在交融中創(chuàng)造新的學理。

地理是文學的土壤,是文學的生命依托,文學地理學就是尋找文

學的土壤和生命的依托,這樣才使我們的研究對象變得開闊,研究方

法變得深入。

(摘編自楊義《中國文學與人文地理》)

材料二:

人賦山川以靈,文予自然以美。文學地理學自有文學研究起而存

在?!拔膶W地理學”這個名詞術語在國內最早見于1902年梁啟超發(fā)表

的《中國地理大勢論》,他提出了文學風格的“南北界限”問題,認

為中國文學“大抵自唐以前,南北之界最甚,唐后則漸微。蓋'文學

地理‘常隨'政治地理'為轉移”。此后,有學者繼續(xù)探討地理與文

化、地理與政治、地理與歷史、地理與文明之間的關系,但作為一個

學術性的概念,“文學地理學”直到最近十年才被學界廣泛關注與高

度重視。文學存在于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文學研究尤其是文學史研

究,離不開時間和空間的維度,因此與文學地理學相關的話題始終值

得重視,甚至可以說所有的文學研究都關涉文學地理。

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界以文化地理的眼光看文學,關注山川、氣

候、物產(chǎn)這樣一些自然因素,尤為重視歷史、民族、人口、教育、風

俗、語言等人文要素,作家作品、文學流派、文學思潮的空間因素更

加得到了重視。解析文學思潮、文學活動、文學風格產(chǎn)生的歷史文化

原因和地理因素,闡釋作家題材選擇、人物描寫和藝術風格的形戌及

特點,說明作家審美表達的差異性。地理資源可以成為文學資源、文

學如何再生地理資源和地域文化,也得到了彰顯和強化。

近十年來,對文學地理學概念及相關研究領域的學理化探討得到

了加強。尤其是楊義以“重繪中國文學地圖”為號召,認為以往的文

學史寫作偏重時間概念而忽略了地理維度和精神向度,文學地圖“當

然是文學這個獨特的精神文化領域的專題地圖,它有自己獨特的地質

水文氣候和文化生態(tài)以一種地理學的眼光,從區(qū)域形態(tài)、領土完

整和民族多樣性等角度揭示文學本身的審美特質,重塑文學發(fā)展的直

觀面貌和整體過程C他指出,文學地理學在本質上乃是會通之學。它

不僅僅要會通自身的區(qū)域類型、文化層析、族群分合、文化流動四大

領域,而且要會通文學與地理學、文化人類學以及民族、民俗、制度、

歷史、考古諸多學科。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與世界、中國經(jīng)驗與地方經(jīng)驗、傳統(tǒng)中國與

現(xiàn)代中國的關系,必定是相關學者要思考的大題目、大知識。相較于

當代其他國家的作家來說,我國作家似乎更愿意強調故事的發(fā)生地,

或凸顯其文化,或據(jù)其建立系統(tǒng)。文學的地域性特征的確存在,地域

文化會對作家創(chuàng)作產(chǎn)生深刻而廣泛的影響。然而在當下的文學作品當

中,我們時??梢园l(fā)現(xiàn),作品中的地域性特征已經(jīng)超出潛移默化的影

響,成為一個符號。當文學被局限于某個具體的地域、民族、類型時,

就意味著降低了它的寫作格局和美學視野。這種地域性是被“虛構”

出來的,或是作家主動的營造,或是讀者、批評家闡釋的結果,我們

應當理性判斷。同時,要強化文學地理學研究的全球化視野?!暗赜颉?/p>

的概念是歷史地建構而成的,在今天的全球化視閾下,單純強調作品

的地域性特色似乎巳經(jīng)稍嫌狹隘,“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這一論

斷愈發(fā)顯得可疑,我們更應關注地域性在文化意義上的全新內涵,或

打破地域隔膜、探索文學書寫更為寬廣的可能。

地域性只是文學風格、魅力之某些要素,但不是決定性要素,更

不是必備要素。地域文化和地域文學都是在歷史中形成的,當然同時

也必定是有歷史的局限和缺憾的。在全球化、城市化、高科技化的當

下,在互朕網(wǎng)時代,孤立封閉她研究作家的地域性當取謹慎的態(tài)度。

(摘編自劉川鄂《新時期以來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界的文學地理

學研究》)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學地理學研究探討文學和人文地理空間的關系,需要我們

具備透視性的文化思維方式。

B.以互動性的思維來更好地研究地理學的特征,我們需要分出

一些區(qū)域文化層面和族群。

C.“文學地理學”這一概念由梁啟超提出,最近十年才被中國

學界廣泛關注與高度重視。

D.我們強調文學的地域性特征,并不意味著要將其局限于某個

具體的地域、民族、類型中。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文學的起源就是以地理作為基礎的,與地理空間關系密

切,這是有史料佐證的。

B.文學史寫作重時間概念、輕地理維度,這是中國文學寫作及

研究落后于時代的重要原因。

C.楊義指出,文學地理學本質上是會通之學,不僅要會通自身

四大領域,還要會通其他諸多學科。

D.能夠正視當代文學地理學研究的短板,也要注意其局限性,

才能更好地探索文學創(chuàng)作。

3.下列不屬于材料二所說“文學的地域性特征”的一項是()

A.在北方文學作品中,常??梢钥吹綄Ρ⒍斓拿枥L,給

人一種清新、寧靜的感覺。

B.陜西作家多來自農(nóng)村,農(nóng)村生活的經(jīng)歷影響深刻,創(chuàng)作大多

傾向于對鄉(xiāng)土題材的挖掘。

C.汪曾祺的散文和小說作品,書寫著家鄉(xiāng)濃郁的風土人情,可

以看作是典型的風俗畫作品。

D.在市場經(jīng)濟的文化背景下,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旋律表現(xiàn)為由

宏大敘事向個人化敘事的轉變。

4.下列對材料二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二先概述“文學地理學”在中國的發(fā)展歷程,并指出其

在文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B.材料二引用楊義的相關理論和觀點,重點闡述了近十年來文

學地理學研究取得的成果。

C.材料二指出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學地理學研究存在的誤區(qū),

為后文明確觀點作好鋪墊。

D.材料二采用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論證結構,

層層深入推進,邏輯嚴密。

5.根據(jù)文章觀點,推測《紅樓夢》中曹雪芹塑造“金陵十二釵"

這一群體的意圖。

(二)現(xiàn)代文閱讀n(本題共4小題,*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拜謁贛江源

四平

①通向贛江源頭的小路,對我來說,顯得格外平和自然、親切寧

靜。

②在我小的時侯,暑假里最美妙的事情就是在贛江游泳,然后躺

在江邊的榕樹下睡覺。有很多次看著江面往來的船只、順江而下的竹

排,就猜想這些流水的源頭在哪里,它們怎么會沒完沒了地流。后來

離開贛南,浩蕩贛江濃縮成心中記憶,源頭夢想偶爾在心間閃現(xiàn)。

③章江和貢江分別從南嶺與武夷山流下,兩江匯合成贛江以后就

一路滔滔北去。千里贛江,縱貫江西南北,它不僅成為青山不老、碧

水長流的象征,也培育涵養(yǎng)了獨特而悠久的贛地風情與文化,成為江

西人永遠的母親河C

④離家千里的游子,總有自己的故鄉(xiāng);奔流千里的江河,總有自

己的源頭。贛南地區(qū)東北部的石城縣,在歷史上有“閩粵通衢”之稱,

這里就是贛江的發(fā)源地。深藏在武夷山西麓密林中的石寮河,就是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