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痹病(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中醫(yī)護理方案_第1頁
膝痹?。ㄏリP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中醫(yī)護理方案_第2頁
膝痹病(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中醫(yī)護理方案_第3頁
膝痹病(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中醫(yī)護理方案_第4頁
膝痹病(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中醫(yī)護理方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膝痹?。ㄏリP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中醫(yī)護理方案一、常見證候要點(一)風寒濕痹證:肢體關節(jié)酸楚疼痛、痛處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顯重著感或患處表現腫脹感,關節(jié)活動欠靈活,畏風寒,得熱則舒。舌質淡,苔白膩。(二)風濕熱痹證:起病較急,病變關節(jié)紅腫、灼熱、疼痛,甚至痛不可觸,得冷則舒;可伴有全身發(fā)熱,或皮膚紅斑、硬結。舌質紅,苔黃。(三)瘀血閉阻證:肢體關節(jié)刺痛,痛處固定,局部有僵硬感,或麻木不仁。舌質紫暗,苔白而干澀。(四)肝腎虧虛證:膝關節(jié)隱隱作痛,腰膝酸軟無力,酸困疼痛,遇勞更甚。舌質紅、少苔。二、常見癥狀/證候施護(一)膝關節(jié)疼痛1.疼痛評估:評估誘因、性質、部位、持續(xù)時間以及伴隨癥狀,做好疼痛評分,可應用疼痛自評工具“數字評分法(NRS)”評分,記錄具體分值。2.遵醫(yī)囑物理治療。3.遵醫(yī)囑耳穴貼壓,取神門、交感、皮質下、膝等穴。4.遵醫(yī)囑中藥熏洗。5.遵醫(yī)囑中藥離子導入。6.遵醫(yī)囑艾灸,取阿是穴、陽陵泉、內膝眼、外膝眼等穴。7.遵醫(yī)囑拔火罐,取陰陵泉、足三里、解溪等穴。(二)膝關節(jié)腫脹1.評估紅腫的程度及誘發(fā)因素,皮溫、皮膚顏色及完整性,測量髕骨上下緣腿圍。2.遵醫(yī)囑對風濕熱痹癥腫脹患者局部予膝關節(jié)冰敷治療,注意防止皮膚凍傷,觀察治療效果。3.遵醫(yī)囑物理治療。4.遵醫(yī)囑中藥熏洗。5.遵醫(yī)囑中藥塌漬。6.遵醫(yī)囑中藥外敷。(三)膝關節(jié)僵硬1.評估僵硬發(fā)生時間、關節(jié)活動受限的范圍和生活自理能力。2.遵醫(yī)囑藥熨法。3.遵醫(yī)囑穴位按摩,取阿是穴、陽陵泉、內膝眼、外膝眼、陰陵泉、足三里、解溪穴等穴。4.遵醫(yī)囑中藥熏洗。三、中醫(yī)特色治療護理(一)藥物治療1.內服中藥(詳見附錄1)。2.注射給藥(詳見附錄1)。3.外用中藥(詳見附錄1)。(二)特色技術1.中藥熏洗(詳見附錄2)。2.中藥塌漬(詳見附錄2)。3.中藥外敷(詳見附錄2)。4.藥熨法(詳見附錄2)。5.中藥離子導入(詳見附錄2)。6.耳穴貼壓(詳見附錄2)。7.艾灸(詳見附錄2)。8.拔火罐。(1)根據不同部位,選用口徑大小適宜的火罐。口徑大的用于面積較大的腰背部及臀部;口徑適中的用于四肢平整部位;口徑小的用于關節(jié)部位。在本病中,應選用口徑小或適中的火罐。(2)其他詳見附錄2。9.穴位按摩(詳見附錄2)。(三)圍手術期的中醫(yī)護理1.失眠:遵醫(yī)囑耳穴貼壓,取神門、皮質下、心等穴。2.疼痛:(1)疼痛評估。(2)遵醫(yī)囑耳穴貼壓,取神門、交感、皮質下、膝等穴。3.排尿困難(1)協(xié)助患者采取舒適體位。(2)熱敷下腹部。(3)遵醫(yī)囑穴位按摩,取氣海、關元、陰陵泉、三陰交等穴。(4)遵醫(yī)囑耳穴貼壓,取腦、腎、膀胱、交感、神門、皮質下等穴。(5)遵醫(yī)囑藥熨法,取氣海、關元、陰陵泉等穴。(6)遵醫(yī)囑艾灸,取氣海、關元、中極等穴。(7)遵醫(yī)囑穴位貼敷,取神闕等穴。四、健康指導(一)生活起居1.避風寒濕邪入侵,局部注意保暖。2.加強對膝部保護,戴護膝保暖。3.患肢可墊軟枕抬高,避免爬山,以免關節(jié)過度負重。4.適當控制體重,增加戶外活動,日光照射,防止骨質疏松。5.有任何部位的感染及時就醫(yī)。(二)飲食指導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蔬菜水果,忌生冷、發(fā)物及煎炸品。1.風寒濕痹證:宜食祛風除濕、溫經通絡的食品,如姜、蒜、辣面條等。趁熱食用,以汗出為度。忌生冷、性涼及肥膩食品,如柿子、螃蟹、蚌肉、海帶等。2.風濕熱痹證:宜食清熱利濕的食品,如薏苡仁、冬瓜等。忌生冷、辛辣、滋膩、溫燥、傷陰的食品,如洋蔥、荔枝、狗肉、羊肉等。食療方:苡仁冬瓜湯。3.瘀血閉阻證:宜食活血通絡、溫經壯陽的食品,如山楂、木耳、黑豆、核桃、烏雞湯等。忌辛熱燥辣、肥甘厚膩的食品,如肥肉、烤肉等。4.肝腎虧虛證:宜食補益氣血,益肝腎的食品,如山藥,枸杞等。忌發(fā)物、肥膩的食品,如魚、蝦、雞蛋等。(三)情志調理1.耐心向患者講述疾病治療及康復過程,介紹成功案例,消除緊張顧慮,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2.開展集體健康教育或者患者交流會,創(chuàng)造患者之間溝通機會,讓治療效果好的患者分享經驗,提高認識,相互鼓勵,增強治療信心。3.指導患者開展讀報、聽音樂、與人聊天等轉移注意力的活動。對于有焦慮抑郁情緒的患者采用暗示療法以緩解不良情緒。4.爭取患者的家庭支持,鼓勵家屬多陪伴患者,給予親情關懷。(四)康復指導遵醫(yī)囑進行康復鍛煉。1.早期功能鍛煉。(1)肌肉訓練①股四頭肌練習:繃緊大腿肌肉,盡量伸直膝關節(jié),保持5~10秒鐘。②直腿抬高:在床上繃緊伸直膝關節(jié),并稍稍抬起,使下肢離開床面,保持5~10秒鐘。(2)關節(jié)訓練①膝關節(jié)不負重的屈伸運動。②踝關節(jié)背伸、跖屈活動。(3)可適當進行散步,游泳等活動。2.晚期行手術治療,術后遵醫(yī)囑進行功能鍛煉。(1)手術當日平臥位,抬高患肢。(2)術后6小時指導患者進行踝關節(jié)背伸、跖屈活動,以不感到疲勞為宜。(3)人工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遵醫(yī)囑監(jiān)督指導患者使用下肢關節(jié)功能康復機(CPM)進行膝關節(jié)屈伸鍛煉。五、護理效果評價附:膝痹病(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中醫(yī)護理效果評價表膝痹?。ㄏリP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中醫(yī)護理效果評價表醫(yī)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數:患者姓名:性別:年齡:ID:文化程度:納入中醫(yī)臨床路徑:是□否□證候診斷:風寒濕痹證□風濕熱痹證□瘀血閉阻證□肝腎虧虛證□其他:一、護理效果評價主要癥狀主要辨證施護方法中醫(yī)護理技術護理效果膝關節(jié)疼痛□1.評估疼痛□活動評分:靜息評分:2.物理治療□3.其他護理措施:1.耳穴貼壓□應用次數:次,應用時間:天2.中藥熏洗□應用次數:次,應用時間:天3.中藥離子導入□應用次數:次,應用時間:天4.艾灸□應用次數:次,應用時間:天5.拔火罐□應用次數:次,應用時間:天6.其他:應用次數:次,應用時間:天好□較好□一般□差□疼痛評估活動評分:靜息評分:膝關節(jié)腫脹□1.評估□2.測量腿圍□3.冰敷□4.物理治療□5.其他護理措施:1.中藥熏洗□應用次數:次,應用時間:天2.中藥塌漬□應用次數:次,應用時間:天3.中藥外敷□應用次數:次,應用時間:天4.其他:應用次數:次,應用時間:天好□較好□一般□差□膝關節(jié)僵硬□1.評估□2.其他護理措施:1.藥熨法□應用次數:次,應用時間:天2.穴位按摩□應用次數:次,應用時間:天3.中藥熏洗□應用次數:次,應用時間:天4.其他:應用次數:次,應用時間:天好□較好□一般□差□其他:□(請注明)1.2.3.好□較好□一般□差□二、護理依從性及滿意度評價評價項目患者對護理的依從性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依從部分依從不依從滿意一般不滿意中醫(yī)護理技術中藥熏洗中藥塌漬中藥外敷藥熨法中藥離子導入耳穴貼壓艾灸拔火罐穴位按摩健康指導///簽名責任護士簽名:上級護士或護士長簽名:三、對本病中醫(yī)護理方案的評價:實用性強□實用性較強□實用性一般□不實用□改進意見:評價人(責任護士)姓名:技術職稱: 完成日期: 護士長簽字:附錄1:中藥應用注意事項一、內服湯劑1.服藥時間一般情況下每劑藥分2~3次服用,具體服藥時間可根據藥物的性能、功效、病情遵醫(yī)囑選擇適宜的服藥時間,例如:解表藥、清熱藥宜飯前一小時服用,服用解表劑應避風寒或增衣被或輔之以粥以助汗出;消食化積藥,通常飯后服;瀉下藥宜飯前服;驅蟲藥應在早晨空腹服;安神藥宜睡前服;補益藥宜空腹服;驅蟲劑宜空腹服,尤以睡前服用為妥,忌油膩、香甜食物;急診用藥遵醫(yī)囑。2.服藥溫度一般情況宜采用溫服法,對有特殊治療需要的情況應遵醫(yī)囑服用。3.服藥劑量成人一般每次服用200ml,心衰及限制入量的患者每次宜服100ml,老年人、兒童應遵醫(yī)囑服用。二、內服中成藥1.內服中成藥一般用溫開水(或藥引)送服,散劑用水或湯藥沖服。2.用藥前仔細詢問過敏史,對過敏體質者,提醒醫(yī)生關注。3.密切觀察用藥反應,對嬰幼兒、老年人、孕婦等特殊人群尤應注意,發(fā)現異常,及時報告醫(yī)生并協(xié)助處理。4.服用膠囊不能銼碎或咬破;合劑、混懸劑、糖漿劑、口服液等不能稀釋,應搖勻后直接服用;如番瀉葉、胖大海等應用沸水浸泡后代茶飲。三、中藥注射劑1.用藥前認真詢問患者藥物過敏史。2.按照藥品說明書推薦的調配要求、給藥速度予以配置及給藥。3.中藥注射劑應單獨使用,現配現用,嚴禁混合配伍。4.中西注射劑聯用時,應將中西藥分開使用,前后使用間隔液。5.除有特殊說明,不宜兩個或兩個以上品種同時共用一條靜脈通路。6.密切觀察用藥反應,尤其對老人、兒童、肝腎功能異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藥注射劑的患者尤應加強巡視和監(jiān)測,出現異常,立即停藥,報告醫(yī)生并協(xié)助處理。7.發(fā)生過敏反應的護理(1)立即停藥,更換輸液管路,通知醫(yī)生。(2)封存發(fā)生不良反應的藥液及管路,按要求送檢。(3)做好過敏標識,明確告知患者及家屬,避免再次用藥。(4)過敏反應治療期間,指導患者清淡飲食,禁食魚腥發(fā)物。四、外用中藥的使用使用前注意皮膚干燥、清潔,必要時局部清創(chuàng)。應注意觀察用藥后的反應,如出現灼熱、發(fā)紅、瘙癢、刺痛等局部癥狀時,應及時報告醫(yī)師,協(xié)助處理;如出現頭暈、惡心、心慌、氣促等癥狀,應立即停止用藥,同時采取必要的處理措施,并報告醫(yī)師。過敏體質者慎用。

附錄2:特色技術應用注意事項一、耳穴貼壓(耳穴埋豆)注意事項1.遵醫(yī)囑實施耳穴埋豆,準確選擇穴位。2.護理評估(1)耳部皮膚情況,有炎癥、破潰、凍傷的部位禁用。(2)對疼痛的耐受程度。(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3.用探針時力度應適度、均勻,準確探尋穴區(qū)內敏感點。4.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5.觀察患者情況,若有不適應立即停止,并通知醫(yī)師配合處理。6.常規(guī)操作以單耳為宜,一般可留置3~7天,兩耳交替使用。指導患者正確按壓。7.觀察(1)耳穴貼是否固定良好。(2)癥狀是否緩解或減輕。(3)耳部皮膚有無紅、腫、破潰等情況。8.操作完畢后,記錄耳穴埋豆的部位、時間及患者感受等情況。二、艾灸注意事項1.遵醫(yī)囑實施艾灸,選用適當的艾灸方式,如艾柱灸、艾條灸、艾盒灸等。2.護理評估(1)施灸的皮膚情況。(2)患者對艾灸氣味的接受程度。(3)顏面部、大血管部位、孕婦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3.注意室內溫度的調節(jié),保持室內空氣流通。4.取合理體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及保護隱私。5.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頭頂、胸背,后灸腹部、四肢。6.施灸過程中詢問患者有無灼痛感,調整距離,及時將艾灰彈入彎盤,防止灼傷皮膚。7.注意施灸的時間,如失眠癥要在臨睡前施灸,不要在飯前空腹或飯后立即施灸。8.施灸后局部皮膚出現微紅灼熱,屬于正常現象。如灸后出現小水泡時,無需處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皰較大時,需立即報告醫(yī)師,遵醫(yī)囑配合處理。9.施灸完畢,立即將艾柱或艾條放置熄火瓶內,熄滅艾火。10.初次使用灸法時,以小劑量、短時間為宜,待患者耐受后,逐漸增加劑量。11.操作完畢后,記錄患者施灸的方式、部位、施灸處皮膚及患者感受等情況。三、拔火罐注意事項1.遵醫(yī)囑實施拔罐,正確選擇拔罐部位及拔罐方法。2.護理評估(1)拔罐部位的皮膚情況,有皮膚潰瘍、水腫、毛發(fā)較多處及大血管處不宜拔罐。(2)對疼痛的耐受程度。(3)高熱抽搐及凝血機制障礙者忌拔罐。(4)女性患者妊娠期腰骶部禁用。3.取合理體位,充分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及保護隱私。4.操作前檢查罐口是否光滑、有無裂縫。根據不同部位,選用大小適宜的火罐。5.拔罐過程中觀察火罐吸附情況和皮膚顏色。注意詢問患者感覺,如有不適,及時起罐,防止燙傷。6.拔罐時動作要穩(wěn)、準、快,起罐時切勿強拉。7.在使用多罐時,火罐排列的距離適宜,否則因火罐牽拉會產生疼痛。8.起罐后,一般局部皮膚呈現紅暈或紫紺色(瘀血),為正常現象,會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嚴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局部出現小水泡,可不必處理;如水泡較大,消毒局部皮膚后,用注射器吸出液體,覆蓋消毒敷料。9.操作完畢后,記錄拔罐的部位、時間及患者的感受等情況。四、刮痧注意事項1.遵醫(yī)囑實施刮痧治療,根據部位選擇適宜的刮痧用具。2.護理評估(1)評估患者體質和皮膚情況,體型消瘦者慎用,局部皮膚瘀斑、水泡、疤痕、炎癥、破潰、有出血傾向等情況者禁止刮痧。(2)評估患者證候表現,遵醫(yī)囑辨證選擇刮痧油及刮痧方向。(3)評估患者耐受能力,確定手法輕重。(4)女性患者月經期或妊娠期禁用。3.室溫保持在22~24℃,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暖和隱私保護。4.刮痧手法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局部皮膚發(fā)紅或有紫色痧點為宜,但不強求出痧,禁用暴力。5.刮痧時不可過饑過飽,宜飯后1~2小時后刮痧。6.關節(jié)部位、脊柱、頭面部禁止采用重手法,刮痧時間相對較短。7.糖尿病患者皮膚耐受性差,血管脆性增加,刮痧的力度不宜太大,速度不宜太快,時間不宜太長。下肢靜脈曲張及下肢浮腫者,宜從下往上刮。8.刮痧過程中詢問患者有無不適,如果出現頭暈、惡心,甚至暈厥等現象稱為暈痧,應立即停止,迅速讓其平臥,飲一杯糖鹽水,報告醫(yī)師配合處理。9.告知(1)操作前:刮痧時局部可有疼痛、灼熱感。(2)操作中:出現頭暈、惡心、四肢無力等情況,應及時告知。(3)治療后:刮痧部位可出現痧點或瘀斑為出痧,出痧后1~2天,皮膚可能輕度疼痛、發(fā)癢,屬正?,F象。刮痧后局部注意保暖,多喝熱水,避風寒,3小時內避免洗浴。10.操作完畢后,記錄實施的部位、時間及患者的感受等情況。五、穴位按摩注意事項1.遵醫(yī)囑實施穴位按摩。2.護理評估(1)按摩部位皮膚情況。(2)對疼痛的耐受程度。(3)女性患者月經期或妊娠期禁用。3.操作者應修剪指甲,以防損傷患者皮膚。4.操作時用力要均勻、柔和,注意為患者保暖及保護隱私。5.操作時要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如有不適應停止按摩并做好相應的處理。6.操作完畢后,記錄按摩穴位、手法、按摩時間及患者感受等。六、穴位貼敷注意事項1.遵醫(yī)囑實施穴位貼敷。2.護理評估(1)貼敷部位的皮膚情況。(2)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3.充分暴露貼敷部位,同時注意保暖并保護隱私。4.膏藥的攤制厚薄要均勻,一般以0.2~0.3cm為宜,并保持一定的濕度。5.觀察局部及全身情況,若出現紅疹、瘙癢、水泡等過敏現象,停止使用,立即報告醫(yī)師,遵醫(yī)囑予以處理。6.貼敷期間,應避免食用寒涼、過咸的食物,避免煙酒、海味、辛辣及牛羊肉等食物。7.操作完畢后,記錄貼敷的穴位、時間及患者感受等。七、穴位注射注意事項1.遵醫(yī)囑實施穴位注射。2.遵醫(yī)囑正確用藥,注意藥物配伍禁忌。3.護理評估(1)當前主要癥狀、既往史及藥物過敏史。(2)穴位注射部位的局部皮膚情況。4.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guī)程,防止感染。5.注射時避開血管豐富部位,避免藥物注入血管內。患者有觸電感時,針尖應往外退出少許后再進行注射。6.注意觀察用藥后反應,如有不適,報告醫(yī)師并配合處理。7.操作完畢后,記錄穴位注射的部位、藥物、劑量及患者感受。八、藥熨法注意事項1.遵醫(yī)囑實施藥熨法。2.按醫(yī)囑準備藥熨所用藥物,并將其裝入布袋中,制作成溫度為60~70℃的中藥熱奄包。3.護理評估(1)藥熨部位的皮膚情況。(2)既往史及藥物過敏史。(3)對熱的耐受程度。(4)女性患者月經期或妊娠期腹部禁用。4.藥熨前囑患者排空小便。5.選擇合理體位。6.藥熨中保持藥袋的溫度,冷卻后應及時更換或加熱。溫度以患者耐受為宜,一般不宜超過70℃,年老、嬰幼兒及感覺障礙者藥袋溫度不宜超過50℃,以免發(fā)生燙傷。7.觀察患者反應及皮膚情況,若患者感到疼痛或出現紅疹、瘙癢、水泡時,立即停止操作,報告醫(yī)師,并配合處理。8.操作完畢后,記錄藥熨的溫度、部位、實施時間及患者感受等。九、中藥保留灌腸注意事項1.遵醫(yī)囑實施中藥保留灌腸。2.護理評估(1)肛周皮膚有無紅腫、破潰。(2)有無藥物過敏史。(3)操作前應了解病變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腸時的臥位和肛管插入的深度。(4)近期有無實施肛門、直腸、結腸等手術,有無大便失禁。3.操作時注意保暖及保護患者隱私。4.操作前囑患者排空大便,必要時遵醫(yī)囑先行清潔灌腸。5.藥液溫度應保持在39~41℃,過低可使腸蠕動加強,腹痛加??;過高則引起腸粘膜燙傷或腸管擴張,產生強烈便意,致使藥液在腸道內停留時間短,吸收少。6.抬高臀部10cm,肛管插入肛門10~15cm。采用直腸滴注法時,藥液液面距肛門約30~40cm,滴速60~80滴/分鐘,每次灌注量不超過200ml。7.在晚間睡前灌腸,灌腸后不再下床活動。藥液灌注完畢后,協(xié)助患者取舒適臥位,并盡量保留藥液1小時以上,以提高療效。8.中藥保留灌腸后,患者大便次數增加,需注意對肛周皮膚的觀察及保護,必要時可局部涂抹油劑或膏劑。9.操作過程中詢問患者的感受,并囑患者深呼吸,可減輕便意,延長藥液的保留時間。如有不適應立即停止灌腸并通知醫(yī)師做好相應處理。10.操作完畢后,記錄灌腸時間、保留時間及患者排便的情況。十、中藥全結腸灌洗注意事項1.遵醫(yī)囑實施中藥全結腸灌洗,正確配制結腸灌洗液。2.護理評估(1)是否有腸道疾病、腸道手術史等。(2)藥物過敏史。3.患者宜取左側臥位,注意保暖及保護患者隱私。4.灌洗前做好腸道準備。遵醫(yī)囑先清潔灌腸,后結腸灌洗。5.灌洗置管深度為50cm,置管動作輕柔,避免損傷腸腔。6.藥液溫度以37~39℃為宜。7.治療過程觀察患者生命體征、面色及感受;治療結束后觀察排便、腸功能情況。8.指導患者加強肛周衛(wèi)生,防止出現破潰或濕疹。9.操作完畢后,記錄灌腸時間、置管深度、藥量、排便情況及患者感受等。十一、中藥離子導入注意事項1.遵醫(yī)囑實施中藥離子導入。2.護理評估(1)評估離子導入部位皮膚。(2)孕婦、嬰兒慎用。(3)藥物、皮膚過敏者慎用。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藥離子導入的過程及注意事項,如有不適,報告醫(yī)師并做相應處理。4.操作環(huán)境宜溫暖,暴露治療部位,保護患者隱私,注意為患者保暖。5.遵醫(yī)囑選擇處方并調節(jié)電流強度,治療過程中詢問患者的感受,如有不適及時調整電流強度。6.觀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況,若出現紅疹、瘙癢、水泡等情況,立即報告醫(yī)師,遵醫(yī)囑予以處置。7.操作完畢后,記錄中藥離子導入的皮膚情況及患者感受等。十二、中藥泡洗注意事項1.遵醫(yī)囑實施中藥泡洗。2.護理評估(1)評估中藥泡洗部位的皮膚,有皮損者慎用。(2)嚴重心肺功能障礙、出血性疾病的患者禁用。(3)藥物、皮膚過敏者慎用。(4)評估患者下肢對溫度的感知覺。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藥泡洗的過程及注意事項,如有不適,及時與醫(yī)務人員溝通。4.空腹及餐后1小時內不宜泡洗。餐后立即泡洗可因局部末梢血管擴張而影響消化。5.操作環(huán)境宜溫暖,關閉門窗,注意為患者保暖及隱私保護。6.充分暴露泡洗部位,藥液以浸過患者雙足踝關節(jié)為宜。7.藥液溫度一般以37~40℃為宜,泡洗時間不宜過長,以20~30分鐘為宜??紤]病種的差異性,以防燙傷。8.治療過程中觀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況,如出現紅疹、瘙癢、心悸、汗出、頭暈目眩等癥狀,立即報告醫(yī)師,遵醫(yī)囑配合處理。9.泡浴后以淺色毛巾輕輕拭干皮膚,注意拭干趾間皮膚,趾甲長者給予修剪。10.患者實施中藥泡洗后,囑患者飲200ml溫開水。11.操作完畢后,記錄泡洗的溫度、時間、泡洗部位皮膚情況及患者感受等。十三、中藥塌漬注意事項1.遵醫(yī)囑實施中藥塌漬。2.護理評估(1)皮膚感知覺,遲鈍者掌握適宜的溫度。(2)皮膚對中藥過敏者或嬰幼兒慎用。(3)治療部位皮膚有水泡、疤痕、破潰、活動性出血或有出血傾向者禁用。3.充分暴露治療部位,注意保暖及保護隱私。4.根據治療部位選擇適宜的藥墊,藥液均勻浸泡,干濕度適中,以不滴水為宜。5.藥液溫度以皮膚耐受為度,不可過熱,以免燙傷皮膚;若藥液已冷,可再加熱后浸泡。熱塌、罨敷的溫度宜在45~60℃之間。6.治療中注意巡視和觀察,如局部皮膚出現紅疹、瘙癢、泛紅或水泡時,應停止治療,報告醫(yī)師并配合處理。7.操作完畢后,記錄實施部位皮膚情況及患者的感受等。十四、中藥濕敷注意事項1.遵醫(yī)囑正確選擇藥物,實施中藥濕敷。2.護理評估(1)患者濕敷部位的皮膚。(2)藥物/皮膚過敏者慎用;瘡瘍膿腫迅速擴散者不宜濕敷。3.暴露濕敷部位,注意保暖并保護隱私。4.用5~6層紗布浸透藥液,干濕度適中,以不滴水為宜。注意藥液溫度,一般以38~41℃為宜,防止燙傷。5.操作中觀察局部皮膚反應,如出現蒼白、紅斑、水皰、癢痛或破潰等癥狀時,立即停止治療,報告醫(yī)師,遵醫(yī)囑對癥處理。6.如有特殊專科用藥,遵醫(yī)囑給予相應護理。7.注意消毒隔離,避免交叉感染。8.操作完畢,記錄濕敷部位、時間、溫度及患者感受等。十五、中藥外敷注意事項1.遵醫(yī)囑實施中藥外敷。2護理評估(1)評估中藥外敷部位皮膚的情況。(2)評估患者對溫度的感知覺。(3)藥物、皮膚過敏者慎用。(4)嬰幼兒患者慎用。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藥外敷的過程及注意事項,如有不適,及時報告醫(yī)師,予以相應處理。4.操作環(huán)境宜溫暖。5.充分暴露敷藥部位,注意為患者保暖及保護隱私。6.遵醫(yī)囑確定敷藥部位,敷藥面積應大于患處。7.中藥涂抹厚薄均勻,保持一定濕度,外固定敷料松緊適宜。8.觀察患者局部及全身情況,若出現紅疹、瘙癢、水泡等現象,立即報告醫(yī)師,遵醫(yī)囑配合處理。9.操作完畢后,記錄中藥外敷部位的皮膚情況及患者的感受等。十六、中藥熏洗注意事項1.遵醫(yī)囑實施中藥熏洗。2.護理評估(1)熏洗部位皮膚情況。(2)藥物、皮膚過敏者慎用(3)孕婦及經期婦女不宜坐浴及外陰部熏洗。(4)心、肺、腦病患者,水腫患者,體質虛弱及老年患者慎用。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藥熏洗的過程及注意事項,如有不適,及時與醫(yī)務人員溝通。4.操作環(huán)境宜溫暖,關閉門窗。5.暴露熏洗部位,注意遮擋,注意為患者保暖及保護隱私。6.熏蒸藥液溫度以50~70℃為宜,當藥液溫度降至37~40℃時,方可坐浴、沖洗,以防燙傷。7.熏洗時間不宜過長,以20~30分鐘為宜。8.治療過程中詢問患者的感受,及時調節(jié)藥液溫度。9.中藥熏洗后要休息30分鐘方可外出,防止外感。10.操作中觀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況,若有不適,立即報告醫(yī)師,遵醫(yī)囑處理。11.操作完畢后,記錄中藥熏洗時間、溫度及熏洗處皮膚情況及患者感受等。十七、中藥熏蒸注意事項1.遵醫(yī)囑實施中藥熏蒸。2.護理評估(1)觀察熏蒸部位的皮膚情況。(2)心、肺、腦病患者,水腫患者,體質虛弱及老年患者慎用。(3)藥物、皮膚過敏者慎用。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藥熏蒸的過程及注意事項,如有不適,及時與醫(yī)務人員溝通。4.操作環(huán)境宜溫暖,關閉門窗。5.暴露熏蒸部位,注意遮擋,保護患者隱私及注意保暖。6.熏蒸藥液溫度以50~70℃為宜。7.熏蒸時間不宜過長,以20~30分鐘為宜。8.熏蒸時在熏蒸部位加熏蒸罩,以免蒸汽流失,影響療效。9.治療過程中詢問患者的感受,及時調節(jié)藥液溫度。10.治療過程中觀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況,若有不適,立即停止操作,報告醫(yī)師,遵醫(yī)囑予以處置。11.熏蒸完畢時清潔局部皮膚,協(xié)助著衣,30分鐘后方可外出,防止汗出當風。12.操作完畢后,記錄熏蒸時間、溫度、熏蒸處皮膚情況及患者感受等。十八、中藥藥浴注意事項1.遵醫(yī)囑實施中藥藥浴。2.護理評估(1)急性傳染病、嚴重心肺腦疾患、嚴重貧血、婦女妊娠及月經期、軟組織損傷、急性出血等疾患的患者禁用。(2)藥物、皮膚過敏者慎用。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藥藥浴的過程及注意事項,如有不適,及時與醫(yī)務人員溝通。4.空腹及餐后1小時內不宜藥浴。5.操作環(huán)境宜溫暖,關閉門窗,室內要通風。6.注意藥浴溫度及水位的控制。7.藥浴過程中要加強巡視。對汗出較多者,可囑其飲溫鹽水,以防虛脫。觀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況,如出現紅疹、瘙癢、心悸、汗出、頭暈目眩等癥狀,立即報告醫(yī)師,遵醫(yī)囑配合處理。8.藥浴時間不宜過長,以20~30分鐘為宜。9.當藥浴結束后,應囑患者動作宜緩,防止體位性低血壓。10.年老體弱者進行藥浴時,應專人全程陪伴。11.藥浴室內應配有搶救藥品、物品。12.注意消毒隔離,防止交叉感染。13.操作完畢后,記錄藥浴的溫度、時間、皮膚情況及患者感受等。十九、中藥涂藥注意事項1.遵醫(yī)囑實施中藥涂藥。2.護理評估(1)既往史及過敏史。(2)涂藥部位的皮膚情況。3.涂藥前清潔局部皮膚,遵醫(yī)囑執(zhí)行涂藥次數。4.水劑、酊劑用后須塞緊瓶蓋;懸浮液須先搖勻后涂擦;霜劑則應用手掌或手指反復摩擦,使之滲入肌膚。5.局部涂藥不宜過多、過厚,以免堵塞毛孔。6.面部涂藥時防止藥物誤入口及眼睛。7.局部皮膚如出現丘疹、奇癢或腫脹等,應立即停用,通知醫(yī)師并協(xié)助處理。二十、中藥霧化注意事項1.遵醫(yī)囑實施中藥霧化吸入。2.護理評估:病情、藥物過敏史。3.指導患者取坐位或側臥位,用口緩慢吸氣,用鼻緩慢呼氣,以使吸入的霧粒在氣道沉降。4.觀察患者吸入藥液后的反應,如有不適立即停止,通知醫(yī)生并配合處理。5.操作完畢后,記錄霧化吸入時間及患者感受等。二十一、腹部按摩注意事項1.遵醫(yī)囑實施腹部按摩。2.護理評估(1)按摩部位皮膚情況。(2)急腹癥和腹部腫瘤患者禁用。(3)區(qū)分證候:實證順時針方向按摩;虛證逆時針方向按摩。3.夜間入睡前和起床前進行,排空小便,洗清雙手。4.選擇合理體位:取仰臥位,雙膝屈曲。5.雙手疊放在腹部,手心對著肚臍,繞臍揉腹,時間為5~10分鐘。6.操作時用力均勻,速度適中,注意為患者保護隱私。7.操作完畢后,記錄腹部按摩的手法、時間及患者感受等。二十二、中藥外洗注意事項1.遵醫(yī)囑實施中藥外洗。2.護理評估(1)急性傳染病、嚴重心肺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