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4791-2024煤礦井下超大斷面硐室施工技術規(guī)范_第1頁
DB37T 4791-2024煤礦井下超大斷面硐室施工技術規(guī)范_第2頁
DB37T 4791-2024煤礦井下超大斷面硐室施工技術規(guī)范_第3頁
DB37T 4791-2024煤礦井下超大斷面硐室施工技術規(guī)范_第4頁
DB37T 4791-2024煤礦井下超大斷面硐室施工技術規(guī)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37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constructionofsuperlargesectionchamberinundergroundcoalmine 4.2分層施工法 4.3導硐施工法 4,4導硐分層聯(lián)合施工法 5.2硐室掘進 7.2施工質量檢查 A.1監(jiān)測內容 A.2測站安設 A.3在線監(jiān)測儀器安裝 A.4綜合預警閾值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guī)則》的規(guī)定煤礦井下超大斷面硐室施工技術規(guī)范本文件適用于煤礦井下超大斷面硐室施工,不適用于煤礦井底煤倉等垂直硐室GB/T35056煤礦巷道錨桿支護技術GB50086巖土錨桿與噴射混凝土支護工程技術GB50204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GB/T50511煤礦井巷工程施工3.13.24施工方法4.1.1超大斷面硐室應布置在穩(wěn)定及中等穩(wěn)定煤(巖)層中,不應布置在沖擊地壓煤層中。4.1.2超大斷面硐室應采用分層施工法、導硐4.1.3超大斷面硐室施工前,應分析該硐室與周邊硐室的相互影響,確保硐室施工不受破碎帶、斷層4.1.4超大斷面硐室施工前,應對硐室掘進與支護方案進行數(shù)值模擬分析,確定施工方法及工藝、支4.1.5超大斷面硐室施工過程中,穿過斷層、含水層、地質構造等不良地質體及硐室貫通時,應預先4.1.6超大斷面硐室施工前,應編制硐室施工4.2.2先完成硐室的臨時支護再施工地槽,地槽的永久支護及硐室底板砌筑完成后,再進行硐室的永4.2.3分層施工順序有以下兩種:a)上分層一次施工到位,然后按從上到下的順序施工下一分層,并及時進行幫部臨時支護,直b)正臺階法上、下分層同時施工,上分層超前下分層距離2m~3m。4.3.1超大斷面硐室采用導硐法施工時,先掘進導硐,再進行開幫、挑頂或臥底,將其擴大到硐室設4.3.3按照導硐位置不同,導硐形式4.4.1硐室掘進寬度和高度均較大、圍巖穩(wěn)定a)分層施工法b)導硐分層聯(lián)合施工法c)多5.1.3應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和正規(guī)循環(huán)作業(yè)時間,編制爆破圖表和正規(guī)循環(huán)圖表,并應根據(jù)現(xiàn)場條件5.1.4矸石外排應實現(xiàn)機械化,鉆孔打設應5.1.5掘進工作面嚴禁空頂作業(yè);采用錨噴作永久支護時,永久支護應緊跟掘進工作面;采用砌碹作永久支護時,臨時支護應緊跟掘進工作面;砌碹永超前注漿錨桿等措施對頂板圍巖進行超前支護;當圍巖破碎嚴重時,宜采用注漿法超前加固圍5.2硐室掘進b)硐室施工中符合“先軟后硬、由下而上、先掏槽、后落巖”的截割原則。c)當硐室圍巖較堅硬時,采用定向水壓致裂法等措施,通過向人為切割的定向預裂縫中注入高壓液體、將巖體沿定向預裂縫致裂,以弱化圍巖強度,提高掘進機d)掘進機的后配套設備,可采用橋式膠帶轉載機搭配可伸縮帶式輸送機或軌道式礦車。a)鉆爆法掘進采用光面爆破,當圍巖松軟破碎時,采用預留光爆層法,并分次爆破;爆破時采取短進尺、弱爆破,減少對圍巖的擾動,必要時采取預b)爆破使用煤礦許用炸藥和煤礦許用雷管,在漏水和涌水地段采用非電導爆管起爆,并編制爆c)裝藥前清除炮眼內的巖(煤)粉,輕推藥卷進入炮眼,嚴禁沖撞或搗實。d)掘進過程中采取濕式鉆眼、沖洗巷幫、水炮泥、爆破噴霧、裝巖灑水、凈化風流等綜合防塵e)爆破后及時通風,并嚴格執(zhí)行“一炮三檢”和“三人連鎖爆破”5.3硐室支護a)硐室臨時支護的形式、段長以及與掘進工作面迎頭的距離,b)硐室臨時支護方式根據(jù)圍巖穩(wěn)定程度確定,優(yōu)先采用錨網索噴支護。下方可進入迎頭作業(yè)。噴射混凝土緊跟迎頭時,下一循環(huán)爆破作業(yè)在d)特殊情況下的臨時支護符合下列要?頂板破碎時,臨時支護方式采用前探梁、管棚和金屬支架等單一支護或聯(lián)合支護;頂板破碎嚴重時采用超前錨網(索)噴或小導管作為輔助臨時支護,超前錨桿(索)或小導管在迎頭頂部與巖壁20°~30°夾角向上布置,且相鄰兩排支護的縱向搭接長度不小于?若迎頭圍巖破碎有片幫危險時,緊貼迎頭支設輕型單體支柱防止冒頂,支柱與迎頭巖壁b)錨桿施工按照由外向里、先頂后幫的順序逐排進行,施工完錨桿鉆孔c)軟巖及圍巖破碎帶施工時,采用全長錨d)錨桿與巖面夾角不小于75°,兩幫底角錨桿與巷幫法線呈10°~30°打入底板圍巖,距底板h)出現(xiàn)斷錨桿、崩托盤等支護失效及片幫、離層等現(xiàn)象時,及時補強支護。b)頂板破碎時,采用“兩索一梁”的錨索梁形式加強支護;托梁采用W鋼帶、型鋼或鋼筋梯子e)在松軟破碎和涌水量大的圍巖中,施工預應力錨索前,對圍巖進行注漿固結和封水處理。b)混凝土噴射采用濕式噴漿工藝,不具備供應混凝土條件時采用潮噴工藝;噴射順序為先幫后頂,從墻基開始自下而上進行;噴槍頭與受噴面保持垂直;受噴面有滴水、淋水時,噴射前e)噴厚達到設計要求,并安設噴厚標志,噴漿后硐室頂、幫部平順,整體無明顯凹凸;噴射混h)金屬支架噴射混凝土施工,符合下列要求:?先噴射金屬支架與巖面之間的混凝土,后噴射金屬支架之間的混凝土;?剛性金屬支架噴射混凝土覆蓋,可縮性金屬支架待受壓變形穩(wěn)定后再噴射混凝土覆蓋。a)襯砌模板及碹胎具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穩(wěn)定性;碹胎宜采用型鋼制作,采用木制碹胎時碹b)澆筑混凝土前,將基底巖渣、污物和基坑內積水排除干凈,不向有積水的基坑內傾倒混凝土c)采取可靠措施確?;炷猎跐仓r不發(fā)生離析;確?;炷琳駬v密實,振搗時不使模板、鋼d)混凝土在初凝前完成澆筑,并連續(xù)澆筑;如因故中斷,其中斷時間應小于前層混凝e)澆筑混凝土應兩側對稱同時進行,控制兩側泵送混凝土的均勻性,兩側澆筑混凝土高差不超f)根據(jù)硐室內濕度情況采用灑水或自然養(yǎng)護。在拱部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后進行拆模,拆模時g)澆筑區(qū)域內有淋水、涌水的先進行治理;小型集中出水點設導管導出澆筑區(qū)域,后期集中治h)圍巖破碎時,預埋硐室頂板注漿管,以便進行壁a)反底拱混凝土澆筑超前拱墻混凝土施工,當施工條件不允許時,先砌墻及頂拱,砌墻時在墻b)反底拱混凝土澆筑前清除積水、雜物、巖渣等,底板坡面平順。c)反底拱混凝土澆筑使用模板,混凝土振搗密d)反底拱施工前,超挖在允許范圍內時,采用與襯砌相同強度等級的混凝土進行澆筑;超挖大6.1超大斷面硐室應按照施工作業(yè)規(guī)程施工,規(guī)范現(xiàn)場作業(yè)人員操作,做好頂板管理、支護、“一通三防”、機電設備、設備操作、過地質構造帶、防治水等安全管6.2超大斷面硐室施工過程中,配備足夠的安全管理人員和監(jiān)測設備進行全過程跟蹤監(jiān)控,定期檢查6.3超大斷面硐室施工時嚴禁空頂作業(yè),并及時進行臨時支護;硐室圍巖地質條件發(fā)生變化時,應根據(jù)圍巖實際揭露情況及時調整支護參數(shù),確6.4超大斷面硐室施工采用分層施工法時,施工下分層過程中人員不應進入上分層;硐室施工過程中7.1.2超大斷面硐室施工過程中,應按設計要求和質量7.1.3錨桿、錨索、噴射混凝土及砌碹混凝土的施工質量檢測應按GB50086、GB50213、GB502047.2.1用于超大斷面硐室工程的錨桿、錨索、樹脂藥卷、水泥、金屬網等主要材料應進行出廠檢查和7.2.3混凝土混合料的配合比及拌和更換或修復的方法處置,并對處置后的硐室工程質量重新進7.3.2超大斷面硐室施工過程中發(fā)現(xiàn)質量問題時,應查明原因,采取措施8.1超大斷面硐室掘進穿過破碎帶、斷層帶等不良地質體時,應進行礦壓在線監(jiān)測,監(jiān)測方法應符合8.3礦壓監(jiān)測內容包括圍巖變形、頂板離層、錨桿(索)載荷、圍巖應力等。8.4測站數(shù)量應根據(jù)硐室長度及圍巖條件確定,各測點宜布置在同一斷面內。8.5監(jiān)測頻次應根據(jù)與掘進迎頭距離、硐室圍巖變形情況具體確定,監(jiān)測結果應及時反饋;當監(jiān)測數(shù)9工程驗收A.1監(jiān)測內容超大斷面硐室礦壓監(jiān)測內容包括硐室圍巖變形、頂板離層、錨桿(索)載荷、圍巖應A.2測站安設A.3在線監(jiān)測儀器安裝A.3.1硐室圍巖變形監(jiān)測213213A.3.2硐室頂板離層監(jiān)測465123A.3.3錨桿、錨索載荷監(jiān)測A.3.3.1錨桿、錨索工作載荷使用在線式錨桿、錨索測力計監(jiān)測。在線式錨桿、錨索測力計安裝如圖A.3.3.2每個測站至少安裝一個錨桿(索)測力計。A.3.4硐室圍巖應力監(jiān)測A.3.4.1相鄰硐室之間巖柱支承壓力每隔一定距離采用在線式應力傳感器監(jiān)測,應力傳感器安裝示意2121A.3.4.2傳感器埋設在原巖應力區(qū),宜為硐室寬度的兩倍。相鄰硐室距離小于硐室寬度兩倍時,傳感A.4綜合預警閾值A.4.1硐室圍巖變形動態(tài)演化綜合預警閾值巖應力進行監(jiān)測。按照公式(A.1)計算硐室圍巖變形動態(tài)演化綜I=k1IA+k2IB+k3Ic+k4ID·······················································(A.1)k1——錨桿(索)載荷監(jiān)測指標權重系數(shù);IC——硐室圍巖變形預警指數(shù);ID——圍巖應力指數(shù)。A.4.2綜合預警閾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