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葉嘉瑩先生遠去,詩詞“蓮子〃溫潤人心
(時評文章)
2024年11月24日15時23分,南開大學講席教授、中華詩教與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央文史研究
館資深館員、教育家、詩人、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葉嘉瑩先生在天津逝世,享年100歲。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詩詞女兒葉嘉瑩”離世相關的時評文章,來為我們的作文注入“新鮮血液”,
為2025中考滿分作文助力。同學們快來積累背誦吧!
葉嘉瑩先生遠去,詩詞“蓮子”溫潤人心
11月24日下午,古典文學研究學者、南開大學講席教授葉嘉瑩去世,享年100歲。先生遠去,令人悲
傷,但以期頤之年告別她無限眷戀的世界,想必并未留下遺憾。
葉嘉瑩先生有很多身份。比如,“詩詞的女兒,風雅的先生”。她還被譽為“在海外傳授中國古典文
學時間最長、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華裔女學者”。而在葉先生自己看來,她一生“只為一件
事而來”,創(chuàng)作、研究和教授中國詩詞。
此言非虛。從十幾歲開始寫詩,到站上講臺教書,葉先生的百年人生堪稱詩詞人生。
葉先生生于書香世家,自小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所滋養(yǎng)。讀大學時,專攻古典文學專業(yè),受教于古典
詩詞名家顧隨。有一個細節(jié),葉先生曾在南開大學設立“葉氏駝庵獎學金”“駝庵”即為顧隨的名號。
梳理葉先生的百年人生,值得感佩之處頗多。她說過:“我的蓮花總會凋落,可是我要把蓮子留下來?!?/p>
何為葉先生眼中的蓮子?除了她留下的蔚然可觀的詩詞,她對中華文化的廣泛傳播、對萬千學子的詩意熏
染,她在南開大學創(chuàng)辦的中華詩教與古典文化研究所,她用3500多萬元積蓄設立的“迦陵基金”,以及她
的家國情懷等,都稱得上“蓮子”。
梳理葉先生的百年人生,其詩詞造詣令人敬佩,她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傳播尤其值得稱道。
葉先生說:“我要盡自己的全部力量讓中華詩詞的精髓永遠傳承下去”“我是一生一世都以教書為工作、
為事業(yè)的人,所以我的心目之中,只是要把古人詩詞里面那些美好的理性、感情,傳給年輕人”。
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這是舉國上下錨定的目標。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把歷經滄桑留下的中
華文明瑰寶呵護好、弘揚好、發(fā)展好,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在當前語境中,感受葉先生投入巨大精
力從事的事業(yè),更覺其了不起。
“書生報國成何計,難忘詩騷李杜魂?!敝腥A優(yōu)秀傳統文化之所以一代代流傳下來,一個重要原因就
在于一批批“傳道者”薪火相傳,他們有滾燙的內心、深沉的責任感,用心用情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始終堅持文化建設著眼于人、落腳
于人。重視發(fā)揮文化養(yǎng)心志、育情操的作用,不僅可涵養(yǎng)全民族昂揚奮發(fā)的精神氣質,還可增強全民的文
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
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并不抽象,而是豐潤的,融入其中的道德觀念、思想價值在今天仍散發(fā)著時代價值。
比如,古人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位卑未敢忘憂國”“茍利國家生
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人生自
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等,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
和民族精神,我們都應該繼承和發(fā)揚。
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文明博大?!爸腥A文化是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基因”,葉先生創(chuàng)作、研究和教
授中國詩詞,吸引更多年輕人愛上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大力傳承,對中國人在世界
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等都有著重要意義。
“白晝談詩夜講詞,諸生與我共成癡”。幾年前,葉嘉瑩授權的傳記電影《掬水月在手》放映,感動
了很多人。葉先生一生與詩詞為伴,真真稱得上“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但愿在葉先生的感召下,
更多的人愛上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獲得內心豐盈,增強文化自信。
1.我要盡自己的全部力量讓中華詩詞的精髓永遠傳承下去。
2.我是一生一世都以教書為工作、為事業(yè)的人,所以我的心目之中,只是要把古人詩詞里面那些美好
的理性、感情,傳給年輕人。
3.泱泱中華,歷久,文明博大。中華文化是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基因。
4.葉先生一生與詩詞為伴,真真稱得上“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5.白晝談詩夜講詞,諸生與我共成癡
葉嘉瑩去世:她讓現代人重新感受斯文的力量
“在創(chuàng)作的道路上,我沒有能夠成為一個很好的詩人,在研究的道路上,我也沒有能夠成為一個很好
的學者,那是因為我在這兩條道路上,都沒有做出全身心的投入。但是在教學的道路上,雖然我也未必是
一個很好的教師,但我卻確確實實為教學工作,投入了我大部分的時間和生命?!边@是葉嘉瑩先生說過的
話。
走過整整一個世紀,2024年11月24日,葉嘉瑩先生仙逝了。她為這個世界留下了什么?我們該如何
記住她?她的路將怎樣向前延伸?
葉嘉瑩先生畢生的功業(yè),聚焦于“詩教”復興。與當代中文系的教育相比,古代“詩教”是一套完全
不同的教學體系。
當代中文系較少關注學生的寫作水平,更注重文學史知識、文藝理論的學習,所謂“中文系不是培養(yǎng)
作家的,而是培養(yǎng)學者的”,這被北大教授陳平原先生批評為“貌似的博學”。
也因此,當代中文系學生掌握大量文學背景知識,對不同作家的創(chuàng)作風格了如指掌,擅長將審美感覺
升華為理論分析,卻寫不好古詩,無法將理論轉化為實踐,審美趣味也不足。
“詩教”則致力于提高文字功夫,從具體詞句、音韻入手,逐級向上,通過對古人創(chuàng)作技巧的反復拆
解與模仿,最終實現突破。所以,古代大詩家多有傳承,他們的弟子也往往以詩鳴世。
“詩教”有缺點,有許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難規(guī)范,難普及。好師傅未必出好弟子,
好弟子未必遇好師傅,“口傳心授”也可能抑制弟子的創(chuàng)造力,使他們很難做顛覆性創(chuàng)新。
“五四”以降,“詩教”傳統更漸行漸遠,在內憂外患的壓力下,自強圖存才是第一要義。然而,時
代在前行,歷史使命在改變,今天又有重勘“詩教”的必要。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薄叭肫鋰?,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痹诳鬃涌?/p>
來,“詩教”是提升國民素質、創(chuàng)造美好社會、通向美好自我的根本。
誠然,沒有李杜詩篇,何以言盛唐;沒有宋詞絢爛,我們?yōu)楹尉鞈偎纬?;沒有竇娥的感天動地,誰會
談到元朝;沒有《紅樓夢》的奇?zhèn)ス妍?,明清又是什么?王國維先生說,一代人有一代人之文學。
“詩教”不是讓人會寫詩、會讀詩這么簡單,而是后代獲得身份認同、提升人格、承繼前賢的必經之
路。或許,世界上只有中國人能真正看懂“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只有中國人才
懂得其中蘊含的“異代同調”的悲涼。
從這個意義上說,葉嘉瑩先生幫助一代人找回了對中國文化的自尊一一我們有那么偉大的傳統,一代
代前賢寄托以生命和豪情,他們的孤獨、狂放、掙脫、悲憫、爆發(fā)與才情,如驚濤拍岸,作為后人,我們
有義務背負起這一切。
尊古并非泥古,在教學中,葉嘉瑩先生也創(chuàng)造性地引入了現象學、新批評等當代學術方法,使“詩教”
走出私塾,走向公共平臺。葉嘉瑩先生以自己的努力,修復著“新文化運動”的部分偏頗,讓現代人重新
感受到斯文的力量。
現代主義建立在持續(xù)的批判之上,卻未許諾一個合乎邏輯的終點。因此,更重要的是,葉嘉瑩先生的
“詩教”,對于突破現代主義困局亦有啟迪價值。
世界需要祛魅,以使我們更理性,但世界也需要附魅,以使我們更感性。理性與感性相加,才是完整
的人??鬃诱f:“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葉嘉瑩先生用“詩教”,
架設了一條通往永恒的橋。
先生雖去,但人類“生于塵世,仰望光明”之心永在。由此知傳統必將回歸,“詩教”必將復興。
妙句積累
1.“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薄叭肫鋰浣炭芍?。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痹诳鬃?/p>
看來,“詩教”是提升國民素質、創(chuàng)造美好社會、通向美好自我的根本。
2.誠然,沒有李杜詩篇,何以言盛唐;沒有宋詞絢爛,我們?yōu)楹尉鞈偎纬?;沒有竇娥的感天動地,誰
會談到元朝;沒有《紅樓夢》的奇?zhèn)ス妍悾髑逵质鞘裁??王國維先生說,一代人有一代人之文學。
3.尊古并非泥古,在教學中,葉嘉瑩先生也創(chuàng)造性地引入了現象學、新批評等當代學術方法,使''詩
教”
4.葉嘉瑩先生以自己的努力,修復著“新文化運動”的部分偏頗,讓現代人重新感受到斯文的力量。
5.世界需要祛魅,以使我們更理性,但世界也需要附魅,以使我們更感性。
6.孔子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p>
7.先生雖去,但人類“生于塵世,仰望光明”之心永在。
一蓑煙雨任平生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泰斗、南開大學講席教授葉嘉瑩于2024年H月24日去世,享年100歲。
回首過往的100年,葉嘉瑩經歷了無數的坎坷,但她把一生獻給了古詩詞,終其一生堅持傳承中華優(yōu)
秀傳統文化,如今留給世人的亦是平靜、安然與永恒。
“在我能夠把它傳述下去的時候,我沒有做這件事情,將來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不管是對我們中
國古代的文化,還是對古代的詩人,都是一種虧欠。我知道的,我能做但沒有做,我對年輕人也是一種虧
欠?!?/p>
斯人已逝,話音猶在。此時此刻,唯有對葉嘉瑩先生無盡的感佩與思念。
南京情緣
很多人不知道,青年時代的葉嘉瑩在南京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日子。
那是1948年,葉嘉瑩24歲,她從北平跟隨丈夫趙鐘君南下,來到南京。
葉嘉瑩在南京私立圣三中學教書,住在絨莊街,平日里也會去看望住在上海的父親。
她走過了秦淮河畔,探尋了夫子廟……在其散曲《越調?斗鶴鶉》中,記錄了她在南京這半年的生活
和漂泊的心境。
“我家住在絨莊街,巷口有小橋橫。點著盞洋油燈。強說是夜窗明。這幾日黃梅雨晴。衣履上新霉綠
生。清曉醒來時也沒有賣花聲。則聽見刷啦啦馬桶齊鳴。近黃昏有賣江米酒的用小碗兒分盛。炙糕擔在門
前將人立等。我買油醬則轉過左邊到南捕廳?!?/p>
半年后,隨著時局變動,葉嘉瑩與趙鐘藥再次南遷,離了大陸,去了臺灣。葉嘉瑩沒想到,自己在臺
灣,一待就是十幾年。
葉嘉瑩先后在臺大、淡江大學、輔仁大學任教,白先勇就曾是她的學生。白先勇說:“葉先生在古典
詩詞上的學問就不用說了,我覺得,葉先生講課有一種魅力,她一口北京話,純正而富有教養(yǎng),念詩的聲
音很迷人?!?/p>
1966年,葉嘉瑩被臺大推薦,去往哈佛講學,后來U.B.C(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給了她一份
終身聘書,從此她與家人就定居在了溫哥華。
彼黍離離
葉嘉瑩的思鄉(xiāng)之情從未消減。1974年,葉嘉瑩獲得了一個回國探親的機會。此時的她,已經在外整整
漂泊了26年。
懷著激動的心情她寫下了長達兩千多字的七言古詩《祖國行長歌》:卅年離家?guī)兹f里,思鄉(xiāng)情在無時
已,一朝天外賦歸來,眼流涕淚心狂喜。銀翼穿云認舊京,遙看燈火動鄉(xiāng)情;長街多少經游地,此日重回
白發(fā)生……
1979年始,葉嘉瑩開始自費往返于加拿大和中國教書。她向教育部寫了一封信,表示想回國教書,在
穿過家門前的樹林去寄信時,有感而發(fā),作下《向晚二首》:向晚幽林獨自尋,枝頭落日隱余金。漸看飛
鳥歸巢盡,誰與安排去住心?;w早識春難駐,夢破從無跡可尋。漫向天涯悲老大,余生何地惜余陰。
葉嘉瑩有著“種蕙滋蘭”的愿望,回國教書后,她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中國古典詩詞的研究和傳承
之中。
南開大學為葉嘉瑩安排的課程是漢魏南北朝詩,每周上兩次課,每次兩小時,上課的地點是教學主樓
最大的階梯教室,可以容納300人。開課不久,整個學校的學生烏泱泱前來圍觀,其中還不乏其他學校的
學生,他們趴在窗戶上聽課。
她在《我與南開大學的因緣》中說:“詩歌對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是非常重要的,帶著生命的力
量,而西方人是沒有這種生命的共鳴的?!碧貏e是,葉嘉瑩還曾經帶著心中的情結,隨詩人席慕蓉,沿葉
赫水尋找祖先生活過的地方。“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碑斈甑某浅夭辉伲挥幸?/p>
望無際的玉米田,在風吹過的時候,沙沙作響。她的靈魂,似是找到了歸宿,在祖祖輩輩沉睡的原野上,
得到安歇。
這也是后來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中一個動人的畫面。
2020年11月12日,由現代快報等單位主辦的“詩?緣I致敬大師《掬水月在手》江蘇四市聯動觀影
活動暨詩詞分享會”啟動儀式上,葉嘉瑩先生的助理、南開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靜,代表葉先生出席了這場
文化盛宴,并深情地吟誦了葉嘉瑩先生的《向晚二首》。
通過《掬水月在手》,葉嘉瑩的往事被更多人了解,無數觀眾被打動。導演陳傳興形容葉嘉瑩現在的
生活“簡單到難以想象”。2018年,她捐贈全部財產3500多萬給南開大學,設置“迦陵基金”,助力傳承
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而她生前始終就住在南開的教職員宿舍里,兩室一廳加上一個小廚房,家中只有一臺
小電視。
美是永恒
十年前葉嘉瑩曾這樣感慨:“我現在已經是九十歲的人了,大家都說你可以不要講了,但是我要講,
為什么?我就是覺得我知道的東西,在我能夠把它傳述下去的時候,我沒有做這件事情,將來我離開這個
世界的時候,不管是對我們中國古代的文化,還是對古代的詩人,都是一種虧欠。我知道的,我能做但沒
有做,我對年輕人也是一種虧欠。”
今年7月過百歲壽辰時她還是說:“我平生喜歡古典詩詞,這與我天生性情相近。我就像一個‘蠶’,
不向人間怨不平,相期浴火鳳凰生?!?/p>
因為傳承的責任在身,她始終步履不停。2024年,葉嘉瑩先生迎來期頤大壽,她攜弟子陸有富耗時三
年打造的《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詞》出版。這本書以學界公認的龍校本為底本,收錄蘇軾核心詞作202
首,除題解、注釋、人物小傳外,最特別之處是葉先生撰寫的近三萬字導讀,娓娓道來蘇軾詞作背后的魅
力,交織出中國文人獨特的生命情調。
書中,葉先生從具體的詩詞,剖析蘇軾寫詞的“成長之路”,在解析《定風波》一篇時,她這樣說一
一在蘇軾貶官黃州以后,達到了他自己詞作的質量的高峰。而在此高峰中,有一點最可注意的成就,那就
是蘇軾已經能夠極自然地用小詞抒寫襟抱,把自己平生性格中所稟有的兩種不同的特質一一用世之志意與
曠觀之襟懷,做了非常圓滿的結合融匯的表現。即如其“莫聽穿林打葉聲”之一首《定風波》詞、“照野
彌彌淺浪”之一首《西江月》詞、“大江東去”之一首《念奴嬌》詞、“夜飲東坡醒復醉”之一首《臨江
仙》詞,以至將要離黃移汝時,他所寫的“歸去來兮”之一首《滿庭芳》詞,便都可以說是表現了此種獨
特之意境的代表作品。
讀者們會下意識地把他們二人的命運“共情”起來。蘇軾的一生多遭貶謫,一生坎坷,卻豪放曠達。
而葉嘉瑩也經歷過很多的苦難與不幸,青年喪母,顛沛流離,中年喪女,婚姻不幸,卻始終“掬水月在手”,
實現了詩學探索和人生修行的交融。
“我親自體會到了古典詩詞里面美好、高潔的世界。我希望為年輕人打開一扇門,讓大家走進去,把
不懂詩的人接引進到里面來。歲月不居,時節(jié)如流,只有內在的精神和文化方面的美,才是永恒的?!边@
是葉嘉瑩先生寫在《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詞》的扉頁上送給讀者的話。
《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詞》,這可能是葉先生寫給世間的最后一本書。一蓑煙雨任平生,這又何嘗
不是對她一生最好的注解?
先生千古,詩心永存。
1.她把一生獻給了古詩詞,終其一生堅持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如今留給世人的亦是平靜、安然與
永恒。
2.詩歌對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是非常重要的,帶著生命的力量,而西方人是沒有這種生命的共鳴
的。
3.我平生喜歡古典詩詞,這與我天生性情相近。我就像一個‘蠶',不向人間怨不平,相期浴火鳳凰
生。
4.我親自體會到了古典詩詞里面美好、高潔的世界。我希望為年輕人打開一扇門,讓大家走進去,把
不懂詩的人接引進到里面來。歲月不居,時節(jié)如流,只有內在的精神和文化方面的美,才是永恒的。
在時代的罅隙輾轉,在詩詞的國度療愈
百歲人生,堪稱傳奇。葉先生一生的所學所著所為,成就卓著,早有公論。在南開大學的訃告中,這
樣概括道:“葉嘉瑩先生融深厚的國學根底、精湛的西學修養(yǎng)與深刻的生命體驗為一體,構建了以‘興發(fā)
感動'為核心的、特色鮮明的詩學體系,在弘揚傳統與文明互鑒中作出了獨特的巨大貢獻,同時實現了詩
學探索與人生修行的交融?!边@一結論堪稱公允。
然而,拋開事業(yè)上的成就不談,如果我們把她放回一個普通人的角度來看,或許會有很多的感慨。葉
嘉瑩一生與古典詩詞為伴,在很多人的想象中,這樣的人物應該是花前月下、低吟淺唱,悠游自在地度過
一生。而事實卻恰好相反,她的人生稱得上顛沛流離,命運多舛。
葉嘉瑩出生于書香門第,但隨著戰(zhàn)火四起,一家人四處離散,在讀中學的時候,母親就早逝,父親又
杳無音訊,亂世之中,她只能跟隨伯父伯母生活。大學畢業(yè)后,葉嘉瑩從家鄉(xiāng)北平來到南京,又跟隨丈夫
從南京逃往上海,不久再次隨丈夫工作調動遷往臺灣。然而,一再漂泊也并沒有找到“樂土”,反而是打
擊一個接一個到來,小家庭在臺灣遭遇“白色恐怖”,丈夫很快被捕入獄,葉嘉瑩也頻頻接受盤問,并失
去工作,困窘到只能帶著女兒睡在丈夫姐姐家的走廊上。丈夫出獄后性情大變,動輒打罵妻子,生活也沒
有變得更好……
國家動蕩,社會亂離,家庭不幸,如果我們代入葉嘉瑩的人生,會發(fā)現她承受的苦難如此之深重?;?/p>
許,這是那個年代人們的共同宿命。不久前去世的華裔女作家聶華苓,與葉嘉瑩的人生軌跡頗為相似,同
樣從大陸至臺灣,由臺灣而美國,同樣的婚姻不幸,只不過,聶華苓在人生的下半場遇到了靈魂伴侶保羅?安
格爾,而葉嘉瑩則把一生獻給了古典詩詞。
“轉蓬辭故土,離亂斷鄉(xiāng)根,已嘆身無托,翻驚禍有門”,亂世之中的女性命運往往更為艱難,就像
葉嘉瑩所說:“我的一生可以說都是隨命運的撥弄和拋置?!钡嚯y并沒有打倒她,反而讓她更加認清了
自己的使命,并一再展現出堅韌與才華,“我要在承受之中走我自己的路”。
擇一事,終一生,葉嘉瑩是最好的代表。她一生致力于古典詩詞的研究與傳承,從未有所動搖。詩詞
不光是她的研究對象,更是一種療愈甚至是救贖。她說:“詩詞的研讀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標,而是支持我
走過憂患的一種力量?!闭窃谥袊鴤鹘y文學之美的熏陶下,輾轉漂泊的她仍能欣賞“布谷聲中艾葉
長”“隔簾唯愛棗花香”;正是出于對古典詩歌發(fā)自內心的愛,她才能忘記現實生活的困苦,以近乎“癡”
的態(tài)度投入到自己的事業(yè)和夢想中去,“蓮實有心應不死,人生易老夢偏癡”。
在一次采訪中,葉嘉瑩也對年輕人提出了類似的期望:“我覺得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你進入的一
個‘門'……年輕人尤其應該注意你自己選擇進到哪個‘門’,而且應該終身持守住你的選擇?!?/p>
在葉嘉瑩的人生排序中,她認為自己首先是一名教師。如今,葉先生早已桃李滿天下,她在古典詩歌、
傳統文化傳承上的貢獻,更是成為一種引人矚目的現象,在未來必將不斷展現出其價值。
此時此刻我們追憶她,既懷著崇敬,也懷著悲憫。令人驚嘆的,是她在苦難中奮發(fā),在奮發(fā)中營造了
一個詩學的國度。在這個國度,她的身影散發(fā)出奪目光輝。
斯人已逝,芳華永存。
1.她一生致力于古典詩詞的研究與傳承,從未有所動搖。詩詞不光是她的研究對象,更是一種療愈甚
至是救贖。
2.詩詞的研讀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標,而是支持我走過憂患的一種力量。
3.蓮實有心應不死,人生易老夢偏癡
4.斯人已逝,芳華永存。
5.令人驚嘆的,是她在苦難中奮發(fā),在奮發(fā)中營造了一個詩學的國度。
時評文章5
百年葉嘉瑩,一生傳遞中國古典文學之美
“白晝談詩夜講詞,諸生與我共成癡”
2024年11月24日15時23分,南開大學講席教授、中華詩教與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央文史研究
館資深館員、教育家、詩人、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葉嘉瑩先生在天津逝世,享年100歲。
葉嘉瑩一生堅持弘揚中華詩詞教育傳統、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為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傳承和發(fā)
展作出了積極貢獻,曾先后榮獲“中華詩詞終身成就獎”、“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最具影響力的外國專家”、
2019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等數十項獎項和榮譽稱號。
“我就是一名教師”
40多年前,尚在加拿大溫哥華的葉嘉瑩決心歸國教書。
自1979年開始,她每年回中國大陸講學。1993年,她在南開大學創(chuàng)辦中國文學比較研究所(后更名為
中華詩教與古典文化研究所),并任所長。2007年葉嘉瑩獲得在華永久居留資格,2015年回國定居。南開
大學為葉嘉瑩興建了一座集教學、科研、辦公、生活于一體的小樓,取名“迦陵學舍”。自此,迦陵學舍
成為國內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播中華詩詞的一方天地。
迦陵學舍有一副對聯:“師弟因緣逾骨肉,書生志意托謳吟”?!叭~先生認為,我們的理想和志意是
寄托在古典詩歌里邊的。我們還透過古人的詩歌,把他們的品格、理想、修養(yǎng)傳遞給學生?!比~嘉瑩助理、
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張靜說。
“葉先生對詩詞和講課都非常投入。”南開大學原常務副校長、文學院原院長陳洪說,有一次講座,
他看到葉嘉瑩已經講了兩個多小時,就遞了一個條子,希望她休息一下,但她還是繼續(xù)講了下去。
“我就是一名教師?!比~嘉瑩上課時,能容納300人的階梯教室里總是座無虛席,甚至講臺旁、教室
門口、窗邊也都是聽課的學生。
2008年12月,葉嘉瑩榮膺中華詩詞學會首屆“中華詩詞終身成就獎”。頒獎詞寫道:“葉嘉瑩是譽滿
海內外的中國古典文學權威學者,是推動中華詩詞在海內外傳播的杰出代表。她是將西方文論引入古典文
學從事比較研究的杰出學者,其詩論新意迭出,別開境界,在我國學術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白晝談詩夜講詞,諸生與我共成癡。”葉嘉瑩用這句詩表達自己對教書育人的赤誠之心。”有很多
人只是看了葉先生講座的視頻或者文章,就感覺和她在感情上很親近。她對我們的感召力不僅僅來自一個
學者、詩人、教師,還源自她身上散發(fā)出的文化智慧,與傳統割不斷的血緣關系?!睆堨o說。
“我平生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詩詞傳給下一代人”
葉嘉瑩曾說:“我平生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詩詞傳給下一代人?!?/p>
《杜甫秋興八首集說》《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迦陵論詞叢稿》……葉嘉瑩嘔心瀝血撰寫的數十部
專著,闡釋著中華詩詞之美,展示著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在葉嘉瑩看來,詩詞傳承要走向大眾,深入城市鄉(xiāng)村,將傳承的種子撒播在廣闊的中華大地上。
“數千年來,古典詩詞深刻參與了中國文化核心價值生成與民族精神塑造?!蹦祥_大學文學院院長李
錫龍說,葉嘉瑩始終致力于讓中國詩歌感染現代人的心靈,形成了獨特的詩歌教育理念。
2021年,在第三屆“迦陵杯?詩教中國”詩詞講解大賽全國總決賽活動中,“詩教潤鄉(xiāng)土”活動正式
啟動。該活動積極推動以優(yōu)秀詩詞文化和詩詞教育服務鄉(xiāng)村。
2022年末,南開大學文學院與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縣的6所小學舉辦了“好詩漂流”活動。孩
子們在明信片上寫下自己最喜歡的詩詞,參與活動的教師收到漂流的明信片之后整理總結出孩子們最喜歡
的8首詩,為他們制作課外拓展的詩詞視頻。選取《夏日絕句》,為孩子們講解借古諷今在詩歌中的運用;
講解《采蓮曲》,幫孩子們理解一語雙關在詩歌中的用法……
2023年10月,“中華詩教傳承計劃”正式啟動。該計劃以葉嘉瑩的中華詩教理念為依托,結合“詩教
潤鄉(xiāng)土”行動的探索性成果,融學術研究、詩詞教學和社會實踐于一體,推動中華詩教的當代發(fā)展和國際
化傳播……
編寫“詠探詩心一一中華詩教”叢書,聯合中華書局、抖音發(fā)起“短視頻版《唐詩三百首》”活動……
在葉嘉瑩的指導下,南開大學以豐富多彩的形式講好詩詞,深入城市鄉(xiāng)村,讓“詩教潤鄉(xiāng)土”的種子在中
華大地上生根發(fā)芽。
“我想在世界文化之大坐標下,定位中國傳統詩學”
“她以寬正、持中、平和的學術風格,推動中國學術在古今、中西維度上融合,不斷給予后繼學者啟
發(fā)與深思。”有學者這樣評價葉嘉瑩。
葉嘉瑩持之以恒地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讓詩詞架起文明交流互鑒的橋梁?!拔蚁朐谑澜?/p>
文化之大坐標下,定位中國傳統詩學?!比~嘉瑩說。2018年,“中華詩教”與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項目獲
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2021年,葉嘉瑩榮獲第六屆“世界中國學貢獻獎”。
2023年10月,南開大學舉辦了中華詩教國際學術研討會,近200名中外學者齊聚一堂,共話中華詩教
的傳承與弘揚,以學術研討交流的方式向葉嘉瑩致敬。
葉嘉瑩還為中華詩詞在海外傳播的正本清源不遺余力。她曾寫過一篇文章《中國舊詩的傳統:為現代
批評風氣下舊詩傳統所面臨的危機進一言》,列舉了把西方文藝理論生搬硬套進古典詩歌中產生的各種誤
讀。文中提出“要養(yǎng)成對中國舊詩正確的鑒賞能力,必須從正統源流入手”,反對沒有歷史根據的聯想與
結論。
從城市到鄉(xiāng)村,從國內到海外,如今,中華詩詞越傳越遠。自2019年以來,由教育部和國家語委聯合
主辦的“‘迦陵杯?詩教中國'詩詞講解大賽”已連續(xù)成功舉辦了5屆,已有數十萬大、中、小學語文教
師及在校大學生(包括留學生)參賽。
“詩歌的價值在于精神和文化方面,這不是由眼前現實物欲的得失所能夠衡量的。”葉嘉瑩說。
斯人雖逝,但葉嘉瑩弘揚的那份詩詞之美,仍感動并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人……
1.師弟因緣逾骨肉,書生志意托謳吟。
2.葉嘉瑩是譽滿海內外的中國古典文學權威學者,是推動中華詩詞在海內外傳播的杰出代表。她是將
西方文論引入古典文學從事比較研究的杰出學者,其詩論新意迭出,別開境界,在我國學術界產生了重大
影響。
3.白晝談詩夜講詞,諸生與我共成癡。
4.我平生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詩詞傳給下一代人。
5.我想在世界文化之大坐標下,定位中國傳統詩學。
6.葉嘉瑩持之以恒地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讓詩詞架起文明交流互鑒的橋梁。
7.詩歌的價值在于精神和文化方面,這不是由眼前現實物欲的得失所能夠衡量的。
時評文章6
葉嘉瑩:把不懂詩的人接到詩里來
2020年9月10日,96歲的葉嘉瑩例行給南開大學新生講開學第一課。坐在輪椅上,她中氣十足,調
侃自己的頭發(fā)竟變黑了一些。
她習慣站著講課,一站就是兩三個小時。但現在,她從家里的沙發(fā)上起身都需要保姆攙扶。她說自己
“生命已在旦夕之間”,但仍要努力做到杜甫說的“蓋棺事則已”那一刻。她每天手寫論文、指導學生整
理超過2000個小時的講課錄音。
哈佛、耶魯等上百所高校都留下過她講課的身影。剛回到南開講課時,她的課,教室里要加座,凳子
椅子一直加到了講臺上。還有人靠墻邊窗口站著,或坐在地上。數學家陳省身、吳大任夫婦也和學生擠在
講臺下。
她在臺灣教書時也是這種場面。后來,她帶著詩詞講遍了半個地球。
她沒有大學者高高在上的架子。她給幼兒園的孩子講詩,也給學者、院士、工人和家庭主婦講。92歲
那年,她挑選了218首古詩詞,給兒童作古詩讀本,轉年又為這些詩詞錄制了講解和吟誦。
91歲時,她還在70平方米的住宅里給研究生上課。博士生、碩士生,加上來旁聽的人,坐在塑料小矮
凳上,每堂課有二三十人。后來,課程和講座的視頻被整理出來放到網上,她一下子成了講詩詞的“網紅”。
90后網友評價“這位90歲的老太太講課有趣”,認為她的書“不賣關子,娓娓道來,文學知識和歷史
典故很豐富,兩口氣便讀完了三五百頁”。
她被稱作“穿裙子的'士'”。她的生日,國內外研究詩詞的學者聚在她身邊開會,很多大人物都發(fā)
來賀信。早些年,不喜熱鬧的她最多與幾位好友一起吃個飯。
有一年過生日,她負責切蛋糕,南開大學的兩任校長母國光和滕維藻坐在旁邊。陳省身一定要把給她
的祝壽詩藏到生日當天,提前一天到的楊振寧也沒得到“劇透”。
作家白先勇稱“葉先生是引導我進入中國詩詞殿堂的人”“她站在那里,就是一個貴族?!痹娙讼?/p>
蓉形容,葉老師在講臺上像個發(fā)光體,是《九歌》中的湘水上的女神。
她要把“自己親自體會到的古典詩歌里邊美好、高潔的世界”告訴年輕人,她希望能把這扇門打開,
讓大家能走進去,把不懂詩的人接到里面來。
▼01▼
2017年,關于葉嘉瑩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開拍。拍攝前,導演陳傳興做了大量關于詩詞的功課,
他想探討“葉先生跟中國詩詞史、中國詩人的大的生命河流之間的相互尊重和呼應”。
陳傳興“每次都要背著一大袋的書,隨時要翻開”。拍攝有時不按提綱走,葉先生會即興提到某一首
詩,現場的工作人員開始手忙腳亂地翻資料,擔心犯錯出丑,尷尬又窘迫?!懊看闻臄z都非常緊張,感覺
就是‘上戰(zhàn)場‘。”
1954年,只有中學語文教學經歷的葉嘉瑩受聘于臺灣大學。若以論文著述為錄用標準的話,她不夠資
格。
時任臺大中文系主任臺靜農后來回憶,當年邀聘葉嘉瑩到臺大任教,是因為看到了她“所作的舊詩,
實在寫得很好”,所以“就請了她”。
葉嘉瑩出生于1924年的北平,從小被關在懸著“進士第”匾額的大門里長大,家里保留著滿族的“花
盆底”和“阿瑪”的稱呼。
女孩兒玩的蕩秋千、溜冰、踢鍵子、抓子兒,她都不會,有的根本沒見過。她不識字的時候就開始背
詩,“所有的精力都用來讀書了”?!墩撜Z》是她“背誦的最熟的一本經書”。
11歲時,她跟著伯父學作詩。庭院中的竹子、石榴花、棗花、落日、月影是她寫詩的主要題材?!板?/p>
陵”的別號也是她從與伯父聊天中得來一一清朝的陳維松,是中國詞人里寫得最多的,號迦陵。
考入輔仁大學國文系后,她遇見了影響自己一生的老師顧隨。
顧隨講課,她埋頭一字不落地記筆記。聽了6年課,她記下8大本筆記,此后的50余年,她在臺灣、
美國、加拿大漂泊,只有這些筆記她隨身攜帶。顧隨當年評改的習作舊稿、信件、贈詩,都被葉嘉瑩作為
書法裝裱起來,帶在身邊。
受顧隨的影響,她一改善感的詩風,寫下“入世己拼愁似海,逃禪不借隱為名”。70多年后,迦陵學
舍在南開大學落成,這兩句分掛在月亮門兩側。
她一生中的大多數時候確實無處可逃。1945年,中國進入全面抗戰(zhàn)第八年。敵寇占領下的北平,人們
吃又酸又臭的混合面,穿打補丁的舊衣裳。師生在課堂上用詩句相互慰勉。
顧隨在課堂上將雪萊《西風頌》里的詩句"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改寫成中
文詩句,“耐他風雪耐他寒,縱寒已是春寒了?!比~嘉瑩模仿顧隨的風格,用這兩句詩寫成了一闋《踏莎
行》。
12年后,顧隨同樣用詞牌《踏莎行》填了一闋詞。但此時,師生二人已失去聯系多年。
1977年葉嘉瑩從加拿大回國,開始整理顧隨文集。一向不喜歡麻煩別人的她為此事托關系找朋友。
“內行”人看出來,葉嘉瑩講課、為文與為人都深受顧隨影響。中國古典詩詞曲研究家鄭騫曾評價她,
“走的是顧先生的路子,傳了顧先生的衣缽”。
▼02▼
葉嘉瑩講詩詞被公認的特點是“跑野馬”。
唐朝的皇帝,她一口氣說來十五個?!靶∩街丿B金明滅”里的“小山”,她能講上3頁紙。
講哲理詩,她隨手把張九齡、陶淵明、朱熹的詩拎出來作比較;講李商隱的《嫦娥》,她會談到王國
維和王維,比較純詩人的自哀、哲人的的悲憫、修道者的自得;從辛棄疾的詞,講到詞的本質,再由詞的
牌調拐到小令與長調的區(qū)別,因此講了講柳永,然后再回到辛棄疾的另兩首詞和用典,結合西方的意識批
評理論……最后回到這堂課講的這首詞《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年輕教師去聽她的課,感慨"葉先生‘跑'一大圈還能跑回來,而且?guī)缀醪怀鲥e”。
品鑒韋莊《思帝鄉(xiāng)》里的“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葉嘉瑩告訴學生,不要把
它看成僅僅是寫美女和愛情的小詞。做學問和追求理想也需要這種精神,學物理不一定都能獲獎,要對自
己的追求有終生不渝的奉獻。那一年,楊振寧和李政道獲諾貝爾物理獎。物理一下子成了熱門,許多學生
爭著報考物理系。
她在課上感慨,當今世界科學發(fā)達,物質享受也越來越高級,可戰(zhàn)爭的危機到處埋藏著,誰都不知道
明天會發(fā)生什么事。什么時候人類才有李商隱說的“何當百億蓮花上,一一蓮花見佛身”的世界呢?
聽過葉嘉瑩講座的學生覺得,葉先生先“降低了詩詞賞析的門檻,又手把手領著人進來”。
“她講詩是結合著自己生命的經歷,是與生命相融會的感發(fā)?!北热缛~先生講杜甫的詩,講到‘國破
山河在',她是真正體驗過的一一“七七事變”后,北平淪陷,吃混合面,穿補丁衣,學校更換了教師,
英文課程改上日語課,她們在教室按要求把歷史、地理課本逐頁撕毀涂抹。
顧隨說詩的主要作用,是在于讓人感動。葉嘉瑩在國外的課堂上,也常常給學生用英文“care”,她
說要有一顆關懷的人,對人、事、物,對大自然的關懷。
顧隨不講書里寫的內容,也不怎么引經據典,完全是自己讀詩的感受。葉嘉瑩講詩,也常把自己的感
受、情誼放里面。
顧隨講喜歡的作者,也講不喜歡的。他直言姜夔的詞,最大缺點是清空。他認為,一個人做人只是穿
著白襪子不肯粘泥,總是自己保持清白、清高,這樣的人比較狹隘、自私,遇事不肯出力,為人不肯動情。
“顧先生講詩歌生命里的感發(fā)?!比~嘉瑩說。而“生命的感發(fā)”也是她研究古典詩詞的核心,也是她
“終身熱愛詩詞,雖至老而此心不改的重要原因”。她認為,”詩詞的好壞,永遠以它的感發(fā)的生命的厚
薄、大小、深淺為評量的層次。”
講周邦彥時,葉嘉瑩稱贊詞人的技巧和藝術,但仍要“很真誠地說話”。她說周邦彥這個詞人,和蘇
東坡就差了一點點。兩個人同樣經歷了新舊黨爭,蘇東坡是將自己的得失、福禍置之度外的。而周邦彥最
后學到的是明哲保身,“委順之名,人望之如木雞,自以為喜?!彼X得周邦彥的詞里缺少一種博大的、
深厚的感發(fā)的生命。
她喜愛辛棄疾,說辛棄疾和蘇東坡、陶淵明不同,陶、蘇都準備了一個“退”,是窮則獨善其身的退。
但辛棄疾和杜甫是沒有“退”的人,他一生也沒有忘記收復自己的故鄉(xiāng)和故國,他是堅持要進。
▼03▼
葉嘉瑩也沒“退”。
1948年,葉嘉瑩南下結婚,不久跟隨在國民黨軍隊里工作的丈夫去了臺灣。她未能像老師所期盼的那
樣,“別有開發(fā),能自建樹,成為南岳下之馬祖,而非孔門之曾參”。反而在歷史的江河中,“隨命運撥
弄和拋置”。
抵達臺灣的第二年,丈夫因為“白色恐怖”入獄近4年,葉嘉瑩帶著吃奶的女兒一度被捕和接受審訊。
她和女兒睡過親戚家的走廊,住過“房子沒有頂棚,屋頂上可以看見木頭梁柱”的宿舍。
丈夫失去了工作,她靠在中學教書的收入養(yǎng)活全家。一次課堂,講到《泗水之戰(zhàn)》里苻堅的云母車。
下課后,她搭公共汽車回家,等車時,由“云母車”想到李商隱的詩:“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
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苯洑v了患難,她和詩人有了心靈上的共鳴,體會那種孤獨、寂
寞和悲哀。
回到家,她又是那個擦地板,架著竹籠在炭火上為女兒烘烤尿片的人。家里地方促狹,她在走廊邊的
一個小桌子上備課,椅子一半在屋里,一半在走廊。
丈夫性情變得更加暴戾。晚上,她夢見過自己和兩個女兒被丈夫打,陷入遍體鱗傷的彌留境地,夢到
母親要接自己回家,困在一片蘆葦蕩里找不到路。
因為悲觀的心境,她那段時間喜歡讀王國維提到的極為悲觀的詞。這也是她講授詩詞的特點一一無論
講詩詞還是寫論文,都是有自己真的感受、真的體會才會寫出來,講出來。
她想過,一個人真的絕望了,哪種自殺的形式最好呢?有人問她,為什么不選擇離婚?她答:我是舊
的女子,我還有我的父親,兩個女兒。
“后來我諒解了他,是想到王安石的一首詩《擬寒山拾得》。”她記住的與原詩有出入,但她更喜歡
自己記住的詩句:風吹瓦墜屋,正打破我頭。瓦亦自破碎,匪獨我血流。眾生造眾業(yè),各有一機抽。切莫
嗔此瓦,此瓦不自由。
葉嘉瑩從不向旁人透露自己的不幸,外表平和?;貞浧鹑~嘉瑩,臺灣詩人瘙弦想起兩件事:一件是在
臺北遠東電影院看電影,他看見相隔不遠的走廊上站著一位女子,身穿米黃色風衣,圍著淡咖啡色絲巾,
衣著合身,清雅脫俗,對周圍亂糟糟的人群視而不見似的,如“空谷幽蘭”,神情則“意暖神寒”。幾十
年后他才向葉嘉瑩本人確認,那晚在電影院看見的女子就是她。
另一件,是葉嘉瑩曾讓臺灣的新詩人和舊詩人能夠破除隔閡,“坐在一起吃粽子了”。
當時,臺灣文壇新詩人推崇西方的句法顛倒、意象晦澀的作品,舊詩人認為這些晦澀不同的詩句是故
作高深。雙方打起了筆仗,甚至“端午節(jié)不肯紀念同一個屈原”。
葉嘉瑩在文章里,有意解釋新舊詩人的困惑。她認為,杜甫的《秋興八首》的一個特色就是句法的顛
倒,“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
她解釋了顛倒的妙處。“形象的跳接是可以的,語法的顛倒也是可以的”,所寫的內容表達得好壞不
取決于形式,而是感情是否真摯。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外的學者到臺灣后,聽葉嘉瑩的課,邀請她赴美國密歇根大學講學。哈佛大
學遠東系的海陶瑋教授正在研究陶淵明,也邀請她到哈佛。
“去加拿大不是我的選擇,去美國也不是,結婚也不是?!比~嘉瑩說,“但是我先生因為被關了那么
多年,幸而放出來了,他離開了海軍,沒有找到工作。他不想在臺灣待了,看到我有機會出去,就堅持讓
我把孩子先帶出去,他也就能出去了。”
鏡頭前,葉嘉瑩平靜地回憶著過往。母親在她17歲那年離世。她寫《哭母詩八首》,至今都“清楚地
記得母親棺殮時,釘子釘在棺材上的那種聲音”。漂泊北美時喪父。講了那么多關于愛情的詩詞,自己卻
從未經歷過愛情,婚姻里她遭受丈夫的咆哮凌辱。
紀錄片拍攝持續(xù)了3年。陳傳興覺得,自己拍攝了一位女性的百年孤獨。盡管有學者認為“不能把詩
詞與葉先生作主客體似的分割”,但公映前,導演組敲定了印在宣傳海報上的話,“詩詞救了她。”
“詩詞的研讀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標,而是支持我走過憂患的一種力量?!?7歲那年,葉嘉瑩在給一本
書的結語中寫道。
對葉嘉瑩而言,更沉重的打擊在52歲那年到來。
她曾對大女兒說早點生孩子,我退休了可以幫你帶。這是她對自己晚年的另一種設想。
1976年3月,52歲的葉嘉瑩在美國東部參加亞洲學會。她收到大女兒和女婿車禍去世的消息,立即飛
往多倫多。回到溫哥華后,她把自己關在家里,接連數十天閉門不出。
她在《哭女詩十首》里,寫“痛哭吾兒躬自悼,一生老瘁竟何為",“遲暮天公仍罰我,不令歡笑但
余哀”。
參加完葬禮,她回來學校工作。見到同事朋友學生,最多眼圈一紅,就低頭走過去了?!八膯逝?/p>
痛,似乎都用學問和詩詞撫平了?!比~嘉瑩的朋友劉秉松回憶。
導演組問她,這種撫平,是因為葉嘉瑩不敏感嗎?
“我覺得她不是不敏感,她對詩詞中那些幽微的情感體會得那么透徹,怎么會是不敏感呢?恰恰是古
詩詞救了她。古詩詞給予她生命的精華,讓她的生命永遠停留在那么高的層次。她的苦痛都被詩詞溶解了。”
在劉秉松看來,“人生最難就是把自己退到一個位置,用相同的態(tài)度去接受一切去輕而化之。”
女兒的離世幾乎徹底改變了葉嘉瑩的后半生,家庭已經不再是她所謂的牽絆了。
“她覺得上帝聽到了她的心愿,但是她有未完成的任務,所以帶走了她的女兒。”《掬水月在手》副
導演沈祎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她要這樣去說服自己或這樣去相信自己接下來的使命,其實是以他
的親人的離去為代價的。”
詩詞幫助她緩解喪失親人的痛苦,提醒她還有詩詞傳承的使命。
女兒去世的第二年,她再次回國探親。那時“文革”結束。在火車上,她看到年輕人捧著《唐詩三百
首》,高興得不得了。在長城參觀時,買到《天安門詩抄》。
“我當時覺得,中國真的是一個詩歌的民族,盡管經歷了那么多劫難,還是用詩歌來表達自己。”她
覺得“平生學的這點東西”,還可以報效祖國。
1978年,葉嘉瑩給國家教委寫信,申請回國教書。
1979年,葉嘉瑩回南開講學之時,南開大學原常務副校長陳洪只是幫忙提行李的中文系研究生。每次
往返加拿大與中國,她都自費坐經濟艙,講課也分文不取。
陳洪坦言,當年葉先生還是有些“囊中羞澀”。自己跟著葉嘉瑩去水果攤,3堆橘子價格不同,葉先生
一定買最便宜的。
在北大最大的階梯教室里,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戴錦華跑來聽這位北美教授的課。她回憶葉先生講《古
詩十九首》,自己“作為一個女性看到了另外一個智慧的女性師者的美”。戴錦華說,“葉先生是我當時
毫不猶豫地選擇未來要做教師的重要和直接的推動力?!?/p>
葉嘉瑩寫豎排繁體的板書,一邊說一邊寫,速度很快。因為經常寫板書,粉筆灰使她的手指總是皴裂。
她的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總貼有膠布。
一些聽過她的課的朋友,常常告誡她,講得不要太大聲,要節(jié)省點精力,注意身體。但她一講起課來,
就什么都忘了。
因自小接受“聲聞過情,君子之恥”的古訓,葉嘉瑩不喜歡過分熱鬧的鋪排。但只要邀請方以弘揚古
典詩詞傳統的重要性勸說,她都答應了。
“雖然我知道國內有不少才學數倍于我的學者和詩人,傳承的責任也不一定落在我頭上??墒俏覍χ?/p>
國古典詩歌有一種不能自己之情?!彼o大學生講,也給幼兒園的小朋友講。密集的時候,隔一天一講,
每次3小時。
有的課程錄像中能看到她輕微地咳嗽,但是她的語調沒有降低或減慢?!叭绻梦业睦蠋燁欕S先生常
說的一句話來形容我講課,就是,'余雖不敏,然余誠矣'?!?/p>
她的講稿被整理出來,有學理工的學生看了一個通宵。
1997年,葉嘉瑩在溫哥華為幼兒講古詩
1990年,葉嘉瑩從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系退休。她決定捐出退休金的一半一一10萬美金,
在南開大學設立“葉氏駝庵獎學金”和“永言學術基金”?!榜勨帧笔穷欕S的號,“永言”則從她已故的
大女兒和女婿名字中各摘了一個字。
前幾年,她又捐出了自己的全部積蓄和變賣房產收入。目前已累計捐贈3568萬元。有記者來采訪,葉
嘉瑩說,我本來也沒有要他們公布。本來是我捐了就是捐了,是校友會他們說出去了。
“我本來要跟你講學問,看樣子你對于學問是沒有興趣的。”面對記者的追問,她很直接地對著鏡頭
回答。
▼05▼
葉嘉瑩說自己“好為人師”,因為急于把自己所知道的詩詞里的好處告訴別人。
她閱讀涉獵廣泛。中國的、外國的,文學的、心理學的,經典的、暢銷的,她都看。
受聘于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20年間,葉嘉瑩幾乎每天開車經過西南海邊大道。大道右邊是高高的森
林,左邊是住宅區(qū),越過住宅區(qū),是廣闊無邊的太平洋。
退休之后,只要從中國講學回來,她仍每天風雨無阻地在這條路上往返,去亞洲圖書館看書、研究、
撰寫新的論著。除了午飯時分到休息室吃自帶的三明治和水果,她要待到圖書館關門才離開。
她在海外查著英文字典教書,英文提高了,就去聽西方人的課,借西方文學理論的書。她發(fā)現西方文
學理論中有的說法與中國傳統詩論有暗合之處。
葉嘉瑩指出:中國傳統文論,需要以西方的新理論來補足和擴展。
她講心與物相感的關系,是中國傳統詩詞的“比興”,是西方現象學所說的主客體之間的相互關系。
她講秦觀填詞的用字和內心的敏銳時,提出希利斯?米勒的觀點一一不管小說的內容有多少不同,他
總能在不同故事、情節(jié)和風格之中,找到作者的本源。她因此解釋用詞源于“真正心靈情感的本質”。
談到溫庭筠的《菩薩蠻》,一句“懶起畫蛾眉”,她講杜荀鶴和杜甫的詩,也用西方學符號學的觀點
解釋:“蛾眉”就是聯想軸上的一個語碼。
因為“照鏡畫眉來做托喻,在中國文學已經形成一個傳統。可以喚起我們的聯想。你一看蛾眉,就能
想到離騷中'眾女嫉余之蛾眉兮’,想到李商隱《無題》里的‘長眉己能畫‘?!?/p>
近些年,她發(fā)現越來越多的學生本科時讀英文專業(yè),然后去國外學西方理論。回國后,將這些理論生
搬硬套到自己的文化上。她覺得這不可取,必須先對自己的文化有充分的了解?!袄碚撌擒?,目的在魚?!?/p>
她創(chuàng)造了一個名詞“弱德之美”,詮釋中國古典詩詞美感特質的本質性。她說,弱德不是弱者,弱者
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堅持,你還要有你自己的一種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這種品格才
是弱德。
06
很多人在她身上也看到了“弱德之美”。
“我是一個生來就屬于所謂‘弱者’的女性,我的一生可以說都是隨命運的撥弄和拋置。”她說,“但
是我不跌倒,我要在承受之中走我自己的路?!?/p>
2000年起,她開始在南開招收研究生。
她不喜歡麻煩別人?;貒虝?,她在南開大學校園內獨自居住,不請保姆。一次起夜,她在衛(wèi)生間
滑倒,摔斷了鎖骨,怕影響秘書休息,她在地上躺了4個多小時,天亮才撥對方電話。
為了節(jié)省做飯的時間,她讓秘書可延濤買好速凍水餃,最多一次買了10斤??裳訚f,葉先生對學問
的要求很嚴謹,但對生活的要求很低,特別是不愿意在吃飯穿衣這樣的瑣事上浪費時間。她的衣服好多都
是二三十年前買的,很舊的衣服,她也從不舍得扔掉。有的破了洞,葉嘉瑩就自己拿針線把破處縫好。
沈祎記得,到葉先生家里拍攝時,她捧著飯碗大口吃餃子,但從沒有衣著隨意、不打扮不收拾的片刻。
一生里,她最看重“教師”的身份。直到91歲時,她還在家中給學生上課。她要求學生讀文獻原文,
多背誦。對于不認真的學生,她會嚴厲地批評,語氣近乎呵斥。但學生如果刻苦認真,即使談詩談得笨拙
可笑,她也寬容。
接受《人物》雜志采訪時,學生鐘錦曾回憶,有一次同學們在課堂上各抒己見,一個年紀挺大的師兄
說得完全不對路,旁人都聽不下去了,但他非常認真投入。一看葉嘉瑩,她用書把臉擋著,躲在后邊悄悄
地笑。
只要血壓平穩(wěn),學生和朋友們傳來的郵件她會在晚飯后逐一回復。哪怕是收到群發(fā)的風光圖片,她也
會一個手指敲打鍵盤,認真地回復“收到,謝謝”。
熱愛古典詩詞的陌生學生寫信或郵件給她,也能收到她的回應。
從物理系轉讀古代文學的學生考研失利,寫郵件給葉嘉瑩。葉嘉瑩用家里座機打電話給他,鼓勵他不
要灰心。還有的學生沒奢望過回復,信里沒有留聯系方式,她便托秘書順著信件里的信息找到對方。
外出講座,她每次仍站著講兩三個小時,有學生發(fā)現,葉先生腿都腫了。
為了讓她有更好的講課、開會、研究的場所,一位海外學生提議修建一所學舍,就像古代的書院一樣。
世界各地的學生開始響應。
“他們每個人都出資不菲?!标惡榛貞涘攘陮W舍的籌建,“若干學生聽說了就來了,有學生說所有家
具都是我的,有的說所有電器我都負責了。他們都是十幾年前甚至三四十年前聽了葉先生的課。”
2015年,迦陵學舍落成。葉嘉瑩在海外講課的錄音、錄像以及研究資料裝在150個紙箱分批運回國,
大小不一的舊行李箱上貼著注明“資料”的紙條。
這座中式四合院,東鄰南開現存最古老的建筑思源堂,西面是國際數學大師陳省身的故居寧園。
《掬水月在手》紀錄片大部分場景在此拍攝??催^這部紀錄片,戴錦華直言,我們面對葉先生的詩和
她本人會“失語”,“所有的語言都顯得丑陋”。
有觀眾想到了葉嘉瑩在臺北寫的一首詩,最后兩句“千年滄海遺珠淚,未許人箋錦瑟詩”。葉嘉瑩認
為,李商隱詩歌凄美,不必因為沒人作出箋注引以為憾,而是根本無法箋注,因為詩中幽隱難言又深廣如
海的寂寞,遠非箋注所能為力?!叭~先生為文、為人里幽隱難言又深廣如海的寂寞,也是我們所難用語言
表達的。”
“捧起一把水來,天上的月亮就倒映在水中。水里的光影離你很近但又離你很遠。我覺得天下的美都
在于一種‘距離',在你的想象之間,可望而不可及?!比~嘉瑩這樣解釋“掬水月在手”。
一名學生體會過這種美。在南開大學東方藝術大樓,葉嘉瑩站在臺上講課,他站在距離葉先生十幾米
的地方靜靜聽著。“她講的每句話你都能聽懂,詞里的美也能領略到,可就是覺得離葉先生那么遙遠?!?/p>
有人形容這種感覺,“月光很近,但月亮很遠?!?/p>
但葉嘉瑩只謙虛地說,我只是水中之月。
妙句積累
1.她要把“自己親自體會到的古典詩歌里邊美好、高潔的世界”告訴年輕人,她希望能把這扇門打開,
讓大家能走進去,把不懂詩的人接到里面來。
2.受顧隨的影響,她一改善感的詩風,寫下“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禪不借隱為名”。
3.她講詩是結合著自己生命的經歷,是與生命相融會的感發(fā)。
4.詩詞的研讀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標,而是支持我走過憂患的一種力量。
5.捧起一把水來,天上的月亮就倒映在水中。水里的光影離你很近但又離你很遠。我覺得天下的美都
在于一種'距離',在你的想象之間,可望而不可及。
時評文章7
葉嘉瑩何以贏得如此敬仰?
葉嘉瑩走了,對她的悼念,幾乎刷屏。
這位被譽為“穿裙子的‘士’”的百歲老人,何以贏得如此敬仰?
如葉嘉瑩生前強調的“興發(fā)感動”一一如果說這份普遍的悼念源自大眾的“興發(fā)感動”,人們又因何
而“興”、因何而“感”?
在這份對逝者的追思背后,究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自制水囊在剖宮產宮縮乏力出血中的臨床應用
- 應急響應的統一指揮
- 二零二五年度道路設施更新改造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個人鄉(xiāng)村旅游消費貸款合同示范文本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屋頂防水隔熱節(jié)能改造合同4篇
- 2025年度新能源儲能系統采購與安裝合同范本3篇
- 2025版高層建筑消防系統改造合同協議書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個人股權代持與公司解散合同3篇
- 不良反應上報流程
- 二零二五年度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項目融資借款合同
- 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qū)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含答案)
- 交通運輸行政執(zhí)法程序規(guī)定培訓課件
- 消防員證考試題庫2000題中級
- 海洋垃圾處理行業(yè)可行性分析報告
- 公共部門績效管理案例分析
- 無人機培訓計劃表
- 2025初級會計理論考試100題及解析
- 2024屆高考英語詞匯3500左右
- 2024年-2025年海船船員考試-船舶人員管理考試題及答案
- 2025屆安徽省皖南八校聯盟高二物理第一學期期末統考試題含解析
- 三兄弟分田地宅基地協議書范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