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大中學生海洋知識競賽-2、海洋生物_第1頁
全國大中學生海洋知識競賽-2、海洋生物_第2頁
全國大中學生海洋知識競賽-2、海洋生物_第3頁
全國大中學生海洋知識競賽-2、海洋生物_第4頁
全國大中學生海洋知識競賽-2、海洋生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海洋生物知識點1地球的原始時期,由于大氣中沒有氧氣,也沒有臭氧層,紫外線可以直達地面。靠海水的保護,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誕生。知識點2世界上的生物種類繁多,為了更好地研究、認識生物,人們常根據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將生物劃分7個基本的分類階元:界、門、綱、目、科、屬、種。知識點3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及其與環(huán)境形成的生態(tài)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tài)過程的總和,由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3個層次組成。知識點4根據海洋生物的生活習性、運動能力及所處海洋水層環(huán)境的不同,可將其分為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和底棲生物。浮游生物是指在水流運動的作用下,被動地懸浮在水層中的生物。這類生物缺乏發(fā)達的運動器官,沒有或者僅有微弱的游泳能力,不能遠距離游動,也不足以抵拒水流的作用。德國浮游生物學家亨森首先用“plankton”專指浮游生物,該詞來自希臘文,意為漂泊流浪。游泳生物在水層中能克服水流阻力,自由游動,具有發(fā)達的運動器官,是海洋生物中一個重要生態(tài)類群。知識點5海洋生物群落中的碎屑食物鏈有兩種,一種是紅樹植物碎屑—碎屑取食者(雙殼類、腹足類等)—肉食者(荔枝螺、玉螺等),另一種是動物殘肢碎屑—碎屑取食者(線蟲、多毛類等)—小型肉食動物(鯽科小魚等)—大型肉食動物。知識點6海洋浮游生物根據體型的大小可以分為:微微型浮游生物,<2μm;微型浮游生物,2~20μm;小型浮游生物,20~200μm;中型浮游生物,200~2000μm;大型浮游生物,2~20mm;巨型浮游生物,>20mm。知識點7Pratt和Gairns(1985)根據營養(yǎng)關系及食性,將微型生物劃分為6個功能營養(yǎng)類群,其中光合自養(yǎng)型屬于初級生產者,含葉綠素、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海洋上升流區(qū)通過富含營養(yǎng)鹽的深層水涌升過程,使表層水變得肥沃,從而提高生物的生產力,上升流區(qū)生活的游泳生物(主要是魚類)生命周期較短,偏向于r選擇類型。知識點8生活在深海的動物90%都能發(fā)光??茖W家經過研究發(fā)現動物發(fā)光的作用可能有3種:掩護自己,躲避敵害;誘捕獵物;作為求偶的信號。知識點9發(fā)聲是許多動物的重要行為功能,許多海洋動物也會發(fā)出人耳聽到、聽不到(次聲或超聲)的聲音,如龍蝦、蝦蛄等許多甲殼類,黃魚等石首科魚類,鯨類等哺乳動物等。它們發(fā)出的聲音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和軍事應用價值。知識點10在眾多的海產品中,燕窩、海參、魚翅、鮑魚、魚肚、干貝、魚唇、魚子,被視為宴席上的上乘佳肴,俗稱“海鮮八珍”。知識點11中國傳統(tǒng)四大海產是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烏賊。知識點12蚤狀幼體是所有十足目動物共同經過的幼體期,腹部分節(jié),但通常腹肢尚未發(fā)育,眼柄長成。知識點13橈足類隸屬于節(jié)肢動物門甲殼綱橈足亞綱。為小型甲殼動物,營浮游與寄生生活,分布于海洋、淡水或半咸水中。在生殖季節(jié),一般雄性都用第1觸角或第5胸足抱握雌性。知識點14由于有孔蟲主要以浮游藻類、海洋微生物等為食,是大多數海洋生物的重要食物來源之一。有孔蟲個體小但數量巨大,現已廣泛應用于科研領域,被稱作“大海里的小巨人”。知識點15海綿動物的骨骼一般為硅質、鈣質以及角蛋白組成的骨針和骨絲,極少種類的骨針是由硫酸鍶構成的。水溝系統(tǒng)是海綿動物的主要特征之一,對海綿動物的固著生活方式十分重要。海綿動物的成體沒有運動能力,其呼吸、攝食、排泄、生殖等生理機能都是依靠水溝系統(tǒng)中的水流來實現的。海綿的受精卵發(fā)育成為囊胚,稱為中實幼蟲;繼續(xù)發(fā)育,其動物極的一端為具鞭毛的小細胞,而植物極的一端為不具鞭毛的大細胞,這個發(fā)育期稱為兩囊幼蟲。它離開母體后,在海中營浮游生活,不久即營固著生活。偕老同穴是六放海綿綱偕老同穴屬海綿,又名“維納斯花籃”(或“天女之花籃”),因其精致的白色網絡狀形體而得名。其活體外表有一薄層細胞。體彎曲,管狀,基端窄,有一簇纖維附著海底。取食自體表小孔進入中央腔的有機碎屑和微生物。其形體的殘骸為珍品。在日本,人們認為它是永恒愛情的象征。知識點16腕足動物海豆芽外形像豆芽,有兩個分離的鈣質或幾丁磷灰質殼,在殼口方向有觸手冠,自寒武紀就已出現。現生種300多種。知識點17棘皮動物門的特點是輻射對稱,具獨特的水管系統(tǒng)。海參、海膽、海百合等都屬于棘皮動物門。綜合目前的資料,所有的棘皮動物僅在海水中出現。尚未發(fā)現有生活于淡水的棘皮動物。知識點18海膽類口部的咀嚼器由約30個骨狀物和牽動此骨狀物的肌肉即降肌和提肌組成。知識點19海參是海參綱的一類棘皮動物的統(tǒng)稱,又名海黃瓜。其具代表性生物應激反應有吐臟、夏眠、自溶、再生修復。海參在受到攻擊或者環(huán)境極度惡化的情況下會發(fā)生吐臟現象,環(huán)境條件好轉后,內臟能夠重新長好。呼吸樹是海參的呼吸器官。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海參逐漸進入百姓餐桌。海參有“海底人參”之稱,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其中較為突出的是海參皂苷、海參多糖、海參腦苷脂和海參多肽。知識點20海星再生的條件是必須含有中央盤的殘肢。海星在進食的時候會把賁門胃翻出體外,包裹住食物進食。海星也以海參為食,所以大量的海星會對海參養(yǎng)殖業(yè)造成巨大的損失。海星是依靠體表的皮鰓進行呼吸的。知識點21腔腸動物具有網狀神經系統(tǒng),具有世代交替,具有原始的消化道,只具有兩胚層—外胚層和內胚層,不具有中胚層。知識點22水母大家族屬于刺胞動物門(又叫腔腸動物門),包括自育水母綱、水螅水母綱(兩綱共約1086種)、方水母綱(約36種)、十字水母綱(約50種)和缽水母綱(約200種)的動物,共有1300~1400種。水母體內的含水量高達95%以上,堪稱含水量最高的生物。知識點23北極霞水母是個體最大的一種浮游動物,傘徑可達2m以上,觸手伸長超過30m。知識點24僧帽水母屬于腔腸動物門水螅水母綱管水母目僧帽水母科。僧帽水母為熱帶和亞熱帶大洋性種類,在中國主要分布在東海和南海。僧帽水母由于形態(tài)上的特殊結構和生理上的特殊機能而漂浮于海洋表層,其地理分布主要受風、海流的影響。雖然其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的大洋區(qū),但是也有報道稱北美洲芬迪灣和蘇格蘭西部的赫布里底群島有發(fā)現,而強風也可以把僧帽水母吹上海灘。僧帽水母不是單一一只水母,而是一個包含水螅體及水母體的群落。上面為浮囊體,具有漂浮作用,而下面有營養(yǎng)體(有口,負責攝食)、指狀體(形似營養(yǎng)體,無口)和繁殖體(發(fā)揮繁殖功能),分工明確,合作緊密。知識點25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tǒng)有著極高的生物多樣性和生產力水平,素有“海洋中的熱帶雨林”之稱。珊瑚是腔腸動物門珊瑚蟲綱的海生無脊椎動物,具有石灰質、角質或革質的內骨骼或外骨骼。造礁珊瑚共生有大量的蟲黃藻(為單細胞藻),正是這些蟲黃藻為珊瑚“染”上了絢麗的色彩。蟲黃藻80%的光合產物會提供給珊瑚,維持珊瑚的生存。海水升溫、酸化等使珊瑚釋放掉與其共生的蟲黃藻,產生“白化現象”。知識點26石芝珊瑚為單生的珊瑚類動物,表面呈褶襞狀。知識點27在煙波浩渺的海洋中,有著一年四季盛開不敗的“海菊花”,它就是???,屬于腔腸動物門,無骨骼,雌雄異體。知識點28環(huán)節(jié)動物具有疣足和發(fā)達的真體腔,閉管式循環(huán),具有索狀神經。知識點29沙蠶在分類學上屬于環(huán)節(jié)動物門多毛綱游走目沙蠶科,俗稱海蟲、海蛆、海蜈蚣,是原口動物。中國的沙蠶種類有80多種。群舞是沙蠶集體進行交配的一種現象,以提高交配的成功率。知識點30單環(huán)刺螠,俗名海腸、海腸子,屬于螠蟲動物門螠綱無管螠目刺螠科。體呈長圓筒形,吻圓錐形;腹剛毛1對,粗大;肛門周圍有一圈9~13條褐色尾剛毛。分布于俄羅斯、日本、朝鮮和中國渤海灣等,是中國北方沿海泥沙岸潮間帶下區(qū)及潮下帶淺水區(qū)底棲生物的常見種。知識點31軟體動物種類繁多,是僅次于節(jié)肢動物的動物界第二大類群。軟體動物適應力強,分布廣泛,陸地、淡水和海洋中都有大量分布,像蝸牛、河蚌、貽貝、牡蠣、烏賊等都是我們熟悉的代表生物。知識點32萬寶螺、唐冠螺、大法螺和鸚鵡螺并稱“世界四大名螺”,具有相當高的觀賞性和收藏價值。鸚鵡螺被稱作海洋中的“活化石”和海洋中的“夜游神”。鸚鵡螺屬于軟體動物門頭足綱,是現存唯一一類具有外殼的頭足類動物,曾經稱霸過奧陶紀海洋。知識點33腹足類動物左右不對稱,神經扭轉成“8”字形,有些種類又有反扭轉現象,多具螺旋形的殼。研究發(fā)現,早期的腹足類是兩側對稱的,不對稱的體形是在進化過程中經扭轉而形成的。身體扭轉后,其一側的器官如鰓、心耳、腎等發(fā)育受到阻礙而退化消失。即使后鰓類腹足動物如海牛、海兔等的內臟又發(fā)生了反扭轉,但其消失的器官不能重新發(fā)生,所以盡管外形兩側對稱,但內臟器官仍然是左右不對稱的。知識點34扭轉是腹足類面盤幼蟲的殼和內臟團在頭-足上方逆時針旋轉180°的現象。扭轉有時可在短暫的幾分鐘內完成。扭轉會導致其不對稱的體形,如形成了一個螺旋形的外殼,消化管、神經索被扭成“8”字形等。另外,還有些種類,在扭轉后又有反扭轉,結果使鰓、外殼和外套膜也消失。知識點35馬氏珠母貝又稱合浦珠母貝,是重要的海水養(yǎng)殖貝類和生產珍珠的主要母貝。知識點36牡蠣,雙殼綱牡蠣目牡蠣科生物的統(tǒng)稱,有生蠔、海蠣子等別名,分布廣泛。牡蠣是中國、也是世界上養(yǎng)殖范圍最廣、養(yǎng)殖產量最大的海產貝類。中國沿海主要養(yǎng)殖種類有近江牡蠣、褶牡蠣、長牡蠣、大連灣牡蠣和密鱗牡蠣等。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張國范研究員團隊主導完成了國際上首個貝類(牡蠣)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制,該成果于2012年在國際著名期刊Nature上發(fā)表。知識點37蝦夷扇貝為冷水性貝類,生長適溫范圍5℃~23℃。知識點38花蛤,即菲律賓蛤仔,是市場上常見的貝類海產品,是中國四大養(yǎng)殖貝類之一。知識點39硨磲是軟體動物門瓣鰓綱硨磲科生物的統(tǒng)稱,有2屬10種,廣泛分布于熱帶珊瑚礁海域。其形如蚌蛤,殼大而厚。此類動物的外殼上有深大的溝紋,如車輪的外圈,故被命名為硨磲。知識點40鮑魚一種原始的海洋貝類,屬于單殼軟體動物,殼堅厚、扁而寬。鮑魚是中國傳統(tǒng)的名貴食材,位居四大海味之首。海洋中藥石決明,為鮑科動物的貝殼。知識點41魷魚的胴部呈圓筒狀,較為細長,末端呈長槍的槍頭樣;有10條腕。烏賊的胴部呈袋狀,有10條腕。而章魚的胴部為球形,有8條腕。另外,我們常吃的“筆管魚”,其實是魷魚中的一種。知識點42章魚具有高度發(fā)達的含色素的細胞,通過改變色素細胞能極迅速地改變體色。知識點43海洋中藥海螵蛸為烏賊科動物無針烏賊或金烏賊的干燥內殼。知識點44節(jié)肢動物是動物界種類最多、數量最大、分布最廣的一門動物。它們體外被有一層幾丁質的甲殼,身體有明顯的分節(jié)現象,且為異律分節(jié)。節(jié)肢動物在發(fā)育過程中常有變態(tài)現象,其生長過程常伴有蛻皮現象。知識點45鱟是肢口綱的節(jié)肢動物,因其頭胸甲形如馬蹄,又名馬蹄蟹。鱟是名副其實的遠古遺民,有“活化石”之美稱?,F生種類只有1目1科3屬4種,全部生活于海洋中。除美洲鱟分布于北美洲和中美洲沿海外,其余3種中國鱟、圓尾鱟、南方鱟都分布于東南亞沿海。鱟有4只眼睛,包括2只單眼、2只復眼。頭胸甲前端的單眼僅有0.5mm長,對紫外光敏感,可以用來感知亮度。在鱟的頭胸甲兩側有一對大復眼,每只眼睛由若干個小眼睛組成。鱟的血液中含有銅離子,呈藍色。從鱟的血液中提取“鱟試劑”可以準確、快速地檢測人體內部組織是否因細菌感染而致病,被廣泛用于制藥、臨床以及科研等領域。中國鱟是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被《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物種,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捕捉、馴養(yǎng)繁殖、經營利用、收購、出售中國鱟及其產品。知識點46對蝦全身由20節(jié)組成,頭部5節(jié)、胸部8節(jié)、腹部7節(jié)。除尾節(jié)外,各節(jié)均有附肢1對。有5對步足,前3對呈鉗狀,后2對呈爪狀。頭胸甲前緣中央突出形成額角。額角上、下緣均有鋸齒。知識點47南極磷蝦的肉富含蛋白質,被譽為“人類未來的蛋白資源倉庫”,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南極磷蝦具有較為特殊的產卵機制,其卵需在南大洋水域下沉至千米以深水層孵化,隨后開始上浮至表層,并在上浮過程中不斷發(fā)育,至近表層后開口攝食。因此,南大洋只有特定的水域才能形成南極磷蝦的產卵場。南極磷蝦眼柄腹面、胸部及腹部的附肢基部都具有球狀發(fā)光器,可發(fā)出磷光。知識點48日本蟳為梭子蟹科蟳屬的動物,俗稱石甲紅,在我四大海區(qū)日本、馬來西亞、朝鮮半島等地有分布,一般生活于低潮線、有水草或泥沙的水底,或潛伏于石塊下。知識點49有一類海洋生物往往會把海螺殼當自己的居所。在它們長成后,會找一個適合當作自己房子的海螺殼。它們鉆進去,用幾條短腿撐住螺殼內壁,長腿伸到殼外爬行,用大螯守住殼口。沿海漁民俗稱這類海洋生物為“白住房”。這類海洋生物就是寄居蟹。知識點50七鰓鰻和盲鰻是無頜魚形動物,是迄今所知最早出現的脊椎動物;而海鰻、鰻鱺等則是有頜魚類,在進化上比七鰓鰻更高等。無頜魚形動物是一類最古老的脊椎動物,發(fā)生于距今5億年前后的奧陶紀,在演化史中曾經繁盛過,后來在生存競爭中大量滅絕了。因此,如今生存的少數種類只是古老無頜類的孑遺。知識點51中國魚種最多的海區(qū)是南海海區(qū)。知識點52日常生活中,有好多被稱為“魚”的生物并不是真正生物學定義的魚,例如,鮑魚是貝類,鯨魚是海洋哺乳類,文昌魚是脊索類。魚類的主要特征如下:終生生活在海水或淡水中,大都具有適于游泳的體形和鰭;用鰓呼吸,以上、下頜捕食;心臟分為一心房和一心室,血液循環(huán)為單循環(huán),為變溫動物。而上述動物并不具備這些特征,不屬于魚類。知識點53魚類洄游是魚類因生理要求、遺傳和外界環(huán)境因素等影響,而發(fā)生的周期性的定向往返移動。魚類洄游的分類方法很多。按魚類不同的生理需求,可分為產卵性、索餌性和越冬性洄游,按所處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同,可分為海洋魚類的洄游、溯河性魚類的洄游、降海性魚類的洄游和淡水魚類的洄游4種。中華鱘的生殖洄游按生態(tài)環(huán)境分類屬于溯河性魚類的洄游。知識點54魚類的產卵習性是多種多樣的,有的魚為了尋求適宜的產卵條件,保證魚卵和幼魚能在良好的環(huán)境中發(fā)育,常常要進行由深海、外海游向淺?;蚪兜匿в危T等),或由海洋向江河的溯河洄游(大麻哈魚、鰣魚等),或由江河向海洋的降海洄游(鰻鱺等),其中后兩種更為人們所熟知。知識點55魚類的生殖方式有卵生、卵胎生、胎生。卵生:受精卵被包裹在卵殼內于體內或體外孵化成個體。卵生魚類多行體外受精,成熟的雌魚把卵直接產在水中,雄魚同時排精,在水中完成受精,胚胎發(fā)育的營養(yǎng)完全來自卵黃,因受環(huán)境限制和缺乏保護,受精率會受到一些影響。大多數魚類都以卵生方式繁育后代。卵胎生:魚類的卵在雌魚體內受精,受精卵在生殖道內進行發(fā)育,與母體在營養(yǎng)上無聯(lián)系,完全靠自身的卵黃提供營養(yǎng),只是胚胎的呼吸依靠母體進行。胎生:受精卵沒有類似于蛋殼的外殼,在母體內生長成個體。這種類型胚胎與母體發(fā)生營養(yǎng)聯(lián)系,前期營養(yǎng)由本身的卵黃提供,后期卵黃囊壁伸出許多褶皺嵌入母體,形成卵黃囊胎盤,胚胎營養(yǎng)從母體中獲得。鯊魚中,上述3種生殖方式皆存在。知識點56我們通常用魚的鱗片或耳石來確定一條魚的年齡。科學家還可以根據脊椎骨來判斷鯊魚的年齡。知識點57魚類生長最迅速時期一般在性成熟以前。知識點58許多以浮游生物或者小型魚類為食而又生活在外海的魚類,往往有大規(guī)模集群生活的現象。知識點59魚類發(fā)出的聲音多數是由骨骼摩擦、魚鰾收縮引起的,還有的是靠呼吸或肛門排氣等發(fā)聲。有經驗的漁民能夠根據魚類所發(fā)出聲音的大小來判斷魚群數量的大小,以便下網捕魚。知識點60鯊魚長有5~6排牙齒,其一生需要更換上萬顆牙齒。知識點61鯊魚屬于軟骨魚類,沒有魚鰾,調節(jié)沉浮主要靠肝臟。科學家們的研究表明,鯊魚的肝臟依靠比一般甘油三酯輕得多的二酰基甘油醚的增減來調節(jié)浮力。知識點62鰩魚體扁平,尾巴細長,有些種類的鰩魚的尾巴上長著一條或幾條邊緣帶鋸齒的毒刺。它們的胸鰭寬大,由吻端擴伸到細長的尾根部。有些種類具有尖吻。知識點63電鰩是軟骨魚綱電鰩目魚類的統(tǒng)稱。背腹扁平,頭和胸部在一起,尾部呈粗棒狀,像團扇,一對小眼長在背側面前方的中間,棲居在海底。電鰩的發(fā)電器是由鰓部肌肉變異而來的,電流方向由腹方向背方。電鰩有“海底電擊手”之稱。知識點64所謂魚翅,就是鯊魚鰭中的細絲狀軟骨,是用鯊魚的鰭加工而成的一種海產品,并沒有太高的營養(yǎng)價值。知識點65盾鱗是軟骨魚類所特有的鱗片,由棘突和基板兩部分組成,呈對角線排列。各棘突均向后伸,以手由后向前撫摸魚體皮膚,則如摸砂紙一樣。棘突外被一層釉質;基板埋在真皮內,內有髓腔,有神經和血管通入腔內。在發(fā)生上,釉質來自外胚層,由表皮細胞所分泌;內層的齒質來自中胚層,由真皮乳突的細胞所產生。盾鱗和牙齒是同源器官,牙齒同樣是由釉質和齒質形成,其內也有髓腔。知識點66硬骨魚類大多數都有鰾。鰾是通常位于腸管背面的囊狀器官,內壁為黏膜層,中間是平滑肌層,外壁是纖維膜層。魚鰾內的氣體主要是氮氣、氧氣和二氧化碳。鰾內含氧量隨魚活動水層下降而升高,生活在淺水水域的魚類鰾內含氧量不高。在缺氧的環(huán)境中,魚鰾可以作為輔助呼吸器官,為魚提供氧氣。但魚鰾的主要功能是通過收縮和膨脹調節(jié)魚身體的密度,使魚懸浮在限定水層中。知識點67生活在不同水環(huán)境下的魚類,體液的滲透壓不同。海水硬骨魚類體液的滲透壓低于海水。知識點68鲅魚也叫藍點馬鮫,在不同地方又有馬鮫、條燕、燕魚、板鲅、竹鮫、青箭等稱呼,屬于硬骨魚綱鱸形目鲅科。藍點馬鮫體呈紡錘形;吻稍尖,口裂大。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中國渤海、黃海、東海、臺灣海域均有。鲅魚棲息于近海中上層,具有洄游習性,為北方經濟魚種之一。知識點69發(fā)光細菌常和魚類共生。角等動物具有共生有發(fā)光桿菌的發(fā)光器,利用共生發(fā)光細菌發(fā)出的光來照明和覓食,而發(fā)光細菌又靠從動物體中得到營養(yǎng)來維持生命。知識點70石斑魚屬于鱸形目石斑魚亞科,棲息于海洋巖礁、珊瑚礁區(qū),是一類兇猛的食肉性魚類。石斑魚為雌雄同體,具有性別轉換特征。首次性成熟時全為雌性,雌魚達一定年齡及大小時可發(fā)生性轉換,變?yōu)樾埕~。石斑魚魚肉細嫩潔白,類似雞肉,素有“海雞肉”之稱。石斑魚是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魚,被港澳地區(qū)推為中國四大名魚之一,是高檔筵席必備之佳肴?!爸袊唪~之都”是漳州的榮譽稱號,得此殊榮,正是緣于石斑魚是漳州市當前水產養(yǎng)殖的主導品種,其養(yǎng)殖規(guī)模、貿易流通量均居全國前列。知識點71大菱鲆屬于硬骨魚綱鰈形目鲆科,俗稱歐洲比目魚,在中國稱“多寶魚”,原產于歐洲大西洋海域,后由雷霽霖院士引入中國。知識點72鱈形目鱈科鱈屬里有3種魚,分別是大西洋鱈魚(Gadusmorhua)、格陵蘭鱈魚(Gadusogac)和太平洋鱈魚(Gadusmacrocephalus)。只有這3種,才能稱得上真正的鱈魚。知識點73鰻鱺屬共包含15種鰻魚,中國有6種—日本鰻鱺、雙色鰻鱺、花鰻鱺、孟加拉鰻鱺、云紋鰻鱺和西里伯鰻鱺。鰻鱺嘴巴寬大,鰓孔小且左右分離;沒有腹鰭,背鰭、臀鰭與尾鰭相連為一體。鰻鱺作為一種降河性洄游魚類,原產于海中,溯河到淡水內長大,后回到海中產卵。鰻鱺肉質細嫩,味美,肉和肝的維生素A的含量高,具有相當高的營養(yǎng)價值。江蘇、浙江一帶將其列為上等魚品,福建、廣東、四川則視之為高級滋補品,稱之為“水中人參”。福建省省會—福州市地處閩江流域,是鰻鱺資源分布的主要地區(qū)之一,也是中國重要的鰻鱺養(yǎng)殖及烤鰻出口基地,被中國漁業(yè)協(xié)會授予“中國鰻鱺之都”的稱號。知識點74彈涂魚屬于鱸形目蝦虎魚科。彈涂魚胸鰭鰭基肉柄狀,能在陸地上爬行或跳行。棲息于河口咸淡水水域、近岸灘涂處或爛泥底質的低潮區(qū),對較差的水質環(huán)境耐受力強。知識點75?魚,又名吸盤魚,喜歡吸附在鯊魚、海龜等大型海洋生物身上,有著“免費旅行家”的稱謂。知識點76人們口頭上常說“左鲆右鰈,左舌鰨右鰨”,就是說比目魚中,凡兩眼在身體左側者是鲆類和舌鰨類,兩眼在身體右側者是鰈類和鰨類。比目魚剛從卵孵化出來的時候,兩只眼分別在身體左右兩側,是對稱的。但是隨著發(fā)育,慢慢沉到海底,一只眼開始向左或向右移動,經過一系列變態(tài)之后,變得和成體一樣,營底棲生活。知識點77飛魚科多為暖水性上層魚類,以太平洋赤道及熱帶水域中最多。它強有力的尾鰭,幫助它躍出水面,同時其胸鰭特別發(fā)達。飛魚有時在空中滑翔可達10s以上,飛過100m以上的距離。知識點78金槍魚,又稱為鮪魚、吞拿魚,是大洋暖水性洄游魚類,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的廣闊水域。廣義上,鯖科中金槍魚屬、細鰹屬、舵鰹屬、鮪屬、鰹屬5個屬的魚都可稱為金槍魚。狹義上,金槍魚指的是金槍魚屬中的8個種:太平洋藍鰭金槍魚、大西洋藍鰭金槍魚、南方藍鰭金槍魚、黃鰭金槍魚、大眼金槍魚、長鰭金槍魚、黑鰭金槍魚、青干金槍魚。金槍魚有強勁的肌肉、發(fā)達的皮膚血管系統(tǒng)。知識點79海洋里最大的魚是鯨鯊,鯨鯊科鯨鯊屬的唯一種。鯨鯊棲息于水域上層,濾食小型甲殼類和小魚等。卵生,卵橢球狀。鯨鯊廣布于全球熱帶、亞熱帶海域。知識點80南極犬牙魚為生活在南大洋的一種稀有深海魚類。因為生長速度較慢,且在過去一段時間內被大規(guī)模開發(fā),資源量迅速下降,從而導致該魚種的捕撈量非常低,由此被人稱之為“海中白金”。目前,負責管理南極海洋生物資源的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yǎng)護委員會對該魚種進行了非常嚴格的管理,但非法捕撈現象仍極為嚴重。知識點81海龜產完卵后,爬回海中,沒有護卵的習性。幼海龜需要數十天才會破殼而出,在夜晚成群爬出窩巢,利用光線的引導很快地爬向大海,但是幼海龜成活的概率只有千分之一。知識點82棱皮龜,又稱革龜,是龜鱉目中體型最大者,主要分布在熱帶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偶爾也見于溫帶海洋。知識點83鳥類皮膚上沒有分泌油脂的腺體,全身只有尾脂腺分泌油脂,所以鳥類需要經常用嘴將油脂從尾脂腺擠出然后涂抹在羽毛上,看起來就像梳理羽毛一樣。知識點84帝企鵝也稱皇帝企鵝,是企鵝家族中個體最大的。帝企鵝是群居動物,于冬季在南極繁殖后代。雌企鵝產卵后去海里覓食,雄企鵝負責孵卵。知識點85加拉帕戈斯企鵝是所有企鵝中分布最靠北的,也是唯一一種分布在赤道附近的企鵝。它們生活在位于太平洋海域、屬于南美洲的科隆群島。知識點86信天翁是世界上最大的海鳥。目前,信天翁有4個屬。知識點87在海鳥中,海燕身體小巧玲瓏,體長一般140~254mm,體重20~50g,是最小的海鳥。海燕屬于鹱形目海燕科。知識點88海洋哺乳動物是前肢特化為鰭狀、體溫恒定、胎生哺乳和用肺呼吸的海洋脊椎動物,又稱海獸。它們都是由陸上返回海洋的,屬于次水生生物。一般包括鯨目、鰭腳目、海牛目的所有動物,以及食肉目的海獺和北極熊。知識點89儒艮,被稱為“美人魚”,是海牛目儒艮科的一種海洋哺乳動物。儒艮分布在南北緯27°之間印度-西太平洋水域,分布范圍并不連續(xù),全球37個熱帶與亞熱帶國家與地區(qū)均有儒艮的蹤影。儒艮主要生活在海草叢生的淺海。在中國,儒艮主要分布在廣西、廣東、海南和臺灣沿海。儒艮是海洋中唯一的草食性哺乳動物。知識點90鯨類有胎生、哺乳、恒溫和用肺呼吸等特點,和魚類完全不同。鯨的種類很多,一般可將它們分為兩類。一類口中有須無齒,稱為須鯨。須鯨的種類雖少,但個體都很大。另一類口中有齒無須,叫作齒鯨。齒鯨種類較多。魚的尾鰭的方向是垂直的,而鯨的尾鰭是水平的。知識點91藍鯨,又叫藍長須鯨,屬須鯨科,體長可達33m,體重可達181t,是生活在海洋中最大的哺乳動物。雖然其體型巨大,卻以體型很小的南極磷蝦等為食。知識點92抹香鯨是齒鯨中個頭最大的一種,廣泛分布于全世界不結冰的海域,由赤道一直到兩極都可發(fā)現它們的足跡,主要棲息于南、北緯70°之間的海域。其頭部特別大,占體長的1/4~l/3;上頜齊鈍,遠遠超過下頜,因此又被稱為“巨頭鯨”。抹香鯨具有動物界中最大的腦。抹香鯨頭部巨大的脂肪體能起到浮力調節(jié)器的作用,幫助它從深海區(qū)迅速上升,減少沉浮時間。抹香鯨超大的肺活量可使它們潛到2000m深的海底,是公認的鯨類中潛水深度最大的。抹香鯨的懷孕期長達14~16個月。抹香鯨身上的三大寶物是體油、腦油和龍涎香,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其中龍涎香是抹香鯨腸道內難以消化的固體物質經很長時間的復雜變化而形成的,這是一種極好的保香劑。抹香鯨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的。知識點93白鯨被稱為“海洋中的金絲雀”。每年夏季,成千上萬頭白鯨從北極地區(qū)出發(fā),開始它們的遷徙。灰鯨是鯨類中洄游距離最遠的一種。知識點94海豚睡覺時會保持自然游動。知識點95中華白海豚是鯨豚類哺乳動物。中華白海豚身上的顏色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通常把中華白海豚的一生分成6個年齡段,分別是嬰兒期(體鉛灰色)、幼兒期(體淺灰色)、少年期(身上布滿灰點)、青年期(身體灰、白兩色各半)、壯年期(身上有少量灰點)和老年期(渾身純白色或粉紅色)。知識點96海豹和海獅區(qū)別如下:海豹科沒有外耳,因此只有沒有外耳的海豹(seal)才是真正的海豹(trueseal);海獅科有一對小小的外耳。特別是,有一類鰭腳目動物英文為furseal(海狗),它們也是有外耳結構的,因此屬于海獅科。海豹科的前鰭肢毛茸茸,雖然短小,但是每個趾頭上都有爪子;海獅科的前鰭肢較大且毛發(fā)少。由于前鰭肢弱小,海豹科在水中游泳主要依靠其后鰭肢,但由于后鰭肢不夠靈活,海豹科在岸上的行動十分不便,一般靠扭動整個身體前行;相比而言,海獅科在岸上行動要靈活得多,其依靠后鰭折疊在陸地上“行走”,這也是為什么海獅能常見于各類海洋館的表演中。知識點97威德爾海豹出沒于海冰區(qū)。極地科學家利用海豹在海冰上留下的冰洞采集海冰樣品及放置儀器。人們把威德爾海豹稱為“打孔巨匠”和“海洋學家的有力助手”。知識點981963年,Redfield等提出了Redfield比值:海洋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對磷、氮、碳的需求比為1:16:106。知識點99原核藻類主要指藍藻,細胞直徑較真核藻類小。原綠藻是由美國藻類學家Lewin在加利福尼亞海灣的海鞘類動物的泄殖腔中發(fā)現的。該藻在藻類進化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原綠藻是含有葉綠素a和葉綠素b,不含藻膽素的原核生物,因此被認為是介于原核藻類與真核藻類之間的一個類群。真核藻類細胞直徑一般在10μm以上,包括隱藻、甲藻、金藻、黃藻、硅藻、褐藻、裸藻、綠藻、輪藻和紅藻等。知識點100海藻是生長在海洋中的藻類,其主要特征如下:無維管束組織,沒有真正根、莖、葉的分化現象;不開花,無果實和種子;生殖器官無特化的保護組織,常直接由單一細胞產生孢子或配子;無胚胎的形成。藻類分類的主要依據是光合色素和輔助色素的種類,以及貯存養(yǎng)分的種類,其次是細胞壁的成分、鞭毛著生的位置、鞭毛類型、生殖方式和生活史等。知識點101藍藻是最早存在的光合放氧生物,對地球表面的大氣環(huán)境從無氧變?yōu)橛醒跗鹆司薮蟮淖饔?。有不少藍藻(如魚腥藻)含有固氮酶,可以直接固定大氣中的氮。知識點102螺旋藻隸屬于藍藻門藍藻綱顫藻科。聯(lián)合國糧食及農業(yè)組織(FAO)在1974年曾宣布螺旋藻是“未來最佳食品”。知識點103紅海束毛藻是紅海中重要的浮游藻,雖屬于藍藻類,但體內的藻紅素含量很高。它們大量繁殖時,成群成團地漂浮在海面,可以把海水“染”成紅色,紅海因而得名。知識點104夜光藻是甲藻門的一類單細胞藻,世界各海域均有分布。細胞近乎圓球形(直徑為150~2000μm),有一條能輕微活動的觸手。成熟的夜光藻橫溝不明顯,僅在腹面留下一點痕跡。在腹面縱溝內有一條短的鞭毛。夜光藻原生質呈淡粉色。當其大量聚集時,白天一般呈粉紅色,濃度高時還呈褐紅色。夜光藻的游動能力十分微弱,不能主動攝食,捕食主要依靠上浮過程中與食物的碰撞。它利用分泌黏液的觸手末端粘住碰撞到的食物,并將其送入泡口,在細胞內形成食物泡進行消化。它的食物種類范圍很廣,包括浮游藻類、橈足類的卵、魚卵、原生動物以及一些細菌。夜光藻細胞受刺激時,細胞內發(fā)生化學反應,才會發(fā)出熒光。夜光藻在密度低的時候,它們發(fā)出的光不足讓人發(fā)現;當它們以罕見的密度聚集,受到刺激,就會發(fā)出很亮的藍光。然而,夜光藻是一種危害很大的有毒赤潮藻類。它們暴發(fā)性繁殖并聚集在一起,可形成赤潮,對漁業(yè)危害很大。夜光藻等藻類的衰敗過程需要大量耗氧,來不及游走的魚或者貝類等底棲生物就會因缺氧而大面積死亡。夜光藻還會黏附于魚鰓上,阻礙魚類呼吸。夜光藻本身并無毒性,但其吞食浮游生物之后,體內會存有高濃度的氨,這些氨滲出或排出至附近水域后,有些特殊藻類(如亞歷山大藻)能將之轉化為神經毒素,危害魚、蝦的呼吸系統(tǒng)。知識點105在光照和水溫適宜時,甲藻能夠在短時期內大量繁殖,與硅藻一樣為海洋動物的主要餌料,故有“海洋牧草”之稱。知識點106硅藻是很重要的一類浮游藻類,是浮游藻中研究最詳盡的類群,且往往是高緯度和溫帶地區(qū)占優(yōu)勢的浮游藻類,是近海初級生產力的主要貢獻者。硅藻是浮游動物的主要食物來源,通過食物鏈最終影響漁業(yè)產量。因此,硅藻在近岸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硅藻一般通過細胞分裂進行營養(yǎng)繁殖,也可以通過復大孢子生殖。硅藻細胞進行分裂繁殖時,所產生的2個子細胞中,一個以母細胞的上殼為上殼,故與母細胞同大;一個以母細胞的下殼為上殼,故略小于母細胞。所以,經過多代細胞分裂后,部分后代細胞變得越來越小。這種變化趨勢對物種的生存不利。硅藻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產生了一種與此有關的適應方式,即較小的硅藻細胞通過形成復大孢子,使縮小的細胞恢復到該種細胞的最大體積。復大孢子形成過程因種類而異,但都和有性繁殖過程相關。知識點107隱藻為單細胞藻,不具有細胞壁。多數種類具有鞭毛,能運動。知識點108果胞是紅藻的雌性生殖器官,為單個細胞,基部膨大部分含一卵核,頂端有一細長的受精絲。低等紅藻的受精絲較短,系果胞一端或兩端的稍微隆起或延伸。受精后,高等紅藻的果胞在母體上發(fā)育成為一種稱為囊果(亦稱果孢子體)的二倍體結構,由囊果內產孢絲上的果孢子囊產生果孢子。低等紅藻的果胞在受精后,合子經多次有絲分裂形成果孢子囊,成熟的果孢子自果孢子囊中放散出來。知識點109角叉藻是紅藻的一種,藻體叢生,葉狀體薄。新鮮的角叉藻質地如軟骨,從綠黃色到暗紫色不等;曬干脫色后,呈微黃色,半透明,角狀,質硬。知識點110紫菜屬于紅藻門紅毛菜綱紅毛菜目紅毛菜科紫菜屬,生長在潮間帶海域。中國紫菜產量居世界首位,南方以養(yǎng)殖壇紫菜為主,北方以養(yǎng)殖條斑紫菜為主。在中國的養(yǎng)殖藻類中,紫菜的產量僅次于海帶,但經濟產值卻高于海帶。紫菜營養(yǎng)豐富,其蛋白含量超過海帶,并且含有較多的胡蘿卜素、核黃素,具有“神仙菜”“長壽菜”的美稱。海苔是由紫菜加工而成。紫菜烤熟之后質地脆嫩,特別是經過調味處理之后,添加了油脂、鹽和其他調料,就變成了美味的海苔了?!跋计?,大海已然成為種植紫菜的一座水上農場?!?012年,風靡全國的飲食文化專題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4集介紹了“中國紫菜之鄉(xiāng)”霞浦海邊味道香濃的紫菜,雖然只有短短4分鐘的亮相,卻使“霞浦紫菜”一夜之間聞名于海內外。知識點111冷溫帶大陸架區(qū)硬質底上生長著大型褐藻,與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